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虚静人生议论文

2021-08-22 议论文

  老子的《道德经》曰:“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老子《道德经》中讲到人生在世心灵要达到一种“虚”和“寂”的状态,如此才能忘却烦恼,抛弃一切私心杂念。尽量使心灵达到虚寂状态,牢牢地保持这种宁静。保持心态的平衡,无论在家庭或在单位,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人生的至高境界。"虚"、"静"都是老子认为的心灵应该保持的状态,即一种没有心机、没有成见的状态,这种状态是消除了利欲的引诱和外界的纷扰而得到的空明宁静。“宁静致远,淡泊名志。”乃是我们对人生的正确理解和感悟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则讲万物都在蓬勃生长,我因此观察到了循环往复的规律。世间万物皆规律,一个人只有遵循了这些规律和道德的准则才能达到理想的`目标。犹如理解《庄子》的“大道合乎自然”的法则一样。可以说世间万物,合乎规律为最好。什么是真正的大道呢?大道也无非是一种规则而已。大而言之一个国家有自己的法度,小而言之一个集体也要有自己的规章制度才能,这样才能合乎道的法则。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则讲世间的芸芸众生无论如何发展,最终都要回归本源。根,根本,指事物本来具有的性质。复归其根,回归本原,即返回自然的本性。犹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然闲适之境,忘却人间的私心杂念,回归天然的自然本性。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归回本原叫“静”,静叫做“复命”。复归本性,这里指回到虚静的本性。老子认为,"道"的本质是虚静的,天地万物(包括人类)是由"道"这个根本所产生的,因此它们回归本原便是回到“虚静”的状态。老子的"复命"思想,对后世哲学思想的发展影响很大,宋代"复性"思想,便可从老子这里找到根源。老子的复归思想,一方面说明了人性本是虚静淡泊的,因后天的种种欲望使心灵被扰乱;另一方面又体现了老子对世界的认识--事物是循环往复地运动变化着的。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则可解释为:复命叫做“常”,认识了常叫做“明”。不了解“常”,轻举妄动就会出乱子。人生在世只有认识了“常”,才能无所不包;无所不包就能但然公正。老子的这种思想正和庄子的“道法自然”的道家思想如出一辙。“常”是指事物运动变化中不变的规律,也就是永恒的法则。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也只有合乎了“常”的准则才能达到“虚”和“静”的人生。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则是讲认识了“常”,才能无所不包;无所不包就能但然公正;但然公正才能天下归顺;天下归顺才能符合自然;符合自然,才能符合“道”;符合“道”,才能长久,到死都不会遭受危险。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无不遵循“常”的法则,也只有有了包容的心态,才能坦然面对生活中的困惑和烦恼。如果我们没有一个良好的心态,不能以辨证的、一分为二的观点对待心中的烦恼,那么我们就会整日被生活琐事所缠,就不能成就大的气候。

  其实现代人很难做到,尤其心灵达到一种“虚”“静”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