有关成语故事1
形容长期闭门苦读的典故。语出金元间刘祁《归潜志》:“南渡后疆土狭隘,止河南、陕西,故仕进调官,皆不得遽。人仕或守余载,号重复累,往往归耕或教小学养生。故当时有云:‘古人谓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今日一举成名天下知,年窗下无人问也。’”后人便以“年窗下”、“寒窗载”、“寒窗之下”、“载寒窗”、“灯窗载”等词语来形容长期清贫自守,闭门苦读。
有关成语故事2
虎狼之国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春秋战国时期,时任楚国左徒的屈原主张联合齐国,共同抗秦。可是楚怀王听信谗言,不信任他。
秦国怕齐、楚联合,派张仪出使楚国。昏庸贪心的楚怀王断绝了与齐国的友好关系之后,又受到张仪的欺骗。楚怀王一怒之下,便匆匆发兵攻秦,反而被秦国打得大败。楚国只得向秦国割地求和。有一次,秦昭王请楚怀王到秦国商谈结盟诸事,屈原知道后,竭力反对,并在南阳内乡(今属西峡)一道山岭处拦处了楚怀王,他扣马而谏:“秦国乃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勿行。”可是,楚怀王不顾苦谏执意前往。屈原仰天长叹、忧郁而归。其结果是楚怀王听信谗言,身入虎狼之国,被扣受辱,客死于秦。
从此,屈原扣马而谏的山岗被当地人称作“屈原岗”,遗存至今。
有关成语故事3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汉献帝时,曹操独揽朝政大权,挟天子以令诸侯。一次,曹操率领大军南征刘备、孙权,孔融(孔子后代)反对,劝曹操停止出兵。曹操不听,孔融便在背地里发了几句牢骚。御史大夫郄虑平时与孔融不睦,得知这个情况后,便加油添酷地向曹操报告,并挑拨道:“孔融一向就瞧不起您。”“祢衡对您无理谩骂,完全是孔融指使的。”曹操一听,大怒,当即下令将孔融全家抓起来一并处死。
孔融被捕时,家中里里外外的人一个个害怕得不行,但是他的两个八、九岁的孩子却在那儿玩琢钉的游戏,没有一点惶恐的样子。家人以为孩子不懂事,大祸临头还不知道,便偷偷地叫他们赶快逃跑。孔融也对执行逮捕任务的使者恳求说:“我希望只加罪于我本人,两个孩子能不能保全?”不料两个孩子竟不慌不忙地说:“爸爸,你不要恳求了,他们不会放过我们的,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恳求有什么用?”结果,两个孩子从容不迫地和父亲一起被抓去处死。
后人即以“覆巢之下,焉有完卵”作成语用,比喻整体遭殃,个体(或部分)亦不能保全。
有关成语故事4
【破釜沉舟成语故事】
“破釜沉舟”这则成语的釜是锅;舟是船。砸破烧饭用的锅子,凿沉船只,比喻拚死一战。
这个成语来源于《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秦朝末年,秦二世派大将章邯攻打赵国。赵军不敌,退守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被秦军团团围住。楚怀王封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副将,派他们率军去救援赵国。
不料,宋义把兵带到安阳(今山东曹县东南)后,接连46天停滞不进。项羽忍不住,一再要求他赶紧渡江北上,赶到巨鹿,与被围赵军来个里应外合。但宋义另有所谋,想让秦、赵两军打得精疲力竭再进兵,这样便于取胜。他严令军中,不听调遣的人,不管是谁都要杀。与此同时,宋义又邀请宾客,大吃大喝,而士兵和百姓却忍饥挨饿。
项羽忍无可忍,进营帐杀了宋义,并声称他勾结齐国反楚,楚王有密令杀他。将士们马上拥戴项羽代理上将军。项羽把杀宋义的事及原因报告了楚怀王,楚怀王只好正式任命他为上将军。
项羽杀宋义的事,震惊了楚国,并在各国有了威名。他随即派出两名将军,率2万军队渡河去救巨鹿。在获悉取得小胜并接到增援的请求后,他下令全军渡河救援赵军。
项羽在全军渡河之后,采取了一系列果断的行动:把所有的船只凿沉,击破烧饭用的锅子,烧掉宿营的屋子,只携带三天干粮,以此表示决心死战,没有一点后退的打算。
这支有进无退的大军到了巨鹿外围,立即包围了秦军。经过9次激战,截断了秦军的补给线。负责围攻巨鹿的两名秦将,一名被活捉,另一名投火自焚。
在这之前,来援助赵国的各路诸侯虽然有几路军队在巨鹿附近,但都不敢与秦军交锋。楚军的拚死决战并取得胜利,大大地提高了项羽的声威。
从此,项羽率领的军队成了当时反秦力量中最强大的一支武装。
后来,“皆沉船,破釜甑”演化为成语“破釜沉舟”,用来比喻拚死一战,决心很大。
项羽也成了当时农民起义军的著名领袖人物,并在不久和刘邦的起义军一起,推翻了秦朝的统治。
有关成语故事5
【一败涂地成语故事】
汉高祖刘邦是江西人,秦朝末年是泗水亭亭长(秦代制度,十里设一亭,十亭设一乡。亭长,像是后来的保甲长、村长一样。
有一次,他奉命送一批民工去骊山建造秦始皇的陵墓。一路上,每天都有很多民工逃跑,刘邦是个有智谋的人,他怕民工逃光了自己会被治罪。于是,他对大家说:你们到骊山做苦工,就算不累死也不知什么时候才能重回家乡,现在你们自己去找活路吧!
当时秦二世非常残暴,陈胜的起义军攻下了陈县,那里的县令想投靠陈胜,但他想做领导,他的'手下劝他去把刘邦帮忙,他答应了。当刘邦到城外时,他却反悔而且下令关城门要杀两个手下,刘邦知道后写了一封信射进城里,调动城内的老百姓杀了县令。后来老百姓都推举他做县长,刘邦在大家的帮助下很快就在沛县正式起义了。
有关成语故事6
别有天地
唐玄宗开元十五年,27岁的诗人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辗转来到安陆。在这里,他与唐高宗时的宰相许圉师孙女结婚。随后,居住于离许宅10华里的碧山中。
李白为何落脚安陆,不仅是现代,即使在当时,都有许多人不理解。至今民间还流传一个故事:有一天,安陆在朝中做官的一位何姓阁老回到碧山脚下的老家,听到乡亲们介绍李白生得英俊潇洒,博览群书,一目十行,吟诗作赋,挥笔成章,十分欣赏。于是,吩咐家人准备名肴佳酿,请李白来家作客。
李白来后,阁老一见果然气象不凡。又谈诗书,李白都能对答如流,阁老更为佩服。于是忍不住发问:“李学士,天下名山那么多,缘何单单看中了我们的碧山呢?”李白听了,不假思索,随口答上:“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阁老一听,大声称赞,立即让家人取出笔墨纸砚,请李白录下。李白当即再补两句,并取名《山中问答》:“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这首《山中问答》不胫而走,广为传诵。“别有天地”也成了一句流行的成语,意为一种新的境界。
轻财好施
李白“辞亲远游”,并不是直接来到安陆的,而是“南穹参梧,东涉溟海”,过了三年的游侠生活。在东游维杨(杨州)时,不到一年,便“散金三十余万”。然而,“黄金散尽交不成”,促使诗人结束了游侠生活,寓居安陆。
在与许氏结婚后的第三年,李白写了著名的《上安解裴长史书》。诗人为了让裴长史了解并且重视自己,向他介绍了自己的身世和到安陆之前的情况,其中关于杨州的一段是这样表述的:“曩昔东游维杨,不逾一年,散尽三十余万,有落魄公子,惠皆济之,此则是白之轻财好施也。”轻财好施,由此而来。
声价十倍
李白在上书裴长史无果的第二年,前往长安寻找机会,仍是屡屡碰壁。于是发出了“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的长叹,颓丧地踏上归程。其间,听到韩朝宗出任荆州大都督府长史的消息后,又“心雄万夫”,希望“一登龙门”。因而,挥笔写下了《与韩荆州书》。
《与韩荆州书》开篇即是:“白闻天下侠士相聚而言曰:‘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何令人之景慕一至于此耶?岂不以有周公之风,躬吐握之事,使海内豪俊奔走而归之,一登龙门则声誉十倍,所以龙蟠凤逸之士,皆欲收名定价于君侯?君侯不以富贵而骄之,寒贱而忽之,则三千宾中毛遂,使白得颖脱而出,即其人焉。”这就是成语“声价十倍”的出处。
然而,韩朝宗并没有重视李白,甚至连理也没有理他。李白在安陆期间,屡屡上偈不遇,政治上十分失意,只有无可奈何地“酒隐安陆,蹉跎十年”。这种境遇造就了诗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骨气,使中国文坛多了一个伟大诗人。
有关成语故事7
秦二世时,丞相赵高野心勃勃,日夜盘算着要篡夺皇位。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听他摆布,有多少人反对他,他心中没底。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准备试一试自己的威信,同时也可以摸清敢于反对他的人。
一天上朝时,赵高让人牵来一只鹿,满脸堆笑地对秦二世说:“陛下,我献给您一匹好马。”秦二世一看,心想:这哪里是马,这分明是一只鹿嘛!便笑着对赵高说:“丞相搞错了,这里一只鹿,你怎么说是马呢?”赵高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说:“请陛下看清楚,这的确是一匹千里马。”秦二世又看了看那只鹿,将信将疑地说:“马的头上怎么会长角呢?”赵高一转身,用手指着众大臣,大声说:“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话,可以问问众位大臣。”
大臣们都被赵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私下里嘀咕:这个赵高搞什么名堂?是鹿是马这不是明摆着吗!当看到赵高脸上露出阴险的笑容,两只眼睛骨碌碌轮流地盯着赵高脸上露出阴险的笑容,两只眼睛骨碌碌轮流地盯着每个人的时候,大臣们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
一些胆小又有正义感的人都低下头,不敢说话,因为说假话,对不起自己的良心,说真话又怕日后被赵高所害。有些正直的人,坚持认为是说明书而不是马。还有一些平时就紧跟赵高的奸佞之人立刻表示拥护赵高的说法,对皇上说,“这确是一匹千里马!”
事后,赵高通过各种手段把那些不顺从自己的正直大臣纷纷治罪,甚至满门抄斩。
故事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成语“指鹿为马”比喻指着鹿,说是马。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有关成语故事8
抱柱之信
【释义】
用以表示坚守信约。
【故事】
有一个男子与女友相约在桥下见面,男子等了许久不见女友。后来桥下涨水,男子抱住桥柱(桥墩)不离桥下,结果被淹死了。后人以为男子的愚昧虽可悲,而信守承诺却可颂。故事流传至今。
【出处】
《庄子盗跖》:“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史记苏秦列传》:“信如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柱而死。”唐李白《长干行》诗:“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有关成语故事9
刘备
【求田问舍】舍:房子。多方购买田地,到处问询屋价。指只知道置产业,谋求个人私利。比喻没有远大的志向。
出自于:《三国志·魏书·陈登传》:备曰:“君有国士之名,今天下大乱,帝主失所,望君忧国忘家,有救世之意,而君求田问舍,言无可采,是元龙所讳也,何缘当与君语?”
刘禅
【乐不思蜀】很快乐,不思念蜀国。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
《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
263年刘禅投降曹魏,受封为安乐公,和一些大臣被迁往洛阳居住。有一天,司马昭宴请刘禅,吩咐演奏蜀乐,并歌舞助兴。蜀汉旧臣们想起亡国之痛,个个低头流泪。只有刘禅怡然自若。司马昭问刘禅:“安乐公是否思念蜀?”刘禅答道:“此间乐,不思蜀。”
晋武帝司马炎
【羊车望幸】意为希望得到别人的重视或者宠爱。
晋朝开国皇帝司马炎有粉黛近万,因此,每天晚上到底要临幸哪个妃子,就成为一个让他十分头疼的问题。于是他想出一个办法,就是坐着羊车,让羊在宫苑里随意行走,羊车停在哪里他就在哪里宠幸嫔妃。有个聪明的宫人便把竹枝插在门上,把盐水洒在地上,羊因为喜欢盐水的味道,停下吃食,于是羊车就停在她的宫门口。
晋惠帝司马衷
【何不食肉糜】意为对事物没有全面认知,也指没有亲身经历过的人对别人的处境或行为妄加评论或建议。
《晋书·惠帝纪》记载:帝尝在华林园,闻虾蟆声,谓左右曰:“此鸣者为官乎,私乎?”或对曰:“在官地为官,在私地为私。”及天下荒乱,百姓饿死,帝曰:“何不食肉糜?”其蒙蔽皆此类也。
晋明帝司马绍
【日近长安远】比喻向往帝都而不得至,多寓功名事业不遂,希望和理想不能实现之意。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夙惠》,其中典故为:晋明帝年少时,坐在元帝的膝盖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就问明帝:“你觉得长安和太阳哪个远?”明帝回答:“太阳远,没有听说有人从太阳那里来。”元帝感到惊奇。第二天,元帝召集群臣举行宴会,重新问他,他却回答说:“太阳近。”元帝吃惊:“你怎么跟昨天说的不一样呢?”明帝回答说:“抬头只看得见太阳,看不见长安。”
烟花
前秦世祖皇帝苻坚
【投鞭断流】把所有的马鞭投到江里,就能截断水流。比喻人马众多,兵力强大。
出处:《晋书》卷一百十四〈苻坚载记下〉,典故为:苻坚即位后想消灭东晋,遭朝中大臣劝谏,指出东晋有长江天险,不易攻下,但骄傲的苻坚回应:“我坐拥百万大军,只要我一声令下,所有士兵把他们的鞭投入长江,足可把长江水断流,长江天险还有什麼好怕的?”
后赵开国皇帝石勒
【鹿死谁手】鹿:猎取的对象,比喻争夺的政权。原比喻不知政权会落在谁的手里。现在也泛指在竞赛中不知谁会取得最后的胜利。
出处:唐·房玄龄《晋书·石勒载记下》。典故:十六国时期的后赵开国皇帝石勒评价自己说:“我如遇到汉高祖,必当北面而事奉他,与韩信、彭越并肩齐驱而争为人先。倘若遇到光武帝刘秀,当共同驰骋于中原,未知鹿死谁手。”
北齐显祖文宣皇帝高洋
【快刀斩乱麻】
出处:《北齐书·文宣帝纪》:“高祖(高欢)尝试观诸子意识,各使治乱丝,帝(高洋)独抽刀斩之,曰:‘乱者须斩!’
隋文帝杨坚
【一衣带水】像一条衣带那样狭窄的水域。原指窄小的水面间隔,后泛指江、河等水面不足以限制人们的交通与交往。“水”原指长江。
出处:《南史·陈纪下》:“隋文帝谓仆射高熲曰:‘我为百姓父母,岂可限一衣带水不拯之乎?’”
隋文帝在588年冬下令伐陈。出发前,他对高颎说:“我是天下老百姓的父母,难道能够因为一条像衣服带子一样狭窄的长江的阻隔,而不去拯救那里的老百姓吗?”隋文帝志在必得,派晋王杨广为元帅,率领五十万大军渡江南下,向陈朝的都城建康发动猛烈的进攻,并很快就攻下建康,俘获了陈后主,灭掉了陈朝。
唐高祖李渊
【雀屏中选】雀屏:画有孔雀的门屏。指得选为女婿。
出处:《旧唐书·高祖窦皇后传》典故:李渊善于骑射,其妻窦皇后未嫁时为贵族女,明艳照人。其父北周大将窦毅举办射箭之赛,比武招亲,要求求亲的公子们以射中雀屏上的孔雀为标准。李渊竟然两发各中一目(孔雀眼睛),而娶得窦氏,这段佳话流传后世成为成语“雀屏中选”。
唐太宗李世民
【小鸟依人】依:依恋。像小鸟那样依傍着人。现用于形容女孩子娇小可爱的样子。
出处:《旧唐书·长孙无忌传》:“褚遂良学问稍长,性亦坚正,既写忠诚,甚亲附於朕,譬如飞鸟依人,自加怜爱。”
典故:有一天,唐太宗李世民将朝中大臣评论一番,最后说到了褚遂良。唐太宗说:“褚遂良在学问方面大有长进,性格很刚直,对朝廷忠心,对我很有感情;平时一副飞鸟依人的模样,我很是怜爱他啊!”
宋太祖赵匡胤
【黄袍加身】黄袍:也称龙袍,指古代皇帝的袍服。指政变后夺得政权。也指登上帝位。
出自:《宋史·太祖纪一》。典故:后周显德七年(公元960年),北汉勾结契丹入寇,赵匡胤 出师御之,兵次陈桥驿 ,在赵普、石守信等策划下,发动兵变,黄袍加身,拥立赵匡胤即帝位,改国号为宋。史称“陈桥兵变”。
宋太宗赵光义
【开卷有益】开卷:打开书本,指读书;益:好处,收获。读书总有好处。
出处: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文儒》卷六:太宗日阅《御贤》三卷,因事有阀,暇日追补之,尝曰:“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
典故:宋太宗常常对左右的人说:“只要打开书本,总会有好处的。”由于他坚持每天阅读三卷《太平御览》,学问十分渊博,处理国家大事也十分得心应手。当时的大臣们见皇帝如此勤奋读书,也纷纷效仿,所以当时读书的风气很盛。
有关成语故事10
秦汉时代,我国西南地区居住着许多部落。汉初,由于朝廷忙着平定内乱和对付北方匈奴的侵犯,没有余力顾及到遥远的西南地区,而西南的这些部落也从不知道外面的世界。
西南地区的这些部落都很小,他们散住在山中、林问。其中有一支名为“夜郎”的部落,就算是很大的了。
夜朗部落有个首领名叫多同。在他眼里,夜郎就是天底下最大的国家了。一天,他骑马带着随从出外巡游,他们来到一片平坦的土地上,多同扬鞭指着前方说:“你们看!这一望无边的疆土,都是我的,有哪一国能比它大呢?”
跟随一旁的仆从连忙献媚说:“大王您说的很对,天下还有哪一国比夜郎更大呢!”多同心里沾沾自喜。
他们又来到一大片高山前,多同仰起头,看着巍峨的高山说:“天下还找得到比这更高的山吗?”
随从连忙应和说:“当然找不到,天下哪有比夜郎的山更高的山呢!”
后来,他们来到一条江边,多同跳下马来,指着滔滔江水说:“你们看,这条江又宽又长,这是世界上最长最大的河了。”
随从们没有一个不同意的,都齐声说:“那是肯定的。我们夜郎是天下最大的国家。”
这次出游以后,夜郎国的人更加自大起来。
汉武帝时候,武帝派使者出使印度,经过夜郎国。
夜郎的首领多同从没去过中原,根本不知道中原是怎么回事。于是他派人将汉朝使者请进部落帐中。多同问汉朝使者说:“汉和夜郎相比,哪个大些?”
汉使者听了多同的问话,不禁哈哈大笑起来,他回答说:“夜郎和汉是完全不能相比的。汉朝的州郡就有好几十个,而夜郎的全部地盘还抵不上汉朝一个郡的地盘。你看,哪一个大呢?”
多同一听,不禁目瞪口呆,满脸羞愧。
生活中也是这样,见识越广的人越懂得谦虚,而见识愈短浅的人反而愈盲目自大。
有关成语故事11
这个成语是从《孟子·尽心下》记载的一段故事中引申出来的:脍炙,所同也;羊枣,所独也。
春秋时的曾参是个孝子。他的父亲曾晰喜欢吃羊枣(一种野生小柿子,俗名牛奶柿)。曾晰死后,曾参竟不忍心再吃羊枣。此事被儒家传为美谈。
有一次,孟子的学生公孙丑就这件事向孟子提问:脍炙(精美的肉食)和羊枣哪样东西好吃?孟子说:当然是脍炙好吃。公孙丑说:那么曾参父子一定都爱吃脍炙了,可为什么父亲死后,曾参只戒羊枣,不戒脍炙呢?
孟子回答说:脍炙,是大家都爱吃的;羊枣却是曾晰的特殊嗜好,所以他死后,曾参会继续吃脍炙而不吃羊枣。
根据以上记载,后人引申出脍炙人口这句成语,比喻人人赞美和传诵(多指诗文)。
有关成语故事12
乘风破浪
【出处】:梁"沈约《宋书"宗悫传》
南北朝时,南阳涅阳人(今邓州)宗悫,年纪不大,武艺高强。有一天,他哥结婚,家里宾客盈门,有十几个盗贼乘机混进库房抢劫,家仆发现盗贼,惊叫着奔进客厅,客人都被吓呆了。只见宗悫镇定自若,拔剑直奔库房。赶走了盗贼。宾客纷纷称赞宗悫机敏勇敢,少年有为。问他长大后干什么?他昂起头,大声地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干一番伟大的事业。”
数年后,林邑王侵扰边境,宗悫自告奋勇地请求参战,被任命为振威将军。有一次,宗悫奉命攻击林邑王派来增援的兵力,设计把援兵打得落花流水。就这样,宗悫为国家打了不少胜仗,立下许多战功,被封为洮阳侯。
宗悫小时侯说过“愿乘长风破万里浪”,长大后果然实现了这一远大志向,后人把他说的这句话简缩为“乘风破浪”。
有关成语故事13
鸿鹄之志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
陈胜,阳城人(今南阳方城)。秦朝末年,陈胜看到统治者暴虐无道,民不聊生,决心改变这种现状。有一天,陈胜和其它雇工在地里干活。歇工时,大家说起贫苦的日子,都非常愤恨,但又认为无可奈何。陈胜听了,连声叹气。过了一会儿,他对大家说:“如果我们当中将来有谁富贵了,都不要忘记了大家。”雇工们都笑他:“你也是被人雇来种地的,哪来的富贵?”陈胜又叹息说:“唉,燕子和麻雀怎么能知道鸿鹄的志向呢?”
雇工们听了,都哈哈大笑起来,他们谁也没有想到后来的陈胜在大泽乡发动起义,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的领袖。
与陈胜起义有关的成语还有“揭竿而起”、“篝火狐鸣”。
有关成语故事14
释 义 奔波忙碌,不得休息。比喻不停顿地向前走。
出 处 元·王实甫《丽春堂》第二折:“赢的他急难措手,打的他马不停蹄。”
示 例 ~的走至天色大明,看看追兵已远,方始勒住马。(清·吴趼人《痛史》第三回)
有关成语故事15
含义:指夺取别人的地位而由自己代替。现也指以某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
典故:出自《史记·项羽本纪》,《史记》记载,项羽与叔叔项梁当时为躲避官府追捕躲在湖州,恰逢秦始皇东巡经过湖州,项羽就是在湖州城东北偷看秦始皇并放言“彼可取而代之”。第2年,项羽便就地起兵反秦。所举之兵都是他在乌程的宾客及弟子和附近各县收得的,即所谓八千“江东子弟”,部队号“乌程兵”。乌程就是湖州。
【成语故事】相关文章:
神话成语故事历史成语故事06-07
成语故事07-23
经典成语故事11-03
成语故事11-06
成语故事精选09-01
成语故事精选10-11
经典的成语故事06-07
经典成语故事06-07
经典成语故事精选06-07
成语故事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