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句子分析

2021-08-13 说明文

  篇一:说明文句子中词语的分析

  ——说明文句子中词语的分析——

  1、解释含义

  2、结合修辞方法或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用词特点等分析词语的表达效果、作用

  3、指出运用这个词语体现的语言特点(准确性、生动性等)

  4、假设不用这个词语的后果

  一般格式:××这个词的意思是……运用了××修辞手法,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如果去掉这个词语,那么……

  篇二:说明文中某个句子不能删去的理由

  说明文中某个句子不能删去的理由

  答题格式:

  1. 表态:不能删。

  2. 分析:如果删去??,其一,??;其二,??;(其三,??)

  3. 总结:它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谨性/条理性,所以,??不能删。

  常见答题点:

  1)无法照应/呼应前面的内容。

  2)使后面某一词缺少了说明对象或说明对象不清楚。

  3)使题目/或文中观点的含义不明确。

  4)确立文本意识,根据文中意思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看分值答要点)。

  举例:

  (1)无法照应/呼应前面的内容。

  例:(2009真题)浩瀚的大海蕴藏着各种丰富的资源,据专家测算,仅水产品一项,海洋每年就可向人类提供30亿吨。(呼应,说明对象不清楚)

  (2)使后面某一词缺少了说明对象或说明对象不清楚。

  ①说明对象(what)

  ②人(who)

  常见说明对象 ③时间/时候(when))

  ④原因/条件(why)

  (how)

  ??

  例1:(2010真题)在这种条件下,路边的雕塑再精美,用路者一闪而过,也很难获得多少印象。(谁,原因)

  例2:(2011东城一模)壶口瀑布是理想的旅游胜地,一年四季的景色各有千秋,但是游人

  (谁,什么时候)

  (3)使题目/或文中观点的含义不明确。

  题目:

  例:(2011西城一模《昆虫的拟态》)为了获得生存的机会,各种形态的昆虫伪装成自然界里的万物,隐蔽自己,吓跑敌人,或者方便自身取食,这就是昆虫的拟态。(昆虫的拟态的含义,方法)

  文中观点:

  例:(2011海淀一模《建筑与汉字》)第三,他们都注重疏密之法。书法家在进行创作时,将笔画未到的空白处也计算在它的造型之中,黑白相互穿插,形成特有的空间美感。建筑师的设计思路与之相同,即利用??借助??,从而构造出“通、透、空”的意境。(说明对象,无法建立建筑与汉字书法的联系,也就不能强调二者都注重了疏密之法的理念)

  (4)确立文本意识,根据文中前后意思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看分值答要点)

  这场大火的起因是有人纵火,这并不意外。除了被闪电点燃,90%以上的野火都是人为引起的。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人类与森林的接触日益紧密,森林野火发生的频率也就越高。 例:(2011朝阳一模)⑤原来在斑头雁红细胞中,血红蛋白分子结构里包含一个对氧原子有特别的亲和力的特殊的氨基酸,这个优势加上斑头雁体内其它几个应对气候变化的组织,使得它们充分地利用了有限的生存资源,可在近9000米的高空安详自在地飞行。(3分) (如果删掉这句话,陈述的对象就不全面,斑头雁实现高空飞行就缺少了必要的条件,就无法自然引出下文斑头雁体内其它几个应对气候变化组织的介绍。共3分。“对象不全面”1分,“缺少条件”1分,“引出下文”1分)

  篇三:说明文 词句含义理解

  说明文复习——词句含义理解

  教学目标:

  1、理解重要词句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特殊含义。

  2、把握文章内容,准确从文中筛选出相关信息。

  教学重点:掌握中考时常出现的题型。

  教学难点:掌握答题技巧并学以致用。

  教学过程:

  一、 考题回放

  11年杭州卷《兰花的智慧》

  1、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2分)

  (1)兰花种子虽然练就了上乘轻功,却没有获得足够的内功。

  (2)兰花家族里由三分之一的成员更是不折不扣的“铁公鸡”。

  10年绍兴卷《低碳经济》

  1、文章最后一小节中“绿色大拇指”一词是什么意思?(2分)

  09年杭州卷《洁身自好的莲花》

  1、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所指代的内容。(4分)

  (1)这是自然界中生物长期进化的结果。

  (2)莲花的这种自洁功能引起了科学家们的极大兴趣。

  二、考点透视

  1、理解重要词句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特殊含义。

  2、把握文章内容,准确从文中筛选出相关信息。

  三、练习反馈

  1、课前完成11年《兰花的智慧》第1题。

  2、课件展示学生错误答案。

  3、师生一起分析、归纳其错误原因

  预设:(1)理解不当:要求回答的是“内功”而非“没有内功”,答案中就

  同样不能出现“没有”这一内容。

  (2)不会整合:写了具体的事例,如令蜜蜂乖乖为兰花无偿传粉,

  或长距离传播香甜气味……

  4、思路导航:

  (1)审清题干所设的问题是对哪种含义的理解。

  (2)若为比喻义,则先明确词语的本来意思。

  (3)联系上下文,寻找与词语本来意思比较接近的词句,筛选

  整合即可。

  四、真题再现

  09年杭州卷《洁身自好的莲花》

  1、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所指代的内容。

  (1)这是自然界中生物长期进化的结果。

  (2)莲花的这种自洁功能引起了科学家们的极大兴趣。

  学生说明解题思路,教师归纳小结:

  (1)审清题干所设的问题是对哪种含义的理解。

  (2)若为指代义,则联系上下文,锁定范围,找准语句,筛选整合。

  五、小试牛刀

  《教学指南》P96《莫扎特让你更聪明吗?》

  1.第5段中的“肥皂泡”和第7段中的“这个角度”指代的具体内容分别是什么?

  六、课后练习

  《精通中考》(一)3、(七)1

  篇四:如何分析说明文中划线句子的作用

  如何分析说明文中划线句子的作用

  一、画线句子指向的知识点

  1.划线句子是一段文字的中心句——出题者要考核的知识点是中心句的作用;

  2.划线句子是过渡句——出题者要考核的知识点是过渡句的结构作用;

  3.画线句子是一种或几种说明方法的运用部分——考核的知识点是说明方法的判定及其在说明过程中的作用;

  4.划线句子是全文的说明目的——出题者要考核的知识点是说明文的目的,及这个句子的结构作用。

  二、分析不同类型划线句子作用的答题方法

  (一)划线句子是一段文字的中心句

  1.指出其在内容表达上的作用、效果;

  2.指出其在结构上的作用。

  例如:分析下面语段中划线句子的作用

  抵御沙丘进攻的方法是植树种草。我国沙荒地区,有一部分沙丘已经长了草皮和灌木,不再转移阵地了。这种固定的沙丘,只要能妥善保护草皮和灌木,防止过度砍伐和任意放牧,就可以固定下来。根据近年治沙的经验,陕北榆林、内蒙古磴口、甘肃民勤地区的流动沙丘,表面干沙层的厚度一般不超过10厘米。10 厘米以下,水分含量逐渐增大,到40厘米的深处,水分含量达到2%以上,这就是湿沙层了。湿沙层的水分足够供应固定沙丘的植物的需要。所以在流动沙丘上植树种草,是可以成活的。林木和草类成长以后,沙丘就可以固定下来了。

  1.对应的答案是:概括说明植树种草是抵御沙丘进攻的方法,语言简洁明快;

  2.对应的答案是:总领全段。

  将二者合起来,就是划线的中心句的作用(答案分为在内容表达和结构两个方面的作用):概括说明植树种草是抵御沙丘进攻的方法,语言简洁明快;在结构上总领全段。

  (二)划线句子是一个过渡句

  1.指出这个句子的结构作用是承上,还是启下,或者是承上启下

  2.对文章的整体结构有何好处;

  3.指出:承上的——承接上文的什么内容;启下的——引出下文什么内容;承上启下的——上文承接什么内容,引出下文什么内容。

  4.难点突破

  (1)如何判定一个句子具有承上的结构作用

  这个句子只要具备以下特征中的一个特征,就说明它具有承上功能:

  A.句子中的词或短语对上文的表象内容具有概括作用。例如,刚才,我说明了使用手机的方法。其中“手机的使用方法”这个短语就对上文的表象内容进行了概括,所以这句话就具有承上功能。

  B.过渡句中有某个词或短语,解释了上文的本质内容。例如海市蜃楼不是一种神仙鬼怪降临人世,而是光的一种折射成像现象。如果前一段描述的是海市蜃楼的现象,这句话中“是光的一种折射成像现象”就揭示了上文的本质内容,因而这句话也具有承上功能。

  C.涉及到上文说明的内容。例如上文讲了一棵树,这个句子中提到相关的树叶、树根等,就说明这句话具有承上作用

  D.和上文构成明显的逻辑关系。例如句子开头是“因此”、或者“那么”、或者“然而”,那么这个过渡句显然和上文有或因果、或假设、或转折逻辑联系;还有的句子开头是“其次”、“第二”等,明显前文有“首先”、“第一”等词,构成主次、或顺次关系,因而也具有承上功能。

  (2)如何判定过渡句具有启下作用

  承上的几种类型中词或短语与上文的关系转为对下文的关系,则是启下。

  (3)如何判定过渡句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过渡句中有的词或短语概括总结、或联系上文的内容,还有的词或短语概括、联系下文的内容,则这个过渡句就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4)如何判定过渡句的存在,对文章结构的好处

  无论是承上、还是启下,抑或是承上启下,带来的好处都是使文章的结构严谨。

  例如: 为什么我国的石拱桥会有这样光辉的成就呢?首先,在于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他们制作石料的工艺极其精巧,能把石料切成整块大石碑,又能把石块雕刻成各中形象。在建筑技术上有很多创造,在起重吊装方面更有意想不到的办法。如福建漳州的江东桥,修建于八百年前,有的石梁一块就有二百来吨重,究竟是怎样安装上去的,至今还不完全知道。其次,我国石拱桥的设计有优良传统,建成的桥,用料省,结构巧,强度高。再其次,我国富有建筑用的

  各种石料,便于就地取材,这也为修造石桥提供了有利条件。

  文中这个划线句子就是针对过渡句的结构作用出的试题。“这样辉煌的成就”概括了上文赵州桥的历史、结构、造型特点,具有承上作用,“为什么”这个疑问代词,概括了这一段的主要内容,所以具有启下的作用。

  综上所述,在这个段落中,划线句子的作用就是:承上启下,上承接我国石拱桥取得的辉煌成就,下引出取得成就的原因,使文章架构严谨。

  (三)划线句子考核的是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1.要指出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有哪些(不要遗漏)?

  2.要指出运用这种说明方法说明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3.要指出运用这种说明方法带来怎样的效果?

  样,就使海水的密度大于人体的密度,无怪乎人一到海里就自然漂起来,沉不下去。

  1.运用的说明方法有:引资料、分类别、列数字;

  2.主要说明了:死海的咸度高、浮力大。 3.效果

  (1)引资料:突出材料的科学性、准确性,增强说服力; (2)分类别:将死海中的矿物质分成若干种类一一说明,条理清晰,层次井然;

  (3)列数字:准确具体。

  整体答案就是:这句话运用引资料、分类别、列数字三种说明方法,说明了死海的咸度高、浮力大这一突出特点,说明过程引用材料、数据科学、准确、具体,增强了说服力,同时把复杂的内容说明得条理清晰,层次井然。

  (四)划线句子就是点名文章写作意图(写作目的)的句子

  1.指出其结构作用:总结全文;

  吸烟,严重损害着自己的生

  命,威胁着他人的健康。我们要切实行动起来,高高扬起禁烟的旗帜! 例如:人们种植香烟,浪费了大量的土地资源;社会消费香烟,浪费了大量的资金。

  划线句子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的写作目的(写作意图),倡导大家积极参与禁烟行动。

  篇五:说明文语言

  说明文语言

  特点:准确性、严密性、科学性。

  赏析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一、限制性词语有

  1、限定时间:目前、迄今为止、不久的将来、已经、一向、早已、一直、渐渐等。

  2、限定程度:最、比较、几乎、相当、稍微、更加、很、尤其等。

  3、表示估计或推测:大约、可能、左右等。

  4、限定数量:之一、多、有余、很少等

  5、限定范围:全、都、大部分、大面积、总共、少数等。

  6、表频率的词语:一般、往往、常常、经常、通常、总是、有时、屡次”等。

  7、表质地的词语:软、硬

  具体分析:

  1.“可能、大约、左右” 起限制作用,表示估计、推测,说明了xxxx只是估计,但不是绝对肯定,这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2.“在当时”在限定时间,只说明了xx在当时是xxx,但现在不是,这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3. “几乎”限制作用,表示十分接近全部,不排除极个别特例,说明xxxx差不多是xxxxx,这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几近”是几乎接近的意思,表示十分接近全部,不排除极个别特例,说明xxxx差不多是xxxxx,这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4.“往往”是大多数的意思,说明了xxx大多xxxxxx,但也不排除特殊情况。换成“总是”表明xxxx一定表示xxxxxx,与客观事实不符合,“往往”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5.“通常”起限制作用,表示xx是一般情况,表明还会有特别或例外的情况。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一般”起限制作用,表示xx是通常情况,不排除特殊情况,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6.“之一”限制作用,表明xx只是其中的一种,不是唯一的,去掉后,就成了唯一的,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7.“据测定”限制作用,表明数据的来源,有科学依据。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8.“按照他的计算” 限制作用,表明数据的来源,使文章语言表达更准确,更具有科学性。9.“有些”是指“有一部分”的意思,从范围上加以限制,说明不是所有的xxxx,这体现了说明性语言的准确性。

  10.“大面积”一词从范围上加以限制,表明不排除在小范围内有例外情况,这体现了说明性语言的准确性。

  “大多数”从范围上限制,说明不是全部,体现了说明性语言的准确性。

  11.“往往”是大多数的意思,说明了xx大多xxx,但也不排除特殊情况。换成“总是”表明一定xxx,与客观事实不符合,“往往”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练习:

  1.说一说“在有雾的天气里,人们应适当停止一些户外活动”一句中的“适当”能否删去?为什么?

  2.如果问“适当”的表达效果?

  二、关系罗列

  (一)、一般与特殊

  “通常”、“往往”、“一般”等强调一般情况,不包括特殊情况。

  “在------之下”、“只有------才”强调特殊情况。

  (二)、全部与部分 “所有的”强调全部,表示没有例外。

  “大部分”、“几乎”表明并非全部,也有例外

  (三)、主要和次要 “主要”、“次要”;“其次”、“再次”

  (四)、精确与模糊

  “大约”、“左右”、“约”、“上下”、 “可能”:大概、不确定,表示一种猜测、估计。

  (五)、限制与形容

  1、我国是世界上生产豆油最早和最多的国家之一。 “最”分别针对“早”、“多”作程度限制。

  2、有许多是惊人的杰作。 “惊人”突出了其地位影响。

  (六)、依据与论断

  “据推算”、“在当时”:限制时间、条件。

  例如:1、“赵州桥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桥”。

  2、“从大量的考古资料来看,我国是大豆的起源地。”

  赏析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一)第一种题型:句子中加点词有何作用?

  1、答题模式讲解:1先配合实际语境说说加点词意思和所要表达的内容;2这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2、例题解析。(试说说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1)自从鹭鸟在这片林子栖息后,林子里的毒蛇、飞虫几近绝迹,村里六畜兴旺。 ..

  (2)村干部还告诉记者,可能是现在环境的恶化以及一些人为的捕杀,这两年来鹭鸟越来越少了。 ..

  3、牛刀小试。

  试说说“(赵州桥的的桥拱)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中的加点词有何作用?

  (二)第二种题型:句中的加点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1、答题模式讲解:不能,因为加点词表示??意思(起修饰或限制作用)放在语言环境中解说,如删去句意变成??意思,与事实(或原意)不符。用上加点词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与严密性。

  2、例题展示。(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1)旅人桥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

  (2)每道拱圈都能独立支撑上面的重量。

  3、牛刀小试。

  征服沙漠的最主要武器是水。——《向沙漠进军》

  练习:

  1、“缩微胶卷”就是其中的一种。它是用照相机把书或者资料缩拍到胶卷上,一般缩到原书大小的1/48。这句话中“一般”能否删去,为什么?

  2、“而人的大脑皮层甚至比甜橙皮还薄,大约只有2毫米,仅相当于一枚一角硬币的厚度”这句话中“大约”能否删去,为什么?

  3、“用藻类制造燃料的技术目前还停留在实验性阶段”一句中加点词语“目前”能否删去?为什么?

  4、我国是一个水资源十分短缺的国家,人均水资源量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4,一句中的“仅”能否删去?为什么?

  5、“淘米水还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中的“一定的”可以去掉吗?请说明理由。

  (三)第三种题型: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词句,并说说其表达效果。

  1、答题技巧:“??”这个词表示??意思(起修饰或限制作用),这句表示??(结合句意)的意思,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与严密性。

  1、有研究表明,食用过量木糖醇后的确有可能导致轻度腹泻。请你说说“有可能”一词的表达作用。

  2、我国猪肉消费名列世界第一,这似乎正是生活质量提高、国泰民安的一种象征。结合语境,说说“似乎”一词的作用。

  (四)第四种题型:能否将句中加点词替换为另外一个词语?请说明理由。

  1、答题模式讲解:1不可以;(2)因为原词表达??意思,换了就变成??意思,与不符合实际,“××”(加点词)体现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2、例题展示。

  “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中的加点词能否换成“很”,为什么?

  答:(1)不能;(2)因为“略”是稍微的意思,表明中部只不过是比两端狭窄些,换成“很”,就表明这两者在宽度上相差很大,与实际不符合,“略”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3、牛刀小试。

  1)“天上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这句话中的加点词语“往往”能否替换成“总是”,试说明理由。

  答: 2)、后来科学家依照这个发现和放电原理,发明了大型的核电池,用于工业和航天业。上面句子中的词语“发明”改为“发现”可以吗?为什么?

  三、赏析平实和生动的说明语言。

  (一)两者的概念。

  1、所谓“平实”,就是抓住事物的特点,用准确、简明、平实的语言,对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能等加以解说,不必加修饰或描写,只需明白如话地写出来即可。(采用此类语言来写的说明文,叫“平实说明文”其语言特点是:准确、简明、平实。)

  2、所谓“生动”,就是借助描写、记叙等表达方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对事物进行具体形象的描写。(采用此类语言来写的说明文,叫“科学小品文”或“文学性的说明文”,其语言特点是:准确、

  形象、生动。)

  (二)两者在考试中的题型。

  1、试举例比较分析第×段和第×段(或某一段中哪几句话)的语言特点。(区分平实语言和生动语言的特点。)

  2、从修辞、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句式等角度中任选一个角度,以全文(第×段)为例,分析该段的语言特点。(此类题目是赏析说明语言的形象生动性,富有感染力。)

  (1)修辞: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引用等修辞手法,使说明语言的形象生动性,有气势,富有感染力。

  (2)表达方式:记叙、描写(准确、形象生动的动词、形容词)使说明更具体形象生动;议论抒情则可以准确地概括说明对象的特点,突出全文(某段)的中心,加深读者对内容的理解,加强文章的感染力。(描写、议论、叙述经常配合使用。)

  ●●答题模式:这篇文章(某段)综合运用(从“记叙、描写、抒情、议论”选择)的表达方式,如??(具体的例子),使说明更准确、形象生动,突出全文(某段)的中心,加深读者对内容的理解,加强文章的感染力。

  (3)表现(写作)手法:动静结合法、虚实结合法、衬托法、多觉感受法(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形色结合法等,既使说明语言形象生动,又可引发读者的丰富联想,充满了情趣和诗情画意。

  (4)句式:长短和短句、整句和散句、口语句式和书面语句式。

  3、试题演示(A)

  尘埃就是漂浮在大气中的尘粒。这小小的幽灵是栖身在空气中,借着大气的浮力,悄然而来,又无声地离去。它来去匆匆,无孔不入。

  (1)文章把尘埃说是“小小的幽灵”,反映了尘埃的什么特点?换成平实语言,怎么说?

  答:

  (2)以上文段有三句话,第一句和第二、三句分别反映了说明语言的什么特点?

  答:

  4、试题演示(B)

  “海之恋”入口广场后面是题为“渔港船歌”的休闲景区,景区设计成一个半月形的小港湾,简直是一个天然的渔船文化实物展览馆。展品之丰富,设计之巧妙,令人称绝。景区里面停泊着从湛江各处渔港搜集来的各式各样的渔船,小的是仅能容两人的舢板,大的有几百吨的远洋拉网渔船。有的横在宽阔的草坪上,犹如在海中飘荡;有的依靠在观光码头,正归航休憩;有的搁散在沙滩中,似等待涨潮时再度起航??明月当空的夜晚游园,坐在船上,无论是小憩还是畅饮,都自然的会生发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赞叹。

  ▲▲请结合具体语句,从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法运用的角度简要分析文段语言的特色及其表达效果。

  5、试题演示(C)

  近海吃海,蟹是少不了的海鲜。湛江是美食天堂,更是吃蟹的天堂,每年九月十月,都是嗜蟹者最快乐的日子。而这时的宾馆饭店,酒楼食肆,蟹是餐桌上最受欢迎的主菜,蟹的种类,菜式也非常的多。除名贵的膏蟹外,也有较便宜清甜的肉蟹、花蟹。清蒸油焗,生炒酥炸;酱醋油盐,甜酸香辣,蒜茸姜葱,椒盐药膳,烹饪方法多种多样,任君选择。外地客人到湛江,总希望品尝湛江蟹的滋味,也以此为一乐。他们学着湛江人.持鳌举酒,边剥边吃,淘醉之时,舔指回味,其乐无穷,真是做神仙也不过如此了。到湛江吃海鲜,品尝螃蟹,大饱口福,如今已成了到湛江旅游的一大乐趣。《复习指导》P.40《湛江的美食——螃蟹》

  ▲▲请从句式运用的角度简要分析文章末段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效果。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答:“不能删去。因为“适当”起限制作用,意思是一定的程度,表明有雾时,户外活动既不要全部停止,也不能不加限制,删掉后成了完全停止,与实际不符。“适当”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2、答:“适当”起限制作用。意思是一定的程度,表明有雾时,户外活动既不要全部停止,也不能不加一限制。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第一种题型

  (1)“几近”是几乎接近的意思,说明毒蛇、飞虫差不多被吃光,但没有绝迹,这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2)“可能”表示估计、推测,说明了鹭鸟数量减少的原因,但不是绝对肯定,这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3、“在当时”在时间上进行了限定,只说明了赵州桥的的桥拱在当时是最长的,但现在不是,这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第二种题型:

  (1)1不能;2因为“可能”是估计、推测的意思,“最早”在时间上加以限制,它们是对旅人桥的最早出现的情况进行推测,但并不是绝对的,若删去,就肯定旅人桥是第一个出现的,不符合实际,“可能”和“最早”,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2)1不能;2因为“独立”说明了不依靠其他拱圈也能自立,表明就算其中一道坏了,其他各道不致受到影响,若删去,就表明如果一道坏了,必然会影响其他各道,不符合实际,“独立”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3、(1)不能;(2)因为“最主要”是关系最大,起决定作用的意思,它表明水是征服沙漠的根本武器,但还有其他方面的手段或方法,若删去,就变成水是征服沙漠唯一的方法,不符合实际,“最主要” 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第四种题型:

  3、(1)不能。(2)因为“往往”是大多数的意思,说明了天上的薄云大多预示着天气晴朗,但也不排除特殊情况。换成“总是”表明天上出现薄云一定表示天气晴朗,与客观事实不符合,“往往”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平实与生动语言

  试题演示A(1)特点:细微而难以看见、捉摸;平实说明:尘埃非常细小,小得让人难以捉摸。

  (2)第一句:准确简明(简洁),第二、三句:形象生动。(运用比喻、拟人)

  B【答案】(1)从表达方式看:第③段运用了描写、议论和抒情的表达方式,既使说明显得形象鲜明,又增加文章的感染力。前者如“有的横在宽阔的草坪上,犹如在海中飘荡”,后者如“简直是一个天然的渔船文化实物展览馆。展品之丰富,设计之巧妙,令人称绝”。(2)从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法运用的角度分析:文章第③段运用了写实和想象结合、动静结合、比喻和拟人化的写法,修辞上还运用了排比、引用的手法,既使说明显得形象鲜明,又引发读者的丰富联想,充满了情趣和诗情画意。如“有的横在宽阔的草坪上,犹如在海中飘荡;有的停靠在观光码头,正归航休憩;有的搁散在沙滩中,似等待涨潮时再度起航??”

  C【答案】文章末段多用整齐的短句,如“持鳌举酒,边剥边吃,淘醉之时,舔指回味,其乐无穷”,还运用了口语,如“真是做神仙也不过如此了”,使语言形象生动,幽默风趣,增添了文章的趣味性。

【说明文句子分析】相关文章:

说明文的特点三要素_如何阅读分析说明文10-08

说明文方法的句子03-22

初中语文说明文答题技巧分析04-05

说明文的显著特点和阅读考点分析08-16

划线句子的作用说明文01-29

《关节炎是冻出来的吗?》初中说明文阅读题及答案分析09-03

《关于古建筑保护的主题阅读》初中说明文阅读题及答案分析09-03

京剧的说明文说明文09-17

月亮的特点说明文-说明文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