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作文

2021-10-14 民俗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对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题集中,围绕同一主题作深入阐述,切忌东拉西扯,主题涣散甚至无主题。你知道作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民俗作文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民俗作文 篇1

  国庆节期间,我和妈妈去秦皇岛的集发民俗园游玩。这一次游览让我至今仍回味无穷。

  导游带领我们走进集发的大门,一进门是一个绿色的温室大棚,里面到处都是热带的植物,有绿色的香蕉树、宽叶的芭蕉树、有枇杷树、椰子树、棕榈树、紫荆花树……结满了果实,有金灿灿的五指茄,有红彤彤的人心果,还有黄艳艳的像小山一样的香蕉,五颜六色,一片丰收的景象。

  在穿过长长的丝瓜长廊的时候,我一会儿托起一根丝瓜,一会儿又低下头绕过丝瓜,像捉迷藏似的,在最前面看到一根创吉尼斯世界纪录的丝瓜,长达4.55米,真是不可思议。接下来,走到结满紫色的葡萄架下,鲜艳的葡萄,看着就让人流下口水,恨不得立即摘下一串品尝。

  最后我们来到农家四合院里,我亲手试了一把磨豆腐,拿起一个小铁勺,盛起一把黄豆,放进磨盘上面的小孔里,又添加了一点儿水,像小毛驴一样,双手推着磨盘转来转去,看着磨盘间磨出香甜的豆腐汁流出来,我高兴极了。另外我还发现小毛驴在磨豆腐时,用一块布蒙住双眼,原来是主人怕它知道自己每天走的路是在原地转圈啊。我还尝试着打井水、据木头、绑条帚、压玉米。农家小院里可真热闹啊!

  我真希望让时间多停留一会儿,还有许多的项目没有来得及玩儿,这里有趣的生活,让我留连忘返。

民俗作文 篇2

  每年夏天一进入伏天,到村里来卖西瓜的商贩络绎不绝。只要来一个卖瓜的,几乎全车售完。买瓜的村民都是用麻袋装西瓜,每家都买一麻袋。开始我很好奇,心想吃的'了那么多吗?随吃随买多好啊。后来我才发现伏天多买西瓜是家乡的一个习俗。

  为什么伏天多买西瓜?有什么好处?——后来我才明白是两个原因。

  一是做西瓜酱。家乡多数人家都会做西瓜酱,而伏天卖的西瓜最多、最便宜(现在一元6斤或7斤)。这时做的酱最好吃也成本低。

  二是便宜多吃。我村大多数农民处在吃饱——吃好阶段,还没有保健意识和条件。什么便宜就吃什么,伏天西瓜最便宜,所以就多买多吃。有的人家饭后吃西瓜就不喝粥了;有的人家吃馒头就西瓜,就不做菜了……

  今天来了一个卖西瓜的小贩,一元6斤,大家争相购买,我也买了一小袋共8个,我也不做酱,只是留着慢慢吃——这也算入乡随俗吧。

民俗作文 篇3

  源于宋朝平阳(古临汾)的木板年画艺术在元、明、清时期得到广泛发展。宋朝灭亡以后,元代统治者强迫许多印刷工人从南方迁到平阳,使这里成为印刷工业的中心,从而产生了平阳木板年画。大部分平阳木板画是由有此嗜好的农民在业余时间雕刻印制而成的。

  取材于当地的习俗和传说故事,木板画的内容主要是些花、鸟、鱼和历史人物。采用夸张生动的描写手法和鲜明的颜色,画面充满当地的风味,反映了当地人民健康、勇敢、浪漫的性格。平阳年画根据不同的用途有不同的种类。有的悬挂在卧室,有的贴在门窗上,有的则用来装饰厨房或桌子。

民俗作文 篇4

  饮食

  蒙古族人民大多居住在辽阔得大草原,以畜牧为主要生产方式。以奶和肉类食品为主,马奶酒、手扒肉、烤羊肉和奶茶是他们日常生活最喜欢得饮料食品和招待客人时用得“美味佳肴”。辽宁辽西得蒙古族比较早地从事农耕生产,所以在饮食上既保留了蒙古族得传统食俗,还有一些东蒙地区独特得美食。如全羊汤、“手把羊肉”、蒙族馅饼、喇嘛糕等。

  所谓得全羊汤,就是将新鲜得羊肉加上羊得心、肝、肺、肚、肠等下水,切成条状,一起放入水中煮熟,然后放上各种佐料食用。味道鲜美可口,很受人们得喜爱,全羊汤是蒙古族人民得特色饮食。

  “手把羊肉”是蒙古人传统得食品之一。做“手把羊肉”必须选用膘肥肉嫩得羊,就地宰杀,将皮剥去后放入锅中,放入调料,进行蒸煮,可谓色香味俱全,是蒙古族待客得美味佳肴。因为不用筷子,而直接用手来吃,所以叫做手把肉。

  蒙古族得饮食是我们生活在城市得孩子没有品尝过得,令我们感到很新奇!

  服饰

  首饰、长袍、腰带和靴子是蒙古族服饰得4个主要部分。蒙古袍很受蒙古族男女老幼得喜爱,是在长期得游牧生活中形成得独特衣着装饰。

  蒙古族妇女头上得装饰品,用宝石、金银等制成,大多在节庆宴会上或探亲访友时使用,平时则用彩色长绸缠绕。蒙古袍两袖长而宽大,下面左右不分衩,领子很高;领口、袖口、衣边常用花边作为装饰。男袍大多为蓝色、棕色;女袍大多为红色、绿色、紫色。穿蒙古袍必备腰带和马靴,这样得着装使男子汉显得强悍潇洒;女子则显得身材苗条、矫健。蒙古靴有布靴、皮靴两种。布靴:美观别致、柔软轻便;皮靴:挺括光洁,结实耐穿。

  蒙古族得服饰是我们生活在城市得孩子没有尝试过得,令我们很向往!

  民居

  蒙古包是满族对蒙古族牧民住房得称呼。

  蒙古包结构简单,拆装方便,搬运轻便,十分适合蒙古族人们得生活。蒙古包外形虽小,但包内使用面积却很大;而且空气流通,光线也很好,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辽宁得蒙古族人现在大多数居住在与汉族或满族人相似得砖木结构得房屋,但是在室内得装饰上却有着明显得民族特色。

  蒙古族得居住习惯和地方是我们生活在城市得孩子没有居住过得,我对蒙古族得民居得风格有着一种很强烈得喜爱!

  这就是蒙古族人们日常生活得风俗习惯,因为我是蒙古族得,所以我对自己得民族有着独特得感情!

民俗作文 篇5

  朋友,您看过大秧歌吗?如果您正月十五能够到我们家乡做客,您一定会被那粗狂豪放的场面所吸引,在流连忘返中,说不定您也会情不自禁地加入这狂欢的行列,身不由己地扭起来。

  你听,锣鼓声声,鞭炮齐呜,唢呐响了起来,大街上一拨儿秧歌开始打圆场了。领头的是“沙公子”,他头戴小生帽,身穿鹤氅,手持大折扇。后面紧跟的是乔装打扮的大姑娘和小伙子。“七咚锵,七咚锵,七八弄咚锵……”随着这铿锵的锣鼓,秧歌队在“沙公子”的指挥下踏丁字,迈十字,彩绸飞舞,虎步生风,自然排成两行,穿花打场。看秧歌的人们见到这雄浑的气势自然却步。走场两圈后,只见“沙公子”跃步跳入场心,双手抱拳做个“罗圈揖”,唱个贺年的大喏,热闹的小戏便开始了。这时唢呐换调,锣鼓的韵律,也变得更加昂扬,一队队旱船如同在水上漂,手持“船桨”的老汉在前面像醉翁一样扭来舞去,那水灵灵的“姑娘”(大多男扮的)扭泥作态。正扭到高潮处,后面却冲出几个“刁老婆”。她们手拿棒椎,身穿青色布衫,耳朵上还挂着一红一绿的大辣椒,头上梳着“浓篱把”,脸上还有一个黄豆大的“黑痣”,黄脸朱唇,气势汹汹,大有“樟打鸳鸯”之势,三蹿两跳来到了旱船眼前,与“老汉”开始周旋。“棒”“桨”相撞,乒乒乓乓,丑脸相对互不相让,他们似撕似打,似挑似逗,似舞似扭,真叫人啼笑皆非。正在难解难分之时,高跷队冲了上来,这才冲散了这对丑冤家……

  这一拨儿秧歌刚过,那一拨又接了上来。耍龙灯、舞狮子、天女散花;丰收锣鼓……满街的人目不暇接价震耳欲聋。人们沸腾了,拥着秧歌队说呀笑呀,指指点点地议论着。孩子骑在爸爸的脖子上追看秧歌队叫,儿女们搀着跟着秧歌队跑。人们忘记了寒冷。被这催人奋进的锣鼓带进春潮涌动的世界。

  朋友,百闻不如一见,还是请你亲自来看看我们家乡的大秧歌吧!亲眼瞧一瞧那如醉如狂的场面,亲耳听一听那昂扬的韵律……

民俗作文 篇6

  每到农历的三月初三,我的家乡湖南便有一个习俗,就是用地菜煮鸡蛋吃。

  其实“地菜”这种野生小草,其真正的学名叫“荠菜”。这荠菜在田边、地头、沟坑、丛林哪儿都长,它虽是野菜,但营养丰富,含有大量的胡萝卜素,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C,而且钙铁的含量也比较高,具有清热止血、清肝明目之功效。

  那么,三月三吃地菜煮鸡蛋的习俗又是从何而来的呢?资料告诉我:“三国时期,名医华佗来沔城采药,一天偶遇大雨,在一老者家中避雨时,见老者患头痛晕症,痛苦难堪,华佗随即替老者诊断,并在老者园内采来一把地菜,叮嘱老者取汁煮鸡蛋吃,老者照办,服蛋三枚,痛即痊愈。华佗给老者治病的日期是三月初三,因此三月三地菜煮鸡蛋便成了习俗。

  每到三月三,家中的长辈便会用地菜煮鸡蛋给家里吃,它那清甜的滋味时常让我回味,这虽然只是家乡的一种习俗,但俨然已经成为我心中最温暖的一部分。

【【热门】民俗作文锦集六篇】相关文章:

1.【热门】民俗作文锦集9篇

2.【热门】民俗作文锦集8篇

3.【热门】民俗作文锦集八篇

4.【热门】民俗作文锦集10篇

5.【热门】民俗作文锦集6篇

6.【热门】民俗民风的作文锦集6篇

7.【热门】民俗民风的作文锦集5篇

8.【热门】民俗民风的作文锦集10篇

上一篇:春节的民俗作文400字 下一篇:节日民俗作文400字