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大地震40周年纪念日征文

2023-07-31 小学生作文

  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对征文都不陌生吧,征文要求篇章结构完整,一定要避免无结尾征文的出现。写起征文来就毫无头绪?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唐山大地震40周年纪念日征文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唐山大地震40周年纪念日征文 1

  每一年的7月28日在日历上说是一个极为普通而平常的日子,但对于我们百万唐山人民特别是经历过那次灾难的人来说是一个黑暗的日子,揪心的日子。

  唐山这座美丽的城市地处京津要塞,是东北连接京师的挢头堡,在这里蕴藏了煤铁等多种矿产资源,在一百多年前就是一个闻名全国的重工业城市,这里曾诞生过多个全国第一,第一条标准轨铁路在此修建,第一座火车站也在此建成,可以说这里是中国铁路的零起点。

  特别是建国以后在党中央的关怀下,唐山如同插上腾飞的翅膀,可是正当唐山人民在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上奋力前进的时候,一场灾难降临了,1976年7月28日凌晨伴随着那一刻大地的'抖动唐山这座拥有百万人口的重工业城市被夷为一片废墟,霎时间造成了三十多万人死伤,此次灾难震惊了世界。

  可是我们英勇的唐山人民并没有被灾难压倒,在大地震刚刚停止余震仍在发生的时候,唐山人民就发扬了先人后己先公后私的共产主义精神开始生产自救,谱写了一曲风雨同舟,生死与共的壮曲悲歌。

  地震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急令全国火速救援,在全国人民的支援下,震后不足十天铁路和机场恢复通行,一个月后各大工厂恢复生产。在救灾过程中并没有发生瘟疫,这可以说是开创了世界救灾史上的奇迹。

  我们现在的唐山在环城水系的保护中,在大南湖,大城山,凤凰山三个城市公园的点缀下高楼林立,商铺云集,唐港,唐津等多条高速公路在此交错。唐山机场的通航又架起了一座通向全国乃至世界的空中挢梁,为唐山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唐山今天的巨变让世界震惊,这座在震后曾被人预言要从地图上消失的城市又一次屹立在渤海湾畔,并且在不久的将来将成为渤海湾畔的一颗耀眼的明珠。抚今追昔,三十多年过去了,此间的千变万化除了我们英勇唐山人民辛勤的劳动,还得归功于我们英明的领导——伟大的中国共产党。

  我们现在还要继续发扬那种公而忘私的抗震精神把新唐山建设的更繁荣,更美好!

  唐山大地震40周年纪念日征文 2

  1976年一场毁灭性大地震将唐山变成了废墟,像凤凰涅槃,40年后一座现代化宜居新城在废墟上崛起。

  唐山是属于全人类的。40年前的人间惨剧,让不同地域、不同肤色、不同信仰者的心同被撕裂。我很晚才从旧报中发现,当年,唐山大地震的消息传到与我们完全隔绝的海峡彼岸,台湾民众曾噙泪发起手足情深的赈灾募捐。这十多年,因为《我和我的唐山》一文被编入中学课本,香港青少年对唐山始终充满特殊的关切,有的学生甚至对解放军255医院小小灵堂里那些死难孩子的名字耳熟能详。

  这是生命的传奇。人们从未如那一刻般强烈感受“活着”的珍贵。一个幸存者救活十数人,十数幸存者又抢夺出上百人的生命。当十万救援解放军和万名医疗队员从四面八方汇聚,生者与死者的鲜血融合在一起,在黑色的天地间写下一个大大的'“人”字。

  这是人性的实录。大地震以残酷的方式,扯去这星球上的万般涂饰和遮蔽,裸露出这一对最基本的关系:大自然和人。人,从来没有像40年前在唐山废墟上那样,逼真地看清自己:脆弱和坚强,卑微和博大,邪恶和善良;从来没有像40年来的唐山那样,从废墟上重新站起来,惊人地表现自救和他救的伟力,从城市到心灵……

  这是2006,我们的唐山。我们向死者致哀。我们向生者致敬。我们牢牢地记着昨日,满怀希望向着明天。拭去泪水的手紧紧相握,我们在一起,永远不分开。

  我觉得除了怀念和悼念,还要多宣传一些地震避险、自救互救的一些常识,要加强地震预报的能力,将损失降到最低。盼望地震预报能和航天技术那样有飞速发展。

  唐山大地震40周年纪念日征文 3

  40年前的唐山:形形色色的人影,在灰雾中晃动。他们惊魂未定,步履踉跄,活象一群游梦者,恍恍惚惚地被抛到一个陌生的星球。他们一切都麻木了,泪腺、声带,传导疼痛的神经系统都麻木了。谁也想不到会有这场规模如此浩大的劫难,他们无暇思索,无暇感觉,甚至来不及为骨肉剥离而悲恸。

  40年,唐山在艰难地弥合、康复。新生代唐山人背负着厄运遗留的苦涩辛酸,但他们也拥有那块土地赐予的特殊的财富。

  每个人都在可以寻找财富,而我想说的是无价之宝就在我们身边。“人”,“生命”,“爱”,在唐山不是甜腻的广告语。它们就是生活本身,和柴米油盐、家长里短、喜怒哀乐如影相随,日复一日,细碎平凡。我看到一股“民间感恩”的暖流,在唐山地震40周年之际,正自发地涌出,自然地流淌。到处有人在“寻亲”:经历劫难的人们和他们的后代,要报答那些拯救、帮助过他们的人;当年的援救队员,在牵挂寻觅那时认识的孤儿和伤残者……媒体上,曾被认为“过气”的友爱故事,散发出阵阵新草的清香。人们需要。需要这样的呼吸和沉浸,这样的感伤,需要这样的抚慰和相濡以沫,还有自我涤荡。

  虽然灾难无情,但是我相信人间有爱,有爱的世界一定不会空虚。剧中还有一点也是值得赞叹的,也是最重要的,那就是——亲情。一幕幕往昔父母大爱无私誓死护犊之情的`心酸场景在脑中回放,亲情,这是一个多么美好感人的感情。只有亲情才永远不会背叛你,才是你心灵永远的港湾,亲情如一棵大树,永远为你遮风挡雨,亲情是一座港湾,永远为你心灵的小船开放,亲情是一个温暖的家,永远欢迎你回来。

  珍惜生命,是普世的价值,文明的起点。善待生命的民族,才有健全的心智。当每一个个体都有尊严,一个国家才称得上真正的“强大”。生命的互爱,孕育富有活力的社会,如细胞和细胞、血脉和血脉、骨肉和骨肉相互依存,塑就富有弹性的强健肌体。逝者长已矣!他们鲜血换来的哲理,今天已成共同准则。捍卫人的权利,保护人的生命,增进人的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抚今追昔,攸忽四十年。爰立此碑,以告慰震亡亲人,旌表献身英烈,鼓舞当代人民,教育后世子孙。特制此文,镌以永志。唐山大地震使我感触极深,从中我了解到:我们只有一个家园,要好好珍惜它,不要让大自然重演这惊险的一幕!

  唐山大地震40周年纪念日征文 4

  从煤都、钢城走来的唐山有着坚硬、坚韧与坚强的品格。承受了1976年的灾难,这座城市没有倒下、没有消沉,他默默地压抑着、不屈地挺立着、坚定地成长着。而今,一座崭新的城市,正骄傲地强盛,蓬勃地绽放!

  随着唐山抗震40周年的到来,地震与抗震的话题又一次热起来。私底里自己常常讲,唐山是不讲1976的,那是唐山人的痛、一座城的疤呀,是不可回望的、是人们不愿触碰的呀!

  印象中有钱钢所著的《唐山大地震》,那是纪实的、沉重的,是为了忘却的;后来又有了冯小刚的电影《唐山大地震》。如何准确把握唐山1976的客观脉络和中正源流,每想到此,自然记起“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十六字抗震精神,这是客观的凝练、主流的概括、底蕴的升华。但,不说不论、不讲不谈,其实是更大的压抑、更深的情愫,唐山是需要一个情感的出口的,这需要时间的磨砺、需要集体的共鸣,只有如此,唐山才能从灰霾中走出来。

  那么,唐山就生发出了独特的文化景象,每逢节日,在整个城市的集体意识里一种牵挂、一种心事萦绕于怀,为了自身的坚强、为了相互的慰籍,家人间、邻里间各怀心事,往往又不能相互诉说,放下再涌起、压下终于再漾开、多以昂头示人。在清明、寒食以及“7·28”的节点,人们在晚间走向街口,默默地低泣、缓缓地诉说、深深地追思,倾吐心底的压抑……或者在白天,人们涌向地震遗址纪念公园,纪念墙下,菊花与百合、供果与挽联,或肃然垂首,或埋头静祷,眼中噙泪的人们是如此的默默守候与不舍离去。此刻,他们在回想那前夜与亲人的温存吧,他们在追思长辈的嘱托与期盼吧,他们在回望年少时与小伙伴的欢愉吧。10年、20年、30年、40年来,景象已然远去、亲情定格心中,那是多么奢侈的亲情、多么奢侈的美好啊……这是唐山独有的景象、独有的文化吧,唐山城市压抑的情感需要一个出口,或许冯小刚做过的就是一个尝试。

  40年来,我们坚持着、坚强着,向前、向前……那么,我的经历呢,曾记得,兄妹4人的合影,我们身着父亲亲手制作的衣服,在镜头前,众兄妹脸上都漾着新鲜与美好憧憬的神情,这仅有的合照,却在地震中遗失了,抑或被母亲藏着、藏着,不知了踪迹;曾记得,在春节前天气晴好的冬日,兄妹3人随同父亲步行去远方的集市赶集,在儿时的记忆中,那是一次愉快的集体出游,10岁的妹妹和8岁的弟弟簇拥着,近午时,我们选择在秋耕后的稻田土垡中穿行,田间小憩,大家拆开赶集买来的“巴列饼”,和着泥土的气息,它是那么的香甜,田园里是那么的欢畅!曾记得,邻居们常常夸奖妹妹的漂亮与弟弟的聪慧,看到妹与弟的进步,我心中如父母一般充盈着骄傲,如若一起成长,该是如何的甜蜜景象呀;虽然困苦,但总能相携吧,父母膝下不知又有多少孙儿环绕;曾记得,“7·28”的前夜,天气异常的闷热,晚间曾放露天电影,回来不知怎么了,妹妹非要与我换床位,妹妹与弟弟到了外间,但恰恰地震时整面墙壁向外砸向了妹与弟,待父亲在大雨磅礴中将我们扒出,母亲哭喊附近经过的医者时,他们已经奄奄一息,在塑料薄膜的避雨棚中,我曾默默地守护着,以不让他们再受蚊虫的伤害,在哀痛与肃穆的氛围中送走了他们,我懵懂地意识到了永别。少小的我,曾多少次哭喊,没有更好地保护与照顾他们,经漫漫时日的抚慰才一点点、一步步地放下。

  经过这一磨难,父母由内心及身体都已有了创伤,父亲莫名地听力下降,以至于耳聋了,母亲因锁骨被砸断,转院到河南开封,父子3人经过了3个月的相依为命的时日,母亲归来,家又完整,但母亲的眼睛因时常偷偷地流泪,视力减弱,终于若干年后泪囊做了手术。自那时起,我自然而然地肩头就添加了分量,照顾好父母,尽好人子的责任,关照好弟弟,尽到兄长的义务,主动地担担子、尽力地去遮风雨。

  每到清明、寒食,母亲总是事先准备了有色及无色的草纸,分别裁出衣裤、剪好纸钱,以传统的方式,寄哀思、了心意。修成纪念墙后,全城终于有了一个集体悼念的去处,自己也默默地去找寻所属县区的板块,自此,逢“7·28”,多自己或偶带孩子们,到纪念墙处,送上花束,写上告慰的话,妹及弟应该是收到了的,因为我心有所平复。

  我们经历了唐山地震,人们是自强的、互慰的,是为了“活着的人”而坚强的!表现出强烈的利他属性与集体意识!这是一座城市的潜底意识的正统与现实作为的主流!

  记忆中,人们生死与共。震后电闪雷鸣下,无论老幼和男女,余震中自救互救、没有等待,肩扛手刨、没有抱怨,为着逝去的亲人,肃然地掩埋;为着医治伤者,救治以及转运;为着御寒挡雨,分发物资、搭建防雨棚;为着果腹,扒出粮食,埋锅造饭;为着秩序安宁,组织民兵治安巡逻;为着群众,支离的组织重又健全,抢险救援以及生产的恢复。

  人们相濡以沫。失去父母的孤儿,送到了育红院;失能的截瘫者,住进了疗养院;失偶的人们,相继组合了新的家庭,以生者的互助来示人以坚强,这正是唐山苦涩的选择,也是一种特殊的家庭文化现象。

  人们坚韧不拔。以最快的速度恢复生产生活,冬天来临前,我们住进了互助建设的简易房,生产得到全面恢复;震后头10年,致力于恢复建设、重建家园;又一个10年,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振兴;第三个10年,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成为河北第一经济强市;在40年到来时,唐山深水大港曹妃甸蜚声中外,已然成为世界排名第7位的国际港口,作为地级城市举办的世界园艺博览会及金鸡百花电影节,迎来万众瞩目的时刻。

  人们感恩博爱。在经济匮乏的1976年,我们铭记着直升机空投的压缩饼干的口感和味道,我们体味过各地人们捐献的衣物的温暖,整座城市感受了党和国家以及全国人民的'关爱。在2008年汶川地震中、在2010年玉树地震中,唐山救援队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参与抢险,唐山捐款捐物无不全城涌动,唐山不愧一座有着大爱的城市!

  由“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而来,又一脉相承的“感恩、博爱、创新、超越”,是这个城市内蕴精神的写照,这是我们应该弘扬下去的值得自豪的城市精神!

  我开始渐渐地相信钱钢、冯小刚们是在试探、试图引领唐山城市的情绪吧,这个城市需要抚慰,需要一点点地走出来,希望继续有一种文化形式的探索,能够轻轻地润及这座城市的魂灵,来慢慢地、渐渐地抚平这座城市的伤痛。若趁人们还在着,我认为是善莫大焉的。

  终于,把萦绕于心多年的话写出来,如果刊印,这些文字就会散播到天地间,相信在某一处美好的地方看着我们的逝去的亲人们会是欣慰的吧,看我们的城市多么壮美、城市中的人们多么坚强!写文字的自己及看到文字的这个城市的人们,是会有些释然的吧。

  最后,可以告慰妹与弟的是,在孜孜的求索中,虽历漂泊,但我们已然加入现代化、城市化的洪流,父母也都随同哥哥进城,并且有自己独处的所在,他们互相关照,可以无忧地安度晚年;弟弟也已过不惑,坎坷中总还是向前铿锵迈进的,3位侄辈都上进,并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你们可以欣慰。

  记忆,已然定格在那个夏天。祈愿,妹及弟,以及地震中离去的伙伴和邻里们,在温暖的、明媚的无忧的时光里永驻,在我们的心中永生!祝福唐山吧,祝福亲人们吧!

  唐山大地震40周年纪念日征文 5

  一座城市的劫难与重生,包含着无尽悲欢,也见证着无数奋起。从曾被西方媒体预言“将从地球上被抹掉”的满目疮痍,到今天奋翅于冀东沃野的现代化城市,唐山40年的沧桑巨变,镌刻着一座城市凤凰涅槃的发展奇迹,诠释着一个民族和国家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伟大力量。

  历史不会忘却灾难与悲痛,也永远铭记那些宝贵的生命、不屈的脊梁。40年前,当里氏7.8级的大地震猝然降临,“地光闪射,地声轰鸣,房倒屋塌,地裂山崩。数秒之内,百年城市建设夷为墟土,24万城乡居民殁于瓦砾……”那一刻,生命何其脆弱。转瞬之间,生死两隔;永别亲人,痛何如哉!那一刻,生命又何其坚强!无论是废墟下救出的幸存者,还是带着伤残坚持“活下去”的唐山人,他们直面人生最大的痛楚,用顽强生活告慰逝者,用生命的尊严与努力写下一个个大写的“人”字,刻印在民族记忆深处。

  地震摇动着大地,却撼不动唐山人民抗震救灾的坚定信念,挡不住祖国大家庭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磅礴暖流。14万名解放军、5万名干部和工程技术医务人员、数十万吨物资驰援唐山,10多万建筑工人参与重建……同舟共济、携手抗灾,从废墟中挺立,于灾难中崛起。无论是创造“大灾过后无大疫”的奇迹,还是让4000多名地震孤儿有了新家,重新体会到父母之爱的温暖,或者是快速高效的重建成就,无不彰显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巨大优越性,无不见证中国共产党心系人民、排忧解难的为民情怀。

  震后不到半个月,重建唐山的规划开始启动;震后一个月,建筑面积达20万平方米的河北1号小区开工;1986年6月底,唐山复建完成,同年底,98.5%的居民搬入新居。“我姓的这个‘党’,是中国共产党的‘党’”——这是“唐山孤儿”感恩的心声。“社会主义拯救了唐山”——这是历史的结论,也是唐山人民至为深切的感受。在唐山市中心,高高矗立的抗震纪念碑由4根直指苍穹的混凝土碑柱组成,犹如伸向天际的巨手。正是因为有党中央的坚强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支撑、人民的团结奋斗,唐山才能驱散地震阴云,开启重建进程,实现奇迹般的崛起。

  时代总在记录前行的探索与艰辛,把那些奋进的身影刻写在史册之中。40年来,唐山人靠实干苦干,一砖一瓦打造文明现代、繁荣美丽的新唐山。无论是立改革潮头重振工业重镇雄风,还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依靠全面深化改革推动转型发展,改革开放始终是唐山发展的不竭动力。近年来,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唐山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勇于面对传统产业产能过剩的结构性问题,着力破解“一钢独大”的“黑色产业”面临的“蓝色困境”,壮士断腕、弃“黑”转“绿”,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探求发展新路,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和“一带一路”建设的大格局中找准定位、乘势而进,进行着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新的凤凰涅槃。从震后仅两个月修复的“抗震号”机车,到今天制造时速487公里的“中国第一速”动车,从曹妃甸由荒岛变成产业重地,到百余年形成的采煤沉降区蜕变为2016世界园艺博览会会场,唐山人民与时俱进、开拓进取,不断交出应对挑战、无愧时代的发展答卷。在一片废墟中浴火重生、巍然屹立的唐山,是“中国梦”的生动样本,恰如中国从改革开放之初的百废待兴逐渐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一个缩影。人间万事出艰辛。锐意改革的`奋进力量,让这座自强不息的城市大踏步赶上时代潮流,充满自信地走向未来。

  “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比钢筋水泥更坚固的,是无坚不摧的精神力量。从“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唐山抗震精神,到唐山人在全国不断“寻恩”的足迹,从唐山成为“留住雷锋的城市”,到汶川地震废墟上默默奉献的燕赵儿女,再到充满感恩情怀和团结友爱、无私奉献精神的新唐山人……在时代发展中磨砺的唐山精神穿越时空、代代相传,伴随物质重建的进程,精神重建的图景同样令人振奋。历经磨难、不忘初心;饱尝艰辛、奋发图强,这是一座英雄城市屹立不倒的精神力量,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愈挫愈奋、多难兴邦的精神密码。

  “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纪念是为了更好地前行。走进今天的唐山,高楼林立、通衢如织,翠荫夹道、景色如画,让人流连忘返。斗转星移,从历史大悲中走出来的唐山人民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然唐山不失为华夏之灵土,民众无愧于幽燕之英杰,虽遭此灭顶之灾,终未渝回天之志。”屹立不倒的唐山人民,必将继续书写发展的新传奇。砥砺前行的中华民族,必将在复兴之路上迎来更为光明的前景。

  • 相关推荐

【唐山大地震40周年纪念日征文】相关文章:

初二关于唐山大地震40周年征文01-26

纪念唐山大地震40周年征文600字「优秀」01-26

小学生纪念唐山大地震40周年征文01-26

唐山的大地震作文12-03

八年级纪念唐山大地震40周年征文范文01-26

2016唐山大地震40周年寄语01-27

纪念唐山大地震40周年作文01-26

唐山大地震作文01-26

母亲与唐山大地震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