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新郎赏析辛弃疾

2022-10-20 辛弃疾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古诗吧,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贺新郎赏析辛弃疾,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贺新郎

  邑中园亭,仆皆为赋此词。一日,独坐停云,水声山色竞来相娱。意溪山欲援例者,遂作数语,庶几仿佛渊明思亲友之意云。

  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馀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

  一尊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回首叫、云飞风起。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

  辛弃疾《贺新郎》赏析

  正如本词自注所述,辛弃疾的这首《贺新郎》词,乃是仿陶渊明《停云》“思亲友”之意而作,抒写了作者罢职闲居时的寂寞与苦闷的心情。据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考证,此词约作于宋宁宗庆元四年(1198)左右。此时辛弃疾被投闲置散又已四年。他在信州铅山(今属江西)东期思渡瓢泉旁筑了新居,其中有“停云堂”,即取陶渊明《停云》诗意。

  辛弃疾的词,爱用典故,在宋词中别具一格。这首词的上片一开头“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馀几!”即引用了《论语》中的典故。《论语。述而篇》记孔子说:“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如果说,孔子慨叹的是其道不行;那么辛弃疾引用它,就有慨叹政治理想无法实现之意。辛弃疾写此词时已五十九岁,又谪居多年,故交零落,因此发出这样的慨叹也是很自然的。

  这里“只今馀几”与结句“知我者,二三子”首尾衔接,用以强调“零落”二字。接着“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数语,又连用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和《世说新语。宠礼篇》记郗超、王恂“能令公(指晋大司马桓温)喜”等典故,叙自己徒伤老大而一事无成,又找不到称心朋友,写出了世态关系与自己此时的落寞。“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两句,是全篇警策。词人因无物(实指无人)可喜,只好将深情倾注于自然,不仅觉得青山“妩媚”,而且觉得似乎青山也以词人为“妩媚”了。这与李白《敬亭独坐》“相看两不厌”是同一艺术手法。这种手法,先把审美主体的`感情楔入客体,然后借染有主体感情色彩的客体形象来揭示审美主体的内在感情。

  这样,便大大加强了作品里的主体意识,易于感染读者。以下“情与貌,略相似。”两句,情,指词人之情;貌,指青山之貌。二者有许多相似之处,如崇高、安宁和富有青春活力等。作者在这里将自己的情与青山相比,委婉地表达了自己宁愿落寞,决不与奸人同流合污的高洁之志。

  词的下片作者又连用典故。“一尊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陶渊明《停云》中有“良朋悠邈,搔首延伫”和“有酒有酒,闲饮东窗”等诗句,辛弃疾把它浓缩在一个句子里,用以想像陶渊明当年诗成时的风味。这里作者又提陶渊明,意在以陶自况。“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两句,表面似申斥南朝那些“醉中亦求名”(苏轼《和陶饮酒二十首》之三)的名士派人物;实际是讽刺南宋已无陶渊明式的饮酒高士,而只有一些醉生梦死的统治者。以下“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两句,句法与上片“我见青山”一联相似,表现出了作者傲视古今的英雄气概。这里所说的“古人”,不是一般的古人,而是指像陶渊明一类的人。

  据岳珂《桯史卷三》记:辛弃疾每逢宴客,“必命侍姬歌其所作。特好歌《贺新郎》一词,自诵其警句曰:“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又曰:“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每至此,辄拊髀自笑,顾问坐客何如”。足见辛弃疾对自己这二联是很自负的。

  结句“知我者,二三子。”这“二三子”为谁没有人进行专门的考证,有人认为是当时人陈亮。但依我个人看法,不妨视野扩大些,将古人陶渊明、屈原乃至于孔子等,都算在内。辛弃疾慨叹当时志同道合的朋友不多,实与屈原慨叹“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心情类似,同出于为国家和民族的危亡忧虑。而他的闲居铅山,与陶渊明居“南山”之情境也多少有点类似。

  注释

  ①此闲居瓢泉之作。茂嘉:稼轩族弟,生平不详。据刘过《沁园春·送辛稼轩弟赴桂林官》词意,当是勉力抗金而重忠义节气的人。时调官桂林,稼轩有二词赋别(另一首,见下篇)。《离骚补注》:宋人洪兴祖著,谓“子规、鹈二物也”。叠用四事,前二事薄命女子,后二事失败英雄,但均属生离死别,且关涉家国命运,足见词人已不囿于兄弟情谊,而是暗寓家国兴亡和个人身世之感。此词既文思跳荡,文章法井然。词以啼鸟兴起,啼鸟托住,中间叠用故实曲笔传情。结韵翻出送人本旨,旋到旋收,且情境兼胜,沉郁苍凉。或谓此江淹《恨赋》笔法,或谓此源出唐诗“赋得体”;然一旦用于词体,便成创格。

  ②“绿树”三句:借鸟声托意,言临别不堪绿荫深处众鸟啼鸣悲切。鹈鴂(tíjué题决)、杜鹃、鹧鸪:三种鸟,啼声皆悲,故言“更那堪”,即不忍闻其悲声。

  ③“啼到”两句:鸟啼悲切,恨花尽春去。《离骚》:“恐鹈鴂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按:《广韵》称鹈鴂“春分鸣则众芳生,秋分鸣则众芳歇”。

  ④“算未抵”句:言啼鸟伤春虽苦,总抵不上人间离别之苦。按:以下即叠用四件人间离别之事。

  ⑤“马上”两句:此人间离别第一事,言昭君出塞,别离汉家宫阙。王昭君名嫱,汉元帝后宫宫女,因和亲赐嫁匈奴王呼韩单于。马上琵琶:谓在琵琶声中远离故国。石崇《王明君辞序》:“昔公主嫁乌孙,令琵琶马上作乐,以慰其道路之思。其送明君,亦必尔也。”李商隐《王昭君》诗:“马上琵琶行万里,汉宫长有隔生春。”关塞黑:边关要塞一片昏暗。长门:汉武帝曾废陈皇后于长门宫,后泛指失意后妃所居之地。这里借言昭君辞汉。按:或谓此即用长门本事,与昭君无涉,即认为此词共用五事。翠辇(niǎn捻):用翠羽装饰的宫车。金阙:宫殿。

  ⑥“看燕燕”两句:此人间离别第二事,言庄姜送归妾。燕燕:《诗经·邶风》有《燕燕》诗:“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毛传》以为此“卫庄姜送归妾也”。据《左传·隐公三年、四年》:卫庄公妻庄姜无子,以庄公妾戴妫之子完为子。完即位未久,就在一次政变中被杀,戴妫遂被遣返。庄姜远送于野,作《燕燕》诗以别。

  ⑦“将军”三句:此人间离别第三事,言李陵别苏武。李陵:汉武帝时抗击匈奴的名将,曾以五千之众对十万敌军,兵尽粮绝而北降匈奴,故辛词谓“将军百战身名裂”。苏武:亦西汉武帝时人。奉命出使匈奴,羁北不降,北海牧羊十九年持节不屈,终得返汉。苏武归汉,李陵饯别河梁。

  ⑧“易水”三句:此人间离别第四事,言荆轲离燕赴秦。据《史记·刺客列传》:战国末年,燕太子丹命荆轲出使秦国,相机刺杀秦王。临行之际,太子丹及众宾客皆白衣素服相送于易水之上。有高渐离者击筑起乐,荆轲和乐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歌声慷慨悲壮,送者无不为之动容(并见《战国策·燕策》)。易水:在今河北省易县。衣冠似雪:指送行者皆白衣素服。壮士:指荆轲。悲歌:指《易水歌》。未彻:尚未唱完,意谓声犹在耳。

  ⑨“啼鸟”两句:谓啼鸟如知人间别离之恨,当由啼泪进而啼血,益发悲哀。如许恨:即指上述种种人间别恨。

  ⑩“谁共我”两句:谓与族弟别后孤独无伴,惟与明月共醉。

  作者介绍

  辛弃疾(公元1140年-1207年),南宋爱国词人,文学家。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曾任耿京军的掌书记,不久投归南宋。历任江阴签判,建康通判,江西提点刑狱,湖南、湖北转运使,湖南、江西安抚使等职。四十二岁遭谗落职,退居江西信州,长达二十年之久,其间一度起为福建提点刑狱、福建安抚使。六十四岁再起为浙东安抚使、镇江知府,不久罢归。一生力主抗金北伐,并提出有关方略,均未被采纳。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激昂,富有爱国感情。在晚年时写的《清平乐·村居》这首流传千古的词。有《稼轩长短句》以及今人辑本《辛稼轩诗文钞存》。

【贺新郎赏析辛弃疾】相关文章:

辛弃疾《贺新郎》赏析09-04

关于辛弃疾的《贺新郎》的赏析10-21

辛弃疾《贺新郎》诗意赏析03-21

贺新郎+辛弃疾10-14

贺新郎原文翻译以及赏析辛弃疾03-18

辛弃疾《贺新郎·赋琵琶》古诗赏析08-30

辛弃疾《贺新郎·把酒长亭说》原文及赏析01-05

贺新郎·把酒长亭说_辛弃疾_原文及赏析10-20

贺新郎·把酒长亭说辛弃疾原文及赏析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