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作文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作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三年级作文描写秋天的景色的作文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三年级作文描写秋天的景色的作文3篇1
初秋,风还该是温软的,卷着青涩的气浪,拍打着酣睡的闲云,散碎的阳光错置在各处,歇足在孩童的眸,清澈而凌乱。
初秋,不似晚秋“草木摇落露为霜”的悲,她撑开秋雨的伞,润湿了干裂焦灼的荷叶的唇,偎着水塘荡起涟漪,溅开的水珠儿浣去了桂花蒙尘的瓣,笼进打着灯盏的窗前,一袭温甜的花香缭绕在古筝乐周围,静又净,没有梧桐叶碎碎的哭声。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我偏爱那秋水,清而不冷。潺潺的流水引着刚撒开的一掬璎珞似的落花,杂乱的颜色填补了初秋的空白,但初秋依然纯净,秋水平添了几抹活跃跳摆的气息,这也是初秋所能负载的罢。
风缓缓地吐着气儿,转过夏日一隅,在初秋驻脚。那是刚踱过夏编织的热气的风,不像晚秋利刃般的风弄疼了土壤的放荡,初秋的风有着不经意的凌乱与狂放。她狂放得吹化了果实,浸醉了蝴蝶,暖化了霞光。凌乱有如落叶憩息在窗边的安适,有如流云在澄蓝天闲散的自由。林语堂先生偏爱秋的大气磅礴,我则喜欢秋的静中有狂,像蕊树凋零无苦楚的飘荡,似冷涧倾流无思量的冰凉,是卧在墨上一气呵成的草书的恣意放荡。在初秋叶叶的诗篇中没有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闺阁之愁,亦没有李商隐“留得枯叶听雨声”的怨。
秋夜,月清明的亮浮在红叶上,金色的闪动迷失了夜的晚凉,泛动的`红光携着暖意融化了初秋的夜。红叶沙沙响动的声音惊扰了烛光,颤着,却倚着红叶的热情燃得更高了。斑驳的残光漫进了我的想象,一叶轻舸偷空儿驶到江边,傍着略带凉意的梧桐树,听不到风扯紧了树叶萧萧的声音,只存着夏日余下的几只小虫窃窃私语。在热浪翻卷的夏和悲凉缠绵的深秋之间,有一段短暂的距离,却芦苇般骚扰人心,那就是梦里的初秋。
初秋,不饰春天的华藻,却美在澄清透明。刘禹锡《秋词二首》中有“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言秋之清澈之句,便羡王士祯“一人独钓一江秋”的揽拥秋的情趣。
我偏爱秋的一剪狂放,一颗空灵的心。
三年级作文描写秋天的景色的作文3篇2
阳朔的秋天,就像一幅美丽的油画。
树林里,微风轻轻一吹,树上的黄叶便飘落了,不知为谁翩翩起舞。地上、大街小巷都铺满了落叶,像极了一条花花绿绿的地毯,轻轻踩上去,嗯,软软的,还会发出“沙沙”的响声,真舒服!树上偶尔飘下来一片火红火红的枫叶,就会有人满心欢喜地把它捡起来,准备拿回家夹在书里当书签。
秋天的田野更美,田就像一块块五颜六色的小方块。深绿的油菜,长得郁郁葱葱的;金黄色的谷子,在秋风的问侯下频频点头。黄澄澄的玉米裹紧了它宽大的外衣,为了长得更饱满、更香甜,它们可是吸足了水,晒足了阳光的呢!咦?是谁在唱歌?哦,原来是昆虫世界里的歌唱家——蛐蛐。旁边许多叽叽喳喳的小昆虫正是它的歌迷。“唧唧唧”、“沙沙沙”,似乎在说蛐蛐唱得真好听呢。
三年级作文描写秋天的景色的作文3篇3
秋天,一个悲凉的季节,人们开始换下轻巧的衬衣,穿上略显笨重的棉衣。本是活蹦乱跳的小动物们也极少出现,难道这就是真正的秋?
落叶飘然而下,划破空气,落在地上,一片叶子的生命这般消失。伴随着脚踩声,我一步步走在林荫大道上,一根根秃露的树枝像细细的银针刺进了我的心头:“该死,这鬼天气冷得要命!”说着我加紧步伐向奶奶的院子里走去。
刚步入,便闻见一股香味,就像是小人一样敲打着我的心灵,深入心脾——那是菊花。红的、黄的、白的……各种各样,姿态万千。“总算还有点好看的色彩了,要是一天到晚在这光秃秃的地方生活,恐怕审美观都没有了!”半开玩笑的我走进院子,见奶奶在把树叶扫进树根边,我就好奇了,为什么不倒了,省的风一吹又是漫天飞舞了?原来“死”去的树叶仍要贡献一份力,把自己的身躯也献给生它养它的大树,让大树能来年更健壮,这不正是乌鸦反哺亦或是人类感恩的道理吗?大自然中的树叶居然也懂这个道理。这下另一个小人又跃入心中,只不过他的动作在同时也留下了一个浅浅的记号罢了!
在一阵大风下,我急忙跑向了屋。未入门便听见里面嘈杂的声音,我一乐,心想着一定是爸妈和姨夫他们来了,推门而入便喜盈盈的走了过去,一年中那么多天,也就在秋天时到了各个行业的淡季,这才让人有空聚在了一起。说起来还得好好感谢秋,给了这为数不多的相聚机会,拿起瓜果这才想到秋也是一个丰收的季节呀!稻浪起伏,瓜果飘香的场面立马浮现在眼前,不知不觉中一缕情丝在被无形之手慢慢牵动着。
秋天有花,有收获,有感恩的道理还有亲人的团聚,更有一丝一缕挥砍不断的的情思缠绕。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这一句正是此刻内心的独白。秋天,一个快乐的季节,人们虽然换上棉衣换下衬衣,但同时也换下了一年沉重的负担,换上了一张洋溢笑容的脸庞,原来这才是真正的秋!
【三年级作文描写秋天的景色的作文3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