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与朱元思书中的对偶句

2022-09-14 写作基础

  漫长的学习生涯中,我们最不陌生的就是文言文了吧?其实,文言文是相对现今新文化运动之后白话文而讲的,古代并无文言文这一说法。要一起来学习文言文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文言文与朱元思书中的对偶句,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朱元思述说旅行所见的信。是一扁用骈文写的书信。骈文,每句四字或六字,后来又叫四六文。因全篇多由双句,即骊句、偶句组成,因此得名。它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是介于散文和韵文之间的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产生于汉代,到南北朝时期盛行于世,本文骈语俪句齐整精洁,剪裁布局得宜;又写得情景交触,颇具气势,是骈文中的佼佼者。

  那么,在此文中,对偶句有哪些呢?

  在《与朱元思书》这篇文章中找出从视觉和听觉方面描写景物的对偶句各一句,并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

  视觉: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听觉: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表达效果:对仗工整,写出了水清见底、水声激越的'特点,给景物蒙上了一层清淡优雅的色彩。

  总领全文的句子和主旨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从视觉方面写景的句子:风烟俱净,天山共色。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赏析

  《与朱元思书》一文写作于南北朝时期,作者是吴均。这篇山水小品文成为名篇,是与其写作手法和创作背景分不开的。

  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比较黑暗、复杂的“乱世”,地方割据,混战持续不断,不稳固的政权不断建立,又不断倾覆,频繁的人口造就了这样一个离乱的时代。政局极度动荡的环境下,一部分不愿意参与政治倾轧的文人墨客便选择了遁迹山林,也因此创作出大量写景名作。

  文章描写中,突出了山水的“奇异”。作者写水写山,都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同时巧妙转换视角,让景色非常有层次感。写水时,一方面写静态水的清澈,一方面写湍急水流的动态之美;写山时,既有静止不动的山势,又有山中的风物描写,山峦虽为静态,却又写其动态,写活了景色,突出了富阳至桐庐间风景的“天下独绝”。作者以情景交融的手法,配合修辞艺术,展现出一幅充满诗意的风景画。

  《与朱元思书》作为一篇写景短文,展现了寄情山水的魏晋风骨,不随流俗的文人气节,也以其高超的艺术手法给人以美的享受,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

  原文

  南北朝:吴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翻译

  风停,烟雾都消散尽净,高爽的晴空和山峰是一样的颜色。乘船随着江流漂荡,任凭船按照自己的意愿,时而向东,时而向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里左右,山水奇特独异,天下独一无二。

  水都是淡青色的,深深的江水清澈见底。游动的鱼和细小的石头,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急流的水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就像奔腾的骏马。

  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密而绿的树,高山凭依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群山竞争着高耸,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无数山峰。泉水拍打在山石上,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相互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蝉儿长久不断地鸣叫,猿猴千百遍的啼叫不绝。像老鹰一样极力追求功名利禄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追逐名利的心就会平静下来。忙于治理社会事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木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好像黄昏时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互相掩映,有时可以见到阳光。

【文言文与朱元思书中的对偶句】相关文章:

文言文答谢中书书中的对偶句04-17

《与朱元思书》的改写03-08

《与朱元思书》改写04-05

《与朱元思书》改写06-18

改写与朱元思书08-23

《与朱元思书》扩写06-13

与朱元思书续写03-09

与朱元思书扩写04-03

与朱元思书的扩写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