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一多先生上课阅读答案2015

发布时间:2017-04-11

  【阅读小提示】

  闻一多先生是我国现代文艺界、学术界重量级人物。他的《红烛》《死水》等诗歌曾经激励一代人对中国的命运进行思考;他的《最后一次讲演》更是让许多人热血沸腾;他治学严谨,学问精深、广博。本文是闻先生的弟子、当代著名作家汪曾祺回忆闻先生的文章,虽只是千字短文,但人物个性鲜明,从中我们不难感受到一位可亲可近的爱国诗人、学者的形象。

  【正文】

  闻先生性格强烈坚毅。日寇南侵,清华、北大、南开合成临时大学,在长沙少驻,后改为西南联合大学,将往云南。一部分师生组成步行团,闻先生参加步行,万里长征,他把胡子留了起来,声言:抗战不胜,誓不剃须。他的胡子只有下巴上有,是所谓“山羊胡子”,而上浓黑,近似一字。他的嘴唇稍薄微扁,目光灼灼。有一张闻先生的木刻像,回头侧身,口衔烟斗,用炽热而又严冷的目光审视着现实,很能表达闻先生的内心世界。

  联大到云南后,先在蒙自呆了一年。闻先生还在专心治学,把自己整天关在图书馆里。图书馆在楼上。那时不少教授爱起斋名,如朱自清先生的斋名叫“贤于博弈斋”,魏建功先生的书斋叫“学无不暇”,有一位教授戏赠闻先生一个斋主的名称:“何妨一下楼主人”。因为闻先生总不下楼。

  西南联大校舍安排停当,学校即迁至昆明。

  我在读西南联大时,闻先生先后开过三门课:楚辞、唐诗、古代神话。

  楚辞班人不多。闻先生点燃烟斗,我们能抽烟的也点着了烟(闻先生的课可以抽烟的),闻先生打开笔记,开讲:“痛饮酒,熟读《离骚》,乃可以为名士。”闻先生的笔记本很大,长一尺有半,宽近一尺,是写在特制的毛边纸稿纸上的。字是正楷,字体略长,一笔不苟。他写字有一特点,是爱用秃笔。别人用过的废笔,他都收集起来,秃笔写篆楷蝇头小字,真是一个功夫。我跟闻先生读一年楚辞,真读懂的只有两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也许还可加上几句:“成礼兮会鼓,传葩兮代舞,春兰兮秋菊,长毋绝兮终古。”

  闻先生教古代神话,非常“叫座”。不单是中文系的、文学院的学生来听讲,连理学院、工学院的同学也来听。工学院在拓东路,文学院在大西门,听一堂课得穿过整整一座昆明城。闻先生讲课“图文并茂”。他用整张的毛边纸墨画出伏羲、女娲的各种画像,用按钉钉在黑板上,口讲指画,有声有色,条理严密,文采斐然,高低抑扬,引人入胜。闻先生是一个好演员。伏羲女娲,本来是相当枯燥的课题,但听闻先生讲课让人感到一种美,思想的美,逻辑的美,才华的美。听这样的课,穿一座城,也值得。

  能够像闻先生那样讲唐诗的,并世无第二人。他也讲初唐四杰、大历十才子、《河岳英灵集》,但是讲得最多,也讲得最好的,是晚唐。他把晚唐诗和后期印象派的画联系起来。讲李贺,同时讲到印象派里的pointlism(点画派),说点画看起来只是不同颜色的点,这些点似乎不相连属,但凝视之,则可感觉到点与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样讲唐诗,必须本人既是诗人,也是画家,有谁能办到?闻先生讲唐诗的妙悟,应该记录下来。我是个大大咧咧的人,上课从不记笔记。听说比我高一班的同学郑临川记录了,而且整理成一本《闻一多论唐诗》,出版了,这是大好事。

  我颇具歪才,善能胡诌,闻先生很欣赏我。我曾替一个比我低一班的同学代笔写了一篇关于李贺的读书报告——西南联大一般课程都不考试,只于学期终了时交一篇读书报告即可给学分。闻先生看了这篇读书报告后,对那位同学说:“你的报告写得很好,比汪曾祺写的还好!”其实我写李贺,只写了一点:别人的诗都是画在白底子上的画,李贺的诗是画在黑底子上的画,故颜色特别浓烈。这也是西南联大许多教授对学生鉴别的标准:不怕新,不怕怪,而不尚平庸,不喜欢人云亦云,只抄书,无创见。

  (选自江苏文艺出版社《人间草木》一书,汪曾祺·筑文)

  【阅读训练】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炽热( )  女娲( )

  枯燥( )  胡诌( )

  2.文章第一段说“有一张闻先生的木刻像……很能表达闻先生的内心世界”,你能说说这里表达了闻先生怎样的“内心世界”吗?

  3.“能够像闻先生那样讲唐诗的,并世无第二人”,作者这样说的理由是什么?

  4.结合全文概括,本文突出了闻一多先生哪些特点?

  5.文章为了突出闻一多上课的风采,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阅读答案】

  1.chì wā zào zhōu

  2.对现实的龌龊极为痛心,对日寇的入侵极为痛恨,故而“严冷”;内心却流淌着对祖国“炽热”的爱。

  3.他讲晚唐诗,把晚唐诗和后期印象派的画联系起来。这一点十分独到,也很难有人做到,只因为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既是诗人,也是画家。

  4.①强烈坚毅;②治学专心;③写字爱用秃笔,一笔不苟;④上课讲演结合、图文并茂、条理严密、文采斐然、引人入胜。

  5.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比如,写闻一多的话“痛饮酒,熟读《离骚》,乃可以为名士” 以及讲课“图文并茂”等特点,就是直接描写;而写他教古代神话,“不单是中文系的、文学院的学生来听讲,连理学院、工学院的同学也来听。工学院在拓东路,文学院在大西门,听一堂课得穿过整整一座昆明城”就是侧面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