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说明文

2022-09-05 说明文

  相信许多人都有过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都不陌生吧,尤其是在作文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说明文,根据语言风格的不同,说明文可分为平实说明文和生动说明文两大类。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明文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蒙古族说明文,欢迎大家分享。

  蒙古族说明文 篇1

  蒙古族的性格大多直爽,豪迈,他们热爱草原,对于他们来说,离开草原就像鱼儿离开水中,无法生存。他们降生在草原上,也生活在草原上,就如同脱缰的野马一般,热爱肆意的在草上奔驰。

  他们的食物大多是牛羊肉,我想大家都听说过烤全羊吧,把整只羊清洗干净,再架起架子,把羊给架在上面,捡堆干柴生起火,边烤边撒上配料,知道把羊烤的金黄,外酥里嫩,散发着扑鼻的香味,令人食欲大开。

  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每天必不可少的饮品必属蒙古族的奶茶了,那里的奶茶可不似我们这里一样,是咸的,奶茶上还浮着奶皮,入口即化,好喝极了,有人说蒙古族一天可以不吃饭,但却不能一天不喝奶茶。那边的“奶 食”也是响当当有名的,所谓奶食就是用牛羊奶做的食品,香甜的糕点,附合着草原特有的奶者味,香软可口,吃了一口还想吃一口,怎么吃都不够。还有各种… 蓝天、白云、青草、牛羊,美丽的草原带给我无尽的欢乐。

  蒙古族说明文 篇2

  蒙古族是游牧民族,所以他们的生活习惯也是丰富多彩的。

  蒙古包是蒙古族最具特色的房屋。蒙古包的四周分成数块,每块高130-160厘米,长230厘米,用条木编成网格状,围成圆形。屋顶是圆锥形的,与侧壁相连接,在屋顶上方还有一个天窗,也是圆形的,是为了采光、通风和排放炊烟而设置的。比起我们的住宅,蒙古包易于拆装,而且通风,面积又大,所以游牧民族选择蒙古包来当自己的住宅。

  蒙古族的节目也是多种多样的。最隆重的属“那达慕”,一般在农历七八月份举行。摔跤是“那达慕”上必不可少的项目,参加的人最多达1000余人,最少也不会低于200人。蒙古族一直以来是十分器重“达尔汗摔跤手”的,这可是终身的荣誉。而举办这个节目的主持人会给胜利者颁发证章、证书和纪念品,并获得“达尔汗”的称号。

  蒙古族的食品也是别具一格。以奶制食品、肉类为主,还喜欢吃面食。在蒙古族的文化中,马奶酒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过去牧民征战必备的食物,不仅可以解渴消乏,还可以激发战士们的斗性。

  蒙古族的民风民俗可真是丰富多彩啊!每一种都有着它独特的文化和意义

  蒙古族说明文 篇3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兄的姐妹是一家这首歌大家都应该很熟悉了吧!今天我就要给大家介绍这五十六个民族中的蒙古族。

  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民族,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中国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迹,因而被誉为草原骄子。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壮的季节举行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那达慕大会:每年夏秋季牧闲时举行。那达慕在蒙古语只有娱乐或游戏之意。内容丰富又摔跤,赛马,射箭以及物资交流等。除此之外,解放后,又增添了不少新内容,如田径,球类比赛,文艺表演等,成为蒙古族人民喜爱的盛会。)

  手抓肉是蒙古人传统的食品,也是蒙古族日常生活中食肉的主要方法,做法是将肥嫩的绵羊开膛破肚,剥皮去内脏洗净,去头去蹄,洗净,卸成若干块,放入白水中清煮,待水滚肉熟即取出,置于大盘中上桌,大家手拿蒙古刀地割着吃。因不用筷子用手抓着食用而得此名。

  这就是蒙古族,如果感兴趣的话,大家去多多了解一下吧!

  蒙古族说明文 篇4

  今天我要介绍一个我特别喜欢的民族的民风民俗,你们能猜得到吗?如果猜不到的话,那我就告诉你们吧。我要介绍的就是蒙古族。

  蒙古族是我国东北主要民族之一,也是蒙古国的主体民族。人种属于纯蒙古人种,是黄色人种的代表民族。中国的蒙古人口为581万人。他们热情好客、豪爽、好客、粗犷。蒙古人也是最早以放牧为生的民族。

  蒙古族的语言是非常的有名, 用蒙古语言文字的新闻出版、广播、戏剧、电影事业也有了相当的发展。《蒙古秘史》等典籍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著名文化遗产;著名的英雄史诗《江格尔》,是中国三大英雄史诗之一;《饮膳正要》被评为对世界文明贡。献卓著的重要医学发明。

  蒙古族也办有祭典。其中祭天帝“腾格里”是蒙古族人要祭典之一。每到这天,便会开始祭天。祭天分以传统奶制品上供的“白祭”和以宰羊血祭的“红祭”两种祭法。近代东部盟旗的民间祭天活动,多在七月初七或初八进行。

  蒙古族的习俗非常特别,比如:待客。蒙古人自古以来以性情直爽、热情好客著称。对家中来客,不管常客还是陌生人,都满腔热忱。首先献上香气沁人的奶茶,端出一盘盘洁白的奶皮、奶酪。饮过奶茶,主人会敬上醇美的奶酒,盛夏时节还会请客人喝马奶酒。有些地区用手扒肉招待客人,还有一定的规矩。例如用一条琵琶骨肉配四条长肋骨肉进餐;牛肉则以一根脊椎骨肉配半节肋骨及一段肥肠敬客。姑娘出嫁前或是出嫁后回娘家都以羊胸脯肉相待,羊的小腿骨、下巴颏、脖子肉都是给晚辈和孩子吃的。接待尊贵的客人或是喜庆之日则摆全羊席。

  蒙古人富有特色的食品很多,例如烤羊、炉烤带皮整羊、手抓羊肉、大炸羊、烤羊腿、奶豆腐、蒙古包子、蒙古馅饼等。民间还有:稀奶油,蒙古族常备奶制品;奶皮子;煺毛整羊宴,是蒙古传统宴客菜,祭祀活动时也常用;熟烤羊,内蒙鄂尔多斯地区风味菜肴;白菜羊肉卷;新苏饼,蒙古人民间传统糕点;烘干大米饭,蒙古族风味小吃。蒙古牧民视绵羊为生活的保证、财富的源泉。日食三餐,每餐都离不开奶与肉。以奶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查干伊得”,意为圣洁、纯净的食品,即“白食”;以肉类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乌兰伊得”,意为“红食”。

  现在我介绍完了蒙古族的一些有特色民风民俗,其实还有很多民族的民风民俗等着我们去发现、去感受、去体验。大家一起去探索吧!

  蒙古族说明文 篇5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个民族都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今天我介绍的就是蒙古族。

  蒙古族主要从事畜牧业生产,也有一部分从事农业。在牧区,蒙古族多住圆形毡房,俗称“蒙古包”。蒙古包的门一定朝南开,炉子设在毡房正中天窗底下。在农牧区,蒙古族都住平房,室内有土炕。

  蒙古族喜欢吃乳酪、奶干、奶皮子、奶油等奶制品,牛羊肉和面食,奶酒,也喜欢喝茶。农牧区的蒙古族主要吃各种粮食和蔬菜,爱喝米酒。

  蒙古族的传统服饰很有特色。男女都喜欢穿镶边的蒙古袍子,腰扎红黄绿彩色缎带,脚穿皮靴和毡靴,头缠红蓝布。现在除老人外,平日一般都穿制服,只有在节日或喜宴时才穿蒙古袍。

  蒙古族人热情好客。招待客人时,首先摆上奶酪、奶油,各种面制干粮和奶茶,喝完奶茶后还要敬酒。随后端上手抓羊肉,贵客则上整羊。主人把羊的荐骨连着尾巴放在盘子里,上面放上不带面颊的羊头,把小刀递给客人。客人把羊头的一只耳朵割下来,再切一块肉吃下,然后把刀还给主人,主人才动手切肉,请客人动手随便吃。为了表示对客人尊敬和热情,主人要把自己酒杯里的酒,让在座的每个人都尝一尝。

  蒙古族特别尊敬长辈和教师。无论何时,对年长的人都称“您”,进门、入座、喝茶、吃饭、敬酒等都让年长的人领先,“巴格西”历来被作为贵客迎送招待。

  蒙古族说明文 篇6

  我是汉族人,但却从不了解其他少数民族。我给大家介绍一下我唯一认识也是最喜欢而且也是最感兴趣的蒙古族吧!

  为什么喜欢蒙古族呢?因为蒙古人民热情好客,我也喜欢那里的“蒙古包”哩!

  蒙古族这个名族主要住在内蒙古自治区,其余部分在东北、西北等地区。少数民族蒙古一般以肉和奶为主!每年农历六月初四开始的那达慕,是草原上一年一度的传统盛会。蒙古族人民喜爱的一种传统体育活动形式。是每年农历6月初四开始的为期5天的“那达慕”活动,是蒙古族人民的盛会。那达慕是蒙古语的译音,译为”娱乐”或“游戏”。

  那达慕是中国蒙古族人民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传统活动,也是蒙古族人民喜爱的一种传统体育活动形式。“那达慕”是蒙古语的译音,翻译为娱乐、游戏,还可以以表示丰收的喜悦之情。

  蒙古族的那达慕是不是很有趣呢!你喜欢蒙古族吗?

  蒙古族说明文 篇7

  世界上有56个民族,每蒙古族个名族都各具特色,有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服饰,不同的……但最让我感兴趣的名族,就是蒙古族。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民族,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中国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迹,因而被誉为“草原骄子”。

  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壮的季节举行“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这是人们为了庆祝丰收而举行的文体娱乐大会。“那达慕”大会上有惊险动人的赛马、摔跤,令人赞赏的射箭,有争强斗胜的棋艺,有引人入胜的歌舞,显示出草原民族独有的特色。蒙古人可不像我们是住在房子里,而是住在蒙古包。蒙古包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种房子。建造和搬迁都很方便,适于牧业生产和游牧生活。蒙古包呈圆形,有大有小,大者,可容纳600多人;小者可以容纳20个人。

  蒙古包的架设很简单,一般是搭建在水草适宜的地方,根据蒙古包的大小先画一个画圈,然后便可以开始按照圈的大小搭建。蒙古包看起来外形虽小,但包内使用面积却很大,而且室内空气流通,采光条件好,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非常适合于经常转场放牧民族居住和使用。这就是蒙古族,一个美丽的民族!

  蒙古族说明文 篇8

  蒙古族传统礼节,主要有献哈达、递鼻烟壶、装烟和请安等,当然现在还有鞠躬礼和握手礼。献哈达的礼节和藏族一样。蒙古族牧民十分热情好客、讲究礼仪。请客人进入蒙古包时,总是立在门外西侧,右手放在胸部微微躬身,左手指门,请客人先走。客人跪坐后,主人按浅茶满酒的礼俗热情敬献上奶茶和美酒,并把哈达托着献给客人。

  当接过主人的奶酒,最得体的是按照蒙古人敬酒的方式,左手捧杯,用右手的无名指蘸一滴酒弹向头上方,表示先祭天,第二滴弹向地,表示祭地,第三滴酒弹向前方,表示祭祖先,随后把酒一饮而尽。如果客人不会喝酒,只要把酒杯恭敬的放在桌上就可以了。

  招待来客的佳宴有手抓羊肉和全羊席。如果你是贵客,主人会设全羊席来款待你,表示主人对你的尊敬。蒙古人忌讳吃狗肉,不吃鱼虾等海味以及鸡鸭的内脏和肥肉。送客的时候,主人送客人到蒙包外面或本地边界。

  路过蒙古包的时候,要轻骑慢行,以免惊动畜群。进蒙古包前,要把马鞭子放在门外,否则,会被视为对主人的不敬。进门要从左边进,入包后在主人陪同下坐在右边;离包的时候要走原来的路线。

  出蒙古包后,不要立即上马上车,要走一段路,等主人回去后,再上马上车。

  如果蒙古包前左侧缚着一条绳子,绳子的一头埋在地下,说明蒙古包里有病人,主人不能待客。

  蒙古族说明文 篇9

  “56个民族,56朵花”。春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它象征着幸福与美好。每当春节来临时,家家户户都贴上了春联,人们穿着新衣,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然而,有很多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春节习俗:美食、服装、讲究……各有各的特色,具有独特的魅力。56朵美丽的鲜花竞相开放,装点着祖国的万大花园,使浓浓的年味久久地萦绕在我们的身旁。

  那蒙古族的春节习俗与汉族大同小异,如吃饺子、放鞭炮、守岁等等。但蒙古族仍保留着许多独特的传统习俗,如除夕夜吃“手把肉”不过最让我们垂延三尺的还是蒙古族那鲜美的美食——烤全羊。烤全羊是蒙古族的传统名菜,为招待贵宾或举行盛大节日时特制的佳肴。将膘肥体壮的绵羊宰杀后,放入火中烘烤。熊熊烈火烘烤着绵羊,耀眼的火光照亮了整个大草原。耳边也只有蒙古族人民的欢声笑语和火花的“噼啪”声。微风轻轻拂过,火花随着微风翩翩起舞,如同是黑夜中的“繁星”,镶嵌在黑夜中,十分耀眼。轻轻翻动烤全羊,轻轻一闻,香味扑鼻而来,使人神清气爽。烤完以后,绵羊放在方木盘中,颜色呈金黄,忍不住吃上一口。人们一边吃着烤全羊,一边围着篝火,手捧哈达,欢歌尽舞,享受着属于自己民族独特的春节。

  那领略了蒙古族人民那美味的烤全羊,让我们去欣赏满族人民过春节时那美丽的服装吧!满族人民的服装分为好多种类,而满族人的吉服主要用于吉庆节日,装饰华丽,又称为“彩服”、“花衣”。满族人民的吉服多半是红色的,象征着红红火火。在吉服上镶嵌着许多五彩斑斓的花纹,用来装饰吉服。吉服的袖子精致裁剪,显得小巧玲珑。吉服又相似于中国古代的旗袍,能充分显示仪态雍容华贵。人们穿着吉服去走亲访友,显得端庄大方。

  品味了少数民族的美食与服装,我们汉族的过年讲究又有哪些呢?年夜饭可谓是汉族人民最大的讲究了。除夕夜里,亲朋好友聚集在一起,围在热气腾腾、美不胜收的饭桌旁,一家人其乐融融地聊天说话,透着一股喜庆热闹的氛围。年夜饭中必不可少的食物要数年糕了。“年糕”与“年高”谐音,寓意着人们的工作与生活步步升高。

  不同的美食,不同的服装,不同的讲究,着便应了我国的一句古话“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蒙古族说明文 篇10

  世界上还有几个民族在野外住着毡房呢?

  世界上还有几个民族用自酿的马奶酒招待客人呢?

  世界上还有几个民族是穿着大袍、腰带、靴子呢?

  传说在仕尔伯人游牧的地方,有一座高耸入云的纳德山。山顶终年积雪,云雾缭绕。泉水泛涌而成的山湖,清澈如镜,人们都说这是天神住的地方。一天,一位年轻的猎人在山顶湖岸,忽然发现一群仙女在湖中嬉戏,那婀娜的身姿使猎人惊羡不已。于是猎人向其中一位仙女求爱,仙女答应了。后来,他们生了一个儿子,这就是蒙古人的祖先。

  蒙古族人天性豁达,平素喜欢吃手扒肉,烤羊肉,喜欢喝马奶酒。如果你到了他们那里,他们会热情地拿手扒肉和马奶酒来款待你。蒙古人的手扒肉和马奶酒可是天下无双呢!马奶酒盛产于七、八月份,那时姑娘们把马奶放在皮囊内封好,等待发酵。马奶经过六蒸六酿即为上品。手扒肉更是蒙古族人民的最爱,他们把肥嫩的小羊开膛破肚,去头蹄,切成大块大块的羊肉,煮熟了便上桌。可别小看了着手扒肉,它可是蒙古人招待贵客的招牌食品呢!

  “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最重要的节日。“慕”是游戏、娱乐的意思。大型的那达慕要举行十几天,小型的也要五、六天。那达慕最重要的比赛项目无疑是摔跤,不过他们的摔跤可是不让抱腿的,哪个人如果膝盖以上部位着地就算输了。摔跤有个名字叫“搏克”,而参赛的摔跤手叫“搏克庆”,他们要穿好跤衣,才能比赛。摔跤还有一个有趣的规定,就是参赛人员的人数必须是2的多次方,由裁判编号后方可上场。那达慕其他比赛项目,像射箭、骑马也十分有名气。

  豁达豪迈的蒙古族,中华民族的骄傲。

  蒙古族说明文 篇11

  我们的祖国就像是一个美丽的大花坛,花坛里盛开着五十六只鲜艳的民族花朵。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有的风土人情和民俗习惯。其中我最熟悉的就是生活在大草原上的蒙古族了。

  蒙古族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他们世世代代生活在辽阔的大草原上,有着丰富的特产资源。由于草原的辽阔,造就了蒙古族人民开朗豪放的性格。

  蒙古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他们几起几落。最为辉煌的是,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在漠南、漠北、中国等地上建立的闻名远扬的大元王朝了。那时的蒙古族达到了鼎盛时期,文化、科学非常发达,而且音乐、舞蹈也居于显赫地位。

  蒙古人民世代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因为他们的生活环境和习惯,他们发明了独有的蒙古包。蒙古包的是一种临时搭起的建筑物,上面画着蒙古族独有的图案。为了防止草原上强烈的风沙,蒙古包的顶建成了圆形。远远望去,就像是草原上盛开的白色的花朵。蒙古包也是一种帐篷,它拆装方便,很适合蒙古族人民游牧的生活。

  蒙古族有着独特的食俗,他们视绵羊为生活的保证,财富的源泉。日食三餐,每餐都离不开奶和肉。蒙古族每天也离不开茶,除饮红茶外,几乎都有饮奶茶的习惯,每天早上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煮奶茶。蒙古族还喜好将很多野生植物的果实、叶子、花都用于煮奶茶,煮好的奶茶风味各异,有的还能防病治病。很多人甚至认为,三天不吃饭菜可以,但一天不饮奶茶不行。大部分蒙古族都能饮酒,所饮用的多是白酒和啤酒,有的地区也饮用奶酒和马奶酒。

  蒙古族的习俗方面更是独具特色。他们见面时要互致问候,即便是陌生人也要问好。款待行路人也是蒙古族的传统美德。蒙古人待客十分讲究礼节和规矩。例如,扒羊肉时,一般将羊的琵琶骨带肉配四条长肋送给客人。如果是牛肉待客,则以一块带肉的脊椎骨加半节肋骨和一段肥肠送给客人。到蒙古族人家里做客必须敬重主人。献哈达也是蒙古族的一项高贵礼节。献哈达时,献者躬身双手托着递给对方,受者亦应躬身双手接过或躬身让献者将哈达挂在脖子上,表示谢意。

  此外,还有扣人心弦的马头琴声。马头琴是适合演奏蒙古古代长调最好乐器。它能够准确地表达出蒙古人的生活,如:“辽阔的草原,呼啸的狂风,悲伤的心情,欢乐的牧歌,奔腾的马蹄声等。”

  这就是我最喜爱的蒙古族!

  蒙古族说明文 篇12

  维吾尔族的豁达乐观、回族的尊老爱幼、壮族的能歌善舞……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不同的文化风俗。在那内蒙古的草原上,也有着这么一个民族,那里的人民热情好客,讲究礼仪。没错,他们就是骑在马背上的游牧民族——蒙古族!

  蒙古族人民之所以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是因为他们以能骑、善射和身体强壮闻名。早在几百年前,蒙古族就以骑兵精锐、骁勇善战闻名,由成吉思汗带领,横扫欧亚大陆。欧洲人的刀剑哪能抵御住那呼啸而过的弓箭和坚硬的马蹄,纷纷败下阵来,连当时的大金朝和西夏族也被消灭了……不要以为蒙古族人很粗鲁,不懂文化,其实他们也有着极为讲究的文明礼仪。请客人进蒙古包时,主人会立在包外,右手放在胸前,微微躬身,左手指门,请客人先进门。客人跪坐后,主人按照浅茶满酒的礼俗热情地献上奶茶和美酒,并把哈达献给客人。招待来客的佳肴有手抓羊肉和全羊席,以示蒙古族主人对来客的尊敬……蒙古族的餐饮礼仪也极其讲究,忌讳吃狗肉,不吃鱼虾等海鲜以及鸡鸭的内脏和肥肉。敬酒时,必须左手捧杯,用右手的无名指蘸一滴酒弹向头上方,表示先要祭天;第二滴弹向地,表示祭地;第三滴弹向前方,表示祭祖先,随后把酒一饮而尽。这独特的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蒙古族人民的服饰多为绲边长袍,头上戴帽或缠布,腰带上挂着鼻烟壶,或是佩戴蒙古刀与荷包,脚穿马靴。因放牧需要,蒙古族人多住蒙古包,蒙古包的.材料多为装配式的构件,可以随意安装拆除,便于携带使用。

  跟维吾尔族的古尔邦节、藏族的雪顿节、哈尼族的火把节一样,蒙古族也有自己传统而历史悠久的盛大节日——那达慕大会。一般在农历七八月份开始举行,席间有各种竞技游戏,是蒙古族人民一年一度的群众性盛大集会。

  怎么样?听了我的介绍,你一定也梦想有一天,能坐在蒙古包里,喝上一杯香醇的奶茶吧?

  蒙古族说明文 篇13

  流动的家园——蒙古包蒙古包是草原上一种呈圆形尖顶的天穹式住屋,名称源自满语,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我一直向往亲自去草原看蒙古包。蒙古包由木栅、撑杆、包门、顶圈、衬毡、套毡及皮绳和鬃绳等部件构成。木栅蒙语称“哈纳”,是用长约2米的细木杆相互交叉编扎而成的网片,可以伸缩,几张网片和包门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圆形的墙架,大约60根。牧民们用皮绳、鬓绳把各部分牢牢地扎在一起,然后内外铺挂上用羊毛编织成的毡子加以封闭,一个蒙古包就建造完成了。

  蒙古族牧民必须随着水源牧草不断迁移,蒙古包的结构特点充分适应了这种游牧生活,各部分之间的连接精巧、方便,拆卸、运输很容易,且美观实用,风雪来临时,包顶不积雪,大雨冲刷包顶不存水,圆形的结构还可以抵御风暴袭击。毡的厚度可随季节增减。底部的围毡,天热时可以卷起通风。蒙古包多为白色,门开在它的侧面,侧面上还有一些五颜六色的花纹和图案,多为奔腾的骏马和跳舞的人,还有些具有象征意义的图画。具体是什么我也不太清楚,可能是蒙古族人的图腾吧。生活在蒙古包里的牧民,习惯将蒙古包内部平面划分为九个方位。蒙古族习惯的右为贵,以上为尊,因此,蒙古包内正对火位的一方为尊位,是招待宾朋的地方;尊位的右侧和左侧,分别是男性和女性成员的铺位。

  到蒙古包内作客,如果了解这些习俗,尊重这些习俗,一定会受到他们的热烈欢迎和热情款待。当然,他们不会因为朋友们不了解这些习俗而不高兴,蒙古族牧民的心胸,就像大草原那样坦荡,宽广。

  蒙古族说明文 篇14

  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名族。勤劳、勇敢、强悍、的印象印在了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

  蒙古人热爱艺术。蒙古族民歌犹如浩瀚的海洋,千姿百态,绚丽多彩。蒙古族长调民歌已经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安代舞、鹰舞、筷子舞、挤奶舞等蒙古舞奔放、刚毅,体现了蒙古族追求美好生活的热切愿望。蒙古族的乐器也多种多样,其中尤为马头琴、四胡等,民族特色突出。

  蒙古族不仅有特色突出的乐器,还有有趣的蒙古服饰。蒙古族男子习惯戴礼帽或毡帽,身穿色彩鲜艳的斜襟蒙古袍,腰束绸缎宽带,足蹬皮制或布制马靴,饰以蒙古刀等;蒙古族妇女一般头裹绸巾或戴圆形、锥形皮帽,身穿艳丽的斜襟蒙古袍或对襟的长衣,脚穿布制靴子,戴玉或银手镯。非常具有特色,非常绚丽多彩。哎?哪里传来的香味?哦,原来是蒙古人在款待客人。

  来客人时,一般家庭均备蒙古馅饼和大米饭,称为两道菜,以示对客人的尊重。过春节时,家家按传统习惯吃大块肉,以示新一年的生活富裕美满。蒙古族人普遍有喝红茶的习惯。无论是体育运动还是其他传统,蒙古族都有着悠久的历史。

  蒙古族说明文 篇15

  蒙古族自古以来就有各种迎宾礼节。预约的会客,不论是社会团体还是私人会面,主人总是远远的迎候着客人。有人会在路边等候,有的骑马飞驰而来,有的骑着摩托、乘着越野吉普车赶来,在隆重的场合还会分几个梯队迎接客人。

  如果您到大草原旅游,您一定会到草原上蒙古族的住舍——蒙古包作客,因为这是蒙古族从古到今的传统。当来到这里,您一定会情不自禁地赞美主人的住处,“这真是一块好地方,草原的大自然景色多美好!”或者您会用临时学会的蒙语“赛努!赛努(好啊!好!)表示自己的情怀,一句蒙古语说出来,这里的主人会由衷地高兴。

  当草原上的主人把您迎进蒙古包后,宾主相序而坐在蒙古包的左侧。一般来了十分尊贵的宾客,主人会主动让您坐在正北(男坐进包后的西侧,女坐进包后的东侧)位置上。这时候,主妇会把香甜的奶食品、手扒肉摆在客人面前,然后端上一碗滚烫飘香的奶茶,请客人们品尝。接着在问候和笑声中开始敬酒,主人手捧哈达,托着银碗、齐眉举盘,把美酒敬献在您的面前。如果客人一饮而尽,主人会非常高兴,顿时主客情融,气氛很快会热烈起来;如果您不善饮酒,接过银碗品一品也可以。但最好是把碗中酒喝了,这表达了对主人的尊重与亲密。

  这里的主人首先给客人斟上新熬的奶茶,摆上奶食、糕点、炒米等茶食为客人压饥解渴,有的还做点面条,让客人们少吃一点垫个频祝?然后敬酒。由主人先用小酒??酒盅)向客人们每人敬一杯,这就是敬酒的开始。接着用大杯(比银碗小一点专用敬酒的银制器皿)从客人中的年长者开始,依次一一进行;敬酒达一定杯数就要奏乐唱歌为客人们喝酒助兴;酒后用饭,招待客人的最高礼节为整羊宴,其次为羊背子宴。

  如果说草原是绿色的大海,蒙古包则是大海中的点点白帆。蒙古包作为草原上特有的建筑,既美观又实用,而且结构简单,便于拆运。

  蒙古包具有结构简单,便于拆迁组装,就地取材,自产自用等特点,非常适于游牧生活,蒙古包充分反映了游牧民族的聪明才智。在大海般的绿色草原上,星罗棋布的蒙古包白帆点点,会使人感悟人与大自然的和谐!蒙古包其形呈天幕式,圆形尖顶,外用一层或二层羊毛毡围裹,里面用“哈那”和“乌尼杆”支撑。“哈那”是数十根同样粗细、抛光后的木棍,用牛皮绳连接,构成可以伸缩的网状支架。“乌尼杆”是用木棍支撑的伞状包顶支架。蒙古包顶端还有“陶脑”——天窗,既可通气又可采光。整个蒙古包用数根毛绳牢牢固定,抵御风的侵害。

  蒙古族说明文 篇16

  我特别钟爱于蒙古族,因为我流淌的血就是蒙古族的血统。蒙古人的大汗成吉思汗英勇善战,激励着他们的后代。望着英勇的前辈,我真是敬佩不已。

  说起内蒙古的美丽,没有领略过它风光的人大概很难想象。且不说那雄伟的大青山,滔滔的黄河水,只看那无边无际的草原就足够让你留连忘返了。如果你夏天来到草原,看到的将是一泻千里的绿,平地是绿、溪水是绿的、线条柔美的小小丘也是绿的,到处都布满了绿色,直到和天际相联。在宽阔的绿野上,点缀着数以千计的野花、姹紫嫣红把草原打扮得更加迷人。而那星星点点散布在草原上雪白的蒙古包与流动着的马群、羊群、牛群更加点缀着这幅美丽的画。

  有时候,服装往往会体现出一个民族的信仰和特点。蒙古族男女老少一年四季都喜欢穿蒙古袍。男袍一般都比较肥大,对于袍子的颜色,男子大多喜欢穿蓝色、棕色。女子则喜欢穿红、粉、绿、天蓝色女袍比较紧,以显示身材苗条和健美。蒙古人认为,像乳汁一样洁白的颜色,是最为圣洁的,多穿于盛典、年节吉日时穿用;蓝色则象征着永恒、坚贞和忠诚是代表蒙古族的色彩;红色是像火和太阳一样能给人温暖、光明和愉快,所以平时多穿这样颜色的衣服。腰带则更是蒙古族服饰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男子扎腰带时,多把袍子向上提,束得很短,骑乘方便,又显得精悍潇洒,腰带上还要挂上“三不离身”的蒙古刀、火镰和烟荷包。女子则相反,扎腰带时要将袍子向下拉展,以显示出娇美的身材。总之蒙古族服饰总体上表现为自然大方缺细琢精雕的沉稳风俗。

  而蒙古族的白节就是一个十分隆重的节日。白节又称新年。古代蒙古人以白色为纯洁、吉祥色,所以又称春节为白节,在白节对蒙古人互相馈赠白色之物、互相抱吻,互送祝福。白节在腊月三十日晚上,全家穿上节日盛装,欢聚一堂、拜贺新年。通常全家老少烧香拜佛,然后晚辈向家长献哈达、敬酒、礼拜。初一清晨家族开始拜年。白节一般要到正月十五或月底才结束。

  哦!多么独特的蒙古族,我爱你。

  蒙古族说明文 篇17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个地方有每个地方的习俗,大家知道我们这里的结婚大家都耳熟能详,但是你知道蒙古人民是怎么结婚的吗?蒙古族跟我们这里大不相同

  在蒙古族,结婚的首要倒是跟我们这里的一样,要选择一个良辰吉日,男方是要个女方送彩礼的,分别有现金、衣服、布匹、首饰、稻谷等,女方的陪嫁物是柜子、被褥、衣服、首饰、电器、自行车、大米、瓜子等,新房的钥匙,是由女方的母亲拿的,到了新郎家之后新郎的母亲,要用钱去把钥匙赎回来,在结婚的这一天,新郎和伴郎要去迎接新娘,有伴郎挑着去青菜,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新郎是不许说话的,就算吃饭,也是由伴郎来喂,新娘要有舅舅来抱上轿子,并有新娘的弟弟,配送到男方,新娘上轿后要哭泣,直至进洞房,拜完堂后,入洞房,新娘就必须停止哭泣,新郎为新娘掀开红盖头,摒弃在吃饭的时候,新娘要在洞房里吃独席,由新郎来添饭。

  第二天,新婚夫妇要回娘家,还要再在女方家中,拜一会堂,岳父母,还要给新婚夫妇银镯,之后,就要回男方的家中,在路上遇到什么人,都不能说话,但是回到男方家加后,要在拜一会堂。

  第三天去上祖坟。新婚夫妇在姑娘和小伙子的陪伴下,挑着猪头等供品和食品去上男女双方家的祖坟。回来后,新娘烧火,新郎挑水,给长辈和同伴烧洗脚水。婚礼再这样就结束了。

  在婚后的七天的时间里,不能回娘家,而且还不能在别人的家中住宿,蒙古族有男子可以另娶,而原配妻子却不能改嫁的习俗。

  蒙古族说明文 篇18

  蒙古族是一个生活在草原的游牧民族,一直靠着放牧为生,他们也跟我们汉族人民一样以食为天,十分注重饮食。今天就由我来带领大家内蒙古品尝一下那里的特色饮食吧!

  这次我们访问的是陈巴尔虎旗,汽车在草原上无拘无束地行驶着,过了一会,只见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来,原来是主人们到几十里外来迎接远客。我们跟着主人们向目的地缓慢地行驶着,不一会就到了几座蒙古包前。

  我们下了车与主人们握手,大家说说笑笑,不知不觉的,就进了蒙古包,大家礼貌地盘腿坐了下来,只见热腾腾的奶茶被端了上来,这是蒙古族人民普遍饮用的饮食,是砖茶煮成褐色,倒入器皿澄清,锅内放入几片羊尾,加稷子米炒熟,最后倒茶,加适当鲜奶煮开,加少许的盐。

  这时,香喷喷的全羊宴被摆了上来,我目不转睛地盯着这整只羊肉,顿时让人看了垂涎三尺,可是一想到我们是客人要注意礼貌,只好坐在位子上呆呆地看着这整只羊肉。这时,有一个游客终于按捺不住了,准备伸手去抓羊肉吃,这时作为导游的我立马阻止了他:“现在还不是吃的时候,蒙古民族的人民十分重视饮食的礼节,在酒宴开始之时,一般要唱着赞歌敬酒三巡。在举行‘全羊宴’时,要举行隆重的仪式。蒙古族在分食整羊时,要将肥软的羊尾献给长者,把户胛骨献给尊贵的客人……”当一切礼节都完毕时,早就忍不住的我们便狼吞虎咽地大口大口吃了起来,我又对游客们提醒道:“蒙古族的饮食讲究先白后红,白即白食,红即肉食。蒙古人以白为尊,在宴席上要先尝奶食品,再品尝肉食。”游客们听完了话又开始吃了起来,不过他们这次是按蒙古人的吃法来吃的!

  吃完了饭,主人们又端上了饭后点心,里面有由油渣,加糖、野果做成的朱乞黑,还有蒙古族人民最爱吃的炒米拌酸奶加“乌如莫”和白糖。

  ……

  蒙古饮食不仅造就了其强悍刚健的体魄,而且是其粗犷豪放的民族性格的体现,形成了独特的蒙古族饮食文化,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其中的奥妙吧!

  蒙古族说明文 篇19

  蒙古包,大家都听过,但是又有多少人了解蒙古包呢?下面让我来说说吧!

  蒙古包是蒙古族的居住建筑,外形非常普通,呈圆形尖顶的天穹式住屋,是由木棚,撑杆,包门,项圈,衬毡即皮绳和鬓绳等一些普通东西构成的。

  蒙古包虽然不够城市的高楼大厦豪华,可是它易于拆装,随时可以“搬家。”而且一顶蒙古包只需要两峰骆驼或一辆勒勒车就可以运走,两三个小时可以搭盖起来。

  蒙古包看起来很小,但包内使用面积却很大,而且室内空气流通,光线也很好。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蒙古包是东南向而设的。这与古代北方草原名族的崇尚太阳,有朝日之俗有关。但这种东南向习惯不仅是一种信仰更多得失未抵御严寒和风雪,包含着草原人民适应自然环境的智慧和创造。因为他们居住在高寒地带,冬季有多西北风。

  在我的介绍下,你有没有想去内蒙古旅游啊?有没有想去享受蒙古包带来的生活呢?到了那里,当地人会招待你如国王一样!

  这就是蒙古包,可以自由移动的民居。

  蒙古族说明文 篇20

  泱泱华夏,盛开着五十六朵鲜花,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正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让我们走近这一幅幅绚丽多彩的民族风情画吧!

  来到蒙古,映入眼帘的就是青青草原,草原上奔跑着各种动物,绵羊和牛,这都是它们的家园和乐园。如果来到蒙古,不吃一顿关于羊的饭菜,那就等于没来,手抓肉、全羊席,都是这里的人间美味儿。

  先说手扒肉,它可是蒙古的传统食品之一,做法是将肥嫩的绵羊开膛破肚,剥去皮与内脏,去头去蹄,洗干净切成若干块,再放入清水中煮,煮到水滚肉熟便可拿出,用手抓着撕扯着吃,就是因为不用筷子吃,所以才得名:“手扒肉”。

  全羊席,之所以叫全羊席,是因为全桌的菜,都是用羊肉做成的。它也是蒙古的名宴,可是精选了羊身上的各个部位的精华,都以好吃为主题,分别采用了各种烹饪的方法,比如说:烧、蒸、爆、烤、焖、溜、烩、煎、炸等技巧来做好这顿全羊席,连做法技巧都有那么多,才肯定不能小看,标准的全羊席就有一百零八道菜,其中的凉菜都有二十多道,热菜共有八十八道菜,全是美味至极!想想就让人不禁流口水了。

  这就是蒙古族等的特色美食,“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你也给我介绍一下你喜欢的民族的美食吧!

【蒙古族说明文】相关文章:

蒙古族说明文300字10-29

蒙古族的谚语03-01

有关蒙古族的谚语03-24

蒙古族春节作文02-12

蒙古族的春节作文02-12

蒙古族的民俗作文09-06

蒙古族的民风民俗07-31

蒙古族作文500字11-26

关于蒙古族的春节作文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