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议论文写作要有思辨性

2022-09-30 写作方法

  相信许多人都有过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都不陌生吧,特别是其中的议论文,更是常见,议论文的语言讲究抽象性、概括性和严密性,表达要求准确、鲜明。那么写这类作文时还应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考议论文写作要有思辨性,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学生加强议论文中的思辨性的方法

  方法之一:由浅入深,提升思维品质

  许多考生在写思辨性作文时,不是完全“无知”,而是缺少思维的深度。对一个问题的分析,往往只看到表面现象就断然下结论,不去分析事物内部的因果联系,只知道是什么,不知道为什么,使得所写文章的立意停留在“是什么”上,忽视在“为什么”上的深入开掘,缺乏思辨性。这是一般考生作文的通病。

  方法之二:由此及彼,打开联想之“窗”

  联想,就是从作文题目的要求出发,展开对这个题目的内涵和特征的了解和把握。读完命题,考生不妨想一想,现实生活中有哪些事例与命题提到的事实有相似之处,若能快速准确地举出两三个典型事例,第一步就做好了。当然,为了避免形似而神不似,我们可以把话题材料的内容进行分解,若各小点对应相似,整体必然神合。考生要注意的是,不应站在单一角度选择同类材料,应多角度联想,扩充材料的涵盖面,为揭示问题实质作好量的准备。

  方法之三:推陈出新,转换角度思考

  “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同一话题的思辨关系,多种多样。思辨性作文还可以采用逆向思维构思。所谓思辨的逆向性,就是让思维形成对立面,从问题的相反方向进行探索,导致新的认识。俗话说“文章最忌随人后”这就要求考生挣脱思维定势,转换思维角度,另辟蹊径,写出具有个性的文章。

  大家熟知的“塑料花”,我们可以讽刺它艳而不香,徒有其美。如果从逆向思维考虑,我们也可以歌颂它的朴实,廉价;它虽不能和牡丹、水仙等名花异卉相比,但它毕竟以自己的色彩进入了千家万户,美化着人们的生活。

  教师加强议论文中的思辨性的方法

  思辨能力的提高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仅靠一两次训练学生是不能奏效的。因此,从高一的第一学期开始,就应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训练。做法主要有:

  (1)利用课前五分钟,以随机抽签的方式进行训练。课上,教师让学生随机抽取一则两则材料,让他当场提炼观点,进而谈谈自己的写作思路,让其他同学进行补充。

  (2)课后,每周留两至三则材料作为训练内容,当然也要让学生自己找材料。

  训练时,要尽可能选择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材料。这样,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例如:

  杜甫的名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意思是说多读书有好处。郑板桥却说:“读过万卷书,胸中无适主”,指读书多而无所适从,失去主见,反而有害。

  要求把这两则材料辨证统一到一个观点中去。这要求学生有一定的思辨能力才行,有点难度,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材料的要点并进行分析:杜甫名句,指广泛阅读,重点讲的是知识的积累与写作的关系,它是必要的;郑板桥的名句指的是读书多而无所适从,谈的是读书后的思考问题。如何学以致用。两个人的角度不同。这两句话的连接点是:读书与思考,学与用。在此基础上,可以把二者统一为:既要广泛阅读,又要认真思考,学与用要结合起来。这里就要求学生具备求同辨异的能力。

  除了训练学生外,老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一些哲理性课外读物,如哲理小品,文艺评论等。这样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

  指导学生加强文章的思辨色彩

  1、由此及彼想开去。读完命题,不妨想一想,现实生活中有哪些事例与命题提到的事实有相似之处,若能快速准确地举出两三个典型事例,第一步就做好了。当然,为了避免形似而神不似,我们可以把话题材料的内容(或命题内容要点)进行分解,若各小点对应相似,整体必然神合。要注意的是,不应站在单一角度选择同类材料。多角度联想,扩充材料的涵盖面,为揭示问题实质作好量的准备。

  2、透过表面看实质。有些学生在文章中列举很多材料,但只下一个结论,这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分析。这里的分析是指要注意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即探求事物内部原因与结果之间的'关系。判断一篇文章的思辨性,往往是看作者的因果分析是否能使人折服,分析是否揭示了问题产生的根源,并对事物的发展趋势有一定的预测性。

  3、多问一个为什么。写作时,当得出某个结论时,不妨再想一下,产生这个结论的原因,那么问题分析也就向前推进了一步,当然也就显示了深刻透彻的文章特点。

  总之,作为一名高中生,尤其是高三的学生,应该具备较强的思辨能力,写议论文时要知道在思辨中立意构思,只有学生在作文中不再出现“片面性”、“幼稚化”的思想观点与思想方法。我们的作文教学才算颇有成效。

  思辨性写作锦囊

  一、在承认对立面观点的基础上确立自己的观点

  任何一种观点都会有反对的声音,而这些声音往往也有一定的道理。写议论文,在确立自己的观点时,先承认对立面观点的某些正确性,然后再用自己的观点加以补充或更正,这是辩证分析常用的方法。江小雅的《中国人,你为什么爱生气》批评国人的暴戾之气,文章开篇写道:“台湾作家龙应台说过:在一个法治轨道上的社会里,人是有权利生气的。她的犀利发问‘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曾经震动一代中国人。”作者并不因为龙应台的观点和自己相佐而不敢接触,相反,作者摘引龙女士的观点,并且给予充分的肯定,不仅体现了作者的胸怀和勇气,同时也是辩证思维的需要。承认对立面观点的正确性,或某些正确性,再用自己的观点加以补充或更正,正是思维缜密的表现。

  二、在肯定和强调某一种原因时不忽略其他原因。

  因果分析是议论写作中经常运用的手法,事物的联系具有多样性,造成事物的原因也是多样的,写作议论文,在肯定和强调某一种原因时不能忽略其他原因。我们来看下面的议论:“勾践卧薪尝胆,终成中原霸主;韩信忍受胯下之辱,终成一代名将;刘邦忍受项羽之威,终得汉家天下。他们的成功,是才志使然,是毅力使然,是客观环境使然,也与他们适时而退密切相关,相信他们如果在人生的那一刻率性而为,不知退却,定然不会有后来那样的成功。”成功需要多种条件,适时退却只是成功的条件之一,先分析其他条件,在分析“退却”这一条件,在承认其他条件的同时肯定和强调“退却”这一条件,分析全面,说理辩证,很有说服力。

  三、分析某种行为或现象时要在肯定中否定、否定中肯定。

  任何行为或现象都有一定的合理性或先进性,也会存有一定的消极作用和负面影响,在论述某种行为或现象时,按照“先肯定,后否定”或“先否定,后肯定”的思路进行分析,这也是辩证分析经常使用的手法。有这样一段议论:“个性是天才的最基本的特征。古今中外,多少仁人志士以个性为经,以勤奋为纬,编织起各自成功的花篮。但是,个性不应当是天马行空的独来独往!希特勒是有个性的,天马行空,为所欲为,加害世界人民;贪官们是有个性的,无视党纪国法,滥用权力,侵吞人们的财富。个性不能适应社会需要,就会一钱不值。”为了阐述个性的消极作用,先肯定个性的积极意义,然后再阐述不当个性的危害,先肯定,后否定,在辩证否定中全面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四、通过限制和修饰来增强语言的准确性和分寸感。

  通过增加限制词和修饰语,做到说话分寸感,不说过头话,这也是辩证思维的具体体现。请看下面几个议论句:

  ①难道‘生气’已经成为国人生活的常态选择吗?

  ②“一味‘生气’并以暴力方式进行表达,并不是一个理性和成熟社会中应有的状态,只能加剧社会矛盾。

  ③社会得以形成的原因之一,在于保障个体的安全,帮助公民更有效率地解决问题。

  ④制度固然重要,但文化是降低制度实施成本最有效的因素。

【高考议论文写作要有思辨性】相关文章:

学术指导:如何加强议论文中的思辨性06-03

高考语文作文素材:思辨07-19

思辨高考作文素材10-22

写作基础:高考议论文07-28

高考议论文写作素材精选05-31

高考议论文写作基础01-20

高考议论文写作素材01-18

高考议论文的写作基础09-28

高考议论文写作指导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