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又称“七月节"或盂兰盆会",为三大鬼节之一。中元节是道教的说法,"中元"之名起于北魏,有些地方俗称"鬼节"、"施孤",又称亡人节、七月半。根据古书记载:"道经以正月十五日为上元,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十月十五日为下元。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元节的由来与习俗,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中元节的由来
“中元”之名起于北魏,是道教的说法。根据古书记载:道经以正月十五是“上元”,为天官赐福日;七月十五是“中元”,为地官赦罪日;十月十五是“下元”,为水官解厄日。据《修行记》记载:“七月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间善恶,道士于是夜诵经,饿节囚徒亦得解脱。”因此,在七月十五日这一天,民间都会准备丰富的牲礼,祭拜地官大帝及祖先。
中元节是道教与中国传统民俗相结合的产物,二者能够相应,主要是基于同一宇宙观:即天、地、水三界,被神格化为天官、地官、水官所统辖的三界府署。民间通称的“三界公”,便是以三官泛指三界众神。
中国东汉末年,天师道便已综合前道教期的宇宙观,首过需上“三官手书”,分别投于天、地、水中,表示向三官忏悔罪过,以祈求平安。经历六朝时期的发展后,三会日与三元思想结合,在唐代官方的提倡下,上元、中元、下元等三元日定型化,成为祈福纳吉、祭祖拜神的三元节日,皇帝率百官参与节日仪式。唐、宋以后,三元日成为民俗节日。
中元节时,道教宫观,如地安门火神庙、西便门外白云观等为了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每年照例举办“祈福吉祥道场”。因为惧厉的心理,民众于日常生活中复合儒、佛、道三教,将农历七月十五的中元节称为鬼节,称农历7月为“鬼月”。
佛教传入后,佛教中也有一种追荐祖先的超度仪式,称为“屋兰玛纳”(印度话ULLAMBANA),也就是“孟兰盆会”。孟兰盆的意义是倒悬,人生的痛苦有如倒挂在树头上的蝙蝠,悬挂著、苦不堪言。为了使众生免於倒悬之苦,便需要诵经,布绝食物给孤魂野鬼。此举正好和中国的鬼月祭拜不谋而合,且佛教也是在农历七月十五这一天举行超度法会,因而中元节和孟兰会便同时流传下来。
中元节习俗
每逢七月,民间必定会举行隆重的庆祝活动,全国各地,无论是商业区还是组屋区,都可以看到庆中元的红色招纸,张灯结彩,设坛酬神。“普度”仪式是中元节中最最重要的环节,大致可分为街普、市普、庙普等,以街坊为主的普度称为“街普”,以市场为主的普度称为“市普”,由庙宇住持的普度称为“庙普”。普度通常以寺庙为中心,附近居民将祭品拿到寺庙来祭祀,也有很多人在家门前摆放供桌,陈设祭品,还会在屋檐下挂纸灯。
祭祖节在阴历七月十五,所以简称“七月半”祭祖。但祭拜的仪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傍晚时分举行,并不局限于特定的一天,平常日子要对先人祭拜,一般都不动先人的牌位。到了祭祀的时候,则要把先人的牌位一一请出,恭恭敬敬地摆放在专门做祭拜用的供桌上,再在每位先人的牌位前插上香,每日晨、午、昏,供三次茶饭,直到七月三十送回为止。有先人画像的,也要请出挂起来。祭拜时,依照辈份和长幼次序,给每位先人磕头,默默祷告,祈求祖先保佑自己平安幸福。
送回时,要选择断黑之后,一般是一家之长及家中男丁携带炮竹、纸钱、香烛,找一块僻静的河畔或塘边平地,用石灰撒一圆圈,表示禁区。再在圈内泼些水饭,烧些纸钱衣物,称烧「包衣」,鸣放鞭炮,恭送祖先上路,回转“阴曹地府”。
现在,中元节的祭祖仪式已经简化,大部分地区都是在农历七月十五或七月十四傍晚开始举行祭祖仪式。祭祖仪式也已经简化了,逐渐剔除了迷信色彩,保留祭奠形式,作为对祖先的缅怀和纪念。
中元节的习俗和由来
广东省
广州、香港、澳门、佛山、东莞等广府地区的中元节在农历七月十四,以祭祖、上坟与施孤为主。中元节祭祖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在家内、祠堂为祖先烧香、上供、叩拜;另一方面是上坟、祭扫先人。除了祭拜祖先外,还要施祭野鬼、孤魂。《中华全国风俗志》:“七月十五日,俗谓鬼节,僧道沿街搭台念经,谓之盂兰会,谓广施佛力,以追荐鬼魂,而为饿鬼施食。”。
中元节,广州人称“七月半”。旧时居民们于节日前上冥店买来金银纸衣(即各种色纸,俗以为可制冥衣)、溪银(冥币)、元宝等冥具,盛于纸袋中,加封,俗称“包袱”,上面写上先人的姓名、官阶,每人数包不等,择日于午后配上牲醴、果品拜祭祖先,拜毕焚化冥具(包袱),俗称“烧衣”。入夜以后,又以各种冥具及水饭、酒菜、香纸等祭于门前,施以无主之鬼魂。祭毕燃冥具,将祭品(酒饭)留在门外不收回,俗称“烧幽”。最后还要向街中施撒铜钱。此原意为借金属的声音驱鬼,但把铜钱撒到街上去以后,多被儿童们抢走。
广州现在尚有些居民仍行此俗。
曲江县瑶族人七月十五日祭祖,又祭狗头王,以小男童及女童穿花衣歌舞酬神。归善县民以七月十四日为中元节。据传因当年元兵南下,为了避兵灾,故提早一天过节。澄海县中元节祭祖先及灶神。德庆州中元以冬叶裹粉作饼,名为「架桥」,用以祭祖。古代的潮阳县施孤时,有钱人家还会买下犁耙、水车,甚至穷人家的女孩,分别写在纸片上,施食时也把纸片撒下。买不起农具或娶不起老婆的,可以凭单领取。
广西
桂林地区的人多以七月十四为鬼节,整个节日应该是以七月七开始到七月十四晚上,其过程就是迎接祖先和送祖先,追祭祖先的过程;有的地方从七月七开始迎接祖先,有的是七月十三迎接祖先,但是七月七也是都要“恭饭”(就是祭祀);七月十四晚送别祖先,晚饭前祭祀后 到晚上十点左右进行送祖先仪式,同时将写有祖先名讳(关于写多少代祖先各个家庭不一)的“钱包”及 担夫、引路大王的“钱包”纸钱等物于路口烧去洒米水饭等仪式送别祖先;其过程繁杂严肃是当地仪式最为复杂的节日,是当地人相当重视的节日,其重视程度是除春节(当地观念中元宵节也属于春节,包括“小年”)外,是和中秋、清明、端午一样重要的节日。
阳山人以七月十四日为目连节,多杀鸭祭祖,当日路无行人,名为「躲鬼」。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元节也称“鸭子节”,人们认为亡灵可以站在鸭子上,通过鸭子的运载在阳间和阴间自由穿梭。另外也有的“烧包”习俗,一般是先祭祖,然后是给孤魂野鬼烧衣物。祭祖的酒菜是必须要放在扁平笸箕内,意为野鬼不得抢夺。
云南省
腾越人祭祖后焚包,又用黄瓜一只,刻成船形,叫「黄瓜船」,与包一起焚化。
湖南省
邵阳人于农历七月十二前后“接老客”,于农历七月十五晚焚化纸包、烧香拜祖,曰“送老客”。纸包内包有寸厚纸钱,纸包正面书祖上名讳,包好后须在背面书‘封’字。十五当晚,焚烧封包越多,火势越大,表示家族越发兴旺。
湖北省
麻城人每逢农历七月十五前后,必宰牲畜,接本姓之姑姑团聚过节,焚烧纸钱祭拜逝去先人。祭祀当天,先献上荤食与白酒,并“馒头”饭,竹筷平摊于饭菜之间,灯火齐明,还要诉接祭之言。各家男丁亲自在纸钱上打印制作纸钱,烧纸毕,跪拜先人。之后合家聚筵。节日可以选择七月十三到十六日间的任一天进行。
新加坡
华人的传统节日中元节在新加坡特别热闹,持续长达一个月之久,超越所有其他华人传统节日。不说别的,单单在阴历七月期间的歌台遍地开花,通常一个晚上十几场,每场观众至少一两千名。另外每晚还有多场中元宴会,一个月下来,参与中元节活动的民众少说也有六七十万人次,包括办歌台、宴会、购买福物与祭品等等的开销,整个中元节的总花费估计是上亿元。
中元节已演变为“多元节”
中元节是新加坡一道奇特的风景线,是具有新加坡特色的民俗活动,据说,这也是新加坡的另一个世界第一。不是说其他华人聚居地区就没有中元节活动,但是搞得如此热火朝天,遍地开花,似乎只有新加坡。
一直有人质疑中元节活动的正面意义,新加坡不是早已进入高科技时代了吗?人们怎么还那么热衷于祭鬼活动?新加坡人是怎么让电脑与“好兄弟”(民间因避讳,把鬼称为“好兄弟”)“和平共处”的呢?
尽管中元现象几十年来一直受到批评,但是至今依然兴盛不衰,可见其生命力之顽强。德国19世纪哲学家黑格尔有个著名的命题:存在必有其合理性。中元现象能在新加坡延续百余年,必有它的道理,不是简单一句“封建迷信”就能说得清的。
贵州省
毕节地区、黔南州、黔西南州 等地,“烧包”时,以包砌塔,用香烛绕包塔一圈,留一缺口排成阵型,寓意亡者领取纸钱之路,纸钱包均为寸厚,每两包之间夹上画有骏马的纸片一张,称之为“驼钱马”。烧包前,于圈外置金属质盆一个,内盛半盆清水。盆上搁有贵州用来夹取煤炭的“夹钳”一个(也称“火钳”,类似北方的“火筷子”)以及菜刀一把。寓意为防止无主的孤魂野鬼靠近。
河北省
泊头市、南皮县七月十五携带水果、肉脯、酒、楮钱等前往祖先墓地祭扫。并持麻谷至田梗,称为「荐新」。广平县中元节以时鲜食物祭拜祖先,并准备果蔬、蒸羊送给外孙,称为「送羊」。清河县七月十五上坟祭扫,以蒸面羊赠送女儿。
山西省
永和县读书人于此日祭魁星。长子县的牧羊人家于中元节屠羊赛神,俗传如此可使羊只增加生产。又赠肉给诸亲戚,家贫无羊者则蒸面作羊形来代替。阳城县农家以麦屑作成猫、虎及五谷之形,于田间祭祀,称为「行田」。马邑县民中元节以麦面作儿童的形状,名为「面人」,互赠亲戚家的小孩。忻县农民于中元节在田梗上挂五色纸。
河南省
商丘县中元祀地官时,悬挂纸旗于门口,传说可以防虫。孟津县中元节放风筝.郲县七月十五日在门前画一灰圈,在圈内焚烧纸公以祭拜祖先。
山东省
长岛渔民以木板秫稽制成小船,上贴一纸条「供××使用」,或供溺海者的牌位,再装上食物、衣帽、鞋袜等用具,然后点燃蜡烛,由已婚的男子将小船放入海中。沾化县各各家采麻柯及新鲜草叶搭棚子,称为「麻屋」,请祖先牌位于其中祭祀。独陵县称中元节为掐嘴节,家家吃粗茶淡饭。
陕西省
临潼县七月十五日烧纸祭麻姑。城固县中元节农家会饮,称为「挂锄」。延缓农家,中元节早晨至田间,择取最高、最茂密的稻穗,挂上五色纸旗,名为「田旛」。
江苏省
吴县居民中元节以锡箔折锭,沿路焚化,谓之「结鬼缘」。仪征县各地尚流行一种纸鬼,内藏碗灯,有赌鬼、酒鬼、大老官等等。宜兴县中元节河中放四艘船,一艘放焰口,一艘载佛婆念佛,一艘烧锡箔纸锭,一艘放河灯。东县乡民于此日吃扁食,是一种以面粉和糖作成畚箕形的食品。上海放河灯时,在船尾点缀红红绿绿的纸灯,称为「度孤」。
四川省
四川省俗以中元祭祖烧袱纸。即将纸钱一叠、封成小封,上面写着收受人的称呼和姓名,收受的封数,化帛者的姓名及时间。俗传七月十五鬼门关闭,各家都要「施孤送孩」。成都一带人们用纸扎「花盘」,上放纸钱及供果,端在手上,在屋内边走边念:「至亲好友,左邻右舍,原先住户,还舍不得回去的亡魂,一切孤魂野鬼,都请上花盘,送你们回去罗!」说完后端到屋外焚化。
浙江省
嘉善县以中元节下雨为水稻丰收之兆。桐庐县民中元节晚上鸣锣撒饭于野,称之「施食」。浙东的盂兰盆会,请廿四位老太太「走八结」,一边念经。天台中元节吃「饺饼」,筒类似春卷。又有放路灯的习俗,以六个壮丁为一组:一人敲锣、一人打梆、一人提灯笼、一人沿途撒盐米、一人沿途摆设香烛(插在一片蕃薯或芋头上),一人沿途摆设一块豆腐及一饭团(置于一片大树树上),大约每隔百来步设一处祭品。
浙西南(处州一带)称此节为“七月半”又称“鬼节”。晚上一般不让小孩子在外面,因为小孩的心是纯洁的,眼睛是明亮的,能看见大人看不见的东西
江西省
吉安人中元节焚纸,锭然而禁止孕妇折纸锭。据说孕妇折的纸锭,焚化后鬼拿不动,送到阴间也无益处。放焰口时,法师向台下掷包子、水果。传说妇女抢取包子一个,次年就可得子。小孩抢得包子,一生可不受惊吓。安远县祭祖,先于七月十二日起焚香泡茶,早晚上供。至十五夜烧楮衣冠,纸钱祭送。
福建省
永福县中元节,已嫁之女子须回家祭祖。福州方言称中元为「烧纸衣节」。已嫁之女准备父母之衣冠袍笏置于箱中,以纱笼之,名为「纱箱」,送父母家。闽中中元有普度之俗,无论城乡必定举行,其经费则由人沿门募集。即使极贫穷之家,也会想尽办法筹款来应付。有谚语道:「普度不出钱,瘟病在眼前。普度不出力,矮爷要来接」。举行普度时,也有子弟乐团之演出。闽南地区也是过整个月的鬼节。闽北地区浦城县七月半会请亲人吃饭,做点小吃点心之类的,最普遍的就是大街小巷都卖“火把”1年8月12日有则带分析性的报道,指出中元节在新加坡实际上已演变成“多元节”。
中元节的正面作用
中元节新加坡有着正反两面的作用,此节日的现象也应正反两面看,才能全面而且客观地看待和理解。
负面作用无非为宣扬迷信,造成一定程度的环境污染。
正面作用则可分为四点:
一、重温“甘榜精神”。由于城市化的推进,过去的甘榜(乡村)都成了城镇,当年的厝边(邻居)各奔东西,中元宴给所有人提供了一个聚会叙旧的机会。同个组屋区的居民,也借这次机会联络感情。
二、增进同业友情。中元集会让同一商业中心、巴刹做生意的人之间加强了联系,彼此增进了感情。
三、为慈善事业筹款。各慈善团体、社区组织会利用机会难得的中元宴会筹募义款。
四、给民间俗文化一个展现的舞台。
【中元节的由来与习俗】相关文章:
中元节的由来及习俗08-30
中元节的由来和习俗01-28
中元节(鬼节)的由来及习俗02-10
中元节的由来和习俗_小学生作文10-12
中元节的由来01-27
小年的习俗与由来10-10
芒种的由来与习俗01-22
中元节的习俗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