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经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特别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说明文,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其他表达方式(如叙述、议论、描写等)恰当配合的一类文种。那么写这类作文时还应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说明文阅读及答题技巧,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说明文阅读及答题技巧
一、分类
1、从说明对象的角度:事物性说明文、事理性说明文。
2、从说明文语言特征:平实的说明文、生动的说明文。
二、说明的顺序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逻辑顺序的具体分析: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用途、
一般--个别、概括--具体、整体--局部。
典型考题: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
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的说明顺序对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第一空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
三、说明的方法
1、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用说明。
2、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
①、举例子:通过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③、作比较:把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④、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⑤、打比方:将比作,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⑦、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⑧、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⑨、列图表:用列图表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简明更直观。
⑩、引用说明:引用说明有以下几种形式--
A、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
B、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
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
(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四、说明文的语言品析
1、对整篇文章语文的品析,一般从二个角度谈:A、准确;B、形象生动或简明平实。
A是一般说明文的共同特点。B是针对不同语文风格的角度谈。做这种评析整篇文章语言特点的题目,一定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谈,比如可以选择一句话为例子。
格式如下:这篇文章充分体现了语文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的特点,如一句,就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2、对具体篇/句/词的评析
篇/句的作用基本同上。
字词作用有以下考查形式:
A、加点字词有何作用?B、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C、加点词语能否删去?
这种题目往往要结合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有时是体现语言生动性)的特点答题。第二种题型还要在答题中比较二者的区别。第三种题型还要加上删去后不符合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或与客观事实不符合之类的表述。
五、说明文写法分析
1、结合说明方法谈
模式: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内容: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参考前面说明方法,明确其作用)
2、结合修辞手法谈
模式:这是一篇生动说明文,大量地使用了各种修辞手法,说明了(内容),使文章的说明形象生动。
3、结合表达方式谈
记叙、描写使说明更具体形象;抒怀议论使说明更有感情。那么,从这个角度分析说明文的写法,格式如下:这篇文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除了说明外,还有(从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根据内容选择),如(具体举例),就是(表达方式)的运用,使说明更具体形象/充满感情。
六、说明语段的作用
这种题目答题的角度有三:
(1)、结构、内容作用:引出下文、承上启下、总结全文/前文。有时在文章在开头,还起着引出说明对象/说明事理的作用。
(2)、结合说明方法谈。通过的说明方法,说明了(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
什么是说明文
1.说明文的概念:指说明事物的内容、形式、本质、规律,介绍事物的外貌、构造、性质、特征、范围、类别、来源、成因及功能。
2.阅读说明文的重点:理解说明的内容,了解被说明事物的特征,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学习其说明方法。
3.说明文的类型
事物说明文:事物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通过对具体事物的形状、构造、
性质、特点、用途等作客观而准确的说明,使读者了解、认识这个或这类事物。标题是说明的对象;事理说明文:事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某个抽相视理。将抽象事理的成因、关系、
原理等说清楚,使读者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明白这个事理“为什么是这样”是其主要目的。找开头结尾的总结句。
4.说明顺序: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
(1)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结构,多用在说明建筑物的结构,如上下、远近、左右、内外、东南西北中等。
(2)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
(3)逻辑顺序:说明事理,多说明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逻辑顺序的具体分类: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局部、总—分。
5.说明方法:一般回答三个字,要掌握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会分析在文中的作用:
①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xx特点。
②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说明对象的xx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③作比较:突出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xx特点(地位、影响等)。
④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说明对象的xx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⑤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xx特点。
⑥画图表:直观形象地说明说明对象的xx特点。
⑦引资料:更具体、更充实地说明说明对象的XX特征,增强说服力。
6.说明文的结构
常见形式有总分式(或由总到分,或由分到总,或总分总)、并列式、递进式等。分析文章结构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7.说明文的语言特征分成两类:
(1)平实说明:准确性、严密性、科学性。(靠副词来表达限制、猜测和估计)
(2)生动说明:生动形象。(主要靠形容词来表达,让语言生动形象)
说明文阅读理解的主要题型
1.找“说明对象”
方法一:看题目,不少题目都表示说明的对象。如《中国石拱桥》。
方法二:抓开头结尾的总结句和中心句。
2.分析“说明对象的特征”
A.看题目;B.在首段中找;C.抓关键词句。
其次,在概括说明事物的特征时,要分析文章结构,找出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一般情况下,文段的开头和结尾往往说明了对象的特点。
3.说明文语言准确性题型
(1)说明句子中加点词的作用;
体会句中加点词的作用;说说下列词语在表达上的作用;从句子中找出能表达语言准确性的词语,并说明作用(表达效果)。
(2)句子加点的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
(3)句中加点的词能否被某个词替换,为什么?
(4)从说明文语言的平实性或生动性说明句子的含义。
(5)特殊类型的短语的表达作用
主要考察的词语分类: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一般体现某些词语上,这样的词语分为三类:
(1)起限制作用,表示限制。如大体上、大概、几乎、差不多、左右等。
(2)另一类是起修饰作用,作用是让语言更生动形象,这类词主要是形容词。如:可爱的,美味的。
(3)强调作用:起强调作用的词如完全,最,所有、分为。
例: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
“完全”“更是”都是强调作用。这样的词语一般表现在一些表示程度、范围、时间、频率、估计等的副词上。为了使说明语言准确严密通常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修饰限制。
表程度的词语:比较、几乎、相当、更、最、尤其、稍微、十分、……
表估计的词语:大约、可能、左右、可算、也许…
表时间的词语:当时、刚刚、迄今、有时候、刚才……表范围的词语:一切、部分、全部、大部分……
表频率的词语:经常、常常、屡次……
4.如何概括“说明文中的信息”
对策:
(1)提取要点,直接找到有关中心句。这种方法适用于中心明确、论述简洁鲜明的文章。
(2)抽象说明,即自己组织语言对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行揭示。这种方法适用于评价事理、剖析事理、阐明特性等各类文章。抽象说明的关键在于全面把握文章内容,
抓住本质。
(3)综合归纳,这种方法适用于有复杂内容的文章。它要求首先明确有关的若干要点,然后再把几个要点归纳起来进行整合。
5.如何分析“文段的作用”说明某段或某句的作用。
对策:这种题目答题的角度有两个。
(1)对文章的结构、内容有何作用:引出下文、承上启下、总结全文或前文。有时文段在文章的开头,还起着引出说明对象或说明事理的作用。
(2)结合说明方法谈。通过……的说明方法,说明了……(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
6.如何分析中心句
类型1直接找出文中的中心句。
对策:在开头结尾或中间找,个别的在文段中间。
类型2概括文段的中心句。
对策:(1)思考该段说明的内容,不仅要注意主要的,还要注意次要的。(2)紧扣表示序次的词语,如“首先”“其次”“还有”等词语,参照上下段落的中心句的句式进行概括。
题型训练
(一)体会加点词的作用
答题模式:
(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从表推测、估计、强调、限制等方面进行解释);
(2)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3)某某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表达的准确性、科学性和严密性。
答题方法:词义(解词或说明词性作用)+语境义+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和严密性。
例题:
1.一张普通课桌的重量大约30斤。
这句话中“大约”有什么作用?(表估计、猜测的副词)
答案:“大约”指大概;表估计、猜测;说明普通的课桌个体重量在30斤上下,(强调了“30斤”这个数量是估计的结果,不是实际称量出来的;)“大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和严密性。
2.水常常表现为液态。这句话中“常常”有什么作用?(起限制作用的副词)
答案:“常常”指通常情况下;起限制作用;说明水在大多数时间表现为液态,但也不排除特殊情况;“常常”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和严密性。
3.天上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这句话中的“往往”有什么作用?
答:“往往”是大多数的意思,说明了天上的薄云大多预示着天气晴朗,但也不排除特殊情况。“往往”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和严密性。
4.世界各地的动物因其生存环境日益受到破坏,生存空间正在不断缩小。这句话中的“日益”有什么作用?
答:“日益”指一天比一天深,说明了动物的生存环境越来越恶劣,“日益”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和严密性。
5.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这句话中的“几乎”有什么作用?
答:“几乎”表示接近全部,说明石拱桥分布范围很广,但不排除有的地方没有,“几乎”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和严密性。
6.月球很可能成为人类远征其他星体的中转站。这句话中的“很可能”有什么作用?
答:“很可能”一词表估计、推测,说明月球成为人类远征其他星体的中转站可能性比较大,但不完全肯定。“很可能”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和严密性。
7.从目前情况看,全班成绩比较稳定。这句话中的“目前”有什么作用?
答:“目前”指现在和当前,从时间上进行限制,说明全班成绩稳定这一情况只是现在,不敢保证以后的情况。“目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和严密性。
8.一旦试点成功它将是世界利用风能的最新里程碑。这句话中的“一旦”有何作用?--
答:一旦表示时间不确定,说明事件还在试点阶段,将来有可能成为现实。“一旦”体现了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和严密性。
9.通过非并网技术使风电快速进入高耗能产业,使“垃圾电”变成“黄金电”。这句话中的“黄金电”有什么作用?
答案:“黄金电”用打比方的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非并网技术将使风电产生巨大的效益变得像黄金一样宝贵。
10.仅仅50年的时间,亚洲的虎总量就由6万只锐减为2000余只。这句话中的“仅仅”有什么作用?
答:“仅仅”表示时间短,说明老虎数量减少之快,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和严密性。
11.其实,回归反光材料主要归功于其中含有的高折射率玻璃微珠。这句话中的“主要”有什么作用?
答:“主要”表限制,说明含有高折射率的玻璃微珠在回归反光材料中起主要作用,但也不排除其他方面的作用,“主要”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和严密性。
12.松鼠好像很怕强烈的日光,白天躲在窝里歇凉,晚上出来练跑,玩耍,吃东西。这句话中的“好像”有什么作用?
答:句中“好像”表示猜测,并非肯定。说明松鼠白天不出来的原因可能不只是害怕强烈的日光,“好像”在这里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和严密性。
13.奥运火炬在传递过程中,可能会面临各种意想不到的天气状况。这句话中的“可能”有什么作用?
答:“可能”表推测,说明火炬传递过程中面临的天气状况是不确定的,“可能”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和严密性。
14.小麦抽穗时遇上连续3天以上的大雾,就容易引起赤霉病。这句话中的“容易”有什么作用?
答“容易”起限制作用,说明小麦患“赤霉病”的可能性大;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和严密性。
15.在有雾的天气里,人们应适当停止一些户外活动,尤其是一些剧烈的运动。这句话中的“尤其”有什么作用?
答:“尤其”表示强调,说明在有雾的天气里,一些剧烈的运动对人体的危害会更大,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和严密性。
(二)句子加点的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
答题模式:(1)不能删去;
(2)解释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3)如果去掉,与实际不符;
所以,不能去掉
(4)某某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和严密性。
例题:
1.到目前为止,科学家认为余震产生于主震引起的“静态压力”,似乎只有它能够具有产生余震的这种机制。这句话中的“到目前为止、似乎”能否去掉?
答案:不能去掉。“到目前为止”表示从时间上加以限定,说明的是从现在到以前的情况,不包含将来。若去掉后,原句则变为科学家认为余震产生于主震引起的“静态压力”,与客观实际不符。“似乎”表示推测,说明它能够具有产生余震的这种机制是推测出来的,若去掉后,表达意思太绝对,与现实不相符。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和严密性。
2.“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问题:“几乎”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答:不能去掉。“几乎”表示范围,“说明石拱桥分布范围很广,但并不排除有的地方没有,如果去掉,就变成石拱桥到处都有,与实际不符,所以不能去掉。“几乎”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和严密性、。
3.人口剧增,资源短缺,这是当今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之一”能否去掉?为什么?
答:不能去掉。”之一”说明人口剧增,资源短缺是当今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的其中一项,除此之外,还有其它环境问题,如果去掉,与实际不符,所以不能去掉,“之一”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4.由于附近大多是冲积平原和小山陵,所以山形就显得分外雄伟高大。请说说“分--
外”一词的表达效果。《巍巍中山陵》(起修饰作用)
答:“分外”意思是“非常、很”,表示程度,说明由于钟山附近大多是冲积平原和小山陵,所以钟山就更显得雄伟高大。
(三)从下面句子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语言准确性的词语,然后结合语境分析该词语的表达效果类型的题。
对策:找出准确性的词语,然后说明其作用。找词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找有精确数据的句子;
(2)找有模糊数据的句子;
(3)找使用限制词语的句子。
例题:
1.所幸在调查中尚未发现大面积野生存活的“加拿大一枝黄花”。
答案:“大面积”一词从范围上加以限制,说明不排除在小范围内有野生存活的“加拿大一枝黄花”的情况,符合实际情况。“大面积”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和严密性。
2.据测定每千克叶能吸硫10克而生长良好。
答案:“据测定”说明了“每千克叶能吸硫10克而生长良好”这一信息是有科学依据的,并非编造。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和严密性。
3.在张择端的笔下,《清明上河图》中每一个市井人物神情各异,惟妙惟肖。
(形容词)(这是关于生动形象说明的一种题型)
答:“惟妙惟肖”意思是这幅画呈现的效果十分生动、逼真;说明《清明上河图》中的人物栩栩如生;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四)句子加点的词能否被另一个词所替换类型的题
答题模式:
(1)回答不能替换;
(2)解释原词意思或带词解释句子;
(原词义)
(3)解释所换词语意思;
(换词义)
(4)若替换,句子意思有何改变,不符合实际;
(5)原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和严密性。
例题:
1.这些楼的建筑规模和我们小区的规模相当,但高度要高多了。句中的“相当”可不可以换成“相同”,说说理由?
答:不能,“相当”表示这些楼的建筑规模和我小区差不多,但仍有差别,如果换成“相同”,则表示两者完全一样,与事实不符,用“相当”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和严密性。
2.特别是在地球矿物能源短缺,我国以石油、煤炭为主的污染比较严重的传统能源结构亟待转变的今天,太阳能发电显得尤为重要。
如果将“亟待”换成“需要”可以吗,为什么?
答:不可以,“亟待”表示急切,迫切需要。原文用“亟待”一词,语气更加强烈,写出了我国传统能源结构急需转变的紧迫性,如果改成“需要”,语气平淡,不能体现出紧迫性。所以用“亟待”更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和严密性。
3.森林能够有效缓解“温室效应”。问:“缓解”改为“消除”好吗?答:不可以,“缓解”是指森林吸收二氧化碳,降低温室气体浓度,使温室效应的程度减轻;改成消除意思就变为能够吸收所有温室气体,使温室效应消失。与原意不符,所以不能替换。用原词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和严密性。
(五)词语顺序能否调换的题型
1.禽流感是随着家禽饲养业的发展而广泛传播的禽类传染病。尽管历来的禽流感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严重损失,但是最近在亚洲爆发的禽流感却仍令人高度关注。目前,人们对禽流感的发生、发展和遏制方法的认识仍待继续深化。文章中的“发生”、“发展”、“遏制”三个词能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答:不能,因为疫情是先“发生”,再“发展”,最后得到“遏制”,这样排序符合人们认识规律和疫情自身进展的规律(或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
(六)几种类型综合比较
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
天上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这句话中的“往往”有什么作用?
答:“往往”是大多数的意思,说明了天上的薄云大多预示着天气晴朗,但也不排除特殊情况。“往往”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和严密性。
2.加点的词能否删除
天上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这句话中的词语“往往能否删去?--
答:不能删去。因为“往往“是大多数的意思,如果删去就说明天上出现薄云一定表示天气晴朗,这与客观事实不符合。表达不准确。”往往“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七)题型综合
1.目前,研制一颗大型卫星的周期为10年左右,而一颗纳米卫星的研制仅仅需要两三年即可,这样更始应快速发展的科技时代。比较文中划线句和下面的改句,你认为哪个句子更好?谈谈理由。
原句:而一颗纳米卫星的研制仅仅需要两三年即可。改句:而一颗纳米卫星的研制需要两三年即可。
答:原句好,因为原句中“仅仅”一词,更进一步强调了研制一颗纳米卫星的时间短。这充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和严密性。2.说明文开头的特点。
说明文的开头一般以开门见山,直入说明对象为主,注意:有时也引用诗词,寓言故事,神话故事,成语故事,俗语谚语,名言格言等作为开头。分析:其作用一般有三个:
①激发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②引出文章说明的对象。
③引用诗词,为文章增添文学色彩,增添诗情画意。
练习
①中国和巴西的科学家在我国著名的热河生物群发现了一种新的翼龙化石。这件被科学家命名为“隐居森林翼龙”的化石,翼展仅25厘米,相当于一只燕子或麻雀大小,是世界上最小的树栖翼龙化石。
②“隐居森林冀龙”的意思是隐藏、居住在森林中的冀龙,形象地反映了这种冀龙的树栖生活方式。森林中冀龙的体形娇小,翼展仅25厘米,相当于一只燕子或麻雀大小,但它们是那些体形巨大的进步的鸟掌冀龙类的祖先类群。被发现的森林冀龙几乎为一完整的化石骨架,保存完好。它的嘴巴尖长,眼晴很大,嘴里的牙齿已经完全退化消失,属于无齿的冀龙。在此之前,科学家仅仅在德国发现过一种比它更小的出生不久的具有牙齿的冀龙化石,翼展约18厘米,科学家认为它是刚刚孵化出来的“婴幼儿”。
③森林冀龙的冀展虽然仅为25厘米,但科学家分析认为它已经成长发育为一只能够展翅飞翔的年轻个体。这一新的龙冀化石因此成为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上最小的无齿的冀龙,也是白堊纪最小的冀龙,比发现于热河生物群的未孵化的冀龙胚胎(冀展约27厘米)还要小。
④冀龙是生物演化史上第一个成功飞向蓝天的爬行动物,曾经控制中生代天空1.6亿年之久。
12.请用自己的话概括“隐居森林冀龙”的特征。(2分)
答:
13.在第②自然段中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任选一种说说它在文中的作用。(2分)
答:
14.第③自然段中加点的“迄今为止”能否去掉?为什么?(2分)
答:
答案:
12.(2分)隐居森林冀龙具有树栖生活、体形娇小、嘴巴尖长、眼晴很大、无齿、能飞翔的特征。(地出三点得2分两点得1分)
13.(2分)列数字(用“25厘米”“18厘米”准确地写出森林冀龙体形娇小);作比较突出森林冀龙娇小的体形)打比方(用“婴幼儿”生动形象地说明德国发现的冀龙更小)(三个说明方法答出两点得1分,答出一点得0.5分;后面说作用1分)
14.(2分)不能。(1分)更准确地表达隐居森林冀龙是目前发现的最小的冀龙;不排除今后还有更小的冀龙发现的可能性。(意思对即可得1分)
【说明文阅读及答题技巧】相关文章:
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04-22
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02-03
高中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03-01
说明文阅读题的答题技巧08-11
有关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08-11
语文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08-08
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课件分享12-23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08-16
散文阅读答题技巧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