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格律是什么

2022-01-29 文学常识

  导语:“格”是一种样式,是形式上的东西;“律”是规律、规范。下面让我们了解一下诗歌格律是什么吧!

  “格律”不是诗的唯一,仅是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诗分意境与格律,古今论证不休的矛盾并非格律之争。而是意境与格律的天枰倾斜,救“意”还是保“律”-由个人喜好而定,个人意志不足以强化到群体的共同意志和规范。所以这种争论会一直延续下去,只要还有诗词的存在,指责与被指责,自得与自卫就会轮番上演,但格律本身并不矛盾,比如隋朝遵循陆法言的《切韵》至南宋以后推广刘渊的《平水韵》,到今天由中华诗词学会发起的按新华字典声韵而修编的《新韵》,每一历史时期都有严格的格律规范和运用。

  格律是一种规范,本身没有商讨还价的余地,而诗词作者遵守格律与否,即通常所说的把握格律严、宽程度,严就不必废舌,对于宽的限度也是大有争议:比如常说的平仄上的2、4、6分明,1、3、5不论。其实还可以宽,只重“格”每句字数相同,都以偶数句结束。弃平仄只注韵(而且还不计韵的平仄,如本人)适当上下句对仗等等。

  古音与今音,发音、发声大多都貌合神离。喜古而不复古,那是回忆里最亮丽的风景,但越逾千年的距离我们再也回不去了。所以醉风个人提倡今人写新韵,毕竟我们写诗是给今人读的,而不是给古人看的。

  他人学诗皆从格律入门,这传统的教学模式醉风不再妄自诽薄。根据个人实践心得,学诗亦可从意境入手----先修炼内涵再框以格律。如同先学会做有骨头的人,再来打造自己的形象。意境是真身,格律是衣服,表里如一方能魅力无穷。(意境套格律,这里要有个转型的“度”,至少要达到意境上的得心应手,收放自如。不要太急功好利忙于求成,须知根基不稳大厦将倾。格律入门与意境入手的区别是,前者在笼子里造房子,后者在房子里做笼子。束缚与反束缚,是思想上的解放与尝试。)

  很反感非格律不成诗的论调,对于意境与格律,醉风个人严重倾向意境修炼。格律是前人所规范的,休要拿来卖弄或作为横加指责别人的工具。熟不知你不过是拿着别人的东西炫耀着自己,好比走在老虎前面的狐狸,这“势”是借的,只不过你时间多了点,学的早了点,记忆力好了点,除此无他。意境是纯个人的情感流露,宣泄,也体现个人的文学功底。醉风有时就想不明白为什么拿别人的东西跟纯自己的东西比较,还那样理直气壮,声大气粗。是底气不足?是心虚?疑是分不清别人的自己的?混淆了他人的劳动成果据为己有(这是明目张胆的剽窃和毫无羞耻的掠夺),或是本性好斗使然。

  “格”是框定的形式上的视觉,“平仄”是朗诵时声音上抑扬顿挫的听觉。“韵”则是收与放产生荡气铿锵的味觉。什么是好诗?保持口感上的流畅与通顺,一气呵成,不拖泥带水或拗口,韵味荡气回肠余味无穷,意境不重复颠倒,延伸有序。如同打开的历史画卷。同写作,有开场白,有过程,有结尾,张弛有度;浓笔淡墨,要根据自己的写作手法,或作者本人予以抒发的情感,轻重缓急来决定重心与浮力。

  “诗”忌直,忌露,忌奥。“直”显得生硬,“露”少回旋余地,“奥”不使人知。诗不要成为鸡肋,食而无味,弃之不舍。要视觉上让人情愿读下去;要听觉上让人读来爽乎;要味觉上让人履嚼有味,引人深思哲理,探索你内心的世界,引起心灵的共鸣或认知。

  “诗风”取决个人的态度和秉性。有人生性懒散放浪,有人自律拘谨正统,所以手法不一,笔锋各异。莫一味强求的依附他人,当定位形成自己的风格,有灵魂的血肉做诗风的坚实后盾,再渗入扎实的文学功底,何作他人衣?

  现代诗体主要依从唐诗遗留下来,五言古体诗,七言古体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六种基本形式。前两种无严格格律规范,(为我们“宽”找到历史的依据)后四种有严谨的格律框定,尤其是五律七律,除大众尽知的平仄平韵外,还讲究对仗,沾对,防孤平,三平收尾,等等诸多细节。“楹联”系从古代诗文辞赋中的对偶句逐渐演化、发展而来,也是非“律”不联。“词”初被贬为'诗余’又名“曲”等等,相当于现代的音乐,所以它重音律。

  因此律诗,楹联,诗余,若冠之以名就要所依其律。否则引人嗤之以鼻,贻笑大方,也是咎由自取。这也是没有折中和商量的余地,没有任何借口可以开脱无知的历史依据。(但醉风尤为喜欢诗余那可以根据个人喜好而海选的格式以及它特有的抑扬抗坠、变化多端的长短句。却独独不喜欢遵循它原有的定律。而根据自己的口感和抒怀去肆意放纵。又何尝不可?但这也有个前提,就是标明无仄或无韵。当然也不能称之为词,至于叫什么,你自己想好了在告诉我)

  限于本人文笔和知识的贫乏,闲叙至此。

  将在下面回帖栏里张贴些通用的诗词,楹联基本格律,供业余爱好者观摩学习,免去查经据典的辛苦。若对以上观念有所出处,或加以完善,修正,请回复留言版。醉风及时予以更正,在此先行谢过诸师友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