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喝到一种新茶——蜜茶。蜜茶顾名思义,有铁观音茶的香气雅韵,又有蜂蜜的甘美之味,是二者的结合体。因茶主是安溪县感德镇岐阳村人,我便给这茶安上“岐阳蜜茶”的名头。
说起与这茶结缘,还得感谢同事。那日同事盛情邀约,我与另一位同事不约而同都去了,三个人坐着边喝便侃大山。同事接连泡了几种不同的茶,我的唇齿之间洋溢着被不同气味洗涤的快意。
许是谈话太过投入了,不小心惊醒了午睡中的人。一位老先生从我们聚坐的厅堂边的小屋中走了出来。看年纪大概有花甲之岁,但精神十分矍铄。只见他微微示意,就走到作坊中去了,不一会儿从作坊中取出一些茶叶来。同事见状,立马离席,笑着说:“我爸比我更懂得泡茶。”
老人家不紧不慢地把茶放入茶盅里,悬壶高冲,刮沫,洗杯,斟茶,一气呵成,微微香气扑鼻而来。在同事为我们简单介绍后,老人家开口道:“这是蜜茶,经过五十个小时烘焙的,你们试试。”他说话时,眉宇之间充满着慈祥。
后来得知,老人家姓王,从事茶业工作已有三十多年。三十多年是一段漫长的岁月,如果一个人对一样事物不是真心喜好,甚至是热衷、痴迷的话,是很难如此坚持的。我们一边品味蜜茶,一边聆听老人家讲述有关蜜茶的故事。
岐阳蜜茶的生成说来颇具传奇色彩。听王老先生说,他曾祖父曾身患重疾,因肝脾湿热致使其腹大坚满,以至双脚浮肿,行走不便。听人说有一味蜜茶可以疗治此病。王老先生的曾祖父几经周折,弄来了一些蜜茶,装在竹筒里,坚持服用,病情随后有所缓解,最后竟不药而愈了。切身的体会让他开始潜心研制蜜茶。如此一传百年有余,至王老先生一代已有四代,目前他的子女是岐阳蜜茶的第五代传人了。
据王老先生回忆,在药品供给匮乏和医疗意识较为淡薄时期,村中曾有人遇邪火过旺、腹有胀气、腹泻难止的情况,便前来请赠蜜茶。老先生记得那蜜茶是装在竹筒里,挂在农家屋顶烟囱的外沿,需要时再取下来用。这种独特的保存办法,靠的是烟囱温度的调节,适宜的温度使得茶叶不会因为过潮而发霉,同时又保持了茶叶的新鲜度。在那个保鲜技术尚不高超的时代,这种方法无疑闪烁着制茶人的智慧之光,不得不为之击节称赞。
谈话之际,王老先生拿出了岐阳蜜茶的课题研究报告和获认证的国家专利证书。我粗略看了一下,蜜茶制作先是将茶和蜂蜜按一比一的比例调和,接着放置一小段时间发酵,之后按照一定的厚薄度将茶铺在茶焙中,搁置于约四十至五十度之间的容火器上烘焙数个小时,其间须定时进行翻拌。适才王老先生为我们新沏的茶烘焙了五十五十个小时,每两小时翻拌一次,前后共翻拌了二十五次之多,确实令人咋舌惊叹。如此看来,制茶的过程是劳心劳力的。而想制作出佳茗的,除了娴熟的技艺、好的天时,更需要经验的.运用了,可以称得上集“天时地利人和”一体之功。
早期刚制好的蜜茶,色泽黑亮,呈粘稠状。乍看之下,令人难免心生洁净与否的担忧。后经技术改良,颗粒虽因蜂蜜的缘故未能一一分立,但已大有缓解,只须轻轻摇晃,茶米自然分开,每一粒饱满独立,油黑发亮,煞是奇特。
对于茶,我向来是敬畏的。料想这一片薄薄的叶子,任山风荡涤,历雨霜濯磨,涵养天地之精气,后经巧手斟酌素心调制,方以成茗。一片叶子的生命得以转化,更高的生存价值从此舒展开。我想岐阳蜜茶、铁观音苦瓜茶等茶的状态是相似的,它们都有茶的本色底气,又在与其他物质糅合的过程中,产生蜕变,创造出新的价值。
都说人生如茶,由上观之,人生其不是也当如此?
我们的本心在这世俗的大染缸中,不知经过了多少形色味气的交杂。只是有的人面对再多的外界熏染,既能如这蜜茶拥有融合包容的胸怀,又能保留住本真,带给我们一种新鲜独特的气息。
人的丰腴可以习于天地自然,也应当有延续天地自然大法之思想和责任。眼下蜜茶的制作流程显然是有异同的。然而不管它们之间有多大的差异,在时下文艺大兴的时代,从于人类生生不息的长远发展,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的领域,为蜜茶这种优秀传统制作工艺开辟一隅,或许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临行前,王老先生亲切赠予蜜茶,并邀我们常来聚坐喝茶,一想到今后又多了一个好去处,便满腹欣然,岐阳蜜茶的那种微酸微甜的味道,正在唇齿喉间不断潜溢。
【岐阳蜜茶记叙文】相关文章:
成都,茶,暖阳散文07-05
闺蜜的记叙文的美文09-10
品茶,摘茶,炒茶-初二-记叙文01-07
金玟岐沙发歌词06-11
金玟岐手机的歌词01-11
金玟岐孩子的歌词01-11
父亲的茶-记叙文800字12-03
生活如茶_初中记叙文09-22
金玟岐我们毁掉的歌词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