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入千古心自闲-议论文

2021-08-21 议论文

  梦入千古心自闲

  ——评宋军的篆隶书法

  在搞书法的圈子里写篆书、以篆书作为学习创作主体的不是很多,一是篆书高古难辨,资料相对少,二是学篆书创作难度大,不容易出彩;能深入其中,浸淫多年的肯定是对其钟爱至深者,否则往往望而却步或浅尝辄止了。老宋沉浸其中,一晃也有三十年了,真的不容易。从一开始的苦苦追求到后来的略有所得,再到最近的不断成熟,老宋应该有诸多苦恼、诸多辛苦、诸多欣喜吧!一个煤矿上的职工、一个煤矿上的干部到今天一个煤矿的老总用勤勤恳恳的工作证明了自己的能力和水平,更可贵的是与煤滚打的同时又把自己泡进了墨池里,黑的瓷实、黑的幽香,黑的有品位,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 研读宋军的这批书法作品,大致有以下感受:

  其一,气息明朗凝重,深得篆隶古朴厚重之精髓。“书如其人”,当作品能够比较畅达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绪的时候,书绝对如其人。书友们相聚,常常拿宋军的容貌说事,“在座诸公孰美?”““军”美甚!”老宋仪表堂堂,不用恭维绝对是“君美甚”;加之性情稳重清爽,诚实谦虚,很容易就会受到大家的拥戴;有这样天生的气质,老宋的书法自然也是稳重厚道。从学书经历来看,老宋对大篆用功最久,以石鼓文的凝重宽博,庄严静穆为志趣来规范、陶养自己;那远古浑茫的气息一定让老宋沉醉至深;在后来的学习中,又不断融合——上追甲骨钟鼎、下研诏版简牍,因此在他的作品中又平添了一些生动活泼的情趣,使作品厚重而不古板。石鼓文的凝练规整,是我们文明史上

  由感性到理性,从纷乱到统一,由稚拙到成熟的标志,是我们艺术史发展的一个高峰,但生动活泼的甲骨文,所彰显的先民纯洁浪漫的情怀又是后来各种规范无法企及和替代的,宋军恰恰下大气力兼顾二者,让鲜活的机趣和崇高的理性互为生发,这是写篆隶的明智之举,兴许对于老宋来说本不用过多刻意地折腾,天生的素质使其“水到渠成”,气息厚重丰满,高古朗润。

  其二、功底扎实,用笔、结字、行篇自然生动。篆书的用笔圆厚,深邃又纯净,看似简单的一根墨线,蕴含着生生不息的生命信息;稳重、内敛的书写形式,已经充分表现出我们这个民族的性格和审美情趣,不激不历的书写速度和藏头护尾的规范要求,也昭示着为什么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发展历史中一直崇尚儒家思想,因此,这根线条既是情感的,又是理性的,是艺术的,又是哲学的;对这条线的理解打造,如武术之站桩,老宋在这方面下了真功夫,线条的形质、力度、节奏控制的已经非常自如,这是常年捉笔体验的结果;再看结字,非常舒服得体,时有新意,但仍然中规中矩,在诸多的作品中,几乎没有特别别扭的结字问题,这很了不起,这是一个书家功夫和学养的很直接的体现;让我最吃惊的是老宋在章法方面的 “驾熟就轻”,一是形式多样,条屏、对联、斗方五一不能,二是章法磊落,舒展明净,书体之间的`相互映衬自然得体;三是色彩的拼接搭配自然雅致。章法最能体现时代性,最能体现一个人的掌控能力和灵活性,老实本分的老宋突然搞出这么多花样,着实令我这美术科班出身的佩服,可见老宋在埋头书写的同时,看了大量的书,读了大量的作品,费了大量精力体力来反复实践,没有老老实实、甘于寂寞的精神,这种功夫是不能让人看出来的。又要工作,又要学习,老宋该是多么辛苦啊!

  这批作品是宋军这个时期的佳作,是三十年学书的一个总结,在漫长的艺术成长中,这些作品应该还是播种、耕耘后刚刚盛开的丛花,这些花也应该继续开下去,让果实自然而然地长成,不能不急,不能太急。同时这些作品肯定还不是尽善尽美,也不可能尽善尽美,比如隶书创作中的捺划,多数还不够含蓄,多种字体并置时还不够协调,能得诏版的方正,但还有些刻板等等,这些问题存在的自然而然,当今书坛有谁写的没有问题?出一本册子,对于个人来讲最大的收获肯定就是发现了自己的诸多问题。

  徐悲鸿说“中国书法??有如音乐之美。点画使转,几同金石铿锵;人同此心,会心千古”,宋军钟情篆隶,会心于此,当心入云天,思接八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