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庙会的最初印象,便是我们村子一年一次二月初六的庙会了。我们不说是“庙会”,说是“会”。会前早几天,都会有四面八方的商贩来,占块合适的地方。前一天的晚上都会把家什搬去占住。卖衣服的、卖吃的、卖农具的、卖日常家用的、卖猪仔的……真的是应有尽有,多了去了。会一般都会占据个主街,那个热闹啊,那个拥挤啊,叫卖声、讨价还价声、呼朋唤友声,一直从早晨持续到太阳西斜……
家里的亲戚朋友也会在那一天去,带着礼物,主家也会准备很丰盛的饭菜,男人们猜拳行令,女人们拉家常唠嗑。吃过饭,再到会上转转,买些需要的东西。
不光是我们村,几乎每个村子都有“会”。卖东西的人有“会谱”,会谱上记的清楚着呢,哪个村子什么时间有会他们就会往哪里去。我们称去会上转叫“赶会”。小孩子赶会的目的很明确——买点吃的、玩的。小时候在会上买过“变化儿”,彩纸折的,粘在两根小棒上,手一抖,就会变化出新的花样。还有一种叫“琉璃咯蹦”的,像个小玻璃花瓶,细长的脖子,大大的肚子,极薄,放在嘴边轻轻吸轻轻吹,发出“咯蹦咯蹦”的脆响。用劲大了,便会碎掉,所以民间流传有“琉璃咯蹦吹三吹”的说法。
现在想来,会就是农村买卖的市场,那时交通不方便、物资不富足,农村的会的作用不可低估。况且,会的时候还是亲情联络的时候。现在不同了,交通方便,物资富足,人们购买任何物品都轻而易举,会不再像以前那样熙攘了。
人们都感叹“天天都像过年”的同时,也感叹着年味儿的缺失。全国应运而生的各种庙会便为日益变淡的年增添了些许欢腾和年的味道。
我是喜欢庙会的。这要来自于春节前各种各样的面会宣传。舞龙的耍狮的扭秧歌的,擂鼓的唱戏的踩高跷的,捏面人的吹糖人的卖泥人的……喜欢民俗的我理所当然地毫无理由地喜欢这些民间的活动,更希冀在庙会中淘到心仪的宝贝。
商城路的城隍庙面会年年有,年年都在正月初一到正月十六。连着三年都去了,那里虽然不大,但氛围挺好,和我的想象的无异。而且年年我都会淘来宝贝,我的叫虎、淮阳泥泥狗、一些剪纸和面人都出自那里。除了这些,城隍庙本身也有一些民俗的展览,戏装啊、脸谱啊、舞台道具的,增添了我不少知识。民间杂耍在城隍庙每年的庙会中也是形式不同的。
森林公园的面会算来也进行了10年了,但今年才得以去逛。是初五带着公公婆婆婆一起去的。去了,逛了,挺失望。给我的感觉就是三个字——乱、脏、闹。森林公园里有好几个园子每个园子里都有活动,但都大同小异。长长的通道上套圈的居多,套圈也从以往我认为的套石膏卡通储蓄罐到今天的什么都有,套金鱼的、套小白兔的、套玩具的、还有直接套一元和五角硬币的。卖小吃的不少,但飞扬的尘沙和卖者的个人卫生让人望而却步。地上纸片和包装袋多得很,我观察,除了众人的自觉程度不够外,还怪园里的果皮箱实在是太少了。杂技什么的'表演都圈了起来,有票了进去,没票了只能听见女主持人尖利的解说。远不如城隍庙里看杂耍看戏的和谐和大气。既然是庙会,总要有些代表性的民俗吧?看来看去,只有一个卖糖人的,工艺还不怎么样。整个庙会真的只是个低档的杂货铺,没什么开眼界的民俗和值得传扬的地方。走出庙会,每个人脚上都是厚厚的灰尘。在逛森林庙会之前,其实已经多次去森林公园游玩,一直对那个地方印象还不错,觉得够自然,但庙会在这里怎么就觉得那么别扭呢!整个过程,我一直在搜寻我的所爱,最终还算发现了一个小时候被成为“悠悠”的小玩意儿,只比拇指大一点,圆柱体的,一根细绳子连接着圆柱体和小棒,随着手腕的转动,发出“悠悠”的声音。虽然粗糙,但还是唤起了些我童年的记忆。
知道今年洛阳的关林有庙会,据说有民间社火、戏曲、唢呐等。昨天我们一家和好友一家约定同去,先去了白马寺,后又去关林,不想一问才知道,关林的庙会是正月初一到正月初七,我们去的时候是正月初八了!晚了晚了!遗憾之余还有希望存在,明年不知道能不能圆梦。
开封也有庙会,恐怕今年也是不能成行了。逛庙会,有收获有遗憾,是不是我对庙会的期望值太高?是我心中那点民俗情结在作怪吧?在我心里,仿佛没有点民俗活动就不成庙会似的。
【闲话庙会四年级作文】相关文章:
闲话清明作文07-21
闲话天空作文06-09
重阳闲话作文06-09
闲话唐山作文(精选篇)08-01
闲话“蟹文化”作文10-22
闲话清明优秀作文05-19
闲话腊八作文10-09
闲话腊八的作文10-12
闲话人生优秀作文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