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孝敬父母的故事

2024-06-12 孝道

  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个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各地人民。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古今中外孝敬父母的故事,欢迎大家分享。

  古今中外孝敬父母的故事 1

  道光二十四年正月二十五日,在曾国藩的家书中写道,“父母大人金福万安……阿胶两斤,高丽参半斤……”,托人带回湖南老家,以略尽人子之孝。

  曾国藩之后出将入相,位极人臣,这些东西当然唾手可得,但在道光二十四年,他还是个翰林院编修,是个穷京官,弄到这些东西并不容易。特别是在他的家书中,将阿胶与高丽参并列,并且阿胶位居高丽参之上,可见当时社会风尚,以阿胶为难得的滋补上品,甚至比名满天下的高丽参还难得。

  之后曾国藩的家书中,屡屡出现寄赠阿胶的字句,阿胶成为曾国藩为父母尽孝的最好方式。

  那么,阿胶对老年人的'滋补功效,在医理上有何依据?

  对老年人来说,健康长寿是子女的最大期盼,那么如何才能健康长寿呢?《内经》说,“五脏坚固,血脉和调……营卫之行,不失其常……故能长久”。

  很显然,气血虚衰是衰老的根源,延缓衰老,就要从气血两字入手。而阿胶味甘,性平,能补血养血止血,滋阴润燥,益气补虚,除风化痰清肺,利小便,润大肠。这些滋补功效确实十分适合老年人滋补。

  古今中外孝敬父母的故事 2

  曾读过许多名人孝敬父母的故事,如:烈火救母,吸痰救母……最让我感动的是“陈毅探母”的故事。

  1962年,陈毅元帅出国访问回来,路过家乡,抽空去探望身患重病的老母亲。

  陈毅的母亲瘫痪在床,大小便不能自理。陈毅进家门时,母亲非常高兴,刚要向儿子打招呼,忽然想起了换下来的尿裤还在床边,就示意身边的人把它藏到床下。

  陈毅见久别的母亲,心里很激动,上前握住母亲的手,关切地问这问那。过了一会儿,他对母亲说:“娘,我进来的时候,你们把什么东西藏到床底下了?”母亲看瞒不过去,只好说出实情。陈毅听了,忙说:“娘,您久病卧床,我不能在您身边伺候,心里非常难过,这裤子应当由我去洗,何必藏着呢。”母亲听了很为难,旁边的人连忙把尿裤拿出,抢着去洗。陈毅急忙挡住并动情地说:“娘,我小时候,您不知为我洗过多少次尿裤,今天我就是洗上10条尿裤,也报答不了您的养育之恩!”说完,陈毅把尿裤和其它脏衣服都拿去洗得干干净净,母亲欣慰地笑了。

  陈毅元帅是个大人物,有繁忙的公务在身,但他不忘家中的老母亲。在百忙中抽空回家探望瘫痪在床的母亲,为母亲洗尿裤,以关切的话语温暖抚慰病中的母亲。虽然陈毅元帅为母亲所做的只是一些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小事,但从这些平常的小事,看出了他对母亲浓厚的爱。他不忘母亲曾为自己付出的点点滴滴,理解母亲的艰辛和不易,知道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

  古今中外孝敬父母的故事 3

  前几天,我们在老师的组织下观看了《最美孝心少年》,里面讲述了梁维月、许卓婧、钟岳峰等“最美孝心少年”们孝敬长辈、自强自立的光荣事迹,里面的每一个人物都令我由衷地佩服,里面的每一件事迹都令我非常感动,可最触动我心灵的是一个来自甘肃的16岁女孩——梁维月。

  梁维月出生在一个穷苦家庭,5岁时,她妈妈因为不能忍受穷苦日子抛弃她们离家出走,不久后,弟弟因为青霉素过敏中毒,成了一个聋哑人,姐弟俩和多病的奶奶全靠爸爸照顾。偏偏祸不单行,在梁维月8岁的时候,她爸爸不小心摔下了山崖,造成了高位截瘫。照顾亲人的重担就全落在了梁维月的身上。平日里,除了上学、悉心照顾奶奶和爸爸、忙家里大大小小的家务活儿以外,她还要帮聋哑的弟弟补课,自己经常熬到后半夜才睡觉。家里没有任何收入,所有的开销全靠乡政府给的低保,为了能给家里多挣点零花钱,维月每逢周末和假期,她都要去附近的.工地搬砖,一开始,对方不让梁维月干,但最终劝不过她,就只好答应了她,搬一块砖一分半,小维月每次都要搬2000块才肯回家,这样一天下来,她就可以赚到30元。

  看了这个节目,我非常感动。这些少年,他们的家境都不好,大部分都住在交通不便的大山里,他们都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孝敬长辈、爱护亲人。而我呢?每天都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有一点儿不满意,就耍脾气,父母要我们帮忙做一点儿家务事就不乐意。比如有一次,我和妈妈在街上看见了一个非常精美的笔筒,我就吵着要买,妈妈觉得我已经有一个,不需要再买了,可我就是不听,后来,妈妈实在拗不过我,只好买了下来。我们完全生活在蜜罐里,还不知道珍惜,那些孩子和我们的命运,可以说有天壤之别,想到这里,我很羞愧!我想,我以后不能再这样下去了,得付以实际行动来表达我的孝心。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这次观看的《最美孝心少年》给我好好地上了一课,一堂让我受益匪浅的教育课,我以后一定要向这些“最美孝心少年”学习,学习他们坚韧的毅力、顽强的精神、勇于担当的决心以及他们孝敬长辈、爱护亲人的优良品质,做一个孝顺的好孩子,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发扬光大。

  古今中外孝敬父母的故事 4

  晋朝的时候,有个孝子名叫王祥。他母亲很早就去世,父亲娶了后母,后母视他为眼中钉。后来,后母也生了一个男孩,就是王祥的弟弟王览。从此,后母对王祥更是百般刁难。对一个小孩来说,如此的际遇是非常不幸的。然而,王祥并没有任何抱怨,反而常常想着如何做才能令后母欢喜。

  有一天冰天雪地,后母病了想要吃鲤鱼,整个河都已经结冰了,如何会有鱼出现!王祥到了河边无可奈何,就呼唤着母亲,赤背卧在冰上,希望能出现奇迹。由于他这份至诚的孝心,冰裂开了,跳出两条鲤鱼,让他能孝敬后母。这真是孝感天地,至诚感通!

  王祥不只是在小时候受后母的虐待,长大成家之后,后母对他们依然是百般刁难。但是他的弟弟王览对兄长很尊敬,每次母亲惩罚哥哥时,弟弟就会来从旁解围。

  王祥的道德和学问日渐提升,名声也愈来愈好。后母随之起了害王祥的念头,在酒中下了毒给王祥喝。结果他的.弟弟发现了,在情急之下,冲过去把毒酒夺过来,当场要喝下去,想替哥哥去死。后母看到这一幕,立刻把毒酒打翻,感到非常羞愧。因为她时时想置王祥于死地,而她的亲生儿子却宁愿为兄长而死。兄弟之情感化了后母,后母和这两兄弟抱在一起痛哭。所以,唯有德行和真诚,才能转变人生的恶缘。

  以后,王祥跟王览都在朝廷做了官。有位大官就送了一把传家宝剑给王祥,并告诉他,拥有这把宝剑的人,子孙一定会非常地发达荣显。王祥立即把宝剑送给弟弟。史书上记载,王祥和王览的后代九世都为公卿,就是做大官的。所谓是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古今中外孝敬父母的故事 5

  在汉朝,有个读书人叫蔡顺,他母亲喜欢吃桑椹。有一天,蔡顺出外去采桑椹,他拿了两个篮子,一个装黑色或紫色的,另外一个装比较红色的。为什么要分成两个篮子?因为比较熟的桑椹是黑色、紫色的,还不是很熟的是红色。蔡顺在回家的路上遇到了强盗。

  强盗们也很纳闷,把他抓起来,就问他:“你为什么采桑椹要分两边?”他说:“因为熟的'比较甜,是留给我母亲吃的;这边不太熟的,是留给自己吃的。”

  强盗们听了很受感动,就把他放了。强盗都是杀人不眨眼的,为何会把他放了?因为蔡顺的孝心唤醒了他们的孝心。所以,我们要相信“人之初,性本善”,只要我们有好的德行,再恶的人也会被感化。我们面对恶人的时候,要不要去责骂他?不需要!最重要的是我们自己做好,来影响他,影响社会。

  强盗们因为很感动,就把一些米和一些东西送给蔡顺,让他拿这些东西奉养母亲。然而,蔡顺并没有拿。假如他拿回去才放到家里,突然官府里的官员来了。进门一看:张三家的米为什么在你家?李四家的菜为什么在你家?此是人赃俱获,百口莫辩。所以,要拿任何人的东西,一定要先思考物品的来路是否清楚!孔夫子说“君子有九思”,就是君子有九个方面要时时观照,时时反思。这九思当中就提到“见得思义”。我们要获得任何一样东西,首先就要考虑到它的来路是否符合道义。假如与道义相违背,就绝对不能动用。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我们跟孩子们每讲一个故事,其中都蕴含着很多道理。这个故事蕴含的第一个道理,是“亲所好,力为具”。第二个道理,是“人之初,性本善”,我们应该用德行去感化。第三个道理,是“见得思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当我们在跟学生讲故事时,假如不把这些道理开显,学生留下的印象,只是觉得听了一个故事。假如只是单纯讲道理,没有讲故事,一般人听久了道理很可能会昏沉。所以,理与事要融合在一起,要理事圆融来讲故事。如此,学生就会很容易吸收其中蕴含的道理。

  古今中外孝敬父母的故事 6

  陈毅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立者和领导者之一,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陈毅还是一个十分孝敬父母的好儿子。

  陈毅孝敬父母1962年,陈毅元帅出国访问回来,在走过家乡时,他就抽空去探望已经身患重病的老母亲。陈母瘫痪在床,大小便不能自理。看见陈毅进了家门,母亲十分高兴,陈母刚要向儿子打招呼,忽然想起换下来的尿裤还在床边,于是她赶紧示意身边的人把尿裤藏到床下。陈毅见了久别的母亲,心里很激动,握住母亲的手,关切地问长问短。过了一会儿,他对母亲说:“娘,我进来的时候,你们把什么东西藏到床底下了?”母亲明白瞒可是去了,只好说出了实情。陈毅听后,忙说:“娘,您久病卧床,我不能在您身边伺候,心里十分难过,这裤子应当由我去洗,何必藏着呢。”这时旁边的人连忙把尿裤拿出来,抢着去洗。陈毅急忙挡住他们,动情地说:“娘,我小时候,您不知为我洗过多少次尿裤,今日我就是洗上10条尿裤,也报答不了您的养育之恩!”说完,陈毅把尿裤和其它脏衣服都拿去洗得干干净净,母亲欣慰地笑了。

  陈毅元帅是个大人物,每一天都有繁忙的公务在身,但他却不忘家中的老母亲。在百忙中抽空回家探望瘫痪在床的'母亲,为母亲洗尿裤,以关切的话语温暖抚慰病中的母亲。虽然陈毅元帅为母亲所做的只是一些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小事,但从这些平常的小事,我们能够看出他对母亲浓厚的爱。他不忘母亲曾为自我付出的点点滴滴,理解母亲的艰辛和不易,明白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他的一片孝心,值得天下所有儿女学习效仿。

  古今中外孝敬父母的故事 7

  1944年2月15日,朱德的母亲钟太夫人在家乡四川仪陇病逝。朱德万分悲痛,4月5日着《回忆我的母亲》一文,以无限的深情赞颂母亲的优秀品质,寄托哀思。

  朱德开篇写道: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他在一封写给外甥的家信中说:“外祖母大人因人老关系,今年不比往年健康,但仍不辍劳作,尤喜纺棉。”

  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识,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识,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

  最后,朱德满怀深情地写到:母亲现在离开我而去,我将永远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快乐的生活。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古今中外孝敬父母的故事 8

  童稚的年岁,她一力撑起几经风雨的家。她的存在,是养母生存的勇气,更是激起了千万人心中的'涟漪。命运对孟佩杰很残忍,她却用微笑回报这个世界。

  五岁那年,爸爸遭遇车祸身亡,妈妈将孟佩杰送给别人领养,不久也因病去世。在新的家庭,孟佩杰还是没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养母刘芳英在三年后瘫痪在床,养父不堪生活压力,一走了之。绝望中,刘芳英企图自杀,但她放在枕头下的40多粒止痛片被孟佩杰发现。“妈,你别死,妈妈不死就是我的天,你活着就是我的心劲,有妈就有家。”

  从此,母女二人相依为命,家中唯一的收入来源是刘芳英微薄的病退工资。当别人家的孩子享受宠爱时,八岁的孟佩杰已独自上街买菜,放学回家给养母做饭。个头没有灶台高,她就站在小板凳上炒菜,摔了无数次却从没喊过疼。

  在同学们的印象中,孟佩杰总是来去匆匆。她每天早上六点起床,替养母穿衣、刷牙洗脸、换尿布、喂早饭,然后一路小跑去上学。中午回家,给养母生火做饭、敷药按摩、换洗床单……有时来不及吃饭,拿个冷馍就赶去学校了。晚上又是一堆家务活,等服侍养母睡觉后,她才坐下来做功课,那时已经九点了。“女儿身上最大的特点是有孝心、爱心和耐心。”刘芳英说,如果有来生,她要好好补偿女儿。为配合医院的治疗,孟佩杰每天要帮养母做200个仰卧起坐、拉腿240次、捏腿30分钟。碰上刘芳英排便困难,孟佩杰就用手指一点点抠出来。

  2009年,孟佩杰考上了山西师范大学临汾学院。权衡之下,她决定带着养母去上大学,在学校附近租了间房子。大一那年暑假,孟佩杰顶着炎炎烈日上街发广告传单,拿到工资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买养母最爱吃的红烧肉。

  “我只不过做了每个女儿都会做的事。”不少好心人提出过帮助,都被孟佩杰婉拒了,她坚持自己照顾养母。孟佩杰的毕业愿望是当一名小学老师,安安稳稳,与养母简单快乐地生活。

  古今中外孝敬父母的故事 9

  庾道愍是南朝时候的人。在他还不会走路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剩下孤苦伶仃的母子二人相依为命。偏偏祸不单行,道愍刚两岁,他的家乡暴发了一场洪水,无情的波涛卷走了他的母亲。从此,年幼的道愍成了无依无靠的孤儿。

  好心的邻居们轮流把他接到家中,今天你给一碗饭,明天我送一件衣,好不容易才把道愍养大。道愍慢慢地懂事了,他看到别的孩子都有父有母,心里很羡慕,就向叔叔婶婶们打听自己的父母。邻居们觉得道愍应该知道自己的身世了,就好心地对他说:"你爹早就死了,你娘也在若干年以前被大水冲走了,恐怕也早巳不在人世了。"道愍听了心里很难过,但是他还存有一线希望:母亲很有可能在某个地方教人救了起来,现在仍然恬着。

  这个想法,常常使道愍激动得睡不着觉。他从早到晚在外面跑,逢人就打听母亲的下落,也不管人家认不认得他。没事的时候,就呆呆地站在村口的大树下,眼巴巴地望着大路,盼望着母亲能够突然出现在他的面前。乡亲们觉得他变得有些疯疯癫癫的,但是都可怜他的身世,没有人笑话他。

  老天不负苦心人。终于有一天,一位年年往南方贩布的邻居跑来告诉道愍,说他曾经在交州(在今越南的河内)的一个集市上见到过一位妇女,长得像道愍的母亲。只是当时集市上相当拥挤,他还没顾上搭话,就再也看不到那位妇女的身影了,道愍听了这一消息,心里忽然产生了一种异样的感觉,几乎立刻就有了肯定的答案:那位出现在集市上的妇女一定就是自己的母亲。他暗暗地下定决心:长大以后,一定要到交州去寻找母亲。

  25岁的时候,乡亲们推举道愍到官府中任职。别人都希望在家乡的附近找个差事,道愍却表示愿意到外地去做官,并主动要求到广州绥宁府(今广东增城)担任副将。当时,两广一带还是所谓的"南方荒蛮之区",一听有人愿意到那里去任职,官府当然高兴,立刻就答应了道愍的请求。

  道愍满怀希望地踏上了南下的旅途。可是,等他到了绥宁以后,他才知道从绥宁到交州还有很长的一段路程。两年以后,道愍放弃了升职的机会,辞去了官职,带着所有的积蓄,继续往南行进。经过长途跋涉,越过了于山万水,道愍终于到达了交州,并很快地找到了邻人所说的那处集市。他四处打听,几乎问遍了集市上所有的店铺,始终没有人为他提供确切的消息。后来,道愍就到集市附近的几个村子里打听。打听来打听去,一年过去了,道愍却一点收获也没有。急得他吃不下饭,睡不好觉,嘴上起了好几个大泡。他就像疯了一样,看见人就问"你见过我母亲吗?你见过我母亲吗?……"甚至一碰到四五十岁的妇女就凑近了端详人家的脸,为此他挨了好几次打。尽管如此,道愍也从未丧失信心。始终寻觅母亲的踪迹。

  一天,道愍正在赶路,忽然下起了大雨,他急忙躲进一个山洞避雨。他刚进山洞.就看到远处有-位老妇人背着一大捆柴禾艰难地朝山洞走来。道愍急忙跑出去,把她扶进了山洞,并帮她卸下背上的柴禾。就在这时,道愍忽然感觉到他似乎在很久很久以前就认识这位老妇人,儿时的记忆就像被点着了的火把一样在他的'脑海中燃烧起来,越烧越亮。他再也憋不住了,突然问道:"老妈妈,你是不是庾道愍的母亲?,老妇人一听,像是吃了一惊,她急切地说:"年轻人,我好像没听清楚,请你再说一遍"道憋连忙又问了-遍。这时,老妇的脸上露出了又惊又喜的神情,她注视着这个面色黎黑、风尘仆仆的年轻人,使劲点子点头说:"我正是庾道愍母亲.你是……?"道愍一听,"扑通"-声跪倒在地,一边流泪一边说:"娘啊,我就是道愍啊!我总算把娘找到了!说完,母子二人抱头痛哭。过了一段时间,母子二人停住了哭声。

  这时,外面的雨也停了。

  母亲把道愍带到自己所住的草棚里,向他讲述了自己的经历。原来,母亲落水以后,并没有获救.而是自己抓住了一颗大树,在洪水中漂了一天一夜,才设法爬到了岸上。上岸以后自己也搞不清东南西北,就一直朝着干燥的地方走。

  想着等洪水退去之后再设法回家。没有料到,上岸后不久就碰到了一伙趁火打劫的强盗,他们把道愍的母亲和另外几个年轻妇女绑架到了交州,准备把她们卖到勾栏里,牟取不义之财。道愍的母亲悄悄地磨断了手上的绳索,在夜深人静的时候逃了出来,一直逃到现在住的地方。她先是靠乞讨度日,后来就自己动手开了一块荒地,向村民们借了些种子,靠种庄稼来养活自己。开始的时候,她非常思念失落在家乡的孩子,总想回去找他。

  后来听说,交州与鄢陵相距近万里,根本走不回去,也就慢慢地死了心,准备就老死在这里。儿子的突然出现,使她高兴得不敢相信这是真的生怕自己又实在白日做梦。

  道愍听完了母亲的述说,真是又高兴又难过,高兴的是他终于找到了失散巳久的母亲,难过的是那场可恶的洪水让母子二人都吃了那么多的苦。不久以后,怀着满腔的喜悦,道愍陪同母亲一起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乡,从此过上了幸福、安定的日子。

  古今中外孝敬父母的故事 10

  王祥性至孝。早丧亲,继母朱氏不慈,数谮之。由是失爱于父。每使扫除牛下,祥愈恭谨。父母有疾,衣不解带。母常欲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将剖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之而归。母又思黄雀炙,复有黄雀数十入其幕,复以供母。乡里惊叹,以为孝感所致。

  晋朝的王祥,早年丧母,继母朱氏并不养他,常在其父面前数说王祥的是非。他因而失去父亲之疼爱,总是让他打扫牛棚。父母生病,他忙着照顾父母,连衣带都来不及解。一年冬天,继母朱氏生病想吃鲤鱼,但因天寒河水冰冻,无法捕捉,王祥便赤身卧于冰上,忽然间冰化开,从裂缝处跃出两条鲤鱼,王祥喜极,持归供奉继母。继母又想吃烤黄雀,但是黄雀很难抓,在王祥担心之时,忽然有数十只黄雀飞进他捕鸟的网中,他大喜,旋即又用来供奉继母。他的举动,在十里乡村传为佳话。人们都称赞王祥是人间少有的.孝子。有诗颂曰:继母人间有,王祥天下无;至今河水上,留得卧冰模。

  古今中外孝敬父母的故事 11

  鲁迅的母亲是一个经历了许多苦难的女性。三十一岁时,唯一的爱女端姑病死,使她久久不能忘怀。三十七岁时,丈夫又一病不起。三十九岁时,丈夫亡故,从此,她更加陷入悲哀与困苦之中。社会的黑暗,家境的败落,使鲁迅从小就饱尝了世态的炎凉。处在长子长孙的地位,又使鲁迅从少年时起就要分担母亲的重担。鲁迅曾对人说:“阿娘是苦过来的!”因此,他一生对母亲都是极为恭顺、孝敬的。

  鲁迅一生刚正不阿,他从来都是心口如一,从不违心地屈从别人,唯有在家庭中他对母亲妥协过。鲁迅二十多岁时,母亲做主给他定了亲,并于1906年夏把他从日本召回来,逼他结婚。鲁迅对这桩包办婚姻虽极为不满,但又不愿刺痛母亲屡遭创伤的心,只好屈从了。鲁迅曾说:“当时正处在革命时代,以为自己死无定期,母亲愿意有个人陪伴,也就随她了。”

  鲁迅工作以后,首先在生活上给母亲以关心和照顾,尽量使母亲过得舒适、安乐一些。他在北京与母亲同住期间,虽然工作忙,时间紧,但为了不让母亲感到寂寞,每天晚饭后都要到房间与她聊天。平时,鲁迅在出门之前,总要先到母亲屋里说声:“阿娘,我出去哉!”回来后,也一定去母亲处说声:“阿娘,我回来哉!”还时常带回些母亲喜欢吃的小食品。

  鲁迅不但让母亲饮食可口,而且也尽量让母亲住得舒服。他租住砖塔胡同时,为照顾母亲,抱病到处看屋子,设法买到宽绰屋子让母亲和自己住在一起。当时他在经济上并不宽裕,不得不向别人借钱,在西三条胡同买了一所住宅。他后来对妻子许广平说:“至于西三条的.房子,是买来安慰母亲的。绍兴老房子卖了,买了八道湾的房子,她一向是住惯了自己的房子,如果忽然租房子住,她会很不舒服的。”

  母亲有时身体不适,鲁迅总是亲自陪着到医院诊治,亲自挂号、取药。后来,他因工作需要离京南下,就每月按时给母亲寄百元生活费,从不短缺。

  除物质生活外,鲁迅在精神生活上对母亲也是体贴入微、关心备至的。《西厢记》、《镜花缘》等优秀绣像小说,多半是根据母亲的爱好买来的,用以满足老人对文化生活的需要。

  鲁迅的好朋友许寿裳曾经说过:“鲁迅的伟大,不但在其创作上可以见到,就是对待其母亲起居饮食、琐屑言行之中,也可以见到他伟大的典范。”

  古今中外孝敬父母的故事 12

  仲由是周朝春秋时候鲁国人,字子路。非常孝敬父母。他从小家境贫寒,非常节俭。经常吃一般的野菜,吃得很不好。仲由觉得自己吃野菜没关系,但怕父母营养不够,身体不好,很是担心。

  家里没有米,为了让父母吃到米,他必须要走到百里之外才能买到米,再背着米赶回家里,奉养双亲。百里之外是非常远的路程,也许现在有人也可以做到一次,两次。可是一年四季经常如此,就极其不易。然而仲由却甘之如饴。为了能让父母吃到米,不论寒风烈日,都不辞辛劳地跑到百里之外买米,再背回家。

  冬天,冰天雪地,天气非常寒冷,仲由顶着鹅毛大雪,踏着河面上的冰,一步一滑的往前走,脚被冻僵了。抱着米袋的双手实在冻得不行,便停下来,放在嘴边暖暖,然后继续赶路。

  夏天,烈日炎炎,汗流浃背,仲由都不停下来歇息一会,只为了能早点回家给父母做可口的饭菜;遇到大雨时,仲由就把米袋藏在自己的衣服里,宁愿淋湿自己也不让大雨淋到米袋;刮风就更不在话下。

  如此的艰辛,持之以恒,实在是不容易。

  后来仲由的父母双双过世,他南下到了楚国。楚王聘他当官,给他很优厚的待遇。一出门就有上百辆的马车跟随,每年给的`俸禄非常多。所吃的饭菜很丰盛,每天山珍海味不断。过着富足的生活。

  但他并没有因为物质条件好而感到欢喜,反而时常的感叹。因为他的父母已经不在了。他是多么希望父母能在世和他一起过好生活;可是父母已经不在了,即使他想再负米百里之外奉养双亲,都永远不可能了。

  • 相关推荐

【古今中外孝敬父母的故事】相关文章:

古今中外名人故事02-21

古今中外礼仪故事04-26

古今中外名人诚信故事05-16

古今中外名人故事大全05-22

古今中外名人故事18篇02-25

古今中外名人修身励志故事04-25

古今中外名人励志小故事10-21

有关古今中外名人廉洁勤俭的故事09-28

古今中外名人励志小故事20篇10-16

古今中外励志的名人故事(通用32篇)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