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养的作文:留下三分暖别人

2022-01-27 修养

  修养就是一种阳光,一种可以温暖别人的秘密武器。我们都应该修炼自己,让自己变得有修养。

  【留下三分暖别人】

  表弟以每月2000元的价格在小吃一条街租赁了一个摊位,他邀请我和母亲去尝鲜。

  10多平方米的地方摆了8张桌子,每一寸空间都占得满满的。母亲前后左右看了看,就训导表弟:你后面就是卖饮料的,你把人家的路堵得死死的,时间长了,人家会有意见的。表弟说,这门面是我自己的,租金那么高,多一张桌子就能多赚钱啊。母亲说,地方是你自己的不错,但你挡住了别人的财路。做人啊,要“精三分,憨三分,留下三分暖别人”。表弟有些不情愿地撤下一张桌子,空出些地方让人通过。

  前些天表弟来我家,高兴地对我母亲表示感谢:他的小吃和后面的饮品正好搭配在一起,两人还能相互照顾生意。出于对表弟留路的感谢,早上出摊时,卖饮品的小伙子还来帮忙抬桌子,生意忙时,小伙子来拾自己饮料瓶时还会顺手把表弟的脏碗也收起来。

  留下三分暖别人。这是母亲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是母亲一生坚守的生活准则。记得我们小时候,母亲种地时,喜欢剩下一垄不播种,她说种得太靠边了容易和别人的庄稼混在一起,引起不必要的争执,最重要的是,如果自家种了玉米,别人家种了花生,会影响别人的庄稼生长。所以母亲在家种地十多年,从来没有因为地界和别人发生过争执,相反常有人热心帮助母亲耕犁播种。

  留下三分暖别人,别人回报给你的是更多的真情和温暖。我们小区每家都有个小菜园,受母亲的影响,种菜时两边我都要腾出一畦空地来,方便相邻人家浇菜、摘菜时走路。没想到这小小的给予让我收获了无限温情。

  我上班时间紧,疏于管理菜园,种的都是单一的叶子菜。可每次去摘菜,不是西家送豆角,就是东家给西红柿。更暖心的是,今年单位加班时间多,我竟然忘了菜园这回事,当我想起来时,菜地里已长出了绿油油的菠菜。原来是东家的阿姨种菜时看到我家的园子荒着,就顺手把我家的地平整后,浇了水,撒上了种子。当我向她表示感谢时,她说,每年我都空出那么多地供她走路,撒一把种子算不了什么。

  我空出的地多吗?屈指算来简直不足挂齿,而别人给予我的温情是无法量化的。他们不但帮我管理菜园子,还常帮我照看年过八旬的母亲、接待来家的客人、收拾晒在院子里的衣物……

  人生悠长,无论邻里之间、同事之间,凡事给别人留三分、替别人想三分是一种修养,也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留下三分暖别人,你会发现,人生少冷漠,生活多温暖。

  【下得山来才算成功】

  自古以来,在中国人的意识里,事业的峰巅就是成功,兜里的钱用不完就是成功,有香车美女相伴就算成功,头上的光环一圈套一圈就算成功。事实上,这远算不上成功。

  比如,登山运动员登上峰顶算不算成功?在很多人眼里绝对是成功。这就是惯性思维或者说错误思维在作祟。

  一位英国登山者用照片记录下珠峰所见:山下各式姿态的登山者遗体。从形态上看,有人上行,更多的却是在下山途中。他们下山时失去了生命,遗体没有腐烂,如白瓷的塑像一样。这是成功还是失败?至于别人给他们如何封上光鲜的称号,他们也不能知道了。

  假如在“巅峰”放着有“英雄”的荣誉外加100万美金和下山保命两种选择的话,我想那些死者在活着的前夕多少会有人置“英雄”的荣誉和巨额美金于不顾,毅然选择下山保全生命的。可问题是他们在上山的时候,为了登上峰顶成就“我为峰”,倾尽了全身力气,到顶之后再没有下山的体力了。还有的人,对下山的难度估计不足,错认为,爬得了山就下得了山。登过山的人都有这样的感觉:上山容易下山难。有人登上山顶就兴高采烈,得意忘形,却不知能否安全地下山,还是一个不可预测的未知数。在珠峰上,由于体能消耗殆尽,没力气走下山,活活被冻死的登顶者并不鲜见。可以说,从这种意义上讲,体力的均衡分配比毅力更重要。

  就登山而言,什么是成功?那就是既登得上山顶,又下得了山脚。只能登峰巅,下不得山脚,或葬身于巅峰和下山的路途之中,英雄不成成先烈,那只能是失败的铺路石。人生以及人生的其他视野也是同理,有的人只想当大官、创大事业,体力分配欠智慧,不是英年早逝,就是拖垮身体。尤其是英年早逝的“官人”,自己“山登绝顶我为峰”没过几年便撒手人寰,实在得不偿失。所以,不到“身先士卒”“鞠躬尽瘁”时,一定不要将自己的体力用尽。还有的人,登上巅峰就忘乎所以,得意忘形,找不着北,只认“声色犬马”,让“四大家族”毁了自己,成为晚节不保的典范。还有在生意场上的人,为钱“销”得人憔悴,前半生拿命换钱,后半生拿钱保命,更是人生的悲剧。

  成功首先就是活得下来,活得痛快,活得健康,活得让家人高兴,其他的不是不重要,而是不是最重要。其次,登上峰顶的人,看他(她)是否谨慎、谦卑、感恩、敬畏,没有这些成分在体内支撑,这样的人十有八九登得了巅峰却下不了峰巅。常言道:上山考的是体力和运气,下山靠的是技术和修养。假如没有“技术和修养”,就免不了成为上得了山而下不了山的陪葬品了。

  【把握“度”的功夫】

  中国文化的一大特点是笼统而简明,西方人能写一篇论文的事情,中国人可能寥寥数语就讲完了。一部博大精深的《道德经》,只有区区5000字。若是用黑格尔的思维和叙述方式,可能写几十本厚书都不止。中国语言有时只几个字便彻照幽微,力透纸背,饱含玄机,令人思之无穷,比如“上善若水”。有时一个字便包含了无尽的智慧和韵味,如中国人在做任何事的时候,都讲究要把握“度”,这个“度”便令人回味无穷。

  《说文·又部》上解释:“度,法制也。”其意指标准、限度、幅度、法则等意思。《国语·周语》有:“用物过度妨于财。”贾谊《论积贮疏》:“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相传儒家心传秘诀中“允执厥中”的“中”就有度的意思,“中庸”也有度的意思。

  “度”就是利与害的分界线

  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都会碰到如何把握好“度”的问题。

  若把握不好“度”,事物的结果往往会走向预想的反面。例如,我们讲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但如果一味放任自流,让其起全部作用,财富就会越来越集中,造成贫富差距畸大,引起社会动荡,最后还是会影响经济发展。我们讲要更好发挥政府在经济中的调控作用,但如果政府管得过多过死,全搞行政命令,就会影响经济活力,最终阻碍经济的发展。所以,关键是要把握好市场和政府之间的“度”。

  若把握不好“度”,好事就可能变成坏事。例如,父母关心爱护孩子是好事,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但溺爱过度,就可能使孩子学坏,成为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我们平时教育做人要有骨气、有个性,不能逆来顺受,不能低三下四,不能生活在别人的影子里,但如果一个人过于清高孤傲就会惹人嫉恨,没有朋友,人至察则无徒。这样,反而不利于他在社会上的发展。

  若把握不好“度”,正确的就可能变成错误的。真理和谬误常常只有一步之遥。例如,我们要适应农业现代化的要求,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搞适度规模经营和新农村建设,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如果不尊重农民意愿,搞强迫命令,非法剥夺农民土地、赶农民上楼,这就犯了错误。又例如,有的家长为了孩子的未来幸福,过分干涉孩子的职业选择、婚姻自由,对孩子造成伤害,往往是好心办了错事。

  若把握不好“度”,有利的事情就可能变成有害的。例如,生了病要吃药打针,治疗疾病,但如果没按医嘱或没把握好用药的量,本该服一片,你为了早日治好病服了十片,这就会造成药物中毒,甚至导致生命危险。工作勤奋努力是好事,但若不注意劳逸结合,过度劳神伤身,就会身心疲惫,积劳成疾,结果适得其反。

  因此,在实际生活中,把握好“度”很重要。度就是分寸,就是好与坏、正确与错误、利与害的分界线。把握好“度”既是一个认识问题,又是一个实践问题,光认识到把握好“度”的重要性,并不一定在实践中就能真正把握好“度”。

  “度”就是恰到好处

  把握好“度”是一个长期修养的过程,至少需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真功夫:

  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把握好“度”,首先必须对所面对的事物有透彻的认识,并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性,也就是说,要知道“度”在哪里。这就必须用实事求是的态度去分析事物,研究事物,做到胸中有数,从而找到把握度的节点。

  要有超越功利的境界。这就是说要客观公正地对待事物,不能有私心,不能怀着个人目的去处理事物。人一受到功利的影响,必然会偏离事物原本的真相,必然不能按事物的本来面目而把握好事物的度,从而失之无度。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有很高的道德修养,不为名利所动,不为权势所屈,不为困难所惧。有了这种淡定的境界,才能始终保持头脑清醒,做到“允执厥中”,不失其度。

  要有洞明练达的智慧。“非知之难,行之惟难。”把握好“度”,是学问,是智慧,它没有秘诀,是说不出、写不来的。这种智慧是人的学问、实践、天赋、悟性等综合素质的体现。这种智慧是在实际生活的挫折中积淀和磨练出来的,是反思失败中悟出的,是苦难对人的回报。常言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即如是也。

  总之,所谓“度”,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恰到好处。正如司马相如形容绝代美人那样:“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如果对“度”把握到这个程度,那就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了。

  一个“度”字定格了一个人的能力品位,“度”字中见德行。“度”字中见学问,“度”字中见智慧,“度”字中见成败。

  • 相关推荐

【修养的作文:留下三分暖别人】相关文章:

2015有关修养的作文:不让别人迁就自己01-28

暖心帮助别人的作文08-30

修养作文:责任与修养07-04

修养的作文:修养心灵01-27

修养作文:姿势是修养的镜子07-11

有关修养的作文:勿忘修养作文05-25

留下02-01

作文:把尊严留下01-27

把感动留下的作文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