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有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很是熟悉吧,作文是经过人的思想考虑和语言组织,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那么你有了解过作文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后感的作文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后感的作文 篇1
小时候,怀着好奇的心情读完了《海的女儿》,这是一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小美人鱼为了追求人的高洁和不死的灵魂,放弃了华贵的生活和三百年的寿命,甘受种种痛苦,最终在希望幻灭之时,不惜抛弃生命,去诠释何为真正的人。
当年的我曾经问自己:“这样做值得吗?”年幼的我无法明白这个故事的真谛。即使是今天,每当这个问题浮现在脑海,我还是无法明确地回答自己。
长大后,学习压力越来越大,压得我喘不过气。别人都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付出总有回报。我谨记这句话,一直踏踏实实,努力走好每一步,但有时却一无所获、遍体鳞伤。
还深深记得那次考试,夜以继日地刻苦,却换来不可接受的低分。我沮丧,迷茫,开始埋怨上天的不公,开始放弃最初的梦想。
妈妈看着我,意味深长地对我说:“再去读读《海的女儿》吧,你一定会受益匪浅。”
我鼓起勇气再一次翻开《海的女儿》,当故事中的一个个章节,一句句话,甚至是一个个字,再次进入我的眼帘时,我感到一股甘泉涌入心田,它像初春的第一抹阳光,使我的心豁然开朗。
我佩服故事中的小美人鱼,她追求美好的目标,享受奋斗中的快乐,看重过程本身远胜于结果。她的每一步都像是在尖刀上行走,但她始终没有放弃。即使在追求的目标不可能实现的时候,她仍在前行。美人鱼没有获得人类不灭的灵魂吗?不,她分明被作者赋予了人类最美好的灵魂。表面上美人鱼失败了,她没有成为人,但在精神上,她至高无上,芸芸众生望尘莫及。而我呢,和她恰恰相反,失败时只看到结果,却忽视了努力的过程。
但此刻我明白了,遇到困难,只要真正努力过,拼搏过,不管结果如何,都不会遗憾。追求本身就是成功,追求本身就是一种美。
读后感的作文 篇2
一定有一些人,常常为愚蠢的猪所耻笑。
猪,是被人们当作愚蠢、丑陋化身的脏物,是要听从人类安排的、提供食物的机器,活着的目的无非是吃了就睡,多多长肉,那么卖相才好。
人,则被认为是自然界最高贵的存在,是万事万物的法则,是能制造工具、使用工具的高等动物。
可是有这么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它超凡脱俗、玩世不恭,从不听从于人类的设置安排——它大胆的跳出猪圈,潇洒随意的游走;它喜欢自主婚姻,于是去其他村寨寻找好看的母猪;它善于模仿,于是乐意跳上屋顶,学汽笛声叫;它不屈服于人类安排的死亡,于是倾尽智慧去勇敢的斗争。最终,它取得了胜利,回归山林。
时下也有这么一群人,他们深谙生存之道,日日夜夜混迹于深沼泥潭之中,却仍能保证官位不倒,财富不少。利我者随之,逐我者害之,得之我幸,不得我命,真可谓是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发挥到淋漓尽致,香车娇娃,日子好不逍遥!
一猪一人。猪,不愧是蠢物,逆社会之主流而行之,不是飞蛾扑火,自取灭亡吗?为人者,且嗤之一笑。而人,又不愧是智慧的化身,他们既爱设置他人,也包括自己,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满足他们的贪欲,支撑那酒醉灯糜的生活。于是便有众多的人,在同类设置的框架下,或畏缩,或顺从,或苟且偷生。为了种种身外的利益、关系、人情,龟缩在一个干瘪的躯壳里,犹自津津有味地残喘。
自由,弥足珍贵,猪尚且不顾一切的追逐,而有些人却偏不爱自由。如此看来,一些自诩为“法”的人们,为这些“蠢物”所耻笑,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读后感的作文 篇3
这本书的作者是杨鹏。里面讲了许多的故事:我的同桌是上帝﹑梦中小镜、守护天使、我变成了恐龙、书中自有颜如玉、抽屉里的香格里拉、纸仙……读了这本书让我很快乐,爱不释手。
我最喜欢《纸仙》这一篇。里面讲了“我”的妈妈,用她的小剪刀:一会儿剪出了一个古代美女、一会儿剪出了一座城堡、一会儿又剪出了一个兵马俑……非常神奇。最神奇的是,这些用剪刀剪出来的工艺品,成形后却看不出是纸做的:有的'有玉的光泽、有的有金属的质地、有的有布帛的柔软……爸爸回到家,看到了摆在地上的一百多件手工艺品,惊讶的张着嘴,想合都合不拢。第二天,妈妈在小城最好的位置帮爸爸租了一个店。一开张店里的生意并不好,赚的钱不够付房租。妈妈就建议爸爸去电视台打广告。果然生意越来越好,经济情况也越来越好。半年后他们住进了一幢三层小楼。又过了半年,他们的订单多的都堆成了山,爸爸让妈妈熬夜制作。爸爸的生意越做越大,许许多多海外来的华侨也成了爸爸的客户。最后,“爸爸”成了亿万富翁,背叛了妈妈。妈妈原来是天上的仙女,最后化作一缕烟走了。妈妈剪得所有的东西也都消失了……
“我”童年时的家庭虽然清贫但是温馨幸福的,“爸爸”是心地善良的;“我”少年后的家庭是富有但却没有家的温暖,“爸爸”是丑陋的。“爸爸”有钱后背叛了“妈妈”,有钱人永远都会花心的,这令“妈妈”说住了自己的秘密,升天走了。
虽然只是一篇不太短的童话故事,但从中我读出了人间的“美”与“丑”、“善”与“恶”、“贪婪”与“无耻”,更明白了人心的邪恶。我们应该像“妈妈”一样善良,不能像“爸爸”一样贪得无厌,美好的生活要靠我们辛勤的双手去创造,不能等着天上掉馅饼,更不能有了富有的生活后喜新厌旧。
读后感的作文 篇4
《小径分岔的花园》是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创作的一部带有科幻色彩的小说,主人公是一个中国人。它讲述了一战期间在英国为德国当间谍的主人公余准在同伴被捕、自己被追杀的情况下,为了把重要情报告知德国上司,而不惜杀死汉学家艾伯特的经过。故事的讲述又以余准被捕后狱中供词的方式展开,且以欧洲战争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的推迟为切入点,引人入胜。
《小径分岔的花园》表面上采用了侦探小说的形式:一战中,中国博士余准做了德国间谍,遭到英国军官马登的追踪。他躲入汉学家斯蒂芬·艾伯特博士家中,见到了小径分岔的花园。在当主人公与汉学博士讨论正投机的时候,他把汉学博士杀了,接着主人公被追杀的人逮捕了,然而最终的结果是主人公却成功地把秘密报告给了他的头头。这是由于“柏林的头头破了这个谜。他知道在战火纷飞的时候我难以通报那个叫艾伯特的城市的名称,除了杀掉一个叫那名字的人之外,找不出别的办法”。
博尔赫斯早年深受柏拉图和叔本华等人的唯心哲学,还有尼采的唯意志论的影响,并且从休谟和康德那里接受了不可知论和宿命论以及古希腊哲学家芝诺、苏格拉底等人的哲学影响。他对笛卡尔的思想也了然于心,在上述哲学家的观点的基础上,他采用时间和空间的轮回与停顿、梦境和现实的转换、幻想和真实之间的界限连通、死亡和生命的共时存在、象征和符号的神秘暗示等手法。
博尔赫斯用小径分岔的花园造了一座迷宫小说其实写的是两个故事,但博尔赫斯却把他们巧妙地糅合在了一起。文章的主线是主人公这个间谍正被人追杀,他要把他所知道的秘密报告给他的头头,然后文章的大部分内容都在讲他与一名汉学博士讨论关于迷宫与时空的哲学。本来汉学博士是与本故事无关的,但在小径分岔的花园里,我们在这一刻相遇是朋友,下一刻相遇就是敌人,无数的时刻有无数的你我,我们以何种方式相遇是很不确定的。作家借角色的口宣布“写小说和造迷宫是一回事”,而下面的话才揭示了小说的主题:“由相互靠拢、分歧、交错或永远不干扰的时间织成的网络包含了所有的可能性。”博尔赫斯将关于时间相对性的深奥、复杂的哲学问题诉诸小说这一艺术形式,充分显示了他过人的智慧和非凡的文学才能,而把通俗有趣的侦探小说与抽象玄奥的形而上学结合起来,正是博尔赫斯的个人特色。
“时间”不仅是博尔赫斯小说的一个重要题材,也是他最常用的一个手法。与人们通常理解的时间不同,博尔赫斯发明了一种“时间的分岔”:如果时间可以像空间那样在一个个节点上开岔,就会诞生“一张各种时间互相接近、相交或长期不相干的网”,对峙于牛顿的线性时间,在这张网里,人们可以“选中全部选择”。他对“时间”的困惑与关注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反映在小说的字里行间。在他的小说中,时间有时是无限的,有时又是周而复始、循环不已的;有时还仿佛根本不存在似的,有时没有过去、没有未来、只有短暂的现在,这一切不仅反映了作者的虚无主义情感,也使他的想象力得以在时空中不受限制地翱翔。在所有的虚构作品里,每逢一个人面临几个不同选择时,总是选择一种可能性,排除其他。《小径分岔的花园》的主人公却选择了所有的可能性,这样就产生许多不同的后世,许多不同的时间。
另外,博尔赫斯很推崇时间的重复和循环,他说:“在永生者之间,每一个举动(以及每一个思想)都是遥远的过去已经发生过的举动和思想的回声,或者是将在未来屡屡重复的举动和思想的准确的预兆。经过无数面镜子的反照,事物的映像不会消失。任何事情不可能只有一次,不可能令人惋惜的转瞬即逝。”即是说,那些“我”正在经历的“现在”,对于已经经历过此事的“你”来说,就已经是“过去”了。然而“我”和“你”都不会成为最后经历这些事情的人,在不知何时的“未来”,肯定还会有某些人和我们一样,在某种特定的巧合中,很偶然地在经历我们正在经历或是已经经历过的事情。在小说中很容易找到这样的例子:在故事的前半部分,俞琛和艾伯特可以算是朋友的关系,而到了故事接近尾声的时候,他杀了艾伯特,他对于艾伯特来说就是敌人了。在艾伯特即将被杀之前,他说道:“时间是永远交叉着的,直到无可数计的将来。在其中的一个交叉里,我是您的敌人。”
博尔赫斯出生于1899年,和川端康成、海明威同年出生。有时候会想,那一年,在世界三个不同地方,有三个大作家同时呱呱坠地,也是一件挺有趣的事情。和那二位自杀不同,博尔赫斯死于肝癌。老天似乎开了博尔赫斯一个天大的玩笑,让他终身从事图书馆工作,担任馆长,掌管82万册图书,却又让他患上严重眼疾,近乎失明。博尔赫斯长年独身,由母亲照料生活,直到68岁才和一寡妇结婚,仅3年就离异。母亲辞世后,他认定追随自己多年的日裔女秘书玛丽亚·儿玉为终身伴侣,并于1986年4月26日结婚,一个多月后去世。
读后感的作文 篇5
朝花夕拾的读后感掩卷三思,唏嘘不已读完鲁迅的《朝花夕拾》,不禁让我抚书轻叹,鲁迅不愧为一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笔锋如刀,言语幽默而辛辣,分析精辟;一针见血,他对当时社会不公现象的批判让当政者如“骨鲠在喉”既吐不出也咽不下。
在《狗、猫、鼠》中的一段让我叹服“禽猛兽以较弱的动物为饵,不妨说是凶残的罢,但它们从来就没有竖过“公理” 、“正义”的旗子使牺牲者直到被吃的时候为止,还是一味佩服赞叹它们。”结合现实世界,这段话难道还不值得人们深思吗?充满童真又让人身同感受的《五猖会》中,最后一句话,让我沉思和玩味。书中写到“我至今,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有学者说鲁迅用最后一句话作为文章的画龙点睛,表现出父亲对儿童心理的无知和隔膜,含蓄地批判封建思想习俗的不合理。但这种不合理,不是依然发生在我们当代学生身上吗?那我们应不应该像鲁迅那样对这些不合理,发出我们内心不满的呐喊呢?但我不会,这是得益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一句简单的“虎毒不吃儿”可证明一切。
也许我们会像鲁迅一样对父亲的严厉和冷漠不理解,但几千年以来“学而优士”是中国的传统思想。如果不是父亲的严厉,也许鲁迅不会成为一代文学家,也许只是一个不学无术的富家子弟,或像祥子一样是只卖力气的人。和鲁迅童年相比也许我们更不幸,在日新月异的高分数下,在提倡赢在起跑线上的口号下,又有谁不把好的成绩,好的文凭作为踏入社会的王牌呢?在先进科技信息高速发展的年代,又有谁愿意去想没有好文凭的后果呢?
也许父亲的冷漠和严厉正是他们仅为人之父的责任。鲁迅的《朝花夕拾》的确有着许多让我们借鉴、学习和深思的地方。
读后感的作文 篇6
在家里,我是小公主,爸爸妈妈的疼爱,爷爷奶奶无微不至的关怀,使我很自然地接受了这些来自亲人的关爱;在学校,我是小树苗,老师的谆谆教导,同学的纯洁友谊,使我获得了许多成长中的乐趣。
少年的我居然被大家称作了“90后”。我从没有想过:什么是脆弱敏感的神经;什么是孤傲自私的性格;什么是个性张扬、追求时尚、标新立异;什么是迷惘的一代……这些与“90后”相关的描述,对于我们这群与90擦边的小小少年来说,真是太遥远了。因为单纯的我们在快乐幸福地生活、学习,这些特点对于我们来说真是无法理解。当我阅读完《我是90后》这本书后,我找到了答案。第一,对于作为90后的我们最重要的是对自我的认知。学好功课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准。第二,我们应该拥有关爱之心。爱是相互的,当我们获得别人的关爱时,我们也应该付出:分担父母的家务劳动,关心爷爷奶奶的身体健康,多一句问候,多一份付出,回报爱自己的人将会获得双倍的快乐。第三,我们还应该拥有团结之心。学校是个大家庭,团结友爱才能让这个大家庭和睦向上。你帮我,我帮你,在帮助中才可能共同进步。第四,我们还应该树立独立之心。只有独立的人才可能做生活中的强者。作为独生子女的我们更应该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立才能自强。第五,我们要有对社会的关注之心,不能狭隘地活在自我的世界里。关注地球,保护环境,只有世界“绿”色了,我们才可能有美丽的家园。
我是“90后”,我没有“70后”的抱怨,没有“80后”的张狂,但我有自己的生活准则,我能正确地看待我的智商和情商。我相信:我们一定会把21世纪书写得更为完美。
【【精华】读后感的作文汇总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