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行者读后感

2021-01-11 读后感

  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收获不少吧,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天行者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天行者读后感1

  天行者这部书我早已经读完,原本没打算写读后感的。可是,最近发生的一件事情,让我忍不住想写点什么。

  那天,我去报告厅听一个社会实践报告会。我本抱着轻挑而去,最终却带着沉重而回。一位学姐为我们讲述她在老家当支教的经历。看着脸上泛着“红晕”的孩子们,我们不禁有些心酸。到了最后,学姐问了一句话,那句话至今还让我记忆深刻。

  “你们知道吗?老师的工资一个月才300元。”三百元啊,连我两个星期的伙食费都不够。这让我不禁想到《天行者》中的那些民办老师。他们在极其艰苦的环境里,担负着为界岭地区农村孩子授课的重任,付出巨大而所得甚少。他们人数众多,却又默默无闻。但是你可曾想过他们还拥有一个家?你可曾想过他们如何用微薄的工资养活一家人?我们不曾想过。我本以为这本书所说的都是中国过去的现状,我本以为这本书只是为了赞扬那些默默无闻的民间英雄。我本以为一切都已改变。可是,我错了。她的家乡不是很偏远,那么,在更偏远地方又会怎样呢?

  国家确实有提高教师待遇的政策,我也确实看到城里老师待遇提高了,可是,我从来也没有听说过偏远地区教师待遇提高的消息。国家也有大学生义务支教的政策,然而,这是长久之计吗?他们也有父母啊。热血可以流淌,青春年华怎可挥霍。一个人一旦成年,他就有了对一个家的责任。

  那位学姐问我们有何好办法,我们答道有国家政策呢。她说国家政策不知何时才能推广到她的家乡。是啊,什么时候啊?或许会很久吧。我于是想到基金会,可是却不曾听说有这么一种专门的基金会。这些年来,我们只关注那些贫苦的孩子们了,忽视了那些教孩子的人们了。

  我真心的希望能够有有识之士,有能力之士能够建立一个专门为偏远,贫困地区教师谋福利的基金会,如果您真有此愿,请认真管理基金会,不要让它从倒红十字会基金会的覆辙。

天行者读后感2

  看完《天行者》,我还是被故事的内容深深地吸引了,我几乎是连着看完的,正如书上所说,很容易中了界岭的毒。在界岭村先当民办教师、后来成为乡教育负责人的万站长,对外甥张英才意味深长地说:想说界岭小学是一座会显灵的大庙,又不太合适,可它总是让人放心不下,隔一阵就想着要去朝拜一番。你要小心,那地方,那几个人,是会让你中毒和上瘾的!……就像我,这辈子都会被缠得死死的,日日夜夜都脱不了身。是什么东西能让人中毒和上瘾呢?正是这个卑微群体那种几乎是出自本能的奉献精神和敬业品格。

  书中最令我引起共鸣的是余校长的一段话:当民办教师的,什么本钱都没有,就是不缺良心和感情,这么多孩子,不读书怎么行呢?拖个十年八载,未必经济情况还不会好起来么?到那时候再享福吧!不缺良心和感情,短短的七个字,道出了《天行者》的真谛!大家都知道,教师是个良心活,只有真心付出,对孩子严格要求,关爱孩子,蹲下身子来看孩子,才能有所回报。每每想起今年春天我因身体不适两周后重返校园的情景,那是何等的温馨画面,那么多刚上小学一年级的小孩子看到我进校园,便飞奔着扑到我的面前,紧紧地抱住我不放手,女生男生二十多人团团把我围住,抱得我喘不过气来,叽叽喳喳地问个不停,孩子们生怕他们一松手,我又会离开,那是多么美好的回忆,那是多么甜蜜的回忆。我想可能平时我也对孩子们付出真情,孩子们才会小小年龄懂得感恩,懂得回报。在平时学习,每当孩子们有一点进步,我总会送上一点好吃的糖果或者实用的学习用品作为奖励,每次上课我都是精心备课,让孩子们喜欢我的语文课,也喜欢我这个语文老师。

  说到底,我就是想让孩子喜欢学习,喜欢读书。作为一名教师,任何时候都不能丢良心和感情,没有了良心和感情,对学生不管不问,就会误人子弟,成为败类,被人唾骂。我想余校长、邓有米、孙四海他们,之所以能够表现出如此突出的一种自我牺牲精神来,从根本原因上来说,也就是发自内心深处的良心和感情。如果没有这种良心和感情,我想他们早就会对界岭的教育撒手不管,一心一意为自己的前程谋划去了!何必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挣扎几十年,一无所图。既然我们选择了这一行,我们就要有甘于奉献的精神,为了祖国的下一代,我们也要像他们几位那样不能缺良心和感情,要无怨无悔!

天行者读后感3

  作者刘醒龙,讲述了在一个名叫届岭的偏僻山村,三个民办教师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默默、无私地奉献着。

  届岭地处偏僻,离最近的小镇也有30里的山路,一到大雪天,几乎和外界隔绝。村民几乎都是文盲,为了让孩子们上学受教育,得用各种手段去动员,去强制家长将孩子送来上学。这样才将适龄孩子的入学率从10%多一点提高到60%多。让村里出一个大学生是这些人多少代的愿望,也是这些民办教师的终生奋斗目标。那个地区贫穷,贫穷得最好吃的就是油盐饭,即用一点油将剩饭炒一下,然后加点盐水;贫穷得许多孩子交不起学费。小说中的几位民办教师的工资是70元,其中35元由地方教育系统支付,另外35元由村里支付。由于工作在偏远、落后、贫困地区,所以该由村里支付的那一半儿工资,经常因为村里没钱、或是教育不被村长重视而被长期拖欠。由于上学的孩子因贫困而交不起学费,买不起书本,学校没钱维修教室等等,为了使教学能够进行下去,他们经常要将自己的钱垫进去。在业余时间还不得不进行些开荒种地等额外工作,以创些收入,维持学校的各种开支和补贴贫困孩子的生活之用。他们在放学后,还要照顾那些离家很远不能天天回家的学生。到了周末,还要步行一、二十里路,护送那些远道的孩子回家。他们是将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来教。正因为这一点,他们一直在那里着。能让民办教师坚持下来,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偶然会有一两个民办教师转为公办教师的名额,小说中几位民办教师,十几年来一起工作,同甘苦,共患难,使得他们有了生死之情。每当有了一个转正指标后,他们既想自己转正,有不愿意舍弃自己共患难的同事,最后将名额让给新来的年轻人。

  其中记忆深刻的一段是,余校长到城里去听课学习,但是记者王主任却联系了学校让他去当传达,因为那份工资的关系,余校长倒也没有推辞,但是在担任传达室工作的时候,他并没有忘记自己的工作,当他没有工作的时候,他就去教室外面听课、学习,每天早上,在学生们和老师没有来到以前,他就打开一间教室的门,站在讲台前面,进行试讲,讲完一遍,自己接着总结反思,然后再修改,再试讲。他的这种刻苦学习的精神,深深感动了王主任和实验学校的校长,也深深的感动了我。

  小说中描述的这些民办教师,不仅要履行自己教书育人的责任,还要同形形色色的落后观念和势力进行斗争。我敬重这些乡村教师,他们或许没有优越的物质条件,或许很贫穷,但是他们在精神上却是实实在在的富有的,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他们对于教育事业的执着,看到了那种坚韧不屈的民族精神,看到了他们奋发自强的,也看到了他们对于学生们的关爱。尽管他们的教学水平比起新一代人有着很大的差距,更不能和那些有着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公办教师相比,但正是由于他们的默默辛勤奉献,才使我们国家那些偏远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没有被应受的义务教育所遗弃。对照他们,我们应该扪心反省,更应该象他们那样去服务社会、奉献社会。

天行者读后感4

  本书讲的是民办老师的故事,回想起来,恰好是在我读小学时,民办老师这一角色开始逐渐被赶出历史舞台。在我的印象里,他们文化水平不高,却因着肚子里的一点墨水好作斯文,身上不沾泥水,却一样的斤斤计较,喜欢耍点小聪明,贪点小便宜,脱不掉一身的农民习气。他们拔出泥腿子直起腰,最后终究还是得弓着腰把腿塞回去,彷佛从来就没有上过岸。

  正是从他们那儿,一代代农村孩子学会了算数,学会了写字,走出了山间故里。

  如同赤脚医生、行商走贩,三教九流,各有各的活法,一样的在时代的滚滚洪流里随波逐流,一旦被巨浪抛飞,也一样的只能在岸上苟且枯萎。

  我喜欢读小人物的故事,他们一群又一群的淹没在夜色黄昏,那些挣扎里有历史的血痕。

  或许只有血色里的烂漫才足够撕开夜幕,映照那段苍茫的岁月,可惜作者的魄力不够,不敢把斧子劈进肉里,非得小心翼翼地裹上一层又一层的温存,模糊了血色,也掩埋了岁月。

  作者的笔力也不够,一个故事讲的支离破碎,书中人物也大多像提线的木偶,呆滞而沉闷。希望有后来者能够好好地讲述那段褪色的历史,同在生活里挣扎求存,为他们也为我们留下些动人的痕迹,是以为记。

天行者读后感5

  向万站长、明爱芬、徐校长、孙四海、邓有米、张英才、夏雪、骆雨……等等的中国大地的民办教师深深致敬。因为他们在极其艰苦的环境里,担负着义务教育阶段的亿几千万农村中小学生“传到授业解惑”的重任,将现代文明播撒到最偏僻的角落,付出巨大而所得甚少。他们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人,他们是二十实际后半叶中国大地上默默苦行的民间英雄,他们是山区孩子们的精神脊梁。“民办教师”这个词,也许将渐渐的淡出人们的视野。但他们的精神不能让人忘记也不应该忘记。他们用默默奉献、匍匐前行、向上的精神谱写一曲曲人间最美的赞歌。

  这是一本相当令人震撼的书,很容易让读者产生共鸣。我看着看着都流下了眼泪,随着故事情节一起喜怒哀乐。看完之后都有一种想当民办教师的冲动。民办教师也许是物质的匮乏者,但绝对是精神的富足者。在他们身上,我越来越多地发现了当今社会正逐渐缺失、人们又渐渐淡忘的一种精神,一种民族精神,一种不屈不饶、奋发自强的精神。而正是这种精神,哺育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和文化,让我们得以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虽说没有华丽的辞藻,曲折的情节,但朴实的语言更能让我感动。文中通过界岭小学几个民办教师生活遭遇的叙述我们了解、感受、体知当地中国农村成千上万个乡村民办教师生存环境的辛酸苦辣、情绪焦灼和痛苦无奈,他们没有太多的文化修养,没有更高的精神境界,身上没有所谓的气质修养,听不到华丽的言语,但他们却是实实在在的乡村建设者,是真正农村文化的苦行者,他们是在用心、用情,全身心地做着别人不屑,而自己为之一生的事业。

  他们的故事似乎与我们很远,有些听起来甚至让人感到不解,觉得不可思议,但我却又分明感受到他们离我很近,因为那是一种从内心深处产生的碰撞与共鸣。

  在中国的社会阶层中,他们可能是微乎其微的那种,很少有人去关注、正视他们的工作、生活及其生存现状,但他们还是用自己的羸弱的身躯所蕴含的良心、道德顽强支撑起了中国农村社会不断向前前行。

  中国的前途在哪里?或许更多的人认为在城市,在工业化,但大家是否想过,一旦离开农村、离开土地,我们城市发展的动力在哪里,前途又在哪里。因为,无论什么时候,农村都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

  我由衷地敬佩我们的乡村民办老师,他们是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他们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奉献的是民族的希望;他们是我们这个社会站在人格高地的人。对照他们,我们应该扪心反省,更应该象他们那样去服务社会、奉献社会。

天行者读后感6

  带着异常沉重的心情读完了刘醒龙本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天行者》。书读完后放下了,可是沉重的心情却一直无法轻松下来。

  小说中以三个在一个名叫届岭的偏僻山村教书的民办教师为主线,讲述了民办教师在偏远、落后、贫困地区,为了广大贫困农民的孩子能够早日走出贫困,早日摆脱无知,早日融入现代社会而默默、无私地奉献着。

  那个地区偏远。离最近的小镇也有30里的山路,一到大雪天,几乎和外界隔绝。

  那个地区落后。村民几乎都是文盲,被外界称成为男苕和女苕。苕,即为白薯。让孩子们上学受教育,得用各种手段去动员,去强制家长将孩子送来上学。这样才将适龄孩子的入学率从10%多一点提高到60%多。让村里出一个大学生是这些人多少代的愿望,也是这些民办教师的终生奋斗目标。

  那个地区贫穷,贫穷得最好吃的就是油盐饭,即用一点油将剩饭炒一下,然后加点盐水;贫穷得许多孩子交不起学费;贫穷得许多孩子的衣着和身材都象非洲难民。

  民办教师就是那些农村中受到教育程度较高些的、愿意为当地农村中的孩子摆脱文盲、愚昧状态而甘于奉献的、而被选拔到当地学校中任课的那批人员。

  小说中的几个民办教师,完全不同于公办教师,他们与公办教师的待遇和工作条件有着天壤之别。

  公办教师拿着国家工资,退休后可以无忧无虑地领取退休金,安度晚年生活;而他们不在国家正式编制之内,他们的收入甚至不及在城镇家庭保姆的收入。小说中的几位民办教师的工资是70元,其中35元由地方教育系统支付,另外35元由村里支付。而在当地县城当保姆第一个月的工资是120元。

  公办教师从来不用担心开支的问题;而他们由于工作在偏远、落后、贫困地区,所以该由村里支付的那一半儿工资,经常因为村里没钱、或是教育不被村长重视而被长期拖欠。

  公办教师在课外可以用开办各种补习班、特长班的名义,再挣些额外收入;而他们由于上学的孩子因贫困而交不起学费,买不起书本,学校没钱维修教室等等,为了使教学能够进行下去,他们经常要将自己的钱垫进去。在业余时间还不得不进行些开荒种地等额外工作,以创些收入,维持学校的各种开支和补贴贫困孩子的学习生活之用。

  公办教师放学后,除了业余时间教学额外创收外,其它时间可以自由安排;而他们在偏僻的山沟里,既没有地方可去,也没有电视可看。他们在放学后,还要照顾那些离家很远不能天天回家的学生。到了周末,还要步行一、二十里路,护送那些远道的孩子回家。

  他们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与公办教师的不同点:公办教师只是把学生当作学生来教;而民办教师则是将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来教。这最后一点就让人明白了为什么条件那么艰苦,收入那么低,那些民办教师还在那里坚持着。

  能让民办教师坚持下来,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偶然会有一两个民办教师转为公办教师的名额,让那些在民办教师岗位上工作了一、二十年的老教师有了改变命运的可能。转为公办教师,对民办教师来说,无异于一步登天。但那种名额少之又少,绝大多数民办教师到死依然无法改变自己的农民身份和待遇。这点希望,也成为了支持他们坚持下来的一个终生梦想。

  小说中几位民办教师,十几年来一起工作,同甘苦,共患难,使得他们有了生死之情。每当有了一个转正指标后,他们既想自己转正,有不愿意舍弃自己共患难的同事,最后将名额让给新来的年轻人。

  随着时代的变革,随着一些年轻人加入到这个队伍中,随着一些公办教师也来支边体会了他们的疾苦,随着民办教师的重要性慢慢地被更多的人关注,民办教师的疾苦慢慢地被更多的人了解,最后由中央出台了新政策,将所有的民办教师全部转成公办教师。这对界岭的几位民办教师无疑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但当这让无数人当作一种渺茫的希望、当作终身的梦想的好消息真正实现时,却让他们高兴不起来了。因为要转为公办教师,还要买断转正之前那些年的工龄,以参加社保。买断工龄的钱,工龄长些的要一万多元,少点的也要七、八千元。这笔钱对于这些最早每月只拿几元钱、到后来也不过70元工资的民办教师无疑是个天文数字。由这么一个看似是好消息的消息,却又引发了一系列的感人的悲欢故事。

  小说中还描述了这些民办教师,不仅要履行自己教书育人的责任,还要同形形色色的落后观念和势力进行斗争。这更加深了我们对他们的敬重。

  尽管他们的教学水平比起新一代人有着很大的差距,更不能和那些有着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公办教师相比,但正是由于他们的默默辛勤奉献,才使我们国家那些偏远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没有被应受的义务教育所遗弃。

  据说我国曾经有四百多万民办教师,他们担负着农村中一亿几千万的中、小学生义务教育任务。

  尽管民办教师这一称呼已成为历史,但民办教师的历史作用在我国教育史上留下了重重的一笔。

  小说将几位民办教师的工作事业和生活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向我们讲述了他们许多悲欢动人故事。让我们在阅读时,也随着作者的情感一起高兴、悲伤、愤怒、惋惜和遗憾。尽管小说的结尾似乎是一个圆满的结局,但留给我们思考空间似乎更大,让你放下小说后,还在继续为他们的命运而担忧着。

  本次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五本小说,我已经读完了三本。这三本书中,如让我评选,我会将《天行者》放在靠前的位置。

  我非常讨厌现在在书的封面上流行再加上一条叫做腰封的东西。真是画蛇添足。这条腰封,使得我在读完小说后,无意中拿掉腰封,才看到了印在封面上非常有寓意的、精美的设计图案。

天行者读后感7

  天行者,听上去仿佛是飞翔在万里高空的最自由的、最洒脱的、最不受拘束的一群。但是,在《天行者》里的这群人,却是实实在在是匍匐在社会最底层的。他们是排除在三百六十行之外的一群民办教师。他们确实为了一个转正指标劳心费力,但是他们却用自己的良心和操守,守护着贫困地区和大山深处的那些嗷嗷待哺的孩子们。除了书中详细描写的余校长、孙思海和邓有米等人,我们还可以看到望天小学的胡校长,以及那在学习交流会上所有的民办教师。他们都是在中国大地上默默苦行的民间英雄。

  《天行者》叙述的故事很简单,民办教师的日常生活和反抗自私村长的故事。他们所遇到的所有好人都是类似于万站长那样的角色,有点护短,但是在关键时刻又十分可靠。他们所遇到的所有坏人都是类似于村长余实那样的角色,自私自利,唯利是图。如果只是单调地穿插剧情和言辞堆砌,那一定是万分单调乏味的;如果只是叙述人物美好的一面,那一定只会是歌功颂德,赞美高大全的。他们是民办教师,在身处最艰苦环境为了孩子的同时,也在心里为一个指标愤愤不平、摩拳擦掌。

  小说在刚进入描写余校长三人时,并没有给出什么正面的“表扬”,甚至让他们三人显得有点猥琐、市侩。但是读者的视角随着张英才的视角逐步深入,通过升国旗、送孩子们回家和最后的转正指标的转让,都让校长等三人变得高大起来,但是同时不失朴实和坦然。张英才走了,一个个支教的老师来了又走,他们还是继续守在这大山里,几十年前如此,下一年依然如此。

  小说发展到最后,所有去过界岭小学的又出去的人,最后又回到了这个地方,聚在了一起。邓有米落跑了,王小兰死了,蓝小梅嫁给了余校长,余校长转正了,孙思海竞选村长成功了,余实失势了。新的学校修好了却又倒了。然后,然后再也没有叙述学校的故事。当大家欢聚一堂时,所有的辛苦都被遗忘,再也没有后续的故事,我们不知道明天会怎么样,但是至少现在是最美好的时刻。或许这就是最好的结局了。

天行者读后感8

  读完了刘醒龙的《天行者》,可是沉重的心情却一直无法轻松下来。

  《天行者》以三个在一个名叫界岭的偏僻山村的民办教师为主线,讲述了民办教师在偏远、落后、贫困地区,为了广大贫困农民的孩子能够早日走出贫困,早日摆脱无知,早日融入现代社会而默默无私地奉献着。

  界岭是一个偏远、落后、贫困的地方。离最近的小镇也有30里的山路,一到大雪天,几乎和外界隔绝。村民几乎都是文盲。让孩子们上学受教育,得用各种手段去动员。让村里出一个大学生是这些人多少代的愿望,也是这些民办教师的终生奋斗目标。贫穷得最好吃的就是油盐饭,即用一点油将剩饭炒一下,然后加点盐水;贫穷得许多孩子交不起学费。

  民办教师就是那些农村中受到教育程度较高些的、愿意为当地农村中的孩子摆脱文盲、愚昧状态而甘于奉献的、而被选拔到当地学校中任课的那批人员。小说中的几个民办教师,完全不同于公办教师,他们与公办教师的待遇和工作条件有着天壤之别。

  公办教师拿着国家工资,退休后可以无忧无虑地领取退休金,安度晚年生活;而他们不在国家正式编制之内,他们的收入甚至不及在城镇家庭保姆的收入。小说中的几位民办教师的工资是70元,其中35元由地方教育系统支付,另外35元由村里支付。而在当地县城当保姆第一个月的工资是120元。

  公办教师从来不用担心开支的问题;而他们由于工作在偏远、落后、贫困地区,所以该由村里支付的那一半儿工资,经常因为村里没钱、或是教育不被村长重视而被长期拖欠。

  公办教师在课外可以用开办各种补习班、特长班的名义,再挣些额外收入;而他们由于上学的孩子因贫困而交不起学费,买不起书本,学校没钱维修教室等等,为了使教学能够进行下去,他们经常要将自己的钱垫进去。在业余时间还不得不进行些开荒种地等额外工作,以创些收入,维持学校的各种开支和补贴贫困孩子的学习生活之用。

天行者读后感9

  春雨轻落,没有诗,没有酒。“以为错过的是一场繁花,一片星光,一次夕阳巷口的演出,待到繁花再来,星光重现,歌舞又起,我们错过的是一个时代。”

  望着稻田的浅黄,再看看这些似非洲饥民般的孩子,放学后在山坳里跃动着似潇潇春雨里灿烂桃花的红书包,他们在采摘野菜和蘑菇;二三十个学生靠着余校长的微薄工资和山里的天赐之物度过了书声朗朗的春秋。余校长那双大骨节的手,他的妻子在病床上痛苦的呻吟,孙四海和邓有米吹奏的哀怨的《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这些似乎是界岭在素白年代光阴成河的见证。

  “面对他们,我无地自容。”记者在采访被清退的民办教师后,感叹民办教师是中国教育的血泪史,他们一手握着锄头,一手拿着课本,在学生们的心中开出一朵天荒地老的花,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

  支教生夏雪,将青春的美丽无邪地留在了界岭的山上,玻璃板下唯美怅惋的诗抄,记载了那段可遇不可求的煮酒年华。是界岭纷纷而下的雪净化了她的心灵,一本本认真批阅的作业本是她人格的见证。

  还有一位出来只想做秀的骆雨,在冰冷的教室里光着脚丫,最后因为哮喘不得不回省城休息。但他毅然决然地回到界岭,他中了界岭的毒,灵丹妙药无法解的精神之毒。

  伟岸的形象、坚定的'目光是英雄定格在相框的乐章,但我更想看清身边的风景,看清身边的感动。界岭之毒可以似流感在人群中蔓延,我们可以用真诚蕴育花开,用微笑涌动关爱。

  转正对于民办教师是梦境深处的希望之花。唯一的转正名额,余校长将它让给年轻的张英才,界岭的三剑客余、邓、孙,要么全部转正,要么继续站成时光的钟,敲响界岭的上课铃。将厚黑当哲学、玩弄权谋的蓝飞,偷偷将自己的名字填在转正单上,也许是心生愧疚,抑或是感染界岭之毒,他决定涉身官场,用以毒攻毒的方式改变界岭的未来。围绕着转正,一阵阵凉意袭扰我的清净;围绕着转正,一丝丝温暖滋润我干涸的心灵。

  街上飘来缕缕肉香,余校长在昏暗的街角抿着冰凉的红芋。黄昏放学路上,老师领着学生走着崎岖的山路。茯苓窖里家长们在忙碌,孙老师的茯苓可是孩子们的书本费和伙食费,学生是老师的孩子。

  《天行者》是行走在中国大地的精神楷模。

天行者读后感10

  前几日因在办公楼下等人,觉得无聊便去图书室,看桌上有本《天行者》,作者刘醒龙,十几年前,他的一部《凤凰琴》曾让我读的潸然泪下,内容讲述的是在极其艰苦坏境里的民办教师,担负着农村小学“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力图用知识改变贫困山区孩子们的命运,却无力改变自己的命运,为他们的执着感动,为他们在在遭受不公面前的无奈而难过。那么这部作品又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呢?

  “九月的太阳,依然不想让人回忆冬日的温情柔和,从出山起,就露出一副急得人浑身冒汗的红通通面孔,傲慢地悬在空中,终于等到要落山时,仍要挣扎一番,将天边闹得一片猩红。这样被烤的蔫蔫的山村才从迷糊中清醒过来。一只灰溜溜的狗从竹林里撵出一群鸡。没玩没了的鸡飞狗跳,让暮归的老牛实在看不下去,抬起头来发出长长的叫声。安静了一整天的大张家寨,迫不及待地想发泄郁结。大大小小的烟囱,冒出来的黑烟翻滚的很快,转眼间就飘上了山腰,并在那里徐徐缓缓地变化成一带青云。”作品开始用生动、诙谐的语言描写了九月山村一天的景色,把读者马上带入无聊、焦躁、懒散的山村环境,书中内容继续讲述几位乡村民办教师,这些介于农民和知识分子的边缘人,在这个知识如沙漠的落后土地上坚守着,像传教士一样执着于文化的传播,他们有着世俗人的七情六欲,在转正指标中的自私与狡黠,关键时刻我们又看到了这些小人物纠结后的高贵心灵。余校长、邓有米,孙四海等一个个真实的人物跃然纸上,每天响起的笛声吹奏出艰难环境中的苦涩浪漫。作品通过这些活灵活现小人物的描写,我们看到了这些平凡人物所呈现出来的中华民族精神和思想境界,和凤凰琴不同的是这部作品孙四海的竞选村长,让人有了改变的希望,叶碧秋的成长,让这些苦苦支撑知识改变命运的老师得到了慰藉,作品有对偏僻落后百姓贫穷愚昧的怜悯,颂扬人性中最淳朴的善良,以及与命运抗争的不屈和坚韧,散发出人性的光辉。掩卷沉思,心不能平静,因为自己的启蒙教育就是如他们这样的乡村知识分子所给予的,家乡的朋友也曾是民办教师,条件虽然没有他们艰苦,却有着相同的烦恼,自己也是教师,知道教师工作是一种凭良知的职业,所以读起来更易产生共鸣。

  作者用平实的语言,既有对人物在利益面前心里挣扎的细腻描写,又采用浪漫主义的手法写出了山里漫天飞舞的冬雪,落日余晖中孤独的笛声,在小人物朴实的语言中蕴含着耐人寻味的哲理,老村长的墓碑、抛掷的硬币,还有那篇幅中几次出现的“真的有狼吗”?让人们 感受了楚文化的诡异,这些现象出现在落后的山村读起来一点也不让人觉得突兀。作品中着墨不多的万站长,不但把张英才送进了大山,也把读者带进了作品中,他就像一根线把山里山外连接起来,把作品人物串联起来,有一句话说的深刻,“虽然改变了民办教师的身份,骨子里还是民办教师。”他始终放不下对界岭小学的牵挂,其实是忘不了对那片土地的眷恋,他的命运怎又不算是一个悲剧呢,作品中的这个小配角给我的印象同样深刻。

  总以为只有经过漫长冬季蛰伏的北方,才能孕育出厚重、深沉、悲壮的作品。读了刘醒龙先生的佳作才认识到,原来楚地不仅是“楚国巫风甚厚”,还有着如此感天动地的悲壮之歌。

【天行者读后感】相关文章:

《天行者 刘醒龙》阅读答案12-15

《名人故事》读后感-读后感06-23

高老头读后感作文-读后感04-12

父亲的病读后感-读后感04-12

《童年》读后感_读后感700字09-13

童年600字读后感-读后感06-19

《童年》700字读后感-读后感06-19

《童年》读后感800字-读后感06-17

《童年》读后感 600字_读后感04-01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_读后感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