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许多人都写过作文吧,根据写作命题的特点,作文可以分为命题作文和非命题作文。相信许多人会觉得作文很难写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联想和想象作文指导,欢迎大家分享。
宝鸡高新中学王丽萍提起写作文,很多学生往往咬烂笔杆,两眼望天,无从下手。生活阅历的贫乏让学生觉得无素材可寻。但我们却忽略了一个重要素材宝库,那就是语文教材。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就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
充分挖掘教材的潜在资源进行作文教学,联想和想象的作用不可替代。
亚里士多德就曾说:“没有想象,心灵就不会思想”;著名散文家秦牧说:“要把平常的东西写得光彩照人,就要注意观察事物发挥联想能力”;黑格尔在他的《美学》中也谈到:“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
一、反弹琵琶。
反弹琵琶是作文创新,展示个性的一条好途径。
同样一篇文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作者所写观点只是他本人的一家之言,如果与文章对话,与作者对话,能碰撞出不同的思想的火花,无疑是最好的写作内容。我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引导学生去“唱反调”。学《丑小鸭》,文章的观点是:“只要你是一只天鹅蛋,即使生在养鸭场也没有关系”。我在肯定了文章的积极意义之后,故意问:生在养鸭场真的没关系吗?如果本来就不是天鹅蛋,还没有丑小鸭的追求结果会怎样?本来是一只天鹅蛋,但一直呆在鸭妈妈的庇护之下,逆来顺受别人的欺负,又会怎样?学生一听炸开了锅,各种新颖的观点让人惊叹。于是,丑小鸭的'形象便衍生出了各种版本:《我不想哭》里的可怜可恨;《我也想飞》里的不甘于现状却不敢尝试;《丑小鸭的悲哀》里的环境影响的痛苦…学生的创造性让人欢喜让人惊叹。在不断的坚持训练之下,学生这样唱反调的习惯延伸到了课外文学作品的阅读中。田烨同学在这样的思想指引下,反弹琵琶,认为吕雉也只不过是一个可怜人,一个被丈夫辜负却心甘情愿替丈夫背负骂名的女子。他在文章《谁懂你的泪》中写道:“岁月像把刀,把历史长卷画划的四分五裂,有人看到了这一片有人看到了那一片。世人都说你心狠手辣,可又有谁懂你襟上落的泪……”这简直就是在为吕雉鸣不平。但却让人觉得合情合理,丝毫不觉得牵强附会,使人眼前一亮。陈茜雨同学在《心中有话对你说》中认为诸葛亮妄称智慧的化身,明明知道匡扶汉室不可能而为之,是不识时务。学生的反弹琵琶,让经典有了新解,焕发了独特的光彩。
二、按图索骥。
语文教材所选文章,一般多短小精悍、文质兼美,往往是微言大义的佳作,尤其是一些诗歌和古代散文令人拍案叫绝。仅仅几十个字,就能像画家一样绘出酣畅淋漓的山水写意画,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呼之欲出,真挚动人的情感让读者感同身受,言有尽而意无穷。这是学生打开思维,进行创作的绝佳契机。如果能引导学生“知其然”,同时,借助联想和想象“知其所以然”,还原充实文章内容,浓墨重彩的刻画人物形象,就会孵化出有学生浓郁的个人风格的好文章来。
在学习《古诗四首》之后,我设计了这样一次作文训练。要求学生利用联想和想象,借助所学四首诗来进行二次创作。首先我给了学生一个例子,是台湾作家张晓风对唐代诗人张继的名作《枫桥夜泊》的二次创作,题目叫《不朽的失眠》。但我只给了学生关于诗歌内容的部分文字:
月亮西斜了,一副意兴阑珊的样子。有鸟啼,粗嗄嘶哑,是乌鸦。那月亮被它一声声叫得更黯淡了。江岸上,想已霜结千草。夜空里,星子亦如清霜,一粒粒零落凄绝。……
看完之后,有学生嚷嚷:老师,她和我写的差不多。我不置一词,又让学生看前半部分:“
他落榜了!一千二百年前。榜纸那么大那么长,然而,就是没有他的名字。啊!竟单单容不下他的名字‘张继’那两个字。……
”张晓风的二次创作,揭示了这样的哲理:上帝对你关上了一扇门,必然会给你打开一扇窗。
学生开始沉思。他们通过与自己作文的比较发现:张晓风借助背景资料,对落榜者张继心境的联想,对相应的环境的描述,对本诗拓展式的解读,使得这样一首借景抒情的七言绝句突然就变成了一首哲理诗,一篇励志文章。
这样的例子,激发了学生解读课本的兴趣,唤起了他们对文章进行二次创作的热情。学生为王维的《使至塞上》创作了合乎情理的新作《发现》,展示了王维受人排挤,无奈只能奉旨出塞,在听闻边疆战事吃紧后不再自哀自怜的心路历程。为陈与义的《登岳阳楼》创作了“以哀景衬哀情”的《当年华老去》,借助背景展示了作者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一般的忧国忧民情怀。为《归园田居》(其三)写的《我心依旧》中描述:“为五斗米粮,怎能让我摧眉折腰事权贵?为名利奔波,怎比得上在田园耕作的酣畅淋漓?”,更是使陶渊明的形象呼之欲出。
三、整合利用。
如果说“反弹琵琶”“按图索骥”是纵深地发掘教材的写作资料,那么,对资料的整合,就是横向的拓宽写作范围。
课本所编入的作品都是比较经典的作品,其中不乏构思立意的典范。横向的整合,需要的就是扣住写作中心,选准切入点,忠于主人公的根本特点,去发掘属于自己的东西。比如高考满分作文《赤兔之死》中借赤兔马与相马人的对话,评价了三国时期的几个重要人物;《谁欠谁的幸福》中把金庸的武侠小说进行整合,揭示了把爱情许给一人,就辜负了期许爱情的很多人的遗憾。这些都是对所读书籍经过筛选、思考、想象之后的整合。
受这几篇文章的影响,学生在通过认真地之后,发掘出了这些写作素材:《伤仲永》和《孙权劝学》都是谈学习的重要性的,一个是反面案例,一个是正面教材。如果两人相遇,会说些什么呢?于是钟凡茹同学写下了《当方仲永遇见吕蒙》;《桃花源记》中渔人的言而无信映射社会的现状,《爱莲说》中写道:“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讽刺影射了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社会风气,都是从作者一点笔墨就能窥见社会的全貌。这些内容就出自张家宁同学写的《我的一点发现》。
这是我在作文训练中的一些做法。正是因为鼓励、引导学生借用联想和想象的手段去对文章资源进行发掘、创造,才出现了学生作文让人惊讶的精彩。
梁实秋在《作文三阶段》中曾说:“想象不充,联想不快,分析不清,词藻不蓄,是造成文思不畅的主要原因”
。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要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的训练,学生才会“写得光彩照人”
,达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境界。写作的能力才得以高飞远扬,达到“最杰出的艺术本领”。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源头活水就是我们手头被忽视的语文教材。让我们撑“联想和想象”这一支长篙,向作文训练的“青草更青处漫溯”,从而收获作文教学的“一船清辉”。
【联想和想象作文指导】相关文章:
1.联想和想象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