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教后反思

2020-11-13 鱼我所欲也

  导语:在教学《鱼我所欲也》之后,老师们有着怎样的反思呢?积累了怎样的教学经验呢?下面是小编分享的《鱼我所欲也》教后反思,欢迎阅读!

  鱼我所欲也教后反思篇一: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也。”大思想家孟子曾以“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做比提出了他自己的观点“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也。”(即“舍生取义”)昨天的语文课上,我和学生一起将脑意识和孟子的“舍生取义”思想进行对接,很可惜,在潜连接的过程中出了点小问题,将我的课堂偏离了正常轨道。

  “老师,我不同意孟子的观点。”一个男生有些迫不及待,看的出他身后有不少的支持者。 “还有谁不同意老夫子的观点?”我笑着问道。 响应的声音此起彼伏。 有些意外于学生们的态度,也有些惊异他们的独立思想。我决定将课堂自然一些进行到底,于是花费了不少的时间听取他们反对“舍生取义”的原因。 “我们以前接触过保尔这个不朽的名人,他有句话说的好‘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留着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不可以再麻木的‘舍生’了,要学会保护自己的生命。”学生A心直口快,当然观点显得有些片面,而且有些强词夺理了。

  “对我们中学生而言,这个观点离的似乎太远。前段时间新闻里播放说已经将‘见义勇’改为‘见义智为’,可见,我们现在提倡的是‘取义不舍生’。”学生B有理有据、简捷明快的发言博得了一阵喝彩。 …… 在众多的言论之中,除了学生B的‘见义智为’有新意外,其他的好象都在强调一个片面的观点:只有生命是最重要的,其他的所谓义啊,德啊,都要排在尾巴上。而且他们列举了一系列的反面事例,从犯说到肇事者,从“评按说法”说到“焦点访谈”……他们不屑的说着:现在有谁还“舍生取义”啊?…… 我有些茫然,有些凄凄然,优秀传统的教育缺乏,教学与现实严重脱节,致使教师处在了尴尬的位置。我明白,他们接触的社会上的反面例子太多了,潜意识里早就否定这个观点,根深蒂固。我还想据理力争,想为我们伟大的古思想家拉动一些支持者,更想纠正这些年轻的脑袋瓜里存在的“腐化”思想。 我急性列举了一个例子:如果你在上学路上,不小心撞倒了一位老奶奶,你有两个选择,一是赶紧逃跑,一是扶起老奶奶看看伤势做决定,你会怎样做? “我会看看左右没人,赶紧逃跑。”一个调皮男生有些玩笑的说。

  “哎……”传来一片唏嘘,接着有几名同学起来指责他天良的丧失。(我很高兴大多数孩子人本善良) “如果你开车,撞倒了一个人,而且很严重,你有两个选择,一是逃跑,一是勇敢承担责任在第一时间救治伤者……”我将事例“升级”。 显然,同学们陷入了沉思中。 “鱼和熊掌不可得兼,选择逃,接受良心的谴责,或者法律的更严惩,选择后者,接受法律的惩罚,但良心稍安。你们做选择,举手表决。”我帮忙分析。很高兴,他们一个个表示愿意选择后者,尽管眼中还有一点点的茫然。 接下来我们列举了当今社会上一些正面的事例……看的出,他们的想法有了比较大的变化,他们开始对“舍生取义”的勇士,发出由衷的赞叹,而对那些见利忘义、自私无德的小人表示出了极大的反感和鄙夷。 “现在社会上见利忘义的现象太多,可世界上真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德,一个人如果没有了德,就好象没有了灵魂,也就成了一具行尸走肉,虽生尤死,受万人唾弃,而那些舍生取义的勇者至今传诵…… 当然最完美的方法仍然是‘取义不舍身’,所以学生B获得最佳发言人!” 在一片掌声中我们结束了讨论,从学生折射来的目光里,我知道这节课的收获还是不小的。最后布置了一个小作文题目《鱼我所欲也》,来写自己的一次选择经历,期望在作文过程中总结所学,学会在关键时刻如何作出正确选择,这该是学习该课文的最终目的。

  虽然这节课没有按照我预定的教学计划进行,也让我着实感受到了语文教学中面临的尴尬局面,但我庆幸,最终的教育效果还是好的。我在想,语文的教学并不只是单纯的语文知识的教学,而是要灵活的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灵活的与学生的社会生活实际接轨,能学有所用。作为教师,如果不断的唤唤这群孩子的良知,对于他们人生观世界观的成型该有不小的帮助。

  鱼我所欲也教后反思篇二:

  每当我上到《鱼我所欲也》时,我对教参中提供的文章结构的划分就感到有点困惑。我想,第一段的第二层应当在“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因为“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应该是对前面的正反两方面论述的归纳,而不仅仅是对反面议论的总结。“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是指出了“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的实质。

  最后一句是紧承上句的,“是心”应是指“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如果把最后三句分隔开来,不放在一起来理解,那最后一句就不能算是全段的结论。

  第二段最后一句,也不能说是归纳此段,而应当是指出了所举的第二个例子中接受“万钟”的原因,以及从中得出的结论,而不是对这一段的归纳。这一段的结构应当是从正反两方面举例论证中心论点。

  不知道我理解得是否妥当,在此敬请行家批评指正。

  鱼我所欲也教后反思篇三:

  这是一篇让学生极难相信的一篇文章,我用了很多的心思都没有把自己说服,也许自己的境界太低,能力太差,我无法正确的把握文本,这是我第一次有欺骗学生的'感觉,我在教学中第一次当了说教参的人。我的一个高手学生告诉我说,你讲的可以因为故事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故事本身意义。后来我才明白。

  “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是对做人气节的称颂与赞美.提倡做人应有骨气,宁可克制自然生理的、强烈的、基本的欲望,直至断送性命,也不做摧眉折腰、苟且偷生之事。

  志士不饮盗泉之水,源自“孔子过于盗泉,渴矣而不饮,恶其名也”的典故。是说孔子路过“盗泉”,口很渴,但因为泉水的名字为“盗泉”,遂忍耐干渴,不饮其水。孔子何人?圣人也。圣人忍住一时的口渴,不饮“盗泉之水”,是为了保持名节,因对“盗”的鄙视,而用自己的行为,言传身教做人的道理。正因为这样,一件生活中的小事,流芳千古,传为佳话。

  不受嗟来之食典出《礼记》: 齐大饥, 黔敖为食於路, 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 蒙袂辑履, 贸贸然來。黔敖左奉食, 右执饮, 曰:“ 嗟, 來食! ”扬其目而視之, 曰: “予唯不食嗟來之食, 以至於斯也。”从而谢焉, 终不食而死。这个故事更为惨烈,一个逃荒之人,因为受到富人的不礼貌的待遇,而不接受施舍,最终宁肯饿死。做人气节之高,无可攀越者。

  两则典故,是教育人们做人要有尊严、有志气,守操节。用心良苦,其情可嘉。但却看到有人不但不解其意,还骂我们的祖宗迂腐,说什么有水不喝白不喝,有饭不吃饿死是活该。完全用世俗的眼光来对待我们的文化,简直是对中华民族宝贵文化遗产的糟蹋。

  两则典故的意义不在于追究情节的本身,而在于弘扬一种精神。孔子不饮盗泉,仍可从别处讨得水喝;饥饿之人不受黔敖的施舍,也可从别处讨得饭吃。等等。这些情节不需要我们去设置,如果太聪明,如果有太多的假设,也就没有了一切,而且,所有的一切也就没有了意义。所以今之人骂古人迂腐者,是自作聪明,自欺欺人也。我们没有必要以自己的心思揣度圣贤,对先贤的行为指手画脚、说三道四,难道就你聪明,别人都是傻瓜?做人要明白道理。学习永远都是一种进步,看完以上材料我的思维有点提升,自己还需要长期的努力。

【鱼我所欲也教后反思】相关文章:

鱼我所欲也教学反思范文08-10

鱼我所欲也的教学反思05-08

鱼我所欲也课文12-30

鱼我所欲也板书06-22

鱼我所欲也 课件06-20

鱼我所欲也论证06-02

鱼我所欲也说课稿06-02

鱼我所欲也音频05-12

鱼我所欲也解释05-08

鱼我所欲也启示05-09

《鱼我所欲也》原文及释义 《鱼我所欲也》文学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