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给毕业生的一封信

2024-03-01 书信

  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对书信都不陌生吧,书信是具有明确而特定的用途和接受对象的一种交际工具。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封优秀的书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校长给毕业生的一封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校长给毕业生的一封信1

  岁月匆匆,花开花落。转眼间,我就是要离开母校的人了。 咱们的校园是个可爱漂亮的校园,每名学生都生气勃勃,天真可爱。但我们校园还有一些美中不足。操场上的垃圾袋满天飞扬、任意泛滥,地上的瓶罐、纸屑随处可见,影响了校容校貌。我想,原因应该是出于学生的素质不高,或者是班级的值日工作做的不认真,也可能是各班老师认为值日工作不重要,不强调校园环境的重要性,使学生养成了不爱护校园环境的`坏习惯。我真心热爱我的母校,真心希望母校能够更加受人欢迎。 在此,我想给您提几点建议:

  一、加强学生素质教育,使他们自学保护校园环境。

  二、让同学们不光自己爱护环境,也要劝说四周的同学爱护环境。

  三、加大监督力度,在每班安排一名卫生监督员,搞好卫生监督,使同学们不乱扔果皮、纸屑。

  四、每班要开一次“保护校园环境,从我做起”的主题班会,提高学生爱护校园、保护环境的意识。

  五、组建一支环保小队,让同学们自愿参加,环保小队的同学每天定时去各层走廊和操场检查,如果看见有垃圾,就马上捡起并扔进垃圾桶。如果看见是哪位同学扔的,要给予适当的批评。并给发现的同学给予奖励。 这是我的建议,希望校长能够考虑采纳。希望母校的明天更加美好!

校长给毕业生的一封信2

敬爱的校长:

  作为一个即将毕业的在校生,为了母校今后的发展,为了让母校更美丽,和谐,所以,我提出了一下几点建议。 当我拿起笔给你写这封信的时候,这白白的'纸,这小小的字,架起了我们心灵沟通的桥梁,拉近了我们彼此心与心的距离,此刻我感觉像是在给一位相交很久的朋友在写信,千言万语凝聚笔端,催我一吐为快。 首先,我希望学校能扩大班级面积,或者增加班级次数,因为我们每个年级只有四个班,而每一个班却又六十多个人,这样一来,班级所剩的面积就不多了,前面后面一点空间都没有。这样子的话,很容易发生事故,我建议校长每一个年级增加一个班级,尽量把每个班的人数控制在三十个左右,这样教室既宽敞,老师教的也轻松。

  其次,我想撤掉值日生原因:

  1、浪费人力资源。

  2、同学们已经会自觉走楼梯靠右行。

  3、连走楼梯都要有人监督,学生一点也不自由。

  4、值日生自己也不守纪律,也常常说脏话。

  5、值日生站岗值班也非常辛苦,应体谅。

  最后,我希望学校取消进出校门走黄线这个规定,因为道理宽敞,人又多,集中在两条线上,人拍得像一条长龙似得,看上去像一个个犯人,一点自由都没有,连走路都要像机器人似得,只能走一条路线。 以上是我本人的建议,希望校长采纳,并加以管理。以上所说,如有不当之处,敬请谅解!

  最后真诚地说一声:王校长,保重身体!

校长给毕业生的一封信3

xx届毕业生: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你们伴着同窗之谊,呆带着依依不舍,怀着对师长的敬爱之情和对毕业后新生活的向往,心怀抱负与理想,铭记着汗水与欢笑离开母校,踏上一段新的旅程。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社会是展示你们的才能和技艺的广阔舞台。在母校的学习中,你们已经学会了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大学生。在毕业之际,你们也必将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材、祖国的希望和未来的建设者。

  碧海扬帆,梦在彼岸。人生的价值在于不断奋斗,无论是踏入社会还是走上工作的'岗位,你们代表的都将是学院学子的风采。毕业,只是人生旅程的另一个起点,既然选择了前方,便注定要风雨兼程。希望你们能在服务社会中实现人生的追求,在报效祖国中得到人生价值的升华。

  学院孕育了无数像你们一样优秀的学生,当你们踏出校门迈向社会,学校收获的是教书育人的欣慰与欢乐。扬帆起航,载着梦想和希望;踏步前行,驶向成功与未来。愿你们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秉持“明德至善,知行利物”的校训,努力工作,报效祖国。

  在此祝愿XX届学院毕业生们大展宏图,为学院增光添彩。

校长给毕业生的一封信4

清华大学校长给毕业生的一段话

  未来的世界是,方向比努力重要,能力比知识重要,健康比成绩重要,生活比文凭重要,情商比智商重要!

  清华大学校长的这五个重要,从人力资源的角度来看,是本着以人为本精神的,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人的需求不仅仅是成绩和成就能够满足的,他们还需要安全、需要爱、需要社会的认可、领导的肯定,还需要个人梦想的实现。未来的世界,充满了不确定性和风险性,谁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尽早地做出正确的方向选择,那么谁就将成为这个领域的领头羊、专家或者权威;方向比努力重要,现在是讲究绩效的时代,公司、企业、政府,需要的是有能力且能与企业方向共同发展的人,而不是一味努力但却南辕北辙的人。

  自己适合哪些行业,哪些职业,有很多东西是先天决定的,只有充分地发掘自己的潜力,而不是总与自己的弱点对抗,一个人才能出人头地,就像现在很多企业招聘的时候,他们相信通过培训和教育可以让火鸡学会爬树,但是还是觉得选个松树方便一些。方向不对,再努力、再辛苦,你也很难成为你想成为的那种人。

  能力比知识重要。知识在一个人的构架里只是表象的东西,就相当于有些人可以在答卷上回答如何管理企业、如何解决棘手的问题、如何当好市长等等,但是在现实面前,他们却显得毫无头绪、不知所措,他们总是在问为什么会是这种情况,应该是哪种情况等等。他们的知识只是知识,而不能演化为能力,更不能通过能力来发掘他们的潜力。现在很多企业都在研究能力模型,从能力的角度来观察应聘者能否胜任岗位。当然,高能力不能和高绩效直接挂钩,能力的发挥也是在一定的机制、环境、工作内容与职责之内的,没有这些平台和环境,再高的能力也只能被尘封。

  健康比成绩重要。成绩只能代表过去,这是很多人已经认同的一句话。对于毕业后走入工作岗位的毕业生,学生阶段的成绩将成为永久的奖状贴在墙上,进入一个工作单位,就预示着新的竞赛,新的起跑线。没有健康的身心,如何应对变幻莫测的市场环境和人生变革,如何应对工作压力和个人成就欲的矛盾?而且在现代社会,拥有强健的身体已经不是最重要的,健康的心理越来越被提上日程,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承受挫折与痛苦、缓解压力与抑郁,这些都将成为工薪族乃至学生们常常面对的问题。为了防止英年早逝、过劳死,还是多注意一下身体和心理的健康投资吧。

  生活比文凭重要。曾经有一个故事,说有个记者问放羊的小孩,为什么放羊?答:为了挣钱,挣钱干啥?答:盖房子,盖房子干啥?答:娶媳妇,娶媳妇干啥?答:生孩子,生孩子干啥?答:放羊!记得去年在人大听一个教授讲管理学基础课,他说你们虽然都是研究生,但很多人本质上还是农民!大家惊愕,窃窃私语。他说你们为什么读研究生,很多人是不是想找个好工作,找好工作为了什么,为了找个好老婆,吃喝住行都不错,然后生孩子,为了孩子的前途更光明,这些不就是农民的`朴素想法吗?那个农民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子女比自己更好?说说你们很多人是不是农民思想,什么时候,你能突破这种思维模式,你就超脱了。

  当这个社会看重文凭的时候,假的文凭就成为一种产业,即使是很有能力的人,也不得不弄个文凭,给自己脸上贴点金。比起生活,文凭还重要吗?很多人找女朋友或者男朋友,把学历当作指标之一,既希望对方能够给他/她伴侣的温暖与浪漫,又希望他/她知识丰富、学历相当或更高,在事业上能蒸蒸日上;我想说,你找的是伴侣,不是合作伙伴,更不是同事,生活就是生活,这个人适合你,即使你是博士他/她斗大字不识一个,那也无所谓,适合就会和谐融洽,人比文凭更重要。很多成功的人在回头的时候都说自己太关注工作和事业了,最遗憾的是没有好好陪陪父母、爱人、孩子,往往还伤心落泪,何必呢,早意识到这些,多给生活一些空间和时间就可以了。我们没有必要活得那么累。

  情商比智商重要。这个就很有意思了,由Paniel Goleman,Richard Boyatzis和Annie Mckee合著的《新领导--情商领导的艺术》一书中指出,在新的世纪,情商将成为成功领导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书中举了一个911的例子,在许多员工和自己的亲人因恐怖袭击丧生的时刻,某公司CEO Mark Loehr让自己镇定下来,把遭受痛苦的员工们召集到一起,说:我们今天不用上班,就在这里一起缅怀我们的亲人,并一一慰问他们和亲属。在那一个充满阴云的星期,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帮助了自己和他的员工,让他们承受了悲痛,并把悲痛转化为努力工作的热情,在许多企业经营亏损的情况下,他们公司的营业额却成倍上涨,这就是情商领导的力量,是融合了自我情绪控制、高度忍耐、高度人际责任感的艺术。

  曾经有个记者刁难一位企业家:听说您大学时某门课重考了很多次还没有通过。这位企业家平静地回答:我羡慕聪明的人,那些聪明的人可以成为科学家、工程师、律师等等,而我们这些愚笨的可怜虫只能管理他们。要成为卓越的成功者,不一定智商高才可以获得成功的机会,如果你情商高,懂得如何去发掘自己身边的资源,甚至利用有限的资源拓展新的天地,滚雪球似得积累自己的资源,那你也将走向卓越。

  在世界上出人头地的人,都能够主动寻找他们要的时势,若找不到,他们就自己创造出来——萧伯纳

校长给毕业生的一封信5

亲爱的毕业生们:

  想到你们此时正在憧憬/焦虑自己崭新的人生,我就不可避免回到很多年前自己毕业的时候:一切都模模糊糊的。我们都迫不及待,好像一切愿望马上必须要达成,否则我们都会受不了的:好的工作、好的恋人,之后就是好的婚姻。我们那一代如此迫切的要稳定下来,以至于还没搞清楚人生长得出乎想象,同时又短得令人惊讶。

  隔了很多年之后,我所有的人生经验都并非来自于自己,而是来自于他人。我看到别人把那时候向往的完美生活追求到手之后,所面对的空虚、无趣,以及不断重复的困境。而此时,大家差不多是30多岁。奇怪的是:不管你20多岁时有多么孤独、艰苦,看不到希望,到了30多岁之后,大部分人,都还算是活得不错。甚至,不管单身女性在29岁时,多么坚定的觉得自己要孤独终老,大部分也都在35岁以前解决了问题,甚至迅速怀孕生子了。年轻时候担心的落魄和绝望,最终都没有发生。比这更可怕的事情倒发生了:一个家庭幸福、工作成功,正怀着第二孩子的朋友,忽然跟我说,她觉得“人生是毫无意义,也毫无乐趣。”

  周围的'朋友几乎都在面对这一点:当有一份不错的工作、房子及另一半之后,生活并没有变得更加容易,反而更难快乐了。20出头刚毕业的时候,我们辛苦的工作却满怀希望,但30多岁之后,不管工作多么顺手,事实上,它也很难再满足我们了。人们面对的是新的瓶颈:工作的瓶颈,生活的瓶颈。“或许我还能升职,但事实上我根本不羡慕我的上司。”能诱惑我们的东西越来越少,所以很多人倒宁可去做一些危险的事情:巧妙的不忠,或者不切实际的创业。

  我看到同龄人们的困境,以及寻求突围的渴望,才意识到20多岁时我们不过急切的给自己找一个舒适的牢笼罢了。我们习惯了小学初中高中大学……这种学校体制对自己的要求,以至于无法适应自由。当我们来到自己可以掌控的社会生活之后,我们依然希望被限制、被某个机制肯定,以至于搞不清楚自己到底要干什么。而等我们在这个机制中到了某种舒适的程度时,才发现好像一切都弄错了:我们既没有真正去了解世界,也没有真正了解自己。

  更加奇特的是:尽管你们这一代物质更为丰富、看似更加自由,却在某种程度上更加失去了独立自主的能力。去旅行、去享受,某种程度上,并不是自由的象征,而是另一种想象中的生活而已。

  所以,如果要给出一些并不中听,也不实用的经验,我在此时的看法是:越早确定自己真正的兴趣越好,不管这个兴趣是什么。越早找到自己能够立足的理想并为之奋斗,哪怕是去当个木匠,也是最好现在就找个师傅。等过了很多年之后,你会发现只要你内心还有真正能够让你愿意献身的东西,这样的生活才是有重点的,才能获得真正的满足,并能持续为你的生活输入希望。家庭、工作,说实话,最终都无法支持你度过漫长而无聊的人生,尤其等你年龄渐长,能支持你的,唯有你自己内心深处不熄的火苗。

  找到自己的锚,然后远航出海吧。

  祝快乐。

  • 相关推荐

【校长给毕业生的一封信】相关文章:

给校长的一封信07-25

给校长的一封信07-17

【精】给校长的一封信07-31

【推荐】给校长的一封信07-31

致校长的一封信03-09

给校长的一封信【推荐】02-14

【荐】给校长的一封信02-14

关于给校长的一封信03-05

学生给校长的一封信03-05

给校长的一封信范文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