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习俗作文

2022-03-21 习俗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许多人都写过作文吧,写作文可以锻炼我们的独处习惯,让自己的心静下来,思考自己未来的方向。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作文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传统习俗作文9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传统习俗作文 篇1

  “56个民族,56朵花”。每个民族都有不同的风俗习惯,都有不同的特色民居,特色饮食,这就应了一句话“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而满族,就是这56朵花中艳丽的一朵,满族的服饰特别有特色,下面,我就来简单的介绍一下。

  满族妇女不缠脚,所有鞋子绣有漂亮的花饰,鞋底中央垫有10公分高的木质鞋跟。满族妇女穿着这样的鞋走起路来,可保持昂首挺胸的身姿和腰肢摇曳的步态。

  旗袍是满族妇女的传统服饰。她们喜欢穿长及脚面的旗袍,或外罩坎肩。旗袍的特点是立领。右大襟。紧腰身。下摆开衩。古旗袍有琵琶襟。如意襟。斜襟。滚边或镶边等。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后,经改进,腰身宽松,袖口宽大,长度适中,便于行走。已成为中国妇女较通行的服装。三十年代初受西方短裙的影响,长度缩短,几近膝盖,袖口缩小三十年代中又加长,两边高衩。四十年代缩短,出现短袖或无袖旗袍,外为流线型。继后,衣片前后分离,有肩缝和装袖式旗袍裙等。旗袍具有东方色彩,能充分显示依态雍容文雅,被认为是表现女性美的典型民族服装。称誉世界。

  妇女旗袍的装饰性比男性旗袍更强。领子。前襟和袖口都绣花装饰。镶嵌几道花纹或彩牙儿,俗称“画道儿”或“狗牙儿”。

  满族妇女的服装十分漂亮,满族男子的服装也很不错。

  历史上的满族男子多穿马蹄袖的袍褂,腰束衣带,或穿长袍外罩对襟马褂。

  马褂是满族男子骑马时常穿一种褂子。马褂分为大襟·对襟·琵琶襟等多种形式。马褂后成为日常罩于袍子外面的服装。高领对襟,四面开禊,长及腰部,袖子稍短,袍袖可露出三、四寸,将袍袖卷于褂袖上面,即所谓大、小袖。现在许多满族人所穿的对襟小棉袄,就是从马褂演变过来的。为了骑马方便,在长袍的外边套一种身长至脐,四面开禊的短褂,以御风寒。

  满族的男子夏季头戴凉帽,冬季戴皮制马虎帽。他们的衣服喜欢用青·蓝·棕等色的棉·丝·绸·缎等各种质地的衣料制作,裤腿扎青色腿带,脚穿棉布靴或皮靴,冬季穿皮制乌拉。顶上留辫子,剃去周围的头发。

  满族,是我国56个民族中的一个少数民族,是一朵艳丽的奇葩。它有与其他民族不同的风俗,不同的.特色,需要我们去慢慢了解,慢慢的认识。

传统习俗作文 篇2

  说到迎接过年,官府在腊月二十三、一般农民在二十四、水上人家则在二十五日,举行祭祀活动后,便正试迎接过年的准备了。每年从农历腊月七号就到除夕的这段时间被农民称作迎春日。

  春节是我国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这个节日,在千百年来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比如:压岁钱、拜年、贴春联、年画、守岁、爆竹等。

  传说压岁钱有家长偷偷的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可以有这些钱贿赂妖魔鬼怪或“年”,让他们不再伤害小孩子。

传统习俗作文 篇3

  划旱船

  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治水有功的大禹的。

  划旱船也称跑旱船,就是在陆地上模仿船行功作,表演跑旱船的大多是姑娘。旱船不是真船,多用两片薄板,锯成船形,以竹木扎成,再蒙以彩布,套系在姑娘的腰间,如同坐于船中一样,手里拿着桨,做划行的姿势,一面跑,一面唱些地方小调,边歌边舞,这就是划旱船了。有时还另有一男子扮成坐船的船客,搭档着表演,则多半扮成丑角,以各种滑稽的动作来逗观众欢乐。

  划旱船流行于我国很多地区。

  偷菜节

  流行于贵州省黄平一带苗族的偷菜节也是在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举行。

  节日这天,姑娘们便成群结队去偷别人家的菜,严禁偷本家族的,也不能偷同性朋友家的,因为偷菜与她们的婚姻大事有关。所他的菜仅限白菜,数量够大家吃一顿即可。偷菜不怕被发现,被分的人家并不责怪。大家把偷来的菜集中在一起,做白菜宴。

  据说谁吃得最多,谁能早得意中人,同时所养的蚕最壮,吐出的丝也最好最多。

  逐鼠

  这项活动主要是对养蚕人家所说的。因为老鼠常在夜里把蚕大片大片地吃掉,人们听说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蚕了。于是,这些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锅粘糊糊的粥,有的还在上面盖上一层肉,将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没的顶棚、墙角、边放嘴里还边念念有词,诅咒老鼠再吃蚕宝宝就不好死。

  《荆楚岁时记》中说,正月十五的时候,有一个神仙下凡到一个姓陈的人家,对他们说:如果你们能祭祀我,今年就让你们的蚕桑丰收。后来就形成了风俗。

传统习俗作文 篇4

  中国的传统节日习俗丰富多彩:元宵节,猜灯谜、吃汤圆; 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中秋节,赏圆月、品月饼。而除夕,我们的传统是:包饺子、吃年夜饭。

  除夕,在噼噼啪啪的鞭炮声中,我们家也热火朝天地忙活起来。瞧,奶奶、妈妈、姑姑她们正如火如荼地包着饺子呢。于是,我也来了兴致。

  我拿起一张柔软的饺子皮,看着那一盘盘腆着肚子的胖饺子。我想,何不给这些经典饺子变变身呢!包个什么形状的呢?脑子边思索着,手上也转开了。我舀了一勺肉,左手把饺子皮往里按了一些,右手再把左手弄的波纹按紧,包了一半,发现后面剩下的肉馅儿太多了。略一思索,一个念头闪现——“小葫芦”。大胆试试吧,就把两边的皮轻轻拉长,把剩下的肉馅按压进去,小心翼翼地按紧拉长的皮的边缘。大功告成,我拿起来一看,嘿嘿!这前小后大的模样,就成了我的新发明——“小葫芦”。

  这“小葫芦”还挺可爱,引来大家一致称赞,摆在那一排圆饺子中,当真与众不同!“再来再来!”大家一直催促。“好,看我的!”我在饺子皮上放好肉馅儿,然后把饺子皮对半折一下,把右边的那一半皮用右手弄出波纹,然后捏紧,再把左边的皮往右按。封口朝两边慢慢拉长拉高一些,底面按紧。“小小金元宝”出现了,奶奶乐呵了嘴,直夸这个造型应景又吉利,并宣布我们家以后的饺子就包“金元宝”的了。

  中国的传统习俗源远流长,而我们今天的创新不正给朴素的中国传统绣上了新花样吗?

传统习俗作文 篇5

  “乞巧”

  前一日,女孩子取雨水井水各半,盛在碗中露天放一夜,再在太阳下暴晒半天。中午时,每人将绣花针,或用新扫帚梢代之,放在水面上,浮而不沉,然后观看针在水中的影子。或散如花,或动如云,或成雾形而巧妙者,认为是“乞得巧”。一般是斋戒沐浴后,大家轮流在供桌前焚香祭拜,默祷心愿。女人们不仅乞巧,还有乞子、乞寿、乞美和乞爱情的。

  “卜巧”

  七个要好的姑娘集粮集菜包饺子,把一枚铜钱、一根木针和一个红枣分别包到三个水饺里,乞巧活动开始后聚在一起吃水饺,传说吃到铜钱的有福,吃到木针的手巧,吃到红枣的早婚。

  “斗巧”

  女孩子们比赛穿针引线、蒸巧悖悖、烙巧果子、做巧芽汤,以及用面塑、剪纸、彩绣等做装饰品等等。 谁的手艺好,谁就得巧 。七夕前,预先备好彩纸、通草、线绳等,编制成各种奇巧的小玩艺,活动开始后,手执彩线对着灯影将线穿过针孔,如一口气能穿七枚针孔者即为得巧,被称为巧手,穿不到七个针孔的叫输巧。

  拜七姐

  在福建、广东及东南亚一带时兴“七夕拜七姐”。这是旧时女儿家的大节日。尤其广东,大伙儿摆七凑热闹,十分隆重。自汉代开始,一直到明朝都很盛行。

  听私语

  夜深人静,躺在葡萄架下、南瓜棚旁,听牛郎、织女说悄悄话。

  编鹊桥

  用麦秸编织或用彩纸剪辑成一座鹊桥,配以牛郎、织女,男孩、女孩、老牛、喜鹊等,置放案头或贴在墙上。祈祷后,拿七根绣花针,用彩色线来穿针孔,能够一次顺利穿过即为得巧。

  吃巧食

  用白面或糕面加油、糖、蜜做成各种糖果,称为巧食。作为七夕的应节食品,巧食包括瓜果和各式面点,各地风俗不一,以巧果最为出名。巧果又名 “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东京梦华录》中称之为“笑厌儿”、“果食花样”,图样则有捺香、方胜等。宋朝时,街市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

  送健绳

  江南江北都有七月七送健绳的风俗。传说喜鹊因搭桥让牛郎织女相会,急需大量绳子,当初为这对情人说媒的老黄牛,想起民间在端午节给小孩手腕拴彩绳以求健康,取名“健绳”的风俗,就发动人们献绳。于是大家相约在七月初七的前一天晚上,解下孩子手腕上的健绳扔到屋顶或窗台,让喜鹊衔去搭桥。

  扎像求福

  依照牛郎、织女相会的情节,在街头巷口用树枝等物扎成一对青年男女像,代表牛郎、织女,在像前敬献瓜果桃李。星河灿烂之际,若看到天河中有奕奕白气,闪耀着五色光芒,就被认为是牛郎织女相见的征兆。旧时此刻要下拜,乞求牛郎、织女赐福。

传统习俗作文 篇6

  过年了,家家户户的门窗里都飘出了阵阵的饭菜香,门口都贴着春联,挂着明亮的灯笼,时不时还响起清脆的爆竹声。今天,我就给大家讲讲我放烟花的故事。

  今年除夕,老爸带我去院子里放烟花。一到院子,我就激动得蹦蹦跳跳。只见老爸拿出一个盒子,又从里面拿出一根小棒,准备用打火机点上。这时,我激动的心情已经抛到九霄云外去了,心里想:“如果爆炸了可怎么办呀?我得做好准备。”于是,我跑到一旁的台阶上,捂着耳朵,紧闭双眼,等着老爸把烟花放完。可是等了好一会儿,还是没动静。我睁开眼一看,小棒上出现了漂亮美丽的图案,而且没有一点声音。我好奇地问老爸:“为什么这种烟花不会爆炸呢?”“因为这种烟花小,威力也小,自然就不会爆炸啦!”老爸回答。“哦,原来是这样啊!”我一边说着一边看起了美丽的烟花。

  这个晚上,我不但看见了不会爆炸的烟花,还懂得了没有去尝试,就不能轻易下结论的道理。

传统习俗作文 篇7

  在湖南的衡阳“中秋晚,有送瓜”一事。凡席丰履原之家,娶妇数年不育者,则亲友举行送瓜,先数日,于菜园中窃冬瓜一个,须令园主不知,以彩色绘成面目,衣服裹于其上若人形。举年长命好者抱之,“鸣金放炮,送至其家”年长者置冬瓜于床,以被覆之,门中念日,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受瓜者设盛筵款待之,若再事然。妇得瓜后,即剖食之。俗传此事最验云“。在衡阳,凡是村里结了婚没有生育儿女的人家,”只要人缘好,村里都会有人给他们“送子”。

  在湖南的其他地区,也有以瓜送子的习俗,与衡阳类似、中秋节晚上,趁主人赏月不在屋时,要好的邻居就秘密地为他送子。送子的人必须是已经有儿女的人。他们先选中村里最恶的一户人家的瓜园,从园中偷一只大冬瓜,在瓜上画娃娃的面目,再用一节五寸长的小竹管插入冬瓜腹内,顺着竹管往里灌水,直到灌满为止。送子人将冬瓜藏在主人的被窝中,等主人回房睡觉时用手拉被,冬瓜娃娃一动,水便顺着竹管流了出来,就像小孩尿床一样。而丢瓜的人家一早起来便骂,据说,骂得越凶,将来生的娃娃越健壮。如果第二年真的生了儿女,便要儿女拜送子的人“干爹”、“干妈”。

  在贵州也有偷瓜送子的习俗。晚上偷瓜时故意让被偷的人知道,以惹起怒骂,骂得越厉害越好。瓜偷来后,要为它穿上衣服画上眉,装成小孩的形状,敲锣打鼓,用竹舆抬送,送到无子的人家,接受瓜的人必须请送瓜人吃一顿月饼,然后陪伴着瓜睡一夜,第二天早晨将瓜煮熟吃掉,认为从此便能怀孕了。

  安徽歙县一带,中秋节时,大人们让稚童愉人家的倭瓜或者连娘带子的子母芋,泥水淋漓地放到新婚人家的被子里,弄得床褥极脏。用这种方式表示送子。有诗说:“送子中秋记美谈,瓜丁芋子总宜男。无辜最惜红绫被,带水拖泥那可堪。”

传统习俗作文 篇8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博大精深,犹如大海里的礁石一样岿然不动。而其中最盛大,最让人期待的就数春节了。

  而我们春节干的最多的就是去逛庙会,在庙会上,各种玲琅满目的活动让我们眼花缭乱。有气势雄伟的打铁花,有威风凛凛的舞狮舞龙,还有吹糖人,画糖画,打腰鼓。。。。。。台下的观众都目不转睛的看着,整个会场挤满了人。欢呼声想大海里的浪涛一样,一阵接着一阵,欢声不断。

  而台上的演员更是卖力演出,舞龙的演员穿着统一的衣服,手里握着长长的木棍。脸上,身上都洒满了汗水。而打铁花的就更厉害了,小伙子们用力的打着铁水,火花四溅,像一朵花一样绽放在天空中。

  诗人朱熹在《元日》中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今天是春节的最后一天,晚上看见有人放烟花,美丽的烟花在天空中飞舞,画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图案,让人陶醉。

  中国这样的节日还有很多,比如元宵节,端午节,寒食节……赞叹它们的诗人也有更多比如韩宏的《寒食》,王建的《十五夜望月》……

  虽然今年不能春节不能团聚,但是我相信明年一定会更好。

传统习俗作文 篇9

  客家习俗

  客家人过中秋吃月饼、赏月等习俗与全国其它各地大致相同。客家人称八月节或八月半。

  每逢中秋圆月升起时,客家的人们早早便在庭院、楼台,或屋前的禾坪对着月亮升起的地方,摆出月饼、花生、柚子等果品,准备“敬月光”活动。

  拜 过月后,一家大小在外面赏月、吃东西。赏月是大人们的事,小孩子一般不会端端正正的坐在那里赏月,而是在皎洁的月色下追逐嬉戏,此时是他们的天堂。而吃东 西则是有些讲究的。家长往往先让大家吃这些祭过月神的祭品。在华夏祭祀文化中,有这样的传统,就是在神主享用后,祭者常常会把祭品分吃掉,这样整个祭祀礼 仪结束。我们分吃过程,一方面接受了月神的赐福,一方面履行了传统的祭祀文化。梅县人的说法是,吃了这些祭品更“乖”,吃了有福气的,吃了会更吉利。

  在梅州,除了月饼这个传统的、带有普遍意义的中秋食品外,柚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食品,品种有金柚(沙田柚)、蜜柚或水晶柚。而吃柚子也是有一定的含义的。“像剖柚子叫‘杀柚’,带有驱邪的意思在里面。也有说剥柚子皮是‘剥鬼皮’,寄寓了驱邪消灾的愿望。”

  客家地区的月饼,除普通月饼外,有“五仁月饼”,还有一种用糯米粉加糖压制成大小不一的圆形糕。虽社会经济不断进步,但客家人始终继承传统饮食文化又在发展民间饮食文化,而中原遗风始终不变。

【【推荐】传统习俗作文九篇】相关文章:

【推荐】传统习俗作文5篇03-11

【推荐】传统习俗作文4篇02-24

【推荐】传统习俗作文三篇02-07

【推荐】传统习俗作文四篇01-11

【推荐】传统习俗作文3篇01-04

清明传统习俗作文02-10

清明传统习俗作文大全02-10

春节传统习俗优秀作文01-15

清明传统习俗作文(7篇)02-11

清明传统习俗作文2篇02-10

端午节习俗高三学生作文 春节的习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