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太行,纵贯八百里。十一假期来临,使得规划已久的山西之旅得以成行。
二号下午由家门口洛阳北站出发,沿焦枝线过黄河,经济源、月山、晋城、长治、榆次转车,顺着有百年历史的正太线一路向东,过煤都阳泉到达晋冀交界的娘子关站。
娘子关,号称“万里长城第九关”。关城坐落在悬崖之上,桃水河环绕关城奔腾而过。这里山势险要,自古乃兵家必争之地。据史记载,隋开皇年间在此设置苇泽县,唐平阳公主曾率军在此驻防,故名“娘子关”。而今现存这座城关,是明嘉靖二十一年(1897年)重修所筑。出娘子关火车站右行约十分钟,即到达娘子关南城关门 。门前青石古道斜坡而上,抬头便望见城楼上“天下第九关”之匾额,雄伟高大,蔚为壮观。城墙上镌刻着“京畿藩屏”四个大字。关门危楼高耸,气宇轩昂。关上有对联云:“雄关百二谁为最,要塞三千此关名”。关城东南侧长城依绵山蜿蜒,巍峨挺拔,城下桃水河环绕不息。险山、河谷、长城为晋冀间的一道天然屏障。确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关口险要,实乃三晋之门户。踏上城关门楼,沿着陡峭的台阶而上,不多时即登上长城。鸟瞰整个娘子关镇,风光尽收眼底。远处,历史悠久的正太线上火车疾驰,山的那头即是河北井陉关。两关隔山相望,扼太行于咽喉。回顾历史,抗战时期日军集结大量兵力沿正太线西犯,娘子关为当时与日军交战争夺的重点区域。最终苦守十余日,惜落敌手。国军三十八军第十七师誓师开赴前线时一万三千人,战役结束后仅存三千余人,可见此役之惨重。踏上烽火台,瞭望四周。真乃“左手一指是太行,右手一指是吕梁”。向南望去,绵山山麓雾色朦胧,山峦起伏,郁郁葱葱。左手方向不远处矗立一块革命烈士纪念碑,告诫后人,缅怀先烈。长城尽头是蜿蜒曲折的上山小路,一路上野花绽放,空气湿润,凉风袭人,煞是美好!偶然的回头看下刚走过的长城,犹如一条青龙盘踞在山前。铁路线上的火车越发的小了,山下的桃谷河像银丝带一样缠绕在城关的前后。越往上,路愈发的窄,而且陡峭,山风愈大了。但风景却更加的秀丽了,巍巍山势,层峦叠嶂,奔腾而动。当看到“绵山”二字时候,觉得离山顶应该差不多了。继续前行一段后,似乎有雨滴散落,山路湿滑,恐雨大难下山,故折返回程。下来时候路过一片谷子地,沉甸甸的谷穗已经渐渐低下了头。好多年不曾亲眼见到这种作物了,彼时满心的欢喜。顺路而下至东门,上书“娘子关”,这大约就是娘子关的上关吧。破旧不堪,关墙上残洞众多,莫非是战争的遗存?进城关门,两侧为明清时代的旧居,屋顶杂草布满,早已无人居住了吧?下坡道便望见一颗银杏树,枝繁叶茂,红绸裹身,直径够大,两个人恐环抱不及。此时已经午后多时,饥肠辘辘,刚好看到牌子指引往里有家饭馆,遂即进去用餐。敝人爱吃面,山西的面确实的好吃,筋道,有味。而且老板也好客,人也实在。饭罢后与老板道别悠哉的回车站了,到了车站门还未开,很多游客席地而坐,不多久大门敞开,大家进去候车。车子按时而来,带着美好的心情去往下一站:永济。
晚八点多火车到达榆次,早上就是在此转的车,现在又要在这转车了。榆次,一座小城,给人的印象却是很不错的。自我常有一些小城情节,总觉得这样的城市非常的宜居 ,一切的井然有序,少了些嘈杂,多了些舒适。
凌晨前,列车如期而至。登上列车,安静的躺着。在这十一假期里,在同一天的时间里,能轻易的买到卧铺票,而且还是带打折的,不得不说这是自己计划的一次相当完美的旅行。少了些拥挤,少了些纷乱;多了些宁静,多了些安然。很快,已然熟睡。。。
早六点半,永济下车。在广场少时停留,看到了对面停放的开往普救寺景区的2路车。广场上三三两两,背包客一样,想必都是去景区的吧!七点有余,车子开动大家上车去往普救寺。到景区还不足八点,山门未开,旁侧的售票处也是大门紧闭。寺院坐北朝南,远处屏风上书“佛光普照”;再近处有一同心大锁,一面有“有情人终成眷属”,一面是“永结同心”。片刻,门开,购票,进寺。寺门上“普救寺”三字由赵朴初所书,赵会长的字真是遍布全国各地啊!进山门,沿台阶而上,首入眼帘的就是大钟楼了。此楼高17米,是一座重檐歇山式仿唐建筑。楼前楹联云:“高标跨穹窿,百尺危楼独雄秀;钟声震寰宇,万念俱空悟世人”。字体苍劲,佛家韵味浓郁。由左侧登台阶而上,转一小亭,继续往上,来到了塔的西侧,塔下便是“莺莺小道”。别致的小道,红绸裹着青石雕砌的栏杆,玻璃覆盖在上,轻踏步而过。感受一下古人的情怀!绕到了塔的后面,正对应的是大雄宝殿,稍许停留片刻。东行两步,即是“梨花深院”。这便是西厢记里崔莺莺家借住寺里的临时寓所,两旁有诗联“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道出了这里的典雅幽静,古朴玲珑。屏风背面,呈扇子形的那首“待月西厢下,迎风半户开。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跃然而上。千年之后的人们还对崔张爱情的向往和羡慕,也许就是使得众多善男信女来往普救寺的缘由吧!再东边还有十王堂、枯木堂、罗汉堂等,最东侧是仿唐古街。里面有个蒲州府衙,当时正在上演具有当地特色的剧目。吹拉弹唱,怡然自得,好像找到了小时候在村子里看戏的感觉。。。折回,来到了莺莺塔前。此塔十三层,高四十米,平面呈四方形。据寺内碑刻记载,为明代嘉靖四十三年重修的方形密檐式砖塔。“普救蟾声”被誉为中国园林中现存的四大回音建筑之一,可惜去的时候已经不允许登塔,拉起了长长的警戒线,只有远观的份了。好不遗憾!回廊之上好多留言版,密密麻麻的记录着那些胆大的游客所留下的个人信息。不经意间,发现了回廊四周的那些山楂树。满树的山楂果挂满枝头,红红的,让人垂涎欲滴。绿叶衬托着红红的果实,真心的觉得这个景致比这座登不得的古塔还要美!流连了好久,最后还是依依不舍的下山了。出寺门,看到了有卖吃的,肚子已经响应了。好吧,坐下吃了碗凉粉觉得不过瘾,又来碗面。山西人爱吃醋,这面还就是好吃啊。这是在外面少有的吃的舒服的时候了,也许是自己喜欢吃面的缘故吧。完毕后还是坐那趟2路车,去往鹳雀楼。
鹳雀楼,中国四大名楼之一。去年的这个时候去的江南三大名楼,就差这个就都走遍了。不多时,车已经到了景区门口。 首先看到的是“三十三天”假山群落,三十三天是佛教的宇宙观用语。假山后面便是鹳雀园,完全的唐代建筑风格。匾额上的“鹳雀园”三个字是启功的书法,看上去还是很不错的。购票入园,先看到的是大红灯笼高高挂。灯笼中间悬挂着鹳雀楼的摄影图,上面还有那首脍炙人口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远处,一座高台重檐,黑瓦朱楹盛唐建筑静静的矗立在中央,那便是鹳雀楼了。鹳雀楼始建于北周,历经隋、唐、五代、金,直至元初被毁灭。现在这座楼是1992年经专家论证后修建的,于2002年开始接待游客。鹳雀楼目前是我国最大的仿唐建筑,外观四檐三层,高约74米。它独立于中州,前瞻中条山秀,俯瞰黄河奔流。吸引了历代无数的文人墨客,登临作赋。过青石而砌的拱桥,前方有用鲜花簇拥而成的整体造型,图案上有书“天下黄河第一楼”。转过这鲜花簇拥的屏风,眼帘前便是高大雄伟的鹳雀楼了。拾级而上,心若为城。该楼充分体现了盛唐时期的风格,失传已久的唐代彩绘艺术,使得新建的楼一样的古风典雅。楼宇外观四层,内分六层。楼门上书“文华李唐”,鎏金匾额,字体苍健,磅礴大气。进一层大厅,迎面是一副硬木彩塑制作的“中都蒲坂繁盛图”。用晶莹剔透的玻璃罩着,展卷二三十米宽。画中琉璃屋顶,宫墙高起,人物小巧,街市热闹,再现盛唐时期蒲州城的繁华,堪比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沿着回廊而上,一路尽是书画作品,壁画雕塑等。二层,主题是以浮雕、雕塑、壁画等形式展现的舜帝、禹帝、关公、柳宗元、司马光等在中华历史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故事和传说。三层,亘古文明。用大幅的场景塑像再现了运城史上四大支柱产业——盐业、冶铁、酿酒、养蚕。四层,多为运城名人字画及各级领导的视察图片。五层,陈列有鹳雀楼木质模型。六层,极目千里。内有钟乐表演,还有毛主席手书登楼诗。六层四周是极佳的观景处,楼角还有王之涣作诗的青铜塑像。远处的中条山,依稀可见。伟大的母亲河黄河,静静的流淌,见证着千年古迹的沧海桑田。多少贤达之士登临此地,感受大自然震撼的心灵,放歌抒怀。真如唐代李翰云“独立乎中州,影倒横流”。黄河滩涂,候鸟云集,结伴遨游。远山,近水,候鸟,古楼,真乃山河胜景,雄浑壮阔。至此,中国四大名楼已然全部囊括。不知何时起,有了赏尽四大楼的思量。转眼间,已悉数脚下了。
美景不禁,时光不老!
再见了,普救寺!
别了,鹳雀楼!
踏上了回程的火车。经风陵渡,过黄河,潼关,华山,折返至洛阳。
下一站,会是哪?满心的期待中。。。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