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习俗作文

2021-02-22 习俗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作文吧,作文是从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的过渡,即从经过压缩的简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语言,向开展的、具有规范语法结构的、能为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语言形式的转化。相信许多人会觉得作文很难写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清明节的习俗作文8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清明节的习俗作文 篇1

  清明节除了讲究禁火,还讲究扫墓﹑踏青﹑荡秋千﹑插柳条…一系列体育运动,清明节是祭拜祖先的时节,我们用腊光纸做成的东西来祭拜祖先。

  在清明节那一天,我们去山上扫墓,其实我是来玩的,我的心里偷着乐,实在是太爽了,有吃有喝。Oh!我一不小心暴露了我的真实目的!其实扫墓也是一件好事,因为可以拜祖先!祖先养育我们那么久我们应该为他骄傲。

清明节的习俗作文 篇2

  清明节习俗作文“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云”。三年前的清明天气如诗句一般,天空中弥漫着丝丝的雨。即使天空下者小雨,但还是挡不住对祖先的拜 。

  按照以前一样,我一大清早就起床来到村子的中心,等待着村民们的集合。大家到齐之后,就一起从村里向祖坟走去。

  途中,有些人担着烧猪,有些人就边走边说话,有些人就边走边笑。次时此境之下,我难免不觉的快乐,难免不说一各子“服”。

  来到了祖坟,大伙子把一些东西放下。之后大家说出自己的愿望。之后,有烧一串有一串鞭炮。然后就各自回家。

清明节的习俗作文 篇3

  一进到烈士陵园我就感到了一种庄严肃穆的气氛。我们首先来到烈士墓前,烈士墓正前方的墓碑上刻有陈锡联将军的题词:“豫北反攻作战英勇牺牲的战士们永垂不朽!”带队的老师告诉我们这里埋葬着为了夺取豫北反攻战胜利而牺牲的一百七十八位无名烈士的遗骨,除两位营长是用棺材安葬的,其余的烈士都是用几尺白布掩埋的。

  听到这里,我觉得,虽然那个战火硝烟的年代已经离我们很远了,但是那一幕幕感人的画面仿佛又出现在我的眼前:董存瑞舍身炸碉堡、江姐英勇就义、邱少云烈火中永生、狼牙山五壮士英勇抗击敌人……烈士陵园里埋葬的烈士跟以上的烈士一样,都是为了国家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我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向烈士们敬礼。我把自己亲手制作的代表圣洁而庄严的小白花放在了烈士们的墓碑前,以表达自己对烈士的悼念和崇敬之情。

  在那里,我看到两位阿姨为烈士们买来了水果、鲜花和纸钱,很庄严地向烈士们敬礼献花,忍不住向前询问,原来她们是附近的村民,是自发前来为烈士们祭拜扫墓的。阿姨告诉我们说:“烈士们牺牲之后可能都没有留下后代,我们都是烈士的后代,我们不应该忘记他们;如果不是他们抛头颅洒热血,牺牲了自己年轻而宝贵的生命,就换不来我们现在安定、幸福的生活。”听了阿姨的话我热泪盈眶,感慨万千。

清明节的习俗作文 篇4

  清明节的习俗就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就是因为寒食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就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这就是中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之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就是儿童所喜爱。

  鞠就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就是用足去踢球。这就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就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就是用来训练武士。打马球,也就是端午之戏之一。马球,就是骑在马上,持棍打球,古称击鞠。三国曹植《名都篇》中有“连翩击鞠壤”之句。唐代长安,有宽大的球场,玄宗、敬宗等皇帝均喜马球。章怀太子墓中《马球图》,画出了唐代马球的兴盛:画上,二十多匹骏马飞驰,马尾扎结起来,打球者头戴幞巾,足登长靴,手持球杖逐球相击。《析津志》记辽国把打马球作为节日的传统风俗,于端午、重九击球。《金史·礼志》也记金人于端午击球。宋代有“打球乐”舞队。至明代,马球仍流行。《续文献通考·乐考》记载明成祖曾数次往东苑击球、射柳。明《宣宗行乐图》长卷中绘有宣宗赏马球之场面。当时的官员王直写的端午日观打球的诗:“玉勒千金马,雕文七宝球。鞚飞惊电掣,伏奋觉星流。炎页过成三捷,欢传第一筹。庆云随逸足,缭绕殿东头。”北京白云观前也有群众骑马击球之典。清代天坛一带也还有马球运动,直至清中叶之后,马球才消失了。近年西安市又出现了仿古马球运动,使这一古老的体育运动在绝迹多年后重又出现在中华大地上。

清明节的习俗作文 篇5

  在我国传统的历法中,“清明”在“春分”之后,“谷雨”之前,一般在公历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农事重要节令。“清明断雪,谷雨断霜”时至清明,春意渐浓,气温开始升高;“清明前后,点瓜种豆”万物复苏,草木繁茂,进入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据《岁时百问》载:“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迄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与春节、端午、中秋同为我国传统节日。清明节是一年之中比较隆重的节日,主要是纪念先祖和迎接春天的到来。从这天起,人们忙着着手新一年的劳作,创造美好的生活,有温故知新之意。

  “清明不回厝无祖”,指的是清明节不回家扫墓的人就等于没有祖先,即使在外生活窘困或事务繁忙,这一天也想方设法回家扫墓。在我们安丘,一般分为“培土”和“上坟”两种扫墓仪式。“培土”又叫扫墓、培墓、祭扫或修墓。冬至后105天谓之“一百五”,即清明节前二天,为人们给故去的先辈修墓培土的日子,有“今日一百五,上林去培土”之说。早上,在太阳未出来之前,人们由一家的长辈率领,带着镢头,铁锨到自己家烈祖烈宗的坟墓上扫墓。先把坟上的荒草清除一下,再到坟附近有结搂草的地方挖取坟头,即挖一块圆锥状带草皮的土块作为新的坟头,这样一年就不能再动坟上的土了,特别是坟头。现在,人们的生活条件好了,许多家庭还为故去的先辈选择清明节立纪念碑。“上坟”又称祭墓、祭拜或压纸。大多选择“大寒食”(清明节前一天)下午上坟。祭拜时,在墓前供奉饽饽、餶馇(即饺子)、纸钱和烧酒壶,先在坟头上压烧纸,然后烧纸钱,最后在纸灰上洒酒(称奠酒),跪地三叩首,点放几个爆仗或放支鞭炮,礼毕回家。路上还要向遇到的孩子们分餶馇,意为先辈留下的吉食,象征“祖德流芳”。记得刚加入少先队时,我还是中队的旗手,老师带我们去烈士陵园扫墓,听老前辈们讲革命故事,也是选在清明节前。

  “清明节”又称“小寒食”,前两天忙着敬先祖,今天轮到大家过节了。家家户户门口都要插青,即折一些新鲜的侧柏树枝和吐蕾的柳枝,在清明节早上,把这些侧柏枝和柳枝每几根组合在一起,插在大门口、屋门口和猪栏门口左右两侧的上方,一是避邪,二是预示春天到来了。在安丘农村,还有在室内插青的习俗,即用柳枝、侧柏枝和老公花扎个花束,吊在锅台之上的屋笆上。儿童们还要戴柳帽,做柳哨。这些习俗损坏了大量的侧柏和柳树,很多侧柏、柳树在清明节被折腾的不成样子。旧时,寒食节断烟禁火,只吃凉的食品。到了清明这一天,宫中有钻木取新火的仪式,民间始生火做饭。宋代诗人王禹俏在《清明》一诗中就有“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的诗句。在我们安丘农村,清明节人们还有三项活动。

  清明节第一个活动就是吃鸡蛋(取吉诞之意)。记得小时候,在清明节前货郎们走街串巷,用染料换废品。每个家庭都换上几小包,主要有红的、绿的、紫的,用于染煮熟的鸡蛋、鹅蛋,孩子们比谁的蛋大,谁的颜色好看。要好的小朋友还有互换彩蛋的礼仪。听话的孩子,偏心的妈妈会多分一个,大都让其躲到旮旯里去吃,防止其他兄弟姊妹看见(当时农村生活比较拮据,多吃个鸡蛋就比较奢望了)。清明节早上要喝酒,酱烧鸡蛋是每家不可缺少的一个主菜,主食是吃白面饼(日子不宽裕的户,吃的是白面包地瓜面饼),饼卷鸡蛋再撒上一点点细盐面,吃起来的确是别有风味。

  清明节第二个活动就是荡秋千。清明节前,大人都给孩子们吊个秋千(又叫悠千),物料不够大家凑,东家出檩条,西家出绳索,协作联办,供孩子们游玩。有些人家还在门前空场自费架个秋千,供邻里的孩子共同游玩,荡秋千的姿势很多,有站着荡的,也有坐着荡的,还有些老年人都来过把秋千瘾,那种和谐的场面叫人流连忘返,记忆犹新。记得大集体时,有些大队或生产队还架个转秋千,青年们都参入这项活动,有些青年、姑娘还出庄荡秋千,甚是热闹。荡秋千活动一般持续10天左右的时间,期间还有拔河、踢毽子、放风筝等娱乐项目。 清明节第三个活动就是踏青。春风劲吹,大地吐绿,处处充满生机和活力。年轻人成群结队,大都到附近的山上去踏青。家乡的留山,是众人向往的地方,清明节那天,四面八方的人们来相会,他们带着煮熟的鸡蛋、火腿肠、方便面和啤酒之类,在山上选择一块平坦的地方,或卧或躺,边吃边聊,尽情的享受,饱览大自然的美丽风光。还有的比赛登山头,有的林中散步,有的穿越山洞,有的放喉歌唱,大家互相祝福,共度传统佳节。

清明节的习俗作文 篇6

  清明节习俗

  清明节习俗是指在清明节前后进行的祭奠先人的习惯风俗。

  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烈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更重要的是认识先辈。看自己的不足,修正自己,带动后人。感悟人生的价值,去除先辈遗留的干枝枯叶,保留可借鉴的新芽,弘扬正能量。世世代代,清清楚楚的修正日,每年阳历4月4-6日。

  清明节已有2500多年历史,古时又叫踏青节、三月节、祭祖节、扫墓节、扫坟节、鬼节等。[1] 它与七月十五的中元节、十月初一的寒衣节,并称为中国三大著名“鬼节”。公历四月五日前后为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

  20xx年,清明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习俗起源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寒食节的正确日子是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约在清明前后,因两者日子相近,所以便将清明与寒食合并为一日。

  节日习俗

  扫墓祭祖

  踏青

  清明之时,正是春回大地,人们乃因利乘便,扫墓之余亦一家老少在山乡野间游乐一番,回家时顺手折几枝叶芽初绽的柳枝戴在头上,怡乐融融。也有的人特意于清明节期间到大自然去欣赏和领略生机勃勃的春日景象,郊外远足,一抒在严冬以来的郁结心胸,这种踏青也叫春游,古代叫探春、寻春。其含义,就是脚踏青草,在郊野游玩,观赏春色。

  清明前后正是踏青的.好时光,所以成为清明节俗的一项重要内容。古时妇女平日不能随便出游,清明扫墓是难得的踏青的机会,故妇女们在清明节比男人玩得更开心,民间有“女人的清明男人的年”之说。

  插柳

  游乐

  清明节除了上述扫墓祭祖、踏青插柳的习俗之外,还有大量游乐的风习,千百年来,倍受人们的喜爱,如延续至今的牵钩、放风筝和荡秋千等,也还有曾盛行一时,惟今已不复见的射柳和蹴鞠(音:cù jū)。

  牵钩

  “牵钩”是古称,其实就是现代的拔河运动。据说春秋时,楚国为了进攻吴国,以牵钩这种运动来增强人民的体质。它主要是以一根麻绳,两头分为许多小绳,比赛时,以一面大旗为界,一声令下,双方各自用力拉绳,鼓乐齐鸣,双方助威呐喊,热闹非凡。

  放风筝

  清人潘荣陛所著《帝京岁时纪胜》记载:“清明扫墓,倾城男女,纷出四郊,提酌挈盒,轮毂相望。各携纸鸢线轴,祭扫毕,即于坟前施放较胜。”古人还认为清明的风很适合放风筝。《清嘉录》中说:“春之风自下而上,纸鸢因之而起,故有?清明放断鹞?之谚。”在古人那里,放风筝不但是一种游艺活动,而且是一种巫术行为:他们认为放风筝可以放走自己的秽气。所以很多人在清明节放风筝时,将自己知道的所有灾病都写在纸鸢上,等风筝放高时,就剪断风筝线,让纸鸢随风飘逝,象征着自己的疾病、秽气都让风筝带走了。

  荡秋千 秋千最早叫"千秋",相传秋千为春秋时齐桓公从北方民族山戎所传入,汉以后成为清明及其它如端午节、寒食节等节日的民间游戏。秋千最初是用一根绳子,以手抓绳而荡,后发展成于木架上悬挂两绳,下拴横板而成。

  秋千之戏在南北朝时已经流行。《荆楚岁时记》记载:“春时悬长绳于高木,士女衣彩服坐于其上而推引之,名曰打秋千。”唐代荡秋千已经是很普遍的游戏,并且成为清明节习俗的重要内容。由于清明荡秋千随处可见,元明清三代定清明节为秋千节,皇宫里也安设秋千供皇后、嫔妃、宫女们玩耍。

  今日的公园和游乐场仍然有秋千,供儿童玩耍。

  射柳

  射柳是一种练习射箭技巧的游戏。据明朝人的记载,就是将鸽子放在葫芦里,然后将葫芦高挂于柳树上,弯弓射中葫芦,鸽子飞出,以飞鸽飞的高度来判定胜负。

  蹴鞠

  清明节除了祭祖扫墓之外,还有各项户外活动,像踏青、郊游、荡秋千等等,在祭奠追思的感伤之余,还融合了欢乐赏春的气氛。在这些活动中,“蹴鞠”就是一项十分有趣的活动。蹴鞠,就是现在足球的前身,球皮是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相传蹴鞠早于商代已有,战国时期流入民间,至汉代更成了军中用以练身习武,并列于兵书。

  “蹴鞠”就是用脚踢球,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故都临淄,唐宋时期最为繁荣,经常出现“球终日不坠”,“球不离足,足不离球,华庭观赏,万人瞻仰”的情景,《宋太祖蹴鞠图》描绘的就是当时情景。杜甫的《清明》诗中写到,“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也说明了当时蹴鞠活动的普及。在讲求“中庸”的传统文化背景下,蹴鞠逐渐由对抗性比赛演变为表演性竞技。到了清代,在史籍上有关蹴鞠活动的记载,就寥寥无几了。

  蹴鞠的发源地山东淄博又兴起蹴鞠热,许多市民参与其中,既锻炼了身体,又传承了两千多年的民俗。

  斗鸡 古代清明盛行斗鸡游戏,斗鸡由清明开始,斗到夏至为止。我国最早的斗鸡记录,见于《左传》。到了唐代,斗鸡成风,不仅是民间斗鸡,连皇上也参加斗鸡。如唐玄宗最喜斗鸡。 蚕花会 蚕花会 “蚕花会”是蚕乡一种特有的民俗文化,过去清明节期间,梧桐、乌镇、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项民俗活动。其中以洲泉的马鸣庙和青石的双庙诸的蚕花会尤为精彩隆重。马鸣庙位于洲泉镇西,在当地有“庙中之王”之称,每年蚕花会人山人海,活动频繁,有迎蚕神、摇快船、闹台阁、拜香凳、打拳、龙灯、翘高竿、唱戏文等十多项活动。这些活动有的在岸上进行,绝大多数在船上进行,极具水乡特色。近几年乌镇香市活动中的蚕花会,仅有迎蚕神、踏白船、翘高竿等几个项目,大有潜力可挖。

  植树

  清明节植树[15]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中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1]清明节植树的习俗,发端于清明戴柳插柳的风俗。关于清明戴柳插柳,有三种传说。最古老的传说,是说为了纪念教民稼穑耕作的祖师—神农氏,后来由此发展出祈求长寿的意蕴。再晚点的传说与介子推有关。据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介子推时,发现介子推死前曾经靠过的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更晚点的传说是唐太宗给大臣柳圈,以示赐福驱疫[16]。

  农谚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相关禁忌

  1、清明祭祀为何说“清明拜山”

  此处的清明拜山指的是扫墓的意思,江南及南方诸多墓园在山上,故称为拜山。

  北方通称为扫墓或上坟。含义都是一样的,即祭祀逝者的一种活动。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在中国,祭祖是和孝道绑定在一起的。若是不参加祭祖,就是一个不孝顺的人,一个忘记祖先的人。

  2、清明节扫墓有民族之分吗

  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是我国最大的祭祖和扫墓的日子。因此我国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也有些民族会在其它日子里进行类似活动。

  3、清明扫墓的通常程序如何

  按照习俗,祭扫的顺序是首先要先扫墓,就是将墓园打扫干净。

  其次是祭祀,这一程序很关键,一是寄托哀思,二是与先人相感,因为山有灵而无主,先人有主而无灵,与先人相感可以更好得到山川的灵气。这就是风水。

  扫墓时,人们携带供品、财帛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先人墓前,再将财帛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修整坟墓上边压些纸钱,让他人看了,知道此坟尚有后人,然后叩头行礼祭拜。

  也就是:修正墓地—上香—上供—敬酒—拜祭—放炮-彻供

  4、清明扫墓越早越好吗

  这是不一定的,一般来说早上七点到下午四点前完成扫墓山活动,因为阳气已逐渐消退,阴气逐渐增长,若是时运低的人,很容易会招惹阴灵缠身或骚扰。

  5、怀孕的妇女能清明节去扫墓吗

  通常来说怀孕的妇女要避开清明扫墓活动,不仅如此。严格说来,女性来例假,最好也不要参加此类活动,特别是不能在下午三点后参加清明扫墓活动。

  6、清明节可以在家拜祖先吗

  清明祭扫仪式本应亲自到墓地去举行,但由于种种原因,很多人不能回乡参加清明拜山活动,那么也可以在家拜祖先。方法是在家里阳台或客厅,朝家乡方向,摆上祭拜用的供品,烧上三支香,鞠躬三次,默念相关词语。然后,再烧财帛。

  7、清明节悼念逝者买什么花合适

  通常是菊花,因为我国古代把菊花当作寄托之花,有思念和怀念的含义。白色菊花是最适合的,也可以搭配一些绿草,如百合,绿叶,康乃馨等,会更漂亮。黄色菊花有长寿菊之称,比较适合看望病人。

  8、清明节早上为何要看看自己的额头

  扫墓的当日早上,洗漱之前,先照镜看自己的额头,看看有没有乌黑的气色,如有则表示时运较低,尽量当日避开扫墓为宜;若一定要去,可随身佩戴玉器(古玉更好),来作为化解。

清明节的习俗作文 篇7

  昨天,烈日当空,我们一家十个人一起去扫墓。

  在路上,我们需要爬一座小山,小山的路十分狭窄,大约30厘米左右,还有很多树枝挡路,很不好走。

  上山时,我还差点摔了下去。一直走进去,还长着一些带刺的草,我的裤子被粘得到处都是,后来爸爸用胶布把裤子上的刺粘掉了,在山上还有一些小洞,洞口用杂草掩盖住。妈妈提醒我们这里有洞,不要掉进去!走着走着,我们已经到祖先的墓前了。

  爸爸拿起铁铲把墓旁边的杂草都铲掉了,奶奶再拿起冥钱,把糊粘在墓上,然后把冥钱贴在上面,还有贴一些五彩纸钱,爷爷拿起他自己调配的红墨汁,是用鸡蛋青加上红朱砂搅拌合成的,爷爷说:“这种墨汁描在墓碑上,可以保持色彩500年呢!”哈哈,爷爷的牛皮可吹得真大呀!妈妈拿起香,用打火机把香点燃,再把香插在香炉里,放上祭品,每个人拜四拜,让祖先保佑我们,最后,烧金纸,放鞭炮。便去下一个地方了。

  那里有一条恶狗,凶恶无比,过去的时候,我一直躲在爸爸身后,一动不动,不敢离开半步。汪,汪汪……哎呀,狗还在恶狠狠得叫着。

  太祖母的坟墓在山上的一个池塘边,那里有许多的蚊子在我的头上转着,我们都被蚊子叮了几下,弟弟还小,有点害怕那蚊子,我就上前照顾好弟弟,和他说不要怕,我和弟弟接着还是贴着冥钱,听爸爸说:“纸钱贴得越多,太祖母在冥间就越富裕,”于是我和弟弟就使劲多贴点,让太祖母在地下做个有钱人。

  爷爷在除草,爸爸在描墓牌……各自都在忙乎着,不一会儿功夫,全搞定啦。

  我们慢慢地走回家,我们的身影就在朦胧的夜雾中消失了!

清明节的习俗作文 篇8

  我很高兴在这个假期里懂得了清明节的习俗。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 、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体育活动。相传这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死离别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上一篇:清明节的习俗作文 下一篇:腊八的习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