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写作技巧:活用素材

2022-10-26 写作方法

  作文素材,要善于从生活中去汲取精华。贾平凹称,社会转型特别急,问题也特别多,这些问题为作家的写作提供了很多素材。积累方法上,可以从生活中积累、从阅读中积累、从背诵中积累。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高考作文写作技巧:活用素材,欢迎阅读!

  一、旧材新用

  生活中的反常(特殊)现象,容易产生轰动效应。由此,如果作文也写一些“反常(特殊)现象”,既满足了“读者”的好奇心,又能拿到高分,何乐而不为呢?如2008年上海作文题是“他们”,不少学生都选取了城里农民工这一群体,可有一位考生却写农民工的子女,选材角度新颖,获得了该年度惟一的满分。这位考生的办法就是把素材中的“人”要素特殊化了,收效很明显。请看例子:

  (1)我迷上了电脑——奶奶迷上了电脑(人物特殊化)

  (2)我跟爸爸看表演——我骑在爸爸肩上看表演(方式特殊化)

  (3)县长巡视保密室——县长被挡在保密室外。(事件特殊化)

  (4)学校里响起了歌声——村头广场响起了歌声。(地点特殊化)

  二、加细节,粗材妙用

  不少考生要么感到自己生活平平淡淡,波澜不惊,实在不能求新求异;要么有了新鲜的素材,却因为表述笼统而不能打动人心。存在这些情况怎么办?将素材的闪光点用“慢镜头”语言充分展示,动人的细节自会传递出感人的力量地。写考试失利的文章很多,但多清汤寡水,无滋无味,看下面的例子:

  苏格拉底喝下绿色的毒酒;伽利略软禁在不见天日的室内细细擦拭着望远镜;居里夫人在实验室吐出一口鲜血,染红了操作台……政治打压、宗教迫害、放射性毒素侵害……科学家们不顾这些,他们坚持真理,拖着历史的车轮向着正确的方向滚动。

  这位考生没有罗列科学家们的成就,而是将历史人物放入特定场景,描述他们在困境中坚守之姿,当镜头语言在时空中横扫,我们油然而生对伟人的无限敬仰之情。

  其实,“慢镜头”语言就是给历史人物创设一个场景——何时、何地、何景,人物在这样的场景中何为,尤其要将人物的动作和神情细致描绘。当笔力集中于此,寥寥数语亦足以动人心魄。

  因此,平时作文中,在平凡平淡的素材中加入这样的生活细节。就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善于变通,一材多用

  有一些素材看起来与文题关联不大,但如果善于变通,巧妙处理,完全可以成为文题合适的题材。因为一个感情材料,客观对象,都是多种规定的复杂的统一体,其内涵往往是多层的、多义的、多向的,都具有多层次开发、多角度利用的可能性。比如下面的素材就可以作多角度的开掘。

  袁隆平:一生以水稻为伴,被称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的科学家,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第一,从做事持之以恒的角度立意:再平凡的工作,只要用心去做并且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就一定能做出伟大的成就。

  第二,从探索科学真理的角度立意:要敢于挑战权威,只有如此,知识才能创新,科技才能进步,当然了挑战权威要具备非凡的胆识和学识,是能干而非蛮干。

  第三,从品德修养的角度立意:无论名声有多大,都不能忘本,淡泊名利,痴迷于自己的追求,才会收获最大的财富。

  第四,从人生目标的角度立意:人生要有远大的目标,要以天下为为己任,把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类作为最大的幸福,这样的人生才是最完美的,这样的人物才是最风流的。

  由此可见,同样一个材料,只要你取舍得当,挖掘得当,是可以适应许多不同的题目的。这里,关键看你会不会多角度多侧面地看问题,善于分析,善于化大为小,化虚为实。

  四、多思考,教材活用

  有时候,为了写篇文章,可谓挖空心思,绞尽脑汁。静心想想,我们学了十几年的语文,写作文时真得就没有可用之材吗?其他渠道不说,其实在我们的语文课本里就有着丰富的资源。教材中的文章就像我们熟悉的朋友,可以经常阅读与品味,把这样的“朋友”运用于自己的作文里面,就有“近水楼台先得月”似的轻车熟路般的感受。其中很多文章是经典名篇,经典不但可以陶冶情操,常读常新,而且还蕴涵着丰富的作文素材。在我们的语文课本中,有“浪淘不尽”的“千古风流人物”,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有“千里澄江似练,翠蜂如簇”的“怀古金陵”;有李白的飘逸,有杜甫的沉郁;有苏东坡的豪放,有柳耆卿的婉约;有鲁迅的深刻犀利,有徐志摩的柔婉绮丽;有冰心的冰清玉洁,有舒婷的侠骨柔情;有莫泊桑的《项链》警示那些虚荣心极强的人悬崖勒马,有巴尔扎克的《守财奴》拯救无数陷入“孔方兄”的魔爪不能自拔的灵魂;有马丁?路德?金深沉的呼喊——《我有一个梦想》,有亨德里克?房龙真诚的呼吁——《宽容》……如此丰富的内容,为什么学生视而不见呢?我们以为,学好课本,疏通写作之源;利用课本,多角度写好作文;挖掘课本,加工课本,与高考[微博](课程)作文衔接,如果再辅以老师的身体力行,亲自下水,写一些示范作文,提高作文水平应当是可以期待的。看一段文字: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是你啊,旷达的子瞻,泛舟赤壁。你心中何尝不想“至君尧舜上,再使风流淳”?可你逃不了“乌台诗案”,你选择了黄州,造福一方百姓又何尝不好?“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那雄姿英发的周瑜,你仰慕他,然而,你终是你,变人生的轨迹未尝不可?高歌“一蓑烟雨任平生”岂不快哉?

  这是2009年安徽考生《抓住机遇,成就伟岸》中的文字,不说语言的流畅优美,但就素材的使用,《前赤壁》《赤壁怀古》,哪个不为我们熟知?语文课本就是一个蕴藏丰富素材的宝藏啊!

  五、开茅塞,举一反三

  为了备战高考,考生要记忆大量的成语,而言简意赅的成语就是我们鲜活的素材库,将成语便素材,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看一例子:

  曾经才华横溢的江淹,让无数的后人为他的凋谢而惋惜。少时家境贫寒,江淹却勤于读书,苦于学习。优越的天赋与不懈的努力最终造就了他的文学成就。然而,声名鹊起动摇了他写作的原则。为了名与利,他不再用心属文,直至灵感消逝,文思减退。渐渐步入写作的低潮,终以“江郎才尽”名留文坛。

  该考生将成语变素材,既可见其文学积淀,又显其考场机智,值得我们深思。很多成语就是一段悲欢故事,一个生动灵魂,像“卧薪尝胆”“握发吐哺(周公)”“高山流水”“韦编三绝(孔子)”“曳尾涂中(庄子)”“开天辟地(盘古)”“精卫填海”等等不可胜数。

  我们还背诵了大量的诗文名句,为什么有些同学只想到用辛辛苦苦背诵的诗文名篇名句应对默写,却想不到将其用于作文。看一例:

  所以你惊叹,榆柳萧疏交相掩映的阁楼上,孟郊在万籁俱寂的黑夜,看到了划破黑暗的嵩山白雪;所以你静默,明月入怀的夜晚,张九龄在清寒的夜露中看到天涯尽头的悠长相思;所以你悲伤,在阳光铺洒碎银的清晨,李商隐在镜中看到了流年偷换;所以你明白“看取莲花净,方知不染心”;所以你惊喜“正是客心孤迥处,谁家红袖倚江楼”……

  引用诗句,列举诗人,既展示了非凡积淀,又让文字得染诗情画意。相信,每个同学都有丰富的诗文素材。

  六、吐心曲,真情实意

  文章特别是散文要以情动人,但材料的表达不是空泛的抒情,而是把深沉蕴藉的情感融注于笔端。很多学生习惯用第三人称陈述材料,而不涉及自己的主观感受,特别是对史料的使用,这种处理方式并不高明。其实,展开自己的心灵,让材料的再现和自我的情感发生化学反应,其间的涟漪更能激荡读者的共鸣。看一例:

  每每独坐斗室,吟哦着陶令“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时,我的心会立即变得水晶般明净,充满了恬然;每每在寒食端午,想到甘心自焚于烈火中的介子推与那正值盛年却投身汨罗的三闾大夫枯槁的身形时,我的心会猛然紧缩,任泪水在一阵阵刺骨的痛中注满眼眶;每每失意之时,瞥见案头张载的那“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豪言时,我那濒临破碎的意志又会慢慢变得坚强起来……

  把史料与自己的感受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收到了强烈的表达效果,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一个有追求、能担当的青年的强烈的心声。丰富真挚的情感为文章增色不少。

  由此可见,当我们贴近这些材料中的人物的心灵,用文字表达他们的喜怒哀乐,这些材料就不再是冷冰冰的或陈旧的印记,而是存在于生命长河的锦缎华彩,它们有质地,有光泽,它们有血有肉,它们有温度,有气质。

  高考作文:如何使文化素材焕发出时代气息

  传统文化素材琳琅满目,临场应试写作过程中如何恰如其分地运用这些素材以增强文章的文化底蕴,并使之焕发时代气息呢?

  首先,是要根据文章主旨、结构、内容、手法等方面的表达需要,精心筛选文化素材;切忌盲目堆砌,喧宾夺主;或者炫人耳目,游离主旨。其次,要使所选的文化素材自然、贴切地融合到所写的文章中去,这就要求写作者准确把握传统文化素材内涵与所写文章主旨的切入点,认真考虑传统文化素材在文本中的融合方式:或者以经典史实等为胚胎,演绎新的故事;或者以名人轶事、掌故等为例证,来佐证说理;或者引佳句隽语,以增强感染力、说服力;或者以名篇佳作为范本,借鉴其语言表达之技法;或者以审视、思辨之视角,洞察传统文化素材之长短得失,以求古为今用,推陈出新……“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浩如烟海的传统文化素材,犹如源头活水,只有仔细甄别、选取,巧妙剪裁、深入开掘,才能使之充实文章内容,焕发时代气息。

  怎样将传统文化素材融入作文并彰显其时代气息呢?以下试结合考场优作举例解析常用技法。

  一、意境再现

  意境是指文艺作品或自然景象中所表现出来的情调和境界。所谓“意境再现”是指在作文中根据引用的古诗文语句,通过想象、联想,将古诗文语句中的意境再现出来,以使表情达意更为丰富、隽永,从而增添文章古雅意蕴的一种表达技巧。

  示例1:

  潺潺的流水声经年累月地在村边飘起,水边的垂柳挑逗着春风,与春风合谋不时在水面上画上几个圆圆的涟漪。顽皮的孩童摘下几朵油菜花从小桥中央抛下,流水将花瓣带向远方,也带走了孩子们的目光,却留下了阵阵欢快的笑声……(2017高考全国I卷考场优作《小桥流水人家》)

  解析:这篇习作引用马致远的名句“小桥流水人家”为标题,上述是文章开头段,将标题中的`诗意画面简约地描摹出来,呈现出一种清幽、恬淡的意境,愉悦之情溢于言表。如此开头,生动形象,颇耐寻味。

  二、例证说理

  例证说理是指以传统文化素材为论证的典型论据来增强议论的说服力的一种说理方法。可以采用繁例论析,即对于某些新颖、别致、少有人知的传统文化素材类论据,可用较多笔墨叙述,然后加以分析论说;也可以点例组合,即对于人所共知或人所熟知的传统文化素材类论据,则可简笔概述,排比铺陈,并辅以论析,以佐证观点;还可以正反对比,或横向比照,或纵向比较,以突出论旨。

  示例2:

  “有字之书”恰似借用他人视角看喧腾社会。它可以是外交辞令式的《左传》,可以是纵横捭阖式的《国语》,抑或是清新淡雅式的《世说新语》,它让我们从中获取知识,领略六韬三略的风采。诸子百家的言论,唐宋元明清的诗歌,这些世间流传下来的经典亦是人生不可或缺的法门。(2017高考浙江卷考场优作《人生如书,逐级而读》)

  解析:上述语段是文章本论部分的一个说理层次,段首句是分论点,作者采用点例排比方式来举例论说,列举《左传》、《国语》、《世说新语》、诸子百家、唐宋元明清的诗歌等等“有字之书”为例,颇雄辩地阐述了“有字之书”的价值,如此举例论说透露出浓郁的书卷味。

  示例3:

  “衰兰送客成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是李长吉(李贺)的悲叹,而导致他写下“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春风不用媒”的,竟只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字。一字避讳,李贺的一生便就此完结。相较于科举,高考更加的公平和客观,范围也更加的全面,他给予我们一次改变人生的机会。四十年来,创造了无数平民“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般的奇迹,为国家输送了难以衡量的人才。(2017高考全国卷III考场优作《人道是清光更多——我看高考》)

  解析:上述语段这是本论部分的一个自然段,考生援引李长吉应举失利的典故,指出古代科举的不公之处;再将之与当代高考作比较,推陈出新,肯定了高考的“公平和客观”,强调它为国家输送人才的重要意义。例证别致,有代表性,古今对照,引人思考,而且古诗句的穿插引用,使叙述、议论更有韵致。

  三、引言佐证

  引言佐证是指引用古诗文名句、警句等为论据以增强说理论证的说服力的一种说理技法。引言佐证,要注意引得准,即所引语句须与论旨内涵一致;还要注意引与析的结合,或者引前析,或者引后析,通过分析,使得所引之言起到阐述所论之旨的辅助作用。

  示例4:

  这正视,我想,首先就是正视自己。不但正视己长,更应正视己短。《道德经》上说“自知者明”,就是此意。可是,自知何其难,总要找面镜子照一照,以鉴妍媸,以别雅俗。唐太宗曾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可也恰恰是这位视魏徵为人镜的李世民,在魏徵死后半年,就下令砸了魏徵的墓碑,毁了这块明镜。所以,当权力失去制约走向极端,再好的明镜也未必有用武之力。这还是号称千古明君的唐太宗,要是碰上《白雪公主》里的魔镜与王后,就更不知会闹出什么幺蛾子了。(2017高考全国卷II考场优作《故乡月明与他国月圆》)

  解析:上述语段是原文本论部分的一个说理层次,本段论旨是正视自己,要正视己长,更应正视己短。为了证明这一分论点,作者引用《道德经》中的警句与唐太宗的名言作为理论论据,并结合唐太宗自毁明镜的事实论据,较有说服力地论证了分论点。

  示例5:

  “天下皆白,唯我独黑。非攻墨门,兼爱平生。”这就是墨家,与儒、道并称“显学”。从儒学中我们可以学到仁、义、礼、智、信。若将墨家的“兼爱”用实际行动来体现,那么我们的人生将体现出价值,我们的社会将会有永不凋谢的春色,我们的国家将会更加的繁荣昌盛。(2017高考山东卷考场优作《但行善举,莫问前程》)

  解析:这是文章本论部分的一个说理层次,该段引《墨子》之名句,并将儒、墨学派思想之要义精华并提,以论说“行善”“兼爱”之意义,视野开阔,也可窥考生国学素养之一斑。

  四、情理并茂

  运用传统文化素材来生发议论,既阐述事理,又融入情感,这样能更好地突出主旨。叙述事实宜夹叙夹议,要言不烦;说理应切中论旨,具体分析;融情可结合比喻、排比、引用等多种修辞手法,使之褒贬分明。

  示例6:

  中国电影史巅峰便是获戛纳大奖的《霸王别姬》,它让世人看到京剧之魅力。那眉心一点朱砂痣,是你放不下的眷恋;那拿起刀枪剑棍的英勇,是你为国杀敌的豪情;那一张张花白的小丑脸,是讥讽贪官污吏的内心独白。一场戏,一座台,唱遍的是天下苍生,言不尽的是千年艺术传统,它不像流行音乐,韵律十足;它不像西方歌剧,夸张十足;它不像古典音乐,醇香浓厚。它像一个前面镜,有血有肉。有故事还有酒。正所谓“不疯魔不成活”,程蝶衣便是这样因戏而“疯魔”。这便是中国最具代表性文化符号,时至今日它仍在创新,接受时代熏陶,放出既古老又现代的光。(2017高考全国卷I考场优秀作文《一横长城长一点茉莉香》)

  解析:上述语段以《霸王别姬》为例,阐述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京剧的魅力,作者简要解说了京剧的扮相、角色、唱腔等方面的特点,运用了比喻、排比、对比、引用等修辞手法,字里行间满含自豪、热爱之情。

  五、聚焦透视

  运用传统文化素材为议论佐证,要注意“聚焦”,即围绕一个集中而明确的论旨,不可旁逸斜出或南辕北辙;还要“透视”,即针对所选用的素材进行由表及里的分析,使之起到论证论点的作用。

  示例7:

  然而,总是有人会选择性地不接受一些在他们看来不好的预测,并且自欺欺人地告诉自己,那只是预测,不一定成真。却经常会忽略,有些预测并非是空穴来风,假使他不以为然,那些目前还只是预测的结果将来很可能会在未来发生。就如蔡桓公不听名医扁鹊对于他身体情况的预测,没有在病症刚显露之时及时治疗,等到真正病入膏肓,连名医都无法救治之时,才有了后悔的意思,却再也无力回天。又如项羽不听范增对于留下刘邦必然留下后患的预测,没有及时免除后患,最后落得乌江自刎的下场。因为不相信预测而最后使预测成真的例子远不止这些,却总还是会有人重蹈覆辙,不撞南墙不回头。(2017高考上海卷考场优作《预测,不一定成真》)

  解析:上述语段围绕不相信预测而最后预测往往成真这一分论点,选用蔡桓公不听扁鹊劝告而病入膏肓,项羽不停范增预测而致兵败自刎这两个素材为论据,用夹叙夹议的方法对蔡、项的过失做了具体而透彻的分析,较好地论证了分论点。

  六、雅化标题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题好一半文”,巧用古诗文名句来拟制文章标题,使之释放出浓郁的文化韵味,这也是激活传统文化素材的一条重要渠道。

  示例8:

  我们都希望“车如流水马如龙”,却不愿“门前冷落鞍马稀。”从何时起,车变成了权贵奢侈的象征,我们又何时能回到信陵公子驱车进陋巷,流露真情的时代呢。(2017高考江苏卷考场优作《车如流水情如月》)

  解析:上述语段是文章的开头段,该文标题“车如流水情如月”是化用了李煜《忆江南?多少恨》中的“车如流水马如龙”这一名句,开篇引用古诗句和信陵公子的典故,巧妙地点扣关键词“车”,并且采用对比手法,提出一个值得人们反思的问题,这样开头既有典雅意味,又潜藏了思辨精神。

  示例9:

  《既见君子,云胡不喜?》(2017高考全国卷II考场优秀作文)

  解析:标题引用《诗经·郑风·风雨》中的名句,其关键词是“君子”,正文中列举大量古今典型事例,解说了“君子”的内涵——自强不息,穷且独善其身;光明磊落于一堂,春风化雨于四方。引诗为题,精炼雅致,彰显传统文化品位;设问激疑,引逗读者阅读兴趣:这种拟题技巧值得借鉴。

  当然,临场应试写作,用好传统文化素材这一源头活水,技法绝非仅上述几种;考生在平时的阅读与写作的过程中,要善于发现他人作品中的成功经验并借鉴,在作文训练中也可以大胆尝试创造新的运用技法。古语云:“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只要厚积传统文化素材,并且能“运用脑髓,放出眼光”,大胆拿来,有所取舍,精心安排,就能使传统文化素材焕发新的生命力,为自己的作文增光添色。

【高考作文写作技巧:活用素材】相关文章:

高考作文写作技巧:引入热点素材08-08

2016年高考作文写作技巧:引入热点素材12-24

2017年高考作文写作技巧:巧妙引入热点素材06-06

高考作文素材:02-08

高考作文素材04-15

高考作文经典素材08-28

高考作文素材精选04-20

高考作文素材精选06-16

高考作文的经典素材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