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典故吧,中华上下五千年,产生了无数故事。当你说出一个典故的时候,知道它背后那段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历史吗?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典故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典故,欢迎阅读与收藏。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典故由来: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中的萧何,早年任秦沛县狱吏,秦末辅佐刘邦起义。攻克咸阳后,他接收了秦丞相、御史府所藏的律令、图书,掌握了全国的山川险要、郡县户口,对日后制定政策和取得楚汉战争胜利起了重要作用。楚汉战争时,他留守关中,使关中成为汉军的巩固后方,不断地输送士卒粮饷支援作战,对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代起了重要作用。萧何采摭秦六法,重新制定律令制度,作为《九章律》。在法律思想上,主张无为,喜好黄老之术。高帝十一年(前196年)又协助高祖消灭韩信、英布等异姓诸侯王。高祖死后,他辅佐惠帝。惠帝二年(前193年)卒,谥号“文终侯”。
刘邦分型了异姓王以后,觉得异姓王权力太大,就费尽心机夺回异姓王手中的权利。异姓王反叛谋反逃跑等等诸多事件以后,异姓王已经不再刘邦觉得他们是自己的威胁,将他们和地方的名门望族共十几万人全部迁到关中居住,置于中央控制之下,消除了后顾之忧。异姓王的权力一小,顿时,丞相的权力太大就明显的突出了起来。
于是,刘邦觉得丞相的权利太大了。关于丞相的过大权力,刘邦通过把萧何下狱来打击削弱相权。在刘邦平定了黥布叛乱回到长安后,萧何提议把上林苑开放,让百姓去耕种,因为上林苑基本上已经荒芜,并不是养兽供皇帝狩猎的地方。刘邦一听就恼了,硬说萧何拿了商人的贿赂,所以才替他们说话,借百姓之名为商人牟利,这便是历史所说的“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中的成在萧何。
成语出处
及项梁渡淮,信杖剑从之,居麾下,未得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为连敖。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说之。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陈豨拜为巨鹿守,辞于淮阴侯。淮阴侯挈其手,辟左右与之步于庭,仰天叹曰:“子可与言乎?欲与子有言也。”豨曰:“唯将军令之。”淮阴侯曰:“公之所居,天下精兵处也;而公,陛下之信幸臣也。人言公之畔,陛下必不信;再至,陛下乃疑矣;三至,必怒而自将。吾为公从中起,天下可图也。”陈豨素知其能也,信之,曰:“谨奉教!”汉十年,陈豨果反。上自将而往,信病不从。阴使人至豨所,曰:“弟举兵,吾从此助公。”信乃谋与家臣夜诈诏赦诸官徒奴,欲发以袭吕后、太子。部署已定,待豨报。其舍人得罪于信,信囚,欲杀之。舍人弟上变,告信欲反状于吕后。吕后欲召,恐其党不就,乃与萧相国谋,诈令人从上所来,言豨已得死,列侯群臣皆贺。相国绐信曰:“虽疾,强入贺。”信入,吕后使武士缚信,斩之长乐钟室。信方斩,曰:“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遂夷信三族。(西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
后人根据这段历史记载引申出“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一成语。
成语典故
传说有人曾在韩信墓前的祠庙上写过一副对联:“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上联“一知己”指的就是萧何。这是因为韩信被刘邦重用是出自萧何的推荐,被吕后杀害也是出自萧何的计谋,可见韩信的成功和失败是与萧何有着密切关系的。
韩信是中国古代军事家,他从小就胸怀大志,刻苦研究兵法,准备将来干一番大事业。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领导的秦末农民大起义爆发了。同年九月,项梁和项羽叔侄在会稽(今江苏苏州市)响应陈胜起义。韩信得到消息后,便去投奔项梁,参加反秦起义军,当了一名小兵。后来项梁阵亡,他又归属到项羽的部下,当了一名小小的侍卫官。他借着接近项羽的机会,经常给项羽献计献策,但都未得到重视。韩信觉得自己的才干难以发挥,就想另谋出路。
秦朝灭亡后,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逼迫他去南郑(今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区)就职。就在这时,韩信离开了项羽,投奔到刘邦麾下,随他到了南郑。刘邦因为对韩信不了解,就让他当了管理粮饷的小官,韩信对此感到很失望。
后来,韩信认识了刘邦的重要谋士萧何。经过几次交谈,萧何很赏识他,认为他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便多次向刘邦推荐都没能引起刘邦的重视。当时,刘邦的部下大多数是江苏人,士兵们由于思念家乡,不习惯南郑的生活,经常有人开小差逃走。韩信见得不到重用,也找了一个机会逃离了南郑萧何得知韩信逃走的消息,急得直跺脚,他来不及向刘邦打招呼,立即骑上快马,连夜去追赶韩信。刘邦听说萧何也逃走了,非常生气。但是两天以后,萧何又突然回来了。当刘邦听说堂堂的丞相去追赶一个管理粮饷的小官时,忍不住斥责他说:“逃亡的将领已经有几十个,你都没有去追赶,现在你却说去追赶韩信,这不是骗人吗?谁能相信呢?”萧何解释说:“一般将领容易得到,可是韩信,却是难得的奇才。你如果满足于当汉王,用不用韩信没有关系;如果要争夺天下,就离不开韩信这样极有智谋的人。希望你决定今后的志向。”萧何的话正中刘邦的要害,他赶紧表白说:“我当然想向东发展,怎么能长期在这里当汉王呢?”萧何见刘邦心动,乘机推荐韩信说:“大王决定向东发展,若能重用韩信,他就会留下为你出谋划策;如果没有远大抱负,不重用韩信,他终究还是会逃走的。”刘邦终于听取了萧何的意见,封韩信为大将军还挑了个黄道吉日,举行了隆重的拜将仪式。后来,韩信为刘邦东征西战,屡建奇功,帮刘邦统一了天下,建立了汉朝。
刘邦当了皇帝后,封韩信为楚王,没过多久,便借故解除了他的兵权。韩信知道刘邦嫉恨他的才能,觉得在刘邦手下不会有所作为了,就暗中与陈豨结成同盟,密谋造反。公元前197年,陈豨举兵反叛刘邦,刘邦亲自率兵讨伐。韩信见时机成熟,便与家臣密谋,企图趁刘邦不在京都,假传圣旨,释放狱中的犯人,把他们组织起来袭击吕后和太子刘盈。
吕后得知韩信谋反的消息,立即把萧何找来商量。韩信本是萧何极力向刘邦推荐的,这时他听说韩信谋反,害怕受到牵连,就又向吕后献了一条消灭韩信的妙计。他们假称陈豨已经被打死,要大家进宫祝贺。萧何怕韩信不去,就亲自对他说:“你虽然有病,不过这样的大事也应去庆贺一下。”韩信不知是圈套,就到了长乐宫,当即就被武士捆了起来,拉出长乐宫斩首了。
因为韩信能为汉朝建立功勋是与萧何的举荐分不开的,韩信最后失败被杀也是与萧何分不开的,所以人们说韩信“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成语寓意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个成语说明,以前推荐过自己的人也有可能会反过来杀害自己。韩信的经历表明,在人生中无论什么时刻都要端正自己的言行,不可做逾越之举,对他人保持防范之心。
成语运用
成文用法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指成败都在于一个人,成事由于萧何,败事也由于萧何,比喻事情的成败或好坏全由于同一个人的作为。这则成语可用作复句中的分句。
运用示例
宋·洪迈《容斋续笔·萧何绐韩信》:“信之为大将军,实萧何所荐。今其死也,又出其谋。故俚语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之语。”
元·无名氏《赚蒯通》第一折:“这非是我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故恁的反复勾当。”
明·冯梦龙《古今小说》第三十一卷:“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某心上至今不平。”
- 相关推荐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典故】相关文章:
赵州桥的典故历史典故08-02
历史典故:最有价值的典故01-21
历史典故大全-历史典故素材02-09
赵州桥的典故02-03
鸡肋的典故04-13
江郎才尽的典故01-21
萧规曹随的典故01-22
得陇望蜀典故01-22
讳疾忌医的典故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