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许多人都写过作文吧,作文根据体裁的不同可以分为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议论文。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作文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难忘的文明使者优秀作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难忘的文明使者优秀作文1
有了文明,有了互相帮助生活才会变得美好和温暖。
前年我爸爸生病了,由于行动不方便走路需要拄着拐杖,而且走的非常慢,一天我和爸爸一起出门,走到十字路口要过红绿灯的时候我和爸爸都犹豫了,站在那好长一段时间都不敢过,爸爸每走一步都很慢,还没走出去就变红灯了,马路上车的来来往往,我们都没机会过去,等绿灯亮了,大家都开始过马路了我们还是过不去,没走两步就又变灯了,心里很着急,眼看着时间一秒秒过去了,信号灯马上又是红灯了,我们这时正好走到马路的中间,怎么办?心里好紧张啊!就在这时走在最前面的一辆车停在那没动,从车上下来一位戴眼镜的叔叔,他下车后指挥其他的车也停下来,我和爸爸才顺利的过了马路,他朝我们微笑着挥挥手,开车走了,我连这位叔叔的名字都不知道,但我却深深的把他刻在了心里。
他就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文明使者,一位最令人难忘的文明使者,我一定要向他学习,帮助更多需要我们帮助的人。
难忘的文明使者优秀作文2
太阳像个大火球照亮了大地,带来光明的同事也带来了炎热。同学们陆陆续续地进入美丽的校园。在校园的门口,有一位让我难以忘记的文明使者。
我多次与这位使者见面,但我并不知道她的名字。她总是站在那一个位置,来帮助我们有序的进入校园,等待大家都进入校园后,她在开始她一天的学习。
像这样的人还有我们学校的好保安,他曾拾金不昧,在一次家长会中,保安无意中己捡到了一个钱包,里边有一千元的现金和两张银行卡。可我们的保安并没有据为己有,而是交给校长并找到了失主。失主还送来了锦旗,上面写着:“拾金不昧”。
在学校的走廊里,有“卫生的守护神”。也就是值日的同学们,他们总是来得早,走得晚。这些都是为了给我们营造一个好的学习环境。
上课了,检查卫生的小职员来了,他们认真的检查每一个角落,让我们的学校一直保持干净。整洁。
像这样无私奉献的人还有很多,我们也要做其中的一个哦!
难忘的文明使者优秀作文3
在我们小区里有这样一位阿姨。她每天很早起来,为什么我知道呢?那是因为有几次一大早我和老爸去遛我们家小狗碰到了她。那时候天刚刚亮,就看到她打扫卫生,擦栏杆,拖地板,清理电梯,还捡丢在操场上的空瓶子。一直忙活好长时间。直到后来才听到老爸说她是我们小区新来的保洁员。也许你可能有点纳闷保洁员?每个小区都有的,没错!我们这个小区的保洁员真的人很好。
这位阿姨很热心,平时谁家有个事,她总是热心去帮忙!最让我感动的是,有一次下了好大的雨,不知谁家晒的几床被子撘在运动器材上没有收,她不顾大雨把几床被子一条一条的抱到屋里,身上都湿透了。后来都下班了她还没走,一直等那几床被子的主人,等了好久才把他们等回来。
因为她的热心和善良,我们小区的人们都很喜欢她!
难忘的文明使者优秀作文4
她,六十多岁,个子不高,头发灰白,圆圆的脸庞上挂着善良的.笑容,看起来和蔼可亲。
可是她的行为让我有些难以接受。有一次在去学小号的路上,她在花丛中看到有几个破旧的饮料瓶,她不嫌脏的捡起来。我生气地说:“这东西这么脏,你捡它干什么?咱又不缺这,让人家看见,多丢人哪!”她听了,笑了笑,没吭声。我气愤地不跟她走一排。没一会儿,前面出现了个垃圾桶,只见她快步走过去把手里的瓶子扔进去,我顿时脸红了……
还有一次,我们坐公交车回西郊,车停在碧沙岗站时,上来了两位盲人,她赶紧站起来,扶着一位盲人的胳膊坐在她的座位上,嘴里还不闲着的叫我:“承承,快起来,让人家坐。”我撅着嘴不情愿的站起来把座位让给那位盲人阿姨。我靠近她站在她旁边小声嘀咕:“有这么多人都能让,为什么偏偏叫我站起来?”她笑笑说:“咱俩不是没几站就下车了嘛。”
唉,她就是那个让我既尊敬又无奈的姥姥,也是我心目中敬爱的文明使者。
难忘的文明使者优秀作文5
今天上完舞蹈课回家时,看见路口站着几位老人,他们的胳膊上都戴着一个红袖章,手里还拿着一面小红旗。
他们的年龄都在60岁以上,头发斑白,脸上满是皱纹。红灯亮了,他们步履从容的走向人群,举起小红旗,微笑地说:“同志,请止步。”黄灯亮了,又亮绿灯,他们同样从容地挥起小红旗,说:“同志,请慢行。”
没有人违抗他们,而且每个人的脸上都挂着理解的笑容。人们来了又去,去了又来,他们始终面带笑容。望着老人们脸上那郑重认真的表情,我想:这些可敬的老人退休前可能是技术娴熟的老工人,又或者是身经百战的老战士,桃李满天下的老师,但现在他们退休了,却不愿在家里享清福,还在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看到这里,我心生感动,他们不正是我们身边最好的文明使者吗,我们小学生一定得向这些老爷爷,老奶奶学习,自觉的遵守交通规则,以身作则带动身边的人一起来遵守交通规则,让社会变的更文明。
【难忘的文明使者优秀作文(精选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