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天电影散文欣赏

2022-09-16 [第四单元]写一篇散文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都经常看到散文的身影吧?散文的特点是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片段或事件的描述,表达作者的观点、感情。如何写一篇“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露天电影散文欣赏,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露天电影散文欣赏 篇1

  有一些事,在记忆里,淡淡的都被遗忘,或沉默在岁月的长河里了。有一些事,在不经之间,轻微触碰,便就会从心底泛起。也带着点点斑斓的印迹,模糊不清还残留在脑际里那么一丁点,记忆里的思维。回想起来,那己过去的岁月,觉的,有一种淡淡的感觉……。

  茪荫任茬,三十年岁月,戛然而去。曾经记的,那小时候,看过的电影,连环画,之类的影片,小人书。现在回想起来,基本上都没有什么印象了。也叫不上它的名字了,但也记不得看过的内容了。只是那时候,特别喜欢的,看的,还是那些,什么武侠影片。崇拜那些电影里的,什么武林高手,和那会飞的那侠客的轻功。那什么,那大俠的,所为什么很历害的,是那一种绝招。每看完一场喜欢的电影,就讲电影的谁的武功最高,那么历害,

  甚至,回去弄—个袋子装上沙子,偷偷的,也是练个起来,练个不停。那时候,听说附进那里有过事的,准会问,“演电影不演”,或,“有电影没有”,知道消息了,晚上就再也坐不住了,是非要是一定要去看的。

  昨天,在傍晚时分,夕阳也坚守它一天的侍命,逐渐隐曦在山的,那一边。晚风带着冬季的寒意,掠着正个山坡,在山坡上忙碌的我,在吃过晚饭的时候,村里,大队的耸的高高的,高音喇叭里,荡过来了刺耳的声音,飘进了我的耳朵里,喃喃的听到,“晚上大队六点,放电影了,有空可以去看了”。

  对于我,这现代的时代,早已跟以往不同了。电影我早己不感兴趣了,电视,电脑,碟子,基本上随时看,随时有。也不觉的稀奇,平日忙碌也是很少看电影的。对于,我小儿子来说,看露天的电影,那是稀奇,还是头一回,带着多少年,没有看过露天电影的我。吃了晚饭,带着一份稀奇,便跟儿子一块,去大队戏园,欣赏露天电影去了。

  电影的放映处,便是村里的戏园,残破的院落,堆积了许多杂物。粗大的泡桐,和杨树,闭涩的长在墙角落里,院里人数渺渺无几,泛白的影布,晃动的画面,衬盎着士地上那凌乱,泛白的残雪,在月光下闪着耀眼的光茫。

  去了,电影早以己开始了,声音响亮,划过了长长的夜空。月光青辉,在夜晚那萧风的掠过时,拂在身上一陈冰凉。厚厚的棉衣,也阻不了袭来的寒气。望着依析的放影画面,觉的,有一种冷漠,凄清的感觉,直袭着我的眼窝。

  没有小时候的那份热狂,也没有儿时的那份激情,儿子说“这是啥”我说,电影机子。儿子,不停的围着放影机东瞧西望,转来晃去。

  看着这电影,朦胧模糊的我,于是,我抖抖身上的的烟灰,看着儿子,对电影放映的画面,头也不回,一阵稀奇之后,儿子说,“回了走”,“爸!”,那走吧,一留烟的匆匆的离开了零星散乱的人群,奔像一股寒风之中。

  今晚,来了一场稀奇的电影,却看了一会不是滋味的感觉。那一种儿的。在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岁月里,诉说着,那己远去的故事,故事!还带者点那暖暖余温……

  露天电影散文欣赏 篇2

  北大荒的夜显得格外地漫长,因为常年没有电,也没有什么娱乐可言,每当夜幕降临,大多人家就会早早熄灯拔蜡。

  不过有一件事情很值得期待,就是每隔一段时间,场部的放映队要轮回到各队放场电影。

  每次听到放映队要来的消息,安静的连队就如同过年过节一样的热闹。妇女们忙着烧火做饭,地里干活的老爷们忙着往家赶,大姑娘、小伙子忙着梳洗打扮,闲着无事的孩子则拿着小板凳早早去抢占地盘。

  天刚擦黑,开始有人碌碌续续地走出家门,有的怀里抱着婴儿、有手里的牵着蹒跚走路的娃娃、有的搀扶着上了年纪的老人,俊俏的小媳妇边走边打情骂俏,大姑娘、小伙子楼脖子抱腰,嘻嘻哈哈打打闹闹。一路上,人们互相亲切地打着招呼。一些腿脚不利索或是上了年纪的不常出门的人,唠起嗑来,更是没完没了,一副久别重逢的样子。

  远远的就会看见“知青”宿舍前面的空地上停放着一个大拖斗,几个年轻的棒小伙不用人知声,主动帮忙。一会爬上拖斗,一会又跳下,用几根木杆子忙活着支幕布。

  天渐渐地黑了下来,当屏幕上开始出现字幕的时候,吵吵嚷嚷的场地总算安静下来。电影内容挺多,有时放枪战片,有时放喜剧片,有时放故事片,有时也放戏剧片。单机连放,两、三部影片一块放,一看就是几个小时。闷热的夏天,一丝风也没有。饥饿难耐的蚊子打着哈气,成帮结队地扑面而来,在耳边嗡嗡嗡地叫个不停,轰走这一个,那一只冷不防地使劲叮你一口。被它叮过的地方刺痒得钻心,只好不停地用手抓挠。偶尔还能闻到散发出来的一股股的尼古丁味、汗渍味、脚丫子的臭味,夹杂着从人体散发出的臭气味,熏得人直捂鼻子。实在不堪忍受的人难免要咋咋呼呼骂骂咧咧。有时因为不小心踩了他人的脚,或是被腿拌个趔趄,又会引起一顿躁动。脾气大的人会因一点小事,吵得脸红脖子粗。能包容的,能忍则忍息事宁人。有时出于好心的人好言相劝,可人急眼的时候,真就不知好歹,劝架的反遭数落。被弄得很尴尬,只好自我解嘲,我这是自讨没趣。

  大多数的人自带板凳,没带板凳的则就地取材,随便拣几块砖头,在两边摞起来。再用一块结识一点的长条木板横在中间,几个人将就坐。大幕的前前后后坐满了人,只是背面看影像时感到有些别扭。

  几个小时,大脖颈、腰和背都累得生疼,身板僵硬,腿脚肿胀、麻木。

  冬天看场电影格外遭罪。天寒地冻冷风刺骨。为了加强保暖,除了必穿的棉袄棉裤,还要外加棉大衣,或是羊皮袄。脚上的棉胶鞋里边除了厚厚的鞋垫,脚上还要套双粘袜。手上戴着厚厚的棉手套,头上被包得严严实实。一个个穿得像个“棉花包”似的。零下40多度,因为在外面的时间长,脚趾头冻得像猫咬似的生疼。只好来回不停地踱步。

  不管咋遭罪,可一年到头难得有几回这样的“待遇”,“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

  有时,为了看场电影,很多人不惜步行十几里路,撵到别的连队去看。

  如今,社会已经进入电器化时代,电视、电脑、冰箱、洗衣机一应俱全,人们可以足不出户,躺在床上看电影,只要轻轻地动一动手里的遥控器,上百套节目频道任你挑来任你选,影像清晰,全天播放。实在是悠哉,乐哉!

  露天电影散文欣赏 篇3

  昨天晚上,我在村广场看了一回露天电影。当我去的时候电影已经开演了,偌大的影幕下除了几个玩耍的小孩,观众稀稀疏疏不会超过十几个,这难免让人有一些伤感,也让放映员屠师傅显得有些尴尬。此情此景不由得让我想起了小时候看电影的那些故事。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大多数农村还没通上电,人们的精神生活特别匮乏,能看一场露天电影对大家来说就是最期盼的事情。那时候每个公社都有电影放映组,一般是两个人,用自行车分驮着放映设备,全公社几十个村轮流放映,放映的场地通常设在学校操场或者比较宽阔的打麦场上。

  每到演电影的这一天傍晚,放映师傅就早早地挂上了白白的影幕。这时候最早知道消息的往往是我们这些小孩,我们喊着叫着:演电影的来了,快看电影去了仿佛想让每一个人都马上知道。为了能占个好位置有时连饭也顾不上吃,回家搬个板凳或椅子就匆匆忙忙地来抢占地盘。这时候常常会发生一些纠纷,什么你来得晚了,我来得早了,你刚才没人看着不算数经过一番争吵甚至打架,最后都划清了自己的地盘,光等着电影开演了。

  天渐渐的黑了下来,放映师傅刚刚吃饱了饭,就在我们小孩的催促和簇拥下从队长家里走了出来。伴随着发电机的嘟嘟声,整个放映场上亮如白昼,看看周围已经是人山人海了,可是还不时有三三两两的人向这里聚拢。搬个椅子或者搬两个砖头坐在前面的都是来得早的,来得晚的就只有在后面站着看了,临近的房上、墙头上、柴火垛上都有了人。小孩们都挤到了放映桌跟前,好奇地盯着师傅熟练地装片、倒片、摆弄着机子。整个放映场上人们的议论声,小孩的喊叫声混作一团,人们的眼睛里充满了焦急和等待。一切准备就绪,放映员开始报告片名:今天晚上第一个片第二个片随着灯光的熄灭,荧幕上已经出现了灵动的画面,电影正式开演。刚才人声鼎沸的场面很快平静了下来,大家睁大了眼睛聚精会神地盯着影幕,生怕错过每一个精彩画面。对于孤陋寡闻的农民来说,电影里的世界是完全新奇而又陌生的,对大家有着特殊的吸引力,每个人都看得有滋有味。时而发出哄堂大笑、时而发出了啧啧地赞叹、时而又被感动得流下了眼泪。那时候的电影以战斗片为主,像《小兵张嘎》、《地道战》、《上甘岭》,再就是一些武打片和故事片,都是人们非常喜欢的。在那精神生活匮乏的年代,在辛辛苦苦劳动了一天的晚上,电影给人们送上了一道丰盛的文化大餐。

  曾经一个故事触动了人们的心灵深处,曾经一个故事让大家了解了中国的一段历史,一部部经典的影片虽然不绚烂、也不张扬,甚至有时候还经常断胶片,但是它依旧给人们讲述了一个又一个精彩的故事。

  如今,随着精神文化生活的富足,人们的生活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露天电影已渐渐地被冷落了,我们再也看不见当年人们从四面八方聚集在一起看电影的热闹场面了。

  露天电影散文欣赏 篇4

  小时候露天电影是我们的盛宴。

  放映队到来的消息如一股温馨的风,吹到千家万户,溶进孩子们的笑脸。于是,大大小小的庄稼院都早早地迎着晚霞升起袅袅炊烟,传送起兴奋与喜悦。妈妈在灶上炒着瓜籽,唯恐孩子等不急一般,炒铲声像是应征的锣声幻化成细细的私语,催促着孩子,嘱咐着孩子。穿上爸爸的大褂,兜上满满的两口袋瓜籽,顺手从园子里摘下向日葵叶子当做蒲扇用来驱赶蚊虫。

  早早吃好晚饭,大人小孩便扛着长凳、木椅,陆陆续续的从村子里的各个角落向露天电影场走来。由于电影还没有开映,场地上显得非常热闹。有旁若无人大声聊天说笑的,有责怪别人扰乱秩序挤占位置的,也有后排吆喝前排坐下的,有孩子的哭声,大人的笑声等等。而此时,小孩子们总会在荧幕前面跑来跑去,对着电影机打过来的灯光,在屏幕上做手势、装鬼脸。有时,一些胆大调皮的孩子甚至会伸手去摸一下放映机,然后便立即开溜。虽然无伤大雅,但身后却会传来放映员的呵斥声。

  天渐渐暗了下来,电影场上已经密密麻麻坐满了人。或许是场地太小,也可能是为了达到最佳视觉效果,场地边上的树上、墙头上,也都有人站着或坐着。电影终于开映了,场上的声音慢慢小了下来。随着影片中故事情节的不断深入,人们的眼球渐渐被银幕所吸引,就连一些小飞虫爬到脸上也没感觉,甚至连香烟烧到手指也没觉察到。放到精彩处,往往会引来老少爷们的阵阵欢笑声。那时虽说看的电影就那么为数不多的几部,像《南征北战》、《地道战》、《地雷战》、《烈火中永生》、《闪闪的红星》、《地下游击队》、《卖花姑娘》……但,印象极为深刻,我们脑海里留下了很多影片中的经典台词和经典老歌。

  看电影时,清风白月衬着一张张笑脸。小伙子总爱往大姑娘跟前凑,想嗅嗅姑娘们身上散发出来的馨香,姑娘们赌气似的拍着裙摆下面的大腿,像是对蚊虫发泄着不满,心里却燃着一盆火。场上一片寂静,不时传来扇动向日葵叶子的刷啦声和嗑瓜籽的声音。

  旁边的小树林子里似乎有人在低语,一种神秘、一种朦胧的东西被清风稍而带之成了电影里爱情的风景。人们一阵大笑,林子里白裙子上面的脸羞怯了,飞起了一片谁也看不见的绯红。没有夜归的鸭子在旁边的池塘里不时地叫上几声,然后一头扎下去,露出抖动着的小小的尾巴,一会又钻了出来。老汉、阿婆的早烟袋一口接一口比赛似地抽着,在放映机投影的光束里一圈圈地漾着,熏赶着乱撞的蚊蝇,像是在叙述着一个又一个完整的故事。

  喧哗声打断了夜晚不算宁静的氛围。在电影散场回家的路上,人们纷纷谈论着影片中的故事情节,以及个人的看法想法,心情也久久不能平静。孩子们忽闪着大布衫聚在一起齐声喊着:“好电影,破电锅(发电机),一到夜晚就趴窝。”人群终于分成几伙,向着各个生产队走去。不时有骑自行车的人,摇动着自动车铃,还要大声喊着“借光”,趔趔趄趄地远去了。

  街上终归平静,偶尔几声犬吠,那是在警告迟迟不肯归还的恋人早点回来。

  露天电影散文欣赏 篇5

  我的童年是在临河丹达度过的。在我的记忆里,家乡的村落、树木、沟渠、田地都是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常常萦绕在我的脑海中,即使做梦也常常跳跃着故乡的画面。

  今年国庆节,我终于回到了故乡,儿时的伙伴相约着走过村前、村后,倘佯在儿时嬉戏的西渠,漫步在童年掏苦菜的堰畔,仿佛自己又回到了童年。晚上,几个儿时的好友,围绕在桌前,海阔天空谈论着儿时的记忆,这时好友的小女儿叽叽喳喳飞奔进家兴奋地说:“二后生房后放电影了。”好友谈兴正浓,呵斥小女说:“电视还不想看,看什么露天电影。”言下之意坚决不去。好友不去,我也不便说什么,继续我们的闲聊,但是,身在家里,我却怎么也安不下心来,思绪早已飞到了二后生房后,不由得追忆起儿时看露天电影的情景。

  那是七十年代中期,农村文化生活贫乏,偶尔能看场露天电影便是最大的精神享受了,每每听说第二天要演露天电影,我们会欢呼雀跃一整天,晚上睡觉也会被喜悦的梦惊醒。那时看的电影无非就那么几部:《沙家浜》、《红灯记》、《战洪图》、《艳阳天》、《智取威虎山》。记得有一次看电影《英雄儿女》,我们从一队一直跟到八队,连看八场,到后来,我们把电影里的台词基本都记住了,王成手握爆破筒“为了胜利,向我开炮”等经典画面、台词成为我永恒的记忆。第二天,我们便每人拿一根葵花秆,聚在小队的场面,几个人扮美国鬼子站在麦草堆下,“英雄王成”站在麦草堆上,手握“爆破筒”大吼一声,跳入“敌阵”,直炸得麦草翻飞,笑声四溅。玩得时间久了,汗水、灰土汇聚在每个伙伴的脸上,虽然很累,但在我记忆的字典里,童年没有忧愁和悲伤的字眼,有的只是欢乐。

  一天不知是谁传回消息,永清一社要演《战洪图》,我们几个伙伴便相约向永清一社进发,七公里的路程,我们没感觉到一点疲倦,踏着暮色一路溅起的是黄土和笑声,天黑下来的时候,我们到了永清一社,一个多小时的辛劳得到的一句话是:“明天才演了。”伙伴们的失望一下代替了笑脸,踏着夜色,像被霜打的茄子,每人怀揣一颗失落的心往回蠕动。

  寒冬的晚上,没有内衣,身穿棉袄棉裤,嗖嗖的冷风从裤角钻进,向上周游一圈,从领子上出来,悠然走了,留在肉体上的是抖儿打战的鸡皮疙瘩。我不禁思念夏天的晚上,看完露天电影《天仙配》,伙伴几个躺在绿草丛生的渠畔,听虫鸣蛙叫、看满天星斗,议论牛郎织女今天吃的是猪肉烩菜还是烙饼炒鸡蛋……任思绪似脱缰的野马随意驰骋,直到凌晨才回家。可是冬夜就难以享受夏夜的美妙了,领受的只有西北风,我们争先恐后离开大路,跑上排干沟的冰面,于是冷风小了,也暖和了许多。眼看要回到村边了,只听前面“轰隆”一声,一个小伙伴掉进了白天饮羊打开的冰窟窿里。从冰窟窿里急忙拉出伙伴,我们身上也是水流如注了。送伙伴回他家,灯光下,只见他嘴唇也冻得发紫了,电影没看上,罪却没少受。

  第二天,我们看露天电影的痴心依然不改,在永清一社我们终于看上了电影《战洪图》。看完《战洪图》,一路上我们再战寒风,然后回到家,甜甜地睡上一觉,第二天上学去。

  好友看我神不守舍的样子,建议说:“我们去看看?”于是我们几个鱼贯而出,来到二后生房后。电影已放映有一段时间了,只见两个武侠刀来剑往,飞檐走壁,打得天昏地暗。看电影的也就十几个孩子,我们站了一会儿,大家边看边谈论些其他。我本来是想重温那逝去的儿时记忆,体味那童年的“天堂”滋味,可是,时光消逝,岁月更替,时代变迁,儿时的记忆虽然那么清晰,思念那么殷切,但是此时的心境和感受再也难以回到童年了。

  回到家里,辗转反侧,难以成眠。我知道童年永远也不再回来了,那一场场看露天电影的情景也只能是埋藏在记忆的一角,间或在梦里去体会了。想着这些,我有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但转念一想,现在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孩子们极少看露天电影,即使看也是带着另一种心境去享受和解读电影了,想到这些,我的心又坦然和欣慰了。

  不知不觉进入了梦乡,梦了许多梦,但这夜没有梦见看露天电影的事。

  露天电影散文欣赏 篇6

  小时候,最令人快乐也最割舍不下的就是乡下的露天电影。

  那时,不管大人还是孩子,文化娱乐生活都非常单调贫乏,看一场电影可以说是一种精神期盼和享受。每当夕阳消失在西北边的土塬后,正在田间地头劳作的我,一听说哪个村子放电影,顿时来了精神,也不管父母同意与否,锄头一放镰刀一扔,一路小跑回了家,饭不吃水不喝,拿上两个黑蒸馍就出了门。路上一边吃馍一边与小伙伴们猜测今晚能放什么好电影。待看完电影回家的时候,乡间小路就形成了一长串队伍,这队伍一边摸黑行路,一边议论说笑,时不时中途有谁喊一声:“走快点,鬼子进村啦!”惹得一片哄笑。不用说,今晚的电影是《地道战》呗!

  露天电影最怕下雨,这对于我们来说倒没有什么,但电影队怕把放映机损坏了。雨如果越下越大,电影就得停演,遇到放好电影,老少观众会都不走,说等等再瞧,电影队也不好扫观众的兴。记得有一次演《渡江侦察记》,足足等了一个多小时,雨才停了,看完电影,人人都成了落汤鸡,浑身湿透。每每遇到不爱看的.戏曲类电影如京剧《洪湖赤卫队》、《白毛女》、《红灯记》,秦腔《三滴血》、《火焰驹》等,心中便有些许失落,但既然来了,仍要看完。算起来,这些不大爱看的影片每部少说也看过三遍。

  什么是好看的电影?好看的电影就是打仗呗。每当片头的“八一”闪闪发光,不论黑白或彩色,精神都为之一振。《地道战》、《打击侵略者》、《英雄儿女》、《南征北战》等战争题材影片和反映少年儿童机智勇敢与敌斗争的《闪闪的红星》、《小兵张嘎》、《鸡毛信》等少说也看了七八遍,真是百看不厌。一些台词更是根深蒂固地印在脑海里,如《地道站》里的“高!实在是高。”《闪闪的红星》里的“我胡汉山又回来啦”、《英雄儿女》里的“为了胜利,向我开炮。”一些“高大全”式的主人公常常成为被崇拜的英雄或偶像:潘冬子、张嘎和海娃让我佩服敬仰的同时也有些小不服气。甚至想到如果放在那个年代,我也会这样,或者比他们还聪明机智。不但如此,每当看完一部战争片便与村子里的小伙伴们再灞河边或水渠旁边,用柳树条编织一顶伪装帽戴在头上,然后折根树棍当枪,腰里扎一条草绳,学着电影里侦察、转移、进攻和格斗的场面,以至时不时有人挂彩。总之,好看的电影就是看了要演,演了要学,学了要做,其乐无穷,乐此不疲。

  记忆中,看露天电影跑的路程远的有30里路,最近的都不下10里,也不知当时哪有那么大的劲头,路再远再泥泞再不好走,有月光无月光,不管春夏还是秋冬,都看得津津有味,乐趣无穷,我想除了当时年少爱热闹外,恐怕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受了电影中英雄人物的感染。

  流年似水,眨眼三十多年过去了。如今即使露天电影在城市某个社区或店铺公演,观众也是寥寥无几。而我,每当在生活中受到挫折时,一想到小时候看露天电影的劲头和电影中那些英雄人物形象,便立刻心情明朗起来。这,可能就是露天电影留给我的最大的影响吧。

  露天电影散文欣赏 篇7

  在记忆的长河里,人们总是努力着,善始善终地捕捉或寻觅那过去的不太完整、甚至不太完美的时光。可是,在那个年代,我们心灵深处有了一个烙印,那只是一个烙印而已吧。

  然而,在今天这匆忙而繁杂的世界里,人们已经来不及顾及那些过去的、已失去的光阴。失去的就失去吧,但露天电影在我们一代人的记忆里永不消失,它曾经给我们带来无比快乐和欢欣。

  那时,每到周末放学后会把书包仍的远远的,最好不要马上能找到它,同时迅速的掏出花瓣的玻璃球,叫上三楼的同学一起去大院边老槐树下弹球,天真无暇的脸上透着无忧无虑地气息,当满载着浑身上下的泥土回到家时,等待的一定是无处躲藏的训斥声和屁股上留下的巴掌大红印。

  好在晚上大院里又要放映电影了,看电影的欲望立刻冲淡了那些不愉快的事情。天还亮着那,大院的露天空地上,好位置已经被占满了,靠背椅、方凳、马扎子、竹制躺椅应有尽有,参差不齐地摆放着。端着大碗的邻家的同学,悠闲地占领了最好的位置,一边吃着碗里的面条,一边得意地环顾四周,饭香四溢。

  傍晚时分,大院里的人们已经加快各种节奏,以最快速度走出家门。电影开始了,当一束强光射到屏幕上时,杂乱声骤然停止,宏大的音乐声迅速填满整个大院。

  在那个单调的年代,人们丝毫没有觉得这些反反复复播放的经典老片的单调。孩子们会学着《地雷战》中那个头发丝雷的情景,在学校里揪女同学的长头发,后果自然是让老师把家长叫到了学校,还会学着《半夜鸡叫》里的周扒皮,到同学家窗前学鸡叫,害的同学家长5点就骑着自行车到了单位。

  当然,在露天电影里学的更多、感受最深的还是那坚定的革命意志,到什么时候也不当叛徒的决心。那些露天地里放的老电影使我们的思想得到了真正的净化。

  有时,电影放映到一半时,风雨骤起,屏幕被大风刮的摇摆不定,银幕上坏人的形象更加凶残和丑陋,而永远高大的好人形象已经清晰的刻在了我们的心里,当大风把好人形象刮得变形时,总会有几个大汉奋力拉紧屏幕下方的大绳,试图把屏幕拉展,扯平,不能让好人的形象有一点的歪曲。

  当屏幕上打出了完字,人们总是稍有留恋而无奈的散去,回家的路上还饶有兴致地探讨着电影中人物的命运,这样的结局和命运已经议论过多少次了,并且百论不厌。

  夜深了,大院恢复了往日的宁静,邻家同学吃饭的大碗留在了大院中央,可能是走的匆忙忘记了,它依然在那大院最好的位置静静的呆在地上。

  不知道这个大院中央最好位置它还能占多久。

  那个年代的露天电影啊,那强烈的光束仿佛在屏幕、在心里、在人生旅途中分分秒秒的闪过,留下的是一种渴望、一份愉悦、一次聚会、是我们永不消失的记忆。

  露天电影散文欣赏 篇8

  我记得十一岁那年,是立夏的前一天清晨,人们和往日一样,忙完家务,正吃着早饭,忽听几下锣声:“咣……咣咣……”大人小孩们都急急忙忙从屋里出来,手里都端着早饭碗,站在门前入神地听着。“村民们请注意了,告诉大家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消息,今晚县里派人来咱们村放电影了,影片名叫《红珊瑚》、《苦菜花》,老地方,大队部门前露天操场上。”“咣……咣咣……”

  这是我们村里一位半聋半哑的史姓男子的声音,他发布的消息不会有错,因他是单身汉,又勤快,上面每次来放电影,大队干部都安排他搞义务劳动,为放映员们服务,沏茶倒水,挖坑竖毛竹竿子,挂银幕,拖拉电线,电影结束时,还帮助整理器材等。他很辛劳,放映员们心里有数,每次把“雅座”让给他,让他坐在放拷贝的木箱上,紧靠放映员身边,这是他们的自留地,一般人是享受不到的。

  凭心而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精神文化生活非常贫瘠,一年忙到头,能在家门口看上一两场电影就算知足了。那时男女老少一提到今晚有电影看,个个都激动得不得了,家家户户忙得像办喜事一样,告诉村外三朋四友,请长辈亲戚前来观看,有的人家还为来客办招待。小孩们高兴得更不得了了,又蹦又跳,早早地就把家里的板凳、坐椅扛着去露天操场排队,有的来不急回家取凳子,就在地上划一条线,证明是他家的,还让别人看着,许多小孩为了把守阵地,顾不上回家吃饭,大人把饭菜送到看位置的现场,生怕好地方被别人调换了。大人们也兴奋地把藏在家里床肚底下、打算来年作种子用的葵花籽、花生、蚕豆、黄豆拿出来,在锅里炒炒,熟了放在筛子簸箕里晾一晾,抓几把热乎乎地放在口袋里。

  平时人们忙于农活,顾不上梳妆打扮,这天像走亲戚一样,个个都穿着整整齐齐、干干净净的。特别是我们村有一位小名叫四瘪子的男性,他就更讲究了,三七开的分头,用梳头油将头发擦得油光油光的,苍蝇在上面都打滑,身上洒的是花露水,几十米外都闻到香,上身穿件蓝颜色的背心,下身穿条黑色的确良平角裤头,裤头口袋里放着一面小圆镜子和一把木制小梳子,脚穿一双木板拖鞋,因他头发比较长,外面风稍微大点,头发不听话,老往下滑把眼睛挡住了,每走几步,他都将头往右甩一下,不时从口袋里掏出镜子,边走边照。众人看了都很理解他,因他近三十的人还孤身一人,借此机会,想找那一半。

  天渐渐黑了,人们像潮水般从四面八方向露天场地涌去,男的肩扛着长凳,手提马灯或手电筒,女的拖儿带女携老。欢笑声、相互照应的呼喊声划破天空。那时也没电,放电影全靠自行发电,只要发电机声音一响,操场内欢呼声四起,一刹间,电影机上的一盏小灯泡就亮了,只见放映员很娴熟地调试好放映机与银幕的距离,按程序把拷贝放入各个部位,一切工作准备就绪,就等开机了,大家目光瞄向同一个方向,都在纳闷怎么还不开演。只见放映员立起身子不停地向场外四周张望,不耐烦地又抬起右手腕借着灯光看手表,搞得大家莫名其妙,谁都不敢吱声埋怨,怕放映员找借口罢工。这时操场上除了人们嗑瓜子的声音,别无它声,都在眼巴巴地等待。

  噢,人群外有位女子正向放映员不停地挥手,“我来了,我来了。”看电影的人们一下把目光投向那位,原来是在等放映员那位相好的。吵杂的声音一下安静下来了,放映机一分一秒不停地转动着,电影在悬空的白布上展开了,这时操场上鸦雀无声。

  在露天操场上放电影,凳椅都由各人自备的,高低长短不一样,相互间会有影响,有的看不见画面,大家都很自觉地前后位置作些调整,有的就踮起脚跟,小孩闹着要骑在大人的脖子上,还有未婚夫就抱着未婚妻观看。最孝敬的就要算村子里史姓的一对儿媳,为了能让瘫在病床上的母亲看上一回电影,他俩轮番驮着她,直到看完为止,让在场所有的人都感动。

  第一部电影《红珊瑚》刚放结束,第二部《苦菜花》才装好拷贝,老天爷不争气,下起了零星小雨,放映员小心翼翼地将事先准备好的一块白色塑料布盖在机身上,电影在一幕一幕地放着,人们顾不了雨点落在身上,都在聚精会神地观看,人人被故事情节所打动,哭的哭愁的愁,雨水泪水交融在一起,哭得最伤心的,就要算村西头那位史姓女性“和事佬”,电影都放结束了,人们已离去,她一人还趴在大队部门前一根电话杆旁,嚎啕大哭,嘴里还不停地说:“这片子太苦了,太苦了,看了让人酸心。”大概片中的主人公命运和她的童年经历很相似,勾起了她对往事的辛酸记忆了吧。

  虽然个个浑身被雨水淋得像落汤鸡似的,但大多数人还舍不得离开,站在雨地里穿着雨衣,打着雨伞,戴着斗笠,头顶塑料布,还在细细品赏着每部电影的故事情节,默默地渴望着,叨唠着放映员何时再来我们村,再来露天操场放电影,再让我们饱饱眼福,享受一次精神上的大餐。

【露天电影散文欣赏】相关文章:

远去的露天电影散文01-17

冬日散文欣赏01-16

墨香散文欣赏01-11

也许散文欣赏12-10

冬眠散文欣赏12-11

苦水散文欣赏12-27

精选作文:欣赏(散文)08-07

名家散文欣赏07-21

散文欣赏:夏天的离别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