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某一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欧洲中世纪史》读后感(通用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欧洲中世纪史》读后感 1
一位当代的智者说,对于传统人们至少应该怀有一种温情的敬意,《欧洲中世纪史》读后感。在我看来,由朱迪斯·M·本内特和C·沃伦·霍里斯特所著的《欧洲中世纪史》就是这样的一本书。作者在书中对历史尽可能地做到客观公正的评价,但对中世纪的喜爱之情还是跃然于纸上的。这固然和作者对中世纪过于正面的评价有关--虽然作者也不时提中世纪的缺陷--更因为道德的原因,以及作者对历史宽容的态度,使读者在书中很容易领会到作者对历史抱有的那种温情的敬意。尽管作者对中世纪的一些评价我不以为然,但作者对历史的这一态度让我感动。现代人总是太自以为是,这使我们很容易蔑视我们的过去,失去了起码的尊重。而这样的一本书,教给我们的不只是一些历史的知识和视角,更重要的正是这种对传统的敬意之情,让我们明白历史的进程不是跳跃式,我们和古人并不是完全割裂的,我们和他们之间存在着一根纽带。当我们明白文明的传承是怎样顺着这根纽带缓慢前行的时候,对传统怀有一种温情的敬意,这话就不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还成为了我们精神上的慰藉,让我们不再是漂泊的浪子,不再孤独徘徊。西语说,忘记自己历史的民族是没有未来的民族。在我看来,之所以没有未来,不正是因为现实的迷惘吗?而历史,正是治疗这种病症的良药。
每天晚上睡觉前躺在床上看上十几页,厚厚的《欧洲中世纪史》我花了四周才看完。对这一段西方的历史知识我是欠缺的,因为如此我以前发过不少谬论,一位网友实在看不下去了就向我推荐了这本书。感谢这位网友。匆匆读完,很难说从中收获到了什么或者得出了自己的结论,但在读书过程中,我也不断地思索,这些思索大多是和中国有关的--中西的对比一直是吸引我的话题。
比如书中谈到欧洲的统一之难,自古罗马一分为二后,欧洲就不再统一过,最多只存在名义上的统一,而实际上是一个国家内众多小的公国并列。即使是在一个小地方比如如今的`法国境内,统一也是短暂的,更多的时候是公国之间的战争。他们虽然承认国王的存在,自己只是国王的臣子,但国王对他们的约束很小很小,有时候他们甚至想取而代之。国王只是一个大点的领主,或者基于血缘的关系而被承认而已,在大多数时候它都不是一个政权的首领。读到这些,我自然想到我们的中国。小小的欧洲(不包括现在的东欧和苏联)统一尚且如此之难,地质差异十分明显的大中国的统一该是多么困难啊。但中国做到了,在很早的时候就做到了,这绝对是个奇迹。当然中西差别也就突显出来了。一方面,一种文官的治理代替了领土分封、科举考试代替了世袭、职业分工代替等级之别;另一方面,皇权得到了加强,而在欧洲只有少数时候国王才具有这样的权威,能让全国政令通行,而一旦这位强人去世,国家又将恢复到各自为政的局面中。
下一个问题就是战争的差别。欧洲是连绵不断领主或贵族之间的战争,而在中国是反复的改朝换代的战争,谁更让人难以忍受一点呢?同时欧洲存在一个骑士阶层,他们是为战争而生的人,他们只听命于自己的主人,因为他们不用工作而靠自己的领主养活,其责任就是保护他们和为他们打仗。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对阶级划分的设想在中世纪得以实现。在治人者(国王和贵族)和治于人者(劳动者)中间,另外还有一个战士阶层,他们的美德是忠心和勇敢。而在中国,战士听令于国王而不是贵族、他们的任务是保卫国家而不是保卫自己领主的土地、它也不是个阶层而只是个职业。中世纪的骑士不用耕种土地,农民和农奴不仅要养活国王和贵族,还要养活骑士。而在中国当国家不需要那么多军队的时候,一部分战士就离开军队谋求另一种职业。在很久以前我读到柏杨的书说中国战争之多,以至于中国人养成不会笑的传统,因为中国人始终生活在苦难之中。但当我读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想欧洲的战争只怕比中国有过之而无不及。领主和领主之间的战争,公国和公国的战争,国家和国家之间的战争,再加上后来宗教组织发动战争,只怕欧洲人比中国人更少享有和平的机会。
提到宗教,不能不谈,中世纪也离不开宗教,没有基督教会就没有中世纪。《欧洲中世纪史》谈到了宗教的影响,包括哲学、艺术、建筑、文学等等方面直到人的精神层面。作者对教会作用的肯定,如前面提到,不单因为它承接着现代西方文明,也因为道德的原因。关于前者,作者也毫不掩饰提到中世纪未期伊斯兰文化对西方的启蒙,包括哲学、科学、医学、天文等等方面,但教会人士自己对伊斯兰文明的吸收和发挥也是至关重要的。而关于后者,也是我十分看重的一点。理性的康德说,我们无法从理性去判断上帝到底存在不存在,但为了道德的原因我们必须假定上帝的存在。对于这点,《欧洲中世纪史》的作者大概也没有异义,所以即使教会在道德上不总是那么光彩甚至让欧洲陷入到了黑暗之中,但作者还是持宽容的态度,总体上肯定了教会在道德层面上对社会所起的作用。在我看来这也是作者最看重的一点。而关于那些野蛮的行为,作者只是把它看成是人类社会走向文明的一个过程--一个必不可少的过程。但对于非西方人,尤其是中国人的我来说,事实就并非如此了。道德不应该来自于上帝的谕意,而是来自于人内心的感情。我们完全可以抛开宗教谈论道德。后来欧洲的启蒙时代的一些思想家也持这样的观点,因此在他们看来中国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哲学之国,而欧洲的思想是贫瘠的。如果我们不是一个西方中心论者的话,那么对这样的观点就不会感到诧异了。
总的来说,《欧洲中世纪史》一书口味是适合于西方文化保守派的(在中国则反过来了,合适于中国的激进派),即使是中国文化的保守派的我来说,虽然对作者的一些历史解读不以为然,但对作者对历史总的态度我还是欣赏甚至是感动的。当然这只一本单纯地介绍欧洲历史的书籍,作者没把欧洲和中国拿来对比,虽然在写中世纪时作者不可避免地提到了伊斯兰文明,也只是客观的介绍而无主观的比较。光看这本书的名字,我也不应该期望找到关于不同文化对比的论述,但对于这方面有着强烈欲望的我来说,看完此书不免有些遗憾。如果有人只是想单纯地了解欧洲的那段历史,那么这本书无疑是个很好的读本--尽管在我看来它对自己的评价有些过于正面了,但不也至于偏颇得让人反感。
正是因为欧洲的战争,其实就是中东,还有印度,这些三大宗教发源地,在这些地方,战争和生活的苦难都要超过中国,也正是因为这个重要的因素,产生了三大宗教,而中国却没有;宗教就是为了约束现世的苦难制造者而产生的!
是的,苦难时人们更向往这个精神的寄托--宗教。
但是,中国也正是在最苦最乱的时候,即春秋战国完成了去宗教化,用世俗伦理代替了宗教说教,使之后的中国不同于世界上的其它地方,在其它地区,宗教和政治是合而为一,自然宗教自由就没有了。而中国宗教和政治是分开的,中国人就多了许多别的地区没有的宗教自由。
面对苦难,中国人作了一个十分特殊的选择,它把人们的目光从天上拉到了地上,从脱离现实到更关心现实。
《欧洲中世纪史》读后感 2
这本书叫做《欧洲中世纪史》,C.II.卡尔波夫著。
中世纪晚期经济社会生活发生的深刻变革、新型意识形态的形成、世界图景本身的变化以及人类对它的接纳在史料的性质上也有所表现,因在这些史料诞生于复杂的现实并不反映现实。在这一过渡时期,产生了与传统史料并存的新型史料。
在新时代早期,经济生活中新旧经济进程并存。物质文化基本上保留了中世纪的特点。在新技术和动力源方面,16—17世纪还没有革命性的进步。这一时期是欧洲工业化前农业文明发展的.最后阶段,它结束后即迎来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另一方面,许多社会经济现象有了新特征:得益于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和投资方式,某些经济领域和技术发展快、进步大。矿业、冶金业的进步,造船业和军工业的重大变革和印刷术、造纸等取得的成绩为工业革命初级阶段做了准备。
尽管在不同国家的早期资本主义成分发展不平衡,但它已经开始对欧洲经济生活的所有领域产生长期影响。早在16—17世纪,欧洲就已经是一个拥有货币、商品共同市场、形成国际劳动分工的相互关联的体系。经济成分的多样性是经济最典型的特征。社会结构更加复杂。在新时期早期,传统的封建社会结构发生变形。在原有阶层的框架下,一些收入方式独特、收入水平突出、社会和伦理定位迥异的独立群体开始分离出来。
新时期早期仍和之前一样,欧洲经济中,农业比工业占有更大优势:尽管有了一些极速发明,但普遍仍以手工劳动为主。在这种情况下,诸如劳动力、劳动力市场规模、每个工作人员的职业化水平等经济因素具有特殊的意义。这一时期的人口进程对经济发展产生了显著影响。
15世纪中期至17世纪中期的地理大发现与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有关。新商路和国家的开发、对新发现土地的掠夺促进了资本积累,为资本主义殖民体系建立和世界市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15世纪末起,欧洲进入国际关系的新时代,民族国家的形成为其主要特点。国际经济关系体系开始形成。欧洲国家在亚洲、非洲和美洲的利益冲突影响了欧洲政治。地理大发现使新产品充斥市场,它拓展了国际联系,也促成了欧洲的生产。
从16世纪起,外交关系中的宗教因素越来越退居次要位置。欧洲结盟为欧洲政治世俗化做了准备。从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开始,欧洲的外交最终实现世俗化,进入新时代。16世纪是战争世纪,战争连续不断,旷日持久。军事行动的重要性和规模提出了常备军和依靠雇佣军扩大常备军的问题。在雇佣军——瑞士、苏格兰和德意志的雇佣兵当中,显示出高超的军事技能的瑞士人享有优先权。从16世纪下半期起,欧洲各国君主开始积极招募新兵。民族国家的巩固及雇佣兵市场的枯竭促进了新兵招募。
《欧洲中世纪史》读后感 3
在阅读完《欧洲中世纪史》之后,我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置身于那个神秘、动荡而又充满变革的欧洲中世纪时代。这本书不仅为我揭示了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社会结构和文化特征,更让我深刻理解了中世纪欧洲在世界历史进程中的重要地位。
首先,书中对于中世纪欧洲的政治格局进行了详尽的描述。我了解到,在那个时代,封建制度成为了欧洲社会的主导力量。国王、贵族和农民之间形成了复杂而严密的等级关系,这种关系不仅决定了社会的政治结构,也深深影响了当时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同时,教会作为中世纪欧洲的另一大势力,其影响力几乎渗透到了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教士们不仅掌握着大量的土地和财富,还通过传播基督教教义来塑造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在阅读过程中,我对于中世纪欧洲的文化和艺术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个时代的欧洲,虽然经历了无数的战争和动荡,但文化和艺术却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教堂、城堡和修道院等建筑成为了中世纪欧洲文化的象征,它们不仅展示了当时人们的建筑技艺,更反映了人们对于宗教、信仰和权力的追求。同时,中世纪欧洲的文学和艺术作品也充满了浓郁的宗教色彩和神秘主义氛围,这些作品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也为后世的'文化传承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当然,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也深刻感受到了中世纪欧洲社会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一方面,封建制度和教会的统治使得社会等级森严,人们的自由和权利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另一方面,随着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城市开始兴起,市民阶层逐渐壮大,这为后来的社会变革埋下了伏笔。同时,中世纪欧洲也经历了多次宗教战争和民族冲突,这些战争不仅给欧洲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也加速了社会的动荡和变革。
总的来说,《欧洲中世纪史》这本书让我对于中世纪欧洲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我深刻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历史厚重感和文化魅力,也更加珍惜我们现在所拥有的和平与稳定。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增长了历史知识,更拓宽了我的视野和思维方式。我相信,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会继续关注和探索历史领域的知识,不断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
《欧洲中世纪史》读后感 4
在阅读朱迪斯·M·本内特和C·沃伦·霍利斯特合著的《欧洲中世纪史》后,我仿佛经历了一次穿越时空的旅行,深入了解了欧洲从500年到1500年这一漫长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变迁。这本书不仅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知识,更以一种清晰而动人的方式,让我对中世纪欧洲有了全新的认识。
书中,作者将中世纪史分为三个阶段:早期(500-1000年)、中期(1000-1300年)和晚期(1300-1500年)。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征和重要性。在早期,罗马帝国的皈依基督教、日耳曼民族的入侵以及加洛林王朝的兴起,共同促成了欧洲的诞生。中期则是经济起飞、城市兴起、政治文教发达的时期,这一时期欧洲社会经历了显著的变革。而到了晚期,教廷分裂、英法百年战争以及瘟疫的流行,使得欧洲陷入了一片颓败之势,但这也为后来的宗教革新、文艺复兴和科学革命埋下了伏笔。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中世纪欧洲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一方面,这是一个充满战争、贫困和疾病的社会,人们的生活条件极其艰苦。另一方面,这也是一个充满创新和变革的时期,农业革命、商业发展以及文化艺术的繁荣都为欧洲的未来奠定了基础。
书中对于中世纪欧洲宗教的描绘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基督教在中世纪欧洲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人们精神生活的支柱,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然而,宗教的力量也并非总是积极的,教会的.腐败和争斗也时常给社会带来动荡和不安。但正如作者所言,宗教的存在为苦难中的人们提供了一种精神的寄托,也为后来的文化复兴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此外,书中还提到了中世纪欧洲社会的阶级结构和政治制度。与中国的封建制度不同,中世纪欧洲的封建制度更加松散和复杂,国王、贵族、骑士和农民等各个阶层之间存在着复杂的权力关系和利益纷争。这种制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王权的集中和统一,但也为社会的多样性和活力提供了空间。
总的来说,《欧洲中世纪史》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书籍。它不仅让我了解了欧洲中世纪的历史背景和基本脉络,更让我对这一时期的社会、文化和政治有了更加深入和全面的认识。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也更加珍惜我们现在所拥有的和平与繁荣。
《欧洲中世纪史》读后感 5
《欧洲中世纪史》是一部深入探讨中世纪时期历史的著作,涵盖了从早期基督教的兴起到文艺复兴初期的广泛主题。在阅读这本书后,我对中世纪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首先,书中对社会结构的描述让我意识到,中世纪并不像我之前所想象的那样单一。封建制度、宗教的权威、农民的生活和市镇的发展,共同构成了一个动态变化的社会。作者生动地描绘了农民的艰辛与贵族的`奢华,以及平民在城市兴起后的新角色,令人深思。
其次,宗教在中世纪历史中占据了核心地位。基督教不仅仅是一种信仰,更是一种社会力量,影响着政治、文化和经济。在教会权威和世俗权力之间的博弈中,宗教展现了其双重性,有时是统治的工具,有时又是变革的催化剂。
此外,书中对十字军东征的分析让我重新审视这一历史事件的复杂性。表面上看,十字军战争是为了宗教目的,但实际上却涉及到经济利益、政治权力的争斗以及文化的交流。这种多维度的视角为我提供了更为全面的历史理解。
最后,读完这本书,我对中世纪的历史遗产有了新的认识。从古典文化的延续,到后来的文艺复兴,中世纪在欧洲历史的发展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在看似黑暗的时代中,实际上也孕育了丰富的思想和文化,影响着后世的发展。
《欧洲中世纪史》是一部极具启发性的作品,不仅拓宽了我的历史视野,还激发了我对这一时期更深入研究的兴趣。通过对历史的回顾,我们不仅能更好地理解过去,也能够反思当今社会的许多问题。
- 相关推荐
【《欧洲中世纪史》读后感】相关文章:
欧洲的作文01-15
《走出中世纪》读书笔记10-17
欧洲屋脊:瑞士04-20
欧洲之行作文02-04
欧洲之旅作文01-16
欧洲之旅作文11-02
心在欧洲小镇04-26
再见,欧洲杯04-26
【优选】欧洲之旅作文03-16
欧洲之旅作文[优]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