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作文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写起作文来就毫无头绪?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写熊猫作文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写熊猫作文 篇1
大熊猫是中国的国宝,在四川成都的大熊猫基地有很多的大熊猫。熊猫基地有一片一片郁郁葱葱的竹林,竹子是大熊猫最喜欢的食物和玩伴。
大熊猫憨态可掬,可爱极了!快看,竹林里有两只熊猫,它们的耳朵毛茸茸的是黑色的,还有两个圆圆的黑眼圈,从远处看,像戴着一副黑眼镜。它们身子胖乎乎的,圆滚滚的,其中有只小熊猫正四肢朝天的抓着一根竹竿玩耍,样子调皮极了,别看大熊猫行动笨拙,可是它爬起树来特别灵活。小熊猫的爸爸直着身子盘腿而坐,正用前抓和后脚抓住竹子,慢慢地往嘴里送,吃竹子的样子憨厚可爱。
大熊猫是非常珍贵的动物,让我们共同来保护它们,保护它们生活的竹林,让这些可爱的小家伙能快乐的生活!
写熊猫作文 篇2
小熊猫是我最喜欢的动物,它也是国宝,也是国家稀有动物之一 小熊猫的耳朵是个半圆形,眼睛像颗黑宝石,眼睛四周都是黑色的,像是涂了眼影,小熊猫的嘴巴是兄字形,它的巴掌好像 ,它身上白一块,黑一块,好像被什么东西涂坏了。
有一天,我在电视上看见熊猫的祖先是吃肉的,我还不信呢!我常常幻想:要是小熊猫不稀有的,那四大害虫是稀有的,那该多好呀!
我喜欢小熊猫,是因为它的可爱中带点天真。不管以前的熊猫是怎样的,反正我喜欢现在的熊猫。
写熊猫作文 篇3
小朋友们,你们看过熊猫吗?今天,我第一次去温岭长屿硐天的熊猫馆看熊猫。
熊猫的样子很可爱,它的头圆圆的,像一个大皮球;它的耳朵半圆的,像我的文具半圆尺子;它的眼睛小小的,
像两颗黑色的玻璃弹珠,眼圈周围黑黑的,称之为“熊猫眼”,当大人们熬夜或者打架拳头朝眼睛上打时,就会变成“熊猫眼”,
这下知道了“熊猫眼”的来历了吧?它的鼻子是三角形的,像一个小粽子,嘴巴小小的,四肢短短的,身体肥肥的,走起路来慢悠悠地,它的'身上有九块黑色的地方,就是一个鼻子、两只眼睛、两只耳朵、四条腿。
我在熊猫馆里看到的熊猫有三只。一只懒洋洋地躺在上美美地睡大觉,当它看到我们进来时,懒懒地坐起来看了我们一眼后,
好像似已与我们打过招呼了,又懒懒地躺下去继续它的美梦,真是可爱极了!一只很老实地直坐在地上津津有味地吃着竹子,像我们平时吃甘蔗一样,看它吃得可香可甜了,真是享受极了!而另一只在干嘛呢?瞧,它舒服地斜靠着木头在吃竹子呢,一边悠然自得地吃着,一边像是在与我们说:“你们看我多惬意啊!”
我可喜欢熊猫那可爱的样子了。小朋友们,你们是不是也很想去看一看熊猫呢?
写熊猫作文 篇4
听到“熊猫”这两个字你一定会想起动物园里憨态可掬的大熊猫,一定会想到它胖乎乎的可爱的样子,而我今天说的这个“熊猫”不是真正的熊猫,而是奶奶家养的一只可爱的小狗。
这只小狗从生下来就在我们家,奶奶用奶粉喂它一天天长大,它的身材很小,瘦瘦的,没有“将军肚”,我们都很喜欢它。
为什么给这只小狗起名字叫“熊猫”呢?因为它的皮毛是黑白相间的,尤其是它的眼睛和眼眶,黑乎乎的,而眼珠在白天看,感觉是白色的。特别的好看,就像是一只可爱的小熊猫,所以取名叫“熊猫”。
我每次去奶奶家,还没进家门,就会听见“熊猫”的叫声,那是它闻到了我的气息,在欢迎我呢,奶奶听见狗叫声,来给我们开门,一进门,小“熊猫”就很热情地跑过来,舔我的脚,冲着我直摇尾巴,围着我转圈,那叫个亲切啊!我蹲下身子用手抚摸它的小脑袋,它一动不动地享受着,还眯着眼睛,有时候还会在地上打滚,让人感觉它非常的舒服。
我吃饭的时候,“熊猫”会“汪汪”地冲着我叫,好像很不满意的样子,哦,原来忘了喂它了,嘿嘿,小家伙饿了。我掰了半块馍喂它,还给它喂了些火腿,它吃的可开心了。
写熊猫作文 篇5
秋天来了,到处金灿灿的,秋高气爽。周末,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了大熊猫基地参观。
我们跟着解说员姐姐走啊,走啊,终于走到了大熊猫居住的“别墅”。大熊猫的样子憨态可掬,它的身子胖乎乎的,尾巴很短,皮毛很光滑,头和身子是白色的,四肢是黑色的。它头上长着一对毛茸茸的黑耳朵,还有两个圆圆的黑眼圈。它还长着一条短短的尾巴,听解说员姐姐讲大熊猫有六个趾头。
大熊猫小的时候很活泼,喜欢爬上爬下。长大以后,不大爱活动,常常用爪子抱着头,呼呼睡大觉。你去逗它,它会睁开眼睛看一看,然后又呼呼地睡了。饿了的时候,它也摆动着胖乎乎的身子,走来走去找东西吃。大熊猫喜欢吃新鲜的竹叶和竹笋,你看,它抱着竹子吃得多香啊!
这时,我们看见两只大熊猫在“别墅”的房顶上打着玩耍,只看它们立了起来,一只熊猫用它肥肥的手把对方推了下去,我担心地问解说员姐姐:“大熊猫会不会摔伤啊?”解说员姐姐回答到:“你不用担心,熊猫的皮很厚,是不会摔伤的!”这时我才松了一口气。
啊!这次游大熊猫基地真有意思,大熊猫太可爱了,不愧是国宝啊。
【实用的写熊猫作文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