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2022-08-04 沁园春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品味诗词,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2、感受诗人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感受诗人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领会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深刻含义。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构思:

  通过朗读、品读、诵读,体会词中意象,把握作者情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由初中学过的《沁园春雪》导入

  二、明确学习目标

  三、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四、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1、请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生点评,教师补充,明确字音、节奏、语气轻重缓急。)

  2、结合划分节奏,听朗读录音。

  3、结合注释自由朗读,抓住关键语句,理清思路。

  4、整体感知,思考:本词上下两阕各写了什么内容,用一句话概括。

  五、再读鉴赏

  品味鉴赏上阕

  1、开头三句的正常语序是怎样的?

  2、一个“看”字管到哪里?

  3、描写了哪些景物,景物描写的视角变化是怎样的?

  4、哪几个动词用的传神?

  5、最后一句叩问大地,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情怀?(补充时代背景)

  品味鉴赏下阕

  1、下阕中的哪个字是领字,一直管到哪里?

  2、“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稠”“曾”和“忆”两字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3、下阕主要追忆“同学少年”的往事,作者和他的同学有着怎样的精神风貌?

  4、“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一情景蕴涵着词人怎样的感情?

  六、熟读成诵

  七、小结

  八、布置作业:

  发挥想象,把上阕改写成200字左右的情景交融的散文。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篇2

  教学要点

  1、掌握《沁园春·长沙》中有关字、词的读音和含义。

  2、理解句意,概括本词的中心。

  3、理解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4、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背诵。

  教学过程

  1、检查预习情况。

  ①字词的读音与书写。

  ②朗读。

  2、导入。毛泽东诗词体现了一位具有诗人气质的革命领袖的博大胸襟和气魄,在他笔下的自然之景均带有诗人的主观色彩。初中读过的《沁园春·雪》是这样,现在这篇《沁园春·长沙》也是如此。我们要注意作品中写了怎样的景,抒了怎样的情,景与情又是怎样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

  3、分析上阕。

  ①“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桔子洲头。”点明了词中表现的时令、地点和作者的处境。出于词律的需要,词中用语的顺序往往与直白的散文不同。此句今译就要调一下语序:在深秋的季节,我独自一人来到桔子洲,面前的湘水向北流去。”

  难点是“独立”一词,须联系背景去理解。注释中有“秘密离开韶山到长沙”一语,这是毛泽东躲避反动派的耳目,所以“独”自一人来到桔子洲。同时,“独”字又与下阕的“百侣”相对,形独而心不独。开篇“独立寒秋”表面看是切合时令特点与作者处境,实际上读罢全篇会发现,诗人却唱了反调:“独立”而不孤单,“寒秋”却无冷意。

  ②“看万山红遍……万类霜天竞自由。”集中描绘了绚丽多彩、生机勃勃的秋景图。用“看”字领起,一直贯到“自由”,与下阕中用“忆”字领起,《沁园春·雪》中用“望”字领起,均称做一字领起。读词时要会找到这种字。

  提问:这段景物描写给你一种怎样的感受?与一般咏秋景诗词的基调有何不同?(如“风急天高猿啸哀”,“悲哉秋之为气也,草木摇落而变衰”)你能用四字短语概括毛泽东眼中的秋景之特点吗?(如“色彩斑斓”“生机勃勃”“美不胜收”)

  讲解:这里作者用如橡大笔为我们描绘了富有生机的秋色图。分别写了山、林、江、舸、鹰、鱼,又分别描绘了它们的特征如红、染、碧、流、击、翔,再突出它们的数量、程度、范围如万、层、漫、百、长、浅,再展示它们的空间位置如空中、水底、远、近、高、低等。最后由点到面,“万类霜天竞自由”,一个“竞”字更是充满了生命的力量。本来秋天容易给人以荒凉肃杀之感,但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心境下去看秋景,会有不同的感受,表现在诗词作品中也就不同了。“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王国维此论甚当。在青年革命者毛泽东眼中的秋,呈现出一种色彩斑斓、生机勃发的美,一种催人奋进、给人力量的美。

  ③“怅廖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此句提出了一个震天动地的巨大问题,突出显示了作者之胸襟。此句中的“怅”字,原意是失意,这里是由深思而慷慨激昂的思绪。

  提问:这句诗与前边写秋景有什么关系?由赞美秋景到提出问题其中的内在联系是什么?

  讲解:面对秋景和迷茫的大地,诗人不问:“秋光正好,何日再游?”也中说:“秋光虽美,隆冬将至。”却把“景”甩开,一下子问出“谁”是大地的主宰这样一个出人意表的问题,自是不同凡响。这是由自然之理过渡到人事之理,其相通之点即是以奋斗求生存。自然界中的万类尚且不畏寒冷而“竞自由”,显示自己的生命力,何况我们有思想有灵魂的人们呢?主宰大地,就是拼搏争取,就是改天换地,就是进行革命斗争。这一发问,显示了青年革命家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的宏大心胸与高远志向。

  4、分析下阕。

  ①“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在词中管这样的句子叫“换头。”

  提问:结合已经学过的词,说说词的上下阕在内容上有什么不同?(上阕往往写景,下阕往往叙事)这首词符合这个规律吗?

  讲解:“携来百侣曾游”一句由写景到叙事,十分自然。应注意与上阕首句比较,分别有一个表示数量的词,即上阕的“独立”之“独”,与下阕“百侣”之“百”。由“独”到“百”不仅引发了对往昔战斗生活的回忆对战友的思念,而且表明了“独立”而不孤单的原因,正是诗人有一大批志同道合的战友。毛泽东青年时期与何叔衡、蔡和森、张昆弟等革命挚友一起谈论天下,探求革命道路。或撰文评论时政,或下乡访问农夫,或读书寻求真理,或泛舟抒发豪情,这便是“峥嵘岁月”。

  ②“恰同学少年……粪土当年万户侯。”这几句便是对“峥嵘岁月稠”的展示。

  提问:上阕末尾“谁主沉浮”的问题在下阕做了怎样的回答?到底是“谁”能主沉浮呢?(“同学少年”“百侣”)这些“同学少年”具有怎样的特点?(年轻,富有才华,有热情,关心国家命运,敢于斗争,蔑视反动军阀)

  讲解:这几句集中描绘了主宰大地命运的青年革命家群像。“同学少年”表明他们正值青春年少之时;“风华正茂”表明他们风采才华正在旺盛之际;“书生意气,挥斥方遒”表明他们火一样炽热的革命热情;“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表明他们对国事政局的关切并积极参与变革社会的实践;“粪土当年万户侯”表明他们敢于斗争藐视一切反动派的气魄。总之,这几句表明包括作者在内的青年革命家,不但要主宰世界而且能够主宰世界,他们有雄心,有才干,敢实践,他们代表了国家与民族的希望,是未来革命的精英。

  ③“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似有力的问句收束全篇。

  提问:“曾记否”是在向谁发问?(“百侣”“同学少年”)“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是怎样一幅图画?(启发学生补充形象,发挥想象)

  讲解:“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不是一般的游水嬉戏,也不是单纯回顾往日的友谊,而是用中流击水的气魄豪情给同伴们以期许和鼓励,是对革命前途的展望。有人会问,既是如此,为何不直说:“承担大任舍我其谁,革命前途系于我辈”?为何偏要引人回忆击水的情景呢?这是因为诗歌要运用形象思维,要把一个主观意念用具体的形象的画面表现出来,而不是赤裸裸地说出来。诗歌的奥妙就在于用形象阐发抽象的思想,她生来偏爱婉曲而最忌直露。

  5、总结全词。

  提问:这首词表现了青年时代的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胸怀和远大抱负。但这种思想感情却不是直接以说教的形式出现的,读过全词之后,你对此有什么体会?(借景抒情、叙事抒情、用形象的画面代替议论等)

  讲解:此词上下阕分别通过写景和叙事抒发了作者变革现实、改造社会的宏大志向。上下阕末尾均用设问句式,遥相呼应,有问有答,浑然一体。上下阕合起来,不难看出全词的思路:独自一人来到桔子洲,但心中并不孤单,眼前的秋景呈现出勃勃生机,大自然的物类都争相过着自由的生活,更何况我们人类呢?此时一个问题酝酿成熟了——谁是这天地社会的主宰?我们,这些年青的革命者,回想当年的战斗生活,我们有才干,有决心,一定能完成改造社会的重任,同伴们,投身到战斗激流中去吧!但这个思路是用艺术形象表现出来的,这就是诗的特性,我们也要用诗的规律去看待诗。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的

  一、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壮阔深沉的意境,感受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培养诗词鉴赏能力。

  二、背诵全词。

  教学设想

  一、教时:1课时。

  二、重点与难点:诗词欣赏与评价。

  三、学法指导:诵读入境,欣赏诗意;联想比较,鉴赏评价。

  四、教具准备:

  1.投影片

  2.录音带:范读带、配乐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谈起中国诗歌传统,人们总是喜欢把诗经楚辞汉赋相提,唐诗宋词元曲并论。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20世纪的中国又造就了一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独领一代风骚的大诗人——毛泽东。毛泽东用古典诗词形式写现代精神。他的诗词,记录了他革命人生的心路历程,反映了中国革命各个时期的现实生活,是一部中国革命的英雄史诗。他生前同意并公开发表的诗词有39首,其中,以“沁园春”为词牌的长调(91字以上)只有两首。初中我们学习了《雪》,今天我们要欣赏的是《长沙》。长沙是毛泽东革命人生的起点,让我们追寻伟人的闪光足迹,走进伟人的崇高心灵。

  二、诵读鉴赏

  1、整体感知,熟悉内容

  ①听范读正音:舸、寥廓、峥嵘、稠、遒、遏

  ②生齐读,熟悉内容

  2、感受形象,理清思路

  《长沙》是一首记游之作,它的突出特点是塑造了抒情主人公“我”的形象。读这首词就要从整体感受抒情形象入手,理清思路。

  ①默读圈点,找出塑造“我”的形象的关键词。

  明确:立、看、怅、问、携、忆、记

  ②理清思路:(见预习提示)

  明确:上阕写眼前景物和心中所思;

  下阕追忆往事,表现青年时代的精神和理想,暗答了上阕的提问。

  ③初步概括形象特征:(外观其行,内察其心)

  明确:独立深思,忆旧言志。

  ④自由朗读,试行背诵。(记关键词顺着思路背)

  检查背诵,若不能背,说明原因可能是没有进入意境;若能背,指出还要深入体会,具体把握情感特征。

  3、鉴赏评价

  理清了思路,初步感受了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后,我们还要深入体会,具体把握情感特征。

  ①联想设疑,制造悬念:

  前3句的正常语序为——寒秋,(诗人)独立(于)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诗歌语言常用变序,这里将“独立”置前,增强了表现力。它用一个“特写”镜头把人物从景中推出,凸现出抒情主人公卓然而立的形象,更激发读者生发种种想象与联想:孤独的诗人最见个性。李白“独坐敬亭山”闲适,柳宗元“独钓寒江雪”隐逸,晏殊“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超脱,那么诗人“独立”橘子洲头,又要表达怎样的情思呢?

  在“寒秋”的氛围中,联系“长沙”、“湘江”,我们会想见屈原“哀秋冬之绪风”,宋玉“悲哉秋之为气”,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审言“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湘江北去,诗人南下——广州接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参见P171注释①背景说明),是不是也要抒悲秋之情呢?

  ②了解抒情方式,体会深情

  要深入体会抒情主人公的情感特征,我们有必要了解诗词的抒情方式常识。(参见练习三提示:抒情诗词有的直抒激情,有的通过写景、状物、记事、写人来抒发感情。)就《长沙》的内容而言,有借景抒情,有直抒胸臆,有怀人忆事抒情。

  明确:上阕“看”统领的7句是借景抒情,“怅”、“问”是触景生情,直抒胸臆;下阕的“携”、“忆”、“记”表明是怀人忆事抒情。

  A.“看”统领的借景抒情

  写到哪些景物?

  明确:山、林、江、舸、鹰、鱼:万类。

  体会到怎样的意境?

  讨论提示:红叶、绿水、鸟飞鱼跃,这些景物单独看上去也很平常,我们可以联想到一些诗文名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吴均《与朱元思书》)

  海阔凭鱼跃,天空任鸟飞。(从唐僧玄览诗中化出的名句,见初中课文《鸟飞鱼跃的联想》)但诗人眼中之景,意象密集,组合有序,或远或近,或高或低,有分有总。并从数量(万、百)、范围(遍、漫),色彩浓度(尽染、碧透),运动力度(争、击、竞)等方面突出景物特征。

  明确: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自由开放的空间,是一幅色彩瑰丽的图画,晚秋静穆的伟大中律动着勃勃的生机,扫尽千古悲秋之气。

  从这壮阔的深秋意境中,我们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感态度呢?

  提示:假如是一个消极悲观的诗人,面对同样的景物,可能是这样的感叹:

  山如人意懒,石似我心空;

  水流无情,逝者如斯;

  黄叶飘零,生命终结;

  苍鹰孤独地盘旋,小鱼无力地漂游;

  不是万类竞自由,而是树倒猢狲散,飞鸟各投林。

  明确: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在对大自然中万类生物的激情关注中融入了自己对人生的积极追求,对家国命运的由衷关怀。

  朗读提示:要想象画面,进入意境,读出关注热爱的积极情感。

  B、“怅”、“问”直抒胸臆

  诗人立而观景,借景抒情,蓄积的情感终于爆发为直白的发问,升华为哲理的思索。这时候,站在我们面前的已不是一般的游人,也不是普通的诗人,而是一个关怀天下的哲人。

  朗读提示:要读出深思。

  C、“携”、“忆”、“记”怀人忆事

  深沉的思索自然唤起了诗人对年青时的革命同志和革命活动的思念和追忆,那是怎样的人和事呢?

  放投影片,补充事实,印证词意:

  1911年,18岁的毛泽东来到长沙,开始了他在此地长达13年之久的求学和革命斗争生活。

  a.1913-1918年,他在湖南一师读书,常和同学在橘子洲一带游览游泳;

  b.1918年4月,与何叔衡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奋斗目标的新民学会;

  五四时期,主编《湘江评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文,引起了全国进步思想界的重视。

  c.1915年9月,诗人印发反袁称帝的小册子;

  1919年底组织和领导湖南驱逐军阀张敬尧的运动。

  这首词用诗的语言形象地概括了那段往事。

  讨论:“携”、“侣”“同学”表明人物关系亲密团结。

  “峥嵘”、“稠”表明时代特点,艰难时世反衬人物的奋发有为。

  “恰”引起的铺叙表明人物的气质禀赋、精神状态和战斗行动。

  “粪土”形象不美,表现对军阀官僚的蔑视恰到好处。

  “中流击水”写尽豪情壮志,意味深长,令人联想到“中流砥柱”。

  从诗人对往事的追忆中,我们联想到怎样的形象呢?

  提示:想其人忆其事,我们看到的既非古代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也非当代某些青年“我拿青春赌明天”。倒令我们想起顾宪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情怀,更令我们想到鲁迅先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周恩来“面壁十年图破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崇高理想。

  明确:忆的是“同学”、“书生”,站在我们面前的分明是一群敢于向旧世界宣战的斗士。

  朗读提示:要读出情志。

  三、整合小结

  综观全词,造像写意,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游人;借景抒情,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诗人;深沉发问,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哲人;怀人忆事,我们看到的是一群斗士。

  鉴赏方法:诵读入境,抓关键词句理清思路,整体把握形象;了解抒情方式,体会情感特征。

  依据朗读提示,朗读全词,读出感情。

  四、赏读结束

  放投影片毛泽东诗词手迹,听配乐朗诵带。

  请朗诵水平好的同学朗读全词,要求读出感情。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篇4

  重点:意象、意境

  难点:鉴赏方法的初步形成

  一、活动导入

  这是一颗种子,我们把它比喻成一个人写文章的想法。一种思想的萌生,一种表达的愿望,正如一粒种子,总是要向下扎根,我们称它为“内容”。向上萌发的,是我们看得见的形式。

  这粒种子是一株小草,还是一丛荆棘,抑或是一株参天树。我们叫它“形式”。也就是这种思想的表达会用一种形式呈现,比如唱歌、比如跳舞、比如写文章、比如写诗填词。

  不同的文学形式有不同的章法,记叙文有六要素,议论文有三要素,欣赏诗词我们要懂的三个关键词分别是象、意象、意境。

  草、荆棘或树,我们称之为“象”(所见),“意象”是这些客观的景或物中注入了作者的主观感情(所感),“意境”是一组意象形成的一个大环境,是一个画面(情感集中表现的一组景物)。学诗歌,我们必须要引入这三个概念,因为它们是诗歌的要素。

  二、活动形式

  绘制一棵思维树。

  三、活动过程

  齐读词作。

  这首词的作者是毛泽东,表达的情感基调是“豪迈”。

  这棵种子发芽了,我们以“树”的形态展示它的具体表现。树干是“以天下为己任,开创未来新天地”的主题。观察作品,应该画出主要枝杈是几个(两个)一个实是上片,一个是下片。

  上片分析:

  上片之象(用“树叶”表示),明确:万山、层林,漫江、百舸,鹰,鱼。

  意象,万,漫,写广阔,写博大,抒发豪迈之情;“红”是革命的色彩;与“碧”相映,展示大好河山的秀美壮丽;百舸争流,奋勇争先;鹰翱翔天空,敏锐有力;鱼畅游水底。所有意象表达的落脚点集中在一个词语上,是哪一个词语?“自由”。

  所见所感所思。

  所思即是“问”,谁主沉浮?究竟谁是这片大地的主人?

  下片分析:

  齐读下片。找出下片的中心句。“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是的,往昔的峥嵘岁月中,都有什么样的体现?少年风华,挥斥方遒。

  应和上片词尾一问,现在遥相回应一笔。巧妙回答“谁主沉浮”的问题,在中流击水的同志们,击起的浪花阻挡了飞驰的船只。我们有力量、有能力掌握局面,把控大势。

  过渡语句:上片下片连接性语句是那句?如何承上的,又如何启下的?

  携来百侣曾游,写革命战友在橘子洲头相聚的情景;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引出下文革命经历的回顾。

  四、活动深入

  要想一棵树长得好,要浇灌水润树根。也就是我们要对作品的背景探一探,寻一寻,这样我们才能更深刻的理解作品。

  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1925年秋创作的。长沙是毛泽东成长的地方,也是中国革命的发源地。1911年,毛泽东在湖南长沙第一师范学校,开始了革命的征程。1917年,毛泽东组织新民学会,开启了早期的革命活动。1920年,毛泽东再度返回长沙时,他已经成为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1922年,他领导长沙工人罢工,后来被通缉。1925年,他组织农民运动,又遭通缉。8月,他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摆脱了敌人的追捕,经长沙到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就是此时,他来到了橘子洲。32岁的毛泽东感慨之余,写下了这首词,表达了他的豪情壮志和远大理想。

  再度全词,涵咏品味。

  五、活动拓展

  为了充分表达这种情感,这种对革命战友的激情,对革命必胜的信念,选取的意象角度必须是大气的,纵横开合的。所以我们看到的是高山大河,雄鹰展翅。这些叫“借景抒情”。在抒情方式上,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间接抒情,比如“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一种直接抒情。下片直接抒发对战友的感情,喷薄而出,汹涌澎湃。有理想,有信念,战无不胜,乾坤在心中,天地在手中。意象纷呈,意境宏阔。

  六、活动总结

  课内知识总结,见ppt,笔记。

  抒情方式总结。

  七、活动巩固

  学法指导,通过做题完成学习巩固

  欣赏诗歌的方法:

  输入过程朗读成诵。

  输出过程(1)词句内涵的体现。课后第二题;考查对中心的体会程度。

  示例:万山红遍,“遍”,布满的意思,放眼望去,漫山遍野都是红红的枫叶,丹枫似火,表达了作者火热的情怀,象征着中国革命的美好前途。

  (2)分析意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表达。通过联想和想象,形成画面感,或描绘画面,或概括画面。

  (3)结合背景,领会主题。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的】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悟词人改造世界的宏伟志向和坚定信念,学习词人以天下为己任的阔大胸怀,领略词人救国救民、砥砺自我的火热激情。

  2、知识、能力目标:①学习词的有关知识,掌握词牌“沁园春”的格式,知道韵脚,并尝试用这个词牌填词。做到学以致用,用以强学,体验不同文体的个性、特质,以期达到提高写作能力的之目的。②学习古典诗词“情景交融”艺术手法,赏析其妙用和艺术效果。

  【教学重、难点】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验词中所传达出来的“崇高美”“雄奇美”“雄浑美”“阳刚美”。(难点)

  2、知识、能力目标:

  ①学习古典诗词“情景交融”艺术手法,赏析其妙用和艺术效果。(重点)

  ②用这个词牌填词,体验长短句独特的节奏、韵律,挑战写作制高点,感悟传统文化的魅力。(难点)

  【教学设想】

  1、过程、方法目标:

  ①鉴于学生已经在初中学过主席的《沁园春·雪》等诗词,到此稍加点拨,掌握运用“沁园春”词牌之目的即可达成。因此,教学的落脚点就归于“学以致用”。这也是前后勾连、学新联旧、巩固知识的必然过程。

  ②鉴于学生刚由初中升入高中,美感体验和审美能力较弱,因此高中语文第一课适当拉长教学时间,课时设置为3节:第一节总结复习词的知识,指导朗诵诗词,重在整体感知和把握;第二节重点鉴赏词的艺术手法及其艺术效果,突破审美屏障,培养审美能力,初步感知“阳刚美”及其概念,能列举类似风格的诗文;第三节分析“沁园春”词牌格式、韵脚,掌握的该词牌的特点,学以致用,按“沁园春”词牌填写一首词,表达当代内容和思想感情。

  2、习惯、素养目标:

  ①教法趋向学法,以“读”为主,读出阳刚、豪壮、雄浑,读出情感起伏和节奏感,做到抑扬顿挫、张弛有致。

  ②在读中进入词的意境,感悟词的“崇高美”“雄奇美”“雄浑美”“阳刚美”。养成良好的诵读习惯,培养热爱诵读的优秀品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大家在初中已经学过了毛泽东诗词若干,特别是《沁园春·雪》,还有《卜算子·咏梅》,都给大家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大家肯定感受到了毛泽东诗词包蕴寰宇的胸怀,突兀磅礴的气势,静中寓动、色彩明丽、场面壮阔的深邃意境,以及毛泽东本人热情乐观、从容淡定、吞吐大荒的阔大胸襟。柳亚子先生曾经撰写诗词,夸赞毛泽东诗词是:“推翻历史三千载,自铸雄奇瑰丽词。”对喽,这就是毛泽东,这就是毛泽东诗词!有句著名的文学论断“风格即人”嘛!有什么样的人,就有什么样的文学作品。有毛泽东这样的伟人,就有毛泽东诗词,就有毛泽东诗词艺术。毛泽东诗词是中华民族最可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毛泽东和毛泽东诗词已经成了现当代中国的文化符号!China==中国,同样“毛泽东/毛泽东诗词==中国”,大家说对不对?!

  好!现在先让一位同学带领大家重温一下《沁园春·雪》和《卜算子·咏梅》的大气磅礴与坚定乐观,而后让我们走进“毛泽东诗词艺术的海洋”,领略一下传统诗词这种文学样式带给我们的别样美。

  二、回顾总结词的有关知识

  1、词史概略

  词定型于唐,极盛于宋,故俗称“宋词”。我国文学史往往“唐诗、宋词、元曲(诗体)”(另有“唐诗、宋词、汉文章”之并称)并称,可见词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晚唐词代表作家有温庭筠、韦庄,世称“温韦”,其词收入著名词集《花间集》。在词的发展史上,他们有很高的地位,他们开始大量填词,成为文人词的奠基者,是“花间派”两位最重要的代表作家。

  两宋词蔚为大观,恣肆汪洋,代表作家众多,重要的有:范仲淹、欧阳修、柳永、苏轼、王安石、李清照、陆游、辛弃疾、姜夔等。名家名作灿若星辰,不可尽数。初中、小学学过的古诗词里,宋代词人的作品就很多。(此处提问:谁能列举一些,诗也行?)

  【明确如下】辛弃疾的《清平乐》(茅檐低小)《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王安石的《梅花》《泊船瓜洲》《书湖阴先生壁》,苏轼的《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惠崇春江晓景》,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陆游的《示儿》等等。

  元代词衰微,但有大家元好问,大家都比较熟悉他的词句“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摸鱼儿·雁丘词》。明代词依然衰微,最著名的词人是夏完淳,大家也比较熟悉。词至清代,较前繁荣,出现了一些大家,如陈维崧、纳兰性德、朱彝尊等,其中纳兰性德屡上银幕,同学们可能了解一些。

  近代词,主要在晚清时期,创作成就不高,但词派林立,词学理论颇有建树,这一点同学应该知道。其中最为切要的是王国维《人间词》,及其词学理论著作《人间词话》,尤其是理论著作《人间词话》,是一部划时代的词学论著,关于人生三境界之论,想必同学们都比较熟悉。(此处提问:谁知道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

  【明确如下】

  ①“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②“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③“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现当代词,受新文化影响,创作一度衰落,但是这一时期,仍然不乏钟爱古典诗词的词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是诗词的行家里手,尤其是毛泽东,他老人家成了这一时期最伟大的词人,他的词一出,便震惊世界,使古典诗词在现当代发扬光大。尤其到了今天,新诗的衰微,注定了古典诗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复兴。高考中以古典诗词写出满分作文的学生令人刮目相看!

  2、词的一般知识

  (1)词牌:词是特殊的诗体,句子长短不一,故有“长短句”之称,另有别名诗余、曲子词、曲子、乐府、乐章等。

  (2)词题:词最初可和乐歌唱,后来与音乐渐渐脱离。词有词牌,表示音乐,与音乐脱离后,表示词的格式,规定着句数,字数。所以“写词”一般不不叫“写词”,叫“填词”,按照规定的句数、字数来填写,还得按照平仄要求写。词牌与词的内容没有必然关系,不能以词牌名来理解词的思想感情。一般情况下,词没有题目,随着创作的发展,便慢慢有了题目。如《沁园春·雪》。

  (3)词类:词分小令、中调、长调(也叫“慢词”,就是长篇词)。小于58字为小令,介于58字到91字之间的为中调,大于91字的为长调。常见的词为中调,分为上下阙(也叫“片”)。

  (4)词风:词作分为两大类,代表着不同的美感类型,就是——豪放派和婉约派;代表作家分别是:豪放派——苏轼、辛弃疾、陆游等;婉约派——欧阳修、柳永、李清照、秦观等。毛泽东诗词应该归于——豪放派。

  【注意】豪放与婉约就这么绝对么?其实,这是就某个词人词作的主要美感来说的,但并不是说他的词作全都是豪放的或婉约的。大家都熟悉李清照的《夏日绝句》,写项羽的。(此处提问:谁能背诵一下?)

  明确:派别不是一刀切,它主要反映词人、词作的主要艺术风格和美感。豪放派可能也有婉约词,婉约派可能也有豪放词。

  三、朗读,感知,熏染,审美

  1、教师配乐范读(配乐曲目《命运交响曲》)

  【注意】朗读过程中,让学生感知词的美,边听边联想关键词语,用以概括自己的感受。

  明确关键词:大气磅礴、气吞山河、豪迈雄壮、坚定苍茫、气势开阔、色彩明朗、景物非凡……(学生可能反映的词语:大气、壮阔、豪迈、不可一世、唯我独尊………)

  【明确】这些词语都反映的是“阳刚美”“雄奇美”“崇高美”“雄浑美”,以中国特色的文艺理论术语概括言之——刚美也,与柔美相反。刚美者,有力刚劲,往往体现为体积庞大,抒情主人公形象高大、凛然不可侵犯等,表现自我对宇宙、自然、人生的征服与把握。

  2、指导学生朗读,先不配乐,要求读出节奏,读出强弱,读出徐疾疾升降,读出快慢变化。

  3、最后请一名学生配乐朗读,让学生自己谈谈朗读感受,最好进行形象描述,再次回到对全首词的美感把握上,重视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

  4、比较《沁园春·雪》与《沁园春·长沙》的美感异同:

  (1)学生谈自己的认识,估计表述为:前者色彩更明朗,底色为洁白;情感上更自信乐观/而后者则色彩绚烂,底色为火红;情感上除了自信乐观,还蕴藏着沉重与冲击,富于张力。

  教师概括:前者“雄奇”,后者“雄壮”;前者“飘逸”,后者“沉重”;两词同属豪放,但美感仍有不同,概不同革命阶段心境不同之故耳。

  四、小结本节课(提问巩固知识与能力目标)

  1、毛泽东诗词:胸怀→包蕴寰宇,气势→突兀磅礴,意境→深邃苍劲,景色→静中寓动,色彩明丽,场面→恢宏壮阔。

  2、China==中国,毛泽东诗词==中国,成了现当代中国的→文化符号。

  3、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乐章、乐府、曲子词(曲子),词都有→词牌,不一定有→题目;词牌表示→音乐,后来表示→格式;词分为→小令、中调、长调;少于→58字为小令,多于→58字少于→91字为中调,多于→字为长调;以词风来看,词有→豪放与婉约两大流派,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陆游等,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欧阳修、柳永、李清照、秦观等。

  4、词定型于→唐,极盛于→宋,衰微于→元、明,中兴于→清,复兴于→现当代。

  五、布置作业:背诵这首词,并简析词的内容与结构。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的:

  1、感受伟人抱负,感悟革命情怀。

  2、了解词的特点,把握情感内涵。

  3、品味语言意境,提高鉴赏能力。

  4、背诵全词,提高朗读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赏析诗词的语言表现力,感受作者的情怀。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介绍学习方法:

  1、说说:创设相关情境,让学生自由表达。(引入写作与阅读的结合)

  2、读读:初读、对比读,感知诗词的形式特点──音韵、节奏与格律。范读后整体感知本文的思想情感与风格。ks5uks5uks5u]

  3、议议:品味鉴赏诗歌的语言和技巧,深入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品语言、知诗艺、思想)

  4、写写:拓展鉴赏。

  二、品读课文

  1、说说:

  ⑴同学们,踏入高中也就踏入青春的门槛,今天老师想问问大家,你的青春理想是什么?让我们一起来聆听你的理想?

  (学生自由表达)

  ⑵交流后,教师点评后引导:刚才同学们都畅谈了自己的理想,非常简洁的一句话或几句话。但老师想问问你们中有谁能诗意地说出自己的理想,形象地表达自己的理想?

  ⑶导入课文:今天我们来学习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长沙》,看看作者青春时代的理想是什么?又是如何形象地表达自己的理想,如何诗意地表达自己的雄心壮志?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伟人的伟大,并从中学到一些诗词写作的方法与技巧。

  2、读读:

  ⑴我们先来读读读这一首词。读了之后,我想和大家一起来交流同学们读了之后的初步感受。提醒注意:把握情感,注意语气,划分节奏,读出重音。

  (交流初读的感受,请学生推荐学生来范读,探讨该词的朗读处理。)

  ⑵将《沁园春·雪》与课文对比读(投影《沁园春·雪》)。

  ⑶总结:引导学生通过对比读来发现同一词牌具有许多相同的特点。

  (交流后再明确:词牌,题目,一般分为上片或称上阕和下片或称为下阕相同词牌的词有相同的体例,古人称作词为“填词”)

  ⑷“诗言志”,读了本词,你能略微知道它的思想情感吗?你能整体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吗?

  3、集体朗读。

  学生谈对“志”的理解及此志在心中激起的感受。

  教师点评,归结到毛诗风格与思想的把握上,并附带欣赏及毛泽东的书法。

  (明确:热爱祖国壮丽河山,主宰河山的雄心壮志。基调昂扬向上,词风大气磅礴。所谓文如其人,字如其人)学生有气势地再读。

  三、赏析上片

  1、教师范读前三句。

  2、学生讨论这三句的大意,作者在这里交代的情况。(在学生的讨论中教师点拨到:词的语句多倒装)

  建议:让同学用散文的语言形式表达诗句所表现的内容,体会诗歌语言简洁凝练的特点。

  3、赏析毛泽东笔下的秋景。

  具体步骤:

  ⑴让学生读出“看”领属的诗句。

  ⑵学生讨论这里抓住了哪些景物,用了哪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为什么说这些词语富有表现力?

  (这里不拟定标准答案,学生言之有理即可)

  ⑶进行想象力的训练:

  雨果说:“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丽的花朵。”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将诗人所描绘的绚丽多彩的秋色图由文字变成形象的画面,在“大脑荧屏”上放映出来。分为四步:

  ①勾勒形态:将群山、层林、江水、船只、雄鹰、游鱼的轮廓……勾勒出来。

  ②染上颜色:把黑白屏变成彩色荧屏,火红的枫林、蓝天碧水……

  ③使画面动起来:秋风送爽,吹动满山的枫叶,像熊熊燃烧的烈火;江水流淌,大小各式船只争发;雄鹰在翱翔,游鱼在清澈的水底自由轻快地嬉戏……

  ④让画面更细致、逼真,在脑海中来几个特写镜头:船上耀眼的白帆,游鱼的细鳞,水底的沙石……

  ⑷让学生讨论,通过想象,体会到了什么样的意境,感受到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立而观景,借景抒情。诗人在对大自然万物的激情关注中融入了自己对人生的积极追求,对国家命运的由衷关怀。

  (学生的表达要求基本准确)

  ⑸让学生通过比较进一步体会毛泽东的不凡的人格:

  ①毛泽东的“独立寒秋”与柳宗元的“独钓寒江”比较。

  ②毛泽东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与杜牧的“霜叶红于二月花”比较。

  ③古人描写秋的句子与毛泽东咏秋诗比较。(可以找一些有关“大雁、梧桐、菊花、落叶”等诗句来比较)

  四、赏析下片

  在词的上片,毛泽东同志通过写秋景传达了自己内心激荡的青春激情,也就是借景抒情。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下片作者如何表达自己内心的感情的。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注意几个重点词的含义的理解和把握:

  讨论交流几个重点词的用法。

  ⑴“携”、“侣”、“同学”表明人物关系亲密团结。

  ⑵“峥嵘”、“稠”表明时代特点,艰难时世反衬人物的奋发有为。

  ⑶“恰”引起的铺叙表明人物的气质禀赋、精神状态和战斗行动。

  ⑷“粪土”形象不美,表现对军阀官僚的蔑视恰到好处。

  ⑸“中流击水”写尽豪情壮志,意味深长,令人联想到“中流砥柱”。

  2、从诗人对往事的追忆中,我们联想到怎样的形象呢?

  想其人忆其事,我们看到的既非古代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也非当代某些青年“我拿青春赌明天”。倒令我们想起顾宪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情怀,更令我们想到鲁迅先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周恩来“面壁十年图破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崇高理想。

  (明确:忆的是“同学”、“书生”,站在我们面前的分明是一群敢于向旧世界宣战的斗士)

  3、这是一群敢于向旧世界挑战,敢于挺身而出主宰世界命运的热血青年。血气方刚,壮志凌云,豪情万丈,在穿透80年时空后的今天,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他们有力的脉搏,炽烈的情怀,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这首词能有这样的穿透力、感染力?请同学们围绕下面三个问题讨论与交流:

  ⑴“诗言志”,作者在文中是如何来抒写自己的宏伟抱负与远大理想的?

  ⑵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形象地表现它?

  ⑶运用“增删调改换”方法进行词语分析,品味其用语之精妙(炼字炼句炼意)。

  五、学法与鉴赏点拨

  1、赏析写景:写景顺序,景物选择(意象/物的选择),景物特征(意境)。

  2、分析叙事:人物做了什么;怎么做。(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情/心理的描写)

  3、表达技巧的运用;修辞手法的运用;动、名、形容词的分析。

  明确即课堂小结:作者借雄奇壮观崇高之美景造阔大之意境,以刚健有力之行为状人物之形美,当然,更是作者心有所动,心有激情,胸怀天下,方能写出如此大气的文字。

  六、布置作业

  写写你心中的理想。要求采用诗的语言。(小提示:可以套用歌曲或诗词)

  七、板书设计

  沁园春·长沙

  上阕雄奇壮观之景抒写心中之情

  下阕刚健有力之行叙传人物之神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篇7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标准试验教科书第一册地单元的第一首诗歌。本单元主要学习现代新诗。在教学过程中,应通过运用资料、图片、声音等形式,让学生很好融入诗歌意境,品味诗歌语言,努力使学生接受正确的人生态度、情感、价值观教育。

  学情分析

  高一是由初中到高中的过度时期,这个时期的学生在初中就具备了一定的自主阅读、独立思考和审美欣赏能力,在本词学习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其次此时的学生爱国意识不是特别强烈,应注意引导和培养。

  教学目的

  1、了解词的一些基本常识。

  2、熟读全诗,把握词的情感脉络,品味其音乐美。

  3、品味关健词语,体悟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4、背诵全诗,再现诗歌意境,感受毛泽东博大的情怀和革命壮志,提升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爱国品质。

  教学重点

  1、品味词中意象,感悟词的意境美。

  2、领会毛泽东同志宽广的胸襟和大无畏的革命乐观精神。

  教学难点

  1、全词的意象特征和品味个别字词的作用。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自古逢秋悲寂寥,同学们知道那些关于秋天的诗歌?

  学生自主发言。

  2、我们仔细体会一下同学们总结的这些诗词,发现大都是诗人抒发悲伤情绪的,再看我们所处的秋天是不是也很容易引发感伤情怀啊!所以我们知道“悲”是秋天的一个鲜明特征,然而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却为我们描写了一幅生机盎然色彩绚丽的秋景图。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一代伟人毛泽东给我们描绘的秋景,看看他笔下的秋天是怎样的另一番风景。

  二、播放词的朗诵,通过视听初步感受课文内容及词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要求注意生字生词的读音)

  三、背景及作者简介。(播放多媒体课件之一:“时代背景”和“作者介绍”)

  四、介绍关于词和词牌名的常识。(播放多媒体课件之二:关于词的文体知识)

  五、整体感知,疏清思路。

  1、全班学生诵读→教师点评→教师范读

  2、提问:请同学们结合全词展开想象说说这首词描绘了几幅图?

  明确:

  四幅画面: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六、欣赏解析,品味语言。

  (一)独立寒秋图:

  1、让学生将开头三句词的正常语序调整好,并简要说说它们的大意

  明确:正常顺序应为: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大意为:在深秋时节,年轻革命家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深情凝望着湘江水滚流北去。此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特定的环境。

  2、分析“独立”一词。

  明确:"独立"一词不仅表明站在橘子洲头的是一个人,而且让读者想象词人面对湘江滚滚北去时表现出的中流砥柱的英雄气概。

  (二)湘江秋景图:

  1、这一节的统领字眼是哪个字?(看)

  2、作者看到了哪些景物?

  明确:山、林、江、舸、鹰、鱼

  3、作者又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绘的?

  明确:山上: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远眺)

  江中:慢江碧透,百舸争流(近观)

  天空:鹰击长空(仰视)

  水底:鱼翔浅底(俯视)

  4、作者在描写这些景物时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明确:对比手法

  颜色对比: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

  动静对比:层林尽染与百舸争流

  动作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

  5、提问:哪些词用得好?并说明理由。

  明确:遍→红之广;尽→染之透;透→水之清;争→争先恐后的热闹场面;击→飞之矫健;翔→游之轻快;竞→有力地突出了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6、诗人描绘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要求学生展开想象自己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来)

  7、此时,作者面对美丽壮观的寒秋图,想到了什么?(最后三句)

  明确:面对生机蓬勃、绚丽壮美的大自然和广阔宇宙,诗人很自然地想到了祖国命运和革命未来,提出谁是大地主宰的问题:谁主沉浮?"怅",写出诗人思绪万千,百感交集。这一问也写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凌云壮志和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全班齐读课文,简要回顾上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入词的下片学习。

  (三)峥嵘岁月图:

  1、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在全文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起承接过渡作用。本词上片写独立寒秋,故地重游而看到的景色,自然而然地想到以前与"同学"一起来游的情景,于是过渡到对往昔生活及"同学少年"的回忆中,过渡自然。

  2、"忆"的是何内容?具体表现在哪些句子中?由哪个字统领?表现了何思想感情?

  明确:忆的是往昔"峥嵘岁月";具体表现在中间七句,由"恰"字统领。这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年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表现了毛及战友们以天下己任,蔑视反动派、改造旧世界的战斗精神。

  (四)中流击水图:

  1、学生品读最后三句,然后想象词人当年曾和同学旧侣,在激流中奋臂划水,掀起浪花甚至阻挡了飞速前进的船舶的情景。

  2、最后三句用了什么修辞方法?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明确:设问结尾,采用了象征手法,运用了大胆的夸张和神奇的想象,含蓄巧妙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在新时代的浪潮里,正像当年中流击水那样,勇敢地投身于革命风浪中,乘风破浪,急流勇进,担负起主宰国家命运前途的大任,表达了立誓振兴中华气概豪情,表现了革命家的英雄气概。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二、下片小结:

  下片,作者采用了总分结构来描写。作者先总写"峥嵘岁月稠",再具体描绘往昔的"峥嵘岁月",最后再选取往昔最富有激情的一幅画面来描写,抒发了豪情壮志。

  三、总结全文

  现在我们完成了全词的学习。词的上阕写景,下阕抒情,借景抒情,情景合一。全词由景到情,由实到虚,由自然情趣到人生哲理,逐层推进,步步深入,诗情得到了酣畅淋漓的表达。

  纵观全词,上阕写眼前的景物和心中的所思──谁主沉浮;下阕追忆往事,表现青年时代的革命精神和远大理想上阕由“立”到“看”再到“问”,下阕由“忆”到“记”,思路清晰,情贯全词通过学习,毛主席诗词那精练形象的语言,深远而优美的意境,那博大的情怀和革命的壮志,都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读诗最主要的是学会领会诗歌的意境,这个单元的教学目标就是要学会领会诗歌的意境,我们要学会通过反复诵读,理清思路,展开想象,品味语言,知人论世等途经,深入体会诗歌的意境,努力提高品评和鉴赏诗歌的能力。下面让我们随着音乐画面走进艺术的天地,再次深入领悟诗歌的意境,真切感受青年毛泽东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

  四、布置作业

  背诵全词,并写一篇200字左右的秋景作文。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篇8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①品味关键词语,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②感受毛泽东博大的情怀和革命的壮志。

  重点及难点:

  ①品味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境界。

  ②从词中关于湘江秋景的描写把握词作的形象性、抒情性。

  授课方法:语言品读法,点拨法,比较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代有才学之士、有抱负之士,一旦登上高处眺望远方,必定生出很多感慨。曹操登上

  碣石山,大发诗兴,写下《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几句表现出诗人吞吐宇宙的博大胸怀。陈子昂在幽州台上吟诵“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感叹宇宙之寥廓,人生之苦短,抒发了他怀才不遇的愁苦之情。那么,毛泽东重游橘子洲时又会抒发什么样的情怀呢?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长沙》。(板书:题目、作者)

  二、写作背景

  1925年10月,毛泽东同志从韶山前往广州,途经长沙时,重游橘子洲,面对如画的秋

  景,回忆在长沙的求学生活和革命斗争经历,不禁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词。

  三、关于词牌

  词牌是“沁园春:,为什么会起这么个名字呢?

  相传东汉明帝有个女儿名沁水公主,她的园林名沁园。后来沁园被外戚窦宪仗势夺取。

  有人作诗吟咏这件事,“沁园春”词牌由此得名。

  四、整体感知,诵读鉴赏。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二十世纪的中国有出现了一位独领一代风骚的大词人——毛泽东,现在,就让咱们充满激情地追寻着伟人的闪光足迹,走进伟人的崇高心灵。

  1、师范读,正音。

  舸 寥廓 峥嵘 遒 遏

  找一个学生读,师点评。(点拨:上片“看”字和下片“恰”字都是领字,两字后要稍作停顿,突出领字的作用。“看”字所领7句要读得抑扬顿挫,充满兴奋喜悦之情;“恰”字所领7句要读得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语速稍快。)

  找第二个学生读,或学生齐读,师点评。

  2、感受形象,理清思路。

  《沁园春 长沙》是一首记游之作,其突出特点就是塑造了主人公“我”的形象。请同学们快速默读全词,找出塑造“我”的形象的关键动词。

  明确:立看怅问携忆记(板书)

  通过朗读全词咱们可以知道,词的上片侧重写眼前之景,下片侧重追忆往事,表现作者青年时代精神和理想。

  五、具体分析鉴赏

  1、鉴赏前三句

  诗歌语言跳跃性很大,语序往往倒装,而且有些成份省略了,要靠想象把诗意串合起来。那么,这三句的正常语序应该是什么呢?(提问学生)

  明确:寒秋(时节),(我)独立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

  词意:深秋时节,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凝望着湘江水滚滚北去。

  思考讨论:“独立”能否改为“站立”或“直立”?

  明确:不能。“独立”既表明词人是一个人,更显示词人砥柱中流的气概。(砥柱中流:比喻坚强的、能起支柱作用的人或集体。)

  2、具体研习湘江秋景图。

  词人独立于橘子洲头,放眼望去,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呢?现在咱们就来具体欣赏一下。

  词人通过一个“看”字,以视野所见来些湘江的秋景,使得“看”字所统领的七句连贯直下,一气呵成。现在咱们来齐读这几句。

  学生齐读,师点评。

  (1)提问:现在大家来找一下,“看”字统领了哪些意象?

  明确:山、林、江、舸、鹰、鱼。

  (2)具体分析词人是如何表现这些景物的,找出哪些字用得好。

  “万山红遍”:指漫山遍野都是红色的枫林。“遍”写出红之广。

  “层林尽染”:树经霜后变红的程度和红遍现象。

  联系:杜牧《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满江的水如碧玉般清澈见底,江面上往来的船只争先恐后,你追我赶。描写了一个十分热闹的场面。漫:写出江水满溢之状。争:展现了江面上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闹场面。

  “鹰击长空”,“击”可以改为“飞”吗?

  明确:击:准确地形容了雄鹰展翅、迅猛有力的矫健雄姿。翔:

  “鱼翔浅底”,“翔”可以改为“游”吗?

  明确:天空中的景象倒映在江水中,水天一色,相映成趣。鱼游在水中,也是游在空中,用“翔”精确地描绘出游鱼在水中轻快自如、像鸟一样盘旋的神态。

  “万类霜天竞自由”:表现出了万物蓬勃活跃、奋发自强的景象。这句也是一个哲理性的概括。比较:竞:竞争,竞赛。竟:出乎人意料。(板书:竞、竟)

  (3)思考:这么一幅绚烂的秋景图,词人又是怎样变换视角来描绘的呢?

  明确:有远眺、近观、仰望、俯视。

  思考:这一处景色有什么样的特点?

  明确:有远有近,有仰有俯,有静有动,有颜色的对比(红、碧),和动作的对比(击、翔),绚丽多彩,生机盎然。

  小结:词人用一系列形象鲜明的景物,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绚烂的湘江秋景图,流露出词人开朗昂扬、积极进取的思想感情,倾注了词人对祖国山河的挚爱。

  (4)比较鉴赏

  ①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②湘江秋景图

  《天净沙秋思》:萧索寂寥,苍茫凄迷,是“秋思之祖”。表达了悲伤孤独,游子思念故乡的感情。

  湘江秋景图:绚丽多姿,充满生机。表达了开朗昂扬、积极向上、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3、品读上片后三句。

  (1)面对着绚丽多姿、充满生机的湘江秋景,词人为什么会感到“怅”呢?(联系时代背景)

  明确:词人面对着生机勃勃的大自然和广阔的宇宙,面对着在大自然和宇宙中竞自由的万物,他想到了被压迫、被剥削的人民,想到了祖国的命运和革命的未来,于是感到了“怅”。这里的“怅”不是失意,是怅惘。于是他就开始了“问”。

  (2)“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含义是什么?表达了词人怎么样的感情?

  明确:词人由大自然的万物引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主沉浮”在这里是主宰国家命运、掌握民族前途之意,实质是词人进入深沉的历史思索,提出革命领导权的问题。(板书:问:谁主沉浮)抒写出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豪情壮志。

  写壮景,抒豪情,表凌云之志。(板书:景中寓情,情中显志)

  六、课堂小结

  秋天,是万物凋零的季节,古代文人往往表现出“伤秋”“悲秋”的意绪。如“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而毛泽东却抛却了这种哀伤叹息的悲哀之态,以生动地描写把我们带进了一个新境界。

  七、作业:背诵全词。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思考、分析与联想,实现“披文——及物——物我合一”的教学目的。让学生在诵读诗词的过程中,主动积极地感受诗词意境,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已的看法并在实践中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方法,并且能够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教学重、难点】

  一、把握本词中所描述的景物特点及作者所抒发的情感;(重、难点)

  二、了解词的结构及有关知识(重点)

  三、指导学生掌握鉴赏诗词方法,训练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难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对于秋天,不同人有着不同的看法与感受:(幻灯片一)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忧国伤己)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清静无为)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少年壮志)

  自古言秋多寂寥,我自言秋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九霄。(老而弥坚)

  二、诵读(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橘 舸 遒 遏

  三、研习全文

  1、前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及人物

  寒秋,(我)独立橘子洲头,(看)湘江北去。

  问题:寒秋作何理解?

  明确:深秋而非寒冷的秋天。

  2、赏析由“看”字领起的秋景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绿色给人以活力

  (百)舸——(争)流 竞争给人以动力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要点:“击”透出猛、劲;“翔”突出轻、快。这远比用“飞”与“游”好得多。

  练习一:在下面横线处填入适当的动词,并说明理由。

  虎——深山,鱼——潭底,驼——大漠,雁——长空

  奔 击 行 啸 翔 游 鸣 走 排 藏

  3、用一句总结性的话概述此秋景特征:

  万类霜天竞自由。

  4、面对着如此富有激情、活力的景色,我想到了什么?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小结:此上阕由景生情,表达了一个胸怀天下的青年的豪情壮志。

  5、齐读下阕,说说这段为我们塑造了怎样的少年形象?

  明确:风华正茂,意气奔放,指点江山,胸怀天下,粪土当年万户侯。

  6、问题:上、下阕的最后一问是否相同?若不同,则请说明。

  明确:上阕为设问,引出下文;下阕为反问,回应前文。

  四、结合《沁园春·雪》,引导学生了解有关词知识。

  与学生同背《沁园春·雪》,并出示此词全文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问题:仔细分析这两首词,谈一谈它们在结构上有什么相似点?

  明确:字数相同,相应位置的结构相似,韵脚相同。

  双调,一百十四字。前段十三句,后段十二句。一般呈现出雅驯典重、旷达疏放、豪迈悲壮的风格。

  练习二:根据有关词的知识,从选项中选出恰当的一项:

  沁园春 苏轼

  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晨霜耿耿;云山离锦,朝露溥溥;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微呤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

  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

  A、月华收练;此事何难

  B、月华收练;此事有何难

  C、渐月华收练;此事何难

  D、渐月华收练;此事有何难

  五、引导学生了解作者

  1、展示作者像

  2、初步了解作者作品特点:气冲斗牛,胸容天下。

  练习三:阅读以下两首诗,请说一说哪一首是毛泽东作品。

  咏蛙

  果然生就大肚样,会有人来下池塘。人静夜寂叫荷叶,“不是胆小是谦让。”

  咏蛙

  独坐池塘如虎踞, 绿杨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 哪个虫儿敢作声?

  咏蛙

  蛤蟆本是地中王,独卧地上似虎形。春来我不先张嘴,哪个鱼鳖敢吭声?”

  六、小结、作业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在座的各位若能从本首词中悟得一些,并能给你们的生活一点帮助,中那将是一大幸事。

  请仔细诵读本词,并能熟练背诵。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篇10

  一.教学目标:

  ①品味关键词语,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②感受毛泽东博大的情怀和革命的壮志。

  二.重点及难点:

  ①品味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境界。

  ②从词中关于湘江秋景的描写把握词作的形象性、抒情性。

  三.学习时间:一课时

  四.导学流程:

  1.知识链接

  古代有才学之士、有抱负之士,一旦登上高处眺望远方,必定生出很多感慨。曹操登上碣石山,大发诗兴,写下《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几句表现出诗人吞吐宇宙的博大胸怀。陈子昂在幽州台上吟诵“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感叹宇宙之寥廓,人生之苦短,抒发了他怀才不遇的愁苦之情。那么,毛泽东重游橘子洲时又会抒发什么样的情怀呢?

  2.写作背景

  1925年10月,毛泽东同志从韶山前往广州,途经长沙时,重游橘子洲,面对如画的秋景,回忆在长沙的求学生活和革命斗争经历,不禁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词。

  3.关于词牌

  词牌是“沁园春:,为什么会起这么个名字呢?

  相传东汉明帝有个女儿名沁水公主,她的园林名沁园。后来沁园被外戚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吟咏这件事,“沁园春”词牌由此得名。

  4.课前诵读,整体感知、自我鉴赏。

  1.利用工具书正音。

  舸 寥廓 峥嵘 遒 遏

  2.在诵读中感受形象,理清思路。

  ①《沁园春 长沙》是一首记游之作,其突出特点就是塑造了主人公“我”的形象。同学们课前诵读,找找塑造“我”的形象的关键动词有哪些?

  ②诗歌语言跳跃性很大,语序往往倒装,而且有些成份省略了,要靠想象把诗意串合起来。那么,开篇前三句的正常语序应该是什么呢?并思考“独立”能否改为“站立”或“直立”?

  ③诵读时再找找“看”字统领了几句?都包括哪些意象?以及词人是如何表现这些景物的,找出哪些字用得好?(如“鹰击长空”,“击”可以改为“飞”吗?再如“鱼翔浅底”,“翔”可以改为“游”吗?以及“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竞”表现了什么?

  ④诵读后想想这一幅绚烂的秋景图,词人是怎样变换视角来描绘的呢?

  ⑤面对着绚丽多姿、充满生机的湘江秋景,词人为什么还会感到“怅”呢?(联系时代背景)

  ⑥试着揣摩词的下片表达了词人怎么样的情怀?

  5.整体读完这首词,你有着怎样的感受呢?

  6.试着背诵全词。

  五.课堂展示,合作探究:

  六.学习小结

  七.反思提升

  八.课外作业

  有感情的朗读全诗并背诵全诗。

  《沁园春长沙》赏析

  万山红遍一派壮丽秋景

  从美学上讲,崇高美表现于外在方面,体现为高大、辽阔、巍峨、宏伟等壮丽景象。德国哲学家康德把崇高分为两类:数学的崇高,如高山的体积;力学的崇高,如暴风雨的气势。俄国著名文艺批评家车尔尼雪夫斯基也说:“一件事物较之与它相比的一切事物要巨大得多,那便是崇高。”孔子也把“大”与崇高联系起来,赞叹:“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这种巍峨、博大、壮阔的崇高美,在毛主席诗词中,以对山川景物的描绘体现得最为鲜明。《沁园春长沙》就是其中最优秀的篇目之一。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朗读感受词的慷慨激昂的情感。

  2、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景、情的崇高美。

  二、过程与方法

  1、感知作品内容、感情,建立整体认知。

  2、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通过对秋景的把握,感受词的崇高美。

  三、德育目标

  通过对抒情主人公及少年形象的把握,感受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代青年热爱祖国、关心国家命运、以国家振兴为己任的伟大情怀,从而树立远大的理想。

  【教学重、难点】

  1、把握诗词内容,学会赏析诗词。

  2、感悟词人崇高的理想和开阔的胸襟。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过:“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是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的文学。”今天我们就来欣赏毛泽东的一首词——《沁园春长沙》(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课文

  1、词是一种具有音乐性的作品,很讲究节奏、韵律,所以,只有诵读出来才能感受词的艺术境界,下面听录音朗读,整体感知此词的艺术境界。

  (教师)从朗读中,你们感受到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生)慷慨激昂

  2、学生放开声音自由朗读,看看能否读出这种情感?

  3、学生朗读,边读边思考,词的上下片各写了什么内容?

  上片:写景下片:忆事

  三、鉴赏课文

  (一)赏析词的上片

  1、词的前三句给我们透露哪些信息?

  (学生朗读,个别回答,老师总结)

  交代观景的人物、时间、地点

  2、站在橘子洲头,毛泽东看到了哪些景物?

  (明确)山、林、水、船、鹰、鱼

  3、作者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学生回答,老师总结)色彩绚丽、生机勃勃

  4、面对这样的美景,你会想到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对祖国河山的赞美

  毛泽东又想到了什么?

  明确:毛泽东不仅仅是感慨祖国山河的广阔、壮观,尤为祖国命运担忧,从而有了深沉的思考—国家的命运由谁来主宰,抒发一种忧国忧民之情。

  (二)赏析词的下片

  1、对于“谁主沉浮”的问题,作者在下片是否做出回答?

  (学生带着问题朗读下片)

  2、词的下片忆事,作者回忆了哪些事?(PPT展示毛泽东在长沙和同学们的一段经历。)

  (学生诵读课文,结合诗句概括)评论国家大事;写文章抨击黑暗,宣扬真理;和军阀作斗争。

  3、从诗人对往事的回忆中,我们看到一群怎样的青年?

  意气风发、才华横溢、蔑视权贵。

  4、读结尾三句,这表现了青年毛泽东和同学怎样的气概?作者借这一问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明确:激流勇进,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以天下为己任的壮志豪情,从而含蓄地回答上片的问题。

  5、学生朗读下片,体会词人的豪情壮志。

  四、启迪感悟

  学完全词,你从这些革命青年身上受到哪些启示?

  五、小结(PPT展示)

  六、(若还有时间)听录音,再次感受词的意境,模仿录音自由朗诵,背诵全词。

  板书设计

  沁园春长沙

  上片:写景—绚丽多彩,生机勃勃

  抒情—忧国忧民之情

  下片:忆事—不平凡

  怀人—意气风发、才华横溢、蔑视权贵、敢于斗争

  抒情—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篇12

  教学目标

  1、品读诗词,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2、感受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背诵课文。

  3、引导学生品味用词的精当、巧妙和形象。

  说明:

  对于生活在今天的中国青年学子,要真切感受到一个屹立于天地之间对革命理想执著追求的伟岸青年主席形象是有一定困难的,如果立足于文本辅以一定的背景介绍,在反复诵读中、在对关键语句的反复咀嚼中,借助具体的语言文字来体验分析,应该是可行的。本文语言精当、巧妙和形象的特点很明显,老师可以有意识的范读、点拨,然后学生在教师引领下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势必逐渐加深对作者情感的理解和对文章语言特点的感悟。

  教学重点与难点

  1、从词中对湘江秋景的描写和少年同学的描写,感悟本词中阔大的意境。

  2、以分析结尾的两大问题为抓手,领会诗人主宰大地沉浮的宽广胸襟和革命气概。

  说明:

  词的上阕侧重于写景,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秋景。正是壮观的景象,阔大的意

  境激起了诗人的满怀豪情,于是历史、现实、未来情不自禁的变成了“怅寥廓,问苍茫大

  地,谁主沉浮”的感叹。词的下阕运用联想,引发了对往事的回忆,其中主要是对于少年

  同学的描写,这些人青春年少、热情奔放、干劲十足、豪迈自信,心胸阔大。也艺术的回

  答了上阕提出的问题。通过这样的分析,本词的解读基本是流畅、清晰的。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教师引入:他是领袖,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共和国的缔造者;他更是诗人,他用平平仄仄的枪声,写诗,二万五千里是最长的一行。梅花瑞雪,战地黄花,如血残阳,神采飞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是今朝的风流人物,他就是伟人毛泽东。让我们追寻伟人的足迹,再回长沙,走进领袖的宽阔胸怀,走进诗人的崇高心灵。学生自由选择熟悉的毛主席诗词进行交流。从已知出发来带动未知的求索,为新课学习做好情感体验方面的铺垫。

  研读文本

  整体把握:

  1、结合欣赏毛泽东手书《沁园春长沙》,听朗读录音。

  2、教师范读。

  3、学生结合注释自由朗读,抓住关键词语,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4、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诗词教学反复朗读,乃至熟读成诵是关键一环。当然老师要帮助学生抓住关键词句,理清思路,以便促进背诵。

  再读课文

  深入分析

  1、写壮景,抒豪情。重点分析湘江秋景图。

  2、找出文中的对比运用并进行分析。

  3、分析本词精当、形象,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4、联系上、下阕,分析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写作特点。自读文章,教师适时抛出问题或适时引导,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与同伴互助、师生互动中来解决上述重点、难点。在具体语言的品读过程中完成教学重点、难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学习习惯。

  结束新课

  布置作业背诵课文。学生以各种形式参与背诵。检查学习效果,构建和谐的师生互动氛围。

  思路点拨

  本文是整套教材的第一课,教师可根据学校具体情况安排教学。如果生源条件较好,可以设计为比较阅读。与初中已学的《沁园春雪》来作比较。可以设计为异同的比较。其中有一个问题可以考虑作为中心提问,“《沁园春雪》中的“风流人物”什么人?《沁园春长沙》中的“同学少年”可算是“风流人物”吗?为什么?从此可见,本词上、下阕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练习举隅

  1、读了文章,谈谈你对个人的理想与梦想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2、课外品读主席的更多诗词。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篇13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词的一些体裁知识。

  2、品味关键词语,体悟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3、把握词作的情感脉络,感受毛泽东博大的情怀和革命的壮志。

  教学重、难点:

  1、把握本词中所描述的景物特点及作者所抒发的情感。

  2、指导学生掌握鉴赏诗词方法,训练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文体知识

  词,兴起于隋唐,和乐而歌,始称“曲子”或“曲子词”,因句子长短不齐,故又称“长短句”,如《稼轩长短句》,还有乐府之称,如《东坡乐府》。

  词的基本特点是: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词牌是一首词的词调的名称,决定着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词以字数的多少分为小令(58字及以下)、中调(59—90字)和长调(91字及以上)。

  二、写作背景

  1925年2月,正是北伐战争的前一年,当时革命蓬勃发展,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农民起义,同时国共统一战线已经确立,但革命该由哪个阶级来领导,成为党内外斗争的焦点。这年深秋,毛泽东同志从上海回到韶山,从事革命活动。军阀赵恒惕要逮捕毛泽东同志。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毛泽东同志秘密离开韶山,准备到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经过长沙,并独自去了橘子洲头。事后作了此词。

  三、关于词牌“沁园春”

  东汉明帝有个女儿叫沁水公主,沁水公主有个园林,“沁园春”就是由此而得名。

  四、导入

  自古文人多悲秋。“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是张继笔下的秋天;“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王维心目中的秋天;“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王勃笔下的秋天;“自古逢秋多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是刘禹锡笔下的秋天;“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是晏殊笔下的秋天……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一代伟人毛泽东给我们描绘的秋景,一同走进这位伟人的心田。

  五、诵读(注意节奏、押韵)

  六、课文解读

  1、前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及人物。

  寒秋,(我)独立橘子洲头,(看)湘江北去。

  2、找出显示本词思路的关键词,尝试理清本词的思路层次

  关键词:立、看、怅、问、忆、记

  (1)赏析由“看”字领起的秋景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染——用拟人写法,写出秋色之深)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争——活现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

  鹰——击长空(击——突现鹰的展翅奋发,搏击长空的强劲有力)

  鱼——翔浅底(翔——体现里鱼游得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

  (2)用一句总结性的话概述此秋景特征:

  万类霜天竞自由(竞——是对前三个动词的高度概括)

  (3)诗歌意象

  诗歌意象中的“象”就是作者用以表情达意的载体(具体的事物)

  3、面对着如此富有激情、活力的景色,诗人想到了什么?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小结:此上阕由景生情,表达了一个胸怀天下的青年的豪情壮志。

  4、齐读下阕,说说这段为我们塑造了怎样的少年形象?

  明确:风华正茂,意气奔放,指点江山,胸怀天下,粪土当年万户侯。

  5、问题:上、下阕的最后一问是否相同?若不同,则请说明。

  明确:上阕为设问,引出下文;下阕为反问,回应前文。

  七、积累有关描写秋天的诗词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自古逢秋多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九霄。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篇14

  一、毛泽东及其诗词

  毛泽东不仅是全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也是一位思想深刻的哲人、诗人。他在各

  期的诗词或抒情或咏物或怀古,描写了世间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形势和中国人民从 黑暗走向光明的历程。

  著名诗人臧克家说:"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

  二、背景

  1925年2月,毛泽东同志从上海回到韶山,从事革命活动。军阀赵恒惕要逮捕毛泽东同志。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毛泽东同志秘密离开韶山,到达长沙,并独自去橘子洲头。事后作《沁园春·长沙》。

  三、预习检测(请给下列彩色字注音)

  沁园春(qìn) 百舸(gě) 峥嵘(zhēng róng)

  寥 廓(liáo kuò) 挥斥方遒(qiú) 浪遏飞舟(è)

  四、朗读训练

  五、阅读训练

  1、参看注解,将词中每句大意顺畅地说出来。

  2、将疑难词句、关键词句、精妙语句找出来。

  3、词的上下两阕主要写什么?

  上阕写景:描绘湘江绚烂多彩的秋色图。

  下阕抒情:抒发凌云壮志、革命豪情。

  4、词的上下两阕各有一个"领"字,请找出来,并说说各领起几句。

  上阕"看"字;领起七句。

  下阕"忆"字;领起八句。

  5、上阕中,诗人是从哪些方面、什么角度来描绘绚烂多彩的秋色图的。

  四个方面:山上、江中、天空、水底。

  四个角度:远眺、近观、仰视、俯察。

  6、全诗的"诗眼"是什么?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六、炼字炼意(体会下列词句中彩色字的好处。)

  1、独立寒秋

  "独立",不仅表明是一个人,而且显示了诗人砥柱中流的气概。

  2、层林尽染

  "染"字用拟人手法,写出秋色之深。

  3、鹰击长空

  "击"字显示出雄鹰展翅奋发,搏击大气的强劲有力。

  4、鱼翔浅底

  "翔"字写出鱼儿在清澈见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动得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

  七、品评鉴赏

  1、毛泽东的"独立寒秋"

  柳宗元的"独钓寒江"

  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唐·柳宗元"江雪"

  "江雪"是柳宗元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永州,身处逆境时写,表露了诗人与恶势力绝不妥协的心志。"独立寒秋"和"独钓寒江"意境相似,然而封建士大夫与革命伟人的胸襟境界又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2、毛泽东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杜 牧的"霜叶红于二月花"

  附: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唐·杜牧"山行"

  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都着力写出了枫林的火红,开朗的意境。把秋景写得极富生命力。杜牧的"山行"是优美的写景诗,抒发了作者热爱美好景物的感情;毛泽东的"万山红遍"则暗喻革命形势蓬勃发展。

  3、古人笔下秋景多萧杀悲凉、清冷惨淡,而毛泽东笔下的秋景为何如此绚烂多彩,充满生机?

  毛泽东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的政治家。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的文人,所以他的诗词充满豪情壮志,笔下的秋景也绚烂多彩,充满生机。

  八、想象能力训练

  雨果说:"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丽的花朵。"下面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将诗人所描绘的绚丽多彩的秋色图,由文字变成形象的画面,在"大脑荧屏"上放映出来,分四步:

  1、勾勒形态:将群山、层林、江水、船只、雄鹰、游鱼……的轮廓勾勒出来;

  2、染上颜色:把黑白荧屏变为彩色荧屏,火红的枫林,蓝天碧水……

  3、使画面动起来:秋风送爽,吹动满山的枫叶,像熊熊燃烧的烈火,江水流淌,大小各式船只争相竞发,雄鹰在翱翔,游鱼在清澈的水底自由轻快地嬉戏;

  4、让画面更细致、逼真:在脑海中来几个特写镜头,如:船上耀眼的白帆,游鱼的细鳞,水底的沙石。

  九、归纳小结

  上阕写景:描绘湘江绚烂多彩的秋色图

  山上: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远眺)

  江中: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近观)

  天空:鹰击长空 (仰视)

  水底:鱼翔浅底 (俯察)

  下阕抒情:抒发凌云壮志,革命豪情

  战斗风月:携来百侣曾游

  年龄气质: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精神状态: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战斗行动: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十、作业布置

  1、联系词的上下句,品味下面彩色字的意味。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粪土当年万户侯

  2、背诵这首词。体味词中的思想感情、精妙词句和开阔意境。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篇15

  教学目标:

  1、了解解词的相关常识,掌握诗词的诵读技巧。

  2、品味词的语言,揣摩词的意象,体会词中的意境。

  3、感受诗人博大的情怀和革命壮志,培养胸怀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1、品味词的语言,揣摩词的意象,体会词中的意境。

  2、感受诗人博大的情怀和革命壮志,培养胸怀祖国的情感。

  教学难点:

  1、品味词的语言,揣摩词的意象,体会词中的意境。

  2、感受诗人博大的情怀和革命壮志,培养胸怀祖国的情感。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用具: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由《沁园春·雪》导入。

  二、讲授新课。

  1、简略讲介作者毛泽东。

  2、由“沁园春·雪”和“沁园春·长沙”的比较,学习词牌和词标题的常识。

  词牌:又称词调,是词的格式的名称。每个词牌都规定了这系列词的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等。所以,人们写词又叫填词,即按照词牌的格式把内容填进去。

  而词的标题即是与词的内容有关。

  3、多形式诵读课文,掌握词的读音、节奏,初步感知内容。

  4、简述这首词的写作背景。

  这首首词写于1925年,当时农民运动蓬勃兴起,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先后建立了20多个农协会,并创建了湖南省第一个党支部——韶山支部,把贫苦农民发动起来,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斗争。而这引起了当时土豪恶霸的恐慌,湖南反动军阀赵恒锡通缉毛泽东。毛泽东被迫离开家乡来到长沙,同年秋天去广州接办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时,他重游橘子洲,看到绚丽的秋色,面对日益高涨的革命形势,回忆起当年在此求学和革命斗争的生活,不禁心潮澎湃,豪情满怀,于是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

  4、赏析课文。

  (1)上片

  1)分析品读第一句的“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的语序及这一变序的作用。

  参考答案:平常的语序应为“寒秋,(诗人)独立(于)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这一变序凸现了诗人“独立”于天地间的形象。

  2)诗人独立于此,还看到了哪些景物?

  (见板书)]

  3)从这些景物——即词中的意象中,你体会到怎样的意境?你发现这些景物的选取和描写的角度等有什么特点?

  参考答案:

  a、多角度地观察事物:远眺、近观、仰视、俯瞰。

  b、景物中动景和静景互相映衬。

  c、选材典型。

  d、语言极富表现力。

  “层”写出了山的远近高低,“遍”写出了范围之广,“漫”字写出了江水的充盈之态,“争”点出了千舟兑发的壮观场面,“击”写出了鹰的矫健身影,“翔”写出了鱼轻快自由的神态,

  e、一改“悲秋”的传统,描绘了一个色彩斑斓、生机盎然的壮丽秋色。

  4)从“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一句,点明诗人此时此景的发问。

  (2)下片

  1)诗人和朋友们的“峥嵘岁月”具体是怎样的?

  (见板书)

  2)“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体现了诗人和战友们哪些精神品质?

  参考答案:以天下为己任,英勇无畏,蔑视反动军阀等黑暗势力的精神品质。

  3)“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体现了诗人和战友们的志向?

  参考答案:决心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4)从“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一句,点明诗人对“谁主沉浮”的暗答。

  三、课堂小结:

  《沁园春·长沙》通过对长沙壮丽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的生活的回忆,抒发了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决心改造旧中国的壮志豪情。

  四、巩固练习。

  1、有感情朗读全文,再次感受诗中的豪情壮志。

  2、就本文的内容或艺术技巧等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赏析性的文章。

  3、背诵全文。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篇1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情景交融、意境等诗歌表现手法,感悟革命豪情。

  2.过程与方法目标:品味关键词语传神之妙,体味意象内涵,理解诗歌中的情感。

  3.情感与态度目标:培养学生以伟人为榜样、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操,体验青春激情,明确青春使命的目标。

  教学重点:了解情景交融、意境等诗歌表现手法,品味关键词语,准确把握诗歌主题。

  教学难点:探究情景关系和文中修辞的作用

  学情分析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基本把握诗歌的思路,品味出上阙词中意象特点,对意象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2.了解了写作背景,初步感知了诗人那种远大抱负和革命豪情。学生以前机械化朗读模式有了转变,但还是不能有感情地朗读。

  3.初步尝试用绘画来表现词中意象。

  课前准备

  学生:

  1.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多听名家朗读本词,模范名家朗诵,尽量做到有感情朗读。

  2.利用数字图书馆,查阅意象意境等相关知识,为把握意境和诗歌主题奠定基础。

  教师:

  1.针对目标、重难点和学情,认真备好教案及多媒体课件准备。

  2.内容处理,对上节课的拓展作业,学生互评,教师总结,再从意象方面探究情景关系,补充修辞知识。

  3.基础作业,背诵全词,并完成课后练习3、4题。

  4.拓展作业,分组绘制词中四幅图,全班同学完成一次“”沁园春?长沙”专题画展。

  教学过程

  课程导入

  展示上节课作业——学生绘制的“湘江秋景图”,分小组讨论评价。

  教师总结评价:

  优点:学生绘制的湘江秋景图色彩绚丽,个体比较突出;

  缺点:整体布局不够和谐,有些杂乱;

  下面,我们从整幅图的布局来分析湘江秋景图,感受图中意境。

  巧设任务

  导入新课

  互相评价

  交流思想

  把语文能和专业技能结合一起,在互相评价中,寻找差异,加深理解

  新授内容

  导入

  【深入文本品读鉴赏】(承接上节课)

  1.意象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绘——意象布局是怎样?

  2.探寻整幅图的意境是什么?

  明确:

  通过远近相间、俯仰并用,整幅画面形成阔大高远的意境

  提问引导

  以活动的方式促进课程实施的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化解学习本词的重难点。

  教学过程

  【探景究情体味情感

  1.上阙中的湘江秋景图的中景、情之间的关系?

  从空间:

  山上的“层林”

  江中的“百舸”

  与毛泽东积极向上昂扬奋进的立意相合

  空中的雄鹰

  以壮景写豪情

  水底的游鱼

  从状态:

  静态的火红的枫林,

  动态的“争流”的“百舸”等

  2.“忆”字总领几句?它们表现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分为几层?

  明确:总领八句。这八句,主要表现当时的时代特点,革命青年的战斗风姿和豪情壮志。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句,画出了时代特征。往、昔:同义反复,都是指过去。对过去的岁月,诗人用“峥嵘”一词来形容可谓绝妙。峥嵘:形容山势高峻。这里指风云变幻,激烈斗争的生活。湖南青年赶走军阀赵恒惕一事便可见当时的岁月确实“峥嵘”。一个“稠”字,表明这样激烈的斗争是经常性的。

  3.这些内容分为几层?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共分为三层:第1层:“恰同学少年”——点名了这群革命者的相互关系以及年龄特征。“风华正茂”——风采焕发才华横溢,描绘了他们特有气质、秉赋。

  第2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描绘青年们的精神状态。他们意气奔放,奋发有为。

  第3层:“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这三句描写同学们的战斗行动。他们评论国家大事,用文章批评污浊的事物,赞美美善的事物。“粪土当年万户侯”,表现了对当时大官僚、大军阀的蔑视。

  归纳:

  以上八句写出了“忆”的具体内容。从几个侧面表现了青年们的战斗生活,也抒发了诗人的革命情怀。

  【以图带文归纳主题

  1.中流击水图,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这三句的大意是:还记得吗?当年我们在江中游泳,激起的波浪,几乎阻止了飞快前进的船只。这一设问句,是对上阕“谁主沉浮”问题的巧妙回答。它表明:国家民族的命运,乃至人世间的一切应该由我们这一群敢于“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热血青年来主宰。这一设问句再次抒发了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

  2.师生共同讨论、归纳本诗的主题

  明确:这首词,通过对湘江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发革命青年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3.讲解对偶、借代等修辞的特征,让学生归纳全词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对偶粪土当年万户侯——借代设问

  【总结方法,倾述感悟

  反复诵读,理清思路

  总结方法:揣摩字词体味情感

  探景究情归纳主题

  倾述感悟:青年革命者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绘制图画学以致用

  课堂练习:利用本节课学习的诗歌鉴赏方法比较阅读《水调歌头?游泳》。

  1.小结本文的情景之间的关系

  2.本文的主题。

  【布置作业

  1.背诵《沁园春·长沙》全文,并完成课后练习3、4题。

  2.分组绘制词中四幅图,全班同学完成一次面向全校的“沁园春?长沙”专题画展。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篇17

  【导学创意】

  采用点拨式教学法,在学生阅读和朗读的过程中,提出问题,通过问题的跟进,加强阅读理解,把握诗歌主旨。通过提问,让学生学会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把握诗歌鉴赏的规律。让学生通过探究时代背景或写作背景来理解毛主席诗词的思想感情。通过齐读和默写填空来加强识记,强化语言学习。

  【教学课时】

  共3课时。

  【教学重点】

  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教学难点】

  分析自然巧妙的过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对照注释阅读全诗,做夹注。

  2.朗读比赛,看谁读得又准,又有感情。

  3.把生字写两遍,然后集体听写。

  4.提问:上下片的内容有什么不同?所写意象有什么特点?上下片有什么联系?共同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目标3。

  【教学关键】上下片是怎样过渡和联系的。

  【教学时间】45分钟。

  【实施目标】

  1.给10分钟时间,对照注释自由阅读全诗,做夹注。

  2.找两名同学(男女生代表各一名)朗读比赛,看谁读得又准又有感情,教师计分,并纠正朗读中存在的问题。(5分钟左右)

  3.给学生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在本子上把生字写两遍,然后抽查作业,主要看准确性和字体。

  4.用5分钟时间集体听写,交听写作业。

  5.提问:上下片的内容有什么不同?(预设:上片主要写景,下片主要写人)所写意象有什么特点?(程序:让学生先找出所写意象,看修饰语或具体描写,说出这些景物、人物有什么共同特点。)(预设:景物——生机勃勃;人物——意气风发。)上下片是怎样联系的?(预设:引导学生把上片写景和抒情的句子分别画出来,然后给写景的句子划分层次,找出描写的具象,分析特点。认识由概括到具体的描写方法,指出“看”有总领下面具体描写的作用。小结:作者从概括到具体描写,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壮丽的、充满生机的湘江秋色图。)那么,面对着这样壮丽的山河,作者的心情如何?(预设:让学生对照注释解读后三句── 一个“怅”字,写出了作者当时由沉思到激昂慷慨的心绪。)作者想到了什么?(预设:寥廓江天,苍茫大地谁来主宰?即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深深忧虑,可见毛主席当年博大的胸怀。)当时,作者为什么会想到这个问题?(让学生看背景资料)(预设:当时,正是1925年,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但中国大地正处于军阀混战时期。作为有抱负的革命青年,他怎么能不思考这个问题呢?他也在斗争之列,那时候,五四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干得挺出名,被称为“农民-运动的王”。)(10分钟左右)。

  (布置课外作业1:查阅资料,看毛泽东同志在1925年左右,都做了哪些革命工作。)提问:那么,从全词看,作者有没有对这一问题做出回答?(预设:让学生朗读下片,预习下片内容,并留作业。)

  反馈练习:一/5页:朗读并背诵这首词,注意把握情感和节奏。(5分钟左右)

  教师强调课外作业和预习内容。(二分钟左右)。

  【板书设计】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1925年)

  上片(上阕):写景——壮丽、充满生机的湘江秋色

  下片(下阕):写人——(特点)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背诵10分钟。(散背与齐背,并找一名同学课堂背诵,检测整体背诵水平)

  2.听写句子,交作业。(5分钟左右)

  3.检测第一课时作业(口头儿回答)。(5分钟左右)

  4.从上下片联系的角度,鉴赏过渡句和下片意象描写,分析词人寄寓其中的思想感情。(5分钟左右)

  5.在整体感知词意的基础上,鉴赏词的语言。(10分钟左右)

  6.欣赏《沁园春·长沙》的书法作品,与同学交流心得。(5分钟左右)

  【教学重点】

  1.背诵、默写,在整体感知词意的基础上,分析过渡句和下片的意象描写,理解词人的思想感情。

  2.进一步鉴赏词的语言。

  【教学关键】分析过渡句和下片的意象描写,理解词人的思想感情。

  【实施目标】

  1.散背5分钟,齐背两遍。检测背诵。

  2.书面听写带生字的句子,交作业。

  3.检测第一课时作业(口头儿回答)。

  预设:这一时期,在长沙,他组织了湖南学生联合会、新民学会,开办了平民夜校,文化书社和湖南自修大学,参加了反对袁世凯称帝、领导了驱逐张敬尧等军阀活动。特别是创办了《湘江评论》,成立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为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湖南地区做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1925年,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五四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取得了一系列成果。这年秋天他要离开长沙,到广州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

  4.分析过渡句的作用和下片的意象描写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朗读下片,找出描写了什么人物。(预设:少年时代的同学。是革命青年的群像,包括词人在内。)“同学少年”在第三行,下片1-2句为过渡句,有什么作用?(预设:“携百侣”“游”是对下文描写对象和内容的巧妙概括;“曾”“忆”说明以下内容是作者面对壮丽的湘江秋色浮想联翩的结果,是回忆,所以一个“忆”字领起下文具体描写。)下片为什么想起了少年时代的同学?(预设:认为他们能主宰国家命运。)为什么?(预设:带领学生阅读具体描写,看写出了这些少年同学的什么特点。具体描写大致可分三层,写出了少年同学“风采才华正盛,意气奔放,正强劲有力;有爱国热情,轻视军阀官僚;有革命的力量和豪情。)这样写是在回答什么问题?(预设:谁主沉浮?)提问:1925年的毛泽东含蓄地告诉我们,谁能主宰中国大地的沉浮?(预设:他和他的战友们。)让学生在练习本上总结下片主要抒发了词人什么思想感情。(预设:抒发了一代伟人青年时代的自信和抱负。)青年时代的毛泽东为什么这么自信,有自信的基础吗?(预设:有。是湖南农民-运动的播火者,革命上取得了成功,受到了鼓舞,1925年他要离开长沙到广州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离开长沙时,面对湘江秋色写下了这首词。)教师小结:上下片虽然内容不同,却因过渡自然巧妙而浑然一体,成为“写壮景抒豪情的不朽杰作”,毛主席的诗词大都“写壮景,抒豪情”。(5分钟左右)

  (课外作业2:结合课后第三题,课外欣赏毛主席诗词,进一步认识毛主席诗词的鲜明个性和独特风格,每人在读书笔记上搜集10首,并按历史时期分类和熟读成诵。)

  5.语言鉴赏导入:毛主席是个非常乐观的人,他的许多诗词都充满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从课后《采桑子·重阳》中,我们也能看得出,革命战争年代多艰苦呀!他依然能写出“战地黄花分外香”的动人诗句。连台湾人都很喜欢收集他革命战争年代照的一些照片,灿烂的、发自内心的微笑,感染多少人就不知道了。沧海横流的中国,给了他展示才华的舞台,让他获得了无穷的乐趣,也给了他诗人的灵感和非凡的写作方式(马背诗人)。他不论对自己的前途和国家的命运,都信心百倍,希望满怀,所以,在他眼里大自然永远生机勃勃,天地万物都充满了生命的活力。(5分钟左右)

  找出上片中能突出景物特征的字词。

  预设:红遍 尽染 碧透——有一种竞争的态势,突出了大自然的生机。

  争、击、翔:突出了人、物都在竞争中求生存。特别是“击”和“翔”二字历来为人称道,它们写出了一种战斗的豪情,竞争中生命的活力。

  这样的描写,就为下文总括性诗句——万类霜天竞自由,做了铺垫,为下文的抒情蓄足了势。可见毛主席对诗词的语言修养很高,用字用词凝练,诗意鲜明,脍炙人口。(5分钟左右)

  【课堂作业】

  1.找出下片中用得好的字词,体会它们对突出诗意的作用。

  (预设答案:正茂、方遒、指点、激扬、粪土、遏——突出了这群少年同学的才华、抱负和力量。)

  2.把《沁园春·长沙》默写成书法作品,与同学交流比较后,交给老师。

  【板书设计】:(用大屏幕显示)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1925年)

  上片(上阕):写景——壮丽、充满生机的湘江秋色

  下片(下阕):写人——有才华,有抱负,有力量的少年同学

  写壮景,抒豪情,抒发了词人(青年时代的毛泽东)的自信和抱负

  上片:红遍 尽染 碧透——有一种竞争的态势,突出了大自然的生机。

  争、击、翔:突出了人、物都在竞争中求生存。

  击:搏击 ,战斗 翔:飞,自由轻快。

  下片:

  作业找出下片中用得好的字词,体会它们对突出诗意的作用。

  毛主席诗词特色:写壮景,抒豪情

  语言特色:用字用词精炼传神,有气势。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让学生全面了解诗人毛泽东和他的诗词,以及欣赏他的书法作品。

  【教学重点】了解诗人毛泽东。

  【实施目标】观看历史文献资料纪录片《独领风骚·诗人毛泽东》第一集和第二集——《宏程心路》和《青春意气》。

  【课堂作业】根据自己的需要做读书笔记。

  【作业】

  1.与同学交流观看所得。

  2.背诵自己喜爱的毛主席诗词,为背诵比赛做准备。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沁园春长沙的教学设计05-09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09-25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10-28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10-30

《沁园春·长沙》的教学设计11-20

课文《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08-02

《沁园春长沙》优秀教学设计08-02

苏教版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12-28

《沁园春·长沙》教学如何设计09-25

初中《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