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家庭教育助成长的书信

2023-05-04 书信

  梁启超幼年时从师学习,八岁学为文,九岁能缀千言,17岁中举。后从师于康有为,成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宣传家。他是怎样教育子女的呢。看看下面的书信作文吧。

  梁启超家庭教育助成长的书信一

  梁启超有九个子女,在他的教育、引导下,个个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甚至还产生了“一门三院士”的佳话。这“三院士”是建筑学家梁思成、考古学家梁思永、火箭控制系统专家梁思礼。另外,四儿子梁思达是经济学家,次女梁思庄是图书馆学家,三女儿梁思懿是社会活动家。梁启超对于子女的爱,是全方位的,不仅在求学,而且在为人处世,甚至理财、时政等诸多方面,皆以平和、平等的态度展开。

  阅读《梁启超家书》,就会了解在写给孩子们的信中梁启超教育子女的表现堪称典范。写信时,梁启超毫不掩饰自己的爱。1927年6月的一封信中,他写道:“你们须知你爹爹是最富于感情的人,对于你们的爱情,十二分热烈。你们无论功课若何忙迫,最少隔个把月总要来一封信,便几个字报报平安也好。”

  在求学这一方面,梁启超根本不看重文凭,而是强调打好基础,掌握好“火候”。他对梁思庄说:“未能立进大学,这有什么要紧,‘求学问不是求文凭’,总要把墙基越筑得厚越好。”并教孩子们求学问、做学问的方法——“总要‘猛火炖’和‘慢火炖’两种工作循环交互着用去”。同时,梁启超强调责任的重要。

  1923年,他写给长女梁思顺的信中说:“天下事业无所谓大小,只要在自己责任内,尽自己力量做去,便是第一等人物。”当然,写信教导自己的孩子之余,梁任公没忘了夸一夸女婿、儿媳。

  梁启超家庭教育助成长的书信二

  梁启超的家教有三大特点,一是尽兴,就是将兴趣和能力发挥到极致;二是理智,就是用理性约束感性;三是随缘,就是对得起失败,顺其自然。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正所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一个国家要想发展、富强,要有健全的法律法规,一个家庭同样要有家规,形成良好的家风。我家的家风就是“诚实、孝顺、谦逊”。

  从小爸爸就教育我做人要诚实守信。记得有一次,我把妈妈喜爱的香水拿出去和小伙伴们一起玩,香水瓶被我们一不小心打碎了,我回到家立刻向妈妈承认错误。妈妈并没有怪我,而是对我说:“你是一个诚实的孩子,香水瓶打碎了没有关系,而诚实是再多的钱也买不到的。”从此我便把“诚实”二字牢记心中!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从我记事起,爸爸妈妈对爷爷奶奶的孝顺,就被我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他们从来不和爷爷奶奶顶嘴,家里的大小事情,爸爸妈妈都会征求爷爷奶奶的意见。有时候奶奶发脾气,爸爸总会笑着向奶奶不停的讨好。事后还会教育我说:“奶奶年纪大了,有时候做事会发脾气,甚至不合情理,但我们一定要让着奶奶,多顺着奶奶。”我暗暗发誓,我也一定要做一个向爸爸妈妈那样具有孝心的人!

  有人说成功来自于谦逊。因为“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去年的一次期末考试,我考了全班第二名。我非常得意,我那狐狸似的尾巴又翘了起来。家庭聚会时,我还在舅舅、舅妈面前卖弄,妈妈用警示的目光看着我,我却不以为然。回到家中,妈妈先是严厉的批评了我,之后又语重心长的对我说:“孩子,取得一点小成绩,就在别人面前卖弄是不对的。你还有很多的不足需要去改正,还有很多的知识要学习,要谦虚才能不断进步。”我惭愧地低下了头。

  因为有了这些简单而质朴的家风家训的影响,我才收获如此丰富,我要牢记长辈的话,将我家良好的家风传承下去,使我的生活变得更加的充实美好。

  梁启超家庭教育助成长的书信三

  近来读《梁启超家书》,感触颇深。这本书上接《曾国藩家书》,下启《傅雷家书》,是传统家教与现代家教结合的典范。

  古人云:“养不教,父之过”。现在中国人很忙,尤其中国的爸爸更忙,忙什么?忙着赚钱,赚钱为了什么?为了孩子。当忙碌的父母以忙碌为借口把孩子推给学校、推给老师,推给各种各样的辅导班,忽略了家庭的教育,孩子慢慢产生问题并堆积到一定程度爆发出来时,忙碌的父母才开始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想要参与对孩子的教育时发现为时已晚,并不是所有的树木能做到“树大自直”的,已经弯曲的树不是花钱就能正过来的。家庭教育的缺席尤其是爸爸在教育上已经缺席了很久,总说自己忙的爸爸们,不妨看看梁启超,重新思考一下什么才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挣钱养家就是合格的爸爸吗?忙不是理由,世界上最忙的工作应该是美国总统,可奥巴马也陪孩子吃饭遛狗,管孩子学习起居。所以说,时间不是问题,观念才是问题。

  之前对于梁启超的认识和了解仅仅限于近代的变法革新运动“公车上书”,在讲授这课时也仅仅浮于表面,没有深入关注他。慈溪太后戊戌政变后,戊戌六君子被杀害,梁启超之后开始流亡日本,之后的事大略了解了一些,对这个人物并不深入了解,在我的印象中似乎他只是一个政治标签,看了这本书才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他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人物,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他忧国忧民,勤奋著书的同时,还十分注重对下一代的教育,从自己的社会际遇和阅历出发,以独特的教育方法将自己的学识和感悟润泽在儿女上,使九个子女各有所成,堪称中国家庭教育的开楷模。

  在9个成年的子女个个成才,其中三人当选院士。长女思顺,诗词研究专家、曾任中央文史馆馆长;长子思成,著名建筑学家、中科院院士;次子思永,著名考古学家、中央研究院院士;三子思忠,西点军校毕业,参与淞沪抗战;次女思庄,著名图书馆学家;四子思达,著名经济学家;三女思懿,曾任中国红十字会对外联络部主任;四女思宁,早年就读南开大学,后参加革命;五子思礼,火箭控制系统专家、中科院院士。

  这本书中的家书也是节选的一部分,在这些给他孩子的书信中,我看见的是一位对儿女殷殷期盼的慈祥和蔼的父亲,虽然一年到头天南地北的跑,跟儿女相处时间不长,任教、演讲、著书立说,忙碌异常,但是他从未因为忙碌而放弃对儿女的教育。他不仅仅在金钱方面给孩子以支持,更关注孩子们的精神世界。不仅注重学习,更注重孩子们修身和养性。孩子成绩不理想时他没有打击施压,而是细心开导。如次女思庄初到加拿大留学时,英文有些困难,一次考试在班上得了第十六名,为此极不痛快。梁启超得知后写信鼓励说:“庄庄:成绩如此,我很满足了。因为你原是提高一年,和那按级递升的洋孩子们竞争,能在三十七人中考到第十六,真亏你了。好乖乖不必着急,只需用相当努力便好了。”这些书信是一个教育家爸爸的教子良方,也是一部关于子女修身、养性、齐家的立世箴言。

  在政治上,梁启超或许确实不算成功,但他的谦逊、敏锐、自省、坦诚,却让他成了一位与时俱进、勇于认错、既不假道学、也不老顽固的“无代沟”好爸爸。对子女的个性选择和发展意愿,梁启超一直基于平等、尊重的立场,谆谆劝诱,从不让子女以自己的理念判断为圭臬。对每个孩子的特点梁启超都会用心揣摩、体察,因材施教,对他们的前途做出周到的考虑和安排,然后,还会反复征求孩子的意见,直到他们满意为止。如次女思庄留学加拿大著名的麦基尔大学,1927年8月,思庄读大学已一年,该选具体专业了。梁启超考虑到现代生物学在当时的中国还是空白,希望她学这门专业。思庄遵从了父亲的意愿,但麦基尔大学的生物学教授课讲得不好,无法引起思庄的兴趣,她十分苦恼,向大哥思成叙说。梁启超知道后,心中大悔,深为自己的引导不安,赶紧写信给思庄。思庄遂改学图书馆学,最终成为我国著名的图书馆学家。梁思礼提起父亲的教育,曾说:“父亲的教育思想及方法对我的哥哥和姐姐影响较深,他一生精心指导子女,细心进行教育,对孩子没有太多的苛求只是鼓励我们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的方向”。面对职业的选择,又有几个父亲能做到梁启超这样。所以梁思成说:“父亲的‘遗传和教训’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

  与成绩相比,他更关注孩子的的心性、志趣、健康、幸福。梁启超教育子女褒多于贬,以鼓励为主,尤其强调生活的趣味。在《学问之趣味》一文中梁启超说:“凡人必常常生活于趣味之中,生活才有价值。若哭丧着脸捱过几十年,那么生命便成为沙漠,要来何用?”他写信告诫在美国留学的梁思成:“我怕你因所学太专门之故,把生活也弄成近于单调,太单调的生活容易厌倦,厌倦即为苦恼,乃至堕落之根源。”

  在指点孩子如何做学问上,梁启超反复强调学习要“求理解”,不要“强记”,且要劳逸结合,“多游戏运动”,尤其注重心性的养成,“总要常常保持着元气淋漓的气象,才有前途事业之可言”。事实上,相对学业,梁启超更关心孩子们的身体。在梁启超的父爱里,只有子女,没有自己。他对孩子的任何帮扶劝导都是以对方的终身幸福为考虑的,正因如此,在他看来,学业成就,远不如心性、志趣、健康、幸福重要。从这一点来说,他是一位伟大的父亲。

  浅析梁启超家庭教育思想中爱国主义教育探析

  梁启超是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堪称中国近代的启蒙大师和精神领袖,他不仅是一流的大学者,还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不但有自己的教育思想,而且将这种教育思想实际运用到子女身上,成功地使自己的九个孩子人人成才,各有建树,在家庭教育方面堪称成功的典范,其科学而独到的家教思想及方法对今天的家庭教育仍然具有很高的借鉴价值。

  一、弘扬民族精神作为爱国教育的基点

  梁启超的一生经历了诸多变故,但他的爱国之心却贯穿于他的一生。他的儿女们也个个爱国,这与梁启超从小对孩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分不开的。他经常给子女们讲述祖国历史上爱国志士和民族英雄的感人故事,如南宋忠臣陆秀夫,为终于大宋,保护幼主,奋战元兵,走投无路被逼无奈的情形下,在梁启超的老家新会县沿海的悬崖上,背着幼主投海就义的故事,在孩子们心中深深地扎下了根,对子女的民族荣辱感和强烈的爱国之心都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孩子们长大出国后,梁启超便以书信的形式继续对孩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1898年到1928年间,梁启超共写了2000多封家书,除百余封写给夫人以外,其余完全是写给儿女们。1924年—1928年,梁启超把几个大的子女都送往国外学习,他通过大量的书信与儿女们讨论国家大事,鼓励子女勤奋好学,努力掌握专业知识,将来有一技之长报效祖国。在他的教育影响下,孩子们从小就培育了对祖国深厚的感情,立下了报国强国之志。

  二、成才回报祖国是爱国教育的核心

  孩子们长大成人后,梁启超更为重视对孩子的教育,送孩子出国留学,学成后回国做什么都有周到细致的考虑。他坚持要梁思成在美国学习结束后,再到欧洲学习一年然后回国,回国后又建议他到最需要人才的东北大学去工作。他同意梁思永的意见,在美国学习考古期间,回国一年进行实践,之后继续出国留学,这样边学边实践可以将国外全新的考古方法运用到中国。他建议梁思庄学生物或图书馆学,回国后和梁思永一起充当他的助手。他要梁思忠在美国陆军学校学完后,回国入黄埔军校。

  他们兄弟姐妹抗战期间都过着清贫的生活。梁思成得了脊椎病,夫人林徽因也得了严重的肺病。但面对美国一些著名大学的高薪聘请,梁思成的回答是:“我的祖国正在灾难之中,我不能离开他,哪怕仅仅是暂时的。”

  梁思永在患有严重肺病、卧床不起的情况下,仍坚持考古研究,一直到解放后,在病床上领导科学院考古工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女儿梁思庄早年丧夫,独自一人抚养幼女,太平洋战争后历尽艰辛辗转到燕山大学工作,解放后一直为祖国的图书馆事业奋斗,直到卧床不起。

  梁思达抗战时期在四川矮小的茅草屋里过着清贫的生活,直至抗战胜利。解放前夕,在大陆,一直为新中国的建设服务。

  梁思懿和梁思礼姐弟俩,四十年代刚到美国就发生了太平洋战争,整整八年和家人失去联系。当他们闻听新中国要成立时,兴奋地同船回到祖国,和哥哥姐姐们一起共同为祖国的科技事业而献身。 梁思宁非常年轻时就投身革命,是全家参加革命工作最早的人。

  可见,梁启超对孩子们的一切要求都离不开报效祖国。九个子女中,先后有七个曾到国外留学,但没有一个人留在国外,没有贪图西方优厚的物质生活待遇,而是义无反顾地学成回国。

  三、言传身教培养子女爱国情操

  梁启超一生历经坎坷,但他的爱国之心一生从未动摇过。其爱国精神和报国思想也对子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梁启超三次进入政界又三次退出政界,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诫子女,不希望子女们做官,不希望子女与政界有太多的瓜葛。1913年在给长女梁思顺的信中写到:“日来以入党之故,政界风潮渐作,吾生平不知用权谋,今卷入漩涡中,将来成败未可知,亦惟一步作一步耳。”这些思想观念无疑会带给孩子们一些政治上的感悟。所以上学期间的梁思成就被称为清华学校“有政治头脑的艺术家”,进城宣传时,梁思成曾和一百三十多人一同被反动军警拘禁在北大法科大院内。期间,梁思成带头坚持斗争,声称“政府不派人来谢罪,誓不出法科一步。”直至迫使军阀政府派参议前来当众道歉。最后,在“义勇军”和部队的护送下凯旋回校,途径总统府,梁思成大呼“中华万岁”,声动天地,学校教师和学生一百多人排立门口迎接,掌声雷鸣……

  梁思忠在美国留学时政治热情也很高,进入军事院校后表示想加入政治团体,梁启超不无担心,在1926年12月写给梁思忠的信中表示:“你既学政治,那么进什么团体是免不了的。我一切不干涉你,但愿意你十分谨慎,须几经考量后方可加入。在加入前先把情形告诉我,我也可以做你的顾问。”

  放弃早年的政治抱负,从学术中寻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也许是梁启超在当时黑暗社会中的无奈选择,他没有把子女引向追求政治功利的道路,他不赞成因政治兴趣而荒废了学业,认为“学问”不一定是为了政治,而“政治”则需要“学问”做基础。他反对青年从政,不是主张对政治懵然无知,更不是对国家前途命运不闻不问,认为只有把自己的学问学够了,才有能力报效祖国和改造世界。梁启超教育子女要树立政治意识,要有政治判断能力,但不必从政,更重要的是要树立回报社会的思想。梁启超正是这样言传身教,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又是这样教育子女的。梁家儿女的发展道路及突出成就很好的印证了梁启超的学术、思想以及精神的传承。

  总之,在梁启超的家庭教育思想中,爱国教育有着举足轻重的分量。梁启超毕其一生,身体力行,谆谆教诲,成就了子女们品学兼优、成才报国的良好品行,其爱国教育的思想对今天的家庭教育、人才培养仍然有着重要的指导价值。

  • 相关推荐

【梁启超家庭教育助成长的书信】相关文章:

梁启超家教助成长书信作文范文01-26

梁启超家教助成长家风家教书信作文02-08

梁启超家教伴我成长书信作文01-26

启超家教助成长书信01-26

启超好家风家教助成长书信02-08

启超家教助成长书信500字01-26

启超好家教助成长书信作文01-26

启超家教助成长书信范文1000字01-26

家风助成长作文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