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之问《渡汉江》注释和赏析

2020-09-08 思乡诗

  宋之问是我国初唐的诗人,他创造了七言律诗的新体。他也是律诗的奠基人之一。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宋之问的《渡汉江》注释和赏析。

  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注释】

  本诗系作者从被贬之地岭南逃回洛阳,途中汉江时所作。

  【翻译】:

  客居岭外与家里音信断绝,经过了冬天又到了春天。离故乡越近心中越胆怯,不敢询问遇到的家乡来人。

  【赏析】

  这是宋之问从泷州(今广东罗定县)贬所逃归,途经汉江(指襄阳附近的一段汉水)时写的一首诗。诗人记述了还乡之情,描写了一个长期在外,得不到家里的书信的人,回乡途中担心家里出事,遇到熟人也不敢相问的情景,主要突出了人物的心态。这首诗曲折含蓄,真切细致。

  此诗前两句追叙贬居岭南的情况。贬斥蛮荒,又和家人音讯隔绝,彼此未卜存亡,又是在这种情况下经冬历春,挨过漫长的时间。作者依次层递,逐步加以展示,强化和加深了贬居遐荒期间孤孑、苦闷的感情,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按照常情,后两句似乎应该写成“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作者笔下所写的却完全出乎常情:“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作者贬居岭外,又长期接不到家人的任何音讯,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他们由于自己的牵累或其他原因遭到不幸。在由贬所逃归的路上,特别是渡过汉江,接近家乡之后,有了进一步的戏剧性发展:原先的担心、忧虑和模糊的不祥预感,此刻似乎马上就会被路上所遇到的某个熟人所证实,变成活生生的残酷现实;而长期来梦寐以求的与家人团聚的`愿望则立即会被无情的现实所粉碎。因此,“情更切”变成了“情更怯”“急欲问”变成了“不敢问”。这种抒写,是真切、富于情致和耐人咀嚼的。

  【作者简介】

  宋之问(约656 — 约712),并无显赫的门第家世。父亲宋令文起自乡闾,矢志于学,交友重义,“比德同道,理阃探索词源论讨。”多才多艺,不仅“富文辞,且工书,有力绝人,世称三绝。”唐高宗时做到左骁卫郎将和校理图书旧籍的东台详正学士,饶著声誉。在父亲的影响下,宋之问和弟弟宋之悌,宋之逊自幼勤奋好学,各得父之一绝;宋之悌骁勇过人,宋之逊精于草隶,宋之问则工专文词,成当时佳话美谈。上元二年(675年),长得身材高昂、仪表堂堂的宋之问进士及第,登临“龙门”,踏上了仕进正途。武则天时,以文才为宫廷侍臣,颇受恩宠;后因结交张易之获罪,贬泷州参军。中宗景龙中(708年)转考功员外郎,与杜审言、薛稷等同为修文馆学士。又以纳贿的罪名贬越州长史。睿宗景云元年(710年)流放钦州。[2] 玄宗先天元年(712年)赐死。有《宋之问集》

  宋之问 字延淸,汾州隰城县(唐肃宗上元元年,改西河县,今汾阳市)人,令文长子也,伟貌雄辩。甫冠,武後召,与杨烱分直习艺馆,累转尚方监丞、左奉宸丙供奉。景龙中迁考功员外郎,时,韦皐任户部郎中,善裁决,而之问工诗,称“一台二妙”。歴修文馆学士,谪汴州长史,改越州死。诗自魏建安後,迄江左,格律屡变,至沈约、庾信,以音韵相婉附,属对精密,及之问、沈佺期,又加靡丽,回忌声病,约句准篇,如锦绣成文,学者宗之,号为“沈宋”。

  武后尝游洛南龙门,诏从臣赋诗,左史东方虬诗先成,赐以锦袍。俄,之问诗献,後览之嗟赏,更夺锦袍赐之。中宗於正月晦日幸昆明池赋诗,羣臣应制百馀篇。殿前结彩楼,命上官昭容选一篇,为新翻御制曲,从臣悉集其下。须臾,纸落如飞,各认其名怀之,惟沈、宋二诗不下。又移时,一纸堕,竞取观之,乃沈诗也,评曰:“二诗工力悉敌,惟沈诗落句云‘微臣凋朽质,羞观豫章材’,词气已竭。不如宋云“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犹健举也。沈乃叹服。

【宋之问《渡汉江》注释和赏析】相关文章:

《渡汉江》元稹10-25

龙门应制_宋之问的诗原文赏析08-03

《渡汉江》唐诗鉴赏06-23

《渡汉江》诗词鉴赏12-05

宋之问《灵隐寺》诗词鉴赏09-27

浣溪沙宋苏轼全文、注释、赏析10-17

温庭筠《利州南渡》注释赏析07-13

[宋]李清照《钓台》原文、注释、赏析10-19

《明河篇》宋之问唐诗鉴赏11-16

浣溪沙宋苏轼全文、注释、赏析2篇10-20

贺知章《回乡偶书》注释和赏析 杜甫《月夜忆舍弟》注释和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