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翠竹的说明文

2021-08-29 说明文

  大家都写过作文,肯定对各类作文都很熟悉吧,尤其是作文中不可忽视的说明文,说明文的中心鲜明突出,文章具有科学性,语言确切生动。那么大家知道优秀的说明文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七年级翠竹的说明文600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年级翠竹的说明文600字1

  竹在别人眼中,是一株青翠,但永远不能放光彩的“朽木”,独自在变化万千的世界中摇曳自己那翠生生的枝条,在阳光下独舞,另有一番新意,挺着绿油油的身板俯首眺望。

  我喜欢竹,可以说是到了一种痴迷的境界,我们家门前就有一大丛竹子,对面的山上还有一丛,在那无鸟鸣之乱耳的地方,我特别爱在空暇时,体会着大自然的惬意,当然少不了去山上的竹林里去玩。走在蜿蜒曲折的羊肠小道上,扑面而来的都是清新空气,带着点泥土味,甜甜的,令人顿时神清气爽,放眼望去,满目都是新绿,如一片绿色的海洋,在高大的竹子的围拥下,我都感觉我自己变得渺小了。现在正值夏季,骄阳似火,可刚下完一阵新雨,让那碧绿的竹叶,托上了那几颗点点珠,煞是可爱,绿的沁人心脾,绿的心醉,我边看,边轻抚着一片片青翠的竹叶。

  好像离大自然更进一步,拥抱它,轻吻它。

  听奶奶说过,这竹林终年常青,最近又听邻居说:“这竹子临近前一个早上开花了。”至于花开得好看不好看,我倒不关心,只不过是人云亦云,三人成虎罢了。在身后的竹子,很弱小,就像刚刚出生的小鸡,一个个站在那里,默默无语,我走马观花地看着,边向那棵高大的竹子走去,我抬头来仰望他,“嘿!真高!”我说道。我伸出手握住他那粗壮的枝干,摇了摇,他竟然发出“唰唰的.声音”,摇得像个小顽童手中的拨浪鼓似的,真有意思。在那竹子的根部有几个毛茸茸的小家伙。“哇!是竹笋!”我激动得喊了出来,刚要伸手,又缩了回去,他们身上披着里三层外三层的棕灰色战甲,有着无数如钢针一般的刺。真是一群可恨又可爱的小家伙。夕阳最后一丝光芒泯灭在天地间,只留下了天际中那庄严而圣洁的云彩。

  竹子就是这样清高而又淳朴,有清丽的雅韵,又带有清幽又雅致的意境,我爱竹,爱竹不畏世俗的品格,我爱竹,爱他不被乱世所打扰,自净自清,自善自美的精神,我爱竹,爱他独立,清高的气势。

七年级翠竹的说明文600字2

  天空中晴朗无云,艳阳高照,小鸟欢快地啼叫,我的心中却是一片阴云,刚和妈妈打了一场口舌战。我很委屈,跑到外公家后的小山上伤心地哭了起来。

  山上是一片翠绿的竹林,这些翠竹常年生长在这儿,竹根深深地扎入泥土之中,竹杆高耸入云,上面被岁月凿刻出一环环凸突的竹轮,代表着它们的年龄和所经历的风霜。我无趣地扯着竹叶,地上一片狼藉,满是竹叶和竹枝。

  没过多久,晴朗的天空突然飘过几朵乌云,转眼间,已是阴云密布,紧接着吹过一阵狂风,远处的雷声也轰隆隆地响起来。闪电划过天空,狂风大作,小雨慢慢落下,不一会儿,狂风暴雨便落了下来,我急忙撑了把雨伞往家走。这时,我回头望了望竹林,翠竹还是像往常一样,挺拔地扎根在泥土中,高耸入云,面对狂风暴雨,它丝毫不退缩,迎头而上,勇猛对抗。不向大风大雨屈服。

  雨慢慢小了,太阳撩开厚厚的层云,探出头来,照耀着大地,经过风雨洗礼的翠竹变得更加青翠挺拔了。雨后天晴,阳光照在翠竹上。那一环环的竹轮显得更加清晰了。竹子经历了如此强大的狂风暴雨却丝毫没有退缩,雨后仍然屹立如初。看到这一幕,我不禁感慨万分,这狂风暴雨难道不就是我们生活中的挫折、痛苦与艰难吗?我们也应该像竹子一样坚韧,因为人只有经过生活中的风雨洗礼,才能变得更加顽强,更加有毅力;才能做到在风雨中毫不退缩,跟竹子一样,勇敢地面对一切。这样,在风雨后才能显示出你的与众不同。如果你将竹子保护起来,放在暖棚里,不让它经受大自然风雨的洗礼,等它自己在户外生长时,就会变得困难无比,很容易夭折在风雨之下。所以我们要勇于面对风雨,勇于尝试,不要把自己保护得太好,因为如果那样,等到风雨来袭时,我们便会后悔莫及。

  毅力,不是天生的塑造,而是生活中的风雨的洗礼和你内心中的顽强。这是翠竹的精神带给我的启示。

七年级翠竹的说明文600字3

  生长着一大片郁郁葱葱的竹林,那里曲径通幽,令人向往。

  竹叶尖尖的,细细的,只有食指那么长。它的正面很光滑,但它的反面有点粗糙。颜色是绿色的,从远处望去,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色尽收眼底,美丽极了!竹子有生命力时,竹竿是绿色的,如果死亡了,竹竿会变成黄色。但即使它死亡了,它的竹竿也仍然是修长挺直的。竹竿里面是空心,象征着它虚心的品质。

  春天到了,鹅黄色的竹笋破土而出。老师觉得新生的竹笋像一个玲珑的宝塔,可我觉得它更像一把把锋利的尖刀。还有同学觉得它像一个个活泼的小姑娘,亭亭玉立,在明媚的春光里生长。

  夏天来了,烈日当头,竹林里幽静凉爽,很多人都喜欢到竹林里午休、散步,闻着竹子的清香,看着翠绿欲滴的竹叶,悠闲极了!

  秋天,竹子临风起舞,婀娜多姿,竹叶也变得有点微黄。但竹子仍然在生长着,据说它最高能长到几十米!那可是有三层楼那么高呢!

  冬天匆匆接了秋天的班,北风呼啸,天寒地冻,人们都穿上了厚厚的棉袄。草儿冻得低下了头,直哆嗦。只有竹子一点儿也不怕冬天的寒冷,依然昂首挺胸地站在那里,叶子绿得越发苍翠,形象更加刚毅。有的像春天的使者,早早地等待着春的到来;有的像穿着绿军装的哨兵,在冰天雪地里勇敢地守卫着我们美丽的广场。

  竹子全身都是宝,但它乐于奉献的精神最让我敬仰。竹笋可以做成一道道美味的菜;竹叶可以供给大熊猫吃;竹竿可以做家具、工艺品、扫把等,甚至还可以做成纸,我们的人民币就是用它做的。它成为了我们生活中虽不是主角,但是却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竹子,你品性纯良,你乐于奉献!我以你为荣,向你学习!

七年级翠竹的说明文600字4

  竹子,随处可见,大家并不陌生,但是说起竹子,又有几个人真正认识它呢?竹子的用途、象征意义、应用价值、精神,又有几个人能全部表达出来呢?

  青青翠竹,全身是宝:牌子既是建筑的材料,又是造纸的原料;竹皮可编织竹器;竹沥和竹茹可供药用;竹笋味道鲜美,助消化,防便秘。翠竹真不愧是“绝色的宝矿”。

  竹,有着不一般的中国传统文化含义,竹子四季常青象征着顽强的生命力、永驻青春;竹,是君子的象征,为无数仁人志士喜爱,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对竹充满了赞美,留下了大量的咏竹诗和竹画。

  竹子自古以来她被人类广泛运用,它的杆、枝、叶、箨、鞭根、幼芽,无一不被供作居屋、工具、器物、食物之用。由于牌子材质优雅,制品结实耐用,并有浓厚的乡土意味及气息,在生活中则普遍被人类利用。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这千古流传的佳句,可说是把竹子不屈不挠的精神写得淋漓尽致。自古至今,它和松、梅被人誉为“岁寒三友”,历年竟相为诗人所题咏,画家所描绘,艺人所雕刻,游人所向往。当春风还没有融尽残雪的余寒时,新竹悄悄地在地下萌芽了。春风一过,它就像一把利剑,穿过顽石刺破土地。脱去层层笋衣,披上一身绿装,直插云天,暑冬往来,迎风斗寒,经霜雪而不凋,历四季而常茂,充分显示了竹子不畏困难,不惧压力的强大生命力。这确实是一种人们看不见而真实存在的品格。

  修竹千竿,情牵历代诗人,丹管一枝,写尽人间春色。竹是一首无字的诗,竹是一曲奇妙的歌,竹子精神在华夏文明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

七年级翠竹的说明文600字5

  我记得刚走进西山小学校园时,正门牌坊后种了一排嫰绿色的竹子,扁平的、尖尖的叶子像书签。我好奇地想:学校为什么要种竹子呢?

  经过四年的校园生活的学习。本学期,我们意外地发现校园里多了许多美丽的竹子。它们一盆盆整齐地摆放在弧形广场的两边,像礼仪队员一样迎接学生们的到来。无论风吹雨打,它们都坚强地立在风雨中,慢慢地我喜欢上了竹子。

  竹子在我们学校遍布很广,有的种在弧形广场,它们是慈孝竹。竹子体型纤细,个子不高,叶子墨绿色,叶尖带有嫩黄色。它们经过园丁叔叔的修剪,并把它们四周围起来,让它们紧紧地簇拥在一起,既像慈祥的父母,又像谦恭对待父母的孝子,他们相互爱着。再走进乒乓球场旁边的休息室,在那里我发现有许多佛肚竹和黄金竹。竹子足足有两层楼那么高,一阵风拂过,那些叶子在左右摇晃,发出“沙沙沙”的声音,就像舞蹈家在动听的音乐下翩翩起舞。再走几步,就到了生物园,那里种有五彩竹、青皮竹、罗汉竹。它们的竹竿又细又长,叶子也是嫩黄色的。主要长在竹子的中上端,因为它们比较脆弱,所以园丁叔叔为它们竖起了竹架子,把它们拉开一定的距离。让它们紧紧地依靠在竹架上,好像等待长官检阅的士兵,整齐地排着队伍。

  中国人民非常喜欢竹子,因为它具备了一种我们做人必须具备的精神风貌。竹子一节一节的,代表有节气,教育我们做人要大气,要有气度;竹竿中通,代表我们无论生活、学习、做事要虚心,谦逊;竹根深藏,代表我们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要有一颗坚定不移的心。所以,作为祖国未来接班人,必须要学习竹子的姿态:坐有坐相,站有站姿,要挺直自己的腰杆,双脚稳稳地踩着大地,如同树根深扎着大地一般。我们也要学习竹子的坚强精神,不怕困难,勇于面对任何挫折,对困难永不逃避。只有经历风雨,才能见到彩虹。

  每天,我穿着校服,背着书包,高兴的来到学校时,清风吹着竹子,好像在轻声为我朗读着“竹之德”:竹身挺直,永折不弯,是曰正直。竹虽有竹书,却不止步,是曰奋进。

  清风吹着竹子,一阵阵清新的竹香让我心里倍感舒服。所以我爱竹子,我爱它的顽强不息和正直谦虚。

【七年级翠竹的说明文600字】相关文章:

1.家乡的翠竹作文

2.翠竹的启示作文

3.描写翠竹的作文

4.清明的翠竹作文

5.描写翠竹的片段

6.翠竹的写景作文

7.翠竹初中作文

8.枫叶·翠竹作文

上一篇:高中泼水节说明文 下一篇:初中介绍船的说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