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武术博大精深,通常都是通过电影的方式让大家了解到中国神奇且玄妙的武术,由此引起大批人落下了武术情结。今天小编就来分享作文:我的武术情结,请各位读者好好欣赏和借鉴。
第一篇 我的武术情结
年少时特别喜欢武术,喜欢霍元甲的迷踪拳,羡慕李小龙的截拳道,还曾被电影《少林寺》里武术动作所吸引,以致于在家里常常舞枪弄棒,打打杀杀。武行出身的爷爷,看到我有他的风范,就特意给我起了一个名字叫武,因我姓张,就叫张武。随着渐渐长大,懂事很多,对武术的爱好却丝毫没减,可是,在我的周围却没有一个能给我当师傅的人。就每天幻想有一次奇遇,遇一个白须的武林前辈收我为徒,圆我的侠客剑客梦。但是这样的想法很快被现实否定了,因为这样的想法在古代可能会实现,可是在现代,这样的事就很少了。想明白了,无奈之下,只好凭着对电影的记忆自己揣摩,看了《霍元甲》,我练形意拳;看了《武当》,我学劈叉;看了《少林寺》,我学练空中飞脚;看了《李小龙》,我学截拳道。在金庸热的那个时期,我几乎看遍了所有的武侠小说,也似乎明白了什么是武术的最高境界和高层次功夫。
清楚地记得在上小学的时候,我的一位启蒙老师在上大楷课的时候,结合我的名字,给我写的描红字贴:“耀武不学文,文通武方能,文武若齐全,斌斌赫赫然”,后来,我的名字改为耀武,“耀”是耀眼、发扬光大的意思。依此立意,我一直想圆一把我的武术梦。但是怎样发展、怎么练,一直以来是我最大的障碍。
在师范上学的时候,学校除了要求学好基础课程外,要我们在音体美课程中选修一门,做为特长科目。本来就有音乐基础的我,当时已是全年级唯一一个会拉小提琴的学生,并且当时我的美术也小有天赋,书法老师常夸我的字儿有灵性。按照常规,我两者选其一,最为适合。可是看起来文弱的我,却选修了体育。因为我知道学体育除了强身健体,还能学一些武术,老师中有一个叫王三福的老师,就是专门代武术的老师,听说是国家三级武术教练。我想能从他身上学一点武术的基本功。后来,武术确实是学了,学了青年长拳,学了全套的杨式太极,虽然是花拳绣腿,皮毛功夫,也算经历了学武求师道路。
后来,参加了工作,成家立业,生儿育女,对武术的习练基本停止了。但是对武术的关心和关注却一直没有放弃,总想花点时间、花点功夫练习练习,可是一天总是安排的很满,就连早上跑步都时断时续。稍微有点年岁,身体也变胖了,惰性越来越强,也懒得动了,连最喜爱的篮球,一年也打不了几次,练武术就更不用说了。想想以前的练过的武术套路,学过的太极拳,好象一下子陌生了好多。
有时候,静静地想一想,身处这个时代,科学技术这么发达,先进武器比比皆是,学武除了强身健体,也许已无多大用场,就象文言文一样,学当然很有必要,不学也未必就很必要。如果还死死追念武术,寻找武林,不单会被现代人笑话,如果古人有知,也会贻笑大方。但是,我还是认为,爱好武术的同道,学一点点武术,也不失为一条提高自身身体素质的路子。
现在是信息时代,要找老师比以前容易得多了,几十年前你不知道哪里有什么名家,这些名家功夫怎样。现在名家到处走、录像带到处卖,上网和拳友交流也很容易,我们可以得到许多有用的信息。事实上,我们每一个人并不是真的需要成为很高的高手,但是我们都希望在锻炼身体方面,能掌握一些高层次的东西。比如说太极拳,只要我们乐于练习,把一些不重要的事放下,若能坚持不懈追求,多学习、多练习,成不了很高的高手,但成为一位太极拳好手并不是不可能的。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现代社会,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大多数人都处于亚健康状态,不再给自己来点儿锻炼项目,于己于家,都是不负责的态度。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我们如果不重视自己的身体,到老的时候,就会把负担留给儿女,带给自己。
第二篇 我的武术情结
2001年岁末,历时约10年“海灯法师名誉权案”终于有了结果,“海灯神话”以法律形式宣布破灭了。但是,在我的心目中,“海灯法师”依然以一位武功盖世的侠客形象屹立着。
海灯的故事,风行于上世纪80年代初。那时,我正是个热血少年,虽然看上去瘦瘦弱弱的,却有着以卵击石的精力。海灯便成了我的偶像。我因此萌生了习武的念头。
当时,村里有个叫孙兆青的武师。孙早年在外拜师学艺,四十多岁才带着老婆和一子一女回乡。他爱穿红色圆领衫和白色灯笼裤,腰间系一根黑绸带,一副身怀绝技的练家打扮。孙家在村里仅有积年的三间草屋,看上去风一吹就会趴下。草屋前面,是一块方方正正的麦场。一到晚上,麦场上就聚集很多年轻人,男女都有。有的是来看孙练功的,有的是想拜孙为师的。我也去过孙家麦场几回,但从没看孙打过拳,也没听说他收了谁做徒弟。
失望之余,决心自学。我买来《中华武术》杂志,根据上面的图文,一板一眼地练起来。练武的地点,是西屋的储物间。只要一得空,不是压腿,就是站桩。后来嫌枯燥,就一边学小洪拳,一边练基本功。储物间太小,腾挪不开,白天就比画动作,晚上再到屋后的空地上演练。基本功练扎实了,小洪拳也打得有模有样了。后来,大二时的班级元旦晚会上,我先表演了一套小洪拳,然后又是打旋子,又是劈叉,惊得女生们哇哇乱叫,虚荣心因此得到了充分的满足。
俗话说:要习武,莫怕苦。虽然没有师傅的监督,我因为想习得真功夫,很是吃了一番苦头。就说压腿吧,正压腿时,一腿站立,一腿平放在窗台或凳子上,两手交叠按于膝盖处,上身前倾,最终要求下巴能够抵达脚尖。我练了一个星期,就达到了要求,却急于求成,拉伤了韧带,一阵子走路都一瘸一瘸的。父母因此不准我再练武,我只好偷着练。韧带受伤期间,也不停息。腿不能跳跃,就练铁砂掌。从粮囤里扒一笆斗小麦,放在凳子上,马步站立,用手掌反复插麦粒。先是戴白纱手套插,几天后就摘了,赤手上阵。常常插得手指肿胀,疼痛难忍。之后,就掌击墙壁或树干。上学、放学路上,看到稍微粗一点树,就跑过去,照着树干啪啪啪打几下。
电视连续剧《霍元甲》热播时,我对陈真的连环腿非常着迷。于是,在屋后的两棵槐树间绑了一根横棍,棍中间吊一只沙袋,练起了腿法。沙袋是两只化肥袋子做成的,里面按比例装了黄沙和稻壳。我穿一双破的解放鞋,对着沙袋,正击,侧踹,反身踢,飞身铲。一开始,就像踢在石头上,脚趾、脚背硌得钻心的疼。忍着眼泪,继续练。上了县中,住校了,没沙袋可踢,只好去踹墙踢树。记得有天下午,跟同学陈孝林去县体育馆的操场看书。操场的一角,有人在练空翻,好多人围着看。陈孝林看了,羡慕得不得了。我说,我也会功夫。陈看看我,说,你翻一个我看看。我说,我不能空翻,但我能手掌断砖。陈咦地叫了一声,拽了我就往荷塘那边走。荷塘边有一堵砖墙,墙下有很多砖瓦,陈想验证一下我是不是牛逼。在那之前,我试过,我其实断不了砖。但我的话已经吹出去了,不好退缩了,只有硬着头皮和他一起找砖头来试验。可巧的是,那天竟然没有找到完整的砖块。陈不死心,说没有砖,就断瓦。他把一块破损的瓦,搭在两块半截砖上,叫我出手。我伸掌,旋腕,抓握了几下,小臂上的青筋便隐约可见了。暗暗将气运到掌上,猛一发力,对着瓦片就是一下。瓦,碎成了几瓣。在陈咿呀咿呀的惊叹里,我用疼得火辣辣的手拿起了课本,脸上装出小菜一碟的样子。
上了大学,我每天都早早起床到篮球场上练拳脚。后来,遇到高年级的一位武术爱好者,便和他晚上一起练散打。那时,社会治安比较乱,大街上经常有打架斗殴的事发生。我总想找个见义勇为机会,检测一下自己的实战能力,但一直没能实现。
工作后的前几年,偶尔还踢腾几下,渐渐地就疏懒下来。如今,儿子到了我当年习武的年龄。有一天,我看着瘦弱的儿子,跟他说了自己练武的经历。儿子笑道,嗨,吃了那么多苦,练出来有啥用啊?能刀枪不入吗?
前两天,在网上看到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武术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很好的载体,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应该含有武术的元素。我非常赞同他的观点,甚至想到建议导演张艺谋,在开幕式上安排一个集体武术表演节目。
当年的那点武术功底,虽然已荒废殆尽了,但武术已然成为一个情结,将伴随我的一生。
- 相关推荐
【我的武术情结作文】相关文章:
我的情结作文09-30
我与书的情结作文07-21
我的武侠情结作文08-11
我的打工情结作文08-10
我的乡村情结作文08-11
我的中秋情结作文06-28
我的读书情结作文07-10
我的航模情结作文07-30
我的文学情结作文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