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艺术中的怪象作文800字

2022-01-28 艺术话题作文

  在我们的课本中和平日所涉猎的杂志中,里边的选文可大致分二类:文章与文学。文章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杂文等。文学包括了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而在这儿

  所谈的就是诗歌。

  诗歌起源于中国。在唐代时发展到鼎盛时期。那时的文人无不吟诗作赋。凡是做学问的人,都要学写诗歌。所以,当时诗歌在社会上流行甚广,乃中华之国粹。读书人不会做几首诗是会被人耻笑的。我们今天的语文课本上所学诗大抵都是从古代的优秀诗赋中选来的,而现代诗极少。诗歌的发展为什么会随着我们社会文明的发展而倒退?几近封杀。这种精练,感情强烈,节奏感强,语言优美的文学艺术。为什么会在文坛中淡化?值得我们深思。

  作者队伍在缩小。文坛中的诗人,在不断减少,没有李白,杜甫,白居易此类作诗大家。人们不重视诗歌,没人去专业地作诗。试想若诗仙李白迄今在世,他的生活会怎样?整日烂醉如泥,写诗发牢骚,恐怕要处于现今社会的低层了,哪里有他适己容身之处?现代在变革,中华国粹在被人们淡忘,文学艺术在抖动,在碰撞,变为文明的碎片。蒙昧---野蛮—文明,人类演变三部曲依旧上演。心不在诗,岂能作诗?

  国家不重视诗的发展。大家可以发现,在我们的语文考试中,都有习作,但习作的要求是,一行刺眼的大字“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多么冷酷的命题?多么无情的命题老师?多么干涸的作文?把诗歌置之门外,拒之于考场之外,寂之于僻地,少人堪摘,少人怜爱。中国社会在前进,教育走向普及,文明不断在人群中传播。但终究会有遗留,留下文明的碎片。诗歌就成了这国家教育的冷漠对象。于中华之国粹,在步步跌落,走向平淡,走向衰落,走向文坛中的僻角。时不适诗,岂能兴诗?

  读者队伍在不断缩小,好诗无人拜读,好诗无人品味,好诗无人传唱。这是停滞诗歌发展的又一个现实性问题。朋友,请问有谁在闲暇之余读《诗刊》、《诗集》,品味现代诗?有,一定有,但不多。诗是语言精华,是曲中最悠扬的旋律,是感情的无限凝聚。曾几何时,诗是文人手中利剑,手中长矛,刺向敌人的胸膛;曾几何时,诗是尖锐的颂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英雄儿女,奔赴向前;曾几何时,诗海中那个遨游着一位又一位博爱的诗人,成为历史的印记!而如今,你我不曾领略诗的风韵,不曾体味诗的战斗精神。者不读诗,岂能复诗?

  文坛上的巨匠啊!国粹在损,你心之何安?教育的领头人,国粹不兴,你职责何在?朋友们,兴复国粹,在你我心中升腾!读诗,写诗,兴诗,成为你我的共鸣!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