赐钱惯孩的故事

2022-02-24 哲理故事

  故事一般都和原始人类的生产生活有密切关系,他们迫切地希望认识自然,于是便以自身为依据,想象天地万物都像人一样,有着生命和意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赐钱惯孩的故事,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却说某天韩信独自策马从一条乡野小路上经过,途中倍感疲乏,便在一棵大树下歇息片刻。突然,他感到有一股热流从头而下,抬头一看,见树上有一个顽皮的男孩子正在往下撒尿。韩信非常生气,自然想给他一点惩罚。但他想了想,没有发作,而是从身上取出一只金元宝,笑呵呵地扔了上去。那孩子见树下的叔叔一点也不恼,反而重金相赠,不免喜出望外。日后,便更加肆无忌惮地玩弄各种恶作剧了。

  说来也巧,过了不几日项羽也打这儿路过,而且碰巧也在同一棵树下歇脚。那孩子远远看见有人来了便早早爬到树上,准备故伎重演,再赚他一只金元宝。谁知项羽乃有名的楚霸王,有过顶之力,能抓住自己的头发把自己从地面上拎起来!那小孩居然敢在太岁头上撒尿,还有他的好果子吃?被霸王一跃而起,从树上拽下来,一剑劈为两段。

  扩展:古代哲理小故事

  人师难遭

  【东汉】魏昭:“经师易遇,人师难遭。愿以素丝之质,附近朱蓝!”

  ——《尚友录》

  【背景介绍】

  东汉著名的博学大师郭泰,自幼刻苦学习,博通经史,且为人刚直。其众多弟子中有一个来自陈国的青年叫做魏昭。

  魏昭初次见到郭泰,就拜倒在他脚下请求道:“晚辈愿跟随在先生的左右,洒扫服侍!”郭泰说:“你应当到课堂上好好地读书,大老远跑来跟着我做什么?”魏昭答道:“经师易遇,人师难遭。愿以素丝之质,附近朱蓝!(能传授知识的老师容易遇见,但是能教会如何做人的老师太难得了。我愿意用自己纯洁的本质,来接受先生的熏染!)”

  于是郭泰就收下了这个侍者。一次,郭泰生病,几次三番为难魏昭,魏昭都没有一丝怨恨。郭泰这才说:“我过去只是知道你的容貌,而今天知道了你的心。”从此,郭泰就把魏昭当作了真心的朋友。

  【随感】

  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老师”,不仅要传授知识与技能,更要教导学生如何做人。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在课堂上就能完成,但是个人的`熏染,若不是在日常生活中言传身教,恐怕很难有效果。

  莫问前程

  【战国】郑詹尹:“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用君之心,行君之事。”

  ——《楚辞·卜居》

  【背景介绍】

  楚国大夫屈原忧国忧民,却受到奸党的陷害而被放逐他乡,连着三年都不能见到楚王。屈原心中一片茫然,不知该何去何从,于是就向太卜(负责占卜算卦的官员)郑詹尹询问自己的前程。

  屈原问道:“我到底该如何?是该为国家尽忠,还是为名利奔波?是该仗义执言,还是苟且偷生?是该洁身自好,还是同流合污?是该像骏马一样昂昂千里,还是像水鸟一样泛泛波中?是要与鸿鹄比翼,还是与鸡鸭争食?孰吉孰凶?何去何从?”

  郑詹尹回答:“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用君之心,行君之事。(一尺虽长,但有时却会觉得它短;一寸虽短,但有时却恰恰觉得它长。先生自然不必多虑,按照你自己的意愿做你想做的事就好了!)”

  【随感】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这长长短短谁又说得清?郑詹尹并没有给屈原答案,其实屈原也不需要答案。

  真正的强者是不会去算命的,因为去算命本身就意味着向命运屈服,而只要向命运屈服,就难免受到命运的捉弄。

  燃起烛光

  【春秋】燕相:“举烛者,尚明也;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背景介绍】

  春秋时候,有一个楚国人给燕国的宰相写信。因为天色已晚,他便对仆人说:“举烛”。由于他写得太专心,将这两个字也写在了信里。

  燕国的宰相收到信后,看到信中莫名其妙的“举烛”二字,很是奇怪。经过一番琢磨,他才恍然大悟,解释道:“举烛者,尚明也;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举烛就是要提倡清正开明的政策,就要任用贤才!)”于是他带着这封信向燕王禀告。燕王一听也很高兴,于是就按照“举烛”的理解任用贤才,实行开明的政策,居然也把燕国治理得很好。

  【随感】

  燕国最终能实行开明的政策、百姓能安居乐业,绝不是一个偶然的巧合,而是燕王乃至燕国全体百姓的品德、智慧和福报累积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其实,早在这封信到达燕国之前,燕国的烛光就已燃起。

【赐钱惯孩的故事】相关文章:

习 惯_800字02-22

习 惯_650字01-21

掰着花的钱哲理故事11-07

习惯,不能惯_1000字01-26

战争中的孩作文09-21

胡钱孙李哲理故事11-10

两元钱的温暖哲理故事10-24

万选青钱的成语故事09-30

5块钱的故事人生哲理10-15

假如赐他一丝光明材料作文09-08

水的哲理故事:上善若水 人生的哲理故事:你汽车里有100匹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