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作文吧,通过作文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我眼中的韩愈作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眼中的韩愈作文 1
有一个人,他官拜京兆尹兼御史大夫,引领了古文运动,亲手提携了多位著名诗人,如李贺、贾岛、孟郊等,此外,他还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写得一手好散文。他就是那“文起八代之衰”的大诗人——韩愈。
我要说的,不是韩愈的作品有多好,而是他这一生颠荡起伏,丰富多彩。
韩愈身世凄苦,父母兄长全已离世,由嫂子艰难带大,这使韩愈从小就努力读书,长大后进入考场。可万万没想到,韩愈连考三次,没有一次考中。终于,第四次考中了,但想要做官,光通过考试可还不够,还要通过吏部考试。韩愈又考了三次,还是一次都没中!韩愈空叹自己有一身才华,才写下了那《马说》。
考试考不中,韩愈只得选择别一条道路——入幕。所谓入幕,就是做节度使的幕僚。韩愈一开始还是抱有很大的期望,可是当了幕僚后,有才华不被重视,工作僵硬死板,韩受不了了,靠着几个朋友的帮助,来到长安,当上国家大学的'教师——四门博士。
可等他当上了才知道,那时学校风气不好,对老师极不尊重,韩愈只能向一位名为李实的大官求助,当上了一个监察史的官,却因为向皇上透露出旱灾的实情,得罪一大群人,被贬到了阳山县。可没想到,韩愈在当地关心百姓,努力工作,还写出了很有名的《五箴》。
后来,韩愈因为抵制佛教,又被贬。不久后,唐宪宗去世,他儿子让他当上京兆尹兼御史大夫,自此青云直上。后来,一直身居高位。
韩愈一生起伏不定,早年年少轻狂,写下了许多著名的诗文。中年体验了被贬召回,被贬召回的种种折腾……被贬时的诗体现了韩愈当时的失望,召回时的诗又体现了他对辅助治理国家的雄心壮志。直到最终,他当上了首都市长,兼察百官,实至名归。
自此后韩愈开始了引领文坛,提携后辈,引领了一番佳话。
我眼中的韩愈作文 2
他不是少年成名的杜甫,他不是忧国忧民的孟浩然,他不是出名的柳宗元,而是百折不挠的韩愈。他不像静海一样波平浪静,不像平地一样一马平川,而像大海一样波涛汹涌。
他少年时期自幼贫苦却勤奋好学。
他青年时期仕途碰壁却百折不挠。
他中年时期直谏君主而屡次被贬。
他老年时期自处苦地却一心为民。
韩愈晚年时期因为反对皇上运佛骨被贬到潮州,事情是怎样的呢?让我来给你讲讲吧!
皇帝很迷信佛法,有人对他说,把佛骨迎到王宫来,让皇帝大臣们参拜,就能风调雨顺。于是唐宪宗特地派了三十人的队伍到法门寺把佛骨迎到长安。许多人千方百计看到佛骨的机会,可韩愈不一样,他对这样浪费的应佛骨的做法不满意,于是给皇帝的奏章里说了“历史上凡有信佛的.人,每命不长。”一气之下,皇帝把他贬到了潮州。
韩愈的诗活灵活现,他的“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写出了他喜爱春天。而且苏轼给了他很高的评价——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主人之怒,勇夺三军之帅。
韩愈,你真棒!
我眼中的韩愈作文 3
韩愈是我国唐代著名的文学家,他领导了中唐时期的古文运动,在散文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被苏轼誉为“文起八代之衰”;在诗歌创作方面,针对大历以来诗人“窃占青山白云,春风芳草以为己有”的浮荡习气,“往往涉于齐梁绮靡婉丽”的诗风,自觉地继承和发扬李白、杜甫在诗歌创作上的业绩,力图恢复盛唐气象。 韩愈陵园。因此,他在诗歌创作上勇于创造,大胆革新,另辟蹊径,独树一帜,较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现实,成为中唐时期诗坛上一个影响较大的诗人。
但是,一些文学史和有关韩愈研究的论著,以反映人民疾苦为评价韩愈诗歌的准则,也就是政治标准第一,因而认为韩愈反映现实的诗歌数量不多,没有像白居易那样继承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意义不大。如游国恩诸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中有这样的意见:“从创作实践来看,韩愈主要是继承李白的自由豪放,和杜甫的体格变化、‘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艺术传统,独立开拓道路。和白居易着重继承杜甫现实主义精神有所不同。”詹锳先生《唐诗》也是这样说的:“在韩愈诗里也有些反映现实的`。但这样的诗数量不多,而且往往和个人的不幸交织在一起,认识不够深刻。”张燕瑾同志《唐诗选析》认为:“韩愈的诗歌追求奇险,形成了宏伟奇崛和‘以文为诗’的特色。但反映社会重大生活内容少,比较肤浅。”类似的意见还有,这里不一一列举。我以为上述诸先生的论断值得进一步探讨。韩愈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在数量上不及杜甫和白居易,但反映人民疾苦不是评价作家作品的唯一标准,就韩愈而论,他的诗歌既有深切同情人民苦难,揭露统治集团罪恶的篇章,也有不少是反对藩镇割据,维护国家统一的佳什,更有猛烈抨击佛、道二教危害之作,还有指斥当权者压抑人才,抒发怀才不遇的作品。这些都从不同方面较为深刻地反映了中唐时期社会的重大生活,有强烈的战斗性,应该说也是现实主义的优秀作品。
我眼中的韩愈作文 4
后生吾于千年后,有幸览汝之大作——《马说》。阅毕,掩卷沉思,只觉大作所言略有不当。故,吾于此信,略陈固陋,如不敬处,请汝以余小人之心度尔君子之腹,望海涵。
汝文之初有言:“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固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汝意概为:千里马非伯乐而不能显也。然余私以为此言谬矣。
吾以例证:战国,一人为赵之平原君门客。秦攻赵时,赵王使平原君使楚,此人请求随之。及楚,平原君与楚之国君交涉无果,此人遂上,陈述利害,终楚王应允出兵援之。此人生乎汝与吾前,且汝博览群书、学识渊博,余以为尔应知此人者,毛遂也。汝之言千里马者,毛遂是也,且其荐己之谋,成就己生,是故,其亦伯乐也。
生于吾世,因人多而处处竞争。虽无“人吃人”之事,但差之毫厘矣。吾世之才,多如牛毛,何以出众而扬名于万里?吾窃以为,才华为首。然,此非知天文、晓地理也,术业专攻之处乃佼佼者足矣。次之,勇气也。主动寻机遇于人间,与之碰面、握手。凡具此两点,若花草,则可喷红流彩于原野;若飞禽,则可引吭高歌于苍穹;若才俊,则可崭露头角于群雄。
汝于文中言:“伺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伺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现。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吾惑矣:既为千里马,何不破栏,奔数千里而止也。是时,众人已知真伪,岂不争抢买之?又怎会骈死于槽枥?
吾辈常于待机叩门之时,与春之阳光明媚、生机盎然;夏之绿荫茸茸、万紫千红;秋之硕果累累、丰收在望;冬之银装素裹、万里妖娆,皆擦肩而过。然失望、遗憾、悔恨与吾辈不约至已。由此观之,制人当以先发,成功当以主动。故,余欲言于众:为千里马者,伯乐亦应己当。
韩昌黎老前辈,以上为晚辈拙见。虽后辈皆称汝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而吾犹忧汝难懂吾世之文。故,仿写古文,但凡谬言,莫见笑。
我眼中的韩愈作文 5
大浪淘沙,春秋代序,历史编年史上记载了多少英雄豪杰,千古流芳,读王波,会体会到哭也无济于事的人生境界;读李白,感受他永远的骄傲哦,我怎么能庄重地向做官的人和身居高位的人打躬作揖;读韩愈,我能理解他雪抱蓝马不动的人生经历。
王波很早就展示了他的才华,他年轻时是第一个,但因为一篇文章《檄英王鸡》而遭受挫折,但他没有放弃自己,也没有抱怨别人。然而,王波,一个年轻的天才,并没有抛弃自己,抱怨别人。在物华天成、人杰地灵的南昌,在婚礼上王腾亭的宴席上,他用鲜艳的色彩,用夕阳、落寞的齐飞和秋水,描绘了一幅上下泥泞的奇葩。虽然他赊账使用北海,但他可以去取。墙角没有了,桑激励着全世界失意的人。他留给后人的不仅仅是老而强之心,更是动了白头之心?穷而强,不落青云之志。那句名言,还有那种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
李白生性风流,邀明月饮酒轻舞。把黄金还回去后,我还没有低头立权贵。既然我的仕途是不可理喻的,那么,骑到你,伟大的山,当我需要你,用最高的峭壁勉强一尺天堂之下舒路的困难;在九面屏风般的云朵中欣赏庐山的美景;间作白鹿原青岩最真实的自己;以五彩红尘,坚守莲花般的清高。满腹才学,却不展;充满野心,却又失意,面对挫折,他选择了把酒放在《望月》里,笑成日,但依然没有改变他高傲的本性。正因为如此,他才得以成为诗人李白,写出了震撼风雨的笔。
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在柳宗元的强烈推崇下,古文逐渐推翻了骈文,成为诗歌的主要时尚。也是在羞于向老师学习的时代,我们用《师说》攻击社会,提出“道在何处存,老师在何处存”的口号,使尊师重教成为一种普遍的做法。唐宋八大家之首,文学地位高。不过他可以玩几天一封信,贬潮州路八千夜。面对保级,他非但没有颓废,反而下大力气整顿和改善民生。在潮州短短八个月,他就能让山川有别样的姓氏。因此,他在八月因宣扬四民主义,使全国名为韩而获得的赞誉。也是因为这一次的降职,我们才记住了韩愈,他想为贤者除弊,愿死惜生,韩昌黎,被降职却泰然处之。
王波很少有奇才,面对寒冷,对自己有所期待,对自己要求严格;李白才华横溢,面对挫折,寄情山河,骄横不羁;韩愈文章发表于世,面临贬谪,忘得失,漠视荣辱。三个人各持一枝妙笔,诉说着自己的人生,表达着自己的志向,画着一幅画。
生活总是不如意的。有些人可能一辈子都达不到目标。有些人身居高位,但有时也会栽跟头。还不如守着一块净土,品一口绿茶,倚着美景,笑谈人生得失。
我眼中的韩愈作文 6
韩山韩水是韩愈无文的纪念碑。无数天子下令为自己立碑建祠,想要留名青史,如今多少破败。竟不敌平民代代传唱,将潮州一片山水刻为韩愈,永垂不朽。
为什么历史记住了秦皇汉武,也记住了韩愈?身居唐宋八大家之首,自然文章写得好。他并不是专业作家,而是御史,一个既要说真话,又不能说真话的的文章家。假使是荣华富贵,真确要惹皇上不悦。他还是选择了真。文章、历史都要真实,若为了一时浮名而让后人指责,还有什么意义?他凭借一身肝胆道出真相,也被从官场的高层一下提到了底层,像罪犯一样被发落。
他来到潮州,满眼凄凉。奴役、迷信、野蛮、荒凉,有钱有权的人胡作非为,难以置信这是大唐的国土。从长安的`繁华富贵到如今落魄于蛮荒之地,韩愈还是有些失落的。但他的知识能力和爱告诉他,要为人民做些事。他便除骂、除迷信,兴修水利。一个文章人在穷山恶水建设着,尽力做每一件对人民有利的事,只因心中不可遏制的爱,于芸芸众生的大爱,于不可胡乱造假的气节。
他求什么?求那宫殿金顶勾月?求那有朝一日再次升官?求那历史青名?求那所有读书人的梦想,权力?他也许不求什么。他也许只追求人生在世内心坦荡,凭借一己之力,为民为社会做些什么吧!他将自己与社会联系起来,便价值无穷。
历史唤了一介白衣书生,手捧一封奏折,颤颤走向大殿,然后又一步一步走向天涯海角。
因与民同在,便与千古江山同在,不曾泯灭。
我眼中的韩愈作文 7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璀璨的明星,而韩愈便是其中极为耀眼的一颗。在我眼中,韩愈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
韩愈的文学成就令人瞩目。他的文章气势磅礴,说理透彻,语言精炼。他主张 “文以载道”,认为文章应该有思想内涵,能够传达正确的价值观。他的散文作品,如《师说》《进学解》等,至今仍被广泛传颂。在《师说》中,他提出了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的著名论断,强调了教师的重要作用,对后世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文章不拘泥于形式,敢于创新,为唐代的古文运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为一位思想家,韩愈敢于直言进谏,不畏权贵。他生活在中唐时期,当时社会政治腐败,藩镇割据,民不聊生。韩愈心系国家和人民,他积极参与政治改革,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他反对佛教和道教的过度发展,主张复兴儒家思想,以挽救社会的危机。他的.思想虽然在当时并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可,但他的勇气和担当令人敬佩。
韩愈还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他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培养了许多优秀的学生。他主张因材施教,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他认为教育应该是普及的,不应该只局限于贵族子弟。他的教育理念在当时具有很大的进步性,对后世的教育发展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在我眼中,韩愈不仅是一位文学巨匠、思想家和教育家,更是一位具有高尚品德的人。他一生坎坷,多次被贬,但他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他关心百姓疾苦,为人民谋福祉。他的品德和精神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进。
总之,韩愈是一位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的历史人物。他的文学成就、思想贡献和教育理念,都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我眼中的韩愈作文 8
当提到韩愈这个名字时,我的心中涌起一股崇敬之情。在我眼中,韩愈是一位才华横溢、刚正不阿、心怀天下的伟人。
韩愈的文学才华令人惊叹。他的文章风格独特,既有着雄浑豪放的气势,又有着细腻深刻的情感。他的诗词歌赋,无不展现出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他的《马说》以千里马喻人才,表达了对人才被埋没的惋惜和对统治者不识人才的批判。他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一句,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了早春的美景,让人仿佛身临其境。韩愈的文学作品不仅在当时备受推崇,而且对后世的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韩愈的刚正不阿更是令人敬佩。他在官场上敢于直言进谏,不畏权贵。当他看到社会的不公和腐败时,他毫不犹豫地站出来,为百姓发声。他曾因反对唐宪宗迎佛骨而被贬潮州,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气馁,反而在潮州积极为百姓办实事,为当地的教育和文化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韩愈的这种刚正不阿的品质,成为了后世许多文人墨客的楷模。
韩愈心怀天下的情怀也深深地打动了我。他始终关心着国家的命运和百姓的疾苦。他认为统治者应该以民为本,关注民生,实行仁政。他的这种思想在他的文章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他的《原道》中提出了 “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而无待于外之谓德” 的观点,强调了仁义道德的重要性。韩愈的这种心怀天下的情怀,使他成为了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政治家。
在我眼中,韩愈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他的文学才华、刚正不阿的品质和心怀天下的情怀,都值得我们去学习和敬仰。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我眼中的韩愈作文 9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璀璨的明星,而韩愈便是其中极为耀眼的一颗。在我眼中,韩愈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
韩愈的文学成就令人瞩目。他的文章气势磅礴,说理透彻,语言精炼。他主张 “文以载道”,强调文章要为现实服务,要有思想内涵。他的散文作品,如《师说》《进学解》等,至今仍被广泛传颂。在《师说》中,他提出了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的著名论断,强调了教师的重要作用,对后世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文章不拘泥于形式,敢于创新,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作为一位思想家,韩愈敢于直言进谏,不畏权贵。他在政治上积极倡导改革,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他的思想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和问题。他的《论佛骨表》一文,更是体现了他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在当时,唐宪宗崇信佛教,欲迎佛骨入宫。韩愈不顾个人安危,上书劝谏,指出佛教的弊端,认为迎佛骨入宫会劳民伤财,影响国家的稳定。他的这一行为虽然触怒了皇帝,被贬为潮州刺史,但他的.刚正不阿却令人敬佩。
韩愈还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他重视教育,认为教育是培养人才、振兴国家的重要途径。他主张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提倡师生之间相互学习,共同进步。他在潮州任刺史期间,积极兴办学校,推广儒家文化,为当地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对后世的教育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在我眼中,韩愈是一位具有高尚品德和卓越才能的人。他的文学成就、思想贡献和教育实践,都为中国历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精神激励着后人不断追求真理,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奋斗。他就像一座巍峨的山峰,屹立在历史的长河中,永远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
我眼中的韩愈作文 10
韩愈,一个在中国文学史上熠熠生辉的名字。在我看来,他是一位充满智慧和勇气的文人,一位为了理想而不懈奋斗的志士。
韩愈的一生充满了坎坷与波折。他出生于一个官宦家庭,但幼年时期便遭遇了家庭的变故,生活陷入困境。然而,他并没有被命运打倒,而是凭借着自己的勤奋和才华,在文学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他自幼刻苦读书,博览群书,为日后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韩愈的文学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他的诗歌风格豪放洒脱,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他的散文则以严谨的结构、犀利的语言和深刻的见解著称。他敢于批判社会的黑暗面,表达自己对民生疾苦的关注。在《马说》中,他以千里马喻人才,表达了对人才被埋没的惋惜和对统治者不识人才的不满。他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而且对后世的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韩愈还是一位勇敢的改革者。在唐代,骈文盛行,文风浮华,缺乏实际内容。韩愈看到了这种文风的弊端,发起了古文运动,主张恢复先秦两汉的散文传统,强调文章要言之有物,反对形式主义。他以身作则,用自己的`作品为古文运动树立了榜样。在他的努力下,古文运动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在我眼中,韩愈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他的作品和思想具有永恒的价值。他的勇气和智慧,他的执着和坚持,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他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让我们在追求真理和美好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我眼中的韩愈作文 11
当提及韩愈,我的心中涌起一股深深的敬意。在历史的长河中,他如同一颗璀璨的明星,散发着独特的光芒。
韩愈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他的文章犹如一把锋利的剑,直击社会的弊端和人心的迷茫。他的`笔触细腻而有力,能够深刻地描绘出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他的《祭十二郎文》,字字泣血,充满了对亲人的思念和对生命的感慨。他的诗歌也别具一格,意境深远,语言优美。他以自己的才华,为唐代文学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韩愈更是一位有担当的思想家。他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代,社会矛盾尖锐,政治腐败。他不畏强权,敢于直言进谏,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奔走呼号。他提出了许多深刻的思想观点,如 “道统论”,强调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为后世的思想发展奠定了基础。他的思想充满了对人性的关怀和对社会的责任感,让人感受到了一位文人的担当和胸怀。
同时,韩愈还是一位卓越的教育家。他重视教育,认为教育是培养人才、改变社会的重要途径。他主张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强调教师的重要作用。他在教育实践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才能,因材施教,为社会培养了许多优秀的人才。他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对后世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我眼中,韩愈是一位伟大的人物。他的文学成就、思想贡献和教育实践,都让我们为之钦佩。他的精神激励着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勇敢地面对困难和挑战,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他是我们永远的榜样,他的光芒将永远照耀着我们。
我眼中的韩愈作文 12
初识韩愈,是小时候听闻唐宋八大家之首,想必是一位风流倜傥,学富五车的才子。及太白的浪漫,苏轼的豪壮,陶父子的悠然于一身的完美主义者,想必仕途定一帆风顺,人生得意,才会有那样的胸怀去达济天下,普渡众生。
却没想到,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知识的丰富,开始慢慢了解:他有诗圣被贬谪的苦难,他有人生四大悲的其二,他前生平步青云,却在一封小小的奏折上急转而下,跌入无底深渊;他有人生逆境的其二,一曰心境之苦,怀才不遇,二曰事业受阻,功败垂成。他悲壮,有“壮”才得以言“悲”。当其获罪海隅,家破人亡之际,尚能心系百姓:“刺史不仁,可以坐罪;惟彼无辜,惠以福也。”这是怎样的一片拳拳之心!
还记得当年初贬潮州,唯有一侄儿送行。眺望远方无归处“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长叹一声,缓缓转身:别了,我衷心的朝廷;别了,我眷恋的谷土;别了,驿道旁安息的小女儿,老父亲无能,不能保护你!眼角开始湿润,算了,走吧!无挂无牵,任他生灭!
当他身至潮州才发现,一切,没有那么简单。这里仿佛是陶渊明描绘的“世外逃源”,与世隔绝,却没有那么美好:“这里的百姓愚昧无知,崇鬼神求神灵,以口为货,其荒阻处,父子相缚为奴,与外界大唐繁华先进相比,这里简直就是茹毛饮血。”他又慢慢活过来,他知道,有很多事情等他去做。
阴雨连绵不开,岂汝之过也?他连写祭文,祭于湖,祭于石,祭于城隍,以求天晴。他驱鳄祭天,请设乡校,为民请命,祈福祷告。这样的胸襟,是与生俱来的本能,亦或是大慈大悲的'心地?他的爱,早已超越了世俗,正所谓:心有明灯,天再黑,也不会迷路。
为文,为官,为政,兢兢业业,脚踏实地,是当今时代我们所有人的楷模,尤其是学生时代的我们。武中的教学楼上镶着几个大字“为人正,为学勤,为业精”,精炼的九个大字,含蕴了人的一生,事事尽心,事事精心。不要让未来的自己为今天的敷衍而后悔!
我眼中的韩愈作文 13
中国民俗谚语中说: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泉则秀。这儿的山上无仙,江中亦无流泉戏水,但是地处潮州境内的韩山、韩江,却名贯广东大地,成为大海之滨一道奇异的人文风景。只因唐代文人韩愈被贬官离开长安后,曾在这儿当了不足一年时间的地方小官。他似乎比“仙”和“泉”更具有震撼和感召力量,使原本为他姓的山和水,后人将其统统改为韩姓:山易名为韩山,水易名为韩江。
……
纵观古代文人,被贬官者多多,凡是直抒其心意的文人,大都留下仕途失意被贬官和流放的历史。但不同的是,他们在人生低谷中的行迹,却有着千差万别。这些文人雅士,大乌纱帽一旦变成小乌纱帽,多表现得心灰意冷,在自舔伤口中,写出些悲悯自怜的诗歌。而韩愈与众不同,尽管他在被贬官的路上,也曾写下“好收吾骨瘴江边”的自怜诗章;但到了潮州赴任之后,却将自身伤痛闲置一边,把庶民百姓冷暖放在了至高无上的位置。
笔者沿韩江而行时,江边有一座古亭映入眼帘。停车仔细观看,见亭内有一石碑,碑下压着一条鳄鱼石雕。当地友人为我解疑说,这是后人为纪念韩愈带领当地百姓的驱鳄之举,而建立起的功德碑。韩愈初到潮州上任之日,正是潮汕江河鳄鱼成灾之时,当时此地的黎民百姓,因为继承了远古的迷信传说,认知鳄鱼为水中之神灵;每到鳄鱼成灾时,都向江里投下屠杀了的牛羊猪狗等生灵,以求平安。韩愈一向尊重孔孟正统儒理之道,反对神鬼的玄学之说,便不顾疲劳地日夜游说于江水之边,宣扬除鳄才是自我拯救之良策。潮州自古为客家族人之领地,其族人把信奉神灵视为灵魂之全部,因而驱鳄之举步履维艰。但生性执著的韩愈,一直不改初衷,在其不懈的努力之下,终于获得了善果,不仅将为害一方的鳄鱼驱之于海,让潮州百姓从“江神”的精神奴役中解放出来;还以驱鳄为兴修水利机遇,打开引水浇灌之门,给封闭的沿江大地,带来五谷丰登的年华。因而,后人一直垂念其德政,在江边立起这个临江亭和亭内的功德碑。其影响之大穿越了时空,直到明朝嘉靖年间(1537年),礼部右谏沈伯咸,还特意在韩山写下了“功不在禹下”的碑文,以示对贬官到潮州后韩愈德政的崇敬。此为韩愈在粤东的肖像之一。
尽管大唐时期,还属于帝王世袭的封建社会,但在唐律中已有不许“纳良为奴”的律条。但当时的粤东岭南,处于大唐版图上相对封闭落后的地区,韩愈贬官到此地时,该地盛行贩卖人口之恶习,地方志中留有“其荒阻处,父子相缚为奴”的`记载。用白话文解析,就是在饥荒之地,有钱人家能收贫穷人的全家为奴。韩愈到了潮州之后,以大刀阔斧之气势,更改这地区的千古陋习。此举比驱鳄更为艰难,韩愈为此付出了更为艰辛的努力。韩愈早有铭言喻世:“业精于勤荒于嬉。”他就是用这种不知疲惫的执著精神,而完成他解放奴隶的壮举的。据地方史料记载,韩愈此举开花结果后,曾有贫苦奴民称他为粤东岭南的“韩青天”。这是韩愈被贬官到潮州后的肖像之二。
后人为了纪念他为文为人之德,在韩山绿色环抱中,为他修建了雄伟的纪念祠堂。沿山而上的回廊两侧,皆为唐代之后官人和文人对他的评说。我统计了一下,总共四十块碑文,碑文以各种书体刻下对这位“百代文宗”的盛誉。至于潮州的本土人士,更是以韩愈曾在此地驻足为荣。与我一同登山朝圣的当地文联友人对我说:“千古中的文人至圣,从长安被贬到我们这儿来,成了我们这方水土至高无上的荣誉。”我说:“愿华夏大地的文人,能有韩文公敢言、敢行的精神风骨;愿那些文官们,都能以韩愈为镜,照一照自己的形神!”
我眼中的韩愈作文 14
知道韩愈这个名字已经有很多年了。至少在初中的时候我就已经开始接触他的作品,比如散文《马说》、七绝《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郎》。后来又逐渐增加了一些对他的了解,知道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创作上也自成一派,风格独特。但仅此而已,我所知道的都只是符号,我从来也没有试图走进他的心灵世界,去了解他,亲近他。
直到现在我才突然发现,错过他是多么遗憾的事情。
这要从一首诗说起,诗的名字叫《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漳江边。
这是韩愈很有名的一首诗,我已经不知道读过多少次了,而且也已经教过好几遍了。这天在课堂上,我又一次带着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感情。没想到在这个过程中,我竟第一次被这首诗、被韩愈这个人深深地感动了,我对韩愈产生了由衷的敬佩之情。
这首诗和韩愈做的一件事有关。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皇帝派遣使者去凤翔迎佛骨舍利,京城一时间掀起信佛狂潮。韩愈不顾个人安危,毅然上《论佛骨表》,痛斥佛之不可信,要求将佛骨“投诸水火,永绝根本,断天下之疑,绝后代之惑”。宪宗正在崇佛敬佛的劲头上,见此表不禁龙颜震怒,要处以极刑。幸得宰相裴度及朝中大臣极力说情,方免得一死,贬为潮州刺史。此诗即写于贬官途中。
韩愈做的这件事非常了不起。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是他的动机非常纯正。韩愈反对皇帝供迎佛骨,绝无半点私心,而是“欲为圣明除弊事”。在他的《论佛骨表》中,韩愈以一个思想家的高度深刻地指出,皇帝崇佛敬佛,必令百姓“焚顶烧指,百十为群,解衣散钱,自朝至暮,转相仿效,惟恐后时,老少奔波,弃其业次。若不即加禁遏,更历诸寺,必有断臂脔身以为供养者。伤风败俗,传笑四方,非细事也”。唐朝自安史之乱后,国力衰退,社会混乱,好不容易在唐宪宗的治理之下出现了中兴的局面,韩愈不能眼看着因为敬佛而影响了社会的正常秩序和发展。韩愈甚至说:“佛如有灵,能作祸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上天鉴临,臣不怨悔。”你看,韩愈愿意独自承担因排佛而带来的一切恶果。他的这份忠心怎不让人敬佩!
其实韩愈完全可以不上这份奏章的,因为当时满朝文武没有一个上书进谏的,再说给皇帝提建议是御史的职责,并不是他这个刑部侍郎的`事。韩愈当然也应该能预料到这封《论佛骨表》奏上去可能会给自己带来的后果,他这些年宦海沉浮,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况且早在公元803年,韩愈在任监察御史时就曾因一封《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而被贬为广东阳山令,他是切实地吃过直言进谏的苦果的。况且韩愈当时已经52岁了,这些年沉沦下僚,饱尝艰辛,好不容易才因功当上这个刑部侍郎,就算是为家人考虑,明哲保身也并不为过。但这一切都没能让韩愈保持沉默。在唐宪宗满腔热情供迎佛骨的时候,在朝廷上下一片沉默的时候,韩愈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犯颜进谏,这需要的可就不单单是忠心了,更是胆略、勇气。韩愈作为一个读书人,他的胆气确实是非比寻常。后来他还做过一件极为后人称道的事情。公元822年,韩愈以衰朽之身单身匹马冒着风险赴镇州宣慰乱军,不费一兵一卒,平息了镇州之乱,被后人称为“勇夺三军之帅”。
然而遗憾的是,韩愈之精诚“不能回宪宗之惑”,韩愈还是被贬了。韩愈离开长安之后,他的家人也被赶出长安,更为凄惨的是他12岁的小女儿竟死在了被贬的途中。走在被贬潮州的路上,韩愈心情之委屈、不平、愤懑、悲苦可想而知。回望长安,云雾弥漫;看看前途,大雪拦路,真可谓进退两难,前途渺茫。但在诗中,我们却看不到韩愈有一丝悔意。这份坚贞不屈的气节,更加令人敬佩。
我们且不说韩愈在文学和思想上的杰出贡献,单从人格意义上说,韩愈有忠心,有胆略,有气节,这些无论放在任何时代都是难能可贵的。好在历史是公正的,韩愈在有生之年屡屡受挫,死后却得到了后人的高度评价。同是大文豪的苏轼评价韩愈“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也许我们这些常人无法企及韩愈在文学和思想上的成就,但至少我们可以在人格精神上向他学习。写到这里,我的脑海里不禁浮出四句诗:
匹马敌营真胆气,两纸谏书显丹心。
道学文章光万丈,哪比品格动人心。
我眼中的韩愈作文 15
韩愈是著名的散文家和诗人。他和柳宗元等是唐代古诗文运动的积极倡导者,反对六朝以来的只重形式的骈文,大力提倡继承先秦两汉以“言之有物”的语言表情达意的优良传统,形成了一种文风和文学语言的革新运动。他和柳宗元等人以自己的写作实践推动了这一运动的的发展,改变了不良文风,起到了解放文体的作用,对当时和后世,都有重大影响
《师说》是韩愈散文中一篇重要的论说的文。此文作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文章论述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也表现出作者不顾世俗独抒己见的精神。并以实际行动鼓励后进,应当刻苦学习,勇攀高峰。韩愈的这篇力作,历久弥新,今天我们再读这篇文章,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全文共分四段。
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从正面论述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择师标准。
“古之学者必有师。”提笔点题,单刀直入。“古”字指出从师的历史传统,“必有”二字,语气极为肯定,强调从师的必要。一开头就揭示出学者和教师的关系,作为全篇纲领,肯定坚决,不容辩驳。“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全面规定了老师的职责范围,指出老师的作用,说明从师的必要性。“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指出认识事物的一种客观规律性,连用两个“惑”字,突出说明不从师的害处。“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列举两种情况,旨在说明“闻道”是从师的标准。“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既诠释前文,又强调从师是为了学道,凡有道者皆可为师。“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的所存也。”进一步论述择师的原则。这是作者所说师道的基本精神。这种有道为师(包括“能者为师”)的原则,正中当时积弊。
第二段,指出今人不从师的恶果、表现和原因,批判不重师道的错误态度和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从反面论述从师的重要性,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这一段用对比的方法分三层论述: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段首以感慨的语句开头,笔锋突转,引起读者注意。承上文“解惑”,从反面指斥当时不重视从师的不良风气。“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以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相比,旨在说明士大夫的无知。“是故圣益圣,愚益愚。”连用两的个表程度的副词“益”来说明,从师的态度不同,因而所造成的结果也截然不同。“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补充上文,进一步点出结果,以反问的口气启发读者深思。以上为分论的第一层。把“古之圣人”“从师而问焉”和“今之众人”耻学于师相对比,指出是否尊师重道,是圣愚分野的关键所在。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以对比的方式,指出众人的糊涂。“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解释童子之师的作用,既有比较的意思,又为下文的“小学而大遗”做铺垫。“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比较的.结果,落在“小学而大遗”上,足见那些耻师之人是糊涂的。以上为分论的第二层,以为子择师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指出“小学而大遗”的谬误。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对比居于下层的人与士大夫之族对待从师的态度。“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写出士大夫极为荒谬的话的是为下文的评说感叹准备条件。“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这几句是作者的感叹之词。点明师道不复的原因,对君子之徒的愚昧表示慨叹。以上为分论的第三层,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作对比,批判当时社会上轻视师道的风气。
第三段,以孔子对待老师的言行为例,说明从师应有的态度,阐明教和学的关系以及能者为师的道理。照应篇首“传道授业”。
“圣人无常师。”此语见解精辟,与第1段“古之学者必有师”呼应,并且往前推进一步,由“学者”推进到“圣人”,由“必有师”推进到“无常师”,引出择师的典范。“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从师的行为。“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从师的言论,举孔子为例加以论述,因为孔子在人们心目中是至圣先师,举孔子为例就有代表性,能加强说服力。“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这是紧呈上文得出的结论,且与开头的“闻道”、“师道”相呼应。
第四段,交代做本文的原因,从表扬的李蟠,再肯定从师。总结全文,点明主题。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重视师道。“余嘉其能行古道,”能行师道“作师说以贻之。”结尾点题。
本文的主旨是论述老师的作用,兼及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在论述过程中,批判了当时士大夫之族在从师学习问题上的愚妄态度,阐明了自己对师生关系的见解。论述时先从正面立论阐述,再从反面提出驳议,驳议时使用了对比手法。然后以孔子为例,得出强有力的结论。除开头立论部分外,每一部分都摆事实、讲道理,很有说服力。起句奇崛,气势磅礴。这篇文章不但开篇第一句突兀干脆,而且此后的每一段的起句几乎都是这样。韩愈常把自己的结论凝结成精辟的句子突然端出,给人以极为深刻的印象。
行文时用了大量排偶句式,大大增强了文章的气势。
我眼中的韩愈作文 16
历史的车轮还在滚滚向前,负载着千秋沧桑,世态炎凉。几千年的旅程,是一条崎岖漫长的路。途中那些被淹没的凡庸俗子,包括太多的文人志士,随着时代钟声的消,匿,宛如一阵清烟,烟消云散,抹不下一笔痕迹,可是,唐宋八大家作为这一旅途中的娇宠儿,却在历史的长卷上博得了一席之地,并将自己的名字铸入了光辉的史册中。而韩愈作为其中的一朵绚烂的奇葩,更是遐迩闻名。他的诗,他的文,他的胸襟,他的抱负,都不失是我们深入探讨且经久不衰的话题。
最先接触韩愈是从一首《左迁蓝关示侄孙湘》开始,读罢此诗的人,都能从中看穿这是诗人遭贬后的愤满之作。而伴随来的一系列问题又恰巧为我们更深层次了解韩愈的人格搭起了桥梁。韩愈银何事触怒了皇上?韩愈怎会有如此大的胆量去顶撞皇上?韩愈到底是个怎么样的人物?…我想,通过了解这些内容,不光对我们理解这首绝唱,即对我们了解韩愈的人格品行也具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根据有关资料查阅,韩愈之所以遭贬的缘故在于:
唐宪宗李纯为求长生不老之道,曾几度迎佛骨入宫供奉。韩愈当时为刑部侍郎,写了著名的《论佛骨表》,反对宪宗迎佛骨,从而触怒了先皇,欲处以死刑,经裴度等人说情,才幸免一死。死罪可恕,活罪难逃,韩愈就此被贬潮州。已步入人生暮年的他,如何经受得起漫漫远程的折磨,可是甚至圣旨已下,在挣扎也是无济于事。太多的酸楚,太多的无奈,压抑在韩愈的心髓深处,得不到的宣泄丝毫释放宣泄。就在韩愈抵达离京师不远的蓝田县时,他的侄孙韩湘赶来同行,给爷爷做伴。韩愈就在这一瞬间,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
细嚼本诗的文字语言,每一笔,每一处,都无不倾吐着韩愈凄楚难言的激愤之情。“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简简单单56个字, 将遭贬的前前后后都详尽的梳理了一番。首联中写自己获罪遭贬的原因。“朝奏” 与“夕贬”形成强烈的对比呼应。反衬出了意外获罪情况之急速。颔联“路八千”由贬谪之远反映了获罪之重。颔联也在另一方面也体现了韩愈刚正不阿的品质和对国家忠心耿耿的一片赤子之心。韩愈明知道自己进谏不免会遭到急风骤雨的下场,但为了替帝王除去政治弊端,为了朝廷的兴盛,即使残年身处逆境也在所不惜。言词情情恳恳,当然也不乏充斥些许怨愤之情。在颈联中韩愈借“云横”“雪拥”,描述了路途的艰险,借助于景抒写了心中的抑郁,悲愤及前途的渺茫的痛楚。威廉更是扣人心弦,令人心寒。当然,本诗可以纯粹理解为韩愈遭贬后的愤慨之作,可韩愈在悲愤的情感基调上又不失笔势纵横,境界开阔的气象特征。从此也可看出一代伟大诗人韩愈的胸襟之广阔。
上面着重从韩愈的诗为材料来走进韩愈,聆听韩愈。下边我想以韩愈的文章作为垫石,进一步去解读韩愈,了解韩愈。
一篇《师说》响遍大江南北,韩愈的人格魅力及对社会那份深深的责任感也尽现其内。直至今日,“使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的 思想精髓仍在影响着人们的学习生活。《师说》的基本精神与“古文运动”中的“文以载重”的思想是一致的。它的思想意义在于它继承和发展了前人关于师道的观点,是有创见的,它是韩愈教育思想的精髓,为我国教育史提供了新的比较进步的见解。《师说》这篇文章虽然只有456个字,但它精湛的思想却一直影响着历代教育工作者,是我国古代教育史中珍贵的教育文献。是一份宝贵的教育遗产。《师说》中开宗明义第一句话就是“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在我国教育史上第一次完整地对教师的职责进行了论述。这个论述从韩愈作《师说》起至今一直在启示着教师忠实地履行着自己的天职,这个论断的生命力就在于韩愈的很大程度上提示了教师的职责这一客观真理。韩愈所说的“传道”当然指的是传儒家之道,传儒家修身、齐家治国评天下之道。授业是指讲古文六艺之类的儒家经典,受到文化知识方面的教育。解惑则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解答学生在“道”与“业”两方面的疑。善于思考的人们在这时都会产生质疑,韩愈为何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师说》不是他送给学生李蟠的一篇说理性文章吗?这就需要我们从师说的背景去分析,进而去探索韩愈写作的目的。
唐德宗贞元18年社会上存在着严重的“耻学于师”的风气,而且,这种风气已从魏晋始流传几百年了,“师道之不闻也久矣”,当时韩愈刚进国子监当四门博士,面对这种不良风气,为恢复师道,不仅自己抗颜为师,并做《师说》,对师道作了精辟的论述。当时柳宗元评论说:在“师道不存的情况下,唯独韩愈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而韩愈作此篇的目的在于阐述师的作用,师的职能,从师的必要性和择师的标准。全文通过批判耻于学师,废弃尊师重道传统,看不起百工技人的社会现状,提出了一系列精辟的带有民主性精华的教育思想。毋庸置疑,韩愈在当时引来了社会各阶层人士的非议,可是他依旧顶着世人鄙薄的眼光及压力,坚持着自己的为师之道。韩愈的人格魅力也就在于此。
总之,韩愈是一个有远大抱负的文人。他的一生始终以天下为已任,始终奉行“达则兼济天下”,似乎从来也没有甘心“穷则独善其身”的地位。所以,他虽然遭到被贬山阳令和潮州刺史等几次重大打击,然而并不恢心颓废,报国之志不流,仍然关注人民的疾苦,他既有非常伟大的超乎常人的一面,又有敢于为天下先,敢于言常人所不敢言的顶天立地的大丈夫的伟岸气节。韩愈一生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奋斗,这种精神,可以说是留给后人的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韩愈的政治品德,是儒家师徒的基本内容,使其成为一代师表,他在文学和哲学上的成就及才华使其教育思想大放异彩,开启了宋明理学的前导。他的教育思想流传至今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值得我们学习、研讨与借鉴。
我眼中的韩愈作文 17
韩愈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文章写得好是真的。所以,我读韩愈其人是从读韩愈其文开始的,因为中学课本上就有他的《师说》、《进学解》。课外阅读,各种选本上韩文也随处可见。他的许多警句,如:“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等,跨越了一千多年,仍在指导我们的行为。
但由文而读其人却是因一件事引起的。去年,到潮州出差,潮州有韩公祠,祠依山临水而建,气势雄伟。祠后有山曰韩山,洞前有水名韩江。当地人说此皆因韩愈而名。我大惑不解,韩愈一介书生,怎么会在这天涯海角霸得一块山水,享千秋之礼呢?
原来有这样一段故事。唐代有个宪宗皇帝十分迷信佛教,在他的倡导下国内佛事大盛,公元819年,又搞了一次大规模的迎佛骨活动,就是将据称是佛祖的一块骨迎到长安,修路盖庙,人山人海,官商民等舍物捐款,劳民伤财,一场闹剧。韩愈对这件事有看法,他当过监察御史,有随时向上面提出诚实意见的习惯。这种官职的第一素质就是不怕得罪人,因提意见获死罪都在所不辞。所谓“文死谏,武死战”。韩愈在上书前思想好一番斗争,最后还是大义战胜了私心,终于实现了勇敢的“一递”,谁知奏折一递,就惹来了大祸;而大祸又引来了一连串的故事,成就了他的身后名。
韩愈是个文章家,写奏折自然比一般为官者也要讲究些。于理、于情都特别动人,文字铿锵有力。他说那所谓佛骨不过是一块脏兮兮的枯骨,皇帝您“今无故取朽秽之物,亲临观之”,“群臣不言其非,御史不举其失,臣实耻之。乞以此骨付之有司,投诸水火,永绝根本……岂不盛哉!岂不快哉!”并说:这佛如果真的有灵,有什么祸殃,就让他来找我吧(“佛如有灵,能作祸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这真有一股不怕鬼,不信邪的凛然大气和献身精神。但是,这正应了我们现时说的,立场不同,感情不同这句话。韩愈越是肝脑涂地陈利害表忠心,宪宗就越觉得他是在抗龙颜,揭龙鳞,大逆不道。于是,大喝一声把他赶出京城,贬到八千里外的海边潮州去当地方小官。
韩愈这一贬,是他人生的一大挫折。因为这不同于一般的逆境,一般的不顺,比之李白的怀才不遇,柳永的屡试不第要严重得多。他们不过是登山无路,韩愈是已登山顶,又一下子被推到无底深渊,其心情之坏可想而知。他被押送出京不久,家眷也被赶出长安,年仅12岁的小女儿也惨死在驿道旁。韩愈自己也觉得实在活得没有什么意思了。他在过蓝关时写了那首著名的诗。我向来觉得韩愈文好,诗却一般,只有这首,胸中块垒,笔底波涛,确是不一样: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朝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这是给前来看他的侄孙写的,其心境之冷可见一斑。但是,当他到了潮州后,发现当地的情况比他的心境还要坏。就气候水土而言这里还算富庶,但由于地处偏僻,文化落后,弊政陋习极多极重。农耕方式原始,乡村学校不兴。当时在北方早已告别了奴隶制,唐律明确规定了不准没良为奴,这里却还在买卖人口,有钱人养奴成风。“岭南以口为货,其荒阻处,父子相缚为奴。”其习俗又多崇鬼神,有病不求药,杀鸡杀狗,求神显灵。人们长年在浑浑噩噩中生活。见此情景韩愈大吃一惊,比之于北方的先进文明,这里简直就是茹毛饮血,同为大唐圣土,同为大唐子民,何忍遗此一隅,视而不救呢?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同在一片蓝天下,人人都该享有爱。按照当时的规矩,贬臣如罪人服刑,老老实实磨时间,等机会便是,决不会主动参政。但韩愈还是忍不住,他觉得自己的知识、能力还能为地方百姓做点事,觉得比之百姓之苦,自己的这点冤、这点苦反倒算不了什么。于是他到任之后,就如新官上任一般,连续干了四件事。一是驱除鳄鱼。当时鳄鱼为害甚烈,当地人又迷信,只知投牲畜以祭,韩愈“选材技吏民,操强弓毒矢”,大除其害。二是兴修水利,推广北方先进耕作技术。三是赎放奴婢。他下令奴婢可以工钱抵债,钱债相抵就给人自由,不抵者可用钱赎,以后不得蓄奴。四是兴办教育,请先生,建学校,甚至还“以正音为潮人诲”,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推广普通话。不可想象,从他贬潮州到再离潮而贬袁州,八个月就干了这四件事。我们且不说这事的大小,只说他那片诚心。我在祠内仔细看着题刻碑文和有关资料。韩愈的确是个文人,干什么都要用文章来表现,也正是这一点为我们留下了如日记一样珍贵的史料。比如,除鳄之前,他先写了一篇《祭鳄鱼文》,这简直就是一篇讨鳄檄文。他说我受天子之命来守此土,而鳄鱼悍然在这里争食民畜,“与刺史抗拒,争长为雄。刺史虽驽弱,亦安肯为鳄鱼低首下心。”他限鳄鱼三日内远徙于海,三日不行五日,五日不行七日,再不行就是傲天子之命吏,“必尽杀乃止”!阴雨连绵不开,他连写祭文,祭于湖,祭于城隍,祭于石,请求天晴。他说天啊,老这么下雨,稻不得熟,蚕不得成,百姓吃什么,穿什么呢?要是我为官的不好,就降我以罪吧,百姓是无辜的,请降福给他们(“刺史不仁,可以坐罪;惟彼无辜,惠以福也”)。一片拳拳之心。韩愈在潮州任上共有13篇文章,除三篇短信,两篇上表外,余皆是驱鳄祭天,请设乡校,为民请命祈福之作。文如其人,文如其心。当其获罪海隅,家破人亡之时,尚能心系百姓,真是难能可贵了。一个人为文不说空话,为官不说假话,为政务求实绩,这在封建时代难能可贵。应该说韩愈是言行一致的。他在政治上高举儒家旗帜,是个封建传统思想道德的维护者。传统这个东西有两面性,当它面对革命新潮时,表现出一副可憎的顽固面孔。而当它面对逆流邪说时,又表现出撼山易撼传统难的威严。韩愈也是这样,他一方面反对王叔文的改革,一方面又对当时最尖锐的两个社会问题,即藩镇割据和佛道泛滥,深恶痛绝,坚决抨击。他亲自参加平定叛乱。到晚年时还以衰朽之身一人一马到叛军营中去劝敌投诚,其英雄气概不亚于关云长单刀赴会。他出身小户,考进士三次落第,第四次才中进士,在考官时又三次碰壁,乌纱帽得来不易,按说他该惜官如命,但是他两次犯上直言,被贬又继续尽其所能为民办事。这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以国为任,以民为本,不违心,不费时,不浪费生命。他又倡导古文运动,领导了一场文章革命,他要求“文以载道”、“陈言务去”,开一代文章先河,砍掉了骈文这个重形式求华丽的节外之枝,而直承秦汉。所以苏东坡说他:“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他既立业又立言,全面实践了儒家道德。
当我手倚韩祠石栏,远眺滚滚韩江时,我就想,宪宗佞佛,满朝文武,就是韩愈敢出来说话,如果有人在韩愈之前上书直谏呢?如果在韩愈被贬时又有人出来为之抗争呢?历史会怎样写?还有在韩愈到来之前潮州买卖人口、教育荒废等四个问题早已存在,地方官吏走马灯似地换了一任又一任,其任职超过八个月的也大有人在,为什么没有谁去解决呢?如果有人在韩愈之前解决了这些问题,历史又将怎样写?但是没有,什么都没有。长安大殿上的雕梁玉砌在如钩晓月下静静地等待,秦岭驿道上的风雪,南海丛林中的雾瘴在悄悄地徘徊,历史终于等来了一个衰朽的书生,他长须弓背双手托着一封奏折,一步一颤地走上大殿,然后又单人瘦马,形影相吊地走向海边天涯。
人生的逆境大约可分四种。一曰生活之苦,饥寒交迫;二曰心境之苦,怀才不遇;三曰事业受阻,功败垂成;四曰存亡之危,身处绝境。处逆境之心也分四种,一是心灰意冷,逆来顺受;二是怨天尤人,牢骚满腹;三是见心明志,直言疾呼;四是泰然处之,尽力有为。韩愈是处在第二、第三种逆境,而选择了后两种心态,既见心明志,着文倡道,又脚踏实地,尽力去为。只这一点他比屈原、李白就要多一层高明,没有只停留在蜀道叹难,江畔沉吟上。他不辞海隅之小,不求其功之显,只是奉献于民,求成于心。有人研究,韩愈之前,潮州只有进士3名,韩愈之后,到南宋时,登第进士就达172名。是他大开教育之功。所以韩祠中有诗曰:“文章随代起,烟瘴几时开。不有韩夫子,人心尚草莱!”
李渊父子虽然得了天下,大唐河山也没有听说哪山哪河易姓为李,倒是韩愈一个罪臣,在海边一块荒蛮之地视政八月,这里就忽然山河易姓了。历朝历代有多少人希望不朽,或刻碑勒石,或建庙建祠,但哪一块碑哪一座庙能大过高山,永如江河呢?这是人民对办了好事的人永久的纪念。一个人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当他与百姓利益,与社会进步联在一起时就价值无穷,就被社会所承认。我遍读祠内凭吊之作,诗、词、文、联,上自唐宋下迄当今,刻于匾,勒于石,大约不下百十来件。一千三百多年了,各种人物在这里将韩公不知读了多少遍。我心中也渐渐泛起这样的四句诗: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八月为民兴四利,一片江山尽姓韩。
- 相关推荐
【我眼中的韩愈作文】相关文章:
最新我眼中的父亲 我眼中的父亲作文01-24
我眼中的鲁迅作文02-04
我眼中的深圳作文02-04
我眼中的课堂作文02-09
我眼中的文明作文02-08
我眼中的马作文02-12
我眼中的自己作文10-09
我眼中的端午作文10-17
我眼中的姐姐作文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