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做青团作文

2024-04-08 清明节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作文吧,作文是从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的过渡,即从经过压缩的简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语言,向开展的、具有规范语法结构的、能为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语言形式的转化。相信许多人会觉得作文很难写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清明做青团作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清明做青团作文 1

  一缕缕和煦的阳光,一丝丝温暖的春风,一声声悦耳的鸟鸣……阳春之际,万物复苏,清明节已悄然而至。

  “寒食青团店,春低杨柳枝”。每逢清明节,我们家都会做香喷喷的青团。从田野里采来一大把鼠曲草,洗干净,放在沸水里面煮熟,再将它细细剁碎,放入碗中。往大碗中倒入一斤糯米粉和六两米粉,加水和成柔韧的面团,再将剁碎的鼠曲草放入面团中,揉搓均匀,面粉立刻就呈现出青绿色。我们准备做两种馅料的青团,甜的是红豆馅;咸的是猪肉炒豆腐红萝卜丁。

  终于可以开始动手做青团了。妈妈当起了青团“导师”,她一边耐心地讲解,一边“专业”示范:“儿子,你看,要先把面团揉成圆形,再将它用大拇指和食指捏成一个小碗状。”妈妈小心翼翼地用勺子把一勺红豆馅料给放进去,还特别提醒我:馅儿太多会往外流,太少就成空心团,要恰到好处才行哦!最后,我看到妈妈用食指和大拇指慢慢封口,轻轻地压一压,拍一拍,一个个圆圆胖胖的青团子就“诞生”了。

  青团子在妈妈手里,就像一个乖巧的小孩儿。而我的小手特别不听使唤,包的青团不是漏了馅就是破了皮,样子看上去也奇奇怪怪的。可我坚信巧手一定是练出来的'。后来,我在一遍又一遍的尝试中,在妈妈不厌其烦的指点下,做的青团也渐渐变得有模有样了,虽有“歪脑袋”,也有“露肚皮”,还有“嘟嘴巴”……不过这些“小丑八怪”在我的眼里还都蛮可爱的。

  开始蒸青团了!往锅里加入清水,再把青团一个个放在蒸架上,盖上锅盖。大约过了二十几分钟后,一阵阵诱人的清香从锅中飘了出来。妈妈掀开锅盖,将青团一个个放入盘中,只见一个个青团亮晶晶的,身穿深绿色的衣服,可爱极了。妈妈在上面撒上一层草粉,这样就不会粘手了。我咽着口水迫不及待地挑了那个还冒着热气的“歪脑袋”,轻轻咬一口,鲜香味在唇齿之间游荡,我不禁感慨:“此味只因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尝!”

  清明节的宁静祥和尽在这一个个绿色鲜亮的团子里,尽在一家人温馨甜蜜的谈笑中。

  清明做青团作文 2

  几年前的四月,又值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在岭南地区,我们通常都会去扫墓,吃乳猪,而在我的老家——江南地区,人们不仅会去扫墓,还会弄一种“美味”——青团,岭南地区也叫“艾糍”。每逢过节,我们都会去到奶奶家,而那年清明节,又正赶上姑妈准备做青团,我这个吃货自然也加入了这个行列。

  首先,把制作青团的原料:糯米粉、粘米粉、豆沙馅还有最重要的艾草准备好。第一步,把艾草洗干净,然后把艾草放入锅内焯,加水,用搅拌机把艾草打成艾草汁,闻着这散发出来的清香,我们开始进行最关键的一步。

  终于开始包青团了,首先把粉和艾草汁活成碧绿的面团,每次截取适量大小,摊开,放入豆沙馅,再包成拳头大小,这样,一个碧绿诱人的青团就大功告成啦~姑妈心灵手巧,飞速地包着青团,成品一个个大小均匀;而我包的青团则“一瘦一胖”,东倒西歪,心中默叹姑妈的.手艺,心里倏忽燃起了胜负欲,更加仔细认真地包青团,起初还是不大好看,但我越包越上手,很快掌握了门道,不知不觉包的越来越快,青团也越包越好看,不一会儿,一盘子的青团都包好了,我迫不及待地把青团拿去蒸,青团散发出的艾草清香,惹得一屋子的人都“口水直流”。

  经过不长时间的蒸制,青团终于蒸好了,我等不到青团完全凉透,八成凉时我已经迫不及待地拿起一个自己包的青团,一口下去,满嘴都散发着“春天的.味道”,青团不甜不腻,不黏牙,艾草的清香仿佛融入了豆沙馅中,散发出清淡悠长的味道,看着大家吃着我包的青团赞不绝口,我不仅享受着美味,更有一股幸福与自豪感。

  长大后,我每年清明节都会吃青团,但无论是买的,还是别人送的,我再也没有吃到过像那年那样好吃的青团了。

  清明做青团作文 3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句诗正是在几百年前的今天,大诗人杜牧即兴创作的。一提到清明节,我想大家都会想到一种美食——青团。

  在去买青团的路上,转念一想:我吃了那么多次青团,这次我为什么不自己包一次青团呢?于是,我参加了一个关于青团的特别活动。

  在活动中,老师先跟我们介绍了青团的由来。相传在上千年前,晋文公与他的功臣介子推意见不符,介子推很生气,就跑到山上去了。晋文公为了把介子推逼下山,就放了一把大火,但介子推这个人非常固执,一直不下山,被大火活活烧死在山上。晋文公非常后悔,下令在他的祭日里,所有人都不能生火。于是,就有人把艾草的'汁拌进米团中,并把豆沙塞入,这就是青团了。

  接着,就是做青团了,我将艾草的汁拌入米团,使米团的皮呈青色,把一大团豆沙塞进去,向下一按,只听“卟”的一声,豆沙溅得我满脸都是。用各种吃法吃掉这些豆沙后,我想:应该是豆沙放多了,应该少放一些。

  我再次调好青团皮后,用小勺子轻轻地取了一些豆沙,放到了青团的皮中,再把皮合起来,一个豆沙少得可怜的青团完成了!

  但我依然不是很满意,因为豆沙实在太少了,都是皮,一点都不好吃,所以我又进入了尝试阶段,我包了各种大小的豆沙,有一些像第一个一样,把豆沙“还”给了我,还有一些成功了但豆沙总是太少。

  终于,在不断地尝试中,我终于得到了最多而又不会“卟”的豆沙!那是我的`第19号试验品,口感很好。

  慢!

  虽然口感很好,但是在颜色上,我与老师包出来的样品差距依然很大,老师的青团青,就好像把世界所有的青都融了进去。我的青团却是绿绿的,没有那样漂亮的颜色。再次经历了一番尝试,我终于得到了一个还比较好看的绿,勉强算得上“青”。

  就这样,我学会了做青团,我咬了一口自己做出的青团,一股清香在我嘴里荡漾。正是这股清香让我想起了那些烈士在战场上的情景,让我想起了烈士永远停留在的草地。在清明这样的一个节日里,青团让我明白了它真正的用意,是让我们永远铭记先烈为我们现在的和平所作出的贡献与付出!

  清明做青团作文 4

  清明节自古以来就是我们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是祭拜祖先和过世亲人的日子。

  到了清明节,有一个传统的糕点是这个节日里不可缺少的,那就是清明团子。这个绿油油的团子我吃过好几回了,只知道味道还可以,有甜馅和咸馅两种,我是比较喜欢吃甜馅的那种。清明团子我问过妈妈做法,妈妈说她只知道是用艾草做材料,怎么做就不清楚了。今天清明小长假第一天休息,妈妈就带我到外婆家去看外公外婆,到外婆家后就看到外婆在厨房忙活,我过去问候的时候看到外婆在那里柔面团,面团还是青色的,我就问外婆:“外婆好!你是在做清明团子吗?”外婆开心地回答道:“昕妤来了,真聪明,一看就知道外婆在做什么。哈哈!”我得意的'说道:“当然喽!清明到了嘛!外婆,我跟你一起做吧?”“好啊。先去洗手!”外婆说。我撸起袖子就屁颠屁颠的去洗手了。洗完手来到外婆身边,外婆指着一个个小面盆介绍道:“这个是盛切碎的艾草,这是糯米粉,这是水,这个是糖,这个是咸菜。”然后给我弄出来一些糯米粉加上一点水让我先慢慢的揉,看我揉成面团的时候给我加了一些艾草,我在继续慢慢的揉,慢慢的白色的面团变成了绿色的了,揉到整团面团都是绿色并且有点韧性的时候,外婆就告诉我这样就好了,开始包馅了,就看着外婆在整团面团上扯下一块,揉成条状,然后扯下鸡蛋大小的一块,在掌心搓成球形,压扁,用勺子将馅料放在中间,然后就像饺子一样合拢或者直接再搓圆了也可以,这样就完成了。

  当然,它比饺子要大多了,哈哈!看完外婆的演示,我就迫不及待的开始按照外婆的方式开始做起来,因为我喜欢吃甜的,所以先做一个甜馅的,起先到还比较顺利,只是在最后因为饺子状我弄不好就直接把它搓圆了,外婆直夸我聪明。接下来又做了一个咸菜馅的,搓成圆的就比较困难了,后来还是交给外婆完成的。再后来基本上甜的就都是我做了。等都做完以后,我们把它们都请进了一个大蒸笼里面,大概蒸了有15分钟左右,蒸笼里飘出了阵阵清香。大概又过了10分钟,外婆打开蒸笼盖,就看到里面躺着一个一个绿油油的大饺子和大汤圆冒着热气,并且散发着阵阵让人流哈喇子的香味。外婆给我盛了两个圆的到碗里,我迫不及待的就要咬上一口,外婆制止了,说刚出锅的很烫,等凉一点在吃,说的同时就把我的碗拿过去用嘴吹团子。这个时候,我看着外婆那慈祥的脸,我对着外婆说:“谢谢外婆!”外婆对着我微笑了一下就转过头继续给我吹团子了。等到差不多了,外婆把碗给我,我就狼吞虎咽的吃起来,外婆在边上急道:“慢点,慢点,小心噎到!”我以最快的速度把第二个塞到嘴里,咕哝着嘴模糊的说道:“没事,没事。再来两个,太好吃了!”外婆笑呵呵的帮我又盛了两个。

  就这样我既学会了做清明团子,又大饱了口福。同学们你们学会了吗?如果学会了,就自己动手试一试吧,我想,肯定比外面买来的要好吃的多,行动起来吧。

  清明做青团作文 5

  “瞧瞧!做得多好!这不是‘团模团样’的吗?”我捏着手中鲜嫩的绿色面团骄傲地说道。

  那天,我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快步走进家政教室。一进教室,一阵香味不知从何处扑鼻而来。老师神秘地说:“今天这节课,我们要来包青团。”

  青团?早就“久仰”其大名了,虽然没吃过、没包过,但看着这个团,它又青又圆,应该“团如其名”,非常美味。我还记得奶奶曾说,青团青团,寓意着团团圆圆。可是老师却要我们亲手来包,像我这种“万年手残”能把它包得如杨玉环般圆润吗?

  我抓了坨青团皮,它软软的,要不是要给它做造型,我早就开始“蹂躏”它了!我先学着老师的样子把它揉成一个球,再一手握团,一手用大拇指从中间“进攻”塑造成一个碗形。接着我用勺子挖了一大块香到流油的馅放进“碗”里,最后用三根手指把上面封严实。可在我捏的时候,馅却像一个淘气的`孩子,满世界地到处乱窜,根本包不住。每当我捏紧时,它总会冲出来,非要去外面的世界看看不可,害得我活生生把青团包成了个狗不理包子!我越看越揪心,上面的开口仿佛是它咧开的大嘴,嘲笑我是一个“手残党”。

  看着眼前的“团非团”,我顿时恼羞成怒,恨不得一把将青团重重地摔在地上,并且选择放弃加自闭。

  可就在这时,我想到了著名画家罗丹考了美术学院三次都失败了;大将韩信一开始也不被君王重用;凤雏庞统也因长相而被轻视……可是他们最后不都成功了吗?这区区的青团子又能难倒我吗?

  后来,经过我的一番细心观察,才发现原来是我太阔绰了——肉馅放得太多了。吸取教训后,我开始对它进行一番“整容”,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终于做出了像模像样的青团!

  这次做青团的尝试让我深有感触:成功除了有“失败”这位母亲的呵护,还有“坚持”这位父亲作为坚实的后盾!

  清明做青团作文 6

  清明节我们没去扫墓,没去户外踏青,但我们做了一道美食青团。

  这段时间正是青团最佳的品味时间,也是最佳的制作时间。

  青团做起来似乎不难,因为它用不着太多的材料,但其实也很考究。青团的点睛之笔是艾青,它长得一点都不出众,没有太多的辨识度,在我看来就像是杂草,但它却成就了美味的青团。

  首先便要将这个点睛之笔洗干净,蒸熟,泡点水。这个步骤并没什么难的,难的是揉面,因为是糯米,所以要十分的谨慎,一出错就会翻车。太软太硬都不行,还要有弹性。超大盆的糯米粉马上就要变成团子了。外婆先在中间挖了个坑,然后往里填满热水,果然水量真的很重要。

  接下来就是力量活了。要使劲使劲地揉,要揉无数次,水也要倒无数次,想想青青的小团子就要出生了,不禁流了流口水。我就坐在旁边给外婆倒水,外婆就使劲地揉面。我左看右看,看得出揉面既要有耐心,也要有耐力,揉久了会很累的`。我也看出揉面好像很难也很麻烦,电视里不就一放水就变成团子了,可自家做起来怎么这么麻烦,慢慢的,糯米粉就被揉成了粗糙的大面团,然后再加些水,加些粉,继续揉,光滑的'团子出现出现之前,别忘了放入艾青汁。

  大人们剁肉拌馅很快也就好了。接下来就是捏团子,放馅之前就是捏成窝窝头的样子,然后往里放馅,最后捏成团,就这样一个一个捏完,锅上蒸。很快,可爱的绿团团就出生啦!

  清明节真是一个有实践意义的节日。

  清明做青团作文 7

  星期六是清明节,一大早爸爸就去菜场买了做青团要用的材料,中午我们一起提着东西去阿姨家一起做青团。

  妈妈和阿姨先把馅切好炒好,宁波的青团是甜馅的,我们做的青团是咸的。里面包着肉、豆腐干、笋、还有大蒜。我觉得比这里的好吃多了。爸爸去把粉和成一大团。一切准备就绪,我们去洗好手开始做青团了。我看妈妈拿一小团捏成碗一样的`形状,然后包馅放进去再捏好成圆形,我和天天两个人跟着做,可是觉得有点难。阿姨叫我们可以随自己的想象,想捏成什么样就什么样。这下我们可高兴了,就跟捏橡皮泥一样玩开了。不一会儿,桌子上面摆了我们两个人的作品。有我做的苹果、小包包、花篮、足球,还有天天做的太阳、啤酒瓶、花儿、茶壶,可好玩了。

  做好了,我们把青团放在锅里蒸,蒸好了我们一起抢着吃自己做的青团,感觉这次的比以前的好吃多了,因为是我们亲手做的。

  清明做青团作文 8

  星期天上午,天气晴朗,阳光灿烂。

  一大早我就起床了,心情非常高兴。一会儿,奶奶打电话给爸爸,叫我们早点过去。于是爸爸开车载着我和妈妈来到奶奶家,一进门,我就看见奶奶正忙着做青团,我就跑过去说: "奶奶您在做什么?" 奶奶说: "我在做青团,你在边上看着,等你长大后做给我们吃。" 我说: "我现在就要做。" 奶奶说: "那好吧,你看奶奶做,跟着学,做几个小的试试。"

  奶奶就给我一个粉团,我拿在手上跟着奶奶学,先把粉团搓成圆形,然后右手大母指伸进小圆里,左手转,右手捏,慢慢地把粉团捏成小茶杯一样薄薄的形状,再把陷肉放进去,左手把青团抖一抖,右手把口子闭合捏成三角形,然后继续揉,揉成圆圆的.。左手到右手,右手到左手,象抛球一样抛几下。然后就放进蒸笼里蒸。

  一会儿功夫,我的.作品就出蒸笼了,我把它拿给爸爸妈妈吃,爸爸妈妈边吃边说: "真好吃,由由你长大了,会做青团了! " 我心里乐滋滋的。

  清明做青团作文 9

  今天,我和妈妈一起做青团,我们准备了糯米粉、小麦粉、豆沙馅还糯米等材料有。

  妈妈先和好带艾叶的粉团,我抢先拿了一小块搓成圆形,再压扁,然后把四周围再翘起来一点,接着用勺子盛了一点豆沙馅放在绿色粉饼的中间,把豆沙裹起来,可是豆沙怎么也包不进去。妈妈说:“你面粉饼太小了,放的豆沙太多了!”哦,原来如此!妈妈说:“你索性再拿点粉把它裹起来。”于是,我按照妈妈的方法去做,先拿一块小粉团,拍成扁扁的`,再把小粉饼往上一粘,嗯!果然好了许多,我又将做好的糯米青团放在白米堆里滚了滚,终于大功告成了,一个小雪球一样的青团出现在我的眼前!

  一个、两个、三个……也不知过去了多少时间,青团都做好了。妈妈马上点火蒸煮,不一会儿,阵阵清香从锅里冒出来了,我迫不及待地催着妈妈赶快拿出来,可妈妈却说还没熟,又过了10分钟,妈妈终于打开锅盖。 “好香呀!”我情不自禁地喊了一声,伸手就想去拿,妈妈眼疾手快挡住了我,我连忙改用筷子,夹了一个不大不小的`,一边吹一边往嘴里送,啊!柔中带甜,太美味了!吃着自己亲手做的青团别提有多高兴了!劳动创造甜蜜的生活一点没错!

  清明做青团作文 10

  每逢清明节的时候,家家户户都要做青团来祭祀祖先。

  今天一大早,厨房里就噼噼啪啪响个不停,还飘来一股浓浓的青团味儿,我急忙穿好衣裤,跑到厨房里瞧一瞧。原来是奶奶正在做青团呢!个个满是肉馅的青团卧在蒸笼上。我忙挽起衣袖,说:“奶奶,我帮您一起做”。奶奶笑眯眯地点点头,开始一步一步细心教我怎么做。我也学着照模照样地做起来,先捏了把和好的`面,揉成不大不小的面团,学着样儿把大拇指钻进去捏成小碗状。就这一步我怎么也做不好,不是厚了就是口太大了,难看死了。我本是个急性子,屁股一扭,手一甩,嚷嚷着:“什么鬼东西呀!这么难捏。”

  正当我垂头丧气的时候,奶奶笑着说:“怎么,没信心啦,第一次做都是不容易的,我第一次做青团也像你这样。”是啊,我们老师不也常说,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一步一步扎实地走,不能一步登天嘛。这一点的`小挫折算什么,怎么就打退堂鼓呢?想到这,我顿时感到心头上充满了一股力量,自信地又揉起了面团。

  虽然一开始我笨手笨脚的,面粉撒了一地,做的青团不是肚子裂开,就是嘴裂开,和奶奶比我的青团简直惨不忍睹。但我试了一次又一次,功夫不负有心人,这项“伟大的工程” 终于完成了,看着这一个个小巧玲珑的青团,我欣慰地笑了,笑得是那么灿烂。

  吃着自己做的青团,那种感觉特别的幸福,不是吗?

  清明做青团作文 11

  清明节到了,瞧,又下起了牛毛细雨,这让我们不禁想起了一首古诗:清明时节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在今年清明节,我们一家扫墓结束后,妈妈要自己做青团让我们尝个鲜。我也洗干净了双手,兴致勃勃地学做起青团来。

  开始做青团啦!妈妈先把绿油油的菠菜在水中煮熟。接着又熟练地把煮好的`菠菜放进一个又大又深的铁盆。再往里面放雪白雪白的糯米粉加一点沸水。妈妈将糯米粉和菠菜用力揉捏,过了好久终于揉好,成了一个绿绿的糯米团。然后我们每个人掐了一点糯米团搓圆,捏成小碗状往里面放了香喷喷的黑洋酥,再把口“封”起来,最后,我们把青团放进了锅里去蒸。还没蒸熟,一股香味已扑鼻而来。“真希望快点好。”我一边想着,一边迫不及待地来到了厨房,等待吃了!终于好了,我发现青团的.颜色变成了墨绿色。吃着自己做的青团,我心里比吃了蜜还甜。

  清明节,它不仅让我们追忆已故的亲人,续亲情,还带给了我们一份悠闲,一份难忘。

  清明做青团作文 12

  又是一年清明,望着桌上刚刚买回来的青团,我不禁愣住了,姥姥亲切的脸庞又浮现在脑海中

  儿时,与姥姥、姥爷住在一起,小小的农家小院承载着一家人浓浓的亲情,每逢清明节姥姥便会准备好一切制作青团的食材在厨房忙碌。

  我和姐姐可不会错过这种有趣的事情,姥姥刚刚开始上手,我们便一个人搬一个小凳子坐在桌子旁,姥姥见了也不赶,只是笑着警告道:不准乱摸哦,衣服脏了可是要挨打的。我和姐姐低头看了看刚刚换上的新衣服,乖乖地点点头。

  艾汁的`味道在空气中弥漫开来,清香顿时袭卷了厨房,我和姐姐深深的嗅了一口。姥姥用那双苍老温暖的手把面和在艾草的汁液里,白色的糯米粉一点一点融入艾汁的绿色里,不一会面团就揉好了。姥姥把面团揪出一小块一小块的,用双手搓成一个圆溜溜的.球,随即用大拇指压在圆球中心,放在手掌上不停地转动,做成一个小碗的形状,再用勺子舀了一小勺豆沙进去,双手不停地转动把小碗的口子慢慢收拢。一个可爱的、小巧玲珑团子就做好了,一个个青团如同一块块光滑的翠玉。

  我和姐姐这时也顾不得什么新衣服了,站到凳子上去拿面,姥姥见了,也不恼,揪出两个小小的面团放到我们的手中,教我们该怎么做。脸上的笑容仿佛融进暖暖的阳光中。

  把青青的团子放进蒸笼,盖上盖子,静静等候着。蒸笼上开始冒热气,许是团子太绿了吧,竟连这冒出的热气也是绿绿的了。揭开锅盖,一阵清香扑面而来,在外玩了一天的小花猫也寻着香味回家了,趴在灶台边,不肯离开。

  抬头朝窗外一看,已是傍晚,姥爷早已在院子里摆好了桌子,姥姥把青团和菜端出去,我和姐姐迫不及待地抓起刚出笼的青团,被烫得嗷嗷直叫,赶紧把青团扔到盘子里,姥姥连忙拉我们过来把手放在水里,嗔怪道:怎么这么不小心。眼里的疼惜似乎要从眼眶中溢出。

  回到桌边,拿起已经没有那么烫的团子,塞到口中,一股清香在口中肆意游窜。姥爷拿起那个已经不知用过多少年的白瓷杯,啄了一口酒。姥姥在旁笑着,眯起的眼睛里满是幸福。小花猫卧在桌脚,慵懒地伸了个懒腰,趴在那儿,睡着了。

  想至此,回过神来,抬手拂面,不知何时泪叮咚地落下。拿起桌子上的青团,轻轻咬了一口,满口清香,却不是熟悉的味道。一滴泪滑到嘴里,咸咸的,涩涩的,叹了一口气,轻轻离开桌边。

  原来,当年的味道再也找不回来了。

  清明做青团作文 13

  “寒食青团店,春低杨柳枝”,每逢清明节,家家户户都会在这一天做香喷喷的青团,我家也不例外。

  这天,看着大人一边冲洗着艾青叶上的杂质,一边又把艾草放进搅拌机里搅拌成汁,忙得不可开交。我心想:每年都是妈妈做香喷喷的青团给我吃,今年我也要包一回青团,不能继续再当“吃货”了。

  说干就干,首先我把绿油油的艾草汁倒入米粉里,使劲揉搓。糟了,我这细皮嫩肉的小手被面团给包围了!我用力地甩啊甩,再往手上洒了一些面粉,青团子终于从我的小手中脱落下来。然后我慢慢地揉,直到艾青汁和面粉合二为一就可以包了。

  我把大面团分成了一个个小面团。接着拿起一个小面团,把它揉得圆溜溜的.。再把大拇指插入面团中间,让它变成小碗的`形状就可以包馅了。我蹑手蹑脚地把豆沙球放进“碗″里,然后赶紧把它包起来,免得馅从里边掉出来。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我的青团也快要大功告成了。“终于做完了!一个,二个,三个……”我兴奋地数着,“一共有十五个,刚好每个人分三个!”说完,我迫不及待地让妈妈把这几个青团蒸熟。

  晚上,我们一家人一边吃着美味的青团,一边看着电视,别提有多高兴了!

  清明做青团作文 14

  听到包青团,大家一定都很熟悉吧!但要包好青团可真不容易。

  清明节前,我家也准备包青团,把从田野上摘来的艾青煮熟后和米粉加上适量的水用力均匀地揉在一起,然后就把米粉拉出来一小块,裹成圆形,再把它弄成窝窝头的形状,最后放上馅子包成圆形。我仔细观察大人们的操作过程,然后开始包着第一个青团,看看简单,但包起来真不容易,特别是手不听使唤,用力过大,米粉捏得不均匀,馅子就会往外流,馅子太少就会变成空心团,如果搓得不好就会变成好几种不同形状的团。经过多次实践一个个小巧玲珑、形态各异的青团在我的手中诞生了。这时妈妈就拿把包好的青团去蒸了,过了二十分钟左右,一阵阵诱人的`清香扑鼻而来,等妈妈拿出来蒸好的青团,我就奔上前去品尝了我自己包的青团。啊!可香啦!大家都吃得津津有味,都夸我包的.青团,和大人所包的差不多,我心里乐滋滋的。

  清明,踏青、包青团、祭祖,已成了我们国家传统文化。

  清明做青团作文 15

  青团,是汉族清明节最有特色的节令食品之一。为了加深对这个传统节日的认识,在老师和家长们的精心策划下,我们班举行了一次包青团的活动。要说吃,长这么大我已吃过多次青团了;可要说到包,我可是初次尝试,面对桌上那一大团揉好的青面团,我跃跃欲试。

  看来心急的不止我一人,老师才宣布活动开始,只见六、七只小手纷纷伸向面团,转眼间,面团就变了型,这边一处高山,那边一片洼地——面目全非。我也揪起了一小团面团,软软的.,还带着点余温,闻了闻,一股浓郁的'艾草香扑鼻而来。我先把它揉得圆圆的,然后放在桌上用力压扁,变成了一张薄薄的面饼,接着往面饼中间放了两勺豆沙馅儿,揭起一端的皮向另一边合拢,把边缘压牢并按出花边,我的第一个清明饺就这样出炉了,看着自己的第一个作品就做成功,心头涌出喜悦和成就感。

  趁热打铁,接下来做个什么呢?瞧了瞧身边的同学们,对,清明团是个不错的选择!于是,我又揪了一团面团,把它揉圆,然后在中间用力按下去,使它呈现出一个碗状的坑,为了让我的清明团能多装些馅儿,我要把坑按得大一些、深一些,哎呀,一不小心,底戳破了,“失败怕什么,重新揉过,何况这还是我第一次做清明团呢!”我不禁想到。这回,我小心翼翼地按压,中间的坑逐渐变大变深,耶,我成功了!我高兴的手舞足蹈,这次包个芝麻馅儿的,放好馅儿后,我一手拿着团子,一手小心翼翼地,慢慢地把洞口一点点捏拢,直到封住为止,为了美观,我特地把它放到了做青团的模具上按一下,一个漂亮的花形清明团就呈现在了我眼前。

  我越做越带劲儿,越做越有信心,又连续做了好几个动物形状的青团,一个比一个有进步,一个比一个有特色。望着桌上这些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青团,它们仿佛变成了一个个绿色的小精灵,带着我走进了艾的童话世界!

  清明做青团作文 16

  在清明节的饮食方面,各地有不同的节令食品。

  由于寒食节与清明节合二为一的.关系,一些地方还保留着清明节吃冷食的习惯。在山东,即墨吃鸡蛋和冷饽饽,莱阳、招远、长岛吃鸡蛋和冷高粱米饭,据说不这样的话就会遭冰雹。泰安吃冷煎饼卷生苦菜,据说吃了眼睛明亮。晋中一带还保留着清明前一日禁火的习惯。

  很多地方在完成祭祀仪式后,将祭祀食品分吃。晋南人过清明时,习惯用白面蒸大馍,中间夹有核桃、枣儿、豆子,外面盘成龙形,龙身中间扎一个鸡蛋,名为“子福”。要蒸一个很大的总“子福”,象征全家团圆幸福。上坟时,将总“子福”献给祖灵,扫墓完毕后全家分食之。上海旧俗,用柳条将祭祀用过的蒸糕饼团贯穿起来,晾干后存放着,到立夏那天,将之油煎,给小孩吃,据说吃了以后不得疰夏病。

  上海清明节时有吃青团的风俗。将雀麦草汁和糯米一起舂合,使青汁和米粉相互融合,然后包上豆沙、枣泥等馅料,用芦叶垫底,放到蒸笼内。蒸熟出笼的青团色泽鲜绿,香气扑鼻,是本地清明节最有特色的节令食品。上海也有的人家清明节爱吃桃花粥,在扫墓和家宴上爱用刀鱼。

  清明做青团作文 17

  “包青团喽!”一阵充满喜悦的呐喊冲出了我的喉咙。

  只听,从厨房间里面传出哗啦啦的响声。原来,我正和妈妈在里头包青团,忙得不可开交。

  从小到大,每逢清明节前夕,妈妈都会给我买香喷喷的青团吃。吃,必然是简单的,不用教我也会,可是,要说包的话,那对于我来说,也许比登天还难上加难。不过,凡是都得善于尝试嘛,不尝试怎么知道这其中的酸甜苦辣呢?

  说干就干!

  首先,我们把绿油油的青叶浸在水中清洗。在拿出米粉倒入盆中,掺一点儿水,一边用手搅拌。哎呀,不好了,我这细皮嫩肉的小手被米粉黏住了,无法自拔。我用力地把手往上抬,使出吃奶的劲挣扎,但每次抬起手来都是连米粉一同上来的。不知道为什么,是这米粉太喜欢我的手呢,还是怎么的,我怎么也甩不掉它。终于,经过我的一番努力,我的手轻轻地从黏黏的“白色海洋”中挣脱了出来。啊,又可以继续正常“工作“了。接着,我又把刚才洗净的那些青叶也放入盆子中,和米粉混合在一起,再一直慢慢地揉,直到青叶和米粉完全融为一体后就大致可以包了。

  我和妈妈把大面团分成一个个小面团。我先拿起一个小面团,把它揉得圆圆的。然后,掏一个小东。哎呦,又不好了,洞掏得太深,皮破了。于是,我又揉圆,又掏了个洞。哦!这下总算没破,我掏成功了。我不禁为我这小小的一点儿成就感到自豪。我把豆沙馅放入里头,再把洞一点点捏拢,封住,继而,又把它揉圆。这会儿,豆沙又从面团的四面八方露了出来,好像一个个淘气的孩子,好奇外面的事物和景象,禁不住探出了脑袋张望。我见此情形,心急如焚,不知所措。我随便从大面团中捞了一小块面团,像不破衣服上的洞似的``,在馅漏的一塌糊涂的青团上东贴一块,西贴一块。总算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的青团包完了。

  之后,我吸取这一个青团的教训与经验,又包了许多青团,一个比一个有进步。远远望去,好像一个个可爱的绿色小精灵,我看着它们会心地笑了……

  经过这次自己亲手包青团,我才从中领悟到:世界上没有完不成的是,只要你敢于去尝试,付出自己的努力,全心全力地去做。即使是比登天还难的事情,你也会做到最完美!

  清明做青团作文 18

  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到了,妈妈又开始忙着包青团了。

  看着妈妈那熟悉的动作,我真想学会这一招呀!于是我就问妈妈怎么包青团。妈妈满口答应,还给我做了示范动作。我高兴极了。妈妈一遍又一遍的说着包青团的`方法,我都听得不耐烦了,就大声说:“我会了,让我亲自来包一个吧。”

  我先拿一小团粉,再把它不断地揉,揉得很柔了,再用拇指在粉团的中央打一个洞,然后向四周捏开,口子不断扩大,四周的.粉也越来越薄,再把馅放进去,然后封口,但是由于馅放得太多了,口虽封好了,但还有不少馅露在外面。我心里想,包青团这么难,不干了!妈妈似乎看透了我的心思,就说:“干什么事情都要有恒心,不能半途而废,知道了吗?”我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妈妈还手把手地又教了我几遍。于是我又包了一个,这一次可比上次好多了,妈妈夸奖了我呢。

  就这样,我一连包了四五个,有好几个还和妈妈包的一样好。

  清明做青团作文 19

  一到清明节,我们就不由自主地想起青团,这次,我就要亲自包一回青团。

  材料都准备好后,我们就开动了,先把艾草洗净,煮熟,加上米粉使劲揉,等到粉团变成绿色之后,就开始包了。

  我撕下一团,压平,放上豆沙,只差最后一步揉成圆形。我开始揉,可是,我一不小心揉成了正方形,真好玩!于是我第二个就做了一块甜甜圈,第三个做了个……,越做越好玩,不一会儿,形形色色的青团就出来了,不过,有几个我包着包着,一个不小心,一用力,“啪”一声就爆了,里边的豆沙喷得满桌都是。

  我包完了,就想去看弟弟包得怎样了,于是,我伸长了头颈去看,他包的`是一些什么呀?爆馅的爆馅,漏馅的`漏馅,有的居然还被挖了个洞,馅全流了出来,还有一个竞是实心的,没馅!

  再看看外公包的,个个都很圆,几乎都一样,在桌子上一放,还会滚动,不像我一样五花八门,也不像弟弟一样溃不成形,这才是最最朴实无华的青团呀!

  这个清明节,我过得很快乐。

  清明做青团作文 20

  江南的春天细雨绵绵,到了四月,水乡田间,绿野青山,多了一队队踏青扫墓的身影,菲菲细雨中撑着阳伞,或缅怀,或赏景。返程时,手里多少都拎着几个绿色面团一样的食物,江南人告诉你,这是清明特有的食品——青团。

  这年的清明节,我有幸参与到制作青团的全过程。那是临街的一个再普通不过的糕团店,每年这个时候,店门口总会排起长龙,等着买三五个青团,或自己品尝,或送亲朋好友。我吃过这家店的青团,鲜香四溢不粘牙,馅料十足易饱腹。但是这青团是怎么做的?这面团是怎么变成绿色的呢?趁着下午没什么人买的`档口,我向店里师傅请求学做青团,师傅爽快地答应了。

  首先,我在装满面粉的盆里倒入足量的水,右手不断搅和,让面粉与水充分糅合,只是搅和来搅和去,搅和成了“浆糊”,愣是搅和不出团团来。“你这手法不对。”师傅见了,立马用他自己的独特手法,不一会儿就成了面团。我惊讶他是怎么做到的,他说,这个是靠手法,要勤学苦练才成。妈呀,做个团子都这么费劲,干哪行都不容易啊。接着,放发酵粉,醒面1小时。这时,师傅拿出了新鲜的艾叶,用榨汁机榨成了艾草汁,绿汪汪的,我把这艾草汁倒入盆里,与面团充分搅和……这面团绿了!原来青团之青的奥秘在这里!师傅拿起一个锅,倒少量的水,加上糖,大火煮七八分钟,取出备用。又拿来红豆,捣成豆沙,倒入刚才煮成的糖汁搅拌均匀。又到我大显身手的时候了,这翠绿的面团搓成长条状,揪下一段,揉成小团团,压成饼,放上豆沙再包裹,一个豆沙青团就成形了,再往锅里煮五分钟,香气四溢甜上心头的青团就出锅了!

  我这垂涎的舌尖早已忍不住了,拿起自己做的青团,迫不及待咬一口,啊,好烫啊!“你冷冷再吃!”我妈一脸无奈地说我。烫过之后,感觉味道不错,既有豆沙的软糯香甜,又有沁心的草香回甘。青团吃完了,可心里还是,甜甜的。

  清明做青团作文 21

  那些点滴的记忆,缓缓地在时间之流里散开,它弥漫出简而不凡的香味,这就是青团。

  那年,正值清明时节,要包青团。听到这个喜讯,我便迫不及待地跑进厨房。

  只见奶奶手上捧着一碗糯米粉,攥了一小团便扑在砂碗里,往里面浇上叶绿色的艾草汁,慢慢地揉匀,用双手一压,便成了青团膜。接着,在膜里铺上如毛毯般整齐的红豆沙馅,往馅的边缘均匀地抹上清水。最后,再把它们滚成一团,揉成一个“馒头”,青团便成了,不一会儿空空如也的'锅盘便立起了一个一个绿油油的“蒙古包”。

  我也跟着做,却跟奶奶相差甚远,我做的青团就像一支融化的雪糕,有气无力地趴在了桌上,但我不服气,便又燃起斗志,按照刚才的步骤重塑了一遍又一遍,结果迎接我的是一个个“残疾患者”,歪七扭八,少胳膊少腿,连立都立不起来。

  我渐渐消耗了耐心,越来越不想干了。这时,奶奶看我垂头丧气的,仿佛看出了我的心事,便说:“孙女呀!凡事都是有技巧的,因为你的方法有点错误,所以才拿捏不好。还有,凡事要坚持不懈,不能放弃,加油!”接着,奶奶就一遍遍地给我示范,我就像在灼热的沙漠遇见了一片瓜田,迷津顿开,专心致志地认真照做。

  经过一次次的失败,一个“士兵”终于站在了我的面前,不久后,便有了一个“军团”,它们整齐地立在蒸笼里,等待着蒸笼的魔法,开始膨胀变大……

  “叮呤呤”,新鲜的小青团出炉啦!它们一个个油亮如玉,一股扑面而来的艾草清香引诱着我,碰一下,瞬间被弹了回来,就像气球似的。我大口大口地嚼着,享受着这丰收的果实。味道真好,我可爱的小青团!

  小小青团让我体会到了蕴含着的道理。我想,今后,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或遭遇失败,也要克服消极心理,坚持不懈地去努力,还要不断改进方法,这样才能取得成功。

  于是,每逢清明时节,我就特别想青团的味道,还有包青团的故事……

  清明做青团作文 22

  清明节前夕的一天,你如果走过我们的教室,你一定会听到我们一阵阵欢乐的笑声,闻到一股股清香。你肯定会问我们:“你们在做什么?”我们会回答:“我们在做青团!”

  下午一点到了,每个小组纷纷拿出自己准备的材料,摆放在桌子上,仿佛正开展着一场食品展览会。瞧:有绿色的青汁;有香甜的馅儿;还有一个个道具。道具准备好,就盖和面了,这可是制作青团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只见一个个和面高手——老师请来的家长们陆续登场。她们娴熟地将面粉倒入盆中,再加入少许的水,接着,陈冠宇妈妈将手伸入盆中,熟练的揉了起来。慢慢地,原本松松散散的'面粉在陈冠宇妈妈手中变成了柔软的大面团,然后,再倒入事先准备好的青汁,继续和。终于,青色的面团揉好了,家长们把面团分成几段,依次分给每一个小组。

  开始做青团了。我先取出了一个中等大小的面团,在手中来回揉。揉成一个光滑的圆球体时,就差不多了,我接着把面团轻轻压扁,然后小心翼翼的把压扁的面团窝成一个圈,再把豆沙馅挤在里面,注意不要挤太多,小心馅儿会漏。挤好馅儿,用筷子把馅儿往里面塞一塞,再把面团一捏,一包,之后用保鲜膜将青团包好,这样一个完美的青团就做好了。再看看其他人做的:杜驾麟在青团上来回抹上黑芝麻,变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黑”团,不知道蒸出来味道怎么样?看看成娅媗的,她把芝麻、豆沙和青团一起搓,使青团变成了一个“大花脸”……其它小组也不甘示弱,都在埋头奋力做着,整个班的气氛达到了最高潮!

  第一课下课了,朱老师给我们每个组评了奖。我们这组光荣地获得了“最佳纪律奖”我们高兴得一蹦三尺高。所有组制作的青团中,最令我记忆犹新的就是陈申一组的青团,他们十分创意,有“长方形”;有“五角星”;有“饺子”;有“荷包蛋”;有“神舟飞船”;还有“青团一家”……他们这组不愧是“最佳创意奖”。奖评好了,就该把青团送到食堂去蒸了。我在教室里联想起了青团的`味道,一定是软软的、糯糯的。

  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盼来了美味的青团,我迫不及待地拿了一个青团,剥开保鲜膜,吃上一口,“真香”我说道,这青团带着一股黄瓜的清香,吃进嘴,软软的,糯糯的,太好吃啦!

  回家的路上,我脑海一直浮现着下午活动的场景,真是春暖清明,青团飘香。

  清明做青团作文 23

  我对清明的印象不怎么深刻,大概是介于记得和期盼之间吧。其实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不喜欢吃青团。

  其实小时候还挺喜欢吃的,那种不掺杂任何东西的纯青团。小时候总是兴冲冲地上山去采蒿子,然后让妈妈和外婆做青团,其实里头并没有很多蒿子,野草居多,但那时一直以为是自己亲手摘的,青团吃起来也就格外地有滋有味。

  妈妈和外婆在厨房把蒿子叶捶打出汁时,我就在后山满山遍野地玩,我爸会领着我寻找传说中满山都是的野果吃。“乌泡子”是一种很小的果子,桑椹的`一半大小,红红的,长得和树莓很像,但比树莓小多了,也比树莓好吃多了,酸酸甜甜的,美中不足的是常常翻遍整个山头都找不见几个。而“地阙子”,我到现在也没有吃到过,听说是一种长得很像蓝莓的果子,也是酸酸甜甜的,长在地上,但我翻过整个山头,没有找到长在地上的果子。至于野柿子、毛栗子、葛根藤、“羊蓉饭”更是只闻其名。

  在外头野够了,回家的时候青团就做好了。妈妈喜欢做油炸的,有时候会浇一层糖稀,吃起来甜滋滋的,还有一丝清香。有时候光吃青团,连饭也不吃了。奶奶说我像爷爷,爷爷以前也是很喜欢吃青团,不只是青团,凡是糯米制品爷爷都很喜欢吃,奶奶还说,用糖稀浇糯米团子之类的点心,是爷爷最喜欢的零食,每次都能吃一大碗。

  有时候也会放风筝。印象最深的是妈妈从北京带回来的一种风筝,五十个小风筝连成一片,等放飞起来就像大雁南飞,不过是春天南飞的大雁。后来放风筝线断了,我又追不上那长长的.一条,终是再也没见过了。

  再说说扫墓吧。其实我没有扫过墓。我妈说我太小了,墓地阴气太重,怕我撞见什么不干净的东西。小时候曾误打误撞闯进过一次陵园,那儿的杜鹃花开得又红又艳,泣血一般的开在边上,簇拥着中间的墓地。每个墓只有课桌一般大小,碑前有一个小碗,碑后有一棵松柏。听妈妈说爷爷的墓后边也有一棵松柏,现在已经有一个人那么高了。妈妈说等我十六岁了就带我去给爷爷扫墓。

  蒿叶有一阵没有见过了,青团已经很久没有做过了,店里的青团总是甜得发慌,也就不喜欢吃了。家里只有买来的树莓,风筝也没有见过那么大的了。清明好像没有那么重要了。

  我总觉得我忘记了许多事,现在我再也无法肆意地满山疯玩了。

  清明是什么?清明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它好像永远伴随着雨。即使不下雨,它也是灰蒙蒙的。但今年的清明好像很不一样呢。多年没有见过清明出太阳了,沿江风光带到处都有人放风筝。我也想放,但是时间不够了。今年没有去外婆家吃饭,不知道那株野草莓怎么样了,可能都死了吧。

  等今年过了,明年就有时间放风筝了吧。明年的青团可不能只吃半个了。

  清明做青团作文 24

  家乡有清明时节吃青团的习惯。随着祭祀功能的淡化,青团已逐渐成为一抹春色,成了一道专属春天的味道。这不,刚开春,奶奶就开始张罗包青团了。

  周六一大早,奶奶就起来做馅,有豆沙馅、芝麻馅,都是我爱吃的。豆沙馅是超市买现成的,只要拿出搓成小圆球;芝麻馅则是将芝麻和核桃仁炒熟、碾碎加白糖调和。馅料准备好后,奶奶把菠菜榨汁,倒入事先准备好的糯米粉中,再加入少量猪油,搅拌均匀,搓成碧绿的米粉团。接着,再把大米粉团分成鸡蛋大小的小剂子。然后,逐个按扁包入馅,捏拢收口搓匀,放在湿布上。为了便于区分,青团的形状有所不同,圆圆的是豆沙馅、椭圆的是芝麻馅。我看着觉得很简单,也洗手来帮忙,取一个剂子,轻轻压扁,托在左手掌心里,再放上一个豆沙小圆球,左手五指微微收拢,右手赶忙凑上帮忙,然后两手配着轻轻地、小心翼翼地捏。可是,捏着捏着馅儿从底部漏了出来,眼看包不起来了,只好宣布失败!“奶奶,请求救援!”说着,往奶奶手里一塞。只见奶奶三下两下一捏,竟化腐朽为神奇,“破肚”的青团整容成功!不行,我得继续尝试!第二个没漏馅,可是收口处的米粉料太多了,没搓均匀。不灰心,继续练!我暗暗鼓励着自己,接下来自然是越做越好了。排列整齐的.青团子,都挺着圆圆的肚子,像一个个小胖墩,可爱极了。奶奶说:“你别小瞧了这胖墩的肚子,它可以装下好多东西,不仅可以装豆沙、芝麻,还可以装蛋黄、肉松,各有各的味道!”我听得都快流口水了,催爷爷赶紧蒸团子。

  大火蒸了20分钟左右,可口的团子终于蒸好了。它们色泽光亮,油绿如玉,分明就是春草的颜色;拿在手里,软绵绵颤巍巍的,充满了弹性;咬上一口,清新自然的春草气息霎时弥漫了整个口腔,外皮糯软Q弹,馅甜而不腻,一口一个满足,这是江南春天特有的美味!

  没有青团的三月不能叫春天,不吃总感觉少了什么。这种把春光揉进“肚子”里的味道,每每总能让我惦念一整年。

  清明做青团作文 25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每到清明,我们家乡有扫墓、祭祖、踏青等风俗。其中必不可少的还有一种美食――青团,翠绿诱人、糯韧绵软,带着清淡香柔的香气,让人抵挡不住诱惑。

  清明前几天,我和奶奶来到附近的田野里采集艾草。艾草匍匐在地上,绿油油的,遍布了整片田地。我和奶奶拿着剪刀一株一株地采集着,不一会就装满了一大袋。

  回到家里,我们将摘来的艾草用清水洗净,放到开水锅中烫熟捞起,艾草碧绿碧绿的,散发着一种独特的清香。等它凉了以后,奶奶把艾草揉成团,挤出多余的水分,跟糯米粉混在一起,揉成一个面团。接着准备青团的馅料,有甜甜的豆沙馅、白糖芝麻馅、咸菜笋丝馅。只见奶奶把绿色面团揉成长条,切成剂子,搓圆,用大拇指掐出一个坑,把馅料放进去包好,这就变成了一个绿色的团子,放到锅里蒸了20分钟,香喷喷的.青团就做成了。熟透的青团晶莹剔透,好像一个个无瑕的翡翠,也像一个个珍贵的绿明珠。我迫不及待地拿起一个,咬上一口,顿时艾草的香味融合着馅料的甜香扑鼻袭来。尝过甜的,我又拿起咸味的品尝,春笋的鲜嫩夹杂着豆干的醇香,简直是绝配啊!让人吃了一个还想吃,怎么也吃不够。

  奶奶看着我狼吞虎咽的.样子,一个劲地说:“慢点吃,锅里还有。”奶奶做青团的手艺在村里是出了名的,她每年要帮很多人家做青团,还把自己做好的青团分给邻居们呢!每年一到清明,远在上海的、厦门的亲戚,都争着打电话指定要吃奶奶做的宁波青团呢!

  清明时节,我们总会带上青团去祭拜祖先,寄托哀思。小小的青团,包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代代地传承,传统风俗也深深地刻在我们的心里。

  清明做青团作文 26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句诗大家都很熟悉吧。没错,他选自《清明》这首诗。在清明节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挂艾草、吃青团,我只吃过青团,但没做过青团,今天我就要做一回青团。

  我和妈妈准备好了做青团的材料,有绿油油的艾草,有雪白的糯米粉和面粉,还有做馅料的豆沙等。说干就干!我们先一起择艾草。择艾草可是要有耐心的哦!我学着妈妈的样子,把艾草的根部全部摘掉,只留下嫩嫩的叶子。接着我开始洗艾草、洗好后放到锅里煮一煮,最后把艾草切碎,再放到碗里捣成艾草泥。艾草是要和面用的,它就像个魔术师,可以让面团变绿。

  妈妈拿出了昨晚我们花了一晚上时间煮烂的豆沙馅料。进入做青团的关键时刻啦,我特别紧张,生怕做错了一步。妈妈一边教我和面一边说:“要做青团,最重要的是和好面。面和得有劲道,青团吃起来才有嚼劲,否则就会粘牙齿。“我们把艾草泥倒进糯米粉和面粉里,用手将它们混合起来。我撸起了袖子,使出了九牛二虎之力,不停地揉啊揉,一个青色的大面团就完成了。接着我用手掰了一小团的.`粉团,揉成像乒乓球大小的小圆球,用大拇指在粉团中间压出一个深深的洞,接着往两边捏,把洞变大,捏成一个碗状。再用勺子把豆沙馅舀进粉团的大洞中,最后小心翼翼地把封口封好,再搓圆,一个青团就大功告成了。我终于松了口气。然后我继续按照这个方法做了好几个青团,做完豆沙馅,我灵机一动,把豆沙、红糖和红枣全部放进了馅里,做成了”黑暗料理“。青团一个个包好以后,我立马要蒸几个尝一尝。15分钟后,锅子里一股香气就扑鼻而来,我迫不及待地去看了看,青团换上了碧绿碧绿的外套。我仿佛看到调皮可爱的小青团在向我招手。我连忙拿起一个先咬一口,哇,馅甘甜爽口,整个团子香甜软糯还香气四溢!

  第一次做青团竟然成功啦!没想到做青团也那么不容易啊。我既体验到了做青团的乐趣,又知道了清明节的习俗,真是一举两得呀!

  清明做青团作文 27

  迂回的小巷,斑驳的青石板,墨绿的青苔,那凹凸不平的褶皱就像老树身上脱落的树皮,长在岁月的光辉里,却注定要在岁月里失去光华,在喧嚣中被掩盖真容。

  多年之后的今天的清明,再次来到这乡间小巷采艾草,想起几年前春日阳光透过层层叠叠的绿叶在青石板上,在草丛中,在青团的蜜汁中流过,此处的清明不是“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的凄凉悲哀伤,而是活泼的`,我与父母边采艾草边踏青,乐在其中。空气中弥漫着艾草的清香,我走着。

  “这里的艾草不能乱摘的,这是我自家的。”一声粗犷的乡音,带着厚重的乡调传入耳中,我正兴致的采着,父亲犹豫了一下,又答:“那阿姨,我来买点吧。”细一看,那原来是为老妇,身着朴素,脸上的皱纹显露出岁月的沧桑。原来这快是老妇的田,我们便随着老付进了他家要付钱。

  那老妇与他的老爷子的小屋十分简陋,大概也就20来平方,并且那老妇是没有手机的,还是借的手机让我们付的钱。我摘了如许的艾草老妇却只是淡淡一笑,说:“10块钱给你了吧。”我有点惊讶。

  老妇和那老爷子都十分淳朴,穿的很简陋,但又不失那一份整洁,原来他们也正做青团子呢,他俩采用的是最传统的做青团方法,煮熟的糯米粉要先和艾草榨成汁混在一起,烧着的柴火散发出糯米香,这种香只有在乡间才能感受到的,老头子拿着一把木锤匀锤,在老妇翻动的糯米团中,每一锤都是那么有力均匀。我看着有点怕,怕老爷子的锤没握好就砸在老妇手上了,可他们配合是如此默契,恰如其分。

  我们在一旁看着,惊讶于他们的配合之默契,又感动于他们那份淳朴。“吃几个吧。”老妇平淡的说到,我们品尝这裹上松花粉的一团团的青团,软糯香甜,相比市场上那些黑心商家,这不知好多少。她抬起那双柔和而宁静的眼,又带着厚重的香音微笑着说:“小伙子吃一个吧!”

  我们又买了几个青团,不禁要挥手告别了,“下次见!”,可我不禁难过起来,这一次见面也许是永别,下次可能就见不到了,我凝然的双眼闪出愁怨:世间像这样的人,还有几个呢?

  小巷依然是那么悠长,墨绿的叶子,落下几点细碎的阳光,那座小屋披着午后的光韵,默默守候着,将这美好品质传承下去。

  清明做青团作文 28

  不知不觉间,又到了清明节。

  我觉得清明节时最有趣的事就是做青团了。以前都是看着奶奶做,今年我也要一试身手。做青团的第一步是揉糯米粉,把糯米粉倒在一个盆中,然后把艾草汁加入糯米粉中拌匀,再一边加热水一边揉,这些糯米粉就慢慢地被揉成了一大团。这一团加了艾草汁的糯米粉有一点绿,但不是完全碧绿的',和吃的青团不一样。我问奶奶:“怎么不绿呀?是不是艾草汁加得太少了?”奶奶笑着说:“等把这些青团做好蒸熟,就会变绿的。”我将信将疑。

  奶奶抓起一团糯米粉把它捏圆,然后捏出一个小窝,就像一个窝窝头,放一勺调好的豆沙进去,然后一点一点地把口子捏上,再轻轻搓圆,一个豆沙馅的青团就做好了。我也学着奶奶的样子做了起来,可是由于心太黑,加的豆沙太多,口子合不拢,总是漏出来,幸好有奶奶帮我才收住了口。

  做完后就开始蒸了。先把水烧开,然后把青团放在蒸笼上。盖上盖子蒸上二十多分钟,锅里就会飘出糯米的香味,还带着艾草的清香。掀开锅盖,一个个碧绿透亮的青团就好了,看着多像一个个碧玉团子呀!

  清明做青团作文 29

  上海人在清明前后有吃青团的食俗,这种风俗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周朝。据《周礼》记载,当时有“仲春以木铎循火禁于国中”的.法规,于是百姓熄炊,“寒食三日”。在寒食期间,即渭明前一、二日,还特定为”寒日节”。

  古代寒食节的传统食品有糯米酪、麦酪、杏仁酪扬,这些食品都可事前制就,供寒日节充饥,不必举火为炊。

  在寒日节的传统食品中还有一种“青精饭”,据《琐碎录》记载:“蜀入遇寒食日,采阳桐叶,细冬青染饭,色青而有光。”明代《七修类槁》也说:“古人寒食采杨桐叶,染饭青色以祭,资阳气也,今变而为青白团子,乃此义也”。清代《清嘉录》对青团有更明确的解释:“市上卖青团熟藕,为祀先之品,皆可冷食”。

  现在,青团有的是采用青艾,有的以雀麦草汁和糯米粉捣制再以豆沙为馅而成,流传百余年,仍旧一只老面孔。人们用它扫墓祭祖,但更多的是应令尝新,青团作为祭祀的功能日益淡化。因此,一些卖青团的店家洞察到这以点,前些年曾出现过多种甜咸馅料的青团,如猪油玫瑰青团、黑洋酥青团、金针耳鲜肉青团等,但好景不长,这些原本受人青睐的青团,竟然无疾而终,实在让人百思不解。

【清明做青团作文】相关文章:

青团·清明作文03-21

清明节做青团的作文(通用25篇)10-05

清明青团飘香作文(通用46篇)04-13

做青团的说明文(精选39篇)05-04

清明食青团优秀作文(通用29篇)05-24

上海人清明节吃青团的习俗05-03

清明节做青饼作文(精选15篇)03-26

清明节做青团作文(精选29篇)03-26

清明节做青团子作文(通用23篇)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