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的读后感800字

2022-07-21 琵琶行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琵琶行的读后感800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琵琶行的读后感800字 篇1

  《琵琶行》作于他贬官到江州的第二年,作品借着叙述琵琶女的高超演技和她的凄凉身世,抒发了作者个人政治上受打击、遭贬斥的抑郁悲凄之情。在这里,诗人把一个倡女视为自己的风尘知己,与她同病相怜,写人写己,哭己哭人,宦海的浮沉、生命的悲哀,全部融和为一体,因而使作品具有不同寻常的感染力。

  作者通过塑造一位备受侮辱、玩弄的琵琶女的典型形象来抒发自己的感受,表达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相识”的意旨。叙事层层铺染,两条线索相互交织,描写生动细致,语言明白清理,婉转通畅。

  全诗共分五段。第一段由江边送客写起,点出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环境,作了典型环境的描写和气氛渲染,为下面人物的出现和情节的展开做了必要的艺术安排。第二段描写了琵琶女的高超技艺和所创作的艺术境界。诗人热情的赞扬了琵琶女的精湛艺术才能和动人的艺术效果,为铺垫人物的身世做了准备。第三段写琵琶女自述身世,把乐曲的激愤和人物的不幸统一起来,表达出琵琶女的不幸遭遇和诗人对她的同情。第四段抒写对琵琶女的不幸的同情和自己不幸遭贬的抑郁和愤慨,揭示岀诗歌的主题。第五段写作者重温琵琶,伤感不已,泣下沾衣。

  诗的开篇,以江头送客、凄怆告别和萩花秋瑟瑟”的富有特征性的景物描写,勾画了一幅充满悲剧气氛的典型环境。贬谪的抑郁,离别的悲伤,环境的荒寂,景物的凄凉,这种种环境的渲染,构成了诗歌的基调,也为人物的出场,、情节的发展做了准备。接下来先闻其声,后见其人,以“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细腻笔法,在人物的迟缓犹豫的动作中,形象的描写了琵琶女的出场,一个庄重、矜持、内心充满痛苦的琵琶艺人鲜明的出现在人们面前。

  这首诗深刻的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腐巧,表达了诗人对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强烈的批判现实的斗争精神诗中所表达的愤慨而伤感的情绪不是只个人的,它具有强烈的社会性,具有普遍意义,是这首诗具有高度的人民性。

  琵琶行的读后感800字 篇2

  前不久读了关于唐代一位非常伟大诗人白居易的一首《琵琶行》。《琵琶行》是我国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的一首长篇乐府诗,也是很多人非常喜爱的一首诗。甚至有许多人都将这首诗改成了一首歌曲。初读《琵琶行》,能够感受到虽然在被贬时期偶遇琵琶女的故事和感受。通过琵琶女的故事,让作者自己感同身受。其中琵琶女的遭遇和作者是大同小异的,基本上都是比较困难的遭遇。在刚刚学习的时候,我的老师就问我们琵琶的声音该如何去描写?

  也许是自身文化素养比较低的原因,并不知道该用如何优美的词句去形容这种声音。所以他看到《琵琶行》中关于对音乐声音的描写,感受非常深。用文字来形容音乐来形容声音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也很考验作者本身的功底。诗人用简洁明了的词句对琵琶声音的描写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但是又能够通俗易懂,非常具有画面感,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一开始的学习只是为了学习任务而已,但是深入了解之后,也逐渐变成了欣赏和学习。在这首诗里面能够给我们学习的地方实在是太多了,比如说侧面衬托的描写。诗人的侧面描写是贯穿全文的,而且还是有层次,有结构的去侧面描写。整首诗写完之后,给人的构思是一清二楚的。比如说在吃了开始的阶段,就先交代了故事的背景。交代完故事背景之后,虽然就开始进行记录以及抒发自己的感慨。在作者的创作之中在这首诗里面,我们仿佛看到的是同是天涯沦落人。

  白居易和琵琶女这两个没有丝毫关系的人,再相逢的时候,彼此遭遇又是那么的相似。一个是因为怀才不遇遭到贬,壮志没有得到抒发,另外一个是技艺高超,却没有舞台。虽然说他们之前没有相遇过,也彼此不熟悉,但是因为这种相似的境遇,竟然产生了共鸣。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于音乐声音的精妙描写,不仅能够让我们感同身受,更让我们森林前进,也让我们充分的感受到了来自作者的真实情感。也充分理解了为什么是里面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句诗句能够广泛流传。想必许多身处困境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受吧。虽然说我没有遭遇过这样的经历,但是我觉得这首诗里面还有许多值得我们去学习去欣赏的地方。

  琵琶行的读后感800字 篇3

  “琵琶行”写的是唐代诗人,美元和多年的诗。白居易字母词的东西,违反强大,被贬为江州司马,今年秋天上著名的旬阳河,感伤不已,所以诗的琵琶演奏的人。

  作者创建了一个高度侮辱,演奏琵琶的女人的典型形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表达“同一个世界的人见面,为什么熟人”的意向。染料铺叙事层,两条线索交织在一起,生动细致的语言描述,以了解清洁,婉转流畅。

  这首诗是分为五个部分。书面江边游客从第一款,指出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环境,一个典型的环境和气氛渲染描述,出现以下字符和展开,进行必要的的艺术安排。其次介绍了琵琶女高超的艺术境界的创造。热情赞扬诗人的琵琶女精湛的技艺和令人印象深刻的艺术效果,人们的生活经验,铺平了道路做准备。琵琶女的生活经验写的自述第三段,在音乐的愤怒和遗憾的是美国的字符来表达他们的不幸和同情她的琵琶女诗人。撰写第四段和不幸的女人琵琶同情他的不幸被放逐的抑郁和愤怒,揭示楚诗歌的主题。第五段审查作家琵琶,悲伤已经泣下沾衣。

  诗歌开始看到访问者江头,告别悲伤难过和萩秋花瑟瑟,“场景描述的丰富功能,勾勒出一个典型的环境,气氛充满悲剧。抑郁降级,悲伤的别离,荒凉的环境,景观荒凉,所有这些使环境,构成了诗歌的基调,但也为字符播放,情节的发展做了准备,然后先闻其声,后见其人,“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细腻的笔触,在缓慢运动的犹豫,女人弹琵琶,在人们面前的一个端庄,矜持,充满了剧烈的疼痛琵琶艺术家形象的描述性质。

  这首诗的深刻揭示社会的黑暗和腐败,是聪明的,诗人的人表示深切的同情和诗的战斗精神的现实的强烈批评,表示愤怒和悲伤的情绪,不仅是个人,它具有很强的社会,具有普遍意义的,是诗与对人民高度的亲和力。

  琵琶行的读后感800字 篇4

  曾记紫薇郎,默对紫薇芳。紫薇郎不再,紫薇仍馨香。旧时红尘女,门前紫陌忙。岁月卷红尘,只余情凄伤。偶识寒江头,月映水苍茫。酒愁相杂糅,余音悲绕梁。

  花开花落,光阴荏苒。不朽的被永远传唱,随势的经不起时间涤荡。又读《琵琶行》,又有所思所想。

  乐天是幸运的,是勇敢的,敢于说不,也只落了个远谪的下场。他何故悲?在高堂坐久,难以适应江湖的苦难吧?

  他是个“无能为力”的人,见农夫苦辛,也只有“念此私自愧”了,做不了什么,也不知是不是不愿做,现在来到这江湖之中,是否感到了高堂的“自愧”呢?他辛苦为了他的理想,结果是悲凉,又有谁同情他?

  忽然,远处的琵琶诉说着一段不忍提起的往事,乐天仿佛感受到了什么,倾听,落泪,赋诗,千古。

  这段往事现今谁知晓?那琵琶?那江水?那月?只有诗,这诗,经千年咀嚼,早已成为固式,成为了同病相怜,惺惺相惜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浮华褪尽,只留下苍白的无奈与无用的悲伤,远去的华舆卷起红尘滚滚,又有谁来听我倾尽悲肠?月影凉,心彷徨,物寒人伤,只有手中的琵琶还残存自己的体温,于是怆然一曲,引来千古传唱。

  千年之后,香魂重游,物是人非,讶然许久。重回故地,寻我的琵琶,却发现这是已枉然。但那诗句,却仍在,万古流芳,我嗔怒,为何曲我之意却可传?为何我之真情却不见?官官宦宦之迁升浊事,怎与我生而残凄之事相提并论!香魂不平,乐天仍在感受所谓“同病”。

  完全不同的境遇,却被曲解为“同是天涯沦落人”。对乐天,是斗争之败,会有重来之时;对琵琶女,是命运之悲,但远离繁靡之地岂不是解脱?虽是无奈,但谁又能说那商贾就一定“重利轻别离”呢?或许在远方的他也在思念妻子,可是谁又知道呢?说他的不是,可能是那女子的牢骚,或许是乐天的揣度吧。

  紫陌红尘扬紫薇,本是无情却有缘。谁知偶得《琵琶行》,引来千古误感叹!

  琵琶行的读后感800字 篇5

  与音乐,自古以来就已结下不解之缘。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便是一部关于古代音乐的汇集,是中国古代音乐的启蒙,其中的诗歌是脱胎于音乐而来的;汉代的乐府诗是专门为了配合音乐进行演唱的歌词,如《孔雀东南飞》这样的作品,代表着汉乐府民歌的最高峰;唐代,真正是中国文学和艺术史上诗歌的“花季”,我们看到了诗歌生命整个的精神完全像花一样盛放开来……除了能用于吟诵和演唱之外,还有很多的作品直接与音乐相关,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就是描写妙声绝响的千古名篇;宋词又叫曲子词,其词牌名本来就是乐曲的名称,其产生、发展以及创作、流传都与音乐相关,是一种典型的音乐文学,而且是最为流行的音乐,所以有“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这样的说法;元曲不管是散曲还是剧曲,都是曲牌体,可以说是元代的歌剧;之后的明清传奇,也是如此,都是一种便于歌唱的文学体裁。所以广义上的诗歌,都是在和音乐的交流吸收中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它本身是一种混合的艺术,这在世界文学史和音乐史上都是一个奇观。

  今天,这门混合艺术的文字得以流传下来,而记录音乐的曲谱却大抵遗失。我们只能凭借文字去想象诗歌有可能的音乐形象,或者依靠当代音乐家重新谱曲、演奏和演唱来领略文字和音乐之间的彼此碰撞和交融了,以及混合之后升华而来的全新审美感受。

  近些年来,笔者一直在接触此类“新曲”,印象比较深刻的有上海昆剧团的作曲家周雪华创作的《华章雪韵·古诗词昆曲演唱》专辑和上海音乐学院连波教授创作的《未成曲调先有情·诗词歌曲选》专辑。特别是后一张专辑中的《琵琶行》,可谓作曲家的倾情大作。

  拨开历史的尘烟,往事已远,旋律依然。今天,何英乐海拾遗,选择了这首《琵琶行》作为个人专辑的主打曲,并由作曲家陈国良先生重新进行配器。她的此番演绎,就自身而言有别于以往任何一次创作,她又是如何基于白居易诗作和作曲家曲作重新定位音乐形象的呢?

  琵琶行的读后感800字 篇6

  读古诗文成了我所喜欢做的事,因为古人饱蘸感情的文章总能拂动心弦。 我很喜欢一句话“其实时间是静止的,流动的是我们自己”。这句话用在古代诗文上,就更恰当不过了。它们好象一缕缕微风,从古代飘到当今,而且还要继续飘到未来;它们也好象涓涓溪流一样,在历史的长河中永不间断。

  心情好的时候,我喜欢读诗。喜欢和柳永一起感受“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真情;喜欢和苏轼一起“把酒问青天”,感慨“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更喜欢倾听李白的豪言壮志“天生我才必有我用,千斤散尽还复来”。 心情不好的时候,我也喜欢读诗。柳永告诉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我深有同感;苏轼深切的怀念他那已故的妻子,留下了“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的凄凉语言,我听后,会和他一起忧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是李煜的“愁”,仿佛也是我的“愁”。 但是无论心情好或是心情不好的时候,总有两件事我很喜欢做:一是能感动自己的,再则是能为自己的心灵创造一份感动的。所以读古诗文成了我所喜欢做的事,因为古人饱蘸感情的文章总能拂动心弦。

  我喜欢苏轼,他的豪迈是一种几番大起大落后的彻悟;我也喜欢李白,期待着和李白一样潇洒,这种潇洒是从容,亦是做事有自己的看法;我还喜欢李清照,她的词脱俗而清新,委婉而细腻---每每读到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辛弃疾的“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我总会觉得荡气回肠,感慨万千;读到白居易的《琵琶行》时,当读到“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难”,不先求解释而光看字面,就能体会到琵琶声的清脆婉转;读曹植的《洛神赋》时,单簧管读到“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不用细想这句话的解释,也同样能体会到那种轻尘出俏的脱俗;读李白的《行路难》,更会被他“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言所折服--- 读古诗在我看来是一种享受。

  不仅仅是古诗的抑扬顿挫,也不仅仅是古诗所描绘的意境,我喜欢那种从不知所云到有所领悟的境界。的确,我钟爱着古诗,也钟爱着《唐诗宋词选》,它们就是我生命的1/2,它们,记录了我的心路历程;它们,记载了一个个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愿我在诗的海洋中“寻章摘句”。

  琵琶行的读后感800字 篇7

  一千一百九十八年前,即公元(816)年,唐玄宗元和十一年,深秋的一个夜晚。一位失落的诗人,一个沦落的商妇,在浔阳江上神奇的相遇了。而正是这千年难得的相遇,才演绎出了一段动人心弦的凄美故事,一篇穿越千年的优美诗篇《琵琶行》。

  因“越职言事”而被贬为江州司马的白居易,送客至浔阳江边时,忽从江上停泊的船里,传出了嘈嘈切切的琵琶声。那乐声悲切凄凉,牵动了诗人的情思。于是,“移船相近邀相见”。听着琵琶女技艺精绝的演奏,闻着琵琶女幽怨悲切的身世诉说。诗人联想到自己的悲惨遭遇。深感自己与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诗人不禁泪湿青衫,感慨万千。炽烈的激情在诗人心中翻涌。于是,他提笔写下了流传千古的绝唱《琵琶行》诗。

  当年那个凄情的夜晚,已离我们远去。商女和诗人也早已化为尘土,化为云烟,不知飘落何方。但这一曲幽幽的琵琶声,那憾人心魄,催人泪下的琵琶诗魂,却依依不散地萦绕在我们的心头,回响在历史的天空。

  是啊,那一个凄情的秋夜,永远成了人们心中依依流连的千古情结。岁月正如那浔阳江水,在匆匆地流逝着,不知多少个如此相同的秋夜过去了。也不知有多少个春秋更替了。一切的一切,早已成了过往。但人们仍在寻找,寻找一个能使自己的心灵温暖的家,寻找一个能使自己的心灵得以安慰的归宿。来浔阳江边的人走了,走了又来了,来了又走了。江边的一切终归于寂静。但那些白居易的追随着在浔阳江畔的失落与同感。却依然不断的在秋风里轻轻的呜咽。久久的不肯散去,使人听之,不禁泪洒江天啊。

  后人为纪念白居易与琵琶女的奇遇和美诗《琵琶行》,在她们相遇的浔阳江头(今九江市北长江一段),修建了琵琶亭。琵琶亭,历经岁月沧桑,几经毁坏,几经修建。一千多年来,上至帝王将相,宫廷王候,才子雅士,下至贫民百姓,潦倒书生,一提到白居易,就会提到《琵琶行》;一提到《琵琶行》就会想到琵琶女。白居易和琵琶女那“灯影幢幢,凄绝暗风吹雨夜”里,不知有多少人洒着同情之泪。,琵琶曲和《琵琶行》在这“荻花瑟瑟,魂消明月绕船时。”,不知有多少人叹息失眠。

  琵琶女“一弹流水一弹月,半入江风半入云。”琵琶曲,还在琵琶亭边的浔阳江上凄清地响着,可我却要走了,因为我不愿在悲情中再过一天,不用说千年了。

  琵琶行的读后感800字 篇8

  其实在众多诗人之中,我并不喜乐天,无关才情,只因他薄情冷酷,不善体贴人心。将文人的架子摆了个十足,虽有鸿鹄之志,仲永之才,却终难摆脱世俗的枷锁,穷有一身酸臭的腐儒气息。全然不似易安、李白等人。其诗词名篇之间,是难得的真性情。我却独爱这首他这一首《琵琶行》,犹爱那一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隽永直白,点破人心。落寞洒脱之意不加渲染便透纸而出,令人心悸。

  但其实乐天一生大都富贵安乐,并无战乱流离之苦,老年更是坐享美酒佳肴,比起柳永、杜牧的半世漂泊,重光、杜甫的国仇家恨,他简直太幸运了。一生当中的苦难屈指可数,其中最为严重的大抵就是那次贬官浔阳,但也正是因为这次贬官,他才写下这首《琵琶行》,让千年后的我轻吟浅诵,心中大恸。这样悲凉真切的诗句出自他之手,实在让我啼笑皆非,让人顿感意料之外。

  但静下心来,细读《琵琶行》,却又觉得一切都在情理之中。茫茫月色,清清江水,悠扬飘渺的琵琶声涉水而来,宛如一名幽怨的闺阁女子凄婉一笑,动人心弦,惊动了这一江瑟瑟的荻花,乱了诗人一片漂泊的心。然后,一切都变得顺理成章,歌女身世凄凉,诗人遭遇可悲,可怜人见可怜人,惺惺相惜之感自然应运而生。低沉的弦音掩映着歌女悲伤的情思,好似在哭诉平生的不幸,敛眉低头,琴音倾斜而下,又似说尽心中无限的惆怅。区区二十八字,使我似乎又重回那个清冷的秋夜,淡淡的月光,如烟如雾,就像那剪不断理还乱的愁绪,丝丝缕缕,伴着琴音,扣人心弦。也就难怪诗人一个七尺男儿,也潸然泪下,泪湿青衫了。同是天涯失意之人,且让我纵笔挥洒,写下一曲《琵琶行》略表同情,也不枉这一番“良辰美景”。也算是对自己这样天涯沦落之人的一种告慰和抒发,只是不知乐天这一贬,是幸,亦或不幸?

  我无法评说,只觉得通篇诵读下来,从开始的送友离别到后来的对酒听曲,我最爱的亦还是那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是啊,诗人从贬谪此地之时,一切便有了开始的理由,不必相识,更不必相知。相逢,便是缘分,相惜,便是幸运。但愿那轮江上的明月,能永照大地,照尽天下失意之人,沦落之人,让我也能有幸在某一天,某一地,相逢一位与我同样失意的天涯游子,把酒言欢,畅诉衷情,共同感受那苍凉月色之下的丝丝暖意。

  琵琶行的读后感800字 篇9

  白居易的这首琵琶琴全文都给人一种感伤的基调。琵琶吟这首诗歌更是被誉为我国古代赶上诗歌的巅峰之作。熟悉白居易的人恐怕都知道白居易是唐代诗人,在唐代的话是非常难以出现这种感伤的诗歌的,因为唐代给人印象就是强盛。唐诗宋词的更是流传千古,可是提起唐诗的话,人们会想到的是李白的天马行空或者是杜甫的刚健气势。不知道大家是否了解唐代,唐代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非常强盛的时代。这个时代的特点是开放的是包容的,是强盛的。许多人都难以理解,为什么白居易在这种时代下写出一首感伤的诗歌。

  而且这首诗歌还成为了古代感伤诗歌的巅峰之作。其实这主要从白居易的个人经历来说,白居易经历过盛唐时代的强盛也经历过安史之乱之后的衰败。在晚年的时候遇到了琵琶女,因为相同的悲惨遭遇才会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呼唤。安史之乱的爆发结束了盛唐的辉煌,将唐代从一辆高速发展的马上上硬生生的拽了下来,并且也逐步走向衰败和灭亡。在半个世纪后,白居易感受到这种时代的衰败,他内心是十分愤懑和心酸的。所以偶然在江边听到几曲琵琶声。就触动了白居易早已经郁积在心里的不平。这个时候的白居易是感到的是非常的孤单,孤单的人都是渴望交流的,因为交流可以获得慰藉。而且通过谈论得知了琵琶女的悲惨身世,感同身受情况之下,这位饱受时代摧残的是人才会不由自主的将泪水沾湿自己的衣衫。

  特别是对于当时的白居易来说,他处于自己的人生中最低谷的一个阶段。所以才会这么不由自主的触发自己的情感。从整首诗歌来看,白居易用相当精炼的语言为我们介绍的是两个人物的命运。其实通过查阅资料之后,我才发现有的专家怀疑白居易的这首诗歌背景是虚构的。首先白居易并不是一位感伤代表诗人,而而且也是歌里面的故事背景完全符合我国古代诗人特别喜欢冷落清秋的这个氛围。其实白居易向我们介绍的是这位琵琶女的悲惨身世。但是因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原因,我们也可以将琵琶女看作是白居易的化身,琵琶女的经历难道不就是当时白居易的真实写照。

  琵琶行的读后感800字 篇10

  《琵琶行》是一长篇叙事诗,但是这首叙事诗的目的不在于给我们讲述一个故事,而在于抒发心中的感情,浇心中的块垒。

  这首诗一开篇就渲染了一种气氛,这是琵琶女出场的气氛,也是整个故事展开的气氛。

  送客的情形,本来就够悲凉了。而这情形又恰恰发生“枫叶荻花秋瑟瑟”的秋季——这是一个让人没有好心绪的季节。寂寞秋江,四顾寥落,举杯相对,醉不成欢。喝酒没有管弦相配,那叫做什么来着?叫做“喝闷酒”。

  琵琶声和琵琶女就是在这个时候出场的,在最需要音乐的时刻,它就来了。

  描写音乐的声音是很困难的,它不像视觉形象易于描写和展现。作者是怎样将这些声音描写出来的呢?

  “转轴拨弦三两声”,你看,仅仅一个调弦校音定调的动作,“三两声”里,就已经使人察觉出她的感情了;“弦弦掩抑声声思”,起初的演奏传达出了她低沉、抑郁的情调,流露出她不得志的哀怨之情;“低眉信手续续弹”,是写她演奏的神态,在一种不经意中她已流露出了对往事的伤怀。

  作者听出了这是一首沉重的心曲,这倾注感情的演奏,已经暗示了琵琶女的悲惨的身世。她通过演奏琵琶,哀哀怨怨之中,把自己的身世给寄托出来了。

  这首诗的写作是作者内心调适的过程。他通过这个故事的叙述,舒缓了自己内心的苦闷。当时白居易的文章仍然是第一流的,但他失去了皇帝的宠爱。而在皇帝面前了失了宠,你就什么都不是了。

  诗人从琵琶女的厄运联系到自己。一个弹,一个听;一个是年老色衰,一个是仕途坎坷。诗人抚今追昔,命运与这位女艺人多么酷似!

  另外,白居易的诗是很通俗的,他有一种强烈的底层关怀意识,他的诗歌都是世俗化的、大众化的。在面向民间这一点上,他做得比谁都彻底。

  如果我们能够给白居易授一个名号的话,真可以叫他“民歌手”。

  琵琶行的读后感800字 篇11

  多少次满怀虔诚,在心里洁炉焚香,捧读这部千年经典名篇,然后戴上语文老师标志的老花镜去文中探宝:最绝妙的地方莫过于从“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雨”开始之后的一段琵琶弹奏描写——这也是多少年来“大家”的共识。每读到这段,我总会调整心绪,放松神经,让身体里每一个想象的细胞在一种轻松自如的状态下尽情畅想:粗如急雨,小如私语,婉转如流莺,幽咽如涩泉,高潮时浆迸枪鸣,曲终时帛裂掷地。借这有形之喻,想象那早已消绝之音。然后兴奋地问学生:你们会写吗——把一段稍纵即逝的声音用文字生动地记录下来?同时也扪心自问,然后坦率地告诉学生:老师也不会。其时,大有疱丁解完牛筋,提刀而立,为之踌躇满志之态——似为完成了语文老师传道授业之务。

  今天重读此文,不禁呆坐案前,心中顿时涌起满腹生之无奈,它们盘桓在我狭小的心胸——淤积一处,叹息不出。在偶遇琵琶女前,作者本“恬然自安”,生活在失忆的平和之中。用失忆去疗治失意的伤痛,这似乎是一个古老的祖传秘方,记忆中陶渊明用过,荷蓧丈人用过。陶渊明手持菊花伫立于庐山之北,示人以失忆官场,荷蓧丈人端出鸡汤款待孔子贤徒示人以失忆世务。追溯起来,人们大都以为其鼻祖非老庄莫属。可是,生活中这种失忆的平和时常脆弱得像飘落窗台的雪花,借着一点点温热,就会消融殆尽。借着一位花容老去的无名歌女那一声有京都声的琵琶旋律,作者内心那道平和大堤霎那间堤溃浪涌:一是“是夕始觉有迁谪意”,进而“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直至“江洲司马青衫湿”。哦,失意原来是那爬上额头的皱纹,记录着生命的足迹,任凭你涂上厚厚的去皱霜耐心地搓揉,它们总会在你一抬头间折叠起来。谁说:得何以喜,失何以忧?可谁又能断定荷蓧丈人的餐桌前没有飘散无奈的颗粒?谁又能断定陶渊明手持菊花时没有散落一地落漠?我想把淤积胸中的那一团无奈叹息而出,可硬被逼作两行热泪潸然而下。

【琵琶行的读后感800字】相关文章:

琵琶行读后感01-05

《琵琶行》读后感06-09

《琵琶行》读后感11-15

《琵琶行》的读后感07-01

琵琶行读后感10-31

琵琶行的读后感10-31

白居易琵琶行读后感10-27

白居易 琵琶行读后感10-07

《琵琶行》读后感范文11-17

《琵琶行》读后感范例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