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1500字读书笔记(一)
时也,命也
何为时?在我看来,所谓时就是不违背自然,遵循自然、世事发展的规律。何为命?我认为命就是特定环境下孕育出的特定性格。所谓“时也,命也”就是说当机会来临的时候自己有把握住机会的能力。三顾茅庐便是最好的佐证,刘皇叔自桃园结义,力杀黄巾,依附公孙赞、刘表,寄身于孔融、曹操,投奔袁绍,败当阳,走夏口,晃晃数十载瞬间即逝,可谓是无所成就,惶惶如丧家之犬。他不缺乏统领群雄逐鹿中原的能力,他缺的是时机。而诸葛先生对于他而言无疑是久旱之甘霖。试问,诸葛为何不选择权倾朝野的曹操,或者是基业雄厚之孙权,而偏偏选择服侍一无所有之刘备?到底是什么打动了孔明?我想是刘备的一颗虔诚的仁德之心。在拜访诸葛之初,孔明就再三推辞,而刘备一开始就说“愿先生以天下苍生为念,开备愚鲁而赐教。”当孔明为刘备定下隆中对策之后,又再次推辞不愿出山。此时刘备哭泣着说“先生不出,如苍生何?”我想正是刘备这份心怀天下的仁德之心深深地打动了诸葛亮。试想刘备如果没有这种品质,就是十顾茅庐,那也未必能请诸葛亮出山。在那个社会环境中,孕育出孔明这样的经世之人,那是“时也”,刘备能请诸葛出山那是“命也”。所以我们无需抱怨没机会,我们应该更多地问自己,如果机会降临,自己能否抓住?
生死兴衰皆轮回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横观魏蜀吴三家,哪一家不是从无到有、从起到落、从兴到衰?再纵观我国历史王朝,更是生灭兴衰更替。我们的生命和生活更是如此。可是我们有太多的不舍,总想得。得到了就不想再失去,世间哪有这样的道理?就是一生要兴复汉室的刘备,他也是说去就去了,一撒手,全留给后人处理。我们有的时候失恋了,就受不了。破产了,就活不下去了。我觉得生命就是个过程,就是从原点再回到原点。有人会问——不论怎么努力获得,最终都将灰飞烟灭,那我们还那么拼命做什么?那我想问——你知道你会死,难道你就不活下去吗?不是这样子的,人生不是拼命地获得,而是不断地得舍,舍得。这样生命才有意义!我们拼命地赚钱,拼命地工作不是为了据为己有,而应该是和大家分享。
知不可为而为之
凭诸葛亮的智慧,难道他不知道汉室气数已尽?难道他就那么自不量力要和大自然较劲?我不这么认为,我们觉得诸葛亮他是不敢怠慢。自白帝城托孤以来,他可谓是诚惶诚恐,不敢出丝毫纰漏。我们中国人是很懂得感恩的,正如诸葛所言“臣虽肝脑涂地,安能报知遇之恩也!”诸葛亮六出祁山,他不是和自然规律抗争,他是在“尽人事,听天命”,只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才觉得心安,也就是求个死得心安理得。他诠释的是赤胆忠义。然而,如果诸葛亮仅仅是为了求得心安理得,那他就没有什么值得后人敬仰的。因为他成全的仅仅是小义,实现的只是自我。而非大义,大我。所谓小义小我,我觉得就是狭隘的、自私的、个人的利益,而大义大我就是广阔的、大众的、国家的利益。正如《水浒传》中的晁天王和宋公明,晁天王的“聚义厅”诠释的是小义,而宋公明的“忠义堂”诠释的是大义,也就是最终招安的缘由。我们再看孔明,我想孔明先生是深知《易经》的,因为易经中讲得最多的就是阴阳变动,一切在不断地变化,好的会变成坏的,坏的也可能变成好的。所以诸葛六出祁山,他是期待着世事变化的,他在想倘若有变,那先祖兴复汉室的大愿就可完成。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他多次发动大规模战争,劳财伤民,不只是仅仅为了报恩,让自己死得心安理得,我觉得更重要的是他在为统一天下、兴复汉室而殚精竭虑。他在“尽人事,听天命”。只要是本着大我大义,明知不可为而为之,那就不是偏执,而是执着。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需要更多的这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品性,虽然我们个人的力量有限,但只要我们敢于因人民利益、国家安危、社会正义而去斗争,那本身就是生命的一种升华。
在《三国演义》中,我得到以下几点启示:修学储能,装备好自己,以待其时,应学玄德公;凡事应慎重,有因必有果,一切都是自作自受,应以操守为戒;懂得自然规律,面对得失,多一份坦然之心;多一份执着,少一份偏执,“尽人事以听天命”;放下小义小我,成全大义大我。
《三国演义》1500字读书笔记(二)
这个暑假,我又重温了罗贯中的著作《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第一部以章回体形式出现的长篇小说,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从作品体例到题材内容,《三国演义》在中国小说历史上都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而这个暑假我对《三国演义》又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贤者之死,死的憋屈
魏蜀吴,曹操、刘备、孙权身边有无数的贤者,有惜才之人,也有不服之人,让人记忆最深的莫过于魏国的郭嘉、司马懿,蜀国的庞统、诸葛亮,吴国的周瑜、陆逊。当然,也有许多有才之人都不到贤明主公的赏识而投奔他人。郭嘉,死得最轻的人,仅仅为了曹操,为他献计献策,水土不服,卧病不起,他也希望曹操可以赢。他死后,曹操很伤心。
而有两个人的死与诸葛亮有关。一个是庞统,一个是周瑜。“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刘备有幸得到了二人,可庞统却心怀妒忌,而乱箭死与落凤坡,庞统的才智与孔明不分上下,唯独在为主公献计之上,有了不服,尽管种种迹象预示着他的死亡,他却执意领队前进。另一位周瑜也是心怀妒忌,一开始就知道诸葛亮的才智,想着除掉,可不是有用处就技不如人,三气周瑜,留下了一句他的怨念“既生瑜,何生亮?”对啊,既然周瑜这个智慧之人出现,为什么要有诸葛亮的存在?和孙策一样,英年早逝,死的心怀怨念,死的憋屈。
寂寞诸葛亮
一直住在南阳,知道自己的才学却隐居山林不愿出门参与纷争。直到徐庶推荐给刘备,三顾茅庐才让诸葛亮受恩为刘备打天下。可他还是很寂寞,蜀国的国君为人善良,是一个很好的主公,一篇《出师表》表达了他内心的感恩、寂寞、无奈。遇到周瑜,知道不会成为自己人,长相俊美,才华横溢,必定有高傲且容不得别人的想法。诸葛亮明白,一边处事一边拜托别人不让周瑜知道他过于聪明的智慧。可还是无奈周瑜的嫉恨。他是以刘备第一,自己利益第二的原则,三气周瑜,让蜀军大获全胜,却让自己失去了一个好对手。后来庞统也为刘备做事,同为江湖人向往的伏龙、凤雏,却不似他想的那样明智,智慧和他自己不分上下,却在为刘备处事时冲动了。看着西方落下一颗星时,正值七夕,诸葛亮再一次寂寞了。第一次哭了出来,失去了一位友人或者也算是一位可以和自己拼才智的人。
【三国演义带给我的启示作文】相关文章:
《三国演义》给我的启示作文(精选53篇)08-06
《三国演义》给我的启示作文(精选61篇)03-24
三国演义给我的启示作文(精选3篇)10-10
启示作文蚂蚁给我的启示10-06
给我的启示作文05-23
--给我启示作文08-08
等给我的启示作文06-11
给我的启示作文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