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虽然已进入冬季,天气还是暖烘烘的。“徒步母亲河 见证家乡美”大型釆访团队完成了自5月8日在涟水河畔溪口出征以来历经半年的最后一站徒步釆访。正因为这次徒步活动很有历史性意义,队伍里的人员比任何一次都要多。队友们溯鸿福河徒步跨蛇形山、洪山殿两镇见识了鸿福河段历史攸久、饱经风霜的古桥,见证了家乡山河的美好壮丽。
所谓鸿福河,是发源于涟源白马水库流经双峰县洪山殿、蛇形山、走马街、永丰,最后在小犁头嘴汇入湄水河的湄水支流中黄土坝至太平寺的一段河流,因中间有鸿福桥(现名洪家桥)而得名。这次徒步的起点是黄土埧,那里有一座古桥遗址。那座桥昔日叫胡桥,因为是胡姓人所修而得名。现在,驻足河边,只能见到河水里桥墩的影子汇入这河里小溪上的老口子桥(也叫老孀桥)。
据说胡桥在咸丰年间,被大水冲走了桥面,桥墩也在上世纪70年代修水坝时被拆走了,只留下了民间流传的这么几句辛酸的顺口溜:“胡桥,胡桥,留墩不留桥。”据传这是在胡桥峻工时,一个11岁女孩在祭桥时不经意说出的一句话。当队友们听到这个典故时,欢快的心情瞬时给曚住了,真有这样的事吗?
是的,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在清朝咸丰年间,姚家桥有一个叫胡友三的清朝将官,在任巡抚时回到家乡,在鸿福河黄土坝对面建起了一幢大庄园,但美中不足的是出门就是鸿福河,当时河上没有桥出入极不方便。他便上奏朝廷,要在鸿福河上修一座桥。皇上恩准,并拨足了修桥的银两。因为他出身武官,文字功夫不深,被负责修桥的官员钻了空子。三个桥墩修好后,竟用木材做了桥面。当他责问为什么不修石拱桥时,那官员却说:签订的协议上明明写的是“桥”字,而不是“硚”字,所以我就修了这座木板桥。后来朝廷派员下来验收,见到胡友三俢的是座木板桥,而在侧面一条支流上由一个寡妇修建倒石拱桥,便随口说道:“老孀桥,千年古迹万年牢;木板桥,摇摇摆摆过胡桥。”京官说完,就回京都复命去了。本来修桥是件好亊,可偏偏胡友三被修桥的官员耍糊了,加上他从又四川买了一个女孩来祭桥,亊情可更弄大了。天有报应,不久朝廷要以私吞桥银、枉杀民女问胡友三的罪。胡友三得知这一消息后,回到家里吞金而身亡。第二年,胡桥的桥面就被暴雨冲走了。
在胡桥溯鸿福桥走一公里余路,便到了姚家桥。此桥也叫同德桥,由同德王氏于明代修建。乾隆期间,王姓一个叫六艺公的再出资进行了重修,并在桥上建了一座庙,庙的两边刻下了一首对联:
刀横秋水如飞雁;水泛春江不卧龙。
据说桥修好之后,水底影影约约现出一个“福”字。当时的姚家桥是上从谷水通永丰、下以杏子铺至走马街落脚和歇息的驿站,一到太阳落土的时候,姚家桥街上过往的有担柴的、烧香的、做生意的、走人家的',好不热闹,称得上是“山青水秀、交通发达、柴方水便、鱼米之乡”的福地了。队友们走上桥面,虽然桥中间已有一块石条断裂了,但依然能体现出这座古桥的风釆。河岸两旁的丛竹映衬在水面上,显得格外别致。队友们从四面拍照,将姚家桥的沧桑留在镜头里里。
姚家桥有这么一个传说:在很远很远的时候,走马街有个叫彭汉初的财主,要找一个看牛的人。结果在彩石湾找到了一个王姓人家的两娘崽,十来岁的小伙子就成了彭家的看牛娃。看牛娃忠厚勤实,每天为彭家老爷看牛、割草,天刚刚亮就把牛赶到了彩石庵垴上。这彩石庵也叫会仙庵,神仙也时常来这里下棋作乐。久而久之,神仙们看到这个孩子这么勤快,就问起小孩家世来,并有意想帮帮他。有一天,神仙们要走了,其中一个老者提出要带着牛娃走。可看牛娃是个孝子,不愿意丢下老娘而就不愿意随神仙走。那神仙也没有勉强,临走时便要他在某月某日到鸿福河边去找他们。到了约定的那一天,大风呼呼地刮着,大雨瓢泼似地下着,看牛娃戴个斗笠毫不犹豫来到洪水暴涨的鸿福河边。因为那时河上没有桥,看牛娃就站在一块石板上,一直在等待着老者的出现。天快黑了,一个老头走过来了,并问他,“小子,看了一天的大水,怎么还不回去?”看牛娃告诉他,有一位老人家约定我到这里来,老人家还没来我要在这里等他。老头看这孩子诚恳、守信,便随手将羽扇向河对岸抛去,一条彩桥便横向天空。老人要小孩上桥,小孩说娘在家里不愿上桥去。就在此时,众神仙出现在天边,老头在登桥前给了看牛娃一个针线袋,袋里装着一升大米。老头说:“回去和你娘好好过日子吧,长大了多给乡亲们造桥造福。你要记住,你脚下踩的那石块是有大用处的。”说完老人钻进雨雾和众神仙走了。看牛娃一回到家,只见家里的茅房被大风吹走了,母亲坐在树下等他归来。看牛娃随手把米袋子往地上一丢,便奔向母亲。突然,风息了,雨停了,母子俩便抱成团在树荫下睡着了。第二天天刚亮,看牛娃看见一袋子大米都变成了黄灿灿的金子。母子俩说不出有多高兴。看牛娃记起了那神仙临走时说的话,便和母亲来到了鸿福河边,在神仙抛扇为桥的地方修起了一座桥。可到合围的那一天,桥上怎么也还缺少一块石头。就在大伙儿着急的关键时刻,看牛娃忽然想到了老神仙说的话,便叫人将当时他踩着的石块急忙搬来,放上去恰如亲生之石。本来这桥可叫王家桥,但看牛娃是在一个风雨飘摇的日子受到神仙指点的,所以他将桥命名为“摇架桥”,是后人才叫“姚家桥”的。
从姚家桥沿河往上游走,天公作美,太阳从云层里钻了出来,薄雾消失了,田垄里的野菜、野花显得很精神。队友们的兴致正浓,河中突然传来一种声音,这声音节奏纡徐,忽而低沉、忽而朗爽,原来是一群水鸭子在河心飞奔,奔出一条条长长的水猗。队友们追赶着,并抢着拍照。那图景充分显示了人们对大自然美的追求,或许是在队友们从喧闹的都市走出来,寻求到了一种最悦耳的、最独特的、用来观赏的一种不可形容的声音。这种境界和声音,确实能把人引向另一种渺茫的世界中去,虽然这只是短暂的。当时,有个女队友向匡易队长询问下次活动内容,并表示一定要把老公、小孩都“拖”出来,看看这外面的世界。她朴实的一句话,确实道出了积压在办公室里那种等待释放的心态。于是大家提议:徒步母亲河活动完成后就去登山,把家乡的每一个山头都登遍。你一言,他一语,说得多上劲。是呀,你看,一路茫茫的田野、清清的河水、还有那山岗、草坪、板桥、村舍、沙洲、鱼塘,把个静静的鸿福河装点得十分美丽,怎么不叫人神往呢?脚步声、鸟鸣声、笑语声就融化在那潺潺的水流声中,配合着水绿、田碧以及野菊花香,交织成这条鸿福河上的声色之美,真令人流连忘返。
不知不觉我们来到了鸿福桥。这是蛇形山通往鹅公坪的必经之道。光绪年间,一位谢姓秀才为首修起了这座桥,取名为鸿福桥,意味着两岸乡亲自此洪福齐天,本来无名的河段也因此桥得名于“鸿福河”。
只因年代已久,历史的风风雨雨剥蚀着桥面,载重的煤炭、石膏等沉重的车辆压着桥身,鸿福桥成了危桥。就在前两年,古石拱桥变成了坚实的水泥桥,桥名也不知为啥变成了“洪家桥”。听老人们说:清光绪32年,当代国画大师谢牛的祖父谢雨初是鸿福河畔一位德高望重的人物,为人正直,讲义气,乐于为民众办事,受人尊重。他看到河上没有桥,心里老想着要架一座桥,为南来北往的乡亲做点好事。有一天,他碰到了老朋友谢东成,这谢东成也是这一带有名的石匠师傅,他的一帮好弟兄在石工技术上个个出手不凡。一杯酒下肚,两人就谈到修桥的话题上,当时一拍就合,说干就干,由谢雨初联络地方谢、胡、王、钟、朱姓人士以及各族间祠堂与民众等,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由谢东成找来造桥技师和工匠负责施工。两岸乡亲齐心合力,只用了一年的功夫,桥就修起来了。在建筑工艺上,桥身没用一耙沙浆、也没用一两石灰,桥的两端安置了四尊威武的石狮,一只只斜着脑壳对人笑咧!桥修起来了,资金还有剩余,大伙一计商,又在汇入小河的小溪上造起了三座小拱桥。现在,虽然石拱桥改建成了水泥桥,当年桥上的一只石狮子、桥名石匾以及关于建桥的的记载还安放在桥头。
从洪家桥再往上走约3公里就到了高桥。这是在乾隆二年建造的一座石拱桥。到光绪三十年,由在零陵郡做官的朱文应牵头,在桥上加建了风雨亭。此桥是双峰境内至今保存最完好的一座风雨桥。桥上设置了栏栅和供人休憩的板凳,桥中央设置了桥干娘神位,桥上可见 “永禁堆积食物”“禁车通过”等警言。好几位女队友在桥干娘的神位前下跪作揖,许下一个个心中良好的祝愿。
桥头有一位70多岁的老人叫朱子皇,他不计报酬,不声不响地维护风雨桥,仅早年一次顶上桥上的瓦盖,换栏栅、搬出桥上杂物,就连续用了42天时间。自此,朗桥内不再漏雨、桥面干净阔敞、乘凉歇息的人多了。在在桥上远眺,清清的河水一目见底,两岸的树木倒映在水里,真叫人心旷神怡。当人们在桥上走过时,都会驻足用心审读石碑上的文字,抬头看看瓦盖下桥梁上的各色图案。队友们兴致更浓,拍下了一组又一组集人文、风光的照片,队友们还在桥东头留下了合影。
“徒步母亲河 见证家乡美”大型采访团队告别了鸿福河,下午,大伙儿又登上了雷峰山。难忘的鸿福河徒步,难忘的队友深情,是我们的祖先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是美好的家乡景色吸引了徒步者的眼球。在我们的内心,将永远珍藏着这不平凡的一天。
【冬天的鸿福河_叙事文章】相关文章:
温暖的冬天叙事文章03-10
冬天的河的景色作文11-21
那条河叙事作文01-17
濠河笑了叙事作文01-02
重游南门河叙事作文12-28
冬天的叙事作文12-12
冬天的使者(450字文章)09-07
描写冬天的文章 6篇05-29
关于冬天的河作文(精选5篇)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