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与经典同行作文

2024-04-15 阅读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对作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作文是由文字组成,经过人的思想考虑,通过语言组织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文体。相信写作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阅读与经典同行作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阅读与经典同行作文1

  未经小鸟妈妈同意,擅自将“如何看待孩子的阅读行为”改成“同行在阅读的路上”,原因有两个:一是在孩子教育上我们还是个小学生,属于摸着石头过河,这个题目实在不在所能驾驭范围内。二是在阅读上,一直面对的是自家孩子,一家之言,不具备代表性。故更喜欢后者,也因这样更像是在父母茶社里的一次畅谈,而且,这个题目不容易跑题!

  言归正传。

  在我们的认知中,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会有健康、性格、行为习惯等诸多方面的问题,都需兼而顾之,是一个多线程的系统工程。让孩子爱上阅读,尽早地爱上阅读,就是为人父母的我们需做功课之一。也一直很庆幸能与诸多热爱阅读的同道中人一起走在阅读的路上,相信大家都会憧憬着“让阅读成为习惯,像呼吸一样自然”的终极状态,可真正着手开始读起来后,总会有这样那样的情况出现,我们在阅读路上也是这样,

  一、 火是需要火来点燃的。

  “火是需要火来点燃的”,这句话用在阅读上也是非常恰当的,阅读的兴趣当然需要用阅读来引发。只有早读书,多读书,持之以恒的读书才能点燃阅读的火花。

  在孩子还小的时候,我们常常会感觉给孩子读书无用,因为他的理解和认知能力都还弱。其实这样的认识是完全错误的.,孩子的理解能力远远超过了我们的想象。回想儿子还小的时候,我们给他读书,他总是非常安静,虽然他没有用语言表达,但他安静的神情实际上在坦白无误的告诉我们,他正在跟着故事走。后来,他逐渐长大,依旧是安静地听着我们讲故事,只是,他每天对故事时间的期盼告诉我们这是他喜欢的事情。再后来,他时不时可以脱口而出一些道理,问他出处,他说某某书中写的。或者,还没等我们讲时,他就情不自禁地自己阅读起来。这些都告诉我们,他的小火花已经点燃了,并且将会越烧越旺。从另外一个角度,父母的热情和坚持也是“火”源之一,孩子的坚持有时会取决于父母坚持与否。

  二、阅读过程的几点反思。

  万事开关难。最早开始读书时,我们曾尝试让他读给我们听,那时他识字不多,读起书来磕磕绊绊,不要说读懂文意了,就是顺畅的读出一个句子都有一定的难度。可即使如此我们也做倾听状,耐心地听他慢慢的读来,时不时还问些问题。这样儿子阅读的勇气就越来越足,甚至有时还会停下来给予我们讲解讲解。只是,这样的阅读我们坚持地不好,后来因为要早睡的原因,读书变成了纯粹的我们读他听,虽然节约了时间,但失去了儿子读给我们听的过程,其实错失了儿子语言能力的锻炼,至今仍觉憾事。

  再有就是对“阅读的多样性”的认识。孩子的兴趣是极为广泛的,所以我们应该抓住这一点。最初我们也只是在读故事性的书,认为故事性的书有情节,孩子才会感兴趣。后来,我们给儿子读了一些科普类的,比如《神奇校车》、《哪吒大战红孩儿》,没想到儿子仍然听的津津有味。在此同时,孩子有了自己的阅读兴趣,他喜欢读漫画类、玄幻类的书。最初我们持迟疑的态度,也曾经一度限制,结果适得其反,遭到儿子强烈的抵触。后来,我们发现阅读也像吃饭一样要多样化,正餐要吃,偶尔吃些零食也可以。于是,我们放开阅读,但前提是必须是正规出版社的书。这样以来,儿子多样化阅读使得他的阅读兴趣更为广泛。

  亲子阅读贵在交流。这一点是我们最近越来越认识到的。回想我们家读书的过程,最初我们和儿子一起读,后来我们读儿子听,再后来我们自认为达到了儿子自主阅读的境界,因为是儿子自己读。那时,我们一度很欣慰,因为儿子可以自己读书了,我们也似乎节省了时间,有了更多的自由。可是,慢慢地我觉得完全放手后我们失去了和儿子的交流。儿子读书的速度很快,快到可以每天一本书,他这种快餐式的阅读几度使我迷茫,不知道儿子是否真的静下心来和作者交流。于是,我们重操旧业,在儿子自己快速阅读的同时,另选几本书和儿子一起阅读,仍旧是我们读他听,这样我们又有了和儿子一起交流的机会,只是,这时的儿子认知能力大大的提高,我们的交流也上了一个台阶,好像我们和儿子、和作者坐在一起,眼前展现着书中的画面,我们一起观看,品读,评论。这种感觉让我们真的很惬意!

  三、阅读无功利。

  不要给阅读附加过多期望,阅读没有什么目标或目的,只要一直读下去就好。读书给予人的是内在的,是一种精神的升华,是一种对世界观的认识。所以多读书不是为了提高语文成绩,提高写作能力。写作不是目的,写作是人精神世界的一种表达,一种宣泄。如果读书可以提高写作能力的话,我倒是更加认可它只是让人更加灵活的驾驭了文字,更好的表达自己。我不太赞成读完书就要写读后感的做法,但是如果读完一本书确实有感而发,随笔记来表达一下内心的感受也是不错的做法,只是一定要自觉来完成,而不是必须完成。也曾经和童心老师交流过这一问题,他的解释很让我们释怀,他说读书就象往池子里装水,孩子读了大量的书,可在写作上怎么就不见起色?因为水满则溢,孩子之所以还没把积累体现在写作上,是因为他自身的“池子”太大,还没装满呢。当然读得多不一定就写得好,但孩子池子里的水多了,对文字的认知和把握肯定会加强,所以还是要持之以恒地坚持读下去,静待水满溢出的那一刻吧。

  关于阅读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其实还有很多,并未能一一记下,凭着记忆搜罗了这些,权当抛砖引玉,期待着同道的你更精彩的分享。

阅读与经典同行作文2

  在新课程背景下,我对学生的阅读与写作是非常看重的,一个学生的阅读习惯可以改变他的一生,也可以让他受益一生,也可以改变日后的一切。今年我所带的班级是新班,开学不久,我和学生交流,发现很多学生还不会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从我带的学生来看,能够在中考时作文达到二类到一类的同学,他们的阅读量都是非常大,可以说他们所看的书是一般人很难想象的,在三年的时间里,大家的时间都是一样,可是他们会合理安排时间,他们能够在初一年级阅读完中考要求的十二本古今中外名著。再利用其余时间看其它类型的报刊杂志,还可以参与其它活动,但是对于有的同学来说,这有些夸张,其实这是和他们的阅读习惯和学习习惯至关重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主要采取以下几种训练方法综合进行。

  一、确定目标,有的放矢。

  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我们都是在穿新鞋走老路,最终目的都是要让学生的成绩有所提高,那么没有阅读就没有成绩。在阅读之前我会给他们确定一些具体目标,然后针对这些目标完成阅读的全过程,即目标阅读法。它有层层推进、反复阅读的特点,可较全面地清扫文章中的障碍,很适合自学新课和疑难文章,那么面对中考的十二本名著,学生总得有一些目标,要让他们的短期目标产生效果,就要做到有的放矢,不断超越。

  二、重点阅读,重点积累。

  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和阅读水平,有选择地阅读文中的重点、难点或重点文章,捕捉陌生知识点,也称重点阅读法。该法针对性强,省时省力,适合于复习旧知识和自学与课文相似的文章。在阅读的同时,我会让他们做好笔记,每个月在同学的笔记中挑选重难点来出题。这样可以检测学生的学习和阅读效果,当然有的同学也是为了完成任务,自己记过的笔记,老师重点讲解的笔记,再次出现在试卷上,还是丢分,可以看出这样的同学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借同学的笔记来抄写,这样缺乏对原文的品读感悟。即使考试可以取得高分的成绩,那也是处在阅读的表面。这从学习分享可以看出,有的同学站在讲台上,说不出半句话,这是没有深刻的阅读体会。

  三、比较阅读,纵深发展。

  阅读文学名著,可以采用比较阅读法,可以让所学知识转移课外,比如《再塑生命的人》可以联系《假如可以给我三天光明》进行同步拓展阅读。《小圣施威降大圣》可以联系《西游记》第六回原文阅读。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感受原文和选文的不同之处,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与鉴赏水平。这样它能较好地解决知识的横向联系问题,利于分清歧义,巩固知识,使学习者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四、快乐阅读,佳作展示。

  学生阅读之后,让学生写写读书笔记,好的素材进行转换升级变换成自己的`储备素材。平时大家都认为作文往往是一个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体现,我们在训练时,不妨把阅读和作文设计到一起,简化头绪,以名著的一个章节为单位时间进行训练,这样可以减少学生的疲倦感。具体做法是这样的,每次设计训练题,找一篇可读性强的文章,要求学生围绕此文进行作文,对作文题目不作任何规定,但对作文要求必须说清楚,一是作文内容必须和所读文章有关联,二是提醒学生要从多方面立意,不能都写读后感,当然也可以写读后感,可以从文章的思想内容立意,可以从写作方法技巧立意,还可以就你对此文某一方面的特殊感悟立意,总之只要是你从读文章时的收获来立意都可以。这样要写好作文,就必须先读懂文章,老师要鼓励学生每次写作都要有新意,虽然没有专门训练阅读,但却可以收到提高阅读能力的效果,而且作文水平也可以提高。因为这样的训练学生比较乐意,随练随收,不搞马拉松战术,也可以提高单位时间的学习效率。你想一下,一节课的时间,学生能读懂一篇文章,又能围绕文章写一篇符合要求的作文,学习效率不是很高了吗?而且当堂批改,当堂点评,写的好的佳作进行展示,不断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不过,老师一定要用好鼓励的艺术,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每一次进步,并及时肯定,学生的兴趣就会不断高涨,效果会更好。

  五、重视课堂,提升指导。

  课外阅读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和语文素养,我们应指导学生将课外阅读与日常的语文学习有机地联系起来。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不少便是中外名著节选,教学时,我是指导学生适时地阅读原著,便会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再如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对照有关原著,找出自己在观察生活、了解社会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并加以改进,指导他们学习使用课外阅读中积累的词汇,学习运用课外阅读中学到的写人记事等的方法,那么,学生的作文水平便会稳步提高。

  总之,语文教学虽然有法,但是教无定法,只有根据自己不同的班级特征,制定适合本班学生实际的阅读计划,学习目标等,才能不断提高我们的语文教学与作文写作水平。让我们在阅读中快乐阅读,在作文中愉悦写作。做到以上这些,我们的阅读与作文同行的路还难走吗?

阅读与经典同行作文3

  中国悠久的阅读历史,形成了丰厚的读书传统,这种传统的积淀与承继,对后世读书人有着重要的影响,读书人在心理上和阅读的价值取向上无不受其支配。中国阅读传统的一个重要内容,是阅读的思想与方法,然而阅读的目的与动力还有着强烈的现实需求,这种需求深刻而广泛地影响着读书人的阅读价值观。

  首先,是“学而优则仕”。从孔夫子提倡读书做官,到《大学》中阐发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隋代初年创科举制度,到宋代流传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车马多如簇”等,一个很鲜明的目的:读书以致富贵。这一传统是中国文化传统和价值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

  其次是勤学苦读。在中国阅读史上,勤学苦读的感人事例层出不穷,如“悬梁刺股”、“凿壁偷光”、“囊萤映雪”、“韦编三绝”等等,这些故事曾激励过数千年来读书人发愤攻读,积极进取,其影响至今犹存。

  第三,对文本的尊重。过去的读书人,往往都是藏书人或抄书人。印刷术在我国发明得很早,但印本书籍的流传仍不是很普及。宋代的雕版印刷术虽然已经流行,但印出的`图书品种一般不是很多,或仅限于一些经史名著。在11世纪初期,《史记》、《汉书》等,一般读书人还要靠手抄。古代中国读书人的抄书,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过去的学者认为,好书当抄,抄书有益,抄书也是一种读书与学习的方法。书既不易得,读书人对书的敬重与珍视是可想而知的。清代藏书家孙从添在所著《藏书记要》中的一段记叙,颇能反映读书人的一般心态。他说:

  且与二三知己,与能识古本今本之书籍者,并能道其源流者,能辨原板翻板之不同者,知某书之久不刷印、某书之止有抄本者,或偕之间访于坊家,密求于冷铺,于无心中得一最难得之书籍,不惜典衣,不顾重价,必欲得而后止。其既得之也,胜于拱璧。即觅善工装订,置之案头,手烧妙香,口吃苦茶,然后开卷读之,岂非人世间一大韵事乎?

  书不仅因贵重而加珍视,同时,书也是读书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明代一学者曾说:可无衣、可无食,不可以无书。衣食本是不可无的,这里只是想表明书的重要。读书人常常嗜书如命,并从中获得乐趣。在读书人尊重文本的基础上所构建的私人阅读空间,书房的内外环境、买书、藏书、借书、抄书、读书,某些读书人的如痴如疯,正是中国阅读史中最具特色和感人的篇章。

  书籍是读书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书籍中,经典又具有其重要而特殊的地位。在读书人心目中,经典具有力量,经典或阅读经典具有重要的象征性意义。唐代魏征在《隋书经籍志序》中,对经典的力量与象征意义作了极为精彩的概括,他认为:经籍是圣贤智慧的结晶,可以用来领悟宇宙的奥妙,探究天地、阴阳的消息,端正世间的纲纪,弘扬人类的道德。经籍显则可救济世人,经籍藏则可独善其身。读经籍可令人进步,否则就会落后。成大业者能推祟经籍,则将有令人敬重的光明德性;普通人能以经籍为念,则将为世人所重。统治者若要树立政声、显扬德威、敦励教化、移风易俗,哪有不从经籍而来呢?

  首先,经籍是知识的宝库,古今中外的读书人,在这方面都持有相同或相似的看法。苏轼在《李氏山房藏书记》中说:经籍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弊的,人的天分不同,贤或不肖,读书都会各有所获。英国哲学家波普尔曾说:假使我们所有机器和工具,连同我们所有的主观知识都被毁坏了,然而,只要图书馆和我们从中学习的能力依然存在,我们的世界就会重新前进的。经籍贮存知识,并为人们的创造提供基础。

  其次,在中国科举时代,经书,特别是四书五经,再加上朱熹的注解,一直成为科举的最重要的教科书,成为读书人踏入官场的阶梯。千余年间,读书人无不深受其影响。

  第三,经籍有助于甚或影响着国家的治理。我们现在是否能同意这一看法并不重要,至少我国古代学人是这样看的。司马迁在谈到《春秋》时说,《春秋》明辨人事经纪,判别嫌疑、是非、善恶,以宣扬王道,是一部政治、百官之大法,人伦、礼义之大宗,有国者、为人臣者,都不可不知《春秋》。司马光撰《资治通鉴》,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著书立说和史学研究,而是极具政治目的的。他在给皇帝的《进资治通鉴表》中称:该书“专取关国家盛衰,系民生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又说,通过此书可“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嘉善矜恶,取是舍非,足以懋稽古之盛德,跻无前之至治。”《资治通鉴》成为治理国家的一面镜子,颇受当朝皇帝的赏识,对后世皇帝及大小官员也有很大影响。即便在20世纪,有些人认为该书也是公务员必读的。

  第四,经籍有益于国家的治理、信仰的确立和教化的形成。

  第五,经籍或读书具有象征意义,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它体现了一个人的地位、权利或特征。读书会使一个人更有教养,即使不会,它也使一个人看起来有教养。我们在电视上常常看到,一些被采访的人物常常坐在大书架的前面,这不正说明书是极具象征意义的吗?哪怕这些被采访者根本不读书,或根本没时间读书。当然,从阅读史的角度看,我们更希望书不是象征物,而应该是读物。

【阅读与经典同行作文】相关文章:

与阅读同行作文02-26

阅读与经典同行作文02-14

阅读与经典同行作文2000字05-07

与阅读同行作文(精选20篇)10-21

阅读与经典同行作文(通用30篇)11-23

阅读与经典同行征文1500字08-21

小学阅读与经典同行征文50005-07

小学阅读与经典同行征文550字05-05

小学阅读与经典同行征文400字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