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作文吧,作文根据体裁的不同可以分为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议论文。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读后感的作文9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后感的作文 篇1
这几天,我读了一篇抗日英雄赵一曼的故事,非常震撼。
抗日女英雄赵一曼率领的部队在一次战斗中被日本人包围了,在组织队伍突围过程中,她不幸被子弹击中,身负重伤,被敌人抓获。日本人为了从她口中获得有价值的情报,对她严刑拷打,百般折磨,但她宁死不屈。为了不让她死去把她送到医院里。监视她的警察和一位医生被她的爱国精神所感动,帮助她逃跑,但在逃跑途中,又被敌人追捕,最后壮烈牺牲。
看完以后,我非常痛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他们在中国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但是有许多象赵一曼一样的爱国英雄,不怕流血牺牲,英勇抗战,最终把日本帝国主义赶出了中国。他们太伟大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我也深深体会到,只有国家强大,才不会受人欺侮。我们是祖国的未来,做为一名少先队员,我们要努力学习掌握本领,长大以后报效祖国。
读后感的作文 篇2
在淡淡的灯光下默默的合上了问题少女的秘密,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这本书让我久久的在灯下沉思着。
书中讲的是一个叫舒文的可爱女孩,她的老师miss关给她起了一个名字为“为什么小姐”,因为这个女孩以发问为己任,这是她去世的爷爷说过的话,这位女孩非常喜欢看《天问》这本书,她能把这本书的内容倒背如流,并且她发挥了爱问的精神总问:“为什么。为什么。”。所以她的老师miss关不太喜欢她,她在图书馆认识了她爷爷的徒弟之后,她总和她爷爷的徒弟——云映雪阿姨一起谈论《天问》这本深奥的书。舒文同学给她的老师miss关写了一封信,至此她的老师开始喜欢她了,也开始思索了。
为什么开始老师不喜欢她问“为什么”,我一直在思索,现在社会上应该是老师非常喜欢问问题的学生,也提倡学生主动学习。我们与老师之间应该如何相处恰当,许多学生认为老师很可怕就像“老虎”一样,学生都不敢主动问问题,一些老师偏心偏向学习好的同学,学习差的同学都不会太理会他们提出的问题,所以一些同学认为老师不管他们,就光知道去玩了。反正今天不问,明天问也行,明天不问后天问也行,明天的明天,未来的未来,把要问的问题忘记,可他们不知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把该学习的东西都忘记了。
有许多学生很爱问问题也很爱思考,他们有许多稀奇古怪的问题,但老师觉得他们的心思不在学习上就不去回答他们问的问题,并且说他们不务正业,导致学生和老师之间关系不融洽。
我在想老师与学生的问题怎样解决,老师的天职是引领学生做人和传授知识,传授知识为何不能讲解外界的知识,老师应该诲人不倦,对学生应该有包容和耐心。学生也应该向老师虚心请教,尊重老师,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学习。
老师应该耐心聆听学生提出的问题,因为只有老师去听学生的问题并解答学生的问题,学生才能主动从老师那里学习知识。
我深深的感叹到,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复杂的东西,也是一门永久的艺术。
读后感的作文 篇3
说实话,并没有看懂这本书,所以起了个干巴巴的名字。他的核心思想,勉强可以理解“单向度的人”这个题目,剩下的论证和结论,也是从译者的话中看出。
先讲我看懂的部分。虽然这本书是上个世纪70年代的作品,但反应的现象或内涵在如今也不过时。“单向度的人”,根据我的理解,是说在现代高度发达的工业文明下,由于技术的进步造成的单面性,控制性加大,人们生活趋于统一,人们的思想变得的单向,批判性思维被扼杀。这是对的。如今的人们,由于工业技术的巨大进步,商业文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相似,包括喝的、吃的、住的,环境的统一加剧生活方式的统一,工作的统一加剧思想的统一,在一个貌似自由其实被压迫和奴役的社会里,人们越来越沉溺于舒适的环境,而接受被压迫的命运。放弃对如今生活的否定,放弃自己的批判性思维,也放弃了生活的另一种可能性。而如果从社会和历史的层面来说,由于工业社会的极权主义和压制性控制,社会的另一种历史替代性选择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小。
从21世纪来看,我们的确这样。网络的普及,看似让人们获得更多的信息,更多的言论自由,但实际上,它加剧了人们思想的单向度性、片面性。人们在浅薄地了解事件之后,被一些公知、舆论、甚至媒体或媒体后的势力所操纵,没有自己的思考和结论而被动接受已有的结论。思想的被x纵,其实是非常可怕的,它让人变得麻木不仁。
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巨大统一,使得人们丧失了理想。或者说理想也被工业现实所浸染。更高的社会地位、更优秀的人生、更完美的伴侣,这些是理想,还是社会给我们的任务?
从教育和文化的层面来讲,过去,教育和文化是属于上流社会的,底层人民没有受教育和享受文化的能力和机会。这从另一方面阻止了文化与实际社会的距离,保留了文化相对于社会的另一维度(来自译者)。这是古代xx政策的组成部分。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教育成为普及化的内容,文化也走下“神坛”,人人识字,人人也可享受文化。但这就加剧了文化的单向度。文化与现实愈趋统一,文化中的对立、批判性就越来越少。而教育中存在的意识形态教育,更多地服务于政治。
我不想讨论失去批判性思维会怎样地阻止社会的发展,这是个哲学问题,相对来说我还没有足够的认知能力认识这个问题。但是,缺少批判性思维,对个人生活、对社会大众和整体,都存在弊端。对于个人来说,缺少批判性思维,加剧单向度思维,会使生活片面化、单一化。个人自己的观点越来越少,而更多的是人云亦云。会使人失去创造性、艺术性、创新性。真正成熟的人,明显特征是思想独立,对自己的生活和社会有着清晰而深刻的认识,对人生有更多的感悟。但单向度思维造成人浑浑噩噩,被奴役而不自知,被束缚而无法摆脱,焦虑而无解。对社会来说,单向度的思维会加剧极端化,造成社会的不理智和压抑。
发达的工业社会,也导致政治的单向度性。即使是两党制,政治倾向也越来越相近;即使是无产阶级政党,也在逐步放弃暴力革命的方法。似乎政治正在趋于中立,用中国的话说,就是中庸。由于单向度导致的政府势力、国家能力的增强,所有事物被分为合法和不合法;由于民主的发展,为了更多选票而改变政治倾向。而过于民主就是好的吗?请参见最近的英国公投脱欧。政府管控职能越来越扩大,其实这在考研政治书中讲过。看来哲学也可以化成浅显易懂的结论。
这本书有些章节是从语言分析的角度和哲学任务的角度分析单向度的社会。其实这点基本是完全没看懂,太过于抽象性了。其中说到的“概念”,似懂非懂,好像是在说一个概念被预先定义,所以失去了其他可能性,这也是一种单向度的表现方式。以及各种缩写名词,比如UN,由于预先定义,而使人会联想到它特定的含义,导致无法从整体和全面的角度思考和认识联合国。
而从哲学角度来讲,书中提到的“终极因”等词,我就完全无法理解其含义了。还有“元词语”,貌似是指对日常用语或者现存语进行预先解释的问题。整本书,看懂了开头和结尾,而中间的论述没有看懂。我现在才认识到,原来老师说的哲学也需要天赋来学习是什么意思,要能理解,并将自己从现实中抽出,还要具备清晰的思维和逻辑能力。
最后译者说,现今社会,批判性思维和反抗意识只能在年轻人和学生身上还存在,因为他们受到这个社会的影响还小。我想说,已经不是这样了吧。至少在中国,我只看到被高考制度所制造的模板。丧失独立思考的可能性和自我约束的能力,随波逐流,没有梦想,这才是中国大学生的普遍写照吧。虽然不是所有人都是这样。反抗的精神和种子早已从年轻人的心中拔除。“自由之精神,独立之思想”,这是大学的要义,大学生的要义,可现在还存在吗?
读后感的作文 篇4
弗罗姆(Erich·Fromm)是人们所熟悉的现代心理学家。最近看了他那本流传已久的经典之作《爱的艺术》,弗罗姆作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之一,其在心理学发展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而《爱的艺术》作为他集心理、人类、伦理、宗教、社会学等学术菁华和几十年理论研究于一身,被列为当今心理学的必读之作。
《爱的艺术》(《The·art·of·love》)从人类最关注的爱情话题着手,探讨了爱的本质、爱的历史以及爱在现今时代所遇到的价值和精神危机。爱,是人类社会最普遍而恒久的话题,千百年来无数智者和哲学家都希望拔开它罩在世人头上的谜雾,但至今仍无人能全面地阐述爱的真谛。但人们仍孜孜不倦地探索,如果歌德的那句名言“永恒的女性引导我们向上”,那么,在对爱的不懈探索中:“爱领导人类进步”则表明了爱在关乎人类自身发展与文明创造方面的不可动摇的作用。爱所以被这样郑重其事的提出来是因为“爱”关乎人生的最主要命题,不仅涉及到每一个人,也维系着每一家庭,并最终决定着人类社会的演进和发展。爱是每一个人的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基本元素,人类社会正是有了爱才能存在、进步和发展,爱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与整个社会的日常活动密不可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爱就在我们心中。而另一方面,人类文明五千年的历史,也就是一部爱的历史,如果说是种族和语言的不同和差异让世界充满纷争,那么正是爱让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结成团结和友谊,所以说爱是联结国家、种族、民族和人人的桥梁和纽带。现今的事实是,对爱的问题的解答不但从来没有获得过圆满的成果,在21世纪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对爱的困惑却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强烈地困挠着每一个人。而弗罗姆正是先知先觉的领会到现代人的这一迷惑,这篇发表于上世纪50年代的经典佳作,是作者洞悉现代人精神危局后凭借自己的专业成就而精心烹调的心灵鸡汤。
在书中,弗罗姆不仅考察了“爱情”这两个字通常所指的两性的爱。更多地考察了人类所有的其它意义上的爱,包括母爱、博爱、性爱、自爱和神爱。这些对不同类别爱的意义和在人类日常社会生活中的现实作用的阐述,组成了本书的主要内容。在具体论述时,弗罗姆则通过对比、分析、归纳和引用等多样化的写作手法,对爱的性质、表现、现实意义、生理学心理学价值等作了深入浅出的论述。清晰的思路、晓畅干练的文字、扎实的学术和理论功力、循循善诱的解说,整部书读来让人感觉轻松自如,为了进一步帮助读者理解各类爱在人类精神世界中的作用,作者对一些与自爱相近或相关的概念进行了辨析。比如自爱和利己、自爱与忘我的关系,通过对自爱的辨证和说明,为在现代心理学中有积极意义的“自爱”正名,指明爱自己与爱他人并行不悖而不是此消彼长。在性爱一节里,则重点地批判了弗洛伊德情爱的性本能决定论,指出了爱情与性爱的地位和关系,这也是后弗洛伊德时代,精神分析学派对弗洛伊德性学理论的最主要修正和扬弃。
从心理学上对爱的心理需求的分析,让我受益良多,这是弗罗姆作为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想通过书本宣传精神分析学派主要学术思想的重要领域。爱这个虚幻的神来之物,原来始终寄宿在人们生物需求的底层,不再是那么虚幻和不可捉摸,而是与人的整个生物特性密不可分。将爱的生物学肇始与个体的人与生俱来的身份认同感联系起来,从而引证出爱的朴素来源,如果西方人说“上帝与我同在”,那么爱也是始终与我同在。通过阅读,进而联系到平时切身的人生感悟和思考,这部分的阐述无疑让自己平时对爱的理解更深入和接近客观实际。其实,爱就是世界的灵魂,爱让这个世界充满和谐和幸福。爱其实就是埋藏在每一个人心中的种子,与我们与身俱来,可以说爱就是人类的基因和图腾。现代人吝啬于爱的给予,其实是爱的缺位和衰弱。一切人间悲剧莫不与爱的缺失和漠视有着直接的联系。在没有爱的地方,战争、杀戮、仇恨和敌对就肆无忌惮的横行、恣意妄为,人类的痛苦的'灾难也和文明一样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所以解释爱的问题,也就是来进一步思考人类文明所面临的现实问题,为进一步寻求解决之道开了一个必要的好头。
对爱情的要素分析,爱情中几个不可或缺的基础因素(或者说是感情):关心、责任心、尊重、了解。在每一份爱心中,回味一下都有四者的存在,正是这四种爱的元素,缔造了人类爱的基调,使社会生活呈现出多姿多彩;爱的这四个元素也是每个人在内心衡量自身爱的能力、感受爱的能力的无形标尺,人性的圆满、爱情的获得和维持都必须始终有各元素的参与和结合。这四者其实是一个理想的人本主义学者在对人文精神的一次综合诉求。
在书中,作者不仅从自己专属的心理学来分析爱情,而进一步阐明了社会意识形态对个人爱情具有渗透、影响和调节的作用。人类社会发端以来,人从本质意义上来讲都是社会中的一分子,所以爱情作为一种人与人的关系形态,就不再是简单的心理学范畴,故而作者在分析爱的时候需要引入当时的社会发展形态、社会意识形态。这种思想就是人本主义心理学与弗洛伊德式的、纯粹的分析学派最大的区别。
在行文基调中,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全书的字里行间充满了浓厚的古典主义元素。对爱的原始渊源的考察让我置身于古典主义的神奇海洋,对我来说是一次很好的西方美学的洗礼和熏陶,比如伦理学范畴中爱情与个人羞耻的那一段论述就把西方宗教学观念引入进来,从伊甸园寓言中的亚当和夏娃因初尝智慧之果而萌生的疏离感和羞辱感,讲到上帝对人类父权式的不容置疑和置否的爱,讲到上帝让约拿去尼尼微为其宣示神谕的故事……。所以阅读本书收获的不仅是心理学知识,还能得到大量的古典文艺方面的滋养。作者能综合诸人文学科的功力,特别是作者深厚的理论实力和人文素养更是让我从心底里钦佩这位心理学大师的风范和广博学识。沉浸在字里行间,作者就仿佛是与一个智者作了一次精彩的美学对话,醉心于每一行甚至每一个文字的同时。给人持久的回味和灵魂的净化,阅读的愉悦莫过于此吧!
最可贵之处,不在于书本能为每个读者切实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而是通过对爱的阐发矫正现代人心底对爱的误认,让人们重新拾起爱的关怀,重建对于爱的信心,这一点是我读过本书后最大的收获。
当然,任何书都有局限性,本书的美中不足之处是作者对现代爱情困局的解说只是引出了一个头,在阐释问题的更深层次原因方面分析得不够透彻和详尽。囿于社会主义的角度来理解当代爱的缺失。可能比较武断,弗罗姆只指出资本主义中人的异化以及爱与性的分离是当今资本主义世界中爱面临全面危机的主要原因,但我个人认为爱并不是一个意识形态差别或种族差别的而特有的问题,有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存在、有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的冲突存在,就会有爱的问题的发生。爱是人类始终必须面对的核心问题,将始终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各个脚步。同时,在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法时,本书显得特别单薄,没有提出有创见性的、前瞻性的措施和手段。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一点批判。
读后感的作文 篇5
看《对着大山喊话的孩子》的这个故事,而我现在就要把我的收获写下来。
这个是说一个小男孩在山上,想和群山做朋友,于是他就在问山的名字,可山又不会说话,但有回声,小男孩不知道,以为山在捉弄他,就大声骂到:“我恨你!”大山也“骂到”:“我恨你!”小孩哭着跑回家了,和妈妈告状!妈妈对孩子说:“孩子,你回去对着大山喊‘我爱你',(.)试试看结果会怎样,好吗?”孩子又跑到山上。果然这次孩子被包围在“我爱你,我爱你……”的回声中。而小孩很迷惑。
从这个故事中,我明白了我们不应该抱怨着别人的态度太冷漠、情绪太不好,而自己却不知到自己是对方一面最好的镜子你做了什么,别人就会“效仿”,比如你骂他的时候,他也会骂你!如遇到这样类似的情况,不妨问问自己做了什么,自己在想什么,自己有没有做错,你想要让别人来爱你,首先你得先去爱别人,你想要让别人来尊重你,首先你得先去尊重别人。所以我们得善待别人。记得我小时候过年,去老家。我跑到别人的家里去玩,一进门,我就大声说着:“叔叔,阿姨,爷爷,奶奶们好!打扰了!”叔叔,阿姨,爷爷,奶奶们都很高兴,爷爷,奶奶们还给了我一个大红包呢!
读后感的作文 篇6
张小娴的这本书一直放在书柜的上方,前两日想着自己应该看书了,站在书柜前面,面对着几千本书,突然什么也不想看。这本恰好立着放在外面,便拿了出来。
这篇文跟她的书没关系,只是我在这一刻突然想到了这个名字,又想以鸵鸟来开头,便借用了过来。
鸵鸟是世界上现存的最大的鸟类,可是鸵鸟的胆子却很小。“据说”鸵鸟在危险来临之时,会把头埋进沙子中。在人们看来,这样的做法无异于掩耳盗铃,分明是自己骗自己罢了。
其实人类也常常做这样在别人看来愚蠢之极,自己却宁愿采用的方法。遇到必须要解决偏生又无法解决的困难之时,很多人都会一头扎进沙堆里,最好自己什么也听不见,什么也看不到。
如果我是鸵鸟,那我一定是一只明明没什么战斗力,可是当危险到来之时却逞一时之勇冲上去的人。埋在沙堆中或许能躲过一劫,可冲上去说不定只有死路一条。
同事、朋友说我这是勇敢,是仗义。其实对我来说,只是直接。我是个直接的人,来不得拐弯抹角,看不得不平之事。这样的性格未见得好,虽然我鄙视没有正义感的人。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有朋友说非是不能改,只是我不想改。虽然应为这样的性格吃亏无数,可是自认为这还是我的一个优点,一个闪闪发光的有点。其实,我欣赏那种遇到不平事不会当面发作、但总能找到机会或者创造机会让好人得报坏人受惩的人。只是,现在这个社会,世故精明之人,有;有正义感之人,不缺;世故精明又有正义感的人,还没看到。
不知道是不是我幼稚了,我真的觉得如果有这样一个人做朋友,那会是一件很快意的事情。
常常矛盾着,要不要把这样直来直去的性子改掉。可是当我变得世故圆滑、精明老辣的时候,那还是我么?再怎么学别人一般把头躲进沙堆里,我终究还是我,还是那只瘦小却勇敢,明知道害怕可还是会冲出去的鸵鸟。
读后感的作文 篇7
暑假前,我在家里读了一本杨红缨阿姨写的书—《幸福的鸭子》。我很喜欢这本书中的女主角麻花儿,因为她无比的幸福与快乐!这本书的内容是这样的:在暑假里,笑猫和马小跳等人来到张达的外婆家。那是一个满是桃林的美丽地方。在那里他们结识了巨人阿空、腊肠狗拖拖、和一只名叫麻花的女鸭子。女鸭子麻花儿是一只极其容易产生幸福感的鸭子,而这种幸福感来自给予,她在给予的同时也获得了幸福,而麻花儿就是一只时时刻刻都会感受幸福的鸭子。麻花儿有一颗感恩的心,在麻花儿的心中充满了生活智慧,能从每天平凡的生活中感受幸福,能把一件糟糕的事看待成一件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事情。在这本书中,我觉得最生动美丽的故事就是“萤火虫的仲秋夏”。
这篇故事讲的是:麻花儿带着笑猫等来到小亭子里,这天晚上,没有风也没有星星和月亮,但是这时,他们看见了许多萤火虫。麻花儿高兴地唱起了一首激情地歌。这时奇迹出现了!萤火虫竟飞出了一个火树银花的图案。麻花儿依旧唱着,萤火虫也不停的飞舞着,这是不是就告诉了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不放弃奇迹就会出现!对于我来说,活在这个世界上,金钱什么都不很重要。我只想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我就很满足了。如果要让我选择两种生活,一种是:有着一大堆金钱,但却自己一个人孤独地生活,一种是:整天可以在家里和家人说说笑笑的生活。那我非常愿意选择第二种生活方式。因为钱不多没有关系,只要吃得饱、睡得香就行,至于钱,如果需要以后还可以再赚;但是幸福和快乐是用多少金钱也买不来的,这些都是要靠自己争取来的。我最后的感受是:我们往往在生命结束的最后一刻才想起自己应该要做些什么,因此,我们要珍惜时间,把握好生命中的每一秒、每一分,不能让生命白白浪费掉,要活得更加精彩!
读后感的作文 篇8
昨天在报纸上看到一篇文章写得真的很不错,于是很想与大家一起来分享,让大家一起感受这份激励!故事的内容是这样的:
一位刚毕业的女大学生到一家公司应聘财会工作,面试时即遭到了拒绝,因为她太年轻,而公司需要的是有丰富的工作经验的资深会计人员。女大学生没有气馁,一再坚持。她对主考官说:”请再给我一次机会让我参加完笔试”。主考官拗不过她,答应了她的请求,结果,她通过了笔试,由人事经理亲自复试。
人事经理对这位女大学生颇有好感,因她的笔试成绩最好,不过,女孩说自己没有工作经验。找一个没有工作经验的人做财务会计不是他们公司所预期的,经理决定收兵:“今天就到这里,如有消息我会用电话通知你。”女孩从座位上站起来向经理点点头,从袋里掏出一玩钱双手递给
经理:“不管是否录取,请都给我打电话。”经理呆了一下,问:“你怎么知道我不给没录用的人打电话?”“您刚才说有消息就打,那言下之意就是没录取就不打了。”
经理对这位女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问:“如果你没被录用,你想知道什么?”“请告诉我,在什么地方不能达到你们的要求,我在哪方面不够好,我好改进。”“那就这一块钱?”女孩微笑着说:“给没有录用的人打电话不 属于公司的正常开支,所以由我付电话费,请你一定打。
经理也微笑着说:”请你把一玩钱收回,我不会打电话了,我现在就通知你,你被录用了。”女孩用了一元钱敲开了机遇的大门。
生活中的强者面对机会总是会不屈不挠地争取,不失时机地展现自己,毫无惧色地推销自己,最终成就了自己。
朋友,当你面对这样的情况,你会如何处理呢?你是否也会象这位女孩那么争取着销售自己亮出你自己吗?
读后感的作文 篇9
这几天,我在家读了一本很著名的书——《简·爱》。
看到书的名字,我不免有些好奇。简·爱?字面意思上解释为简简单单的爱,这本书难道讲的就是简简单单的爱吗?如果真是这样,有什么好看的呢?
我不情愿的打开书,发现简·爱是这本书中的主人公。这本书是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创作的。这位英国女作家和她的两个妹妹艾米莉、安恩,堪称逆境成才的典范。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中,主人公简·爱的一生以及她的经历就是夏洛蒂·勃朗特的写照。
这本书讲述了简·爱自幼父母双亡,她被寄养在舅妈家,舅妈对她不好,表哥打他,表姐轻视她,也许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使她充满信心,坚强不屈,不可战胜,追求光明和美好的生活。在罗切斯特面前,她从不自卑,平等相待,罗切斯特为此爱上了她。可结婚那天,简·爱知道了他已有一妻。在金钱的诱惑下,她依然坚持自己的尊严。她还乐于奉献,当她知道自己有很多钱时,她没有独吞,而是和贫困的表哥、表姐分享。小说的结尾很成功,罗切斯特虽然双目失明,但还是和简·爱结了婚,有了孩子,并快乐的生活下去了。
作者夏洛蒂·勃朗特坚强不屈,大公无私,善良,乐于奉献,而书中的简·爱也是这样,她们都是在逆境中坚强,不放弃,最后闯出来的勇敢的女性。我们应该要向她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