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都跟作文打过交道吧,尤其是在作文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议论文,议论文的语言讲究抽象性、概括性和严密性,表达要求准确、鲜明。我们该怎么去写这类型的作文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论功利议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论功利议论文 1
论功利有古至今,人们遇到过无数的困难险阻,却无一不是战胜的,再艰难的问题,在时间的堆积下,也会不应而解。唯独自己,有人认为战胜自己就是超越自己以往的成绩,但我认为战胜自己就是战胜心中的杂念,不过,做到这一点,委实很难。我曾看到一个故事,有一位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就去学了修鞋,最后这个大学生却照样发财了。这是为什么?他放下了身价,名誉,并没有以大学生的身份自居,这其实就是一种战胜自己,他战胜了所谓的名誉,看清了职业平等的道理。
看起来战胜自己很简单,可是又有谁会如此愚蠢的放弃荣誉和地位呢?人为财死,兔为食亡,这是天经地义。许多人说:没有荣誉和地位何来钱财?没有钱财何来生活家庭?相信许多父母在教育孩子好好学习时都这样说过,但这样却无疑是让学生为财而学了,只要有这种功利心理注定不会成才,哪怕是天才亦是如此。我们可以为理想而学,但不可为功利而学。思想学家埃迪曾十分在意功利,不惜放弃自己所爱的'哲学来追求功利,最后一事无成,当他醒悟过来时,就发现已经耗费了自己的青春,于是,他便全心投入到哲学中,成为了思想学家,他说:我父亲曾经和我说过,在理想上全心全意的奋斗,胜利是必然的。这是一个成功的例子,他在意名利时,反被名利所噬,当他战胜自己重新开始时,名利会自动来找你,就算再将名利弃之以履,也还是会有无穷的名利来找你。
我想,这就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吧。有时,放弃,其实也是一种得到。
也许,你会说我思想太偏激,但事实如此。当你旅行迷路,前方只有一人宽的山洞时,我请你放下你的包袱。因为山洞的那边,也许就是桃花仙境。
论功利议论文 2
资深教授开设的选修课,由刚开始的人山人海,到后来的寥寥无几,原因只是此课与高考无关,这一现象,难免令人深思。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对于利以外的事物的兴趣度不断减弱,似乎生来只为求利。在这个万物皆为已的时代中,经典,传统自然也很容易让人忽视。在我看来,人们在追求利益的同时,应学会去享受传统与经典,而绝非一谓的在功利中生存。
著名的画家毕加索,便是一位不为利而生的人。毕加索小的时候就很喜欢画画,起先,他的母亲认为画画这个行业在未来是很有发展空间的,便大力支持儿子对艺术的追求。后来,时代不断更新,似乎已发展到凡画家皆为“穷鬼”的局面。就这样母亲在毕加索外出时偷偷的.将画具扔到屋外的小溪里。而对毕加索的追问,她也只是随意的说“孩子,或许画画不是你最好的选择,你看,这街道上的穷人占了一半”她摸了毕加索的脑勺,转身拿出早已准备好的木材,让毕加索将兴趣转为木匠上来,因为当时,木匠这个职业的收入是最高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母亲期望毕加索要舍弃的事物、兴趣不断增加,好在毕加索对画画的喜爱程度已到了无法因利舍弃的地步。这些年,他一方面遵从母亲的安排,另一方面花费更多的时间在深夜人静之际坐在油灯下,手执画笔,谱写着他的未来。
倘若当年毕加索对利的追求高于对画画的兴趣,那么这世界将失去一位举世闻名的画画之匠,艺术的追求者。
魏德友,一位中哈边境的戍边战士,也在用他的一生,谱写“经典”。二十多年如一日,他住在用牛粪砌起的草屋,吃着割喉的野菜,以羊群为伙伴,与野狼作斗争。无所埋怨,无所放弃的念头,在这追利的时代,他将自己与利隔绝,坚守中哈边境,若要说,他与利有关,那对他而言的利便是至高无上的祖国的利益。他用瘦弱的身躯坚守百年的孤独,以高傲的姿态,“谱写”属于自己的经典。
反观当今社会,又有多少人能够看淡功利?满街的人都在寻利,而经典却时常被他们所遗弃。实在是可悲!
捧一本好书,听一首好曲,在经典中谱写人生,莫功利。毕竟所有的翻山越岭都始于经典,而绝非功利。
论功利议论文 3
四颗标著名著的大树都分别长出了标着营销学、管理学、公关学和策略学这四片叶片。从漫画中,我们是否能领悟到一个道理?名树是否可以很好的继承?为何长出了这些功利叶?这幅漫画引发了一个关于传承名著的问题。所以说,勿让这些名树长出这些功利叶。
名树长出这些功利叶,无疑就是对名著的知识短浅所致。对这些名著的肤浅解读,对这些著有艺术价值的蔑视,忽视了其中的内在意义。
四大名著都是晚清的作品,他们能够传承至今,完全都是依靠它们自己的优越性和批评性。每个作品的作者在叙写时,都会带着自己的感情色彩,把所见所闻和所想都写进文章里,记录当朝历代和历史风流人物。亦或是批评当时社会的风气,更或是对文章的反思等。
试想,曹雪芹在写林黛玉时带着什么心情?《红楼梦》贾宝玉从一开始的富贵子弟沦落到结尾的沿街乞讨;贾林之间的轰烈热恋到最后的不欢而散。可想而知,当时的贾宝玉和林黛玉是当时曹雪芹心理所想的与时俱进的先进人物。
可如今的名树带着功利叶片在生长,真真是引人深思啊!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物质远远超过精神需求,但有些人往往追求一些难以得到的东西。过分地追求物质,甚至会冠上“名著”的名号,这也是功利叶的弊端所在。
名树长出功利叶,反射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商业化,就好比古村文化遗产,商业化固然会被认知和发掘它们,让他们展现在人们的视线中,但这也断了他们向前生长的道路。
或许,我们需要的`是一些能有独到见解的文人,就好比千里马遇见了伯乐,《红楼梦》遇见了曹雪芹······若不是他们,怎能感受到那些淹没在金钱利益下的历史正能量和灵魂的正能量?
我们真正想要的是从文学中汲取养分,并非一头扎进去,享受文学表面的物质沐浴。
或许,我们真的只要摒弃功名利禄和世俗的风气,深入品读文章,领悟其中的意义,才能懂得名树生长的意义。
勿让名树长出功利叶,人人有责。
论功利议论文 4
又一次敷衍完手抄报,我看着那不如小学生水平的手抄报,再次陷入懊悔中。
我小时候颇喜欢画画,闲时随笔瞎涂几下,也能自得趣味于其中。小时候无所谓功利,只觉有趣,就这样坚持了下来。
还在幼儿园时,老师会指导画画。她悉心的讲解,我也多少认真听了,耳濡目染之下,画画便渐趋规范起来。后来画得竟多少有几分意思,不光自己心中甚是欢喜。有时候邻居朋友也会对我的`画赞不绝口。
就这样,我一闲下来就找东西画,照着书上的图案画——书在左,纸笔在右,对照着画,一笔一画,极其认真,画得愈发逼真、相像。
见我对此兴趣正浓,妈妈看准时机给我报了个画画班。进入画画班之后,我埋头苦学,越学越精。之后不久我升了小学,于是妈妈就将我转去了另一更好的画画班,虽然累,也有此前就学过的,但我仍不减热情地画着。
慢慢地,我便觉得自己画画挺厉害的,也就不知天高地厚,心中越发骄傲而怠慢。时间长了,便没刚开始那样认真,只想通过画得好来换取玩具。画了两年,又因年级升高,有时没时间画,就退出了兴趣班,自此也没正儿八经地画过。
后来,我们需要做手抄报,我发现有些困难,就又进兴趣班学习做手抄报。但最终我引以为傲的能力没被认可,反而被分到了少儿六班,我感到了莫大的耻辱就又退了班。从此,再没报过兴趣班。
我从开始的喜欢变为后来只求赞赏和奖励。我从来没料到自己居然变成这样:兴趣消磨,敷衍了事,追求奖赏,甚至接受不了不如意,不敢承认自己的退步和怯懦。我确实感到惭愧,但这也成为了我刻骨铭心的警钟,长鸣于心中,不断警示着我。
论功利议论文 5
记得在我作为观众参加的一次综艺晚会上,主人问一个几岁的男孩子,长大之后想成为一个怎样的人。孩子的目光扫过在场的许多商业大亨,之后说:“我想做一个企业家。”在场的人仿佛都很开心,又笑又鼓掌。我也拍了拍手,但却没有感到愉快。我想,这个孩子不过几岁,又能对商业和企业了解多少?他说他想成为企业家,是因为眼前坐着许多企业家,还是因为受到成年人的影响,认为企业家是财富和名誉的象征?这些都无从得知,只是让我感悟到,一个人的人生抱负不应该只是成为什么样的人,而应该还包括成为一个刻苦努力的人。
当我还是个懵懂无知的孩童之时,也有人问过我同样的问题。当时我的答案不过是当一名教师、医生、科学家这类。时间飞逝,那一年的孩子都已经站在高考的门槛上,开始决定自己的专业。细心想想,事实上,我在成年人眼前表达的愿望都没有实现。我周围的人也差不多如此。那些比我年龄大一些的朋友,有的想当老师,后来却成了个体户;有的想当解放军战士,后来却成了电子行业的人才。其实,无论一个人小时候多么富有想象力,都很难预测到二十年之后会变成什么样子。
人树立理想,为理想而不懈奋斗,是为励志;为了目标不择手段,才是功利。生活之中最美好的风景应该是不懈努力,这是一种精神生活状态,也是一种对未来的期许。与其规定自己必须是什么样的人,能得到什么,不如把自己培养成一个刻苦的'人。因为只要不懈努力,一个人总会找到奋斗的方向。做一个刻苦努力的人,可以说是人生最真实的目标和最小的境界。
对于今天的孩子来说,如果社会和家庭只关注他们将来应该是什么样的人物,而不把意志品质作为人生目标,最终只能培养贪婪、浅薄、功利的人。
论功利议论文 6
犹太民族是世界上最爱读书的民族。古往今来,犹太人家庭的孩子,几乎都要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假如有一天你的房子被烧毁,你的财产被抢光,你将带着什么东西逃命?”如果孩子回答是金钱或钻石,母亲将进一步问:“有一种没有形态、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宝贝,你知道是什么吗?”要是孩子回答不出来,母亲就会说:“孩子,你要带走的不是金钱,也不是钻石,而是智慧。因为智慧是任何人都抢不走的,你只要活着,智慧就永远跟着你。”在犹太人的社会中,几乎每个人都认为,学者远比国王伟大,也远比富翁伟大。
中国人也是喜欢读书的民族,但是读书却比较功利。《范进中举》中的范进,因中举喜极而疯就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在封建社会,读四书五经是为了考科举,时下,读3+x是为了考大学考研究生弄个好文凭,似乎都是为了实现“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的梦想。在“学而优则仕”的套子里,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个人命运大转变的喜剧演出了上千年。纵观古今,中国大多数读书人往往着眼于知识的工具化,命运改变之后就鄙薄知识。对个人命运的专注远大于对知识本身的的关爱,喜好利用知识而不求创新知识,使我们在知识的建树上落于人后。
单纯就“知识改变命运”而言,无可厚非。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功利之心,人皆有之,真正大彻大悟、超然物外的'几乎没有,读书亦是如此。就激励人们求知、增长才干而言,说知识改变命运是有积极意义的。但如果仔细分析一下,知识虽然可以成为改变个人命运的桥梁,可它并不是一块飞黄腾达的敲门砖。“学而优则仕”的错误,不光在它使知识分子陷于官本位的牢笼,尤在它的功利色彩太重,忽视以致抛弃了对知识的理性追求和探索。所以评判读书是否有用,就不能一味的把读书和金钱、官职、地位等功利性的东西完全划等号,否则希望越大,失望越大。
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应该怎么样读?在现实中,许多人读书只是为了获取自己想要的回报,也就是说,在读书的过程中,没有受到从书籍中应该获取的知识量或者启发,为了读书而读书。但读书的目的变了质,读书本身也便变了质。知识的有用,知识的珍贵,绝非仅在于它对个体命运的改变。人的一生,首先应该认清自己,认清自己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人生梦想,而梦想的实现依赖于这种正确性。在很多时候,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所谓的有身份、有地位、有财富的人,人的定位基于清醒的认识之上,财富和地位不是衡量一个人成功的唯一标准。一个人能够认清自己的价值所在,并且能够最大化地贡献出这种价值,便是成功的人生。如果能够通过读书获取相应的知识,从而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思维方式,即使没有获得所谓的“成功”或回报很少,那么读书的目的也就达到了。摆正心态,多读书,读好书,读适合自己的书,这样的读书就会产生相应的能力,从而在走向社会以后可以在合适的位置上做出应有的贡献。
读书最重要的也是最美好之处在于思索。学而不悟,不会有思想品德的升华,也不会有更高的境界和追求。曾经有位教授问他的学生:今天你做什么?学生答:读书。教授:明天你干什么?学生:读书。教授:后天你干什么?学生:还是读书。教授很不满地说:那你什么时候思索呢?读书是花朵,思索才是果实。没有思索的读书,就好像一个人没有胃脏而只有一张巨大的口腔,整个人便是一条孜孜不倦的过道。功利之心越重,这种过道产生的垃圾越多。
关于近年来日嚣尘上的“读书无用论”,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静下心来,认真思考一下,不能人云亦云。前几天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有几句话很有意思,现拿过来与大家分享:读书之高,高在品位,高在情趣。与不读书者谈读书,只是一种幽默;借不读书者批判读书,则是一种悲哀了。
论功利议论文 7
我们处在急功近利的时代。看鸡蛋就恨不得数小鸡,就恨不得鸡生蛋蛋生鸡,一夜暴富,享万世荣华,已经成了严重的社会病。在读书方面就表现为一切以考试为中心,上名牌中学、名牌大学成了读书的唯一目的。于是,在人类跨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又上演了一出出科举时代的悲喜剧。其流弊是很明显的。
升学,升学,家长望子成龙,光宗耀祖,老师希望以此上职称,领高薪,学校希望以此提高声望,获得政府的支持,企业的赞助,校长借此荣升……而一所两三千人的中学,究竟有几个能考入名牌大学?夸大一点,也不过百十来人而已。这就意味着大多数学生是陪杀场的,得不到应有的正确引导与关爱,甚至因成绩差,拖了科任老师的均分而倍受歧视。一所拥有两三千人的大型学校,几百教职工成少数所谓“精英”的专职保姆,那么,如何让这批占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所谓差生感受到读书好?又怎么能读好书?不仇视社会,厌弃家庭就不错了。
那么,经社会、学校、家庭精心呵护的所谓“精英”人物又如何呢?他们中的不少人一旦进了大学,就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不思进取,甚至堕落;有的则唯利是图,以自己为中心,完全没有起码的社会责任感;还有的,由于从小学到大学,一路顺风,没经理过丝毫的打击,经不起挫折,或仕途无望,或情场失意而自杀的数据是惊人的。
由于一切都围绕升学转,各种试卷、考试辅导、练习册几乎占领了整个图书市场,即使剩下几个小角落,也被通俗作品,甚至是色情暴力类的东西占领,要买好书,读到好书又何其难?
更为严重的是这种以考试为中心的急功近利的读书,会让人变得浅见无知狂妄,不利于国家民族的发展。
因此,我认为要把“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落到实处,让读书成为一种自觉,成为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必须,就应该重新制定教学评估体系,远离功利。
论功利议论文 8
“今人读书,或为取资格,得学位;在男为娶美女,在女为嫁贤婿……”
——林语堂《论读书》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几千年前孔子便发出了这样的感慨,时至今日,依然如此。学习是为了自己,为了充实自己,为了陶冶情操,为了培养气质,而不是只为一次高考,为一份工作,为一笔工资,甚至是为了别人的赞扬。
中学生学习,是为了高考能考上好大学;大学生学习,就为了出了社会能够找到一份好工作赚大钱;等到真的生活富足了,就抛开了学习,沉浸在物质的世界里。这样以功利之心去学习,只会使我们的精神生活愈加贫瘠。
作为高中生,高考成为了心中的唯一,而我们的学习就是在为着这一次考试而做准备,只是为了想要考高分而去学习,我们在各种教科书中游走,在一次次的考试中逐渐抛开了自己的思想,只记得标准答案。历史上,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我们便只记得历史书上的答案:农民阶级的局限性。然后就自以为已经了解了这段历史,却不知实际问题到底有多复杂,原因是否真的如此。学习《论语》,背诵《论语》仅是因为考试要考,却没有真正去理解孔子想要表达的'“仁”思想,没有去摸透孔子的教学原则与对学生的情感。便只会每日背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如此学习,根本无法满足精神上的需要,仅仅只是把学到的知识当作获得某些利益的工具。
学习的理由有千千万万种,功利并不是唯一。当毛主席的保健医生劝主席不要不顾时间不顾身体地看书学习时,毛主席回答道:“看文件累了看报纸,看正书累了看闲书,看大书累了看小人书,看政治书累了看文艺书……”若我们像这样毛主席已经身居高位,已经不想学习,觉得终于摆脱学习的牢笼,满足于权力与物质,过着惬意的生活。但是毛主席却不这样,位高权重,却如饥似渴地学习,执着地吸取着知识,因为在大学期间没有深入了解自然科学,毛主席总在空余时间与保健医生一起学习,探讨自然科学的知识。这便是不为功利,只为充实自己而学习。功利性的学习往往会造成精神上的贫瘠,所以,何不抛开功利,纯粹地为了获得知识,充实自己而学习呢?
学习,应该既重实用价值,更要追求精神生活上的富足。在我们日常生活的学习中,我们应该更多的是为了精神上的富足而学习,应该把精神价值摆在第一位。但是为了能有一个更好的未来,我们不能完全忽略知识文化的实用价值。所以,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要两者共同兼顾,在追求实用价值的同时,更要注重精神生活。我们可以为了高考选择性的阅读一些对高考有益的书,但是却不能只是为了高考而读书,要在知识文化中有自己的领会,提升自己,让自己在获得文化的实用价值的同时使自己的精神生活更加充实。
学习,可以为生命化妆,但学习并不是什么护肤品化妆品,并不能改变自己的样貌,让自己更美丽帅气;但是却能充实自己,改变自身的气质,为自己的生命画上浓重的一笔。学习,可以使自己更加富足,不仅仅是在物质上,更重要的是在精神上。
古之学者既然能做到学为己,我们为何不可呢?学习时,不能只怀着功利心,理应敞开我们的胸怀,接纳文化的所有价值。
论功利议论文 9
为了掩饰像那种的浮躁而汲取文化,却将肤浅曝于朗朗乾坤之下,这,是为何?——题记
总会记得初三时发的薄薄一张文学常识学习提纲,上面密密麻麻尽是“四大名著”的知识:作者姓氏名谁,生在何朝何代,在怎样的背景下写下该作品,身世如何,有何意图,作者刻画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状态,表达了广大劳动人民的什么愿望,小说中是经典的是哪几章……白纸黑字,一清二楚。连老师都常叹“得君一张纸,胜读四名著!”为什么?因为中考要考。其实真正读通读懂读透这四大名著的学生屈指可数,但若说上面这些知识,却是无人不知的。你若是不信,大可去问问几个初中的学生,初一初二或有不知,而初三学生必定是烂熟于心的。谁要不知道其中几个情节定会被笑话的,什么草舟借箭,空城计、黛玉葬花、香菱学诗、武松打虎,无不如数家珍,但如要再深问,那必定会是哑口无言了。
为了考试而读名著,在中国绝不是个别现象,都希望学生腑有诗书气自华,才以考试来检验他们阅读的成果。但从不给我们营造读书的氛围,永远是为了高分和升学率在奋斗,你看哪个学校不把自己“光宗耀祖”的升学率四处宣扬?尤其是那红底白字横幅,更叫人考少几分都会觉得对不起国家,对不起党,对不起学校的.栽培。于是便形成了如今这个局面,学生才没有什么闲情逸致去体会名著中真正的精髓,一纸提纲也只是为了高分而已。在这样浮躁的心态下,何谈精神境界?于是所有的创造精神均遭泯灭。不仅仅是文学,在中国急功近利的氛围下,音乐,绘画等等各种艺术无不带着其“独特的”中国特色,谁都希望明天就可以一举成名。
于是,就出现了各种各样令人无语的喧嚣,各种炒作纷至沓来,每天都有所谓惊世骇俗腾空而来,让人分不清方向。
更有甚者,读不透经典也罢,竟“标新立异”,随意篡改经典,《红楼梦》变成了《一个男人和一群女人的故事》;白骨精爱上了孙悟空;女儿国国王嫁给了唐僧……无奇不有,“所向披靡”。
我们乘着一叶扁舟随风荡漾在精神文化那片深不可测的大海上,企图将海面至海底的一览无遗,而那一叶扁舟却只在海面上划出细细的波纹,很快便了无痕迹。
论功利议论文 10
金灯也好,银灯也好,装上油才能发亮,时代的车轮不断向前推进,历史的风帆也在不断远航,繁杂的大千世界浮华熙攘,在物质欲暴涨的时代大背景下,形式主义却肆虐着人们的心房。但请记住,人生就如一壶沸水,蒸腾的是欲望,消失的却永远是自己。
就如一个水龙头下放着一个大碗一般,水不断下流,但碗中的水却只有些许存留,远不及溅出的水多,这不就是形式主义吗?我们知道要节约用水,但却仍把水龙头开到最大,最后还假放一个貌似不错的大碗离开,我不想说这是爱积水的表现。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其实屡见不鲜,官场上的官僚主义,职场上的形式主义,乃至平时的面子工程,都是对于过度追求的体现。就如之前所言的大碗,放他的人,难道会不想听到别人赞许吗?
斯大林曾有言,在发展过程中,内容先于形式,形式落后于内容。一味的追求形式会遮蔽你那原本清澈的眸子,让其附上功利的尘埃,你是否又做过许多为追求名利面子的错事呢?
古代的南郭装腔作势,伪造出了一副会吹竽的'样子。是的,我并不否认他曾辉煌一时,但齐闵王即位后,他的谎言却再也维持不住了,以至于连夜逃窜,他就是因为过于的形式毁了自己,但凡这期间他学习一丁点儿关于吹芋的知识,也不至于此了。其实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很多,战国时期的赵括又是一典例。他的父亲是有名的将军,但他深知记到儿子碎精通兵法,却缺乏实战的经验,果然当赵括奔赴前线统领军事时惨败,这些形式主义的故事被后人不断流传,但却在流传中忘记了参照自身。
21世纪的中国如巨龙般早已在九天盘桓,时代的脉搏使中华子女奔赴向前,一代又一代人肩负起自己的历史重任,努力建设着炎黄子孙共有的家园。但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我们的努力不能被形式主义的不良之风席卷,脚踏实地才能自己实现,摆脱功名利禄的牵绊,会使你走得更远。我最亲爱的即刻启程出发吧,前方风景正好,有鲜花为伴,山花仍在烂漫,风与树叶仍在缠绵。偶有几只新燕飞过,膀间还夹着云朵。
论功利议论文 11
杭州57岁的何大母晨练的时候,不小心掉进了荷花池,被82岁的孙老伯所救助。心怀感激的大妈登门道谢,却被老伯要求找电视台报社宣传他的行为。大妈的女儿知道了,这件事情,发帖子提出质疑,引起议论无数,在这件事情上,我认为,帮助别人,不应该有功利心。
曾经听别人说过这么一句,带有目的的帮助是为了利用,这一句话代表着我对老人行为的评价,中国有助人为乐这一词语,意思是,助人为使我快乐。为了快乐,帮助别人,为了需要帮助帮助,这才是中国所推崇的美德,带有功利心的帮助,在我看来是一种讽刺,对助人为乐一词的讽刺。
曾经有这么一件事情发生在了我的周边,哥哥把钱包丢在了公交车上,证件都在里面,家人联系了客服找回了钱包,拿回钱包时发现里面少了200块钱,家人原本打算给予钱作为补偿,却发现,司机已经拿走了‘辛苦费’,于是沉默的接下钱包拿开知道了,这件事情,作为当事人的我觉得非常的心累,法律,有捡到失主物品归还索要合理,损失补偿费大致的一条规定,但是自愿给予的补偿,主动索取的补偿,给人的感觉,十分不同。曾有一则报道,显示今年,司机发现有客人,钱包遗落,打电话联系,在乘车火爆的时候,等待四个小时,只为了把物品归还,而在青年,把钱包归还,并索要报酬50元的时候,施主却发怒认为司机功利,对于这件事情,我并不认为司机有错误的地方,损失的金额大于50元的索取,并不失其助人之心。
老伯救人,却在大妈登门道谢的时候提出向电视台报社,宣传他的行为的要求,这件事情里面表现出来的功利之心,不怪,大妈的女儿,质疑他的`救人目的。如果这世界上的人救人都为了功名,救人都是为了利益,那么人心将变得越来越冷漠,对于救人的人都会有一种是否事后会索取报酬的想法,以至于对帮助别人的行为背后隐藏的要求而有所猜忌和反感,被帮助的人感觉不到被帮助的尊重,只能感觉到被帮助中隐含着的功利心。
帮助别人,应该保持着助人为乐的心,不应该有功利心,这样才能不再被拒绝的时候愤怒,索要的时候羞愧。
论功利议论文 12
高校开学前后,有关“送子大军”的讨论沸沸扬扬,“87后”大学新生被认为是“不够自立”、“不够成熟”的一代。暑假期间,在某大学新生论坛上,曾经出现一个惹眼的帖子《啥都不懂的同志多吗?》。帖子说,“在网上转了一圈,发现大家懂得可真多。像我这样连大学课程等一系列名词术语都没怎么听说过的人,能赶上大家吗?”看完这个帖子,担忧的人恐怕不仅仅是这位新生自己了。于是,便出现了另外一种场景:未进校门先找关系开发人脉,多方打探摸清校园生存规则。然而,大学新生进校前开发人脉,打探校园生存规则,又让这一群体显得颇为“成熟”。
不可否认,新生显得“成熟”,一方面是受父母的影响,孩子上大学了,怕他们出远门“受委屈”,父母急于向他们灌输自己的“人生经验”,有条件的还亲自帮忙“打点”;另一方面是网络等发达的通讯手段导致的变化,使得通过网络广交朋友成为现实,便于提前了解学校和学业情况。这些本无可厚非,结识新同学并不是坏事,但需要指出的是,要适当把握方向,不能失去了“度”的量衡。尽管这些提前社会化的新生还是少数,但是出现的问题和新生心理上的变化却不容小觑。
人际交往最基本的动机就在于希望能从交往对象那里得到自己需求的满足。大学生们活动的范围主要是在校园内,其接触的对象主要是同学和老师,主要任务是学习,因而他们之间的'交往动机应该比较单纯,如结识朋友、切磋学问、交流信息、沟通感情等,而不是带有浓厚的功利色彩。但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与毕业自主择业的要求,当代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显示出了新变化,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进行人际交往是为了“结交更多的朋友、丰富大学生活”,还有的大学生把“有利于将来事业发展”作为社交首要目的。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当代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中实惠性需求增加的特点,表明当代大学生交往的社会化特征更加有所强化。而今,如今大学生未进校门先找关系开发人脉,多方打探摸清校园生存规则,也让我们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多了一份忧虑。
论功利议论文 13
近年来,人们开始带着功利性的目的阅读学习古代文学文化。成人带着“读了它有什么好处”的疑惑阅读,学生带着“考试可能会考”的想法学习。殊不知,这样的做法正是对传统文化的不屑与亵渎,而追求心灵的富足才该是我们学习古文化的最终目的。
老祖宗给我们留下了数不尽的文学瑰宝。有道“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论语》,积极入世的《孟子》,“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老子》,“爱人若爱身”的《墨子》……无论是修身养性,还是为人处世,都能让我们有所收获,受益匪浅。但如今,面对“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这样一句铿锵有力的话语,带着功利性心理学习的学生们首先想到“使动用法”“判断句”“句子翻译”这些流于表面的东西。再深刻一点呢?这句曾鼓舞万千寒门学子追求正义和浩然之气的名言,竟不能在他们心中泛起半点波澜,思绪再次涌动,也不能让他们有所启示。
时代的高速发展,生活方式的多样化,让人们开始麻木追求功用,但心灵却日渐枯竭起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充斥着快餐式阅读,一条条夺人眼球的爆炸性新闻不绝于耳。尽管自己从网络上获取了不少知识却仍觉得自己脑袋空空,腹中无墨;空暇时去再多的社交场所娱乐仍不能阻止自己的思绪早已从脑袋中飞走。其实我们真正需要的只是静静在一个人的世界里,好好读一读古文学,你会体会这其中带给自己激励人心的力量,用儒家的积极进取,道家的清静无为,墨家的兼爱非攻等等使自己的的心灵得到慰藉,使自己纯粹正派的思想充溢于天地之间。
“腹有诗书气自华”,带着功用思想看待古文化的人,也定是没有文化修养底蕴的人。纵有再好的皮相,也只能让人在谈吐中一眼看穿他的道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用古文化装裱自己,哪里比得上使自己拥有古典气质?像那些功利阅读的学生一样,只学习考试有用的关于古文化的'东西,但学到的只是皮毛,其灵魂精髓却无法得到领悟,没有对古文化的深刻领悟,如何传承和发展这些文化瑰宝,如何使自己的思想境界提高,如何使自己成为一个文化修养极佳的人?唯有不带功利之心,不带既定目标,认真阅读古代文学作品,才能使自己浸养在文化的氛围之中。
唯有抛开功用之心,感悟传统文化,才能使自己的心灵富足起来,成为一个由里及外散发文化气质的人,才能使人们在高速发展的社会中保持自己正义之气、善良之心,才能使喧闹的社会中多些安宁静谧的天地,才能使人们不断追求真善美,才能不断影响社会价值回到正确的位置,从而使整个社会都成为充满心灵富足,思想超脱,拥有浩然正气,高尚文化修养的人们的社会。
古文化带给人们积极的力量正在式微,更需要人们摒弃功利,纯粹追求心灵的富足和愉悦。挖就古文化精神的力量。
论功利议论文 14
我的弟弟拿着他的一幅画对我说:“姐姐,看这是我画的,”我感觉说!“小老弟,画的真好。告诉老姐,你为什么会学画画呀?”我弟弟说,因为他长大了想当画家。我的妈妈听这时,顿时眉开眼笑起来,看看这么点大的孩子就这么有远大的志向,还要当画家。我笑了一下,并没有表态。
其实在我的内心里,我并不支持我弟弟和我妈的这一想法,我也挺烦这句话的。小孩子动不动就说自己要这样家那样家。会唱两首歌,就说自己长大要当音乐家;跳了两天的舞蹈,就说自己希望愿望就是当舞蹈家;学了一点美术,就说要做一个画家。其实这些小孩子他们自己并不懂什么,这些都是大人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的。我也是受这种教育长大的。我的老师们也是这样教育我们的,告诉我们要树立远大的志向,要朝这个理想努力奋斗。所以我们也就信誓旦旦的说要成为什么什么家?可当我逐渐长大的时候。却发现身边的人想要成为“什么家”的同学越来越少,也包括我自己也是这样,与自己曾经说过的,要成为什么家这种道路越来越偏远。而且真正的我长大了,我们就变得为了提高作文水平儿去看课外书,为了考大学时能有优势,而去学习美术或者是音乐和体育。很少会有人因为只是喜欢而去学习某项技能,我们都是带着目的性学习的。
虽然从古至今,我们的观念一直都没有变,那就是人们读书是有功利性的。老师和家长也一直告诉我们要好好学习,才能考上大学,考上大学城的找到好工作,找到了好工作,人生才能幸福后以及有好日子过,学习就带了太多的功利色彩,渐渐的把我们带入了歧途。时代在发展,即使到了现在,我们的观念却还是有很多人没有转换过来。我就很纳闷,学习最高的境界应该是出于喜欢,为什么做任何事情都要有功利性的目的呢?难道我们喜欢一样东西就非要在这方面上有很大的成就吗?难道就不能只是因为觉得好玩、有兴趣才去学习吗?我想让我们真正学习享受的过程,能够愉悦的学习才是最重要的。
而且不仅是在学习方面,延伸到社会与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充斥着类似的'问题,我们完全被生活中的功利所绑架了。变成了生活中的各种目的和需求的奴隶。我们上大学是为了找工作,我们工作是为了挣钱,我们去进修是为了升职等等,甚至有些人交朋友,也要用能不能给自己带来好处作为出发点;选择恋爱对象,也要看看对方能给自己带来多少收益?这一系列的问题都反应出了现代我们的生活,是一种功利性的存在。其实这样挺累的,就不能活的单纯快乐一点吗?不为了任何的目的,只是因为自己喜欢,因为自己喜欢所以就去做。就像是一场随心所欲的旅途,不要在意目的地在哪里,只要看到脚下的路和沿途的风景,还有你停留的地方,用心去欣赏这一场旅途的过程。只因为喜欢这一切都是轻松而美好的。
我高中的美术老师他画了很多画,也出了很多有名的作品。可是他从来都不是为了什么,只是因为自己喜欢。我小学的语文老师也是如此,他非常喜欢写作,他的文采特别好,所以他写了很多作品,可是他也并没有想要成为作家,只是因为他喜欢。抛开功利的枷锁,让我们只是因为喜欢而去做好每一件事情。
论功利议论文 15
又是一年“世界读书日”,每每此时,媒体总会翻出一堆令人麻木疲惫的数据,即国民读者群体与阅读数量的“双低”隐忧。为培养公众的阅读兴趣,关于设立“国家读书节”的提议早有年日,另一个最为纠结的问题则是,对功利化阅读现象的大肆讨伐。
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真正喜欢读书的人是不需要多此一举地再设什么节日的,他们与功利化阅读的距离也必定愈行愈远。但中国真正读书的人确实太少,许多人还没有养成经常性读书的习惯,离王蒙所说的“读几本难懂的`书”更是相距甚遥。
带着过多的功利化去阅读,这确实不利于健康的阅读。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过于强调读者的脱俗,这并非现实所能。更何况,置身激烈竞争的时代,节奏快、时间紧、压力大等因素常常困扰着人们,焦虑现象无所不在。在此情况下,对于新阅读者而言,不可能一开始就能做到平心静气,两耳不闻窗外事式地阅读。
再者,时代竞争越是激烈,社会上的功利化阅读便越不可或缺。因为竞争本身是对包括知识存量厚度的综合能力比拼,功利化阅读同样可以为读者提供知识营养,只不过这种知识营养的针对性很强,更偏重于技能。这也就是讲,功利化阅读是现实社会竞争倒逼下的必然现象,这种现实并不会随我们的主观意志所改变。
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一种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本身就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我们可以推崇阅读的最高境界,但过于苛责那些初涉阅读领域的读者,这并不利于阅读氛围的培养。另一个无法否认的事实是,即便是那些热爱阅读的人,也不乏一开始源自于功利化——在功利化的“循循善诱”下,他们的阅读面逐渐拓展阅读内容逐渐深入,最终才形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事实上,对于那些不常读书的群体,适当包容功利化阅读,有助于激励他们走近书本,进而在长期阅读中步步深入,最终向读书最高境界发起“冲锋”。
这并不是说功利化阅读优点多多,而是基于眼前的社会现实,在无法拒绝功利化现象远离我们生活的前提下,顺应时势,特别是鼓励那些功利化阅读者逐步走向深阅读,这远比一开始便将深阅读摆在新阅读群体面前容易得多。总之,只有先养成阅读的习惯,才有去功利化的资本。
论功利议论文 16
该不该取消奖学金?这或许根本不是一个问题,然而当学校只颁发一元钱的奖学金外加一个荣誉证书时,却激起不少同学的不满与反对,这不由得让我思考——我们的学习,是否已交得太过功利化了?
遥想当年,庄周叹道“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那时的学习被称为“求学”,求学求学,即便“路漫漫”,也不挡不住程门立雪的身影,挡不住宋濂“礼愈恭,色愈至”的恭敬,挡不住周恩来总理少年时立下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决心……求学,需要的是潜心做学问的沉静,以及对学习的一腔热忱。“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惟有学习,才能让我们充盈自身,让我们变得更好,让我们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境界。
话虽如此,可当“考上清华北大就送豪车洋楼”“没有奖学金就失去了学习的动力”等言论一点点侵蚀美好的愿景时,我们不由得迷惘,似乎在旁人眼中,学习只是为了豪车洋楼,只是为了日后前程似锦。世事变迁,或许有什么在悄然改变。
我们的学习,是否太过功利化了?我们的'时代,是否太过浮燥,容不下慢慢地品一杯香茗,读完一整本经典之作?
不,不是的。我依然固执地相信这世界依然有人潜心学习,不为名利,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慢慢地活出隐士的味道。你看那钱钟书,博闻强识,学贯古今,他拒绝了诸多名校抛出的橄榄枝,潜心研究学问,不正是一个很好的佐证吗?还有那一辈子只做一件事——研究青蒿素的屠呦呦,那些被特殊的文化背景埋没的却仍然固执地写下一行行诗句的七十年代的诗人们,他们不正是潜心学习,不计名利的代表吗?
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写道:“少年强则国强”,我们青年一代,是否更应坚守内心的平静,褪去学习功利化的外衣,用我们的双手,去筑造一个宁静悠闲的时代呢?
话已至此,该不该取消奖学金已不再是一个问题,何况那些取消的奖学金总额已悉数转至“扶贫助学基金”的账户中,用以帮助那些真正需在帮助的人,这难道不是这笔钱财更好的用处吗?
褪下学习的功利化的外衣,从我们青年一代做起!
论功利议论文 17
九月10号那天,忙碌了一天的我瘫坐在沙发上恹恹欲睡了,习惯性的看了看一台,原来一台正在播出2018全国最美教师颁奖典礼,我被主持人那精彩的主持所吸引,被最美教师的故事所感动,被颁奖嘉宾的举动所感染,更对设计此节目的的创意者感慨,睡衣顿无,我一激灵正襟危坐,仔细的观看了这个教师节特别节目。
随着节目的进程,第一个出场的最美教师是一个大学的教政治的女教师,这个教师的课堂别开生面,她能把历史和政治这些枯燥的而久远的东西利用视频和音频再现出来,利用自己的特长或歌唱或表演,使其生动有趣,学生愿意学。这是一个一八零后的女教师,人之洒脱,令我欢喜。
接下来是一个八十三岁的老教授,武汉地质大学的校长殷鸿福,这个中国地质事业的奠基者,稀疏的头发从脑后盘缠在头顶,笑嘻嘻的`眉眼给人一种谦和的感觉,走起路来身轻如燕,说起话来字字珠玑,他在寄语中青年教师的时候,情不自禁地说出了“问道争朝夕,治学忌功利”的话语。
他就是一个这话的践行者,即使现在他依然承担着大一学生的课,还从事野外考察工作,看着他和学生在野外活动的场景,我不由得想起了孔子的教学法,他们在田间,在山头,随时随地进行交流切磋,师生之间因为共同的目标而将各自的思想即刻进行共享,形成了地质学古生物的一本本书籍。记得有一句话是说说的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殷老师就是这样一个老师,它的形体容颜是老了,可他的心是青壮的,他的思想是能够指引后生的,他是本年度最美教师当之无愧。
一个美术老师能够在学校需要的时候承担了舞蹈课,他利用录像带来自学舞蹈,然后再交给学生,有时候台上的一个动作,他和学生在台下练习三个月,他将舞蹈动作一个个肢解后化成图形,然后照着图形自己先练会,在去教学生,就是这样他坚持了20多年,他教导的学生的舞蹈参加了春晚,走出了国门,他自豪地说自己最幸福的时候是学生拿着大学录取通知书的时候,是自己的节目在演出的时候,是自己在接受颁奖的时候。是呀,一个教师,无私奉献换回的不就是大家的肯定嘛?
还有一对夫妇,将我国的古诗词作为选修课为学生讲课,一个学生激动地说,古诗词就是让我们的心灵不死,学生用自己的心声为老师填了一首词。
一个手语老师,她是在两岁的时候失聪的,于是她坚持学习,刻苦努力,她成了一所大学的手语老师,并且现场教了我们一个手语,当时记住了,也照着做了,后来就忘记了。
李芳是一位已经去世的老师,她是因为就学生而牺牲的,她的丈夫替她领了奖杯。
最后一位是叶嘉莹老师,她已经94岁了,因为年龄的原因,她的奖杯是采用录像的形式播放的视频,她教育后来的教师传道授业解惑,传承古典文化。
节目在不知不觉中就结束了,我看完了整个节目也是激动不已。
是呀,越是教龄越长,就越能领会教育的实质,那时适合学生发展的事业,它需要坚持,需要放弃,需要惜时,需要启智,让我努力的践行最美教师的寄语,做一个学生需要的老师!
论功利议论文 18
文化的功利性,是这个时代的悲哀。
——题记
如今,能够真正静下心来研究文化,钻研文学的人恐怕不多了,在这个功利性时代,做什么事都具目的性,对于纯粹的精神探索,更多的人对此嗤之以鼻:这又不能当饭吃。这个时代,往往是功利抹去了真正具价值的珍宝。
文化的功利性,伤害了祖国的未来。小时候,对于我们的兴趣,家长们总会以“这些没有用”来浇下一盆冷水。上学时期,对于那些不在考试范围内的知识,予以轻视。“不考,成为“不学”最大的藉口。甚至,连出国留学,也无非是想在回国后谋一份更好的工作,而不是潜心去研究深造,高分,物质,官位……这些功利性的目的,决不是学习文化的最终结果,可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又有多少学习能做到放下功利,投入文化中呢?
文化的功利性,亦连社会中搅出了一趟浑水。快餐文化成风,一些所谓的名人学者,没真正搞好学问就赶着出书,借此显示自己多有学问,而这苦的是我们读者。读者就象是食客,作者则象是烹调美味的大厨。可现在,菜尚未成火候,厨师就已经将其起锅装盘,送到食客面前,这样得到的只是一份令人失望,外熟内生,毫无营养可言的菜肴。
烹出这无质量无水准的菜肴,能全怪厨师吗?不,现在的'读者,受传媒、网络的影响,阅读往往功利性很强,不注重内涵,只是囫囵吞枣地了解个大概,便已达成目的。浮躁与功利这两个可怕的名词的确会毁掉精神文化,并堂而皇之地占据人们的精神生活。
功利性的文化,足以使一个泱泱大国的精神脚步停滞不前,前总理曾痛心发问:“为何我们这个时代产生不了大师?”我认为,这个问题的根源,离不开“功利”二字。如果一个国家的绝大部分人都是抱着“以知识换取物质”的心志来看待文化,那么文化仅仅成为一个俗气的获取物质的工具,而不是滋养人们心灵的精神慰藉,甚至,连科技文化的发展,都离不开为经济服务,在这个时代,大概能做到追求创新而不仅仅注重GDP的人也屈指可数了。这样的现状,中国国民的精神文化又可将何去何从?
中华文化的积淀,上下千年,本是国人的文化宝藏。在这个时代,到处充斥着浮躁、功利,这些正是将人们与真正的文化分离:一个沉积于底,一个浮于表面。要使它们产生交汇,成为强大的精神力量,需大家共同努力,驱赶对待文化的功利性,换上一份真诚,以真性情去面对它。这,是我们大家的期望。
这,也是这个时代对文化的期望。
- 相关推荐
【论功利议论文】相关文章:
学习切忌功利议论文09-18
论成功议论文08-30
论成功议论文08-28
论宿命议论文08-31
论俗议论文09-10
论苦难议论文08-25
论成功的议论文09-11
论三的议论文09-11
论追星的议论文09-10
论面子议论文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