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是时候写一篇读书笔记好好记录一下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国志读书笔记,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三国志读书笔记 1
典韦,曹操的超级保镖,东汉末年陈留已吾人,其人勇力过人。陈寿所做的《三国志》里,对于典韦有如下记载:
豪杰之士,有勇有谋
典韦的同乡刘氏和睢阳人李永有仇,但是因为李永是富春长,算是当地的豪强,家里门客众多、戒备森严,因此刘氏没有办法得手。典韦和刘氏交情莫逆,为了替刘氏报仇,他暗藏利刃,驾着车载着酒,装扮成闲人,在李永家的门口等待时机。
趁着李永出门的时候,典韦上前刺杀,并杀死了李永的妻子。随后,典韦取出车上的刀戟,步行离开。李永家处于闹市,因此有几百人追击典韦,但是没有一个人敢上前动手。不久李永的`死党带人来袭,双方展开了激战,但是尽管对方人数众多,但是典韦还是脱身而去,自此,典韦为豪杰之士所赏识。
勇力过人,跟随曹操
董卓之乱时,陈留太守张邈和曹操联合起来,典韦在张邈的司马赵庞手下,他可以用一只手就将牙门旗举起来,这让赵庞对于典韦的力气和才干,十分惊讶和敬佩。后来张邈和曹操决裂,典韦就投靠了曹操,开始的时候,隶属于夏侯惇的部队,数次杀敌有功,被拜为司马之职。
临危受命,护主有功
曹操与吕布在濮阳交战,曹操抢先了先机,还没来得及撤退,吕布亲自领兵前来救援。曹操陷入了险境,于是临阵招募勇士破敌,典韦抢先应征,阻挡吕布军队的进攻。
面对吕布部队的万箭齐发,典韦不为所动,对左右的人说:“等到贼兵到了十步之内的时候,再告诉我。”不久随从的人说:“到了十步以内了。”典韦说:“到了五步之内,再告诉我。”不一会儿,随从的人说:“到了五步之内了!”声音十分惊恐。
典韦不慌不忙,把背后的小戟拿在手里,对准吕布的先锋部队,一边投掷,一边前进。吕布先锋部队的人都应声而倒,没有人敢继续前进,刚好到了日暮之时,曹操的部队才得以引军撤退。
折冲左右,贪杯之人
典韦和许褚一样,都是曹操的侍卫长,他经常带领几百精锐亲兵,在曹操的大帐周围巡视,确保曹操的安全。每次作战的时候,典韦和曹操的几百亲兵,都冲锋在前,往往能率先攻破敌阵。
典韦为人忠诚可信,为了保护曹操的安全,经常就住在曹操大帐附近,而不是回到自己的住处。但是,典韦喜欢喝酒,且酒量极大、为人豪爽,每次曹操赏赐他酒食,他都尽情吃喝没有节制,这也为典韦之死埋下了祸根。
以一敌百,力竭而亡
曹操南征宛城张绣,张绣听取了贾诩的建议,率军投降,曹操十分满意,设宴款待张绣等人。曹操在向张绣等人行酒时,典韦手执大斧立于曹操身后,曹操走到谁的面前时,典韦都紧跟在身后,对人怒目而视,自始至终,张绣等人都不敢仰视曹操。
张绣因为曹操纳其婶婶,感到羞愧难当,便采取了贾诩的计谋,趁夜偷袭曹操。因事发突然,曹操毫无准备,为了争取时间让曹操逃走,典韦和几百亲兵拼死抵抗最后典韦受创数十处,双方短兵相接,叛军想活捉典韦,典韦用双臂夹住两个军士,将他们杀死,其他人畏惧典韦之威,都不敢上前交战。
但是典韦孤立无援,张绣的部队,像潮水一样冲了过来,典韦伤势加重、流血不止,打骂张秀是背信弃义之人,随后力竭而亡。
曹操知道典韦的死讯后,放声大哭,众人都认为曹操是因为自己的长子曹昂之死而难过。曹操说我不是哭自己的儿子,而是感念典韦将军,没有典韦将军我已经遭到张秀的毒手了。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三国志读书笔记 2
小的时候,活泼好动的我常常静不下心来读书,觉得书太无聊了,还是游戏好玩。真不知道大人说的黄金屋和颜如玉到底在哪里。直到有一次,我随手翻了翻了一本姐姐的《三国演义》,他的作者是罗贯中。刚看到了桃园三结义,就被这个故事吸引住了。刘备、关羽、张飞萍水相逢,三人都有为国效力之心,而且志趣相投,于是桃园结为异姓兄弟,投靠刘焉。
接着书中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汉、魏、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书中塑造众多的人物,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义重如山的关羽,爽直粗犷的.张飞。还有我最喜欢的浑身是胆的赵云。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赤壁之战。刘备的军师诸葛亮和孙权的大将周瑜,商讨破敌良策,两人不谋而合,都主张只有火攻,才能打败曹操。周瑜叫庞统假作献计,骗曹军把战船连在一起。周瑜又打黄盖,让这老将用“苦肉计”去诈降曹操。实际上,黄盖在船中装满了容易燃烧的物品,以诈降的方式冲向曹营,发起火攻。半夜三更,忽听风响旗动,周瑜急忙走出军帐观看,真的刮起了东南大风,他连忙下令发起火攻。黄盖借着风势带船猛冲进曹军水寨放火。曹军的船阵很快地都烧了起来。一眨眼工夫,已经烧成一片火海。
前几天我和爸爸讨论张飞之死时,我俩互不认输。爸爸认为是张飞睡觉的时候,被敌军所杀。而我认为张飞临出兵前,因为平时他对手下经常鞭打,手下将领为了报复他,将其杀害。最后妈妈决定买一本原著《三国志》,让我在书海中找寻答案。盼望着新书的到来,我又可以品味这些精典故事了。
三国志读书笔记 3
还没开始《三国志》前,我就看了很多遍《三国演义》,对书里的人物都有所了解。快放暑假时,正好赶上央视十台在播《百家讲坛之三国人物》。这个电视里播的三国和我看的书里的三国有一些出入,电视里在讲三国时,会不时的提到一本书——《三国志》。而且说到《三国志》这本书中记载的事是真实的,而《三国演义》中讲的有些事是虚构的,有些人物也是虚构的。这让我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会是这样呢?这本《三国志》究竟是本怎样的书呢?于是,假期里,我到图书馆借了《三国志》这本书。
《三国志》这本书的作者是西晋时期的陈寿。这本书是中国历史上继司马迁《史记》,班固《汉书》之后的又一部史学名著,而且它也为《三国演义》的创作提供了基础它给我的第一印象是:这本书可真厚啊!而且里面的字也不是很大,书里竟然讲的是一个一个的`人物,从魏国开始,魏国里面写了七十五个人物;接下来是蜀国,蜀国里面共写了三十七个人物;最后是吴国,吴国里面是写了四十四个人物。
作者写的各个人物都很有特色,而且具有十分鲜明的群体特征。例如,写到魏国的谋臣时,不仅写他们多智善谋,而且人格完善;写蜀汉的谋臣虽然也才过人,武将虽然也勇冠三军,但是都有明显的缺点;而吴国的人呢?又自有自的特点。整本书把三国时期的群雄争霸,群体人物的刻画写得栩栩如生。难怪时人称为“称其善叙事,有良史之才”。
《三国志》这本书看过之后,我对书里的人物有了更深的了解,其中我最喜欢的人物就是蜀国的丞相——孔明了。作者是这样评价孔明的,他说:“有见识懂政治,足以和管仲,萧何相匹敌。然而在临机应变,统帅军队方面,不很擅长。”我觉得最能体现他有见识懂政治就是在《曹操败,走华容道》那一段,他把关羽放在华容道是非常对的。如果把赵云放在华容道上的话,他会立马把曹操抓到刘备那里,可是刘备和孙权在合作中,他把曹操抓来,刘备可怎么跟孙权交代啊!如果把张飞放在华容道上,他当面就把曹操给杀了,曹操在死后,他的十万大军一起攻打蜀国怎么办!而且现在还不是让曹操在死的时候。可见诸葛亮在用人和在政治上是很有谋略的,这样的事还不仅这一件呢?还有擒孟获、空城计等等,所以我觉得孔明是最了不起的人物,我非常喜欢和佩服他。
这次读《三国志》,对于裴松之的作注部分基本没有看。等我以后对三国有兴趣时,再细看。
三国志读书笔记 4
前几天,我把《三国志》读完了。关羽这样侠肝义胆、义薄云天之人在《三国志》中也算是一大亮点。从桃园结义到败走麦城,处处体现英勇无畏、有情有义之豪情,在蜀国真的是个奇才。“吾极之曹公待我厚”《三国志》中这样说,突出表达关羽对曹操的感激之情,虽是敌,但仍对曹操心存爱戴与感谢。也许颜良、文丑就因此被关羽所杀吧!但是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永不忘刘备是结义的大哥,不肯背叛刘备,即便曹操盛情相留,终究没留住关羽的脚步。在万般无奈之下,关羽选择“立效以报曹公乃去”当然这也是曹操的惜才,更让关羽在后人的眼里增添了几分“重情义”。如此看来,关羽是懂得回报的英雄。可是,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却少了几分义气。朋友之间多了些许隐瞒,关云长式的人物已经十分罕见。
记得有一次,我们班级里二位要好的朋友在楼梯里打闹,从而将一名小同学撞了个满怀。小同学踉踉跄跄头碰在了墙上,起了个大包。然而当老师问起时,只见两个打闹的同学其中一位手背在身后,满脸怒气;另一位身子稍稍晃动,脸上已泛起了红晕。“我和他在楼道玩,他无缘无故踢了我一脚,所以不小心撞了小同学“。那位满脸怒气的同学先开了口,语音落落大方,好似与他没有任何关系。另一位听道,忙辩护道:“是你先打我的”!满脸怒气的男生听后,更加不顾同学情谊,伸出手指着与他情同手足的伙伴说道:“明明是就是你打我的,你还狡辩。”哎!以前的情深似海在今日这件小事上,早已灰飞烟灭。望着他们你一句,我一句的争辩,我深深的叹气,怎与关云长相比,现代的情变淡了,义变浅了。
合上《三国志》,一些小精灵般的思绪飘入我的脑海,时代在发展,我们少年儿童更要像关羽那样有情有义,互相帮助、乐于助人、懂得回报、感恩,少年强则中国强,让我们做一个有情有义的好少年!
三国志读书笔记 5
以前要了解三国时代的历史,就读《三国演义》。可是三国历史并不是《三国演义》记载的那样,于是我就买了本《三国志》,想要了解真实的三国历史。
《三国志》是记述书东汉末年到西晋统一间这段历史的一部史学名著,他技术的主要是魏、蜀、吴三国的'历史,故称《三国志》。《三国志》是一部纪传体国别史,详细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的六十年历史。作者陈寿四十八岁时开始着手整理三国史事,先后著成《魏书》、《蜀书》、《吴书》,所以称为《三国志》。《魏书》由“纪”和“传”两部分组成,纪包括武帝纪、明帝纪、文帝纪、三少帝纪四篇。传以后姬传为首。《蜀书》、《吴书》只有传没有纪。最让我印象深刻人物是周瑜。在《三国演义》里,周瑜是个嫉贤妒能的伪君子,还很阴险,几次想把刘备和诸葛亮干掉,却都没成功。但《三国志》中的周瑜却是个正义凛然的真君子。吴国其他大臣都极力劝说孙权投降曹操,只有周瑜和鲁肃劝说孙权联合刘备共抗曹操这证明周瑜和鲁肃的眼光比其他的大臣的眼光要远。周瑜还把曹操跟吴国决战的弊端说清,使孙权抗曹的决心更加坚定了。这说明了周瑜在考虑问题时很仔细,细致,一点蛛丝马迹都不放过。他在赤壁之战中用火攻破了曹操的连环船;在南郡以卧床不起为诱饵,把曹仁吸引过来,然后一口“吃掉”。这说明了周瑜在军事造诣上很有成就。只可惜在前往巴丘的路上病死了,死时才三十六岁。陈寿称赞周瑜“出人之众表,实为奇才也!
作者陈寿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以简练、优美的语言为我们绘制了一幅幅三国画面,这本书不仅是史学著作,也是文学著作!
三国志读书笔记 6
记得小时候,第一本书看的就是三国演义曹操的阴险狡诈,孙权的运筹帷幄,刘备的求贤若渴,关羽过五关斩六将,给我留下太多太多的印象。可是从我买了一本《三国志》读完后,绝对曹操整个人的印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我对曹操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应该是作者陈寿的对曹操的评价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从这句话里我们明白曹操是一个胸怀天下,志向高远的人,不及原来的.恶,这才使曹操能够平定河北,匈奴,冀州等24地,并且我个人认为曹操比刘备更加希才,单于于曹操在北方大战几年,但单于投降曹操后,曹操不但没有杀单于,却将单于全家都封为列候。刚刚讲了半天,都是讲曹操的希才,我现在再讲讲曹操的乐光态度,曹操在平定冀州后,在冀州城头叹息,我出征8年,各地只有富家子弟才能上学,国家怎么能强大,于是下令在他所站领的任何地方都办学,给广大学生免费上学,可你要知道,曹操当时已占领18个州,上百个县,要是在每个县都办学,那费用,可以使整个国家的百姓一年内人人吃上饭,曹操却是怎么做,国库都钱都用光了,所以人都想放弃了,可曹操没有,他每天上朝依然面带笑容,最后他居然从他自己家拿出了办学的钱。
我们应该学习曹操的乐观态度,说不定坏事会变成好事,是总有两面型的,希望大家都能天天保持着了观的态度。
三国志读书笔记 7
《三国志》是西晋陈寿所著,详细描写黄巾起义(184年)到晋吞吴(280年)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的历史,是一本后人评价极高的名人纪传体史书。我这几天研读后深有感触。
第一点,自然是《三国志》也就是史书和那脍炙人口的《三国演义》所记载的大不相同。说到底也就是史书和小说文学性的不同。史书尊重历史,就算是像陈寿这样“大文豪”似的人物,也是在历史准确才添加一些文学性的语言。而小说则会融入作者诸如“尊刘贬曹”这类个人的情感,加入历史上不存在的“连环计”,“苦肉计”来吸引读者。当然,我个人不是对小说或《三国演义》有偏见,毕竟完全照搬历史的古装电视剧很难获得高的收视率,只是希望读者在享受《三国演义》激动人心的故事时考虑一下它的真实性,而不是错误的`理解“《三国演义》=三国历史”。
写史书的目的是方便后人看史,而后人看史如果不像唐太宗那样“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就毫无意义。最让我触动的仍是武侯诸葛亮,没有“火烧博望坡”没有“火烧新野”,没有“舌战群儒”,没有“草船借箭”,没有“借东风”,没有“空城计”,没有那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奇门遁甲无一不晓的诸葛亮。但他仍是那个在刘备床前拒绝“取而代之”的诸葛亮,但他仍是那个《出师表》前“临表涕零,不知所言”的诸葛亮,但他认识那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为蜀汉写下104112个字的《诸葛氏集》二十四章的诸葛亮。失去光环,无比平凡,但正因平凡而无比伟大,日落黄昏的蜀汉,被一位老人苦苦支撑,这是何等的坚定与执着是他相信统一全国的一天终会到来。所以说我们这些远远没有面对真正的考验的青少年,在困难面前不应低头,而是要去坚决面对远方的挑战,相信希望的存在。
除此之外,曹丕对礼仪的重视,曹睿一千兵马退回孙权精良水师的智慧,诸葛瞻为民造福的仁慈,马良舌战孙权时的勇气,一个一个《三国演义》上没有的故事,让我感触良多。
三国离现在有1700多年,即使是《三国志》也不敢说记载完全属实,但只要我能在书中有所体味有所感悟,那才是高尔基名言“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含义把。
三国志读书笔记 8
徐晃,字公明,河东杨人,东汉末年,曹魏的名将。徐晃本为杨奉手下骑都尉,后来杨奉被曹操击败,徐晃便转投曹操麾下。特别是在樊城之战中,做为曹仁的援军,击败了气焰正盛的关羽,而被曹操盛赞为“有条侯周亚夫治军之风”。在陈寿所做的《三国志》中,对于徐晃有如下记载:
徐晃年轻时,做过河东郡小吏,跟随车骑将军杨奉讨伐贼寇,立下了功劳被封为骑都尉。后来吕布和王允诛杀董卓,董卓的部将李傕郭汜作乱,在长安大肆屠杀。
这个时候,徐晃敏锐的意识到汉献帝的重要性,劝杨奉护送汉献帝东入洛阳,汉献帝渡河到达安邑的时候,加封保驾有功之人,徐晃被封为都亭侯。
建安元年,汉献帝在河内太守张扬和兴义将军杨奉等人的保护下,回到了洛阳。杨奉被汉献帝封为车骑将军,驻军大梁。徐晃见大将军兼司隶校尉韩暹和卫将军董承之间的争斗日益加剧,便劝杨奉归附曹操,杨奉开始的时候,答应了徐晃的建议。
建安二年,曹操保护汉献帝准备迁都许昌,杨奉受到韩暹的挑拨,一起出兵去劫驾。结果在梁地,杨奉被曹操打的大败,徐晃知道杨奉并不值得辅佐,便借此机会投靠了曹操。
徐晃在曹操手下得到了发挥的'空间,曹操分兵给徐晃,让他攻打卷、原武两地,皆被徐晃攻克,徐晃因功被封为裨将军。又跟随曹操讨伐吕布,俘虏了吕布手下的将领赵庶、李邹二人,后又和史涣一起,在河内斩杀了眭固。
建安五年,在官渡之战中,徐晃先是击败了企图捡便宜的刘备,稳定了曹操的后方。而后又击败文丑,解了白马之危,被曹操拜为偏将军。九月,曹操出兵和袁绍交战,被袁绍击败,只好坚壁清野在大营固守。
恰逢这个时候,袁超的粮草运到了官渡,押粮官韩猛勇而无谋,荀攸建议曹操派遣得力将领去劫粮,扰乱袁绍的军心,获得战略上的主动。曹操问荀攸谁能胜任,荀攸说徐晃勇而有谋,可以胜任。
于是徐晃和史涣带领几千人马,化妆打扮后靠近韩猛的部队,出其不意在故市将其击溃,焚烧了袁绍的辎重,曹操加封徐晃为都亭侯。
建安九年二月,曹操趁袁绍死后,袁谭和袁尚为了争立后嗣的机会,发兵北上攻打冀州。曹操派徐晃去攻打易阳,易阳令韩范在徐晃的劝说下,准备率领全城军民投降。
徐晃对曹操说:“现在袁尚、袁谭还没有被击败,各个城池的守将都在观望。如果我们用强兵灭了易阳,其他人就会死守不降,那样整个河北就没有平定的一天了。不如招降易阳,其他城池的守将见到,必定望风而降。”
曹操认为徐晃说的很有道理,加封韩范为关内侯,不久之后,河北全境平定,这都有赖于徐晃之谋。徐晃跟随曹操对袁谭穷追猛打,在南皮杀死了袁谭,又在白狼山一战中,彻底打败乌桓,剪除了袁氏的余孽,被封为横野将军。
赤壁之战失败后,曹操派徐晃辅佐曹仁共守江陵,抗击东吴周瑜的进攻。
西凉马超、韩遂作乱,徐晃跟随曹操讨伐,兵到潼关无法继续前进。徐晃建议由自己统领五千人马绕到马超之后,截断马超的后路,这样一来就可以对马超形成两面夹击之势。曹操采纳了徐晃的建议,并用了贾诩的反间之计,离间马超和韩遂之间的关系,不久就击败了马超,韩遂也归附于曹操,彻底戒除了曹操的后顾之忧。
在曹操和刘备争夺汉中的战斗中,徐晃率领部队固守马鸣阁,保证了曹操部队后方的通道,并多次击败刘备大将陈式的进攻,蜀军很多都自投山谷,死者甚多。
曹操知道后,十分高兴,把指挥军队的符节交给了徐晃,并说:“将军能守住此阁道,就是守住了通向汉中的咽喉,断绝了刘备夺取汉中的念头,打通了我军内外的联系,真是妙计中的妙计!”后来夏侯渊被黄忠所杀,曹操亲自到汉中,顺利撤出了其他的部队,这不得不说是仰仗了徐晃的谋略和见识。
关羽击败曹仁,又用水淹七军的计谋,击败了于禁和庞德,威震华夏,曹操一度产生了迁都的念头。司马懿建议利用东吴和西蜀分矛盾,分化瓦解孙刘联盟,曹操采纳了司马懿的建议,派人出使东吴联络孙权。同时派徐晃带兵,去援救在樊城被关羽所困的曹仁。
徐晃的军事指挥才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他让士兵假装修建长堑,示意要切断蜀军的退路,蜀军畏惧不战自退。徐晃占领了偃城,两面联营,向围困樊城的蜀军迫近。
关羽的主力部队驻扎在围头,另外一部驻扎在四冢,徐晃采取了声东击西的谋略,出其不意偷袭四冢。关羽怕四冢有失,亲自带领五千步骑兵来战,徐晃利用关羽重义,和关羽拉家常,麻痹关羽。而后大叫:“得关云长首级者,赏千金!”
关羽大惊说:“大哥说的是什么话?”徐晃说道:“刚才是私交叙旧,现在是国事,自然不同。”两军展开混战,徐晃击败了关羽,并穷追猛打,紧随关羽之后,一举攻陷了关羽的深沟壁垒,解除了关羽对樊城的围困。
当时为了解樊城之围,曹操曾调动张辽等人援救樊城,可诸将未到,徐晃已经击败关羽,解除了樊城之围。曹操亲自出城七里之外,迎接徐晃的凯旋之师,并说:“襄阳、樊城得以保全,全赖将军的功劳!”
徐晃治军严谨,曹操巡视诸营,多有士兵脱离岗位,想一睹曹操真容。只有徐晃所统领的部队,每个人都恪尽职守,不擅离岗位。曹操见后连连称赞徐晃治军有方,有西汉名将周亚夫的风范,是真正的将帅之才。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三国志读书笔记 9
记得小时候,第一本书看的就是三国演义曹操的阴险狡诈,孙权的运筹帷幄,刘备的`求贤若渴,关羽过五关斩六将,给我留下太多太多的印象。可是从我买了一本《三国志》读完后,绝对曹操整个人的印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我对曹操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应该是作者陈寿的对曹操的评价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从这句话里我们明白曹操是一个胸怀天下,志向高远的人,不及原来的恶,这才使曹操能够平定河北,匈奴,冀州等24地,并且我个人认为曹操比刘备更加希才,单于于曹操在北方大战几年,但单于投降曹操后,曹操不但没有杀单于,却将单于全家都封为列候。刚刚讲了半天,都是讲曹操的希才,我现在再讲讲曹操的乐光态度,曹操在平定冀州后,在冀州城头叹息,我出征8年,各地只有富家子弟才能上学,国家怎么能强大,于是下令在他所站领的任何地方都办学,给广大学生免费上学,可你要知道,曹操当时已占领18个州,上百个县,要是在每个县都办学,那费用,可以使整个国家的百姓一年内人人吃上饭,曹操却是怎么做,国库都钱都用光了,所以人都想放弃了,可曹操没有,他每天上朝依然面带笑容,最后他居然从他自己家拿出了办学的钱。
我们应该学习曹操的乐观态度,说不定坏事会变成好事,是总有两面型的,希望大家都能天天保持着了观的态度。
三国志读书笔记 10
乐进,字文谦,阳平卫国人,东汉末年曹操手下名将,属于曹操的嫡系。和典韦、许褚等人不同,乐进生得短小精悍,按现在的话讲,就是浓缩的全是精华。陈寿所著的《三国志》中,对乐进有如下记载:
乐进的短小精悍,身材不高,但十分壮实魁梧,素有胆识,一直跟随曹操,可以说是曹操的嫡系。曹操起兵时,手下没有太多的兵马,乐进便回到自己所在的郡县,去招募了几千人跟随曹操。
乐进跟着曹操攻击吕布、张绣、刘备等人,往往都冲锋陷阵在前,第一个突破敌人防线,成为曹操手中的一把利剑。简单讲就是打仗不要命,冲在最前面,且能力突出,每每能破敌在前,斩将夺旗于后。在小沛击败刘备之后,被封为讨寇校尉。
建安五年,乐进在官渡,斩袁绍手下大将淳于琼,焚毁了乌巢的粮食,扰乱了袁绍的军心,为曹操获得官渡之战的最终胜利立下大功。
建安九年,乐进随曹操攻击袁谭、袁尚,在黎阳斩袁氏大将严敬,被拜为游击将军。随后乐进攻击黄巾军,平抚了乐安郡,并参与了邺城之战。追击袁谭到南皮,并率先攻入南皮城东门,拔得头功。袁谭败退后,乐进又率军穷追猛打,攻击雍奴,并大获全胜。
建安十一年,曹操上表汉献帝,加封乐进为折冲荡寇将军,以表彰其功绩。乐进奉命攻伐高干,这次乐进没有采用正面强攻的策略,而是北上上党,迂回到了高干的后方。乐进连战连胜,斩高干手下大将多员,高干等人坚守壶关,等曹操大军到来,高干不战而降。
秋八月,曹操讨伐管承时,进军淳于,派遣乐进和李典做为先头部队击败了管承,管承被迫逃到了海岛,这个时候除了荆州之外,海滨都已经被曹操占据。
建安十三年,乐进跟随曹操平定了荆州,被派遣驻守襄阳。建安十四年的时候,乐进击败了关羽,这个时候南郡附近的蛮族,都来主动归附于曹操麾下,这不能不说是乐进的功劳。
在曹操和刘备战于汉中时,派乐进和李典、张辽驻守合肥以防东吴。孙权见有机可乘,便调动了十万大军进攻合肥。三人知道东吴人马众多,便打开了曹操交给他们的锦囊,里面安排如果孙权来犯,由乐进守城,张辽、李典出战。曹操这个安排让三人大惑不解,因为张辽和李典素有不睦,而乐进善于冲锋陷阵。
其实这正是曹操高明之处,乐进做为曹操的`爱将,一直跟随曹操忠心耿耿,安排其守城曹操才能放心。正因为张辽、李典有私怨,才让二人一起对敌,通过险境中的互相帮衬,化解二人的矛盾,同时激发二人的争斗之心。结果张辽、李典二人奋勇争先,以几千人的兵力,击溃了孙权十万大军,还差点将孙权活捉。这里不仅有张辽、李典的奋勇之能,更仰仗于乐进的守城之功。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三国志读书笔记 11
诸葛亮可以说是三国时代最闪耀的一颗亮星。诸葛亮的本事,自不必多说。那么,诸葛亮的朋友会是什么样的人呢?
《三国志》载,“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亮在荆州,以建安初与颍川石广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等俱游学”。
“石、孟、徐三人求学皆务要精熟,只有诸葛亮能观其大略。每至晨夜闲时,常共抱膝长啸,诸葛亮谓三人道:‘卿等三人的仕进,官位可至刺史、郡守。’三人反问诸葛亮能至何位,他只笑而不言。”
无论是在正史中,还是在演义中,诸葛亮都与崔州平、石广元、孟公威、徐庶四人为密友。那么,问题来了,诸葛四友的人生是怎么样的,最后怎么样了?
诸葛亮的朋友们徐庶
颍川徐庶是诸葛四友中知名度最高的,哪怕这样,在史料中的记载也不过百余字。
徐庶,本名徐福,出身寒门,少年时是一个侠客,曾为了给人报仇被官府抓到,被人救走后,弃武从文,到处求学,学问越来越深,但是别人因为他有前科,不肯跟他交往。
徐庶于是更加的勤勉,学问义理更加精深,这个时候开始和同乡的石广元交往,再往后和诸葛亮交往,后来跟随刘备,在曹操南下时,随刘备逃命,母亲不幸被曹操俘虏。为了保全母亲,徐庶只得投靠了曹操。
“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实际上是演义杜撰的。曹丕时期,徐庶被任命为右中郎将、御史中丞,官职都不高。诸葛亮北伐时还为徐庶不被重用而惋惜。数年后病逝。
徐庶徐元直孟公威
孟公威可能知道的人比较少。孟建,字公威,汝南人,和诸葛亮、徐庶等是同学。只不过求学目标不同,孟公威等人求学务要精熟,只有诸葛亮观其大略。
孟公威后来在曹魏做官,官拜凉州刺史、征东将军。诸葛亮在第二次出祁山时,曾在给司马懿的回信中,希望司马懿请杜袭替他向孟公威问好。然后就没有记载了。
孔明四友,左二孟公威石广元
石韬,字广元,颍川人,和徐庶是同乡,因而交善,后来和徐庶同是诸葛亮的同学。其求学目标,也是务要精熟。
诸葛亮追随刘备后,石广元北上到曹魏任职。曹丕年间,石广元历郡守、典农校尉,也是没有得到重用。诸葛亮北伐时,知道石广元、徐庶,没有得到重用,曾感叹“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见用乎?”
除此之外,再无记载了。
孟公威和石广元崔州平
博陵崔氏是名门望族。崔钧,字州平,即崔州平,博陵安平人。崔州平的父亲崔烈,是汉司徒。董卓进京后,崔州平曾起兵讨伐董卓,其父因此被捕下狱。
所以说从年龄上来看,崔州平是诸葛亮的四个好友中年龄最大的。但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当时的人说他吹牛,只有崔州平和徐庶,相信他有这样的.才能。
崔州平在讨董卓之后,一直游历,因此结识的诸葛亮。但史料对于他之后的记载就没有了。但博陵崔氏家族在中国的历史中频繁出现,至隋唐时期一直是北方著名的大族。
据《新唐书》中记载,在唐朝,博陵崔氏一共诞生了15位宰相。这一点,恐怕连诸葛亮都比不上。
崔州平
诸葛亮四友,崔州平年岁最大,也是最牛的,家族更是旺盛数百年,可惜后来没有致仕。其他三人却只做到了曹魏的小官,也有做到郡守或是刺史的。
能和诸葛亮作朋友的,岂能是简单的人物,可惜的是曹魏知道诸葛亮的本事,却没有重视诸葛亮的朋友。诸葛四友,有三个在曹魏致仕,却都没得到重用。
一部分原因,是曹魏的官员被门阀士族把持,一部分原因,可能真就是诸葛亮所说的,他们的才能仅限于郡守、刺史了。
三国志读书笔记 12
黄巾起义(184年)到晋吞吴(280年)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的历史,是一本后人评价极高的名人纪传体史书。我这几天研读后深有感触。
第一点,自然是《三国志》也就是史书和那脍炙人口的《三国演义》所记载的大不相同。说到底也就是史书和小说文学性的不同。史书尊重历史,就算是像陈寿这样“大文豪”似的人物,也是在历史准确才添加一些文学性的语言。而小说则会融入作者诸如“尊刘贬曹”这类个人的`情感,加入历史上不存在的“连环计”,“苦肉计”来吸引读者。当然,我个人不是对小说或《三国演义》有偏见,毕竟完全照搬历史的古装电视剧很难获得高的收视率,只是希望读者在享受《三国演义》激动人心的故事时考虑一下它的真实性,而不是错误的理解“《三国演义》=三国历史”。
写史书的目的是方便后人看史,而后人看史如果不像唐太宗那样“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就毫无意义。最让我触动的仍是武侯诸葛亮,没有“火烧博望坡”没有“火烧新野”,没有“舌战群儒”,没有“草船借箭”,没有“借东风”,没有“空城计”,没有那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奇门遁甲无一不晓的诸葛亮。但他仍是那个在刘备床前拒绝“取而代之”的诸葛亮,但他仍是那个《出师表》前“临表涕零,不知所言”的诸葛亮,但他认识那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为蜀汉写下104112个字的《诸葛氏集》二十四章的诸葛亮。失去光环,无比平凡,但正因平凡而无比伟大,日落黄昏的蜀汉,被一位老人苦苦支撑,这是何等的坚定与执着是他相信统一全国的一天终会到来。所以说我们这些远远没有面对真正的考验的青少年,在困难面前不应低头,而是要去坚决面对远方的挑战,相信希望的存在。
除此之外,曹丕对礼仪的重视,曹睿一千兵马退回孙权精良水师的智慧,诸葛瞻为民造福的仁慈,马良舌战孙权时的勇气,一个一个《三国演义》上没有的故事,让我感触良多。
三国离现在有1700多年,即使是《三国志》也不敢说记载完全属实,但只要我能在书中有所体味有所感悟,那才是高尔基名言“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含义把。
三国志读书笔记 13
在更多民众的普遍意识中,曹操似乎从来就是一个坏人——奸诈、多疑、残忍……可历史中曹操就如《三国演义》中所写的是一个坏人吗?答案是:不!
首先,我们可以从《三国志·武帝纪》史书中获知,曹操小时候就很机灵,虽然他的行为并不了不起,但他身上的英气依旧被桥玄与何禺发现了。史书中还写道,桥玄对于曹操有着平定天下的寄托,从这点可以断定,曹操绝对是一个有着很大潜力的男人。果然,曹操20岁时就被推举“孝廉”走上了仕途。
紧接着,不出桥玄所料。光和末年,黄巾起义,天下大乱,曹操被任命为骑都尉,讨贼有功,升为济南相。借助这片更大的执政区域,曹操得以施展他优秀的政治能力。何以见得?他来到济南,一眼便可以洞察这里的问题,并杀鸡敬猴,迅速稳住局面。之后进行了进一步的整治,他初出茅庐便可以清楚地判断问题并予以解决,这便是曹操与生俱来的政治本领,甚至使得他的军事才能被政绩所埋没。
随着灵帝驾崩,少主继位,宦官侵权,董卓进京但偏偏不找其他人,却想要与曹操“共商天下大计”。这里可以侧面反映出曹操藏不住的英雄气概。董卓分明可以和当时更为强大的势力进行联盟,他又不是傻的,为什么要找当时还是一个小小的地方官的曹操合作?
而曹操选择了逃走,与关东联军一起讨伐董卓,曹操在那时体现出前所未有的'预见性,他并没有选择董卓,他选择了关东联军。最后董卓确乎是输了,不过在这一环节,曹操更多体现的是他对于战势的独到理解以及他当时对于汉朝的忠诚。
当他们一伙集结讨伐董卓时,董卓选择撤往长安,而正是因为董卓撤退,关东联军便不思进取,而曹操却是唯一一个看清形势的人。董卓把天子一同劫去长安,他们讨董的理由是因为他对皇帝有所不轨,但如今董卓手握皇帝,他们还是诸侯,每年都要上供,但他们上供的东西全归董卓,又不能不供,不供便会失去讨伐董卓的理由,所以,长久战斗绝不是关东联盟军的优势策略。曹操看清了这一点,并且表明了他对汉朝的忠诚。
这便是那个青年时期的曹操,未对东汉无望仍拥有希望的曹操!
三国志读书笔记 14
《三国志》全书一共六十五卷,《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三国志》名为志其实无志。魏志有本纪,列传,蜀,吴二志只有列传,陈寿是晋朝朝臣,晋承魏而得天下,所以《三国志》尊魏为正统。东晋(汉晋春秋)则以刘备为正统。《三国志》为曹操、曹丕、曹睿分别写了武帝纪、文帝纪、明帝纪,而《蜀书》则记刘备、刘禅为先主传、后主传。记孙权称吴主传,记孙亮、孙休、孙皓为三嗣主传。均只有传,没有纪。 三国志
《三国志》位列中国古代二十四史记载时间顺序第四位,与《史记》(司马迁)、《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司马彪)并称前四史。总的概述
《三国志》主要善于叙事,文笔也简洁,剪裁得当,当时就受到赞许。与陈寿同时的夏侯湛写作《魏书》,看到《三国志》,认为也没有另写新史的必要,就毁弃了自己本来的著作。后人更是推崇备至,认为在记载三国历史的一些史书中,独有陈寿的`《三国志》可以同《史记》、《汉书》等相媲美。因此,其他各家的三国史相继泯灭无闻,只有《三国志》还一直流传到现在。南朝人刘勰在《文心雕龙·史传》篇中讲:“魏代三雄,记传互出,《阳秋》、《魏略》之属,《江表》、《吴录》之类,或激抗难征,或疏阔寡要。唯陈寿《三国志》,文质辨洽,荀(勖)、张(华)比之(司马)迁、(班)固,非妄誉也。”这就是说,那些同类史书不是立论
三国志读书笔记 15
《三国演义》这部古典巨著,是中国几千年沉淀下来的精华,是我们的文化瑰宝。我读完了三国演义,又开始读《三国志》,我像穿越了时空,来到了那个群雄逐鹿、战火纷飞的三国时代。
东汉末年,群雄割据,董卓独霸朝纲,祸乱朝廷,涿郡刘、关、张桃园结义,征战四方,三顾茅庐、结孙权、破曹操、借荆州、取巴蜀,成就一番霸业。江东孙权,兵精粮足,又有三江之固、长江天堑,据江东而虎视天下。典军校尉曹操,据陈留、讨董卓、破吕布、征袁术、败袁绍、远征乌桓,一统北方,而后征马超、破韩遂,拿定西凉,欲征荆州以霸天下,但兵败于赤壁。此后三国鼎立,互相争斗,互有胜负,三国归晋。
这本书带给我很多感慨、震撼和感动。刘皇叔刘备,三顾茅庐,三上卧龙岗,为了请来诸葛亮,47岁的刘备不顾大雪和遥远的路程,每次都亲自登门拜访,当刘备第三次到草房旁时,连小童都不耐烦了,但刘备仍然耐心等待诸葛亮醒来,因为刘备知道,要想得天下,就必须得到人才,而为了得到人才就必须亲自诚心拜访。
大家有时候会说,刘备是伪君子,是不义小人,他先后投过,公孙瓒、袁绍、陶谦、吕布、曹操、刘表……而驱使他“忘恩负义”的是他“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天下大义。
也有人说,刘备爱哭,刘备是个懦弱的人,甚至有歇后语:刘备的江山——哭出来的,这对刘备是不公平的,刘备虽然爱哭,但要看他什么时候哭。刘备在新野本可以自己轻兵逃离,而他没有,他却抱着与百姓共存亡的决心,带着百姓作战,当被曹操围困的时候,他哭了,为什么?是为自己没能保住百姓的性命而哭。刘备在知道关羽被杀时哭过,那是为了兄弟之间惺惺相惜的情谊,难道不应该吗?……我更应该向刘备学习坚韧、永不放弃的性格。
三国这类的古典文学,自然是读得越多越好,我要在阅读古典文学上做到多读书、读好书,做个知识渊博的小学生。
风云变幻,刀光剑影的'三国时代,文争武斗,英杰辈出。三国鼎立,终归于晋,激烈动荡之后,那一幅幅荡人心弦的画面凝固远去,成为历史的瞬间。这个时代,是五千多年中华文明中短暂的一瞬,却又是让人心驰神往的精彩一幕。
在三国志中你可以体会到战马奔腾与士兵奋战之声。感受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壮怀激烈,你还可以聆听到刘关张他们桃园三结义的誓言。
人们憧憬的那段风起云涌的历史,渴望了解那些血溅山河的英杰们,而人们也应知道,三国时代不单单是一个乱世英雄的舞台,豪杰角逐也并不是这段历史的全貌。当你想探寻三国历史真面目的时候,三国志无疑是你最好的选择。
三国第一英雄曹操。《三国演义》把曹操写的那么奸,我实在为他不平。在中学时期,我学了曹操的短歌行,就被他的文采和文章中的胸襟抱负深深打动。《观沧海》,《龟虽寿》这两篇千古绝唱,我就感觉到,曹操是一个胸怀天下,志向高远,要给结束分裂战争,给黎明百姓带来安定生活的大英雄。
《三国志。魏武本纪》对曹操的事迹的记载,使我看到了一个真正的英雄,看到了曹操的人格魅力。当然,人人都有缺点的,曹操也不例外。感觉《三国演义》把这些扩大化了。
最后,陈寿也对曹操进行了很公正,客观的评价: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紧接着,我想说说荀彧。荀彧这个人物,如果没看过《三国志》,很少有人会注意到他。王佐之才。也许很多人说荀彧没出过什么奇谋,妙计。但是,我只能说,《三国演义》夸大了妙计,奇谋的作用。荀彧,他谋的不是一场小战斗的胜负,他谋的是天下。他是方眼整个天下为曹操出谋划策。
他是个伟大的战略家。多次纠正曹操的错误的战略决策。简单的说,荀彧就是为曹操研究,把谁谁谁放在哪个州,对付谁谁谁。我军应该先进攻谁,先跟谁停战议和,先得那一块地方,然后再怎么怎么样。这是制定大的战略,如果说出谋划策的谋士是棋子的话,荀彧和曹操就是下棋的人。这是我的理解。
再来说说蜀国刘备。
陈寿的评价是:“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讬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然折而不挠,终不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竞利,且以避害云尔。”
刘备是个大英雄,有汉高祖刘邦的风范,与曹操相比,刘备的机权干略,略显不足。所以创下的基业不如曹操。但是,也能称为一代雄主。
这个评价比较中肯。刘备根本不是《三国演义》中那个昏庸无能,心慈手软,爱哭鼻子的人。他是个英雄,他有自己的抱负,也有自己的能力。并且,具备了成为曹操最大对手的资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苏东坡这首千古绝唱描写了一个真实的周瑜。周瑜的一生是完美的,他的谋略,胆识,胸襟,抱负,也是我十分佩服的。
可惜,他英年早逝,未能一展他的抱负。对他的远见卓识,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的一段话:“今曹操新折衄,方忧在腹心,未能与将军连兵相事也。乞与奋威俱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蹙操,北方可图也。”大致是要周瑜率军抢先占领西川,吞并汉中张鲁,然后回师襄阳与孙权北拒曹操,二分天下,并且可以图谋北伐,一统中原。可惜英年早逝,大计无人主持啊。
三国真实个群英荟萃,有说不尽,道不完的故事和感慨。乱世之中,英雄辈出。我不由想起一首歌的歌词写得好:“湮没了荒城古道,远去了烽火边城。岁月啊,你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但当生前事,何计生后评。”
三国志读书笔记 16
读风云善变的小说,不如读正史的悲欢离合,这才是我不愿写读《三国演义》有感的.初衷。三国演义改变了事实,扭曲了真理,如果写它留下的也只有虚假。
三国历史中变化莫测,从数十家争夺中,只剩下了三家,后又剩下了一家。曹操,在汉末中,天下大乱之时,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守内,官方授材,各因其器。抑可谓非常之人,乱之最胜,超世之杰矣。
孙权屈身忍辱,任才尚计,有勾践之奇,英人之杰矣。故能自擅汇表,成鼎峙之业。然性多嫌忌,果于杀戮,弥以滋甚。
刘备,最次之,只善用人,选人,战之计全无,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抑之必不容已,非唯竞利,且以避害之。
三国里的人物很多,三国志大多一一讲述,不过难以巨细,面面俱到,所以有不全之处。
三国,很直白,说明有三个国家,而这三个国家,魏、蜀、吴,无一胜出,而是被晋占了便宜,说是晋统一天下,不如说是魏攻下了天下,只是魏齐帝,高贵乡公,陈留王,三人太昏庸,已失天下之大势。
三国大事到此之矣,三国志好书矣!
三国志读书笔记 17
我在暑假里看了《三国志》,把三国的历史了解了一下,才知道原来真正的历史和《三国演义》有莫大的不同。电视剧也不是历史。
《三国志》是我国晋代著名的史学家陈寿编写的一部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详细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公元220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六十年的历史。《三国志》全书六十五卷,《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共六十五卷。陈寿是晋朝朝臣,晋承魏而得天下,所以《三国志》尊魏为正统。《三国志》为曹操写了本纪,而《蜀书》和《吴书》,则记刘备为《先主传》,记孙权称《吴主传》。
《三国志》不仅是一部史学巨著,更是一部文学巨著。陈寿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以简练、优美的语言为我们绘制了一幅幅三国人物肖像图。人物塑造得非常生动。作为记载三国时代的原始资料,他也为后代有关的三国的文学作品,以及《三国演义》的问世,提供了大量的材料。因此,《三国志》的历史价值,文献价值,文学价值,都是不可低估的! 军中的形象有多么好。哪为什么罗贯中要把他写得那么坏呢?原来是罗贯中对诸葛亮有种寄托,把周瑜写坏点可以村托出诸葛亮的好。这下子,本来周瑜没有这件坏事变成了有这件坏事,本来周瑜有这件好事变成了没有这件好事。你们说他惨不惨啊!罗贯中觉得这样子还不够,还要把诸葛亮再神话一下,就又多了些火烧新野、草船借箭等罗贯中编出来的`故事。这下可好,《三国演义》的影响力大了,人们就把《三国演义》当成了历史,渐渐忽略了《三国志》。从人们口里传出来的就只有周瑜的一些或自己本身或罗贯中编上去的一些坏毛病,而没有了罗贯中的好了。
我觉得,在熟读小说《三国演义》的同时,不妨也来读读原汁原味的历史《三国志》。
三国志读书笔记 18
《三国志》中,我最欣赏的则是曹操。曹操在那个诸侯称雄的年代,可谓是天下罕见的全才。
他文武双全,官拜骁骑校尉(仅次于将军),足见其勇略。董卓进京,不少满口仁义的汉室栋梁对董卓的恶行是敢怒而不敢言。唯有曹孟德,不惜背上谄媚小人的骂名,怀揣兵刃,栖近董卓身旁,意欲为国除贼。须知,若刺董成功,自己也将身首异处。曹孟德此举,足见其大智大勇。
刺董失败后,曹操辗转奔波,经过数年的苦心经营,他已有十万兵甲。而后,瞅准时机,亲率劲旅迎献帝回朝,定都许昌。有人认为曹操乃大汉国贼,以挟天子之便,掌控天下。可是当年十八镇诸侯讨伐董卓时,除了曹操与孙坚力战西凉军外,其他诸侯哪一个不是坐观成败,以图渔利?献帝出逃,袁绍、公孙瓒,甚至是汉室宗亲的刘表,都未营救圣驾。只有曹操急行军数百里前去护驾。
纵观曹孟德的功绩,灭二袁,亡吕布,平西凉,收汉中。所行无一不是完成汉廷的一统大业。虽然曹孟德的文治武功,冠绝天下。但当他扫平北方时,已是烈士暮年。他急于在死前完成统一大业,怎奈心有余而力不足,故有赤壁之败。然而兵败赤壁,却决定了曹操此生是无法完成平定天下的宏愿的.。于是他精心治理辖内的军政,为继任者平定四海奠定基础。
尽管对于曹操的忠奸,世人褒贬不一。但我始终认为,曹操乃国之大贤,扫平四海,使得万民安居乐业。这便是我看《三国志》时的一些读书心得体会。
三国志读书笔记 19
丈夫处世兮立功名;立功名兮慰平生。慰平生兮吾将醉;吾将醉兮发狂吟。——周瑜
炎热的午后,心情有些烦躁,坐在书桌前胡乱翻腾着,随手抓了一本书,翻开,映入眼帘的一行字,深深吸引了我“当先一人,资质风流,仪容秀丽。”我知晓,这便是你——公瑾。
论起三国,无人不知那“头戴纶巾,身披鹤氅,手持羽扇”般潇洒的诸葛亮;无人不晓那“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般威武的关羽:无人不怨那“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般疑心的曹操,却认你是嫉妒小人,我不以为然,而今,在《三国志》中便看到了真正的你。
谢承《后汉书》中曾曰道;景字仲向,少以廉能见称,以明学察孝廉,辟公府。试问这般孝顺廉洁的你怎么会做“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嫉妒他人之事?
孙策死后,东吴风雨飘摇之际,你第一个站出来,尊孙权为主上,帮其稳定人心,巩固江山。如若你有私心,大可以自己登上那个宝座,携兵符以令诸侯,但是你没有。因为你心中有那凛然的朋友义气,即使一方已亡。
在曹操大胜之时,你大可以庇荫于曹家这棵大树,但是你却没有,你深知,你与小乔之间的情谊远远超过了自身的'生命价值。你宁可在沙场上死得重于泰山,轰轰烈烈,也不愿靠卖妻子活的轻于鸿毛,更何况你心爱的人呢?
曹操灭袁绍后,责令孙权送子为质称臣。孙权众臣犹豫不决,唯有你为主抗曹,并建议孙权占据江南,佣兵观变。你志向高远,一席于情于理的话。虽然不长,却将敌我双方形式及后果精简而又全面的分析了出来,如此见地,也惟有出于你口中。
你是一坛自酿出来就散发着浓郁芳香的美酒,愈饮愈美,愈放愈烈!《三国演义》中将你述为一个不折不扣的小人,只有在《三国志》中为你澄明,当年程普认为自己资格老,不服你管辖。事后惊讶于你的才华而去谢罪,程普曾言:跟周瑜相同,如饮美酒,不知不觉就醉了。这句话不正是赞扬了你的人格魅力吗?先不满于你后懂你的人,都不禁上门谢罪?何况那些原先便仰慕与你的人呢?你有一颗开怀的心,面对一切的不满与质疑。我敬佩,仰慕你的一切一切。可惜,英年早逝的悲剧却发生在了你的身上,也许,是你太过于完美了。
谈笑间破曹军八十万的你,挥洒自如;闲暇之余放弹一曲的你,儒雅潇洒;重伤巡视击败曹仁的你,令人骇然。
这才是真正的你啊,公瑾!合上书,闭着眼,脑海中依然浮现你那潇洒威武的身影。
三国志读书笔记 20
有这样一本书,它的作者凭着它流芳千古;它也成为中国历史文化的瑰宝,中国文坛的里程碑;它的名字从此载入史册。这本书是中国第一部演义体小说,也是最有名的一部。这本书创造了许多琅琅上口的故事,许多已被改编成京剧、电影。这本书的名字叫:《三国演义》。它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在中国、乃至世界,都享有极高的声誉。
但是,在这部着作的背后,还有一部着作,它就是——《三国志》。《三国志》是一部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的纪传体国别史。如果说三国演义“七分实三分虚”。那么,《三国志》几乎是有实无虚。可以说,读《三国演义》是享受,读《三国志》是学习。在《三国志》中,我认识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有才华横溢又忠心耿耿的政治天才诸葛亮;有勇冠三军又生性高傲的武神关羽;有精明强干晚年又昏庸无比的吴主孙权;有杀人如麻又爱才如命的魏武帝曹操……
陈寿用生动的笔风,细腻的笔法,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制造了一份份详细的`“个人简历”。 另外,我也从《三国志》中了解到许多人生的真谛。赤壁之战,官渡之战告诉我们骄兵必败;空城计告诉我们有时虚比实更真;诸葛亮的鞠躬尽瘁告诉我们忠义是做人的本质,也是做事的原则……书中含有很多的道理值得我们去揣摩和探索。《三国志》之所以成为历史名著,不仅仅因为它的历史价值,还因为其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三国志》不仅对研究历史有很大的帮助,而且,还对其它许多方面有莫大的帮助。
比如,在商业方面,首先要培养出多个有能力又忠心耿耿的心腹,然后委以重任,这样企业就可能蒸蒸日上。还要认真思考:为什么曹操杀人如麻,他手下将官仍愿为其赴汤蹈火?他用什么方法博得将心的呢?还可以研究三个国家是如何衰败、兴盛的呢?《三国志》也是一部大书,一部不亚于红楼的宝典,其中的奥秘无穷无尽。
《三国志》与《三国演义》,连接了现代通向古代的桥梁,有些人看完《三国志》,很可能就不会再读《三国演义》了。这样不对,因为一个是艺术,一个是历史;必须公平对待,这样我们的知识面就会更加广泛,理解也会更加透彻。
相信,你在看完《三国志》之后,对《三国演义》里人物的看法会有改变。
- 相关推荐
【三国志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三国志》的名言名句10-29
《三国志》阅读答案12-21
三国志的魏书文帝的译文08-28
三国志阅读附答案10-13
《三国志》阅读答案及翻译09-28
《三国志》的阅读答案及译文05-25
《三国志》阅读答案及译文06-11
三国志马超传原文翻译10-30
《三国志·魏书六》阅读答案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