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童年的消逝》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就孩子们的日常穿着到生活习惯而言,不知大家是否同我一样,在日益早熟的儿童中感受到了一丝当今社会的儿童“童年正在消逝”的危机。在媒介技术日益发达的时代,成人与儿童正在共享着同一种文化信息,或者说在很大程度上,成人与儿童文化信息的来源是重叠的。这就让我想起了大名鼎鼎的媒介文化研究大师尼尔波兹曼的《童年的消逝》。在书中,尼尔波兹曼提出的“童年是被发明出来的概念”让我深受触动。
所谓“童年”是一个被发明出来的概念,其实可以这样去理解:印刷术普及之前,儿童与成人之间靠口语传播,彼此分享基本相同的文化世界,所以人类并没有“童年”;印刷术普及之后,文字成为主导,成人掌握着文字和知识的世界,儿童与成人之间出现了一道文化鸿沟,“童年”诞生了。而随着电视媒介时代的到来,童年又正随着文化获取水平差异的消逝而逐渐消逝。
《童年的消逝》全书分为两章,第一章主要讲述童年这一概念的产生和发展。在接触此书之前,童年在我看来就像是一种流传已久的习俗,即成年人要给予儿童更多的关爱和照顾。从自然角度讲,人有婴儿期、成年期,但是儿童这个概念却是一种社会产物。
童年的纯真常常用来暗示童年的魅力在逐渐减少。电子媒体迅速、平等地揭示承认世界的全部内容,从而产生了几个深远的影响。儿童之所以好奇,是因为他们还不知道将要知道的东西;成人之所以有权威,主要是因为他们是知识的主要来源。进入一个日新月异,信息公开的世界后,在这个世界中,成人已经不能扮演年轻人的导师的角色,因此导致了一种信仰危机。
我们的孩子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消息灵通,究竟是什么意思?他们知道长辈知道的一切又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他们已经变成了成人,甚至至少像成人一样。用我自己的一个比喻,这意味着当儿童有机会接触到从前密藏的成人信息的果实时,他们已经被逐出儿童这个乐园了。
那么,有没有任何社会机构足够强大,并全心全意地抵制童年消亡的现象?答案是肯定的,但只有两个机构对这个问题感兴趣:一个是家庭,另一个是学校。如前所述,家庭的结构和权威已经受到严重的削弱,因为家长对年轻人所接触的信息环境完全失去了控制。媒介已经削弱了家庭在塑造年轻人的价值观和情感发展上的作用。至于学校,它是所剩的唯一一个承认儿童和成人有重要的不同,成人拥有有价值的东西可以交给儿童的社会公共机构,但是学校的权威日益下降,已经有了很好的例证。在一个经历了剧烈变化的传播结构里,引用麦克卢汉的话就是,学校已变成了禁闭场所,而不是学习场所。学校能够有力地反映社会趋势却不大能够引导社会趋势。不过学校作为识字文化的产物,不会轻易参与攻击家长的地位。无论学校的努力多么微不足道,学校将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成为防止童年消失的最后一道防线。
同时,书中也向读者提供了可以参考的缓解童年消逝的解决方案:坚持要孩子们学习延迟满足感的磨练或性行为上的谨慎或举止语言和风格上的自我约束,就是把自己放在几乎与一切社会潮流相对立的地位。而且要保证孩子们努力学习,成为识字有文化的人。然而,最具反叛意义的是努力控制子女接触媒介的机会。事实上要这么做有两种方法,一是限制子女暴露在媒介前的时间,二是仔细监督子女接触媒介的内容,并持续为他们提供有关媒介内容的主题和价值方面的批判。要做到这两点绝非易事,而且这么做,需要家长在抚养子女方面付出极大的关注,这是多数家长都不准备做的。
粥左罗曾就“延迟满足”一词提出过见解:“它就是指为了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放弃及时满足,以及在等待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延迟满足感,会为你带来行动上的改变,让你变得更好。”上世纪 60 年代,美国有个著名的“斯坦福棉花糖实验”,实验中,小孩子可以马上获得一样奖励,比如 1 个棉花糖,或者等待一段时间,得到 2 个棉花糖。实验发现,能为偏爱的奖励坚持忍耐更长时间的孩子,通常具有更好的人生表现,如更好的 SAT 成绩、教育成就、身体质量指数等。延迟满足,就是指为了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放弃即时满足,以及在等待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而让孩子暂时放下媒介工具,也是延迟满足的一种。
随着医学的进步,人类的可存活时间变得越来越长,老年的起始计算时间也开始出现动摇。更长的寿命带来了更多病的老年和更难以支持的社会福利,如果老年的总长度不变,那老年的起始计算时间就必须向后延迟,随之变长的是中年时段。那么童年呢?自然也会随之变长吗?未来将如何判断童年的长度,亟待我们去思考。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